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学院排名全国第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宿迁学院排名全国第几,第1张

2023宿迁学院全国排名第511名

拓展知识:

宿迁学院(SuqianUniversity),简称“宿院”,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截至2023年2月,学校与苏宿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宿迁电子商务园等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与京东集团、洋河股份共建“京东学院”“洋河学院”;与近100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截至2023年2月,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新西兰、英国、法国、泰国、美国、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开展校际合作交流,在师生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培养人才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

截至2023年2月,宿迁学院图书馆有馆藏纸质图书170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300余种,电子图书25万余种;开通使用中国知网(CNKI)总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读秀知识库等数据库25个。2019年,建立了“国学馆”,馆藏1500多册《四库全书》等经典古籍。

截至2023年2月,学校多次获评“江苏省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创先争优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拥有8部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近三年,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荣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000余人次,其中A类学科竞赛90余项。

第一名:炎帝

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目前史学界同时支持另一种说法,即黄帝活动于黄河下游,泰山西侧,炎帝活动于黄河下游,泰山东侧,两部落为了争夺统治权,在阪泉也即逐鹿(两者是指同一地点,皆在泰山周围)决战,黄帝战胜并流放炎帝于南方(后召回),开创了华夏一统的局面。

炎帝是我国上古时代姜姓部落首领,号烈山氏或厉山氏,生于烈山(今湖北省随州市历山镇)。据《史记》等古籍追记,炎帝姓“伊耆”,名石年。母为有娇氏女,名日女登,是少典正妃。生炎帝。长于姜水,故有‘姜’姓之称。据《纲鉴》等记载:“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岔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肠谷,西至三危,莫不从其化。”《越绝书》说:“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

第二名:黄帝

  黄帝,姓公孙或姬,号轩辕氏或有熊氏。据南宋人所作《轩辕黄帝传》的记载计算,黄帝居位之年距秦灭东周有2731,秦灭东周是公元前256年,”距今2255年。那么,黄帝居居位的时间距今当为4986年。

  后世有一个故事说,神农的舅舅有个儿子名叫少典,他是有熊国的国君。当时少典族已与有?氏世代互通婚姻。于是少典便娶有?氏的女儿附宝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宝扛着木耙去田间种地,正走着,天空突然暗淡下来,顿时星光满天,和晚上一模一样。这时附宝抬头仰视,只见上空有一道闪闪发亮的电光像蛇一样不时绕着北阗柜,刹那间,四时罩上了一层浓郁的青光,附宝突然觉得腹部有什么东西猛的一动,就怀孕了,经过二十五个月,附宝生下了一个男孩,由于出生在轩辕。轩辕降生的时候,一片紫气弥漫于周围,他刚生下来就会说话,非常精灵,还在小的时候,他看见人们在树上构筑房子,便说“把房子建在树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盖在地上不是更好吗?”不久神农氏闻知黄帝这种见解,大不以为然,于是黄帝便在地上盖了一间房屋让他看,神农这才信服了。

  在黄帝成为部落首长之后,有熊势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 黄帝部落在与向姬水渭河流域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吸取炎帝部落的长处,在神农农业文化的基础上,开启了平原农业的新形式,使本部落的地位急剧上升。据《史记五帝本纪》,轩辕黄帝的功绩之一是“艺五种”。“五种”据郑玄注释,是指“黍、稷、菽、麦、稻”五谷。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由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表明璜帝将农业生产作了进一步发展。

  《国语鲁语》还说:黄帝“明民共财。”黄帝不但将山耕农业发展为平原农业,发明了平原农业生产生活的器具和自然知识,而且还通过“明上下,等贵贱”,使社会形成一定制度。《尚书大传略说》:“黄帝始礼文法度,与事创业。”黄帝造屋子,制衣服,营殡葬,他试图通过将社会秩序规范化来加强人们与自然现象作斗争的能力,缓和因贫富分化带来的氏族冲突。

第三名:大禹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第九玄孙 。黄帝轩辕氏为有熊氏,颛顼为高阳氏,帝喾为高辛氏,帝尧为陶唐氏,帝舜为有虞氏。禹的父亲鲧鲧(?-唐尧七十年)(音滚),姓姬,字熙。黄帝的后代,昌意之孙,姬颛顼之子,姒文命(大禹)之父。尧在位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尧便派他治水,他用石头、泥巴堵住洪水,结果反使洪水更加泛滥。后来尧把帝位传给舜后,鲧便被帝舜处死,由禹继续治水的工作。也有认为鲧为尧所杀,见于《韩非子》之《外储说右上说三》: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而在神话传说中,《山海经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 传说还说他造出农具,并驯服了牛。

第四名:始皇嬴政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造了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第五名:楚霸王项羽

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羽。祖父项燕为战国末年楚名将,为秦将王翦所杀;叔父项梁。秦统一后,项梁杀人,与项羽躲避吴中,暗中以兵法组织和训练宾客子弟。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领导反秦起义,随即建立张楚政权。原六国贵族闻讯后也纷纷起兵,同年九月,项羽与项梁杀会稽守通,举吴中兵反秦。项梁自立为会稽守,项羽为裨将。陈胜牺牲后,其部将召平矫令拜项梁为楚王上柱国。二年三月,项梁率部渡江,东阳令史陈婴率义军来归,渡淮后英布、蒲将军又以兵相属,兵力一时达到六七万人,成为当时反秦武装的主力。同年六月,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仍称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之后,项梁率义军大破秦军于东阿、定陶。项羽、刘邦也攻占城阳,略地至雍丘。不久,项梁被秦将章邯乘隙袭破。项梁阵亡,项羽、刘邦退保彭城(今江苏徐州)和砀。章邯又渡河北上击赵,与秦将王离、涉间军进围巨鹿。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兵救赵。项羽以宋义与齐密谋反楚为名,袭杀宋义。怀王即命项羽为上将军,统率全军救赵。项羽亲自率全军渡河,破釜沉舟,进击秦军。经多次激战,楚兵大破秦军。当楚军救赵时,诸侯军皆作壁上观。战事结束后,诸侯将领谒见项羽,都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都听从项羽指挥。接着,项羽在污水上又大破秦军,并招降章邯。他怕秦降卒不服,将降卒20万全部坑杀。

  当项羽率军进入关中时,刘邦已先期进据咸阳。由于楚怀王有约在先,“先入关者王之”,刘邦理应王关中。项羽入关后,依恃手中40万大军,企图消灭刘邦,独霸天下。因刘邦卑辞言和,双方暂时和解。项羽随即引兵西屠咸阳,秦民大失所望。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以怀王为义帝,都郴,又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据有梁、楚地9郡,都彭城,封刘邦为汉王。不久,田荣、陈余、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刘邦也还定三秦,进逼西楚,于是爆发了历时四年多的楚汉战争。楚汉战争之初,刘邦乘项羽羁留齐地,于汉二年四月进占彭城。项羽随即回师救援,大败汉军,刘邦退据荥阳。

  此后,楚汉双方在荥阳、成皋一线长期相持。项羽虽取得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但其政治、军事上的弱点却日益显露。他不都关中而都彭城,丧失了有利的战略地势,无法建立一个巩固的后方,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项羽分封诸侯,举措失当,不公不平,促使那些在分封中没有得到满足的诸侯王倒向刘邦,使他在政治上日益孤立。此外,项羽虽然作战骁勇,却不善于用人,以至在政治上屡屡失策。汉五年十二月,楚军被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人少食尽。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与虞姬对饮,慷慨悲歌。随即,与从者800余骑突围,至阴陵迷失道路,复至东城,从者仅剩28骑。汉将灌婴率5000骑追及,项羽引兵东向,至乌江(今安徽和县境)自刎而死。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第六名:汉王刘邦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沛郡丰邑中阳里 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汉王。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集合县中约3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刘邦于荥阳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去世,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第七名: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第八名: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

中文名:孛儿只斤·铁木真外文名:Genghis Khan别名:成吉思汗国籍:古蒙古国民族:蒙古族出生地:漠北草原出生日期:1162年1月7日(腊月初二)逝世日期:1227年8月25日职位:古蒙古大汗,政治家,军事家主要成就: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帝国,其版图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主要战役:蔑儿乞之战、阔亦田之战在位: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庙号:太祖谥号:法天启运圣武皇帝陵寝:蒙古肯特山起辇谷。

第九名: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是平民出身,但他建立的明朝,不见得有平民性,更别说多一点民主。

朱元璋不愿人们提他的出身。据说,明代有个富人请名士祝枝山写一副对联。这个富人出身贫寒,做过弹棉花的活。祝枝山给他写的对联有点调侃:

三尺冰弦弹夜月,

一天飞絮舞春风。

字面很雅,传出来的形象是弹得一片飞絮,夜里也得开工。这个富人并没有不高兴,说:我就是这样的出身。但对朱元璋,是绝对开不得这样的玩笑的。

朱元璋的祖上几代,就四处游徙(沛,句容,再徙泗州,钟离),是个没有恒产的家庭。十七岁那年,天旱、蝗灾、大饥疫。朱元璋的父、母、兄都死了,“贫不克葬”(《明史本纪》)。乡人刘继祖给一块地让他们下葬,这就成了以后的凤阳陵。接着,朱元璋“孤无所依”,去皇觉寺做僧人,僧人都得托钵求食,朱元璋出去“游食”了三年,回到皇觉寺。所以,朱元璋做过和尚,讨过饭。他后来很不愿提起这经历。

第十名:开国伟人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二十八画生(“二十八画”即“毛泽东”这三个字的繁写体总共的笔画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政治家、军事家。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作为中华民族的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诗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个人物。

以上排名次序除第一、第二名之后无序排列,这是我认为能够影响华夏大地、影响整个华夏民族的几个最有影响力的名字。

以上属于个人见解,不能保证完全正确,如果您认同请采纳,谢谢!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进展,上海起着权威的榜样作用,外围的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城市,很快都陷入钢筋水泥森林之中,建筑风格大同小异、“水泥匣子”彼此雷同。杭州作为南宋首都的历史遗迹,不断遭受侵蚀消失,剩下的一颗缩小了的明珠~西湖,从1999到2003连续五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都没有通过。西湖湖水又被国家环保部门评为2002年度全国城市内湖水质劣五类(武汉东湖和济南大明湖也同属劣五类)[1 ]。于是这些城市周边还没有受到钢筋水泥入侵的水乡小镇~乌镇、西塘、周庄、同里等纷纷成了江南水乡风光的旅游新景点,吸引了国内外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游览,领略难得一见的水乡风光。

游客们坐进小船,没有马达的轰鸣声,只凭船夫划桨或摇橹,在并不宽畅的河道水面上,徐徐前进,悠哉游哉。两岸都是江南特有的黒瓦靑砖木屋楼房,前店,后作坊,人居楼上,各家门前的行道,有遮阳避雨的廊棚,保留好的,绵延数里之长,以西塘最为典型,江南雨天多,可以无伞行走。

为了吸引游客,各家门前再挂上一串串红灯笼,供应些农家小吃、工艺品之类,播放些江南丝竹,偶或有船娘唱点民歌,船夫导游讲点当地民俗民风故事,什么杨乃武和小白菜,梁山伯和祝英台之类,游客们沉醉在遥远的、却又身临其境的浪漫历史现实里,饱餐了江南水乡的风味快餐,让人们回去以后,每一想起,还回味无穷!

这种浪漫的情调和感受,对我而言,实在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勾引不起同样的心情。因为我对水乡太熟悉了,不愉快的印象充满了脑海。如果一定要讲美好的水乡景色,只有儿童时期才值得回味,只有历史记载才令人心向往之。

我所说的不愉快印象,主要是指河水的污染,在我成年以后,所坐过的水乡船,河道是以污染的居多,而且越后越甚。回忆儿童时期每年清明扫墓,父亲带领哥哥和我,从家门口坐上小船,转入主河道出水城门,一到了城外水域,水乡的风光迎面而来,河水蒸发出的水气,夹杂着油菜花香,吸入肺腑,令人感到莫可言状的愉快。把手插进水里抚摸,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亲切和温柔感。那时的温州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水井有限,城里人的饮食用水是由专门的水船划进城里,停在“埠头”,再由挑水夫一家一家挨户送水,倒入水缸的。而这水船的水,即取自城外开阔处会昌湖的湖水,会昌湖水来自西南山区三条清澈的溪水汇合而成,可见那时湖水的洁净,竟然可以作饮食用水,实非现在所能想象。

成年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时常有机会坐河船下乡,那已经是1950~70 年代了,情况大变,坐在绍兴城的河道里,河水是黒黒的,扑面而来的风,夹带着发臭的水气,令人窒息,只能忍着快点划出城外水域,到东湖一带,才恢复了水乡风光。而这时的温州,由于城里的河道污浊不堪,只好填平,改河为路,而留下来的河道因工业发展过快,缺乏治理,仍然是又脏又黒。

说起苏州和绍兴,都是春秋时吴越两国的国都古水城,吴越两国都“以船为车,以楫为马”,两国都有舟师(即水军),史书上说“越王能江海并举以攻吴”,越的大翼船,阔一丈六,长十二丈,一艘大翼能容水军各兵种九十一人,这是今人难以想象的情景。[2 ]据统计,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都城约有一百四十余座,保留至今的仅剩六座:曲阜、洛阳、开封、太原、苏州和绍兴,城址仍旧位于当时原址的只有苏州和绍兴,恰恰是中国两座最古老的水城。[3]

浙南的温州则是东晋时才兴建的水城,这三座水城自从进入20世纪、特别是后半页以来,都经历了急速的变化,抚今忆昔,不禁有沧海桑田的感慨。

苏州古城周围尽是水网,水陆大约各半、海拔不到5米,故城建的设计必然要水陆兼顾。古姑苏城有八座水陆城门,城里水道和街巷匹配。改革开放以来,市区急速扩大,部分主要街道的拓宽,破坏了水城的旧貎,由于及时吸取教训,紧急煞车,将城市发展格局规划为“古城居中,东园西区”,即中间的老城区尽量保留旧貎,不再整容。城东为工业园区,城西为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个古城居中的措施,保留了大部分水道和古典园林景观,使得苏州在1997年申请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杭州则连续五年没有通过。绍兴和温州是在水城消失之后才开始发展新区,更已无法挽回了。

苏州最主要的山塘街,历史上的居民多临水而居,家家前门临街,后门临河,有踏步与水相接,便于居民的生活和交通。这种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水巷景观,配以跨水的小桥、临水的建筑、行走的小船,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城民居风景画!早在唐朝诗人中已为我们描述了当时的风光。如白居易离开杭州就任苏州刺史期间,有《登阊门闲望》诗,生动地描绘了苏州水城的雄伟气魄,并认为超过了杭州:“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雀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曽赏钱塘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4]白居易又有《正月三日闲行》诗,描述苏州水城风光:“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5 ] (黄鹂,坊名;乌鹊,河名。)又如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6 ] 苏州这种水城风光,历明清时期,基本如此,快速的改变起自二十世纪下半页,一直至今。

绍兴同样是有2500百年历史的水城,它的环境与苏州大不相同,古代的会稽坐南面北,北面是开阔扇形的水网平原,南面背靠会稽山,有山林资源之利,兼防御安全,却限制了南向发展。所以绍兴水城的风光虽然同苏州温州一样美好,城区的规模却一直比苏州、温州为小。

以前的绍兴水城,河网如织,街坊多依河分布,民居傍水而建。清·康熙《绍兴府志》载:“郡城中河道错若绘画,自通衢至委巷无不有水环之。”清光绪年间,绍兴城内仍有河道二十九条,一河一街,街随河走,桥连街路,“古城小桥多,人家尽枕河”,形成了绍兴水城的独特景观。临河的住宅多为一层或二层的穿架砖木房屋,分布在水道两侧,河道中小船穿梭其间。 临河人家大抵前街后河,前门开店营业,后门河埠进货,不依赖陆运。民居临河一侧,都有石级河埠,便于登舟和洗濯衣物。炎热的夏天,居民们坐在自家后门口,隔岸乘凉闲聊天,别有一番水城生活风光。18世纪末法国传教士格罗赛到过绍兴,曽把绍兴比作东方威尼斯。[7]

绍兴古城风貌的破坏主要始于1980年代初,那时绍兴古城尚有几百座台门,遍布全城的街河、小桥、台门和青石板路,那时还保留绍兴古水城的特征。近年来掀起一股拆除旧民居,填河改路的高潮。据报道,惨遭拆除的老字号商铺和古民居,基本上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在拆除现场可以看到,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这些老建筑物毫无抵抗地被夷为平地。消失了的老街四周,正被新起的水泥高楼群所包围。 一些外国旅游者面对正在拆除的老房子,因语言不通,他们又是比划,又是拍照,翻译说,他们对于拆除这些古色古香的老房子,感到非常惋惜和不可理解!

绍兴人曽说水是绍兴城之魂,水是绍兴人之灵。这灵魂不得不从城区迁向城外广阔的水域安身。

近些年来,每年的春季都举行“中国绍兴水城风情旅游节”,内容包括在城东的东湖举行开幕式和文艺晚会;在城东南的大禹陵景区,举行文武百官祭礼大禹陵典礼表演活动;在城西北的柯岩风景区进行鉴湖风情游,包括坐乌篷船、龙舟竞渡、看水上社戏、鉴湖竞钓…等。[8]绍兴的水乡旅游资源的确非常丰富,不过所谓“再现东方威尼斯水城风韵”的形容,实际上已经名不符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为什么不干脆称“中国绍兴水乡风情旅游节”呢?道理很简单,“绍兴水城”这个祖传宝贵遗产的名声是绝对不好放弃的,这是说不出的苦衷。

对比温州,建城的历史要较苏州、绍兴为迟,但建城的规划目标~水城,则一脉相承,大同小异。记得我还是儿童的时候,温州城里的街巷和河道相匹配,大街的河道较阔,小巷则是较狭的小河。河道的那一侧是店铺或民居的后门,也有石级埠头,可以停船、取水、或洗涤杂物。小巷是一边路,一边河,路边是民居,无店舗,河侧是居民家的后门,有石级可以洗涤衣物,可说是苏州绍兴的翻版。每年端午节,各乡的龙舟,可以划进城里,沿着街河游弋,在开阔处表演竞赛,这是现在难以想象的事了。

历史上温州的建城是由东晋郭璞所设计,郭璞(276一324)是个奇人,诗赋名冠当时,又是古籍经典的考证注释权威,更是中国古代的堪舆(即风水)大师。郭璞是山西闻喜人,东晋时因避战乱南下。据明·嘉靖《温州府志》记载,温州在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决定修建郡城时,恰巧郭璞客寓温州,故请他“为卜郡城。”。温州郡的城建,按风水原理,应建在瓯江北岸,坐北朝南,象现今的杭州一样。郭璞经过实地墈察,对南北两岸的土壤取样比较,发现同等容器的土壤,北岸的土轻,南岸的土重,遂决定建在南岸。这是因为北岸土壤是流水冲刷沉积下来的江涂泥而成,基础不实,承载力不大。而南岸的土壤是山区冲刷沉积的砂砾土,基础厚实,承载力强,故决定建在南岸。[9]

郭璞当时登上南岸的“西郭山”(今郭公山),“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华盖山锁斗口,谓父老曰:若城绕山外,当骤富盛。但不免兵戈水火。城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因城于山,号斗城。”[10]其中华盖、松台,海坛,西郭四山是北斗的“斗魁”(北斗的四颗斗星称魁),积谷,翠微、仁王三山象“斗构”(斗柄三星称构)。另外的黄土,灵官二山则是辅弼。 他又设计在城内开凿二十八口水井(现在还存有几口),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以解决城内人民的用水。郭璞还考虑到如果发生战争,城池被包围,断了饮水,更在城内开五个水潭,各潭与河通,最后注入瓯江。郭璞说是“城内五水配于五行,遇潦不溢”。距离郭璞七百多年后,北宋的方腊聚众起义,势不可挡,起义军三个月内接连攻陷今建德、歙县、杭州、金华、衢县、丽水六县市,但起义军挟其声威,围困温州四十余日,始终不能破城,只得撤军。[11] 到明朝嘉靖年间,倭冦屡屡侵犯我沿海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各地,攻陷城池无数,嘉靖三十四年(1535)攻入杭州,烧毁雷峰塔。温州自嘉靖三十一年至四十二年(1552~1563)的十一年中,共六次遭受倭冦侵犯,但都未能攻入城内,只好在乡间到处抢劫虏掠。除了守城军民顽强抵抗,郭璞斗城的设计,具有科学的预见性,恐怕也有很大功劳。[12]

郭璞的设计, 构思巧妙,通过北斗、二十八宿和五行等,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兼顾军事安全,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不愧为人居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堪舆佳作,对现代城市规划设想或许仍有借鉴意义。

在郭璞的城建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到北宋时的永嘉(即今温州),已经繁华非常,被称作小杭州。北宋温州承议郎杨蟠有咏《永嘉诗》云:“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是处有花近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西湖赏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13](温州城西的九山湖,又名西湖)诗中的“水如棋局分街陌”便是极好的水城街巷白描。“山似屏帏”指连接温州城的四座小山。“绕画楼”指当时民间建筑物的富丽奢华。最后两句“西湖赏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是描写龙舟竞赛,大家闺秀都倾城而出,争看竞赛的热闹景象。

不论苏州、绍兴或温州,“水如棋局分街陌”犹如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城市居民的生活资源如粮食、鱼肉、果蔬、飮用水等,都通过河道从乡间运送入城,深入各家各户。反之,城市生产的农村日用商品以及城市消费的废物垃圾、粪肥等也通过河道运往乡间,作为有机物质返回农田。传统小农经济的这种城乡物资交流,其实质即是太阳能量的循环充分利用,对城乡来说,都不构成环境污染。现代城市规划全不考虑城乡的能量循环,所谓“抽水马桶文明”,把极大数量的人粪尿(还有有机垃圾)这些最肥沃的有机肥料全部冲入下水道,变成污染源,便是一例。

不过传统的水城设计,只能以保持一定的人口规模为前提,如果人口增长太快,城市的规模没有相应扩大,便会侵占河道造屋,垃圾废物不能及时处理送走,造成河道变狭,河水变脏,房屋密度增加,居民区显得日益拥挤,环境越来越恶化,最后不得不填河改路,失去原先的水城风光。这个退化过程,我是亲眼目睹过来的见证人。

现在的乌镇、西塘、周庄、同里等之所以还能保留水乡的风光,恐怕是它们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乡镇企业没有很大发展,还是以传统的种稻、蚕桑生产为主,环境比较清洁干净之故。同时,这一带的水乡面积甚大,水网密布,水路交通比陆路方便,容纳和净化污水的能力很强也有关系。如若过度的开发旅游,没有相应的处理环境污染废物的措施,恐怕迟早也会步其他乡镇污染的后尘。

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创始于公元五世纪时,远迟于春秋时的姑苏和会稽,也迟于公元4世纪时的永嘉,其作为水城的环境条件与东方水城完全不同,为什么能始终保持水城的面貌至今,这是另有原因。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亚得利亚海威尼斯湾的西北岸,波河河口外的滨海地带,是个港口城市,面积69平方公里。市区建立在离陆地4公里的泻湖中,泻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泥沙淤积,隔断了和海湾的联系,湖中留有118个小岛,威尼斯市即建立在这些小岛上。由117 条水道贯通其间,市内用400 所桥梁相连,将这些岛屿联成一个整体。交通以舟代车,也有铁路和公路与陆地相通。[14]

威尼斯因为临河濒海,河道里都是海水,靠抽取地下水供应淡水,结果导致陆沉,不得不从大陆供应淡水,陆沉的问题至今未能解决。江南水乡的淡水,出门便是,好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实,杭嘉湖、宁绍温的水网因受污染及汲取地下水过量,也存在地面下沉问题。

威尼斯人由于其地理环境特点,长于航海,早期威尼斯商人便从东方贩运丝绸、香料、珠宝等转销于西欧各地,中世纪(14~15世纪)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城市繁荣,威尼斯当时的人口已达20万,超过了20世纪早期的宁波、绍兴和温州,但威尼斯现在的人口也不过34万,500百年里只增加14万,而宁波市区人口现在已猛增至126万,温州131万,绍兴60万(2001年),这样的人口压力,不填河改路又能怎样解决。

现在的威尼斯因保留了大量精美的中世纪艺术古迹,古老的圣马可广场,大教堂等,再加上滨海浴场,是威尼斯旅游业长盛不衰的原因,而我们的水城也好,其他城市也好,对历史遗产和遗迹,总认为是过时的糟粕,“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矣”。

月亮西方圆的思想似乎根深蒂固,国内一些城市发展规划中,凡是涉及水乡风光的,一定要“言必称威尼斯”。说“水城、水街、水中乌篷、水上石桥、古纤道等构成了今天绍兴独特的景观。为此,绍兴赢得了“东方威尼斯”的美誉。”[15]。这种标题令人啼笑皆非,法国传教士格罗赛称赞绍兴,比作东方威尼斯是对的,好比有中国人到威尼斯,称赞它为“欧洲绍兴水城”一样的道理,威尼斯人总不会自诩为“欧洲绍兴水城”吧。试问:威尼斯有绍兴的乌篷船、水上石桥、古纤道吗?有大禹治水故事和大禹陵吗?有王羲之“曲水流觞”的美谈吗?有陆游游“沈园”的爱情悲剧吗?有千千万万人瞻仰不断的鲁迅故居吗?为什么要拿超越威尼斯的历史和文化内含,迟于越国两千年的“东方威尼斯”的招牌挂在自己身上,自我陶醉、自我炫耀?

海拔2400米的云南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似还不够光荣,还要以东方威尼斯自居[16]。又据报载,苏宁电器集团准备投资房地产业,欲在长江北岸南京浦口区划地4530亩,兴建大型地产项目“威尼斯水城”;总投资50亿元,计划将在5—6年内全部建成云。天津也在筹划开辟一个人造的“威尼斯水城”,除了上引的以外,从网上还可以知道计划中以建设东方威尼斯为目标的有宁波、苏州、上海、桂林、厦门、青岛、无锡太湖、山东威海、武汉东西湖区…等,至于上述的水乡同里、周庄、乌镇等更是理所当然地以东方威尼斯自居。似乎不这样戴帽子,显示不出自己的身价!东方威尼斯好像麦当劳和肯德基一样,到处开张,中国到厎还将涌现多少威尼斯?现在统计还为时过早!

现在,凡是房地产业涉及高级住宅区,或主题公园、卫星城,规划内都有人工湖、配以河道环绕的临水楼房,便取名“XX威尼斯”或“威尼斯花园”、“威尼斯娱乐城”!出现这种一窝风的原因很简单,政府官员掌握土地审批权,银行握有贷款权,房地产公司懂得中国式公关,炒作楼盘开发和发展旅游业的美好前景,吸引政府规划,银行投资,从中捞取高额非法收益,暗箱操作,彼此相安无事。政府方面,拆旧建新,新楼林立,是考核政绩、仕途迁升的重要指标。

这些都是表面的现象,骨子里中国现在是以弱势国学习强势国,受到强势国居高临下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有一种自卑感,自己的古老水城觉得并不光彩,说成东方的威尼斯,便马上与人家平起平坐!学习强势国是应该的,长期的方向。关键在腰骨要挺直,而腰骨挺直的前提是尊重自己的文化,深刻了解、爱护自己的文化遗产。自卑感恰恰、偏偏看不起自己的文化遗产,悲剧就在这里。住高级住宅,享受东方威尼斯式的人造优美环境,缺少的不是物质生活享受,急需治疗的是精神文化贫血症,精神文化贫血,所以对自己新造的景点,不会运思命名,只能千篇一律地称威尼斯。

当文化的价值退出人们的心灵后,推土机就上台,肆无忌惮地推倒民居、侵蚀农田、填平河道、摧残文物和古迹,剩下的就是欢呼经济效益提升,豪华庸俗、风光绮丽的“东方威尼斯”就这样到处涌现了。

2003,8,8

参 考 文 献

[1]新华社消息,《中国2002年度环境状况公报》中有关“2002年度城市内湖水”部分。

[2]蒙文通遗著《越史丛谈》“吴越之舟师与水战”109~110 页,人民出版社,1983,北京

[3]袁亚平,江南风情浓 古城文化深———浙江省绍兴市建设旅游大市侧记《人民日报》2002,4,23日

[4]唐·白居易“登阊门闲望”,《唐诗汇评》卷中,第2157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杭州

[5]唐·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唐诗汇评》卷中,第2160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杭州

[6]唐·杜荀鹤“送人游吴”《唐诗汇评》卷下,第2916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杭州

[7]越畅,江南古城看绍兴,《绍兴日报》2003,6,13

[8]水城风情旅游节,《绍兴日报》2002,4,7

[9]明·嘉靖《温州府志》卷之一,建置沿革·城池 1964 上海书店 据天一阁藏影印

[10]明·嘉靖《温州府志》卷之一,建置沿革·城池 1964 上海书店 据天一阁藏影印

[11]明·嘉靖《温州府志》卷之一,建置沿革·城池 1964 上海书店 据天一阁藏影印

[12]清·光绪八年《永嘉县志》卷八,武备志,兵制

[13]北宋·杨蟠《后永嘉百咏》,大部已佚。

[14]《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版11版,No3 《地理学》卷,威尼斯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15]中新社 杭州 二00三年 三月二十六日电

[16]李振湘,东方威尼斯--云南丽江古城侧记, 中广网,2003-04-14, 08:26:48

苍[苍,读音作cāng(ㄘㄤ)]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史官仓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仓颉,为黄帝时期的史官,复姓侯刚,名仓颉,一名苍颉,是汉字的发明和创始人。

在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著名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仓颉,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助手。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仓颉,史皇氏,今河南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朝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朝的《纬书》又进而渲染,说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仅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黄帝赐封他为“仓”姓,以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之意。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仓颉庙,是中国境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白水县城东北三十五公里处的史官乡,地处黄龙山脉的南麓,地形南低北高,属较为平缓的塬坡地。庙东一里多为武庄村,相传仓颉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过;庙南一里余为史官村,是后人为纪念仓颉,以其官职为村名;庙西北方向约五里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县衙所在地;庙西南方向约二十公里有扬武村,是仓颉的出生地。

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一千八百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至黄帝时代。

仓颉庙区占地十七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墙内南北长一百四十余米,东西宽约四十八米,北边较南边略宽之,占地约十亩。

仓颉庙内建筑,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山门、东西戏楼、前殿、钟鼓楼、报厅、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共计七十间。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庙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经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阵列于前殿之内。其中仓圣鸟迹书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是金石学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国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于仁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留存于庙内殿堂之上。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人民野战军司令部在此整训干部。彭德怀、贺龙曾亲瞻庙容并严令保护,题写“保护文物古迹,任何人不得随意破坏”的命令。

庙院内古柏参天、郁郁葱葱,生长茂盛,东汉延熹五年之“仓颉庙碑”即载当时“庙内古柏郁郁葱葱”。共计有古柏46株,古槐十余株,枝叶覆盖交通,虬枝盘旋,各具姿态,因各得其名,分别名曰:“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奎星点元”、“青龙戏柏”、“兽龙戏牡丹”、“狮子”、“宝莲灯”、“龙爪柏”、“柏抱槐”等。其中的“奎星点元”为汉前古柏,高达十七米,树围七米二五。冢上还有一柏,枝杆四出轮流荣枯,称之为“转枝柏”,誉为奇观。庙内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长柏壁,抱槐生长,名“柏抱槐”。两树枝粗中茂,堪称庙内一景。庙院内古柏,整体树龄年代久远,树形奇异,与陕西黄陵、曲阜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树群。

仓颉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仓颉氏、苍颉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仓氏、苍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颛顼帝的后裔仓舒,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八恺仓之后,汉有江夏太守仓英,望出武陵。”

昔高阳氏颛顼帝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阳氏是继黄帝以后又一个杰出首领。传统的记载说他是华夏族人的祖先,可是又有其他古书记载说他生在东方,或说他的后裔在南方,或说他的子孙在西方,也有说他是北方民族的祖先。

高辛氏有才子十六人,世谓之“八凯八元”。

据史籍《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孔颖达疏:“恺,和也,言其和於物也”。在史籍《旧唐书·韦凑传》中记载:“八凯、五臣,良佐也。举八恺,无不时序,地平天成。”

高辛氏的才子八人为: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即垂、益、禹、皋陶之伦,庭坚则皋陶之字,其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

高辛氏另外还有才子八人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此十六族世济其美,不陨其名。颛顼帝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无不时序,地平天成;又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此谓之八元、八恺,齐聚华夏之庭。至是臣下民众皆服。

苍舒,为“八恺”之首,为人沉稳大度,智慧绝伦,曾指挥颛顼部落联盟在伊河岸边彻底击败共工,还发明了象棋。

苍舒的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苍舒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仓氏、苍氏、舒氏等。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仓库官之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周朝时期,有仓人、仓吏,为姬姓王族亲族所当,隶属地官所辖,掌管谷物入藏,职如禀人。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仓人,掌粟之入藏。”其实九谷尽藏,以粟为主。

在仓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上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仓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库管理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前157年)执政时期设有仓部,以仓曹参军为首,掌管国家粮库,官位六品,秩四百石,兼管仓储、租赋、财货、市场等事,隶属于六尚部(汉朝初期设尚书、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部”。汉武帝时因系近臣,地位渐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晋升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户曹、主客曹,职权始重)。

自汉文帝始,在各郡、州亦设有仓曹史,负责掌管各郡之官家仓库

在仓曹参军、仓曹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分别称仓氏、库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隋、唐时期官库管理官仓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隋朝时期开始,朝廷在各郡、县设有仓督一官,郡级仓库统领称“仓督”,县级仓库统领称“司仓”,专职负责掌管国库之县属仓库。其权责可越过郡、县之令而直接对中央王朝负责,因此,权力颇重。到唐朝时期,沿袭隋朝官制,不过改称“仓部侍郎”。

在仓督、司仓、仓部侍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仓氏、督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金国时期官库管理官仓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金国时期,中央政府仿宋朝政制,在州、县各设仓使官位,正使官秩为正八品,副使官秩为正九品,负责掌管仓禀积粮、受纳租税、支给俸禄等事宜,其下属吏员有攒典、仓子等。仓使皆清一色的女真族人,由金国朝廷户部指派,各州、县之令不得干预其作业。

在仓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仓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苍马尔纪氏,满语为Tsangmargi Hala,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碧新(今俄罗斯比金西比金河口),后冠汉姓为仓氏、马氏、纪氏。

②满族萨克达氏,源出巴雅拉氏,属于觉罗氏的分支,后以地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四平)、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流域)、黑龙江等地,后冠汉姓多为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仓佳氏,满语为Tsanggiya Hala,世居松花江沿岸地区。后冠汉姓为仓氏。

得姓始祖:仓舒。

仓氏起源湖南,据史籍《风俗通》记载,高阳才子仓舒,仓氏本于此。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八恺仓之以后,汉有江夏太守仓英,望出武陵。由此可知,仓氏是传自三千多年前颛顼帝的著名才子仓舒。“八恺”仓舒为八恺之中的老大,所享的寿祚很长,一直到禹舜君临天下,还曾祯举之使主后土,以撰百事,他的后世子孙即以仓为姓,称为仓氏。故仓氏皆奉仓舒为得姓始祖。

二、分布

今山东省的临沭县,河南省的开封市,广东省的广州市,江苏省宿迁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花莲县等地,均有仓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苍 葛:周朝时期阳樊人,襄王以阳樊温原攒茅之田与晋,阳樊不服,晋师围之。苍葛大呼道:“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

苍 舒:又作仓舒,上古高阳氏八才子之一。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八人是:苍舒、隤(Tuí 颓)敳(ái 挨)、梼戭(Yǎn 演)、大临、尨(Máng 忙)降、庭坚、仲容、叔达。都是治世能臣,他们帮助尧处理国家大事,政绩很好。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孔颖达疏:“恺,和也”言其和于物也。仓舒为八人之中的老大,所享的寿祚很长,一直到禹舜君临天下,还曾祯举之使主后土,以撰百事,他的后世子孙即以仓为姓,亦称仓氏。

苍 颉:又作“仓颉”,是古代神话人物,相传为黄帝史官,文字发明家,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以代结绳之政,后世奉为神。古籍亦有将苍颉作“仓颉”的,《汉书·艺文志》及东汉延熹五年这苍颉庙碑,均明书“苍颉”。壁画中苍颉形象为六目(传说为四目)老翁,浓眉深目,躬身谦和,使人感到智慧无穷。

苍 英:汉代人,曾官江夏太守,后其子孙遂为江夏人。

仓 慈:三国时期敦煌太守,百姓对他是清官还是贪官议论纷纷。一日,贫民王老汉状告当地一霸张财主,强买他的土地,强纳他女儿小兰为妾,小兰不堪受辱而跳河,至今下落不明。张财主在堂上百般抵赖,退堂后还指使同僚对仓慈行贿。仓慈为查明真相,微服私访,得知当地财主一贯欺压百姓,歧视胡人,强买、强卖,小兰原先已与胡人二虎相爱,张财主横刀夺爱,逼得小兰无奈投河的事实。第二次升堂,仓慈巧妙地惩治了张财主,把他行贿的钱用于二虎和被二虎所救的小兰的婚礼上,并且颁布了均田赋、保护工商的新法令,大快人心,使敦煌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仓 振:元朝人,他因为“谕降徭”,帖然向化,而著称,曾帮助瑶族百姓学习文化,并在驿道两旁种植松树、榕树,以便行者,为后人称颂。这样造福于民的好官,当然会被老百姓感念不已。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置,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境内溆浦县南。

2、堂号

创文堂:出自上古时黄帝史官仓颉,据说仓颉出生时很奇特神圣,有四目能观鸟兽之迹,遂按鸟兽之形态而创造象形文字,以取代能结绳记事的旧法。“仓颉造字”一说久而流传,仓姓人家遂以“创文”为堂号,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苍(仓)姓的主要堂号有:“武陵堂”、等。

五字辈排行:

苍氏一支字辈:“显守监江敬怀奉天子国德灿涌涛文孟圣永南光生泉芳荣”。

六家乘谱牒:

山西夏县西蓝族苍氏谱书一卷,(民国)苍恩洪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复制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瓦房店市档案馆。

============================================================

苍(仓)姓宗祠通用对联

〖苍(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帝裔;

望出武陵。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苍(仓)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符分江夏;

字创轩辕。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人苍英,曾任江夏太守。符,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兵调将用的凭证。下联典指传说中黄帝轩辕氏的史官苍颉(又作“仓颉”),汉字的创造者。相传他生而神奇,有四只眼,观鸟兽之迹,而创制汉字。

符分江夏;

德被敦煌。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苍(仓)姓宗祠“创文堂”堂联。上联典指汉·苍英。下联典指三国敦煌太守仓慈。

-----------------------------------------------------------------

〖苍(仓)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名著千秋之后;

才推八恺之先。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上古高阳氏才子苍(仓)舒,为“八恺”之一。

万世文字之祖;

一时慈惠之良。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黄帝时左史仓颉,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文字。下联典指元代仓振,知新州,一郡向化。又于驿路夹植榕松,以便行人,人皆歌颂之。

万世文字之祖;

一时慈惠之家。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此联为苍(仓)姓宗祠“创文堂”堂联。

-----------------------------------------------------------------

〖苍(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明月达聪兆四体;

观天察地赞三才。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苍王庙联(1),庙祀苍(仓)颉。白水苍王庙亦称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1800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到黄帝时代。白水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然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18通,陈列于前殿之内。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五胡十六国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任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存于庙内殿堂之上。白水仓颉庙占地17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内南北长140余米,东西宽约为48米。庙东侧为史官乡至孙家山的公路,西边为一条宽10米,深约2米的沟壑。白水仓颉庙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

〖苍(仓)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太守仁恩,数年布德;

高阳才子,八恺居先。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仓慈官敦煌太守,临政数年,抑强扶弱,民怀其德。尧时有八个才德之士,称做“八恺”,都是高阳氏的后代,苍舒即为“八恺”之一。

夫子既圣矣,为人臣史载笔;

后世有述焉,今天下书同文。

——王寿田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王寿田集句题仓颉庙联。

明四目,别六书,万世文字之祖;

运一心,赞两仪,千古士儒之题。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苍王庙联(2)。今之仓颉庙,高垣厚墙,格局完整。仓颉庙的建筑,主体有山门、东西戏楼、前殿、报厅、中殿、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元代修建的寝殿,以蒿木为前殿大檩,长16米,粗55厘米,径匀体直,世所罕见。殿内原供泥胎粉身的仓颉像,四目灵光,有“雕塑史上一杰作”之誉,可惜“文革”时被毁。1991年民间聚资重塑。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仓颉墓,圆锥形,围以六角形砖砌花墙。登于墓顶四望,不远处的黄帝陵使人肃穆,一种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墓园围墙北端有民国时修建的窑洞一排十余孔。庙内现存建筑的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仓颉庙的三门,它是庙内唯一的叠式建筑,下层内涵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