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到西昌有多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6收藏

丽江到西昌有多远?,第1张

丽江到西昌7小时39分钟,共计4556公里,具体行程路线:

从丽江市到玉雪大道,行驶220米。

右转,进入玉雪大道,行驶530米。

靠左前方行驶,从玉雪大道到庆云路,行驶60米。

左转,进入庆云路,行驶29公里。

右转,进入大丽线,行驶95公里。

请直行,进入鹤关高速,行驶13公里。

向右前方行驶,从鹤关高速到华丽高速,行驶490米。

靠左前方行驶,进入华丽高速,行驶405公里。

靠左前方行驶,进入蓉丽高速,行驶58公里。

靠右前方行驶,从蓉丽高速到蓉丽高速,行驶22公里。

请直行,进入蓉丽高速,行驶112公里。

靠右前方行驶,从蓉丽高速到G353,行驶104公里。

向右前方行驶,进入G353,行驶14公里。

靠右前方行驶,从G353到G353,行驶850米。

向右前方行驶,进入G353,行驶12公里。

右转,进入沧阳路,行驶29公里。

左转,进入南兴路,行驶660米。

进入环岛,进入凤鸣路,行驶560米。

请直行,进入G353,行驶730米。

左转,从G353到G353,行驶47公里。

左转,进入G353,行驶995公里。

进入环岛,从G353到蓉丽高速,行驶23公里。

请直行,进入蓉丽高速,行驶609公里。

靠右前方行驶,进入金江立交,行驶13公里。

请直行,进入京昆高速,行驶1847公里。

靠右前方行驶,从京昆高速到宁远大道,行驶12公里。

请直行,进入宁远大道,行驶18公里。

向右前方行驶,进入航天大道一段,行驶16公里。

左转,进入长安南路,行驶320米。

进入环岛,进入长安路,行驶890米。

请直行,进入长安中路,行驶14公里。

请直行,进入长安东路,行驶600米。

进入环岛,进入大巷口下街,行驶350米。

请直行,进入大巷口街,行驶280米。

左转,进入下顺城街,行驶140米。

右转,进入石塔街,行驶100米。

左转,进入大水井,行驶230米。

抵达西昌市。

丽江概述:

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共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22种少数民族;丽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三大世界遗产。

旅游资源丰富,有旅游风景点104处,有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虎跳峡、老君山、束河古镇、阿纳果等知名旅游景点。先后被评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云南省人才特区、长江经济带上的绿色明珠等荣誉称号。

-丽江

西昌学院代码是10628。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西昌学院坐落在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四川省西昌市。学校肇始于1939年北洋工学院内迁西昌创建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西昌农专、西昌师专、凉山大学、凉山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5年2月,学校被列为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学校。

学校环境优美,截至2020年11月27日,西昌学院有北、南、西三校区,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有全日制在校生20401人。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2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820人,其中正高职称110人、副高职称234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0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省突出贡献专家及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0人;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等60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3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师德标兵7人。

院系设置

截至2017年5月,学校设置16个二级学院和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开设64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等九大学科门类。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截至2019年8月,创立并实践“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教改成效突出。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56项。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个。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学团队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特色专业6个、应用型示范专业3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卓越培养计划项目”8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共21门。

科研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重点开展了以凉山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为主的自然科学研究和以民族文化资源和边远地区管理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截至2017年5月,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工作。重点开展了以凉山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为主的自然科学研究和以民族文化资源和边远地区管理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建有各类科研平台14个,其中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9个,与四川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

截至2017年5月,学校承担国家、省、州、企业等各类科研项目996项。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43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2项,凉山州科技进步奖61项,凉山州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10项。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936篇,出版科技专著197部。选育作物新品种21个,获国家专利117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68项。

                                   

学校积极拓展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其中2014年获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特等奖一项、2015年获四川省第二届青年创业大赛一等奖一项,并获创业基金奖励;2005-2011年被评为“四川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图书馆馆舍面积26684平方米,有南、北校区两馆,有3695个阅览座位。图书总量为209万余册,电子图书62万余册,期刊9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55个,自建数据库4个。可提供读者直接利用的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达12000余种。并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自建特色书库3个:彝族文献特色书库、攀西农业特色书库、古籍典藏特色书库。图书馆馆藏文献结构日趋合理,已基本形成以理、工、农、牧医、文、管理、少数民族教育等等学科文献资源为主,并兼顾其它学科的综合性藏书体系,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构建了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在农学、彝族等学科文献收藏较完整较有特色,建有“攀西农业特色文献”和“凉山彝族特色文献”特色库。是攀西地区文献种类最多、馆藏量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图书馆对全校师生实行全开架图书资源借阅服务,建立了各分馆之间的通借系统,如:超星、爱墨瑞德、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VIP、读秀数字图书馆等,此外自建特色数据库5个。2017年图书馆获得四川省高等学校“先进图书馆”和凉山州图书馆学会“先进集体”。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有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巴西、秘鲁、菲律宾、巴基斯坦、刚果、也门、卢旺达、赤道几内亚等18国留学生在校就读。2005年,被评为“四川省教育外事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党的领导,秉承“审慎明笃”的治学精神,以“明德、乐学、求实、至善”为校训,坚持“应用性、地方性、民族性”办学特色,积极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全面实施转型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服务地方等工作,努力把学校建成全国民族地区知名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应用技术大学。

优势专业及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省级特色专业:农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水利水电工程、动物医学、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

国家民委一级重点学科:作物学、民族学

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点:畜牧学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公卿贵族之家,属于以爵位称号为氏,门氏最早为帝尧农官后代,以门第为氏,后成为官吏身份的表征。

据典籍《周礼》记载:凡是公卿、大夫之子,都须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以便入仕为宦,能为宦者,即时出入王公府第时可从正门行走,故称门子。

在门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门氏,为门氏之始,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门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九十七位,在台湾省名列第四百三十五位,人口约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15%左右。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门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九十七位,在台湾省名列第四百三十五位,人口约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15%左右。

今北京市海淀区、昌平区、丰台区,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天津市的武清县,河北省的唐山市、石家庄市、辛集县、张家口市尚义县、张家口市蔚县、衡水市景县、安平县。

邢台市清河县、沧州市东光县、固安县、保定市顺平县、曲阳县、唐县、邯郸市肥乡县、承德市兴隆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廊坊市香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秦皇岛市。

山东省的济南市、淄博市、临沂市平邑县、沂南县、青岛市平度市、即墨市、枣庄市、潍坊市昌乐县、高密市、青州市,烟台市龙口市、蓬莱市、莱阳市、莱西市、滨州市无棣县、菏泽市巨野县、东营市广饶县、利津县、日照市莒县、聊城市冠县、茌平县。

德州市德城区、夏津县,济宁市任城区,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郑山村,山西省的晋城市泽州县,大同市、朔州市应县。

忻州市原平县(崞县),河南省的南阳市镇平县、邓州市、内乡县、淅川县、西峡县、商丘市、驻马店市遂平县、洛阳市嵩县、开封市、三门峡市郏县,安徽省的合肥市、亳州市、淮南市、宣城市泾县。

蚌埠市淮上区、阜阳市颖上县、淮北市濉溪县、六安市寿县,甘肃省的张掖市、天水市、陇南市礼县、庆阳市宁县,陕西省的西安市临潼区、咸阳市礼泉县、乾县、旬邑县。

湖北省的武汉市,广东省的新会市、汕头市,云南省的陇川县,江西省的德兴市,江苏省的苏州市、徐州市,云南省的昆明市,辽宁省的锦州市黑山县、辽阳市、营口市盖县、旅顺市、抚顺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海城市、铁岭市昌图县、凤城县、鞍山市台安县,四川省的成都市。

内江市,吉林省的长春市、梅河口市、榆树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佳木斯市,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台湾省等地,均有门氏族人分布。

姓氏发展

关于姓氏图腾的研究,早已有之,文化学家丁山认为,中国古姓大多是图腾的遗留,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也曾指出,中国今日不少姓氏中,都保留着原始图腾名称的遗迹。

民国时期社会学家李玄伯则认为,姓就是图腾的结果,《说文》中有“姓”字,从女旁,生亦声,此字始出现时已比较晚。

殷墟甲骨卜辞文字中虽已有几片残辞中甲骨文相片甲骨文相片见到“姓”,但与《说文》所列这种会意兼形声的“姓”字似有不同,由于甲骨卜辞残破,其在卜辞中用法多不详,仅一片略能知道是作女子之名或字,此种加了女旁(性别符号)之字,一般只作为女子个人名号使用,不同于《说文》中的姓字。

西周古文字中尚未见姓字,春秋时代中期末叶的齐器铭文中有一汉字,左边是“亻”字旁,右边是“生”,不从女,从人,这个汉字亦见于战国时代玺印文字,战国时代晚期秦诅楚文有“姓”这一汉字,由此可知,“姓”字古义上要需从对文献记载爬梳整理去求得。

-门姓

-姓氏

中国古代8大攻城武器

巢车

巢车又名楼车,主要作为古代攻城的战略性武器存在,是一种专供观察敌情用的瞭望车,车底部装有轮子,可以推动,车上用坚木竖起两根长柱,柱子顶端设一辘轳轴 (滑车),用绳索系一小板屋于辘轳上,板屋高9尺,方4尺,四面开有12个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敌人矢石破坏。屋内可容纳两人,通过辘轳车升高数丈,攻城时可观察城内敌兵情况。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时,楚共王曾在太宰伯州犁的陪同下,亲自登上巢车察看敌情。23年王莽军围攻昆阳时,造高10余丈的大型巢车,用来观察城内守军动态,称为云车。

宋代又出现一种将望楼固定在高竿上的“望楼车”。这种车以坚木为竿,高8丈,顶端置板层,方阔5尺,内容纳一入执白旗瞭望敌人动静,用简单的旗语同下面的将士通报敌情。将旗卷起表示无敌人,开旗则敌人来;旗竿平伸则敌人近,旗竿垂直则敌到;敌人退却将旗竿慢慢举起,敌人已退走又将旗卷起。望楼车,车底有轮可来回推动;竖杆上有脚踏橛,可供哨兵上下攀登;竖杆旁用粗绳索斜拉固定;望楼本身下装转轴,可四面旋转观察。这种望楼车比巢车高大,观察视野开阔。后来随着观察器材的不断改进,置有固定的瞭望塔,观察敌情。

二木幔

木幔,是古代一种装有木板作掩护的攻城车。是古人在攻城在对付守城方类似箭石等投掷物时想出的办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用草、布、木、皮等各种材料造出一大块东西,挑起悬挂在城墙外,就能对抛射物进行缓冲。它们被称为“籍幕”、“布幔”、“木幔”、“篱笆”、“皮帘”等。《宋书·武帝纪上》:“ 张纲 治攻具成,设诸奇巧,飞楼木幔之属,莫不毕备。”《通典·兵十三》:“以板为幔,立桔槔於四轮车上,悬幔逼城堞间,使趫捷者蚁附而上,矢石所不能及,谓之木幔。”

三轒轀车

轒轀(fényūn)车,古代攻城武器名。为四轮无底木车,上蒙牛皮抵御城上箭矢,人在车中推车前行,可掩护士卒抵近城墙进行攻击,但无法直接破坏城墙。一车可藏十人左右。据《武经总要》记载:轀轒车,下虚上盖,如斧刃(其车梯盘勿施桄板,中可容人着地推车),载以四车轮,其盖以独绳为脊,以生牛皮革蒙之。中可蔽十人,坟隍推之,直抵城下攻厥。

在南北朝的时候经过侯景的改良成“尖头木驴”,据《太平御览》、《梁书》及《通典》,因《通典·兵典》的详细记载:梁将侯景反,兵逼建业,皆危惧。梁将羊侃为守城督,因伪称得外射书,云「邵陵王、西昌侯兵已至近路」,乃少安。贼为尖头木驴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铁镞,以油灌之,掷驴上,焚之俄尽。

为增加行车的安定性,该器具路轮又增加成为六个,车长为一丈五尺(47 公尺),高八尺(2504公尺)。《武备志.军资乘攻二》记载:古时攻城战车。六轮,上横大木为脊,长一丈五尺,高八尺,上尖下方,外蒙以生牛皮,内载十人;推逼城下,以攻城作地道。

四撞车

撞车,是中国古代量破坏城墙或城门的主要兵器,靠冲撞的力量破坏城池的防御措施。《三才图会·器用五·撞车图说》记载:“撞车:上设撞木,以铁叶裹其首,逐便移徙,伺飞梯临城,则撞之。”

五临冲

临冲,又称临冲吕公车或吕公车,相传此车便是由姜太公发明的,因其受封于吕地,所以尊称为吕公。而实际上,临冲吕公车最早成型应该追溯到宋代,明代才有较多应用。

临冲吕公车是古代一种巨型攻城战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战车。车高数丈,长数十丈,车内分上下五层,每层有梯子可供上下,车中可载几百名武士,配有机弩毒矢,枪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坏城墙设施的器械。进攻时众人将车推到城脚,车顶可与城墙齐,兵士们通过天桥冲到城上与敌人拼杀,车下面用撞木等工具破坏城墙。这种庞然大物似的兵车在战斗中并不常见,它形体笨重,受地形限制,很难发挥威力,但它的突然出现,往往对守城兵士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从而乱其阵脚。

1621年,明熹宗派朱燮元守备成都,平息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的叛乱。当时,叛军将成都团团围住,昼夜攻打,用钩梯爬城,在城外垒土山,设工事,居高临下,用强弩射城上守兵。守军用火炮、火箭反击,双方相持不下。这天城外忽然喊声大起,守军发现远处一个庞然大物似的战车用许多牛拉着,向城边接近,车顶上一人披发仗剑,装神弄鬼,车中数百名武士,张强弩待发,车两翼有云楼,可俯瞰城中。战车驱近时,霎时毒矢俱下,城上守兵惊慌失措。朱燮元见状沉着若定,告诉官兵这就是吕公车。立即命令架设巨型石炮,以千钧石弹轰击车体,又用大炮击牛,牛回身奔跑,吕公车顿时乱了阵脚,自顾不暇。

六云梯

云梯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古代攻城器具,是古人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它并不是很多影视作品中最常见到的那种,长得像一个竹梯的东西。这种器具有的种类其下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故也被称为“云梯车”,配备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有的带有用滑轮升降设备。 云梯的发明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国能工巧匠公输盘(鲁班),其时楚惠王为了达到称雄目的,命令公输盘制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架云梯。《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曰“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说明云梯另外一个用途可以登高望远侦探敌情。

战国时期的云梯,从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所示图案判断 ,系由3部分构成:底部装有车轮,可以移动;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于城墙壁上;梯顶端装有钩状物,用以钩援城缘,并可保护梯首免遭守军的推拒和破坏。唐朝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很大改进:梯身(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在底盘上;在主梯之外,又增设一具活动的上城梯(副梯),其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可以沿着城墙壁面上下滑动,谓之飞云梯;云梯的底部则“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而活动的上城梯的设计,则大大降低了云梯在接敌前的高度。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设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同时又保证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与城缘接近,免遭守军破坏。宋朝的云梯结构有了更大的改进,采用了中间以转轴联接的折叠式结构,并在梯底部增添了防护设施。此外,上城梯(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有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等。这些改进,使登城接敌运动简便迅速。明朝以后,由于火器的迅速发展,这种笨重的木制云梯也逐渐被废弃,推出历史的战争舞台。

七壕桥

壕桥又称为“飞江”或“飞桥”,是古人为了通过城外的壕沟或护城河等障碍,作为攻城军机动性的便桥。我国自战国时代便有使用壕桥的纪录,根据《六韬·虎韬·军用》的纪录中有:“渡沟堑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47公尺),长二丈(626公尺)以上,着转关、辘轳、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由此可知宋代之前我国在壕桥的发展方面已极为成熟,不但应用了销轴、辘轳等机械装置,其桥宽达一丈五尺,若一次使用八具,可以提供宽达十二丈(3756公尺)的正面供部队通过。

《武经总要》记载,宋时壕桥已普遍装上轮子,做成车型,以便推徙。所载的宋代壕桥类器材总共有五种,壕桥的宽度是视城壕或护城河的宽度而定,这些壕桥多半是在围城时攻方观测后就地取材制作的。为了运输的方便,壕桥的桥座下有两个大轮子,以便攻城军可以出其不意的部署壕桥,使部队迅速通过桥面,进行攻坚作业。为了确保桥面的安定性,壕桥的前端有两个用来固定的小轮,当小轮陷入对岸的土壤中,就可以使桥更为稳定,此种特殊设计比起前代用许多绳子固定的方法,显然较为进步。而到了唐代,护城河宽达二丈。制造壕桥不易找到巨大木材;桥过长时,使用也不便。 所以当壕沟或护城河过宽时,则利用机构较为复杂的折叠桥。

八投石车

投石车想必大家也不会陌生,它是利用杠杆原理抛射石弹的大型人力远射兵器,它的出现,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战争的需要。如中国象棋黑方的炮写作“炮(石包)”,就是投石车,火字偏旁的炮,古文中多指的是炮烙。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但宋代较隋唐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不仅用于攻守城,而且用于野战。古书中的“抛石”、“飞石”指的就是投石车。

最初的投石车结构非常简单,只是用一根巨大的杠杆,长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装载的石块,短端系上几十根绳索,当命令下达时,数十人同时拉动绳索,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块抛出。中国战争史上投石车首次大规模使用,应当是李信攻楚的时候,楚军秘密准备了大批投石车,当秦军渡河时突然同时发射,无数尖利的石块乌云般砸向秦军,二十万秦军全面溃败,李信自己也兵败自杀,可见当时投石车的威力,堪称古代远攻武器之王。随着技术的发展,投石车也越来越先进,很多三国游戏中的“霹雳车”就是战国时代投石车的改进形。

中国的投石车在宋代到达高峰,宋代兵书《武经总要》中记载,“凡炮,军中利器也,攻守师行皆用之”,足见对投石车的重视,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八种常用投石车,其中最大的需要拽手250人,长达876米,发射的石弹45公斤,可射90步,即140多米。也许《武经总要》可能是出于保密或者故意误导敌人的目的,将发石车的射程大大缩小了,实际上根据别的古籍记载和现代科学计算模拟,这种投石车的发射距离不少于500米,这在冷兵器时代,可说是超远程打击了。中国是北宋-南宋时期发明的对重式投石车,金国在灭亡北宋的汴京之战中,一夜之间架设抛石车5000余座,在汴京长达50里的城墙外同时向心突击,金军发射了无数的石弹,以至于汴京郊外当时竟然再也找不到石块!攻城时先将护城河填平,而后万炮齐发,再辅以大量强弩,一举击溃守城部队的部署,进而出动与城墙等高、可容纳80人的巨型攻城车对城池展开登城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壮观的发射场面,简直不逊于现代战争规模的火力准备!

导语:

只说董超、薛霸将金子分受入已,送回家中,取了行李包裹,拿了水火棍,便来使臣房里取了林冲,监押上路。……董超道:“你好不晓事!此去沧州二千里有余的路,你这样般走,几时得到。”

在《水浒传》第八回中,讲述了林教头因中了高俅设下的陷阱,带刀误入白虎节堂,开封府会审,被刺配流放到沧州道的故事。而“流放”作为一种刑罚,则是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放”之刑在我国历史上,很早便出现了。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有记载,传说舜帝曾与周边部落氏族大战,战争胜利以后“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分别把共工、驩兜、三苗、鲧这些周边部落的首领,流放到幽州、崇山、三危、羽山等地,在处罚流放了他们几人之后,其他部落氏族都害怕而臣服于舜。

虽然古籍的真实性难以考究,但是至少证明了“流放”一刑起源很早,而经过秦汉南北朝的发展,隋唐时期“流放”正式成为“笞、杖、徒、流、死”五刑制中最重要的中心部分。从此流传到清朝末年,影响了古代刑法几千年。

一般何罪会被判处流放

“不忍刑杀,流之远方”,流放同样也是刑杀大罪。从我国古代刑法制度的发展不难看出,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处罚手段也在不断进步。秦汉甚至更早以前,刑罚多意味着流血,如果在那时候走在街上你会见到脸上有纹身的人,还能见到没有鼻子,没有脚趾头的坏人。因为当时的刑罚主要以“”墨(黥面刺字);劓(割掉鼻子);剕(斩脚趾头);宫(阉割男性);大辟(斩首砍头)”为主,最著名的受刑者,便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先生。

到了魏晋隋唐时期,社会进步至使砍头越来越少,而“流放”作为一种即能保证处罚力度,又能体现儒家仁爱思想的刑罚方式被广泛采用。

“流”在五刑之中,地位仅次于“死”,就意味着“流放”同样不是简单的小罪。从处罚效果来看,古代人们多是以宗族为依托,个体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当一个人被剥夺社会关系,被发配到环境恶劣,物资缺乏的新环境时,往往是很难生存的。

我们重新看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这林冲本是京城禁军教头,类似于现在的驻京部队教官,因为妻子之事得罪了高衙内。高衙内与杜虞候设计,假以高太尉之名写信传唤林冲,林冲带刀误入白虎堂,被早已埋伏好的士兵拿下。白虎堂对于不了解宋史的朋友来说可能比较陌生,白虎象征战争,白虎堂为古代军机重地,相当于现代的军备司令部。对外作战,一级机密。

“林冲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着:“白虎节堂。”林冲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急待回身,只听得靴履响,脚步鸣,一个人从外面入来。”

中了圈套的林冲被关押在开封府,按理应被判处斩,幸亏开封府尹清正,但又不敢得罪高俅,这才判了林冲“杀威棒”+“刺面金印”+“流放沧州”大罪三件套。

一般流放都会发配到何地

在唐朝,流放会以罪行的程度被分为三等,分别是以首都长安为起点分为流放三千里、两千五百里与两千里三个级别。而地点则以云贵,剑南(四川),岭南(广东广西)三个地方为主,究其原因在那时候,南方被称为蛮夷之地,潮湿、瘴气条件可以说十分恶劣。例如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宠臣李义府晚年失宠,被流放到巂州(四川西昌),他的儿子李湛则被流放到廷州(今属广西)。

“流放”刑罚的高潮,应该算是在宋朝,宋朝用兵较多,流放多为充军。所以在各驻军所在之地都建有府牢,充斥被充军发配之人。在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被发配到的沧州道,宋江被发配到江州,卢俊义被发配的沙门岛等。《水浒传》是以宋仁宗至宋徽宗这段时间为背景,当时的沧州道正是宋辽国境交界的地方,宋太宗年间,人们熟知的杨六郎驻扎于此。由此可见,水浒传中的沧州应该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沧州市旧城西北处。

明清时期,流放之度趋于平常。由于对北方的控制力度较小,明朝多流放罪人到南方一带;而因为清朝原为女真族根基在关外,则多流放罪人东北一带。最著名的网红流放地“宁古塔”,在清宫剧中耳熟能详。例如《甄嬛传》里面女主角甄嬛的父亲甄远道,就是因为被人诬陷而被流放宁古塔,这宁古塔是黑龙江治下的一个地区。

 

一般都是哪些人被流放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三闾大夫屈原称得上是,除共工等上古被流放人物以外,被流放的第一名人了。因为政见不同,屈原曾两次被流放,可见在古代流放的大多是为官之人。

而文人骚客,作为官员的主要来源,再加上多有个性,逐渐成为了唐宋“流放大军”的中坚力量。没被流放过,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个文化人。北宋的诗人王巩因乌台诗案贬宾州(今广西宾阳);唐朝时宋之问被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赐死桂州;北宋的黄庭坚因新旧党争被流放广西;还有北宋秦观因新旧党争被流放横州(今广西横县)……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良,称为天下奇才。”——《宋史》

能够有如此高的赞誉,这个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还是美食家。他出身名门,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苏轼早年参加科举考试,凭借一篇文章得到了欧阳修的大加赞赏,一时明噪京城。可是好景不长,因为站在了王安石变法的对立面而被排挤,被贬离京。

在苏轼四十三岁那年,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一生的事,那就是“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苏轼被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的他写了一封信给宋神宗。苏轼是个文人,给皇上上奏写文章也不忘带点诗人色彩。可能是诗中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字太多,于是被王安石的新党抓住了把柄。新党众人上书神宗,参奏苏轼讽刺政府,愚弄圣上,文字中暗藏讽刺之意。

三个月后,“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流放黄州,受牵连者达数十人。但是正是这被流放的日子里,苏轼创作出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句。

十九年后,已经六十二岁的苏轼再次被流放到荒凉无比的儋州(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当时流放儋州,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重罪。

为什么流放途中鲜有人逃跑?

上文已经说了,流放可以说是仅次于砍头的重罪,一是路途遥远,一路上说不定就性命不保;再一个是到了目的地还要做苦力,不是开荒种菜,就是战场杀敌。那么就会有人问了,那些一路上为啥不选择逃跑呢?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先讨论讨论其他的。

第一,到底能不能跑?在古代流放可不是开卷考试,不是说靠你的自觉程度,流放犯人无论多少,那肯定是有衙役或者士兵看守的。再加上流放不是徒步旅行,一般犯人都会加上枷锁,甚至会带上脚镣。几十斤重的东西,敢问你如何跑的掉呢?

第二,能跑到哪去?一般的流放之人,脸上都会加上烙印,这就像脸上写上了坏人两个字。再加上古代基层户籍管理还是蛮严厉的,你跑到哪里都躲不过基层“朝阳群众”的眼睛。

第三,有没有后顾之忧?古代一般的流放,大部分都是必须带家眷的,拖家带口一大队人,你说有人愿意舍弃妻儿跑路吗?再说古代是宗族社会,还有门生制度,一个人跑路,一帮人等着一起受罚。所以,没有愿意牵连他人。

再加上古代君臣纲常思想超前盛行,那都是认罪愿罚的好汉爷。例如豹子头林冲,他身为八百万禁军棍棒教头,武功高强。两个看守自然不在话下,甚至一路上两个看守还多次想置他于死地,他却都没有逃跑。一路上老老实实,来到了发配之地沧州,也都是这个原因。

 

结语:

流放作为一种刑法制度,既解决了边远地区戍边将士少和荒废土地开发问题,有是刑法变得不再那么血腥,虽是流放但是遇上大赦天下或者平反戡乱,还能有个东山再起的机会。是社会进步、法治进步的一大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文学领域的发展,毕竟那么多经典诗句都是作者被贬、流放之时所写所作。

另外、据说八仙过海的故事也与流放有关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