辛亥革命元老,民国河南风云人物——睢县齐真如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辛亥革命元老,民国河南风云人物——睢县齐真如,第1张

齐真如(1884—1950),字性一,河南睢县城东南齐庄人,中过清末最后一榜秀才,后入河南优级师范学堂学习,与罗殿卿(留日同盟会会员,待考证,后投降日本人)邻村,他是辛亥革命元老,民国时期河南文教名流,其从政生涯横跨整个民国时期,一直活动在河南,堪称民国河南风云人物。可惜现在已很少有人知其事迹,现整理如下: 河南辛亥革命的先驱 1911年,齐真如参加开封起义,担任运输队劳军队员。起义当夜十时左右,行至开封州桥边,官军到处在抓人。开封南门已关闭,无法出城,翻越城墙逃出后投入西北军中。徐其愉在其《辛亥革命见闻》文章中写道,开封起义的第二天早上,见到齐真如和吴伯平满头大汗,仓皇走来。他两人都是敢死队的大队长。敢死队是收编兰封、考城一带的红枪会组成的,共有五百余人,分第一、第二两个大队,齐真如是第一大队长。约定在东大堤以外潜伏,侯城中火起,即冲过来攻打曹门。候了一夜,了无声息,天明进城打听,方知事有变。 齐真如对辛亥革命先烈很眷顾,关心开封起义烈士张钟端等人后代。拨专款修建烈士墓,今开封禹王台存有「 ”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1935年曾立碑记述传略,齐真如亲自撰文,保存至今。 河南文化守护者 1923年,齐真如任河南图书馆馆长,将清末明道书院、大梁书院藏书加以整理,善待古籍。1932年,在其担任河南教育厅厅长期间,聘任井俊起担任河南图书馆馆长,井俊起担任图书馆馆长直到1954年(除解放战争期间,杞县人孟心垣担任一段时间),长达二十余年。民国期间,齐真如对河南图书馆发展很重视,拨专款购置图书。抗战期间,图书馆等南迁南阳、淅川和鲁山等地,中原珍藏善本得以保留。 河南教育带头人 1927年,河南始设教育厅,从张鸿烈到李敬斋,五年内连续换了12任厅长,如走马灯似的,平均任职时间不足一年。1932年2月,齐真如任河南教育厅厅长,连续做了三年厅长,期间整饬学风,扩充学校,嘉惠学子。齐真如毕业于河南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曾任河南省立第一小学校校长,对教育事业比较熟悉。期间是省立河南大学发展较快的时期,为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前身)在教育部备案,取得合法地位。 河南抗战的中坚 抗战时期,黄泛区范围 1938年,豫东沦陷后,齐真如担任河南省 豫东办事处处长,掌管豫东沦陷区抗日事务,办事处设在周家口(今河南周口)。黄河花园口决堤后,1938年7月,黄河水利委员会会同河南省 及其他部门,组成了「 ”防泛新堤工赈委员会”,以河南省 委员齐真如为主任委员,修筑防泛西堤。由于束水淤阻横断了陇海铁路,使日军只能望河兴叹而无法重建嫁接陇海线向西推进,阻止了日军向豫西等地进攻。豫东沦陷后,河南省 西迁,齐真如任河南省驻洛阳办事处处长。1946年,3月,齐真如与黄委会委员长赵守钰、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代表塔德等商讨花园口堵复问题,黄河得以回归故道,解决了黄河对黄泛区的影响。 河南解放的幕后人员 抗战胜利后,1944年,齐真如任河南省 秘书长,1947年任河南泛东办事处主任(驻商丘)。睢(睢县)杞(杞县)太(太康)地区是 早期根据地之一,后来发展到豫鲁苏皖地区。齐真如作为睢县人,与睢杞太根据地革命***多有交集。阎慎予为睢县县委第一届宣传部长,抗日战争期间在豫东办事处工作,与齐真如是同事,而且是世交。阎慎予利用齐真如支持开办的豫东公司的合法性、商业性,通过买卖交易,为我党搜集和递送情报,接待和掩护干部,购买和输送解放区紧缺的医药、电料和弹药等物资。 开睢县风气的先行者 传播先进思想 民国初期,齐真如作为同盟会会员,积极开展活动。在睢县还有马变三、苗家树、袁方之和金梦简等同盟会会员,他们一起创建新式学堂,积极传播新思想。在睢县有以齐真如为首的「 ”教育派”和「 ”顽固派”之争,教育派掌控着县党部、县教育局、民众教育馆、县立中小学以及少数联保主任等,这一派较开明,宣传剪发、放足等。 提携后生晚辈 齐真如对睢县人士颇为照顾,尤其是现代著名诗人陈雨门和苏金伞等。陈继修(陈雨门祖父)是齐真如老师,齐真如对陈雨门较为重视。1932年11月,年轻的陈雨门得到省教育厅厅长齐真如赏识,调回开封任省教育厅书记员、校对,并主编《河南晚报》《夜声》副刊。苏金伞是齐真如的学生,苏金伞早在睢县高等小学读书时,齐真如就任该校校长,教授其数学,后来苏金伞加入中国 ,齐真如也对其很照顾。 迁来睢县一中 睢中诞生于抗战烽火,前身是 「 ”第七行政区扶沟临时中学” ,1940年4月中方在黄泛区创办。在沦陷区,豫东20余县(包括现在的开封、商丘、周口三地)的青年纷纷到此读书。后来日军发动战争,扶沟联中迁到项城袁世凯宅院,继续办学。抗战胜利后,1945年迁至睢县。据说,该中学能迁到睢县,齐真如发挥了很大作用,当时高中比较稀少,杞县等地也强烈建议迁于其地。睢中作为建国时期,河南省七所重点中学之一,为睢县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很多人才,延续了睢县文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张从正 1 拼音

zhāng cóng zhèng

2 英文参考

Zhang Zih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张从正为金代医学家[1] (约11561228年)。金元四大家之一[1]。字子和,自号戴人[2]。睢州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一带)人[2]。继承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用药多偏于寒凉,擅长汗、吐、下三法;用针多主张刺血,以刺血多为特征[2]。著有《儒门事亲》等书[2]。

张从正精于医理,兴定年间(1217~1222)尝入太医院任职,但不久即辞归,与当时名医麻知几、常仲明等砌磋医理,辨析奥义。甚学宗刘完素,主张攻邪,反对妄用温补,力主“邪气加诸身,攻之可也”,要祛邪正始能安。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法六门”,即以汗、吐、下三种攻邪之法,以驾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由于善用攻邪之法疗病,故后世称之为“攻下派”之代表。然其治病亦主张辨证论治,而非一味妄攻,攻邪有其适应症,也有禁忌症。邪去之后,需用饮食调补之,每能出奇制胜,如其据《内经》“惊者平之”之训,以木棒敲击木几之响声治惊恐得病2例,亦一种心理疗法。所著有《儒门事亲》,乃其代表作也。此外,尚有《三复指迷》、《子和心法》、《汗吐下法》、《秘传奇方》等。

张从正在民间行医多年,是当时的名医,他与刘完素是同时代的人,但年龄较小。他便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攻下派”的创始人。

在学术上,他精于《内经》、《难经》、《伤寒》,同时也提出了“古方不能尽愈今病”的著名论点。张从正对于疾病的认识很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治病应着重祛邪,祛邪就是补正,不能因害怕使用攻下药的而一味用补,因而创立了独特的“汗、吐、下”攻下法,并能运用自如,治好病人无数。所谓的“汗、吐、下”三法,并非单纯的发汗、呕吐、泄下三种具体治法,而是分别代表着三类驱邪外出的途径。汗法,是指用药发汗,以及用针灸、洗熏、熨络、推拿、体操、气功等方法达到祛除表邪目的的方法;吐法,不单是指摧吐,凡豁痰、引诞、催泪、喷嚏等上行的治疗方法都属此类;下法,不单指泄下,其他像行气、通经、消积、利水等能够驱除里邪的方法亦尽属此类。因此,张子和归纳的“汗、吐、下”祛邪法,实际上是中医理论中“扶正祛邪”法中以祛邪为主的这部分内容。而他认为先“祛邪”,才能扶正,邪去则正自安,对于实证阳证,这种方法也是非常奏效的。

他还主张治疗以食补为主,并反对乱用温热药物峻补的方法。可以说,张子和的理论是建立在刘河间的“火热论”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人体诸邪皆易化火,一味地温通峻补只能使人体的痰热实邪壅滞,引发更多的疾病。这重种论点,实际上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的不良医学风气而言的。而张子和本人也十分重视辨证论治,并非见病即攻,在治疗过程中也一定要视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年岁较高的老人,身体羸弱的儿童,都是他强调不可乱攻的对象。

张子和创立了“攻下派”,疗效颇佳,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他医术精湛,辨证准确的见证。历来,医家对于“下品”药物的使用都十分谨慎,而他能够对于这类药物娴熟使用、准确把握和对各种病证的应对自如,足见他深通医理,熟识药性,临床经验也非常丰富。反观今天,对于中医学尚未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初学者和年轻医生,切不可一味地模仿和追求新奇,简单而无辨证的照搬张子和的治法和方药。一旦辨证失误或者用药不慎,很容易造成医疗事故,十分危险。所谓“艺高人胆大”,这也是后世医家虽不敢尽取其方,却十分肯定张子和本人在医学上的造诣,并敬佩他的胆识和学问的原因。

张子和一生著述颇多,最著名的就是他弃官之后与学生麻知几、常仲明等共同写成的《儒门事亲》一书,书中记述了他的主要学术观点。而该书收载的文章中,有许多是辩论性的文章,象《高技常孤》、《群言难证——谤吐》、《谤三法》、《谤峻药》、《同类谤才——群口诬戴人》等。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他在学术上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因为他敢于直言当时医界妄用温补的弊端,触动了许多不学无术者的利益,因此他们嫉妒他,怨恨、围攻、嘲笑,甚至诽谤他。但他从不妥协,刚正耿直,并以精深的学识力辩群医。当时,来到张子和的家中有识之士络绎不绝,高人才子日不离门,这也是对那些庸才的最有力的抨击。

明成化十一年已未科状元谢迁,是乡试解元,又中状元。由修撰累迁待讲学士。弘治八年入内阁参政,不久加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他目光敏锐,长于论辨,与刘健、李东阳共理国政。当时流传“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等语。

武宗继位,刘谨擅权,他因上书请诛刘,遭人诬陷,愤而辞官。刘谨被诛后他得以平反复职,嘉靖六年他已79岁,世宗以手令起用为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重新入阁。

他的弟弟进士出身,官至广东布政 使,儿子乡试解元,殿试探花,官至吏部左侍郎。兄弟进士高官,已属盛事,父子解元兼鼎甲则更为罕见。象谢迁这样状元出身,位至高官,又享高寿,子弟亦有出息,其人生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可称为幸运者,谢迁就是一个难得的幸运者。 睢阳(河南睢县)的袁可立比云间(上海松江)的董其昌小七岁,但董其昌总是对袁可立谦称为“弟”,两者的家乡相距千里,却能同窗共读成为同年知交,这个故事在袁可立的家乡睢县一带至今盛传不衰,成为千古美谈。而他们在少年时代谶语成真的奇缘传说数百年来也一直成为中国命相和阴阳五行学家们所乐道的话题。

王溢嘉先生在《中国人的心灵图谱》一书中引述清代王椷的《秋灯丛话·梦与袁可立同科》时有一段精彩的描述:“睢州(应为华亭)有一位老儒生(董其昌)屡试不第,心情十分郁闷。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神人前来告诉他说:‘你要等待袁可立和你同考,才有希望上榜’。他梦醒后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到各地学堂逐一查访,但都没有找到叫袁可立的人。有一天,他来到睢州(今河南睢县)闲游,走累了在一个村塾里休息,忽然看到一个少年容貌颇为奇特,他猛一惊,便好奇地向塾师请教这位少年的名字。塾师先生说:‘他是袁家的孩子,名叫可立’。董其昌听了,又惊又喜。在知道袁可立家中贫穷恐无力上进后,就将袁可立带回家中亲自课读。到袁可立二十多岁时,两人一起参加考试,结果在乡试和会试中都果然中榜。”

今天的民权县花园乡吴老家村属古睢州地,刚刚去世的袁可立十世孙媳董氏(1928—2012217)老太太讲述了这样一个从袁家祖上世代相传下来的故事:袁可立幼年时,一天夜里,漆黑异常,袁可立秉灯入厕,却没有放灯的地方。忽然身后有声音说:“尚书爷尚书爷(明天启中袁可立官至兵部尚书),请你把灯放到这里吧”。袁可立好生奇怪,昏暗的灯光下却看到了一个光头的小鬼。他拍拍小鬼的头把灯盏放了上去,说道:“小鬼小鬼你好大的头呀”。小鬼答:“侍郎爷侍郎爷你好大的胆”。幼年的袁可立感到很是诧异,就问:“小鬼小鬼你为什么这样称呼我?”小鬼说:“我是受人之托告诉您,有一位姓董的文曲星老爷转世,正等着您前去同读共考呢,来日当有尚书爷的名位等着您呀”。袁可立起身取过灯盏,那小鬼便消失在漆黑中。董氏老太太还说,当年与袁家结亲时,父母亲就是冲着董袁两家祖上是世交的关系来的。

这两则故事出处不同,一个记载于清代笔记小说,一个出自民间口碑,但二者异曲同工,胡为印证。而且袁可立和董其昌在知道这是神明向他们泄露天机后,并没有消极等待,而是都不辞辛苦地去努力奋斗,最后皇天不负苦心人,让他们都能如愿以偿,先后在乡试和会试中同科考取了举人和进士,成功的兑现了两个年轻人各自所窥见的“天机”。

董其昌在《袁伯应诗集序》中写道:“余与伯应(袁可立子袁枢字伯应)尊公少司马(即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先生之门”。“陆先生”即陆树声,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与董其昌同乡,官至礼部尚书。

二人的知交关系在董其昌所作的《节寰袁公行状》中也找到了最终的注解:“呜呼哀哉!念其昌与公(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宗伯(陆树声)先生之门。虽天涯契阔,合并恒难。要以风义交情,皎如白日,知公者宜莫如昌。” 据说明成化五年乙丑科状元张升还是举人时,乘船北上应考,当他在船头读书时,有位道士问他:你为什么总是看一本书呢?张答:必须反复温习才能熟悉。道士听后拿过书,只翻看一遍,就随口背出,张升明白自己遇到了异人,于是急忙叩问自己今后的事,道士说:你有三件大事,即中状元、买宅子、在滕王阁喝三天酒。说罢飘然而去。

张升果然中了状元,还做了几年官。后因弹劾奸邪,被贬南京,赴任途中路过南昌,当地官员因佩服他敢于弹劾权贵,在滕王阁摆酒三日款待。以后他又买了一处宅院,真是应了道士之言。 明代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王守仁(即王阳明)的父亲、浙江余姚人王华,是成化十七年辛丑科状元。王华六岁时,一次在水塘边嬉戏。见一醉汉洗完脚后,丢失一个提兜。小王华拾起,打开一看里边装有几十两银子,他估计那人酒醒后一定会来找,于是坐在水边守候,不一会,那人哭着找来,王华逐将提兜还给了他。那人见银子失而复得非常感激,拿出一锭银子表示谢意,王华说:“那么多银子我都不要要这一锭干嘛”。此事传开,乡人无不赞称。

王华官至礼部侍郎,为官二十余年,虽无突出建树,但颇有节操。为人醇厚,坦荡自信,利害得失不系于心。后因不附宦官刘谨,被勒令辞职。 费宏,江西人,16岁中举,20岁便独占鳌头,成了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状元。正德年间任礼部左侍郎,后官至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辅政。正德七年晋升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时遇宁王图谋不轨,因费宏拒其贿赂,宁王使人弹劾,被解职。宁王谋反失败后,朝臣纷纷请求起用费宏,世宗(嘉靖)即位,令特使迎费宏还朝。他力劝世宗革除前朝弊政,嘉靖四年升为首辅,他为政宽和,受到朝野拥戴。

费宏历事四朝,其兄弟、儿子均为进士,并与他同朝为官,这在明代是不多见的。 明朝中期,是宦官当道的罪恶世界,太监权力极度膨胀,达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科考也为其所左右。正德时大太监刘瑾更是骄纵不法,利用科考网罗亲信。

明正德三年戊辰科会试,他公开拿着五十人的名单去找主考,勒逼考官强行录用,因名额所限,主考不敢作主,他又去皇帝下旨,扩大五十个名额,这样本科进士竟达349人之多。可见刘谨飞扬跋扈到了何等境地。 刘墉是清乾隆十六年辛未科二甲第二名,是极具传奇的人物,关于他与乾隆皇帝之间的故事可谓路人皆知。是科,本拟刘墉为状元,乾隆皇帝见其名为墉说:状元怎能用墉碌之人,我要当面看看。殿试时一看刘墉,便 有几分不喜,想当面难他下,让刘以自身为题,吟诗一首,刘看出圣意,随口呤道:

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

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

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

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收集了3461种古籍,共99700万字,先后有360人参加缉修。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四十六年(1782年)编成。这部巨著保存了我国古代大量的文化遗产。主持缉修的总缉官就是清乾隆十九年甲戌科进士(二甲四名)纪昀,字晓岚,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曾任左都御史、礼部、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其性坦率,好藏书,学识渊博,着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画家、诗人、法官

清乾隆十年(1745年)乙丑科状元钱维城(1702-1772),字幼安,号茶山,江苏武进人,出身诗书世家,其投身科举时,很少有人知道他书画均佳,直到状元及第后,一次随乾隆去承德木兰围场狩猎,乾隆击毙一虎,钱领命作射虎图,乾隆看后连称:好笔法!逐将此画刻石,并详记猎虎过程,留于木兰围场。从此名声大振。他书法师承苏轼,苍劲深厚,流畅含蓄,笔端横溢着才气,其诗 正如《茶山集》的命名。不乏清香诱人的品味。

在仕途上钱也深得乾隆器重,官累进至刑部侍郎,经常参加六部九卿的要案会审,断案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从不冤杀无辜,错判罪孽,是法官席上的真正法官,是非场上的决断老手。

有人说钱作为诗人太浪漫,作为画家很豪放,作为法官又冷酷无情,是充满各种矛盾的争议人物。

罕见姓氏。广东高要、吴川,云南泸西、陆良、弥勒,湖北老河口,河北景县、围场,辽宁清原,山西太原、临汾,陕西韩城,河南南阳等地均有分布。汉、壮、鲜等民族有此姓。《路史》、《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等古籍记载:“周成王姬诵支庶之后。出自姬姓。”显然是黄帝后裔。河南省邓州市刘集镇雷庄村与厚桥村在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乡谢营村在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新店乡英北村在河南省商丘地区睢县蓼堤镇赵坡楼村在广东省主要分布于肇庆高要、湛江吴川一带 分布着一些亚氏族人在云南,山东,黑龙江,河北,辽宁,四川等地均有亚姓人在湖北省荆门市有亚氏族人

《王斗讽齐王好士》选自《战国策 齐策》

原文: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

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毂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译文:

策士王斗来到宫门外想见齐宣王。齐宣王派使者请他进来。王斗对使者说:“我见到君王快步向前施礼是对君王的礼貌。君王也快步向前迎接我是因为尊重有才能的人,在君王看来觉得怎么样?”使者回去报告给齐宣王。宣王说:“先生等一等,寡人听从你的看法。”宣王于是快步出来在宫门口迎接王斗。

宣王跟王斗一起进来,说:“寡人继承了王位,守护国家,听闻先生的直言正谏不以此为忌讳。”王斗应对道:“您听说的情况不对。我出生在乱世,侍奉着昏乱的君主。怎么敢直言正谏呢。”宣王脸上表现出生气的样子,不高兴。

隔了一会儿,王斗说:“过去先主桓公所喜好的东西有五样,使齐桓公称霸,三次统率诸侯的军队出征,六次与诸侯会盟。周惠王想废除太子郑而改立小儿子带,桓公与各国诸侯和太子在首止会合,从而巩固了太子的地位。天子授与桓公以侯伯的职位,确立了霸主地位。现在您有其中的四样。”宣王说:“寡人性格愚蠢、知识浅陋,守护齐国总害怕会失去它。怎么能有其中的四样呢?”王斗说:“不是这样的,先主桓公喜欢马,您也喜欢马;先主喜欢狗,您也喜欢狗;先主喜欢喝酒,您也喜欢喝酒;先主喜欢女色,您也喜欢女色。先主喜欢有才能的人,只是您不喜欢有才能的人。”宣王说:“当今世上没有有才能的人,让寡人喜欢什么?”王斗说:“世上没有千里马,您的四匹马拉的车已经准备好了;世上没有兔子、黑色的猎狗,您的猎狗已经准备好了;世上没有美女,您的王宫里已经住满了。您只不过是不喜欢有才能的人,怎么会忧虑没有能才能的人呢?”宣王说:“寡人忧国爱民,当然愿意得到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王斗说:“您忧国爱民,还不如说您爱短的绉纱呢。”宣王问:“为什么这么说?”王斗说:“您派人做帽子,不派那些善于奉迎谄媚、受君主宠爱的人,而派使专门制作衣帽的工人。为什么呢?是因为工匠的本领啊。现在您治理齐国,除了善于奉迎谄媚、受君主宠爱的人便没有人可以委任了,所以臣说您不如说爱短绉纱啊。”

齐宣王向王斗道歉,承认了过错。他说:“寡人对国家有罪过。”于是推举五名有才能的人就任官职,齐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