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太后的母亲是谁
宣太后芈八子到底是谁的女儿?
(2015-12-07 15:23:43)
转载▼
草根司令彭国军的博客
标签:
宣太后
传奇人生
历史记载
芈月传
兵马佣
电视剧《芈月传》正上演,该剧的原型便是秦始皇太曾祖母宣太后——芈八子。她是谁的女儿?真的会是楚威王的女儿吗?
芈八子,一位传奇女性,西安咸阳骊山脚下有她的陵寝,甚至有人说列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佣的主人不是赢政,而是宣太后芈八子。仅凭这一点,你就知道这个人多么厉害了。
这么厉害的人,史书自然不会放过。虽然在重男轻女的古代,史书对女性具有天然的岐视,但《史记》、《战国策》等正史对这个牛人都有记载。虽然没有专门的篇章,却在多处呈现。
宣太后政治活动时期大约在公元前306年到公元前266年,是秦昭襄王的生母。秦昭王生于前325年,按一个女人生育年龄推算,其出生应当在公元前340-345年(按其15-20岁生秦昭王计算),也就是说,她的寿命足够“高寿”,至少活了75-80岁——在古代属最高寿之列。
史书没有记载宣太后的名,只说她的姓氏为“芈”,来自楚国。芈,这是楚国的国姓。也就是说,她应当是楚国国君的后代——王族。《芈月传》开播,几乎90%以上的人都会念成“半月传”,也就是根本不知道“芈”的读音。其实,家喻户晓的屈原、项羽就姓芈,与宣太后是本家。
电视剧《芈月传》给宣太后一个名“月”,我估计可能是秦始皇兵马佣身上有“芈月”字样而来。也许本剧的导演、编剧、制片们就是奔着兵马佣是宣太后的兵马佣而非秦始皇赢政的兵马佣吧——学术上的假设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比如秦始皇陵重见天日的时候等等)水落日出。如果真的能坐实兵马佣是宣太后的,那也就完全可以坐实宣太后非一般女子,是当时秦国真正的当家人,是当时秦国的三军统帅,国家元首……
先秦时期的许多真实历史大都埋在地下,特别是女性。数千年儒家对古籍的增删,但在少得可怜的古籍资料中,还是留下了秦宣太后的中言片语,有关她的姓,她的位,她的兄弟,她的儿子,她见外国使者讲的那个**段子,她与义渠王、魏丑夫等情人花边新闻、她被夺权——这些只言片语足以让我们还原一个非同寻常的奇女子。史上所载范雎当年劝秦昭襄王革除宣太后、宣太后的两个弟弟,宣太后的另两个儿子(即“四贵”)的特权领地,收回权力,正从侧面印实了宣太后的确权倾朝野,是秦国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
芈姓本为商代的祭司,是典型的神职人员。在先秦时期,国之大事,惟祭与戎。祭司是贵族。芈姓祭司在周武王灭商后迁到长江中游丹阳一带。后被封为楚。楚地广人富,子孙繁荣昌盛,楚王中的众子又被册封到屈、昭、景等地,这些分支的芈姓后代便以封地为姓。到公元前四世纪时,屈昭景已成为楚国三大姓。《芈月传》中提到的屈原、昭阳、景差便是这三大姓的代表人物。他们五大旱年前都是一家,都是楚王的后代,用今天的话来说便都是王族。秦宣太后芈八子也是该王族中的一员,为了与西部的秦国联姻,在楚威王或者楚怀王时期远嫁秦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为了“合纵”或者“连横”,都会把王族的公主们嫁给别的诸候王,用姻亲来结盟。所以,这个宣太后,极有可能是楚国与秦国联姻来到秦国,成了秦惠文王的一个女人。
宣太后像中国历史上所有女人一样,只有姓没有名。或者有个名,也没能留下来。史书上称她为芈八子。芈是姓,可八子并不是名。八子只是她在成为太后前的地位等级。秦国后宫的女人很多,地位等级有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少使等等,八子属于中层。可见宣太后在秦惠文王众多女人当中混得并不好——连个良人都没有混上。
芈八子在成为太后前混得并不太好,而根据有限的历史资料,我们也可以推测其在楚国的地位也不高,或许必然遭遇过非常的变故,或者与楚怀王有过“仇恨”。何也?因为史书记载她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同胞弟弟芈戎,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试想想,如果芈八子的生父是楚国君主楚威王(其公元前340-前329年在位),那么芈八子的母亲就是楚威王的后宫女人。国君的女人何以会再嫁他人并生有小孩?这在今天很难理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王的女人怎么可能让别人睡了?如果芈八子真是楚威王的亲生女,那必定发生过重大的变故——这种变故超出我们的想像。《芈月传》编剧用宫斗狗血剧情来诠释自然情理上说不过去,纵使楚威王率兵远征,纵使那时没有网络微信,但楚王跟宫庭还是有日常驿站传书的,威后怎么可能背着楚王把楚王爱妃弄出宫让一个赌徒给楚王戴绿帽子?编剧的水平真的有些幼稚,这也决定该剧绝对不可能像《大宅门》一样成为经典。
所以,芈八子应当是与大名鼎鼎的屈原一样同为楚国王族宗室的后代,而并非楚威王的女儿。极有可能是楚国王族中一个失势的王,也许是权力斗争中被处决,且与楚怀王有过“深仇大恨”(后来宣太后执掌秦国朝政后让楚怀王客死秦国,便是报仇之举。如果芈八子与楚怀王没有仇恨,她怎么可能让楚怀王蒙受极大耻辱?)。然后这个王的妻子被再嫁姓魏的人(也许宣太后芈八子的母亲再嫁就是楚怀王的杰作,芈八子一定要为其母亲报仇)……总之,地位是不高的。然后芈八子成年时被派去秦国和亲(应当在15岁左右,秦时女子出嫁年龄大多为15岁)。这种可能性更大,还能从芈八子在秦惠文王众多后宫女人中只属于中层的地位也可以验证。——如果芈八子在楚国属于威王亲生女,一个真正的公主,在秦国后宫中至少也得中上层吧,楚国可是战国时六国中实力派啊!一个楚王的真公主到秦国后宫只做个中层,楚国会答应吗?
芈八子也许颜值很高,地位虽然不高的她还是能在三千后宫中经常得到秦惠文王的临幸,故能多次怀孕,光儿子就生了三个(是否还生有女儿?无记载,但还是有可能)。也许芈八子看上去很性感,这一点在后来能让义渠王一见钟情可以得到印证。义渠王,一个王竟然为了一个半老徐娘的芈八子神魂颠倒,是什么吸引了一个草原男人?——不管是哪种原因,总之,芈八子绝对是一个让男人能拜倒在其石榴裙下的尤物!
就这样,芈八子成年后,担任和亲重任,来到了秦国,成了秦惠文王后宫中的一个女人,生了三个儿子(赢稷、赢悝、赢市)。在强大的后宫队伍中,凭着三个儿子,芈八子不管其地位高低,一定是个举足轻重的人——历代后宫中的女人,能生三个儿子的屈指可数也。也正是芈八子能生,让她后来的人生才能耀眼。
当然芈八子的传奇人生也是运气使然。芈八子能生,有三个儿子,是好事,也是坏事。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驾鹤西游,嫡长子继位,是为武王。秦武王的母亲把芈八子看作眼中钉,让芈八子的大儿子赢稷到魏国做人质。可以说,如果没有意外,芈八子的人生基本上可以画上一外句号了。一个被当朝太后看作眼中钉的宫中女人能有什么好的下场?
然而,人的命运有时真的是三分人为,七分天定。眼看没有戏的芈八子在四年后迎来了命运的转机。公元前307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秦武王赢荡与大力士比试举鼎,结果鼎砸下,人没了。秦武王死时还没来得及生儿子,这便给他的兄弟们留下了机会。芈八子就是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她长于宫中,生于宫中,成熟于宫中,对宫中女人的争斗研究水平早已达到院士级别,现在就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时候了。于是芈八子把她的弟弟们全动用起来,并联合赵武灵王等国外势力,迅速从燕国迎回儿子赢稷入主咸阳宫,成为昭襄王。同时,不甘落败的武王后拥公子赢壮另立中央政府,与芈八子集团展开了长达三年的“内战”。结果芈八子发挥了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彻底打败了武王后集团,巩固了自己的政权。
芈八子对儿子昭襄王说:“你还年少,朝中大事让老娘给你打理吧”。于是芈八子自称宣太后,开始了长达41年的垂帘听政生涯。
宣太后把两个弟弟、另两个儿子赢悝、赢市都委以重任,给予封地,拥有全国大量财富。一句话,她把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全部掌握在自己的名下,成了秦国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把赢氏家族中的其他成员一一清除。我们能从后来的李世民、武则天等人身上看到芈八子的影子。总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那些最高统治者做的事儿大同小异吧。
宣太后能让历史记住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其如果掌握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如何清除异己,而是她对于秦国的发展做出了最为杰出的贡献。不说别的,光说领土这一项,在宣太后当政的41年中,秦国就几乎壮大了一倍。宣太后重用白起为将——这个名字很熟吧,没错就是那个一次便活埋赵国40万的铁血将军,史上最牛逼的屠夫。白起率领秦军打了大大小小几十场侵略战争,抢到大片地盘。当然,最主要的是宣太后把义渠王宰了,把义渠王的地给吞了,那可是河西走廊大片疆土啊。
话说这个义渠王跟草原民族的其他男性一样粗野,看了女人就想亲亲的那种。他一见到宣太后的风骚性感劲,那是三魂出门七魂出窍啊,深陷温柔乡的义渠王甘做宣太后的两腿之间玩物。义渠王以及他所领导的疆土与秦国再无战争。最终,宣太后的政治理想让她做出了最狗血的决定,把义渠王杀了,连同他们的两个儿子。也许在芈八子这样的政治动物眼中,生命只是一棵草。
芈八子对男人的需求一直到她老年时期。据说她70多岁时有个情人叫魏丑夫,她对身边人说,哪一天我走了,我就让丑夫去那边陪我。这吓得丑夫三天三夜没法睡觉,他找了好朋友庸芮帮忙去宣太后那儿求情。庸芮对宣太后说:“你把丑夫带过去,在那边见到你死去的丈夫秦惠文王怎么交代啊?”芈八子这才想起这么多年与那么多男人鬼混,秦惠文王一定会吃醋的,便没敢再坚持让丑夫陪葬了。
公元前265年,芈八子的儿子,即秦昭襄王在范大丞相支持下发动政变,将宣太后及其左右全部革职查办。失去权力的宣太后一夜老了,头白了,从高峰一下坠入深渊让她无法适从,便死了。葬于咸阳骊山脚下。宣太后死了,担心死后被众多鬼魂索命,但命令打造强大的地下军团,按照一个集团兵的规模建造兵马佣——这便是兵马佣的由来。
这就是芈八子的传奇一生。
1 《容斋随笔谏说之难》的文言文翻译
韩非写了《说难》,自己却死在谏说的艰难上,大概谏说的艰难,自古都是这样的。
至于那种知道谏说者想要谏说的内容,接见他却不准备接纳他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言听计从的,这又是艰难而又值得欣喜的事了。 秦穆公俘虏了晋侯,晋国阴饴甥前往会盟,他替晋侯去游说是毫无疑义的。
秦穆公问:“晋国和谐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谐。小人说一定要报仇,君子说一定要报恩。”
秦穆公问:“晋人认为国君命运会怎样?”(阴饴甥)答:“小人认为他不会被赦免,君子认为他一定会回来。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吧!”秦国就放回了晋侯。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肯,说:“(如果有人)再说(这事)的,老妇我一定要向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他进来,知道他一定因这件事而来。
左师慢慢坐下后,询问太后身体有无病痛,接着请求让(自己的)小儿子补充宫廷中黑衣卫士的空缺。太后问:“大丈夫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答:“比妇人更厉害。”
后来谈到太后的女儿燕后,接着大谈赵王三代以来没有功劳而被封侯的那些子孙,被灾祸累及自身(的事例)。太后幡然醒悟,(触龙)又说:“长安君凭什么把自己托付给赵国?”于是太后说:“任凭您安排他吧!”长安君就被送出国作人质。
范雎在秦国渐受疏远,蔡泽来到秦国,让人散布言论激怒范雎,说:“燕国客卿蔡泽是天下善辩的人。他只要一见到秦王,一定会夺取范雎的相位。”
范雎说:“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已经通晓了,众人的论辩,我都挫败过他们,这又怎能夺取我的相位呢?”(范雎)派人召来蔡泽,对他说:“您扬言要取代我的相位,有这事吗?”(蔡泽)答道:“有。”(接着)就引用商鞅、吴起、(越国)大夫文种(被杀)的事例(劝说他)。
范雎知道蔡泽想要用这些说法为难自己,就假意说:“牺牲性命,成就名声,为什么不可以?”蔡泽用生命和名声都要保全的道理诱导他,用闳夭、周公的忠贞圣明为他树立榜样。(忠告他)当今秦王在不背弃功臣方面,比不上秦孝公、楚王、越王,范雎的功劳比不上商鞅等三人。
规劝他交出相印,(把相位)让给贤者。范雎肃然起敬,消除了原先的恼怒,恭敬地听取(他的)意见,请(他)入府做上宾。
后来取代范雎成为秦国相国的就是蔡泽。秦始皇放逐他的母亲,下令:“胆敢用太后的事来劝谏的,就杀他。”
被杀的有二十七人了。茅焦请求入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煮死他。
茅焦用夏桀、殷纣狂乱悖理的事例来责备(秦王),话还没有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阴饴甥的言论出自正义,左师的计谋源自爱心,蔡泽的劝说发于情理,像茅焦这样的,真可以说是虎口拔牙的人了。
范雎亲自让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怎么就说比不上蔡泽呢?这就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2 《容斋随笔》译文隐居的士人修养身心潜心做学问,只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不渴求为世人所了解,世人也不了解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可能有这类人,我每每惋惜这些隐士没有传记流传。以前得到的上、虞、李、孟四人的传记讲了四个人的故事,因此恭谨地记录下来。
第一个人是,慈溪的蒋季庄,在宣和年间(1119-1125),蒋季庄蔑视王氏的学说,不参与科举考试,独自关门读书,不随便和人交往。高闶住在明州城里,每一年都四五次拜访蒋季庄的茅庐。蒋季庄听说他来了,一定会忙忙(倒屐)出来迎接,和他在小屋里对坐,兴高采烈的和他,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几乎忘记吃饭睡觉。高闶向他告辞他就会远送几里路,两人相处的很融洽。有人问高抑崇:“蒋先生不喜欢和人交往,却只亲厚您,而你也对他时分眷慕,我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抑崇(估计是专用名词,比如他的号)说:“我整年地读书,每有疑问不能明晰,或者理解不完整有没达到的地方,问题经常堆积到数十个,蒋季庄一一解读,全都迎刃而解。”然而蒋季庄的专长,其他人不一定知道。世人所说“知己”就是这样的吧?
第二个人是王茂刚,住在明州林村一处深壑的山沟里,有一个弟弟不喜欢读书做学问,王茂刚就让他学习谋生的手段以生存,而他自己只专心读书,从不随便出门,尤其精通周易。沈焕是担任通盘州事,曾经去拜访他。他的智趣远远超出了书本典籍的记录。王茂刚做学问气势庄严,考究他做学问所得,似乎是刚刚有收获,求学的过程还没结束呢。
第三个人是顾主簿,不知道是什么人,南渡(南渡长江,南宋)后寄居在慈溪。以清廉坚贞为准则,安于贫穷卑贱,不为世人了解却不悲观。但对于日常生活,即使做小事也一丝不苟。平时早晨起床,等买菜的人从门前经过,问一捆菜值多少钱,按照菜贩所说给钱。其他的买饮食、衣裳也如此。久了人们都相信他佩服他,不忍心欺骗。如果一天的用度足够了,就静心翻阅古籍,不与人交往游玩。乡邻中有不安分守职、武断地强加自己意愿于别人的人,大家都讥笑他说:“难道你是顾主簿吗?”(顾主簿这么受人尊敬的人都安分守己,你算哪根葱)
第四个人叫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守行为固执而廉洁,受到了邻里的尊敬。周日章开学堂教授徒弟,只收取足够自己使用的费用,不符合规矩的钱一分不收。周家很贫穷,经常整天没有吃的,有时邻居送他们一些东西。赠送的东西经常接不上他家的用度,周日章宁愿和妻子忍饿,终究不去请求他人。深冬时穿着纸糊的衣服,有客人来拜访,也高兴的请进来。望着他的面容表情,听他的议论,大家都很惊诧。县尉谢先生送他一件衣服,对他说:“您不曾要求帮助,我自己希望向您表达敬意,接受无妨。”周日章笑着回答到:“一件衣服和一万钟粮食是一个概念,如果我无故接受礼物,这是不明辨礼仪的。”最终推辞了。汪圣锡也知道他的贤德,认为周日章像古代所谓的“独行者”。
这四个人,实在应该写进史书啊。
3 《容斋随笔》中的好段+译文《容斋随笔》好段:临川石刻杂法帖一卷,载欧阳率更一帖云:“年二十馀,至鄱阳,地沃土平,饮食丰贱,众士往往凑聚。
每日赏华,恣口所须。其二张才华议论,一时俊杰;殷、薛二侯,故不可言;载君国士,出言便是月旦;萧中郎颇纵放诞,亦有雅致;彭君摛藻,特有自然,至如《阁山神诗》,先辈亦不能加。
此数子遂无一在,殊使痛心。”兹盖吾乡故实也。
译文: 临川县的石刻当中夹着一卷法帖,这卷字帖记载了欧阳询的一段话:“我二十岁,到了鄱阳,那地方土地肥沃平坦,饮食丰盛又便宜,许多读书人常常聚会。每天赏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其中二位姓张的才华横溢,擅长议论,是当时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姓殷、姓薛的二位士人,更不必说了;戴君是个才华出众的人,发言就成定论;萧中郎狂放不羁,有文雅的风度;彭君满腹经纶,文章写得特别自然,至于像他的《阁山神》,前辈的文章大家也不能超过。
这几个人竟然一个也不在了,特别令我痛心。”这些都是我家乡过去的旧事了。
《容斋随笔》是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共《五笔》,74卷,1220则。
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宋朝洪迈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
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4 容斋随笔陈策原文及翻译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昌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卖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雨脚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得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卖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您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惜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而死,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要用罗绮陪嫁女儿,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卖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我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不把这些陶器运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应该不告知以至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很贫苦,妻子儿女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5 古文翻译~《容斋随笔》和《古今谭概》第十汉高祖任用韩信作为大将,却三次用诈术对付他:韩信平定赵国之后,高祖从成皋渡过黄河,一大早自称汉王使节飞马驰入韩信军营,韩信尚未起床,就进入他的卧室收取他的印信符文,召来将领们,撤销了韩信的职位;项羽死后,高祖再次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夺去了韩信的军权;最后又假托巡游云梦而捉拿了韩信。凭着一个豁达大度的开国君主的身份,所作所为竟然如此。韩信终于图谋叛乱,看来是事出有因的。
宋明帝派人赐王景文死。王景文人在江州,正与朋友下棋,看完皇帝的敕书,放在棋局旁边,神态举止安适自在。打劫(围棋术语)结束。把棋子收敛放入匣子完毕,缓缓说:“奉命被赐于死罪。” 才把敕令给朋友看,于时举起毒酒对朋友说:“这种酒不能互相劝饮。”于是一口喝了而死。
下次把原文都录上来哦,这样会省了翻译者不少工夫的。
6 《容斋随笔》关于范文正公的阅读答案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
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 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
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③记:传记。 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
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
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翻译: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地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惊讶,拱手请教他。(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它来修饰“德”字,好像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守_______ ②泱泱_______ ③已_______ ④易_______ ⑤盛_______ ⑥扣_______ ⑦颔首_______ 2翻译: 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必将名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殆欲下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样子 ③停 ④改换 ⑤大 ⑥问 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 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 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 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7 容斋随笔 译文容斋随笔 (秦以关中之地)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
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
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①,诸侯莫能与之争。
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殇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②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
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③,丧其甲士,不能偿,身道囚辱以死。
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④,利令智昏,轻用⑤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晋:春秋末,晋国为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所分,各自立国,史称三晋。
②狃:贪。③名都:指汉中郡。
④代韩受兵: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将白起攻韩,又与赵争夺韩的上党郡。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大破赵军,杀赵军统帅赵括,全坑赵的士卒四十余万人。
⑤轻用:指赵王中秦反间计,令赵括代廉颇为主将。 《容斋随笔》语段参考译文: 秦国凭借关中(肥沃)的土地,日日夜夜向东践踏六国,一百多年,就全部消灭了它们。
虽然说(秦国)得地利、善作战,因而能百战百胜,(但)根据我的考证,其实是六国自己有招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韩、燕两国弱小,放置一边不足以谈论。
另外四国,魏国因为惠王而衰败,齐国因为闵王而衰败,楚国因为怀王而衰败,赵国因为孝成王而衰败,(他们)都是源于喜好战争贪图土地的缘故。魏国继文侯、武侯之后,全国的土地,比三晋还大,诸侯国中没有谁能够跟它抗争。
可是魏惠王屡次攻打韩国、赵国,志在吞并邯郸,(却)被齐国挫败,军队覆没上将(庞涓)战死,最终被秦国围困,国土一天天地缩小,丢失黄河以西七百里土地,离开安邑而以大梁为都,几代不振,最终国家灭亡。齐闵王继承了威王、宣王的功业,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而他却由于贪心于从攻打宋国中获得利益,向南侵犯楚国,向西侵犯三晋,想吞并二周而自立天子,于是被燕国屠杀,虽然依赖田单的力量,得以恢复丢失的城池,(可是)子孙丧气,孤孤单单的以求自保,最终落入秦国的计策,束手成为俘虏。
楚怀王贪心商於六百里的土地,被张仪欺诈,失去他的名都汉中郡,死伤了他的众多士兵,也不能够抵偿,(最后)自身遭受拘留侮辱而死去。赵国因为上党的一片土地,代替韩国接受秦国的攻击,利令智昏,轻易任用百姓死亡,同一天埋葬在长平的士兵超过四十万,几乎使国家成为一片废墟,侥幸没有立即亡国,最终也没有逃脱一样的命运。
这四个国家的君主,如果为了保住国土与邻国和睦相处,敬畏上天把守好自己,秦国即使强大,又怎么能施加于我呢。
8 《容斋随笔》中的好段+译文原文
临敌易将,固兵家之所忌,然事当审其是非,当易而不易,亦非也。秦以白起易王翦而胜赵,以王翦易李信而灭楚,魏公子无忌易晋鄙而胜秦,将岂不可易乎!燕以骑劫易乐毅而败,赵以赵括易廉颇而败,以赵葱易李牧而灭,魏使人代信陵君将,亦灭,将岂乎?
译文
临阵换将,本来是兵家的忌讳。然而遇到事情也应当考虑它的对与错,应该换而不换,也是不对的。秦国用白起替换了王翦而战胜了赵国,用王翦替换了李信而灭掉了楚国,魏无忌替换了晋鄙而战胜了秦国,大将难道不能换吗?燕国用骑劫替换乐毅而失败,赵国用赵括替换廉颇而失败,用赵葱替换李牧而灭亡,,魏王派人代信陵君为将也亡了国,大将难道可以随便替换码?
《山海经》与美洲
叶雨蒙
一
我最早知道《山海经》与美洲有关系一事,是在连云山所著《谁先到达美洲》一书中,读到一则介绍:
美国学者墨兹博士研究了《山海经》,根据经上所说《东山经》在中国大海之东日出之处,他在北美,试着进行按经考察,经过几次失败,他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经上记过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与山间的距离考察,结果胜利了。查验出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
真是令人惊讶:一个美国人,研究了中国学者都难以读通的《山海经》,并且据此实地勘察,发现了中国古人早已到达美洲!
这件事的确让我着迷。
后业,我又读到贾兰坡老先生为这个美国博士的著作《淡淡的墨痕》(《PALE INK》,中文译著名为《几近退色的记录》)所撰写的序言。更令我惊讶的是,那位凭借双脚踏勘美洲几列山脉的美国学者竟然是位令人尊敬的女士。或许是不同译者的译名,使连云山先生将亨利艾特·墨兹误认为男性;或许是觉得独自一人冒险走遍四列山脉的人不可能是一位女子。有的译者将这位女博士的名字(Henrietta Mertz)译为亨丽艾特·茉芝,这样,中国读者一看便知是位女性。而《人民日报》驻海外记者袁先禄在一篇题为《墨淡情浓》的访问记中,将被访者的名字译为:亨丽埃特·墨茨。
据我所知,袁先禄先生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访问默茨博士的资深记者。遗憾的是,当我辗转寻访到袁先禄先生的夫人姚堤女士时,方才得知袁先生已然病故;而默茨博士呢,在袁先禄八十年代初访问她时,已经八十多岁,如今二十年过去,想来她已不在人世,令人黯然。好在袁先禄先生留给我们一篇《墨淡情浓》①,读了这篇访问记,我们好象跟随着袁先生一起,在风和日丽的芝加哥东南湖滨造访了默茨女士。
还有她留下来的那本浸透她心血的著作。
在这本书的原著序里,默茨博士回忆道,她是最先受到维宁(Edward Vining)有关著作的影响,并仔细研读了维宁翻译的中国古代典籍《山海经》。于是,“《山海经》里的这些章节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也着手对证古本,一里又一里地循踪查对并绘出地图……”
真是令人汗颜!一部中国上古流传至今的宝贵典籍,却是由一些欧美学者用尽心力地在进行着再发现。
《山海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地理历史著作。清代毕沅考证其“作于禹益,述于周秦,行于汉,明于晋”。然而由于其成书年代过早,且奇闻怪事、神怪传说等夹杂,难于考证,故而二千多年来,一直有怀疑者认为该书“闳诞迂夸,奇怪 傥”,连司马迁也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清代纪晓岚编《四库全书》,干脆将《山海经》归于志怪小说一类。鲁迅也因该书记载了很多巫师祀神的宗教活动,而认为《山海经》“盖古之巫书”。而疑古大师顾颉刚则更予以全盘否定。当然也有如西汉刘向、刘秀(歆)父子校订该书时,给汉成帝上表,力陈《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
近年来学界对《山海经》的呼声日高。有的学者研判《山海经》,认为书中有关种种山神乃“鸟首人身”、“羊身人面”、“龙首鸟身”、“龙身马首”、“人面蛇身”等等,其实是原始初民的图腾神像和复合图腾神像,源于先民特有的图腾崇拜。这个解释是合理的。至于巫师的祀神活动,是上古部落族日常必有的宗教活动。巫字本意就是指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是代替人们承接天意的人,故而原始初民社会,部落酋长往往兼具巫师职责,率领万民祀神。
至于《山海经》中记载的大量神话,也绝不能以貌似怪诞而简单地贴上神话标签,不重视其所传述的历史内涵。其实原始初民正是通过神话传说,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记录下来。《孔子集语·子贡第二》引《尸子下》,讲了一则孔夫子解读神话的故事。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过去,传说黄帝有四个面孔,你信吗?孔子回答,这是黄帝任用了四个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去治理四方,他们彼此不用协商就和谐一致,这就叫四面,并非黄帝真有四个面孔。这似乎为我们解读《山海经》中的神话提供了一种方法。
倒是美国学者默茨直截了当地指出《山海经》中大量的有如旅行记录般的客观记载:“谁如果仅仅念上几句这样的‘神话’,就会清楚地感到写这些话的人是诚恳的……一里又一里,里程分明的记录绝不是心血来潮的梦想,也不是捕风捉影的幻境。扎扎实实的、客观的事实是:‘过流沙往南100英里,曰秃山,大河东流。”②这里没有什么奇想。
于是,在反复研读推证后,默茨背起行囊上路了。她要像中国古代的旅行者一样,用双脚去丈量勘测那些山脉。她的方法是:《山海经》中的中国古人让你向东,你就向东,让你走三百里,你就走三百里,看看会发现什么。
这位思维完全是开放型的美国女性又带给中国学者一个困窘。她写道:“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国人开始在国内核对《山海经》所描写的某些山脉,但未能找到。学者们在全国寻找线索而一无所获,于是只好作罢……”
就目前所见资料看,中国人研究《山海经》还只是考证史料,查找地图。
人们发现,《山海经》中,《南山经》已写到浙江绍兴界:“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晋代郭璞注云:会稽之山,“今在会稽山阴县南,上有禹冢及井。”而会稽正是现在绍兴的古称。而《北山经》则写到了河北界的太行山和 沱河:“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
“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 沱。”“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 沱。”
而《东山经》中所到四条山脉多无可考,因中国东部乃冲积平原,何来四列山脉,默茨所说的中国人“开始在国内核对《山海经》所描写的某些山脉,但未能找到”,指的主要是《东山经》所列的山脉。
于是,默茨便“心安理得地越过大海”,到美洲去踏勘了。
默茨历经艰难险阻,踏勘的结果是:
第一列山脉,起自今美国怀俄明州,至得克萨斯的格兰德河止,共12座山。将古华里换算为英里,与《东山经》中第一列山的距离完全相符。
第二列山脉,起于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的温尼泊,止于墨西哥的马萨特兰,共17座山。距离与《东山经》第二列山脉相合。
第三列山脉是沿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完全走太平洋海岸航行,起于阿拉斯加的怀尔沃德山,至加州的圣巴巴拉,共9座山。距离也与《东山经》所列第三条山脉相符。
第四列山脉,起于华盛顿州的雷尼尔火山,经俄勒冈州到内华达州北部,共8座山,距离与《东山经》第四列山相合。
于是默茨宣告:“过去2000多年一向被中国人认为是神话的《山海经》,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文字记录。珍藏在中国书库中的这部文献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中国人便已到达美洲探险,而这些材料迄今为止一向是很缺乏的。”
对于默茨的考察结果,中国学者能说什么?我们可以不相信,可以认为是“臆说”,但反驳必然无力,因为没有中国人也象默茨那样,迈开双脚丈量中国东部山水,找出《东山经》所列四条山脉到底在中国何处?
最有力的办法还是依旧给《山海经》贴上神话的标签,置于故纸堆中,不予理睬!
可叹,中国历史上,像徐霞客一样的旅行家实在太少了。一句“父母在,不远游”,羁绊了中国人的步伐,也限制了我们的创造力。
二
其实剔除《山海经》由于年代久远,出现错简、残简、漏简等错生命线,其内容之可信,屡使后人称奇。
《山海经》古传有三十二篇,西汉刘向、刘秀(歆)父子最早校订此书时,定为十八篇。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
刘秀最后校订完成《山海经》十八篇后,为此专门给皇帝上表,其内容今日可看做一篇出版内容简介:
……《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风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
接下来,刘秀为了向皇帝说明“其事质明有信”,还举了两个例子。其中一例是:
孝武皇帝时尝有献异鸟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东方朔见之,言其鸟名,又言其所当食,如朔言。问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
刘向、刘秀(歆)父子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校订《山海经》之人。他们看到过的《山海经》是“凡三十二篇”,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是经他们校订删编而定的十八篇。对于《山海经》,刘氏父子应最有发言权的。何况为此皇帝上表,是“臣秀昧死谨上”,岂敢胡言乱语?
今日事实证明,《山海经》确实“其事质明信”。现举几例,真让人称奇:
其一,在闻名于世的四川三星堆文化遗址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个祭器坑中发现许多保存完好的象牙,而今日成都平原又不是野象栖息地;遗址中还出土了很多玉器,而成都平原并不出产玉石。翻开《山海经》便可找到答案。《山海经·中次九经》指出:“岷山……其兽多犀象,多夔牛”;“岷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白珉即是白色的硅质类岩石。这就指明了三星堆遗址中象牙和玉石器的来源。而三星堆出土的人首鸟身青铜像,也与《山海经·中次八经》中的山神形象相合。
其二,清末民初曾任清朝政府和尼国政府驻外使节的欧阳庚先生之子欧阳可亮,耋年曾跟随其父在中南美洲生活多年,相识不少印第安人,曾有一段奇特的经历,现将欧阳可亮先生的自述摘录如下:
“笔者耋年在海外,与殷地安人(欧阳可亮认为印第安人实应为殷地安人,有殷人之意)家庭同吃同住同学同游六年,1926年6月15日,与欧阳可宏三哥、可祥五弟,受殷福布族招待,派二十名殷福布族青年水手划船,从墨西哥支华华(CHIHUAHUA)州的支华华市支华华村的甘渊汤谷(即 谷)23人上船,一路上有800公里地下钟乳古水道,实入《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之大壑、甘渊、归墟、咸池,而不自知。由黑(墨)齿国(即墨池国)之尤卡坦半岛科潘河上岸,出墨池(归墟),到拉文塔太阳神庙遗址。见日出杲杲,朝阳东升于穹桑树上,殷地安群众已集数百,礼拜太阳。20名水手也站立挺身,仰面朝天祈祷。回去时,仍由大壑、咸池,进入地下钟乳水道,在墨池归墟饮‘合虚山长寿甘泉的甘露水 ,见有地下水道岔口,钟乳下垂滴水,蔚为壮观。一水手说:这岔道是天元(TIENYUEN)日月山,常羲(CHANGSI)妈妈正在浴月,一月方至,一月方出。三哥问:怎么墨国也有轩辕呢?答:这是海外天元。指又一钟乳大岔水道说:这是羲和(SIHO)妈妈浴日的地方,共有22个地下岔道,一进去,迷了路就出不来了……我们兄弟3人1927年才回中国学汉语,当时只会说西班牙和殷地安语,23人谁也没读过《山海经》,后来才知道水手讲的同《山海经》记的多有暗合,很是惊讶……
1926年这次游历终生难忘,因我童年和殷福布族等殷地安人生活,彼此互称殷地安,自言中国人,确信美洲‘印第安’人,就是中国商殷人和少昊、夸父等中华先人的裔胃。③
其三,再说到默茨。默茨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读到开篇一句:“东海之外大壑”,并《海外东经》中羿射九日神话之源:“十日所浴,在墨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默茨认为,“大壑”便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他们在四千年前称之为‘大壑’,我们今天称它为‘大峡谷’。人们站在大峡谷边上眺望,无不为它瑰丽的景色所感动。印第安人对此不能无动于衷,中国人不能,我们也不能。”默茨进而推断道:中国关于羿射日的神话,其出处无疑就在《山海经·海外东经》。“我相信终有一天会发现,射日的故事最早发源于某一印第安人的部落,是印第安人讲给中国人听的。中国人将印第安人关于峡谷怎样形成的神话,作为大壑(大峡谷)的神话带回来……印第安人是想解释峡谷是怎样来的,想弄清为什么会流金铄石,五光十色。对诗情画意的中国人来说,这故事听来是讲得通的……应该承认,神话的根子就在美国大峡谷。”
默茨的推论虽然大胆,却不无根据。现在我们吃惊地得知,在美国大峡谷附近的印第安部落中,确实流传着十日神话。徐松石教授经搜集考证,指出:“美洲也有墨西哥境十日浴于扶桑汤谷的故事。又有加利福尼亚沙士太印第安族的十日传说。据谓狗酋达(犬形神人)创造天地日月,造成十个太阳和十个月亮。他们本来是轮流出现的。后来有一个时候,十个太阳白天并出,十个月亮夜里并悬。弄到日间则热似焦火,夜里则冻似寒冰……人民十分痛苦。狗酋达就出来毁灭了九个太阳和九个月亮。然后人类生活得以恢复常态。”
现在,我们似乎可以说,美国西部的大峡谷,与《山海经》所记“东海之外大壑”方位地貌相合。而流金铄石的大峡谷应为古人眼中日出之处。大峡谷附近的印第安人与中国人有着相似的十日神话传说。至于是否古时来到大峡谷的中国人将印第安人的十日传说带回去,演变成羿射九日的神话,恐怕只能做为默茨的推想而难予考证。
三
《山海经》确实是上古先民认知世界的记录,其囊括的范围大大超越了现今的中国本土。如若不然,《山海经》又如何被分为“海内”、“海外”与“大荒”等不同地域而分别叙述呢?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海内经》和《海内南经》、《海内北经》、《海内西经》、《海内东经》诸篇中,已可以大致看到一个“海内”的轮廓,这个轮廓的东南角已达“会稽”,西北角已达“凶奴”、“东胡”,西南角甚至达到“天毒”(晋郭璞注:天毒即天竺,按指今印度),而东北角则明确记为“朝鲜”与“倭”。
请看:“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晋郭璞为此注曰:“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朝鲜今乐浪县,箕子所封也”这就指明《山海经》之《海内北经》提到的“倭”和“朝鲜”即今日的日本和朝鲜、韩国。
既然古时已将日本和朝鲜列于“海内”,那么,《海外东经》、《大荒东经》所到达的地方,必然远于日本和朝鲜。而在日本、朝鲜以东会是哪里呢?答案不言自明,当然应是美洲。
《海外东经》记载的“汤谷”“扶桑”“黑齿国”等,必是美洲,因有其它典籍的记载佐记——《东夷传》载:“倭国东四千余里,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至也。”
至于《大荒东经》所载“东海之外大壑”,更非美洲莫属。《列子·汤问篇》云“渤海之东,不知其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而中国古人到达东部如此之远的地方,之所以“质明有信”,并非虚妄,乃是因为有人双脚丈量的结果。
《海外东经》记载道:“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晋郭璞注:“竖亥”为健行人。清郝懿行注:竖亥右手把算,算当为 。《说文》云:“ 长六寸,计历数者”。而“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这就鲜活地描写出古时测量大地者的生动形象。
“自东极至于西极”,气魄何等之大!“东极”在哪里?《大荒东经》载明,在“日月所出”之处;“西极”在哪里?《大荒西经》载明,在“日月所入”之外。《大荒西经》记载,“日月所出”之山和《大荒西经》所载“日月所入”之山各有六处之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人观察一年中不同时间,太阳出升和降落的方位稍有不同。看来,命竖亥测量由东极至于西极的里程,也许与制定历法有关。
还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与《五藏山经》所记大量山名有所不同,《大荒东经》记载的许多山名都不象中国的山名,比如:
“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高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 羝。”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
“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日凶犁士丘。”
上述这些中国人听来很怪的山名,无疑是外域山名的音译,是对当地土人所称山名的直译音录。如果是“海客谈瀛”式的神侃海聊,没必要编些古怪的山名。这倒从一个角度,证明古人确确实实到达了《大荒东经》所记载的地方。
这里应该提到默茨博士在美洲的踏勘中,发现的几处古代石刻。一处位于加拿大的阿尔柏达,一处位于美国北达科他,还有一处在亚利桑那的“四角”(Four Cornnrs)。这些石刻文字明显与古玛雅象形文字不属于一个系统,反而与中国商殷之际的甲骨文极为相似,有些文字简直与甲骨文相同。难怪北达科他商业与工业开发署,曾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曾一度访问过北达科他”;并且在1972年再版的《关于北达科他的种种事实》一书里,附以有关中国人这次探险的记载。④
在北美洲发现的这些古代石刻,很可能就是古人“自东极至于西极”测量大地所留下的遗迹。要知道,“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是一个相当遥远的距离。如果不以古时测量步算(据说旧时丈量土地时左右两脚各向前迈一步为一测量步),仅以普通行走,两步为一公尺计,五亿步当有25亿公尺——已有20万公里以上了,其行走距离,早已远远超出中国本土,可以环绕地球几圈了!如果考虑古人行走时翻山越岭、涉水渡海,不可能以直线行走,“自东极至于西极”距离的记载是可信的。
并且,这项巨大的测量工程,不一定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而是可以由一批同代人或一个部落的同代人便可完成。前些年,上海有位徒步走遍全中国的壮士余纯顺。笔者虽然没有仔细核查过他的有关资料,但以他经历过的几乎走遍中国大陆上的每一个市县、行走时间历时八年的情况看,他所走过的里程相加,相信已可以绕地球一圈。远古的健行人恐怕日行不止百里,若按日行一百华里计,一年约可走三万多华里,三年便可行走十万华里,足以绕地球一周。从《大荒东经》和《大荒西经》两篇记录来看,其叙述风格如出一位亲历者之手。可以推想,古时健行人完成了“自东极至于西极”的壮举,将大荒之东和大荒之西的所见所闻记了下来,并讲述给别人,因此才有了《大荒东经》和《大荒西经》。
伟哉,华夏先人!
默茨博士研读了《山海经》,并亲自踏勘美洲的山水河流之后,由衷的赞叹:
对于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为白雪皑皑的峻峭山峰绘制地图的刚毅无畏的中国人,我们只有低头,顶礼膜拜。⑤
而今天,我们还赶得上祖先的脚力么?
注:
①《人民日报》1982年6月6日第七版
②原译文如此,与《山海经》有出入
③《中华祖先拓荒美洲》198页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④默茨《几近退色的记录》第10页
⑤默茨《几近退色的记录》第100页
中国陶瓷史稍显过时了,有些理论跟不上了
1<<景德镇现代艺术陶瓷投资与鉴藏>> 画册刊录作者作品展”是集瓷都景德镇陶瓷艺术众多名家高手的一次大型规模作品。集中展示画册刊录作者的一百八十件作品,其中画册刊录作品百余件,部分陶瓷大师的作品被海内外收藏界誉为惊世之作。
2日用陶瓷鉴别——现代陶瓷教科丛书
本书作者:李雨苍 编著
作 者: 李雨苍 编著
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3陶瓷书目
(按:以下系天涯社区·闲闲书话注注书友的藏书目录。
含雪堂陶瓷书目
以下为我收藏的部分陶瓷类书籍,凡在其他书籍、图集中包含陶瓷内容者,均不列入本书目。
1饮流斋说瓷,广州许之衡守白著,线装排印本,(民国)上海朝记书社印行,中华书局代印
2竹园陶说,刘子芬著,民国十四年线装自印本
3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陶瓷(上)
4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2陶瓷(中)
5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3陶瓷(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一版三印
6中国陶瓷大系之一汉唐陶瓷大全
7中国陶瓷大系之二宋元陶瓷大全
8中国陶瓷大系之三明代陶瓷大全
9中国陶瓷大系之四清代陶瓷大全——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1-1993版
10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1997年一版三次
11中国的瓷器(修订版),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研究所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7月修订一版
12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一版四次
13中国陶瓷名著汇编,中国书店1991年5月初版
14中国陶瓷美术史,熊寥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15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朱裕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一版三次
16古瓷鉴赏与收藏,张海国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17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陈德富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一版二次
18古代瓷器,赵丛苍主编、小鹿编著,中国书店1997年9月初版
19中国古代仿古瓷,赵宏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20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周仁等著,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
21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编,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22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论文集,叶文程著,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
23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编,内部资料,1983年6月厦门
大学印
24元代瓷器,叶佩兰著,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25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初版
26清代陶瓷,刘兰华、张柏著,北方文物杂志社1988年12月初版
27中国青瓷史略,陈万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月一版二次
28童书业说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29中国古陶瓷论丛,傅振伦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30马说陶瓷,马未都、王春元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31东方的青花瓷器,(英)哈裏迦纳著,叶文程、罗立华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1月一版二次
32陶瓷路,(日)三上次男著,宋念慈译,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0年2月1日初版
33陶瓷探隐,蔡和璧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34宋代官窑瓷器,李辉柄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5月一版三次
35长沙窑,长沙窑课题组编,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6长沙窑瓷绘艺术,周世荣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37石湾陶瓷发展史,佛山大学石湾陶瓷艺术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8《景德镇陶录》详注,傅振伦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39明朝景德镇的瓷器制造业(全开图壹张),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承名世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
40景德镇陶瓷艺术(古代部分),熊寥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41景德镇的青花瓷,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初版
42景德镇瓷俗,邱国珍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43青花瓷器鉴定,张浦生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44中国青花瓷,马希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45青花名瓷,马希桂主编,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3年4月30日初版
46青花青,郭良蕙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0年6月15日二版
47明代民窑青花瓷大观,胡雁溪编著,团结出版社1995年11月一版二次
48清代民窑青花瓷,胡雁溪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2月初版
49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民间陶瓷,左汉中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50中国民窑瓷绘艺术,毕克官著,外文出版社1991年初版
51清代民窑彩瓷500图,胡雁溪、杨小涟编著,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52馆藏中国历代陶瓷特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年7月初版
53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藏中国清代瓷器,柯玫瑰著,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54古瓷片,毕克官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55中国古代瓷塑玩具大观,白建国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56瓷砚赏析,谢志峰著,广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57陶瓷,刘以鬯著,香港文学研究社1979年11月初版
58濑户乃海的中国陶瓷,广岛县立历史博物馆,平成三年非卖品
59宋瓷天目欣赏、原太乐陶瓷作品展,日本便利堂株式会社1984年4月14日发行
60古陶瓷修复,毛晓沪编著,文物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61,陶说,(清)朱琰著,分说今、说古、说明(代)、说器上、说器中、说器下六卷,缕述景德镇瓷器源流。
(木兆轩主人赠)
62,陶瓷,10开精装本图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10月一版一次,印数1500,50元。就我有限的视野所
及,有关陶瓷的全彩色大型图集,在60年代可能仅出过此一种。
63,景德镇《瓷器》季刊10册:1963年1、2、3、4,1964年1、2、3、4和1965年1、2期。
64,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东京国立博物馆1978年3月印制,8开画册,日文及英文,207页。钤印:李知宴藏书。
65,中国陶瓷文献指南,徐荣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精装872页,1-3500册。
66,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明初官窑考),ADBRANKS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104P。
67,中国陶瓷史,吴仁敬、辛安潮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初版,1954年11月修订重版,128页,1501-4000册。
68,《中国历代陶瓷题记》,孙彦等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290页,1-3000册。
69,《古瓷辨赏》,王健华、李国强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6开彩色铜版纸印,168页。
70,《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广东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5月初版,16开64页,图版41幅。
71,《中国历代陶瓷款识汇集》,童依华著,台湾大业公司1984年10月初版印行,16开200页。
72,《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余继明、杨寅宗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4月四次印刷,精装340页,9001-14000册。
73,《中国古代陶瓷造型与装饰》,关玉琮著,辽宁省硅酸言研究所1979年内部印刷,16开油印本,248页。
74,《伊斯坦布尔的中国宝藏》中文版,土耳其共和国外交部2001年编印,8开156页。长乐老寄赠。
75,《中国陶瓷史纲要》,叶喆民著,轻工业出版社1989年4月初版,精装329页,3000册。小黄黄托人从香港购得。
76,《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一辑,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4年6月初版,精装315页,1500册。
77,《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二辑,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4年10月初版,精装231页,1000册。
也许地处盆地的缘故吧,四川的考古研究非常封闭,许多新发现外界不能及时得知,刚出土的器物连考古所和北大考古系也无法看到。这两册书要不是在旧书店偶然发现,我也不知道四川曾在80年代出过这样一套书。其中关於四川境内一些古窑址的文章十分有意义。
78,《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马文宽、孟凡人著,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135页。
79,《海底瓷都与海外珍瓷》,周世荣、魏止戈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20页,3000册。
80,《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朱培初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8月初版,237页,5200册。
81,《瓷国游历记》,[纽西兰]路易艾黎著,轻工业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16开铜版纸精装134页,3500册。木兆轩主人赠。
82,《学瓷琐记》,王志敏著,文汇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16开243页,2000册。
83,《黄冶唐三彩窑》,河南省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16开精装81页,2500册,彩版74页+图版34页。
84,《人间瓷话》,钱汉东著,学林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铜版纸精装226页,5000册。
85,《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
本文2023-08-06 11:27: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1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