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的是
孔子,并由荀子加以发展
君舟民水,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中国古籍《荀子·王制》,原文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荀子,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王制
荀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传抄时误将十五改为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战国策》
《潜夫论》
《九章算术》
《周礼》
《周髀算经》
《竹书纪年》
《楚辞》
《庄子》
《春秋》及其三传
《春秋繁露》
《中论》
《尔雅》
《法言》
《风俗通义》
《汉纪》
《韩非子》
《韩诗外传》
《汉书》
《鹖冠子》
《孝经》
《新序》
《新论》
《新书》
《新语》
《荀子》
《淮南子》
《黄帝内经》
《易经》
《逸周书》
《仪礼》
《管子》
《公孙龙子》
《孔子家语》
《国语》
《老子》
《礼记》
《列子》
《论衡》
《论语》
《吕氏春秋》
《孟子》
《墨子》
《穆天子传》
《白虎通》
《山海经》
《商君书》
《尚书》
《申鉴》
《申子》
《慎子》
《史记》
《诗经》
《释名》
《说文解字》
《说苑》
《孙子兵法》
《大戴礼记》
《太玄经》
《独断》
《东观汉纪》
《吴越春秋》
《盐铁论》
《晏子春秋》
《越绝书》
附录一 篇目索引
附录二 主要西文杂志译名表
附录三 外国人名译名表
附录四 西文文献篇目索引
译者后记
《左传》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http://baikebaiducom/view/20228htm
《战国策》http://baikebaiducom/view/23768htm
《国语》http://baikebaiducom/view/14184htm
《论语》 http://baikebaiducom/view/9213html
《孟子》 http://baikebaiducom/view/42693htm
《荀子》 http://baikebaiducom/view/42759htm
《庄子》http://baikebaiducom/view/2760htm
荀子的教育内容是六经。
六经,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记》: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
孔子整理的六经已大多包括在里面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
1、《诗经》39234字
2、《楚辞》约34000字
3、《论语》11750字
4、《孟子》34685字
5、《老子》5056字
6、《庄子》约80400字
7、《左传》196845字
8、《国语》约92500字
9、《战国策》约120000字
10、《世说新语》约79000字
11、《文心雕龙》约48000字
以上典籍(包括《昭明文选》)是本次统计的对象,以下是附带的收获:
《书经》25700字
《礼记》99010字
《大学》1753字
《中庸》3568字
《墨子》76516字
《荀子》约90800字
《韩非子》106131字
《淮南子》130840字
《列子》30724字
参考:《宋元学案》卷四《庐陵学案(全氏补本)》:“读书说”
立身以力学焉先,力学以读书为本。今取《六经》及《论语》,《孟子》,《孝经》,以字计之:
《毛诗》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
《尚书》二万五千七百字,
《周礼》四万五千八百六字,
礼记九万九千二十字,
《周易》二万四千二百七字,
《春秋左氏传》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
《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
《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孝经》一千九百三字。
大小九经合四十八万九十字。且以中材为率,若日诵三百字,不过四年半可毕。或以天资稍钝,中材之半,日诵一百五十字,亦止九年可毕。苟能熟读而温习之,使入耳著心,久不忘失,全在日积之功耳。里谚曰:“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遂成为匹。”此语虽小,可以喻大。后生其勉之!
(梓材谨案:此说有作《欧阳公读书法》者,其数诸经,先《孝经》,次《论语》一万一千七百五字,次《孟子》,次《周易》二万四千一百七字,次《尚书》,次《诗》三万九千二百三十四字,次《礼记》九万九千一十字,次《周礼》,次《春秋左传》。先后字数微有不同。又云:“九经正文,通不过四十七万八千九百九十五字。童子日诵三百字,不五年,略可上口。”是先生之说盖本欧公,而字数有异尔。又其辟佛亦与欧公同,故移《水心文集》一段于后而特为立传云。)
内容来源于网络,欢迎分享!
楼主应该找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找最好的。
首先,楼主为什么要阅读《荀子》呢?如果是为了学习文言语法,为了从文字学的角度去学习古汉语,那就应该看以学术价值著名的,比如楼上说的《荀子简释》。因为古书最早是靠传抄流传下来的。而传抄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错误,比如抄错字、或者传抄者不理解作者的本意而擅改作者原文,学术价值往往就体现在通过严谨的考证去恢复文章的原貌,还原作者的本意。所以学术价值高的版本往往一个有争议的字或者一段有争议的话的取义会取好几家的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对于非文字学专业或者非古汉语专业的人来讲,不是阅读《荀子》最重要的意义。
如果楼主不是语言专业的学生,而是想通过学习《荀子》让自己活得更明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那十分推荐楼主看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最好在配上一本带有白话文全文翻译的版本。因为对于没有一定文言文阅读基础的人,即便有些字、词、句给注释,要去推断文章的本义也是挺困难的一件事,这时配合白话文的翻译对于文章的整体理解会有帮助。
个人感觉对于一个非语言专业的人阅读《荀子》,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把你在阅读过程中认为作者说的有道理的都付诸实践。“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就算知道再多的真理,如果一条都做不到,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即使只知道一条真理,如果做到了,那又有什么遗憾呢?
先秦的历史散文继《尚书》《春秋》之后,主要有《左传》、《国语》、《战国策》三部典籍。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文2023-08-06 11:34: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1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