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日游一般都去哪些景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上海一日游一般都去哪些景点?,第1张

上海市景点一日游攻略

1 人民广场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延中绿地)

2 淮海中路 (淮海路时尚街、上海新天地石库门风貌、中共一大会址、太平桥绿地)

3 老城隍庙 (福佑路小商品市场、豫园商城、豫园、九曲桥、湖心亭茶楼、上海老街、古城公园)

4 浦东陆家嘴 (浦东滨江大道、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海洋水族馆、上海野生昆虫馆、正大广场)

5 外滩夜景(陈毅广场、人民英雄纪念塔、外白渡桥、浦西滨江大道、万国建筑博览群及旧上海天文台)

6 南京东路步行街(新世纪时代广场、第一百货、永安百货、老凤祥银楼、置地广场朵云轩、第一医药、第一食品、新世界商城)

交通路线:

从“人民广场”出发走“上海博物馆”穿过延安路高架——“延中绿地”游玩都市间的绿野穿过绿地——眼前高楼林立这里就是上海时尚MM经常出没地“淮海路”逛完时尚街——走黄陂南路向南100米就是中外闻名的“上海新天地石库门酒吧区”边上是“中共一大会址”和“太平桥绿地”然后回到“淮海路”坐945路公交车(2元/位)到新北门站下车往后走50米——就是“福佑路小商品市场”往里走就是“豫园商城”——上海经典园林地“豫园”正门对着“九曲桥和湖心亭”过桥就是中外闻名的“南翔小笼馒头店”——尝了小笼包继续往里走就是“城隍庙”和“上海老街”返回福佑路“上海老饭店”往东走就是“古城公园”——游完公园再往东走来到十六铺“上海游船游艇码头”(在建中)边上坐“东东线轮渡”(1元/位)在轮渡上坐船头可以看浦江两岸景色——8分钟后来到“浦东陆家嘴”东昌路码头——走出码头往左拐向北走300米就是“浦东滨江大道”继续沿江边走来到“正大广场”马路对面就是“浦东景区”(见上面景点介绍)——然后坐地铁二号线一站路(3元/位)到南京东路站下车走河南中路出口上地面往东可以去“外滩”(见上面景点介绍)——沿南京东路原路返回就是“南京东路步行街”(见上面景点介绍)可以坐“步行街观光车”——新世界商城、人民公园、国际饭店等著名景点。结束一日游程,用时需要10~12小时,“走马观花”的形式,要细细品味还需2~3天时间才行!

A线上海中心城区一日游(东南区景点介绍)

1 人民广场(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大剧院、上海美术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博物馆、广场鸽逗趣、迪美地下名品街)

2 外滩(上海大厦、外白渡桥、黄浦公园、人民英雄纪念塔、浦西滨江大道、陈毅广场、外滩观光隧道、万国建筑博览群[北京路~延安路段]、旧上海天文台、上海自然博物馆、浦江游览码头)

3 南京东路步行街(第一百货、茂昌眼镜公司、新雅粤菜馆、第一食品、永安公司、第一医药、伊都锦、曼哈顿广场、老凤祥银楼、置地广场、朵云轩、王开摄影公司、上海书城南京东路店、上海集邮公司、冠龙照相器材公司、惠罗商厦、和平饭店)

4 福州路文化街(上海旅行社、百新文化用品公司、王宝和酒楼、大众书局、上海书城、上海古籍书店、上海外文书店、杏花楼、上海科技书店、亚光中小学教辅书店[广东路]

5 豫园(福佑路小商品市场、豫园商城、南翔小笼店、老城隍庙、豫园、九曲桥湖心亭、上海梨膏糖商店、宁波汤圆店、绿波廊餐厅、松月楼素菜馆、老城隍庙美食小吃世界、上海老街、古城公园、上海古城墙遗址[大镜阁、白云观]、文庙、董家渡布料市场、南浦大桥、上海音像制品交易市场、三山会馆、世博园区[浦西段])

B 线上海中心城区一日游(中南区景点介绍)

1 南京西路商业街(新世界商城、国际饭店、黄河路美食街、人民公园、五卅纪念碑、大光明**院、仙乐斯广场、上海电视台大厦、吴江路小吃街[小杨生煎包、香烤八爪鱼和鸡翅、广州荔湾褒仔饭]、王家沙点心店[蟹粉小笼包、老虎爪子]、毛泽东故居、凯司令咖啡馆、梅龙镇广场、中信泰富广场、恒隆广场、上海商城、上海展览中心、静安寺)

2 延中绿地、淮海路商业街 (大世界游乐中心、云南南路美食街、上海音乐厅、淮海路商业街、东台路古玩市场、大上海时代广场、上海广场、淮海公园、香港广场、新天地石库门风貌、中共一大会址、太平桥绿地、邹韬奋纪念馆、雁荡路休闲街、红星眼镜公司、复兴公园、长春食品商店、新锦江大酒店、国泰**院、二百永新、百盛购物中心)

3 名人休闲街、创意园区、鞋城、大桥 (思南路名人休闲街[周公馆、孙中山故居]、南昌路科学会堂、8号桥创意园区、泰康路艺术街、上海鞋类批发商城、卢浦大桥、江南造船博物馆、世博园区[浦西段]、现代二手电子市场、卢工邮币卡市场、云洲邮币卡市场、二医大、上医大)

C 线上海中心城区一日游(西南区景点介绍)

1 徐家汇商圈(上海图书馆、宋庆龄故居、衡山路酒吧街、国际礼拜堂、徐家汇公园、东方商厦、港汇广场、太平洋百货、六百公司、汇金百货、美罗城、百脑汇、太平洋数码广场、徐家汇天主大教堂、交通大学、上海影城、光启公园[徐光启墓])

2 上海体育馆(上海体育馆、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上海游泳馆、上海旅游集散中心、上海蹦极运动中心、三夫户外用品商店、龙华寺、龙华烈士陵园、龙华旅游城、宜家家居、麦乐迪卡拉OK厅、上海植物园、徐浦大桥)

3 上海南站(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上海南站、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康健公园、桂林公园[旧上海大亨”黄金荣“私人花园]、锦江乐园、华东理工大学、浅草温泉浴场)

4 七宝古镇(七宝古镇、热带风暴水上乐园、闵行体育公园、银七星室内滑雪场)

5 虹桥开发区(上海儿童博物馆、宋庆龄陵园、虹桥高尔夫球场、虹桥中心绿地、世茂商城、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中山公园、仙霞路和虹古路[酒吧、日本料理、韩国烧烤、夜总会]、虹桥迎宾馆、西郊宾馆、上海动物园、西郊百联购物中心、虹桥国际机场)

D 线上海中心城区一日游(西北区景点介绍)

1 普陀地区(长风公园银锄湖划船、大洋海底世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曹杨地区休闲街、西宫休闲饰品市场、曹杨摩配市场、亚新生活广场、玉佛寺、艺海剧院、中远两湾城)

2 闸北地区(上海火车站、闸北公园、上海马戏城、JJ游戏中心、闸北体育场、大宁灵石公园、上海书报刊批发市场、泥城桥二手跳蚤市场、上海工业品交易市场、七浦路服饰礼品市场)

E 线上海中心城区一日游(东北区景点介绍)

1 虹口地区(四川北路商业街、乍浦路美食街、多伦路文化名人街、鲁迅公园、鲁迅[纪念馆、故居、墓]、曲阳公园[卡丁车馆]、和平公园[海洋世界]、上海国际客运码头、北外滩风光、虹口足球场、第七百货、虬江路旧货市场)

2 杨浦地区(五角场商圈、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江湾体育场、创智天地、杨浦大桥、杨浦公园、黄兴公园、共青森林公园、沪东工人文化宫、上海轮滑极限中心、海军博物馆、吴淞客运码头、宝山钢铁公司)

F 线上海浦东新区一~三日游(景点介绍)

1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金茂大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浦东滨江大道、正大广场、上海海洋水族馆、上海野生昆虫馆、陆家嘴中心绿地、第一八百伴、时代广场、世纪大道)

2 世纪公园上海科技馆、世纪公园、东方艺术中心、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上海磁悬浮列车龙阳路站、名人苑、汤臣高尔夫球场)

3 郊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野生动物园、芦潮港客运码头、东海大桥、南汇桃花园)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游牧民族,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地区,他们披发左衽,由古北亚人种和原始印欧人种的混合。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汉时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则西迁进入欧洲,对欧洲罗马帝国等中世纪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和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史记》、《汉书》和欧洲的中世纪史书均留有些记载。东汉,三国时期的鲜卑,柔然,丁零高车,隋唐突厥为其后裔。来说说匈奴族最后结局及去向。

在秦汉时期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中国古代的匈奴和欧洲的匈人(匈奴)没有血缘关系,不是同一民族。近年来使用DNA等测试手段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单于获胜据漠北,呼韩邪单于前51年南下投靠汉朝。前33年呼韩邪单于娶王昭君与汉修好。

48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为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漠北和阿尔泰山,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187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之际,南匈奴发生内讧。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4世纪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428年北魏俘赫连昌。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

以下关于匈奴人和匈牙利的关系有必要提一下,引用高群等观点并不代表本人看法,仅是一家之言,就证据和可能性来看,个人觉得应该是没什么关系。

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除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多谓"向西方跑了",而欧洲学者则多有涉猎。匈奴史专家、内蒙古大学教授林干说:"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一个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进程是很快的。"

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一样

写有10余部匈奴研究著作的林干认为,欧洲史学家中最早记载匈奴人活动的是罗马帝国后期的历史学家阿密阿那斯玛西里那斯,其后关于匈奴的事便在欧洲史中骤然多了起来。他说:"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开始扮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对欧洲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著名隋唐史专家、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世平说,"虽然如昙花般的匈奴王国在欧洲消失了,但是许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来。许多学者认为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

北京大学教授齐思和、原匈牙利驻华大使优山度也认同此观点。王世平认为,匈奴利人与欧洲其他地方人的长相有明显区别,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是一样的。陕北民歌如"信天游"产生远比蒙古人早,很可能与匈奴有关。

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后裔"

王世平指出,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父亲姓刘,其子孙也姓刘,只有赫连勃勃自号"赫连"。现在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的后裔。匈奴的部族很多,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等,但不能说姓这几个姓的一定是匈奴后裔。

自号"长安匈奴"并以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蜚声文坛的作家高建群说:"公元5世纪时北匈奴阿提拉在欧洲建立起匈奴帝国,南匈奴几乎同时在中国建起帝国,二者在东西方同时向定居文明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在战败后匈奴人便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了。可以说,这个伟大的民族至今也没有消失,它的血液还在当代其他民族的身上澎湃着。"

高建群说:"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很多匈牙利学者都认为这个国家与匈奴后裔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结一下,那匈奴是现在的哪里?匈奴人现在都分布在哪些地方?

在国内,匈奴后裔多生活在今天的广东、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和福建等地。如位于江苏苏州的金氏,位于福建福安市赛岐镇宅里村的金氏,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赫连氏,位于安徽省皖南东至县南溪古寨金氏,甘肃省兰州市榆中金崖镇金氏,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后路金村金氏,山东省文登市丛氏-传说皆为匈奴金日磾的后裔。

五果:在汉朝以前,史料中就已经有很多水果的记载了,早常见的比如桃、李、梅、杏、枣,《礼记》中当时已将其列为祭祀神仙的五果。中国是桃树的故乡,公元前十世纪左右,《诗经·魏风》中就有“园有桃,其实之淆”的句子。《尔雅》中记载的:“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就有提到梅和李,而《尔雅》这书就是战国时候的。浙江栽培李树已有 2500 多年历史。据清代王逢辰 《携 李谱》 记载: "嘉兴为古李地携李见于春秋地以果名也"说明春秋时期嘉兴已产李。古书记载,杏在中国的栽培历史至少已经有 3500 年以上 , 其开始驯化栽培的年代当然更早于此。用杏的杏仁入药创始于东汉南北朝时期, 枣的历史就更久远了,据出土文物表明,枣的栽培开始于7000年前。大量古文献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将枣作为重要的栽培果树。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枣已成为重要的果品和常用中药,是给王侯进食的贡品和诸侯相互问候品。

柚子:我国是柚类人工栽培最早的国家,夏书《禹 贡》中曾有“扬州———厥包杼柚锡贡”的记载,《吕氏春秋》亦有“果之美者,云梦之柚”之说,说 明柚在我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栗子、榛子:栗子又名板栗,是我国的特产。从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有栗子的实物遗存,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采食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栽种栗子已很盛行。同样被发现的还有榛子,榛子是世界上四大干果(核桃、扁桃、榛子、腰果)之一,并有“坚果之王”的美誉。我国榛子的利用历史悠久,有关文字记载在公元前 10 世纪的《诗经》中就已出现。

梨:根据《诗经》《齐民要术》等古籍记载,中国梨树栽培的历史在4000年以上。在所有水果中,梨被称为“果宗”,因为在二十四节气(惊蛰)中,梨是唯一占有一席之地的水果。远在周朝时期我国已种植梨树,《诗经·秦风·晨风》中就有记载,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简上记载了 2100 多年前的梨树种植情况。

山楂:1982年在鹰手营子矿区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即——四方洞,并对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从上下两个文化层中,共出土石器575件,动物遗骨1765件,目前均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当时这里的古人类文化非常繁荣,并且已经开始食用当地野生的野生山楂。

柿子:距今已有1万年之久的浙江省浦江上山出土的柿核,和距今6500年前的田螺山出土的柿核,这些柿核是从食物残渣混合物中清理出来的。足以证明当时柿子仅处于野生采集被食用的事实。

瓜:汉朝以前,甜瓜,苦瓜和葫芦,均称“瓜”。 《小雅 倍南山》: “ 中田有庐, 疆场有瓜, 是剥是敬, 献之皇祖。曾孙寿考, 受天之枯。”这就是“削瓜”礼,是一种祭祀礼仪。《幽风· 东山》: “ 有敦瓜苦, 蒸在栗薪。”瓜苦,很明显就是指苦瓜。

桑葚:桑葚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果品之一,追溯二千年前,桑椹已是中国皇帝御用的补品。中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桑树的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到了周代,采桑养蚕已是常见农活。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

枸杞:《小雅·湛露》这首诗记叙的是贵族举行宗庙落成典礼时,一位宾客以枸杞、红枣和梧桐等树比兴,颂扬"君子"高贵的身份、显赫的地位、敦厚的美德和英武潇洒的气质。在《诗经·湛露》篇中,诗人将沾满露水珠的晶莹透红的枸杞子与神圣的宗庙祭祀、喝成不醉不归的盛大宴饮联系在一起大唱赞歌,使人感到枸杞子与酒成了红红火火的激情象征,盛大宴饮的礼仪高潮,神圣祭祀的灵魂导引。在西周时代,枸杞子就已走红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唱红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枸杞是中华民俗文化八大吉祥中植物之一。

沙果:沙果又名果子、花红,原产我国的黄河流域,距今也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樱桃:我国是中国樱桃的原产地, 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关于樱桃的史籍记载,最早是周代的《礼记·月令》:"是月(仲夏之月)也,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为"含桃,樱桃也。"《淮南子·时则训》称:"羞以含桃。"东汉高诱注为"含桃,莺所含食,故言含桃。"樱桃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别名牛桃、朱桃、李桃、莺桃、荆桃、楔桃、英桃、樱珠、含桃等。另据《说文》称:黄莺鸟喜含食和啄食樱桃,因而名叫"含桃"和"莺桃",后谐音为"樱桃"。据传古代君王在樱桃收获时,摘下来舍不得尝鲜,而是先用它来祭祀祖先,然后再与群臣共食,可见当时樱桃的珍贵程度非同一般。

以上所列举的几样水果可能不够详尽,但是也足以证明中国在古代食用的水果种类已经很多了,像汉朝以后外来引进的比如香蕉、菠萝、苹果、番茄等在现代社会也深受人们喜爱,或许正是因为人类对美好的食物的不断的探究和摸索才形成了现今种类丰富的食谱,了解了这些水果的年龄岁数,作为资深吃货的大家,有没有对手中的食物更加珍惜了呢!

上海师范大学是一本。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成果丰硕。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设有19个学院,拥有在读全日制本科学生20000多人,研究生8000多人,留学生1100多人,成人本、专科学生6000多人。

学校办学资源丰富:

现有徐汇和奉贤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3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8万多平方米。两个中心图书馆藏书3323万册;有100多个电子文献数据库和8个具有馆藏特色的自建数据库;馆藏古籍近12万册,善本古籍1350多种,于2009年被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建在学校的上海高校瓷器艺术博物馆是上海市十大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之一。

上海师范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应氏始建六和塔名人故事

 文章要点:本文提出了六和塔始建于东晋太和三年,即公元368年,为江南应氏始祖应詹的儿子因纪念父亲改葬钱塘赤水乡而建。

 关键词:六和塔始建应詹太和三年

 浮屠矗立俯江流,暮色苍茫四望收。

 落日背人沉野树,晚潮催月上沙洲。

 千家灯火城南寺,数点帆归海外舟。

 莫讶山僧苦留客,有情江水也回头。

 这是晚清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杭嘉湖道署时咏六和塔的诗篇,写得大气磅礴,情景交融。读后谁不想一睹为幸、一登为快呢?

 六和塔雄伟壮观,它高高地耸立在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远远望去,霞光塔影,风姿绰约,名闻中外,成为杭州标志性的建筑。它多层密檐,全部为砖木结构。塔座占地1亩3分,塔身高度为59米89厘米。从外部看,它有十三层,里面却是两层为一级,实际塔内只有七级。每级中心都有小室,小室外面是廊道。级与级之间铺有螺旋形阶梯,盘旋上升,可直登顶层。在每一级的须弥座上,雕刻着花卉人物、鸟兽虫鱼等各式图案,刻画精致,栩栩如生。塔外作八角形,腰檐层层支出,宽度逐层向上递减,檐上檐下,明暗相间,衬托分明。塔的每层檐角上挂有铁马,风起时,琮有声,悦耳动听。整座塔造形优美,比例适度,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尤其是在众多的古塔建筑中,可谓别出心裁,独树一帜。面对如此佳构,在登临远目之余,人们一定想了解:此塔建于何时?为何而建?

 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咸淳临安志》。清雍正时李卫主修的《西湖志》在“六和塔”条目下转引的《咸淳临安志》曰:“即旧宁寿观。开宝三年(970),智觉禅师延寿始于钱氏南果园开山建塔,因即其地造寺以镇江潮。塔高九级,长五十余丈,内藏舍利,或时光明焕发,大江中舟人瞻见之。后废。绍兴十二年(1142)奉旨重造。二十六年(1156),僧智昙因故基成之,七层而止。”(见《西湖志》卷十一“寺观”)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浙江胜迹》记载更为详细:“六和塔,在月轮峰傍,宋开宝三年(970),智觉禅师建。”并说:“先是,梁开平五年(911),钱王于仁王废院得大钱,以为瑞应,因建大钱寺,设宝幢二座于寺门。入宋,寺废,禅师乃即钱寺南果园因建塔,以镇江潮。高九级,五十余丈,撑空兀突,跨陆俯川,海船夜泛者,以塔灯为指南焉。”从这些记载来看,一般认为:六和塔建于宋开平三年,即公元970年,在钱王寺废院即果园的基础上,为智觉禅师(字冲元,名延寿,吴越国忠懿王时为永明寺住持,著《宗镜录》一百卷,赐号“智觉禅师”。)“以镇江潮”的名义而兴建的。这种观点为当今很多介绍六和塔的文章所采信。

 但是,我翻查了1998年11月缙云《龙溪冠阳应氏志》和20xx年新修的《义乌应氏宗谱》,却纷纷发现一篇《六和塔溯源》的短文,其文曰:

 应氏四十六世祖詹公,晋元帝间仕太子舍人,又复镇江南,敕封忠国武平王、冠阳侯、镇南大将军。娶妻唐氏,诰封夫人。生西晋太康己酉(公元289年),卒东晋太和丁卯(公元367年),享年79岁。逝后安厝永康小河头(前山阳,亦称官田)。

 詹公生二子,长曰玄,仕散骑侍郎兼御史大夫;次曰诞,仕六郡太守、龙骧将军。二子于太和三年(公元368年),将其父灵柩从永康官田转葬钱塘赤水乡,建六和塔,寓意“吉祥、如意、致和”,以祈镇一方风水,庇国泰民安,得太平和乐,即六和、太和之意。是为应氏始祖首建之塔。”

 又说:

 “从太和三年(公元368年)江南应氏始祖创建六和塔以来,历经北朝、隋、唐、五代等朝之兵扰(燹),屡建屡废。直至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吴越王钱弘为镇钱塘江潮,追效先贤,又重建此塔。至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又重毁于兵事,于绍兴22年(公元1152年)又行重建。从此,屡经修饰完善,日趋豪华庄丽,之延至今。”

 (摘自《缙云龙溪应氏志·应氏总谱》

 这就明确告知人们:六和塔始建于东晋太和三年,即公元368年,为移居江南应氏始祖应詹的两个儿子应玄、应诞因改葬父亲灵柩而在杭州赤水乡(今六和塔一带)所建的纪念塔。而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吴越王命智觉禅师所建的六和塔只是原塔倒塌之后的重建之举。两者名称相同,命名的含意相同,显然,两者之间有着渊源关系。不过前者为纪念先祖,祈求吉祥;后者为镇江潮,以免灾难,建塔的出发点有所不同。这段出于永康《姓氏志》的记载,填补了六和塔的一段空白,并为当今浙江各地新修的应氏宗谱所采用,除本文所引的《缙云龙溪应氏志》和《义乌应氏宗谱》外,如宁海梅林的《应氏宗谱》、永康芝英的《应氏宗谱》等等,或引述原文,或重新编述,但皆把它作为我江南应氏始祖的祖德宗功、应氏家族的历史荣耀而载入族谱。

 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笔者加以考察后,以为: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更不是无中生有。

 首先,应詹是实有的进入史传的历史人物。考之《晋书》,有《应詹传》。其介绍传主的简略如下:

 应詹,字思远,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县)人,为三国时魏国名宦、诗人应璩之孙。以才艺文章名当世。初辟公府,为太子舍人。(东晋)元帝雅重其才,加散骑常侍,累官至光禄勋。驸马都尉、征南大将军王敦叛,明帝以詹为都督前锋军事、平南将军。贼平,以功封观阳侯,都督江州诸军事,领江州刺史。以咸和六年(公元327年)卒,时年五十三(其生卒年与《姓氏志》记载有所出入。按《晋书》,应詹公的生年当为咸宁元年,即公元275年。而《姓氏志》应詹公的生卒年是生西晋太康己酉年,即公元287年,卒东晋太和二年,即公元367年。有待考辨。),册赠镇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谥曰烈,祠以太牢。

 其子应玄、应诞也附有简介,曰:“子玄嗣,位至散骑侍郎。玄弟诞,有器干,历六郡太守、龙骧将军,追赠冀州刺史。”

 从《晋书》的介绍中,应詹为东晋朝廷之重臣,深为元帝、明帝所倚重。东晋时,北方大乱,应詹从晋元帝渡江而南,因军功治绩仕至镇南大将军,封观阳侯(族志有的称冠阳侯),因留家于婺,占籍永康,成为江南应氏之始祖。

 其次,关于二子为其父詹公死后迁葬建塔之事,则更多地见之于各地的应氏宗谱之考证和记载。除上引的'据永康市《姓氏志》记载外,还有如下的材料可以佐证:

 据后唐天成己丑(公元929年)状元(仕秘书省校书郎,迁考郎中、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兼翰林院学士,浙院应缓公之子,为缙云应氏65世祖)应公曾对应氏的源流进行过调查考察,他在《应氏源流序》一文中说:

 ……晋冠阳侯讳詹,又讳斌,字思远。西晋末,元帝大兴。庚辰,天下大乱,公以义勇立功,授武功大夫,进授冠阳侯,督理南平、武陵、天门三郡军事,厥境独全。百姓感德而歌曰:‘岁寒不凋,孤境独守。拯我涂炭,惠隆丘阜。润同江海,恩犹父母。’东晋康帝建元初,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生太康十年(己酉),薨太和二年(丁卯),寿七旬有九,以明年戊辰葬于杭之赤水乡,建塔,号曰‘陆和’令人司马郡王夫人李氏、杨氏、唐氏。唐氏生一子,讳元,拜驸马。东晋义熙九年,有功于国,加封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食邑五百户义乌县,遂家于婺州义乌官田,为官田第一世祖。……

 (见《五云龙溪冠阳应氏宗谱·旧谱序跋》)

 后来,清嘉庆辛酉进士(公元1801年)、应氏第九十三世祖应文鸿公又进行多方考证,认为:应詹公晋时敕封忠国武平王“冠阳侯”。生西晋太康己酉(公元287年),卒东晋太和二年丁卯(公元367年)于官田,翌年转葬钱塘赤水,建塔曰“六和”(见应子根《杭州六和塔溯源》)。

 鉴于以上的资料,宁波的宗谱叙应氏之源流说:

 应姓在历史中经历了3050余年,天下应姓一家人。公元前1050年,号仁寿讳韩即应姓始祖。周王朝灭商,封有功之臣,周武王四太子名姬达封为应侯。封土地,河南叶县平顶山一带。尔后立国为应国,并以国为姓,姬达改名应叔字儒林。应国在历史上生存了350年,被楚国所灭。至晋元帝,应氏第46世孙应詹,字思远,河南南顿人,随元帝渡江南,因立功封为镇南大将军,观阳候忠国武平王。镇武林、南平、天门三郡,而后住家婺州永康官田(后称诸英、芝英)。自东晋元年(公元317-20xx年)共1689年,在江南繁衍60多代子孙。应詹为南宗第一世,卒后葬钱塘赤水乡,建六和塔。有二子,长子应玄(元),次子应诞。长子留永康,子孙繁衍在江南各地。次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后代繁衍江西、福建等地。江南子孙除福建南平峡阳一支,从河南光州迁福建,不属应詹后裔外,其余汝南郡、汝南名门望族、观阳郡(淮阳部)、汝南堂均属其后。南方应姓主要集中于永康,迁居台州、仙居、宁海、奉化、宁波、鄞县、余姚、慈溪、东阳、浦江、温州、黄岩、绍兴、舟山(昌国)、衢州、处州等地。应氏名出文官武将,功绩不凡,赫赫有声。(见应义植《蜜岩显爵应氏·888年尘封的记忆》)

 此外,缙云龙溪《应氏宗谱》、仙居厦阁《应氏宗谱》等也有如此记载。

 在这些或考证或转述的记载中,虽文字有详略不同(如对少子应诞的介绍,应公在《应氏源流序》一文中未曾论及,而《蜜岩显爵应氏宗谱》中介绍得比较详细),对一些地名的认定有差别(如对官田的认定,有的说是永康芝英,有的说是当年称义乌官田就是后来的永康芝英等),但对应詹死后转葬钱塘赤水、建塔曰“六和”的事实却是一致肯定的。因此,当1998年缙云龙溪应氏修宗谱的时候,其应氏子孙应子根先生经过调查、考证,写成《杭州六和塔溯源》一文,澄清了六和塔为应氏祖宗始建的历史事实,在报纸上发表后马上得到全省应氏宗族的热烈响应,在新修的宗谱时得以采信转述。20xx年1月23日的《金华日报》还专们发表了《六和塔建造时间推前600年》一文,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由此可见,六和塔当为应氏先祖创建。后经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朝兵革之祸,朝政之争,屡修屡废,直至公元970年间(北宋开宝三年),吴越王钱弘为镇钱塘潮而追效先贤,又重整此塔。宋宣中(公元1119—1125年),毁于方腊之乱。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僧智昙募缘重建。今存塔木结构檐廊之塔为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修建。后经多次修缮、加固,直沿至今,

 以上是我们一得之见,敬请学者、专家批评指教,不胜感谢。

 参考文献:

 1、《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

 2、《西湖志》(清李卫修杭州出版社)

 3、《西湖游览志》(明田汝成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4、《义乌应氏宗谱》20xx年11月《义乌应氏宗谱》编辑部编撰)

 5、《龙溪冠阳应氏志》1998年11月缙云县龙溪冠阳应氏宗谱重修理事会编)

 20xx年6月25日完成初稿

 应子根为缙云龙溪应氏后裔应守岩为杭州师范大学退休教授

 青年时报采访应子根关于六和塔的论述: ;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