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龟甲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拼音名 5 拉丁名 6 英文名 7 龟甲的别名 8 龟甲的处方用名 9 来源 10 产地 11 采收与初加工 12 生药性状 13 龟甲的炮制 131 龟甲的炮制方法 1311 龟甲 1312 醋龟甲 132 成品性状 133 炮制作用 134 炮制研究 13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342 工艺研究 135 贮存方法 14 性味归经 15 龟甲的功效与主治 16 龟甲的用法用量 17 龟甲的化学成分 18 龟甲的药理作用 19 制剂 20 龟甲的药典标准 201 品名 202 来源 203 性状 204 鉴别 205 浸出物 206 龟甲饮片 2061 炮制 20611 龟甲 206111 性状、鉴别、浸出物 20612 醋龟甲 2062 性味与归经 2063 功能与主治 2064 用法与用量 2065 贮藏 207 出处 21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龟甲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龟甲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龟甲 龟甲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guī jiǎ

2 英文参考

turtleback [朗道汉英字典]

carapax et plastrum testudin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ortoiseshel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ESTUDINIS CARAPACIS ET PLASTRI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Carapax et Plastrum Testudini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ortoise carapace and plastr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龟甲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是龟科动物乌龟Chinemys reevesii (Gray) 的背甲及腹甲[1]。本品背甲及腹甲由甲桥相连,背甲稍长于腹甲,与腹甲常分离。背甲呈长椭圆形拱状,长75~22cm,宽6~18cm;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棱3条;颈盾1块,前窄后宽;椎盾5块,第1椎盾长大于宽或近相等,第2~4椎盾宽大于长;肋盾两侧对称,各4块;缘盾每侧11块;臀盾2块。腹甲呈板片状,近长方椭圆形,长64~21cm,宽55~17cm;外表面淡黄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块,每块常具紫褐色放射状纹理,腹盾、胸盾和股盾中缝均长,喉盾、肛盾次之,肱盾中缝最短;内表面黄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带血迹或残肉,除净后可见骨板9块,呈锯齿状嵌接;前端钝圆或平截,后端具三角形缺刻,两侧残存呈翼状向斜上方弯曲的甲桥。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醋龟甲表面**,质松脆,略有醋气[2]。

龟甲味咸、甘,性微寒。归肝、肾、心经。具有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崩的功效。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筋骨痿软,心虚健忘,崩漏经多。龟甲质地坚硬,有腥气,功善滋阴潜阳,用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2]。制龟甲以补肾健骨,滋阴止血力胜,常用于劳热咯血,脚膝痿弱,潮热盗汗,痔疮肿痛[2]。

4 拼音名

Guī Jiǎ

5 拉丁名

Carapax et Plastrum Testudin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STUDINIS CARAPACIS ET PLASTRI(《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6 英文名

tortoise carapace and plastron(《中医药学名词(2004)》)

7 龟甲的别名

龟板、乌龟壳、乌龟板、下甲、血板、烫板

龟壳、玄武版、败龟版[3]。

8 龟甲的处方用名

龟甲、龟板、炙龟甲、制龟甲、酥龟甲[2]。

9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龟甲为龟科动物乌龟Chinemys reevesii (Gray)的背甲及腹甲。

龟甲为龟科动物乌龟Chinemysreevesii (Gray)的腹甲[3]。

10 产地

龟甲主产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等地[3]。

11 采收与初加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或用沸水烫死,剩取背甲和腹甲,除去残肉,晒干。

12 生药性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本品背甲及腹甲由甲桥相连,背甲稍长于腹甲,与腹甲常分离。背甲呈长椭圆形拱状,长75~22cm,宽6~18cm;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棱3条;颈盾1块,前窄后宽;椎盾5块,第1椎盾长大于宽或近相等,第2~4椎盾宽大于长;肋盾两侧对称,各4块;缘盾每侧11块;臀盾2块。腹甲呈板片状,近长方椭圆形,长64~21cm,宽55~17cm;外表面淡黄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块,每块常具紫褐色放射状纹理,腹盾、胸盾和股盾中缝均长,喉盾、肛盾次之,肱盾中缝最短;内表面黄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带血迹或残肉,除净后可见骨板9块,呈锯齿状嵌接;前端钝圆或平截,后端具三角形缺刻,两侧残存呈翼状向斜上方弯曲的甲桥。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13 龟甲的炮制

唐代有炙法(《千金翼方》)[2]。

宋代增加了酥炙、醋炙(《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酒制(《圣济总录》)、酒醋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煅制(《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童便制(《疮疡经验全书》)等方法[2]。

元明时期有酒浸(《丹溪心法》)、猪脂炙(《本草发挥》)及灰火炮后酥炙、酒炙(《本草纲目》)等炮制方法[2]。

清代又增加了猪脂炙后烧灰(《本草述》)、油制(《洞天奥旨》)、熬制(《吴鞠通医案》)等法[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砂炒醋淬等[2]。

131 龟甲的炮制方法 1311 龟甲

取原药材,置蒸锅内,沸水蒸45分钟,取出,放入热水中,立即用硬刷除净皮肉,洗净,晒干[2]。或取原药材用清水浸泡,不换水,使皮肉筋膜腐烂,与甲骨容易分离时取出,用清水洗净,日晒夜露至无臭味,晒干[2]。

1312 醋龟甲

取砂子置热锅内,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投入大小分开的净龟甲,炒至质酥表面**时,取出,筛去砂子,立即投入醋中淬之,捞出,干燥[2]。

每100kg龟甲,用醋20kg[2]。

132 成品性状

龟甲为不规则的小碎块,表面淡**或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2]。内面黄白色,边缘呈锯齿状,质坚硬,可自骨板缝处断裂[2]。气微腥,味微咸[2]。

醋龟甲表面**,质松脆,略有醋气[2]。

133 炮制作用

龟甲质地坚硬,有腥气,功善滋阴潜阳,用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2]。如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及虚风内动的大定风珠(《温病条辨》)[2]。

砂炒醋淬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利于煎出有效成分,并能矫臭矫味[2]。制龟甲以补肾健骨,滋阴止血力胜,常用于劳热咯血,脚膝痿弱,潮热盗汗,痔疮肿痛[2]。如治阴虚发热,骨蒸盗汗的大补阴丸、筋骨痿弱的虎潜丸(《丹溪心法》);治经行不止或崩中漏下的固经丸(《医学入门》)[2]。

134 炮制研究

龟甲主含骨胶原,多种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等;还含铬、锰、铜、锌、磷、镁、铁、钾、钙等多种无机元素[2]。

13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实验结果表明,龟上甲的砂炒品、砂炒醋淬品的煎出量高于生品,总氨基酸含量、总含氮量顺序均是砂炒醋淬品>砂炒品>生品,说明砂炒醋淬龟甲有助于其成分的溶出[2]。

(2)龟背甲和龟腹甲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仅含量上有所差异[2]。例如微量元素Zn和Mn的含量,龟腹甲明显高于龟背甲,而砂炒醋淬品的煎出物含量也是龟腹甲高[2]。

1342 工艺研究

(1)在净制工艺上,传统的水浸泡去除筋膜残肉,受季节气候影响很大,一般浸泡需20~30天以上,由于药物在浸泡过程中,大量细菌生长繁殖,导致药物腐烂发臭,影响了药物疗效[2]。为此,各地进行了许多工艺改进研究,主要分为热解法和酶解法两大类[2]。热解法主要是用蒸法、高压蒸法、水煮法、水煮闷法和砂炒法处理;酶解法则采用蛋白酶法、酵母菌法和猪胰脏法处理[2]。改进后的净制工艺具有缩短加工时间,制法简便,操作过程易掌握,不受季节、气候、场地所限,清洁卫生,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同时也不影响药物的功效[2]。据实验分析表明,用食用菌炮制龟甲,其中游离氨基酸、水解后氨基酸、总含氮量、水浸出物、醇浸出物和灰分含量均高于传统法[2]。微量元素Cr、Ca、Fe、Cu略高于传统法,Al、Mn等略低于传统方法,对人体有害的As、Pb含量低于传统法,说明改进后的工艺优于传统法[2]。

(2)从烘法炮制龟甲的实验结果来看,炮制品的最大煎出率优于《中国药典》(砂炒醋淬)法,而饮片加工损耗率却大大低于《中国药典》法[2]。再之,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所得的炮制品,其有效成分煎出率不同,温度太低或时间太短,药材酥脆度不够,煎出率就低;反之,温度太高或时间太长,药材过于酥脆或近于焦化,可供煎出的物质受到破坏,同样煎出率亦低[2]。

13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2]。防蛀[2]。

14 性味归经

龟甲味咸、甘,性微寒;入肝、肾、心经[3]。

15 龟甲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龟甲具有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崩的功效。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筋骨痿软,心虚健忘,崩漏经多。

龟甲质地坚硬,有腥气,功善滋阴潜阳,用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2]。如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及虚风内动的大定风珠(《温病条辨》)[2]。

制龟甲以补肾健骨,滋阴止血力胜,常用于劳热咯血,脚膝痿弱,潮热盗汗,痔疮肿痛[2]。如治阴虚发热,骨蒸盗汗的大补阴丸、筋骨痿弱的虎潜丸(《丹溪心法》);治经行不止或崩中漏下的固经丸(《医学入门》)[2]。

龟甲具有滋阴潜阳,补血止血,益肾健骨,补心安神的功效[3]:

治肾阴不足,骨蒸劳热,盗汗,热病伤阴,阴虚风动[3]。

治吐血,衄血,痔血,崩漏[3]。

治遗精,带下,腰痛,骨痿,小儿囟门不合[3]。

心悸,失眠,健忘[3]。

龟板为眼科常用补阴药,具有滋阴潜阳,补心益肾的功效:

(1)用于阴虚阳亢所致头晕目眩,可与石决明、菊花等配伍。

(2)用于肾阴亏损所致的视物昏暗,青盲等,可与枸杞子、楮实子等配伍。

16 龟甲的用法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9~24g,先煎。

煎服:10~30g[3]。

需先煎[3]。

17 龟甲的化学成分

龟甲含骨胶原、角质、脂肪、钙、磷等。还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3]。

18 龟甲的药理作用

龟甲煎剂对阳虚动物、甲亢动物有较好改善体征作用,还能提高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力[3]。

19 制剂

龟甲胶

20 龟甲的药典标准 201 品名

龟甲

Guijia

TESTUDINIS CARAPACIS ET PLASTRI

202 来源

本品为龟科动物乌龟Chinemys reevesii (Gray)的背甲及腹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或用沸水烫死,剩取背甲和腹甲,除去残肉,晒干。

203 性状

本品背甲及腹甲由甲桥相连,背甲稍长于腹甲,与腹甲常分离。背甲呈长椭圆形拱状,长75~22cm,宽6~18cm;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棱3条;颈盾1块,前窄后宽;椎盾5块,第1椎盾长大于宽或近相等,第2~4椎盾宽大于长;肋盾两侧对称,各4块;缘盾每侧11块;臀盾2块。腹甲呈板片状,近长方椭圆形,长64~21cm,宽55~17cm;外表面淡黄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块,每块常具紫褐色放射状纹理,腹盾、胸盾和股盾中缝均长,喉盾、肛盾次之,肱盾中缝最短;内表面黄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带血迹或残肉,除净后可见骨板9块,呈锯齿状嵌接;前端钝圆或平截,后端具三角形缺刻,两侧残存呈翼状向斜上方弯曲的甲桥。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204 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龟甲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胆固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10~20μl、对照品溶液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一乙酸乙酯一甲醇一甲酸(15:2:1:06)为展开剂,展开16cm,取出,晾干,喷以硫酸无水乙醇溶液(1→10),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05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40%。

206 龟甲饮片 2061 炮制 20611 龟甲

置蒸锅内,沸水蒸45分钟,取出,放入热水中,立即用硬刷除净皮肉,洗净,晒干。

206111 性状、鉴别、浸出物

同药材。

20612 醋龟甲

取净龟甲,照烫法(附录ⅡD)用砂子炒至表面淡**,取出,醋淬,干燥。用时捣碎。

每100kg龟甲,用醋20kg。

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状。背甲盾片略呈拱状隆起,腹甲盾片呈平板状,大小不一。表面**或榇褐色,有的可见深棕褐色斑点,有不规则纹理。内表面棕**或棕褐色,边缘有的呈锯齿状。断面不平整,有的有蜂窝状小孔。质松脆。气微腥,味微咸,微有醋香气。

2062 性味与归经

咸、甘,微寒。归肝、肾、心经。

2063 功能与主治

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崩。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筋骨痿软,心虚健忘,崩漏经多。

2064 用法与用量

9~24g,先煎。

2065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207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1

看到一个帖子说要去上海旅游,主要是了解上海这个城市的存在和特点,回复了一长串的地方。现在详细描述一下选择这些地方的原因,作为来上海旅游的背包客的一点参考。

一、必游景点:外滩、陆家嘴;老城隍庙;人民广场;淮海路还是徐家汇商圈

1、外滩和陆家嘴:毫不夸张的说,没去过外滩等于没去过上海。建于19世纪末、上世纪初的长江沿岸数十栋建筑,见证了上海开埠的百年历程。它们屹立了近百年依然如故,即使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也许传说中的大柱子和精美的壁画、雕塑一般游客不会看到,但那一长排建筑其实浑然一体,在河边俯瞰壮美的景色也许就足够了。外滩对面是陆家嘴,这里的建筑几乎都是浦东开发开放的产物。现在它们已经成为新上海的象征。爬东方明珠塔似乎没有必要。金茂大厦值得仔细看看。

也许陆家嘴是上海最高档的商业中心,有大量的外资企业和中外金融机构,完全是一个精心规划的新兴商业中心。如果你有钱有时间,也可以去新建的水族馆看看,不过我个人觉得不值得推荐。从外滩到陆家嘴最好的方式是坐轮渡,既便宜又能长期观赏两岸的风景。码头位于外滩南端的金陵路。缺点是你可能要走一段路才能到浦东。观光隧道价格太高,但是可以到达东方明珠脚下。还有近几年在浦东建的科技馆,世纪公园,但是不太喜欢这些地方。

2老城隍庙:外国旅游团来上海,一般都会去参观老城隍庙。其实只是参观古建筑的大型商业城市,以旅游纪念品商店和金店为最多。当然,老城隍庙也不是名存实亡。毕竟豫园是上海市中心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园林,入口处就能看到玉玲珑或者石化帮的遗物。曾经作为商场长期占据的城隍庙,如今已恢复旧格局,供奉黄成;湖心亭的九曲桥是老城隍庙的中心,至今仍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旧貌。老城隍庙南面毗邻上海老街,是一条半改建半重建的仿古商业街。但是基本商业都保持了改造前的样子,从中可以看出上海老城区的样子。

北面是新建的古城公园,从这里可以直接走到外滩新开的路段。对于上海人来说,这个地方的主要吸引力来自商场外的小商品中心。个体户中心聚集了各种小商品,可以单独审批。此外,商场内的专卖店还可以提供一些在其他商业街很难找到的商品。3人民广场:人民广场曾长期是上海的政治中心和大型群众活动场所。

但这里上一次大规模的群众集会似乎要追溯到13年前的6月。也是上海的地理中心,国道里程从人民广场中心开始。新一轮改造工程正在进行,上一轮改造的结果是将人民广场建成市民文化休闲中心。人民大道贯穿东西。大道的中心是北面的上海市政府大楼,南面是喷泉广场和博物馆。市政府大楼两侧分别是上海大剧院和规划展览馆。里面参观价值不大。博物馆的两侧是绿地。地下香港街可能算是上海较早的时尚商业街。上海博物馆是一个值得仔细参观的地方。它主要由中国的青铜器、古陶瓷和古代书画组成,特别有名

从人民广场往北,可以到达南京东路步行街和上海美术馆(这里曾经长期作为上海图书馆存在),往东,福州路文化街(外文书店和古籍书店对读者来说很有价值,但最大的书店有点乱),往南不远处,有一个名闻天下。

4淮海路商业街:上海的年轻一代可能更愿意在淮海路买时装。即使周末去逛街,淮海路也早已取代了南京东路。现在淮海路可以说是上海的时尚一条街了。淮海路商业街一般从常熟路开始,那里有以卖天价时装出名的美美百货(南京西路的商场比得上他)。但大多数上海人逛淮海路一般在向阳路,这里的服装展销会是从最著名的华亭路移植过来的,以其新潮领先、价格便宜吸引了大量顾客。往东,陕西路的百盛和巴黎的春天是两大商场。往东可以去更早的华庭伊势丹,往东可以去太平洋百货。都是上海有名的高档商场。一般目的地都是西藏路。上海大量重要的近代建筑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散落在淮海路沿线。著名的有中共一大会址、孙中山故居、锦江饭店、周公馆、兰新大剧院、向阳路东正教堂、马勒故居(原上海团市委)等。新加热的新天地也靠近淮海路。此外,与淮海路相交的陕西路、石门路、雁荡路是上海重要的时尚休闲街。

5徐家汇商圈:徐家汇和淮海路一样,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时尚中心。现在的徐家汇,是随着东方商厦的落成而逐渐蜕变的。当年,东方商厦通过提供独特的高档消费品,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参观。接着,太平洋百货和汇金百货相继落成,刘诗店的改造也逐渐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气。最近,大型购物中心港汇广场落成。徐家汇的两家多厅影院,——柯达和永乐,是申城的票房大赢家,也是国内少有的有数码设备的影院。此外,百脑汇和太平洋电脑城是上海市民电脑的主要集散地,上海交大离徐家汇往北不远。值得注意的还有另外两个地方。

一个是徐家汇天主教堂,这是中国天主教主教在上海的住所。与佘山天主教堂一起成为上海近代优秀宗教建筑的代表。另一个可能不太为人熟知的地方是徐光启墓,离商业圈大概两站地。但墓室面积不大,只有两侧的铭文说明墓主的特殊身份。逛累了可以在新建的徐家汇公园休息,但我不接受徐家汇公园的设计,因为这片绿地几乎完全抹去了上海历史发展的两个重要见证: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的代表大中华橡胶厂和中国唱片业的鼻祖老白带公司(中国唱片业上海公司,我三年前去过,看到员工还在三四十年代修建的老建筑里办公)。现在这里只剩下一个烟囱和一栋孤零零的小楼。2其他建议路线:沿苏州河;鲁迅公园、多伦路、四川北路附近;南京西路商圈;衡山路复兴西路别墅领事馆区;

6苏州河:苏州河可能是游客很容易错过的地方,但如果你想了解上海,苏州河可能会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它的目的地是外白渡桥和百老汇大厦,还有河北北岸的浦江饭店、俄国领事馆和邮政大楼,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一般去外滩的话,建议走外白渡桥到河北北岸。再往西,逐渐变成了低矮的平民区和众多的旧仓库,夹杂着一些现在很多艺术家租用的廉价废弃仓库。穿过西藏路后,将会有更多的新建商品房

中学的时候,我骑着自行车去了北新泾以西的苏州河,那里还是江南水乡的风景。居民在河边洗衣服,在河里养鸭子。现在,不得而知。苏州河的整治,让这条发臭的河逐渐由黑变黄。有限的岸线改造主要是建设沿河绿化带。西藏路以东的苏州河两岸,几十年来大致保持着原貌。它的重要景点在它的入海口和黄浦江的交汇处,但整条河确实能提供很多与上海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风景。7鲁迅公园、四川北路附近:鲁迅公园靠近——虹口足球场,是上海申花队的主场,最近才落成。这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文化名人居住的地方,大面积完整的石库门被保留了下来。鲁迅故居位于殷珊路上一个普通的石库门,是一个独立的小单元。

不过和现在的上海人比起来,鲁迅故居已经够宽敞够豪华了。故居周围都是居民共同居住的同一个石库门,就不比较了。多伦路经过改造看起来整洁干净,也有很多现代知识分子的故居。我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了。可以参考路边的指示牌。上次和女朋友去那里玩,在一条小路上发现了很多有文化的人的手脚印,也挺有意思的。多伦路上新开的一些酒吧也很有特色,也有收费的民间收藏。有兴趣的可以看看。鲁迅墓于1961年移至鲁迅公园,公园门口不远处有一个纪念馆。鲁迅公园现在已经成为日本游客和韩国游客的热点。我去的那天,有两个韩国团,一个是成人团,一个是儿童团。日本人来自然是为了鲁迅,而韩国人来是因为一个韩国人(像尹)在30年代轰炸了那里的日本将领,韩国人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典故忘了。事实上,现在那里有一个石碑,表明正义行为发生的地方。

8南京西路商圈:南京西路商圈是一个新兴的商业中心。

一般可以从南北高架到静安寺,但实际上可以参考三大商业建筑:梅陇镇广场、恒隆广场、陕西北路附近的中信泰富广场。这三栋也是南京西路地区众多写字楼的一部分。形成了小规模和大规模的商业区。其中梅陇镇广场是上海白领比较喜欢逛的商场。它建造较早,价格也相对较高。而另外两栋楼则由高级商务人士主导。只能盯着几千的衬衫价格。商厦附近有两家老酒店值得美食家关注:一家是梅陇镇老酒店,一家是陕西路南京西路路口的珠江酒店。两家都是上海比较知名的酒店,但是价格也比较低。

在石门路附近的吴江路休闲街,有许多私人小餐馆,提供各种风味的小吃。除此之外,南京西路还有两个地方可供游客参观。一个是上海展览中心,也叫中苏友谊大厦,是解放初修建的北京展览中心的姊妹楼,前苏联风格的宫殿式建筑群,也是目前上海召开两会的地方。对面是克林顿访问上海时下榻的波特曼酒店,曾是这座城市最高的建筑,也是上海的象征。而另一座静安寺,却没有上海南部的龙华寺大,历史价值也不如上海西北部的信阳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也没有玉佛寺的两尊五价玉佛。所以我个人认为价值不大。

9衡山路复兴西路洋房领事馆区:衡山路地区是上海比较小的一个区域,基本保持着解放初就有的样子。有一次,一个网友提到衡山路两边的老法国梧桐,这的确是上海的风景之一。目前,各国驻上海的领事馆集中在复兴西路、衡山路和alm一带

衡山路休闲街以中高档酒吧和休闲酒店为主,也是上海白领最爱去的地方。你必须做好在那里消费的心理准备。回到一家餐厅,一锅薯条30多元,一杯咖啡30多元。不过我没去过新天地的酒吧和餐厅,估计那里砍头的人更可恨。整条街没有特别有价值的景点,就是感受一下氛围。上海图书馆位于高安路复兴路西路口。此外,上海交响乐团也坐落在那里的一条安静的路上。再往西走,可以找到淮海路的宋庆龄故居和新华路的上海**院(国内外大片在中国的首映式经常在这里举行),但离徐家汇已经很近了。

三、边缘路线:龙华寺地区;虹桥开发区、古北社区;上海高校;10龙华地区:中学的时候去了龙华,那里看起来还是一个古镇,街道很小,就像周庄朱家角的小商业街。最近,龙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拆除棚户区,创建龙华旅游城,但它仍然没有成为上海的旅游热点。

工作后搬到龙华。对于外国游客来说,龙华的主要景点是龙华寺塔和烈士陵园。斯隆庙可能是上海最大的佛教寺庙,根据其建筑风格,它可能建于明清时期。龙塔比寺庙更有名。根据塔底刻字砖来看,建于宋代(具体时期尚有争议,但明显没有元明清时期修建或重建的记载)。它可能是上海最古老的建筑,保存完好,古朴美观。龙宫仍然保持着每月初一、十五举行庙会的习惯,但已经变成了小店的大聚会。每年春天都有为期两周的庙会,还是以小商品为主,加上一些民间艺术表演。龙华烈士陵园是在龙华公园的基础上修建的。它的主要景点是著名的胡仙驻军总部旧址。改造后,对外开放了男女监区和烈士牺牲的地方(刑场)。但没有对监区外的旧址建筑进行说明。

此外,陵园区内还有许多中国***早期***、革命烈士和著名爱国人士的墓地,如罗亦农、回、李白、周桃芬和左联五烈士等。墓地经常有外国人参观。我想知道他们来看什么。现在龙华是上海典型的郊区小镇,在这里会感觉和市区不一样。11虹桥开发区和古北社区:虹桥开发区曾经是中国吸引外资最密集的地方,一度成为上海对外开放的标志。但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虹桥开发区逐渐失去了上海最重要的商务区的地位,成为区域性的商务中心。从虹桥机场进入市区,在路上可以看到整个开发区。

面积不大,但有许多建筑风格各异的高楼。延安路高架和内环路高架形成其两个边缘。虹桥开发区一直在寻找新的定位,其中之一就是会展业。上海有许多大型展览中心,主要为工商展览服务,并已形成一定规模。离它不远的古北小区,是上海较早的高档小区。它的主要目标是外国人和海归,它已经形成了与上海本地居民区非常不同的氛围。虹桥开发区的一个古北区,是上海发展的重要记录,虽然地位大不如前。这一带还有其他重要的景点,包括上海动物园、宋庆龄公墓、西郊宾馆、虹桥宾馆,这是国家***经常下榻的四合院。此外,中国三大芭蕾舞团之一的上坝也位于这一地区。12上海的大学:因为出门喜欢逛世界各地的大学,所以介绍一下上海几所大学的地理分布

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毗邻中山公园,隔苏州河,特色鲜明的老校区,能找到许多上海近代高等教育的历史遗迹。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北,靠近鲁迅公园,校园小,校外有宿舍。同济大学:东北,四平路主干道上。我从未去过那里。复旦大学:东北,五角场附近,校区西边的香会堂、数学楼、经济系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建筑,挺有特色的,往北不远就能到达。

是太岁吧!是一个很神气的东西/

太岁是什么

一次偶然发现,引出千古传说;

一块奇特肉团,

掀起轩然大波;

有人说它长生不老,

有人说它太岁出世,

它究竟是什么?

请收看《走近科学》――破解太岁之谜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的意思呢就是用鸡蛋碰石头,比喻触犯那些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人和事。这句话我们经常听说,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出自哪里,那么,太岁到底有没有?如果有的话,它又长成什么样子?恐怕就更没有人说清楚了。但是在10多年前,在陕西周至县发现了一个不明生物体,当地人都把它说成是太岁出世。那么这个不明生物体是传说中的太岁吗?

1992年8月22日,陕西周至县农民吴凤莲和儿子杜战盟到渭河边上去打捞因山洪暴发而冲入河中的浮柴,

采访 吴凤莲:我们这没有柴火烧,只要河里一发水,河里就从山里飘下来树枝,我们就到河里去捞柴火烧。

上午9时许,他们突然看见湍急的河水中有一大块黑乎乎的东西,儿子杜战盟跳入齐腰深的水中一把抱住此物,将其拖到岸边,将它放在沙滩上仔细察看和触摸。

采访:吴凤莲 大概就是圆的,长长扁形的,黄黄的好像牛身上的皮,就那样子,端起来就像河里的鹅卵石。当时我把它当成是牛腿上的一块肉,在泥里水里不敢动,我拿脚踏。

由于渭河经常发大水,有时就从上游冲下死牛死猪等动物尸体,开始的这次发现并没有引起吴凤莲母子的注意。所以她们没有把发现的不明物带回家。但是过了三四天,吴凤莲改变了主意。原来在村里人们经常把动物的死尸,埋到地里当肥料使用。吴凤莲觉得那个肉团可以拿回来埋到自己地里。于是决定再去看看。然而没想到那里的景象让他们大吃一惊。

采访 吴凤莲:后来时间长了,水落下去了,在干河滩上搁着,已经隔着四天了,三天以内河的死鱼就已经生虫了,那个东西旁边光溜溜的,什么东西都没有。

看到这个东西在三伏天里既没有烂掉也没有招蚊虫,吴凤莲母子觉得这个肉团有点奇特。于是她们把东西搬回来以后,并没有把它埋到地里,而是把它洗干净以后,放到一口大铁锅里。一个星期以后,令人没想到的事情再次发生了。

采访 吴凤莲:(一个星期以后), 发现它大了,有些人就猜想它可能长,这是个活物,大小据我来看,周围一圈大了两寸。

据吴凤莲回忆,当时刚搬回来的时候她们称的重量是20多公斤,这次称过以后,发现长到了35公斤。几天时间竟然长了10多公斤。看来他是块活肉。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既然是肉的话,能不能吃呢?

采访 吴凤莲:我拿了刀子割开了它 ,一割,一看里面,像是白肉,我跟我的孩子说:这怎么像肉一样。我和我孩子一商量,割了一块,放到炉子上熬。割了一块肉,有二两重,倒了一瓢子水,熬了一个多小时,就熬化了,提起来就像面糊糊,是粘稠的。孩子搁点糖,喝了然后就对我说没有什么味道,我说没有什么味道,就没有什么坏处,只有好处,要是有坏处,人心里就发恶心,这个可没有。

据吴凤莲介绍,后来他们在食用了“肉团”后的几天时间里,都神清气爽、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而且,在蚊蝇多如牛毛的三伏天,放置这个“肉团”的屋子里一个蚊蝇也没有。没过几天,吴风莲家发现宝物的消息传遍了当地。许多村民都来割肉。其中有个村民切下来100克重的一块,没想到几天时间就长了一倍。更为奇怪的是这个“肉团”原来割下来几块肉的地方没过几天便又重新长好。有的人就说这是传说中的太岁,谁吃了就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那么这个肉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生物体,它是否是传说中的太岁呢

陕西周至县发现不明生物体的消息,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传开,许多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而这些报道也引起了西安一些科研机构和院校的重视。

采访 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杨兴中:因为当地村民传说这就是太岁,因为太岁本来就是一个带有迷信色彩的一个东西,然后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多很多。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社会上打电话的,各界打电话的,问询的人特别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西安)市科委指示西北大学尽快拿出科学结论来。

1992年9月的一天,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杨兴中受命前往吴风莲家进行科学调查。

采访 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杨兴中:因为系上当时给我交代说是发现了一个动物,但是我去了以后根据这个动物的特性一看,没头,没身子,当时的形态它是一个近似椭圆形的,中间比较厚,边缘比较薄的,这么一个椭圆形的一个东西,表面带有褐色,然后腹侧带了一些纯白色,当时用水一拍就跟肥猪肉差不多的那种感觉,所以当时我们非常吃惊,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是根据外形,根据形态结构,当时初步判断这有可能是一个生物,有可能是一个生物,但是究竟是不是,所以当时我提出来必须得做一个,就是说得取一点材料,带回我们生物系得做一些实验,

由于当时在现场无法判定这个生物体的种类特性,所以杨兴中在征得吴凤莲的同意后,从肉团上切割了一块当作实验材料,马上赶回西北大学进行科学鉴定。

采访 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杨兴中:首先是不是一个生物,那么从它的一个生命的特征再来做判断,如果是生物的东西,就有细胞结构,那么这个细胞通过细胞的结构以后,就可以判定你是植物,还是动物,还是其他的东西。

通过对这个不明生物体细胞学的鉴定,发现它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这就证明它确实是一个生物体。但是它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变大,是因为它自身生长的缘故,还是像死去的生物死尸一样在水里泡大的呢?

采访 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杨兴中:在实验室简单测了一下呼吸的指标,通过仪器测了以后,这个东西有呼吸作用,就是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直接测定,就证明了它有一个代谢过程,有二氧化碳的产生,那就证明它是活的。

采访 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董兆麟:它繁殖的很快,它没有鼻子,没有眼睛,什么都没有,它就那么一块肉,肉呢,它是死的,放了三天以后它就发臭了,但是它不发臭,所以认为它是一种活的生物体,但是这个生物体目前的话,人们在整个生物界又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没有对它进行鉴定。

虽然科学实验证明这个肉团是一个活的生物体,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社会上关于太岁的传说愈演愈烈。

采访 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杨兴中:太岁这个词,在农村里面一直是源远流长的,一直有这个太岁这一说,所以一旦土里头挖出一个肉乎乎的一团的这个东西,老百姓都认为是太岁。从我小的时候人们就说,老人经常给我讲这些事情,讲过去谁家盖房子的时候,挖地的时候挖了个太岁,从此那一家就败落了,还有死人的,怎么回事怎么回事,所以这个在关中这一带老百姓广为流传的一个事情,所以一旦河里挖出这么一个怪怪的,像个肉,又不腐烂没有任何味道东西,他们第一印象可能是太岁。

据中国一些辞书的解释,太岁是古代民间对木星的一个别称,木星它每12年要围绕太阳转一圈,它每一年有一个位置,地下相对应的就有一个太岁出现。民间传说盖房子兴土木的时候门不能正对着它在天上的星位。不然地上的太岁就会动怒。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太岁头上不能动土“的说法。如果按照民间的说法,人们对太岁是十分避讳的,但是为什么又把它与长生不老联系在一起呢?

其实在中国几千年前的古籍《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太岁的记载。在<山海经>中太岁也被称为 “视肉”、“聚肉”、“肉芝”。你看都带个肉字,说明可以食用。据《山海经》记载,“视肉”最早是作为古代帝王生前喜欢食用的物品出现在古帝陵前的。具有 “食之尽,寻复更生如故”,“食一片复一片” 的特点,也就是说吃一片,它自己可以再次生长,这和陕西周至发现的“不明生物体”似乎一样,具有自生自长的能力。至于吃了以后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说法,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确有记载。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把它叫做肉芝收入“菜”部“芝”类,与我们现在见到的灵芝,并称为“本经上品”。《本草纲目》里还列举了几部以“芝”为主的药方,说明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着特殊疗效,其共同的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而且由于它具有自生自长的特点,显得更加珍贵所以历代帝王都千方百计去寻找它,其中据说古代帝王将相寻找肉灵芝的故事,以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找药最为著名。

据《史记·秦本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听说东方有一种仙药,食用以后能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于是在秦二十八年亲自率将东行寻找仙药,他来到了山东省的琅琊镇,寻访到了非常出名的方士名医徐福,命为其寻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并赐给徐福大量的人力、物力。徐福随即率五百童男童女东行,来到了山东蓬莱寻找仙药不成。于是徐福又修造船只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扶桑,到达了古代瀛洲、方丈也就是现在的日本列岛一带继续寻找仙药。据说秦始皇让徐福寻找的仙药当中就有肉灵芝。然而2000多年过去了,徐福和他的寻找船队消失在历史长河里,而它梦寐以求的仙药也化为了历史传说。但是在陕西周至县发现的这个不明生物体,却再次把人们与肉灵芝联系在了一起。

采访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 副院长 米家烈:古代的肉灵芝上面的描述呢,本草纲目上它描述的比较详细一些,我去看的时候 它的形状就是像描述的,它的这个黄的像紫金,这个切起来就像一块肉,那个紫金你看起来就像那个紫金颜色又发黄又紫。而且,它的外圈上还有,一圈一圈好像在那个增生,一圈一圈的在那里发展,发育这个过程中留下的一个痕迹都比较很清楚,那个手摸到上头光光的,而且摸下来还一点黏度感,就好像咱们那种椒盐蛋白那个在上面出现的那种现象,感觉到非常的宝贵,我也没敢用手很有劲的去摸,就轻轻地看了一下我感觉到这是一个宝贝,我可以断定地说它就是肉灵芝。

米家烈的说法源自《本草纲目》对肉灵芝的描述。据《本草纲目》记载“肉芝状如肉,乃生物也。白者如截肪,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这些描述似乎与陕西周至所发现的不明生物体的特征非常相似。再加上它自我生长迅速的特点,不得不令人怀疑它是否就真的是传说中的肉灵芝?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这个不明生物体,在各地进行了公开展出。由于人们纷纷传闻这就是古书上记载的太岁肉灵芝,观看的游人络绎不绝。就连在海洋生物研究方面有着很深造诣的日本天皇明仁,在得知此生物体发现的消息后,特地参观了这个“不明生物体”,并称它为:“稀有的宝物”。

为了判定陕西周至发现的这个不明生物体是否就是传说的肉灵芝,杨兴中对这个不明生物体又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近一个月的紧张科学观察,杨兴中发现这个生物体具有两根鞭毛 结构的游动细胞,并可看到游动细胞鞭毛的一端无选择性的摄取食物颗粒。根据这个特点,杨兴中确定, 这个不明生物体的身份,是一种生命演化过程中介于原始菌类向植物动物演化过程中的粘菌复合体。

其他地方虽然这个粘菌的普遍存在,但是这么大的复合体来讲,这又是第一次发现,因为当时我们研究完了之后,形式一个初步结论就是说它是处于原生动物和植物之间的过度类型,这本身就是说明了它在生物界里面进化方面的一个奇特性,所以当时价值体现的比较大一些,所以就引起了很多学者的一些关注吧,科学界的一些关注,尤其是像当时在日本先皇参观了以后,他是一个海洋生物家,他参观完了说了一句话,说这是生物学界的一大发现,这个价值初步肯定的。

根据杨兴中他们的结论,这个不明生物体是一种生命演化过程中介于原始菌类向植物动物演化过程中的粘菌复合体。这个结论说明了什么呢?你看这是一株植物,这是一个动物,这是一株真菌,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祖先。它们是由几十亿年前一种原始的鞭毛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这种生物叫做原生质生物,是生命的原始状态。原生质生物生活在水中能够游动,它既可以像动物一样通过吞噬其他的生物生活,也可以像植物一样通过光合作用生活。前一种叫异样功能,后一种叫自养功能。后来随着演化按两个方面发生分化:一部分原生质生物自养功能加强,运动功能退化,进化到单细胞绿藻由之发展成植物界。另一部分原生质生物运动功能和异养功能加强,自养功能退化进化到单细胞原生动物,由之发展到动物界。这个粘菌复合体,它的细胞结构和原始的鞭毛细胞的结构非常相似,不同的是这种细胞不含光合色素,按《生命起源及进化谱系图》分析,它的位置应在菌、(藻)类植物和原生动物之间。也就是说处于生命演化的一个岔道口上,左拐呢就会发展到植物界,右拐呢就会向动物界发展,原地不动就变成了像蘑菇灵芝一样的真菌类。由于非常少见,一直是生物演化研究的一个盲点,所以它对研究生命演化过程十分有意义。

但是这个大型粘菌复合体是否具有像人传说的延年益寿的功能呢?为了进一步揭开里面的秘密,杨兴中进一步观察了它的物质结构。他发现这个大型粘菌复合体体内含有将近50%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些物质对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十分有帮助。而且有时在它表面会形成一种类似塑料薄膜一样的物质。那么这个薄膜,而且在手上捻就是光光的,黏黏的那种感觉,至少是一种多糖类的物质,可以蕴含多糖类,那么这个多糖类,这个在免疫这一方面有非常大的作用,就是至少作为一种药物开发,或者保健品开发,它这个如果进入人体以后,可以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你的免疫功能,那么这个从一个侧面来说,那就达到了一个保健的作用,所以还是有一定道理,至于里面含有其他物质,这个没测量。

但是对于这个大型粘菌复合体,为什么可以快速的生长,它生长的具体环境是什么样子,它的年龄有多大,是否真的具有可以开发的利用价值,杨兴中介绍由于当时只是做了一个初步的研究,这些未解之谜没有揭开。所以它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至于它是不是古书上描写的肉灵芝,他不敢肯定。然而就在事隔12年之后,他听说又有人,在黄河边上拣到了一个与《本草纲目》记载更加相像的肉团,于是他马上到收藏者张安君家进行调查寻访。

根据了解,这个不明生物体是张安君在2004年9月从黄河边上的一个农民手中收购的。

而经过对这个不明生物体的外观观察,杨兴中认为它比1992年周至县发现的那个粘菌复合体,更像传说中的肉灵芝。

杨兴中:《本草纲目》里面曾经这句话说,就是肉汁状如肉,那么在这个里面外形体现在好多的纹理上,和边上一些肌肉束的一些结构上这个是符合的,《本草纲目》曾经对颜色记载,其中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就是“黄者如紫金”,那么这个也可以从表面的颜色上有可以体现出来,另外还有一句话“动辄如尖兵”指的是内部结构,那这里面断层上我们可也可以看出非常白的一些结构,这个也是符合《本草纲目》里面的记载,另外《山海经》里面的记载有这么一句话“与彼马勃,颇相仿佛”,就是说跟一个扭曲的马脖一样,这个从整体上来看,这个从扭曲的,而且外表上像马皮肤差不多这种结构,那么这个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又很相似,所以从这两个古籍记载,以及咱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情况来看,它是一个菌类可能是没有多大问题的。而且是在纯自然的状况下自然生长出来的,但是现在究竟它是一个什么样一个具体的菌种,就是一种什么样的物种,必须经过严密的科学实验和一些细致的工作,才能得出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来,就是说这个结论说,但是可能预言这个东西的价值,体现的学术价值,体现其他方面的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因为它比较少见。

虽然只从外观进行了鉴定,但是杨兴中认为这个菌体与1992年周至县发现的那个粘菌复合体无论从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都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这个肉感更强,更接近于动物。那么它是不是也是粘菌复合体,他认为必须在进行更严密的技术鉴定后,才能得出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同时杨兴中认为如果第一个肉团出现是偶然的,那么再次出现的这个肉团就证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传说中的神明。他希望这一次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最终通过科学的手段,揭开太岁和肉灵芝的不解之谜。

参考资料:

http://wwwgxmlyccom/dvbbs/dispbbsaspboardID=24&ID=5907

听说是黏菌群复合体~~

眼下,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专家正对一个来自内蒙古的不明“怪物”进行身份鉴定——

2004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民张永平在推土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貌似石头状的“怪物”,它既没鼻子也没眼睛,摸上去感觉像团肉;它不会因高温而腐烂,也不会因低温而僵硬;它一天天不断长大,身上的“伤口”也可自动愈合。更奇怪的是,有人喝了浸泡过它的水后,困扰了多年的头痛病竟然消失了。人们开始对这个“怪物”进行各种揣测,有人说它就是传说中的“太岁”;有人说它是《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肉灵芝”……

一年后的今天,内蒙古方面将这个疑似“太岁”的切片样本邮寄到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该院的施苏华教授等专家将通过先进的遗传系统分类技术给其验明正身。

这个“怪物”究竟是不是“太岁”?“太岁”究竟为何物?记者特地走访了中山大学、中科院广州微生物研究所的权威专家。

什么是太岁

《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对太岁均有详尽记载,称其为“肉芫”,“视肉”等。晋代著名学者郭璞注释《山海经》时,对“视肉”作的解释是:“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其为“本经上品”,具有“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特点。

另据史料记载,太岁是古人假定的一个天体,它和岁星(木星)运动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太岁到了哪个区域,相应的就在哪个方位地下有一块肉状的东西,它就是太岁的化身,在这个方位动土就会惊动太岁。这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会有灾祸”的由来。

对太岁的种种猜测

1 正在为“太岁”验DNA 极有科研价值,可能对人类生命科学研究有帮助

几经周折,记者昨日下午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实验室里拜访了负责这次样本分析研究的施苏华教授。施教授说,目前可以初步肯定这个“怪物”就是“太岁”。记者在现场看到,“太岁”样本的切片已成了实验室里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此刻它在先进的实验仪器中接受着各种数据分析。“太岁”切片样本从内蒙送至广州研究已有几个月了,但让施教授出乎意料的是,“这个东西远比她想象的要复杂”。她说:“从目前的研究看,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组成‘太岁’的物质不止一种。”而具体是何物质组成,施教授则未予透露。她说,“谜底”必须在所有实验完成后才能出报告。

不过施教授也表示,关于“太岁”的研究从科学上来讲,的确是非常有意思、有意义的。因为据说“太岁”能自己生长,而且繁殖能力和修复能力很强,因此关于其生物能量来源等问题就很有科研价值。如果这些难题能一一破译,说不定将来会对人类生命科学研究有极大的帮助。

2 基本肯定是黏菌群复合体,有专家大胆推测可能是一切动物的祖先

本报记者随后又联系到中科院广州微生物研究所的李泰辉研究员。对于这次内蒙古又发现疑似“太岁”的物体,李泰辉研究员的第一反应是“并不奇怪”。他说,从古到今有关发现“太岁”的消息就不断传出。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内蒙古、吉林、山东等地就先后有报道。李泰辉说,无论是民间还是科学界,都一直对“太岁”大感兴趣,上世纪90年代初,他和北京、吉林、陕西等地的科学家已纷纷展开对“太岁”的研究。

说法一:黏菌群复合体

专家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组成“太岁”的是非常多的菌体,而且品种各异。结合“太岁”的个体

带有一定弹性,还不时分泌出有丝性的黏物等现象,当时专家的结论是,所谓的“太岁”应该就是一种“特大型罕见黏菌复合体”。既有原生质生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是活的生物体。专家估计该黏菌是以细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其它微生物为食,以纤维素、儿丁质、甲壳质等为营养,含有蛋白质约50%,以及核酸、酵母菌和霉菌等。但当时受科研仪器的限制,没有对这些菌体作更深入的分子分析。

说法二:粘细菌

吉林大学微生物专家解释,“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

说法三:高等真菌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白玉华教授将“太岁”切片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其体内具有菌丝,初步确定为高等真菌。

说法四:并非黏菌群复合体

中科院微生物所形态学专家茆晓岚多年前曾研究发现,该物体含大量的水;做蛋白质实验,没有蛋白质反应,也没有核酸反应。而放于火上烧,能闻到呛鼻的味道,他估计有醛基、醇基或羟基成分。因为黏菌必须具备蛋白质和核酸成分,因此他判断“怪肉”不是黏菌群复合体。

有专家还认为,“太岁”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是“人类和一切动物的祖先”。但李泰辉研究员和施苏华教授都表示,虽然“太岁”为黏菌群复合体的说法基本可以认定,但关于“黏菌群复合体”这一概念是非常模糊的,还不能清楚解释“太岁”为何种物种,惟有通过分子系统分析等研究,才能将“太岁”身上的秘密一一揭开。

3 热捧多年只因至今仍是谜 科学界对全球菌种研究只有5%

其实科学界对“太岁”的研究早已陆续开展,但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无论是民间,还是科学界对“太岁”的热捧依然有增无减呢?专家认为当中有两大原因。

首先是因为民间对“太岁”的传说从古至今一直流传,而且一些相关的记载很悬乎,比如说,秦始皇曾认定“太岁”为长生不老的灵药,命令徐福率部下千方百计找寻。而据古代文献记载,在中国北方民间,“太岁”是一种传说中的凶神。俗语中就有“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犯太岁”等说法。因此,每当各地发现有疑似“太岁”的生物后,人们就会异常关注,媒体争相报道炒作。

其次,科学界目前的研究结果还未能清楚解释组成“太岁”的菌群复合体究竟为何物。李泰辉说,全球的科学家对于菌类的研究还非常有限,目前存在于自然界的包括黏菌在内的真菌大约在150万-200万种,科学界大约只对其中5%的菌类品种有研究,仍有过百万以上的菌类尚未能验明正身。因此,专家毫不讳言说,即使这次中山大学对该物质的分子系统有新的研究进展,科学界依然还难以给这个复杂的生物正式冠名。

“太岁”疑团

疑问1:“太岁”真能治病?

专家建议:不要轻易服用

早前发现“太岁”的内蒙古农民透露,他的亲人喝了浸泡过“太岁”的水后,治愈了多年的头痛病。“太岁”真的能治病吗?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这样记载的:“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这个被称作“本经上品”肉芫,就是民间所说的“太岁”,书中还介绍了它对一些疑难病症的特殊疗效。

但现在的专家认为,太岁属于原生动物及真菌类,品种十分复杂,加之其来源于土壤,自身可能会附着各种有害生物或者有毒物质。专门从事食用菌研究的李泰辉研究员认为,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食用“太岁”会产生不良反应,但建议在没有弄清楚“太岁”的物质组成前,人们还是不要轻易服用。

疑问2:“太岁”到处都有?

专家结论:南方较易发现

早前还有消息说,除了在内蒙古、吉林的土地上发现“太岁”外,在连云港等海滨城市的海滩上也有类似“太岁”的物体出现。对此,李泰辉的意见是,九成可判断“此太岁”并非“彼太岁”。判断的原理是,咸水菌群不一定能活在淡水中,同理,淡水菌群也难以活在咸水中。他还指出,类似“太岁”这样的黏菌群复合体并不罕见,在南方一些潮湿地方也很容易发现。

疑问3:“太岁”个头庞大?

专家结论:说不准

为什么在内蒙古等地发现的“太岁”会如此庞大呢?和它生活的地域有关系吗?和它的“年龄”有关系吗?李说,在最终的研究结论出来前,这些问题都“说不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个“太岁”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因为一般来说,黏菌可通过“吃”细菌来维持生命,而潮湿的地方比较容易滋生细菌,因此成了“太岁”的乐土。人们在潮湿的下水道和宅基地下,会有一些小团的像“肉”一样的物体,只是它们的个体都偏小,人们并没有引起注意。它们可能都是“太岁”。

疑问4:为何送广州研究?

一位博士力促此事

美国华盛顿大学药物化学家邱声祥博士组织了这一研究项目。邱博士两年前就开始从事“太岁”研究,而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邱声祥博士进行“太岁”研究的合作伙伴,他们都希望能够利用先进的遗传系统分类学技术,对“太岁”的身世进行多学科全面系统的研究。

邱声祥博士称,“太岁”更为确切的称谓应该是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肉芝”,为“芝”类中药之一。从中药的角度上划分,“芝”类中药的品种十分复杂;从颜色上分,有赤芝、黑芝、白芝、黄芝和紫芝;从生长环境及形态来分,有石芝、木芝、草芝、菌芝和肉芝。仅从外观上观察或者简单地用显微镜检测,很难断定是否为“太岁”。

应该说的是:长笛与竹笛。

长笛由于是金属管身(为白铜、纯银、铂金亦不罕见,也有木制的,少见),音色较“冷”;笛子因为是竹制,加上有笛膜对音色的润色,音色较“甜美”。

这两者我个人的体会是:

长笛的在初学时低音难掌握,指法比较复杂;笛子指法较简单,但特殊技巧比较多。正确音色都需要一段时间。

两者的气息、音色感觉和作品处理差别还是蛮大的。

价格上,同级别的情况下,笛子相对比长笛便宜得多。

祝你成功。

。。。。。。。。。。。。。。。。。。。。。。

长笛(Flute)

乐器本调:C 调。

应用谱号: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实用音域:小字一组C-小字四组C。

结构组成:管身(含吹节, 主节和尾节)和音键系统。

使用材质:普通型:无缝镍银管,专业型:硬质真银。

乐器特色:清新、透彻,色调是冷的。高音活泼明丽,低音优美悦耳,广泛应用于管弦乐队和军乐队。

长笛(Flute)为吹孔气鸣乐器,广泛用于现代管弦乐队,有时用于军乐,也常用于独奏、重奏。它的家族有短笛、高音长笛、中音长笛、低音长笛等,而以伯姆式C调标准笛为其代表。长笛为管弦乐队木管组中的高音乐器,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奏法繁多,表现力丰富,与弦乐、木管、铜管乐器亲和力强。一般交响乐队至少用3只,第3兼短笛,规模较大者再加中音长笛。作为独奏乐器,长笛可以不用伴奏,如JS巴赫的《a 小调奏鸣曲》等。用钢琴、竖琴、吉他或乐队伴奏之独奏曲、协奏曲等曲目也极多。在室内乐中,长笛加双簧管、单簧管、大管成为管四重奏;再加圆号,即成管乐五重奏。此外尚有各种组合,如WA莫扎特写了3 首长笛四重奏,用长笛取代第1小提琴,加上小、中、大提琴组成。长笛本家族也有多种组合,近代作品更加入短笛,高、中、低音长笛等搭配成长笛五重奏、六重奏至十重奏等。

长笛的流传已有好几个世纪,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当时它还只是竖吹的上面开孔的 粘土管。到了海顿所在的年代(1732-1809),长笛已成为交响乐队中的固定乐器。19世纪初, 随着特奥巴尔德·波姆发明的按键装置(后来亦被用于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等),长笛完成了定型。

长笛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中、高音区明朗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低音区婉约如冰澈的月光; 而且擅长花腔,演奏技巧华丽多样,在交响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是重要的独奏乐器。

长笛的种类很多,除常见的普通C调长笛外,还有降D、降E调长笛,G调次中音长笛,C调低音长笛等,不过应用较少。

它的家族横吹笛最早于12世纪从亚洲传入欧洲,形似中国笛子(无膜的闷笛),约600余年不断改进,始成现代长笛。中世纪期间,早期的无键长笛主要用于军乐。至17世纪中叶始作为重要乐器,用于歌剧和宫廷乐队。长笛的首次重大改进,在17世纪后期,由法国人木管乐器制造家J奥特泰尔及其家族完成。而更重要的根本改革,则是在19世纪30年代初,由慕尼黑的T伯姆作出。

构造与发音原理 长笛为木质或金属管状体,全长62厘米,笛头闭塞,塞头距管端约5厘米,笛尾开放。为便于携带与调音,由2或3段插接组成。笛身为圆柱体,内径19厘米,从与笛身插接处起,其内径至塞头渐缩细为171厘米。以离塞头17厘为中心,开椭圆吹孔,上覆吹孔盖,开同样椭圆孔,与吹孔相连,使盖面与孔壁形成锐角,气流即冲击此边棱,激棱发音,管壁开指键孔若干,用指尖控制音键启闭,以变换开管长度,产生不同音高。

音域 古六孔横笛的音域仅有两个八度多。后屡经改进,19世纪初为d1~a3,有完全的半音阶。伯姆长笛扩展为c1~d4。现代作曲家要求更高,长笛制作日精,指法屡有创新,专业型笛尾加长,可下行至b音,此与吹奏#f4等泛音有关。因此目前音域扩展为b~#f4,共44个半音。

低音区b~#c2音色丰美醇厚,惟穿透力较为逊色;中音区d2~#c3音色清澈朗润;高音区d3~b3音色光辉明亮,穿透力强;超高音区c4~#f4,音色尖锐刺激,穿透力极强。近代作品有时用断音强奏,以显示特殊效果。

演奏 双手持笛,坐立皆可,采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双唇构成一定的基本口型,气流集中冲击吹口盖与孔壁构成的75°锐角发音。其特殊技巧有:①泛音:用放松口型超吹八度或十二度、十五度音,产生类似弦乐器的清音效果;②滑音:手指在键孔上逐渐滑闭,可取得上滑音和下滑音效果;③同时哼唱:在演奏长笛的同时哼唱;④模拟打击乐:快速拍打音键,同时口中发出咂舌的“嗒”声,可发出模拟打击乐的声音效果;⑤呼啸奏法:口含全部吹口,快速大量吹气,同时按乐谱快速移动手指,造成啸声效果;⑥模拟铜管乐器:两唇紧贴吹口,开小孔吹气,发音如同小号。上述各种奏法,均可得特殊效果,在先锋派音乐中常大量应用。

应用与曲目 长笛为管弦乐队中木管组中的高音乐器,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奏法繁多,表现力丰富,与弦乐、木管、铜管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