埝怎么读
埝读法为:niàn。
埝,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niàn,最早见于秦代小篆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埝的基本含义为用土筑成的小堤或副堤,土埂。在日常使用中,埝也常做名词,表示淮北盐场交货、换船的地方叫埝,如:太平埝、临浦埝。
详细释义:
1、名词,田里或浅水里用于挡水的土埂。
例如:打埝。
2、名词,淮北盐场交货、换船的地方叫埝。
例如:太平埝、临浦埝。
古籍释义:
1、《广韵》《集韵》都念切,音店。《说文》下也。引春秋传:垫或作埝。
2、又《广韵》奴协切《集韵》《韵会》诺叶《广韵》《集韵》都念切,音店。《说文》下也。引春秋传:垫或作埝。
3、又《广韵》奴协切《集韵》《韵会》诺叶切,音摄。益也。
4、又陷也。
5、说文解字:
下也。《春秋传》曰:“垫隘。”从土执声。都念切。
6、说文解字注:
(垫)下也,谓地之下也,皋陶谟曰,下民昏垫,因以为凡下之偁,方言曰,凡柱而下曰㘿,屋而下曰垫,马部云,骞、马腹垫,汉后用为褺江县字,从土,执声,都念切,七部,春秋传曰,垫隘,左传文,成六年、襄九年、廿五年凡三见。
●传承历史
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国家能源基地、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是一所多科性的普通本科学校。1974年建校,时为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原煤炭工业部,面向全国招生。1998年9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1981年获准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00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9年新增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省级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岗位设置单位。
●师资雄厚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较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65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442人。有“双聘”院士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1名,“皖江学者”讲席教授3名,省教学名师6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名,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8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7名,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7名,全国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13名,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3名,安徽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14名。
●硕果累累
学校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实力。现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门省级重点建设课程,19门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71项,其中重点18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55项,省级科研课题252项,出版学术著作168部,发表论文4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收录论文268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5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项。学校我出版《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古籍研究》、《安徽文献研究集刊》、《淮北师范大学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和报纸。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内70多所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美国西肯塔基大学、澳大利亚拉托贝大学等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建立了学术报告制度,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举办全国性和全省性学术会议等形式,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逐步积淀形成了“博学慎思,励志敦行”的校训,“敬业、奉献”的校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知行合一、学做真人”的学风,“校荣我荣,校辱我辱,以校为家,以教为业”的师大意识。办学至今,学校已经培养出50000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方向
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多次被评为“安徽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曾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省先进集体”、“安徽省科研管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8年来先后20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和“优秀服务团队”称号。2009年被团中央确定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 点击进入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使。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与《史记》所载有出入。
苏秦以合纵
苏秦在第一次游说后不被重用,后得周书发奋研读,以至于“头悬梁,锥刺股”,在有所收获后,重新出游。至秦,不被用。正好遇见燕昭王广招开下贤士,苏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苏秦认为,燕国欲报强齐之仇,必须先向齐表示屈服顺从,将 复仇的愿望掩饰,赢得振兴燕国所需的时间。其 次,要鼓动齐国不断进攻其它国家,以防止齐国攻燕,并消耗其国力,为此,他劝说齐王伐宋,合纵攻秦。公元前285年,苏秦到齐国,挑拨齐赵 关系,取得齐愍王的信任,被任为齐相,暗地却仍在为燕国谋划。齐愍王不明真相,依然任命苏秦率兵抗御燕军。齐燕之军交战时,苏秦有意使齐军失败,五万人死亡。他使齐国群臣不和,百姓离心,为乐毅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奠定了基础。之后,苏秦又说服赵国联合韩、魏、齐、楚、燕攻打秦,赵国国君很高兴,赏给苏秦很多宝物。 苏秦得到赵国的帮助,又到韩,游说韩宣王;到 魏,游说魏襄王;至齐,游说齐宣王;又往楚,游说楚威王。诸侯都赞周苏秦之计划,于是六国 达成联合的盟约,苏秦为纵约长,并任六国相。回到赵国后,赵王封他为武安君。秦知道这个消 息后大吃一惊。此后十五年,秦兵不敢图谋向函 谷关内进攻。
苏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又和赵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愍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在许多当时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苏秦在战国晚期名声颇大,《荀子·臣道》把“齐之苏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张仪”相提并论。西汉时,苏秦仍受人称道,如《史记·邹阳传》赞扬他能成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权谋的长处。司马迁以为苏秦在“连六国从亲”的过程中,显示出他的才智过人。
说齐归燕地
燕王晚年,让位给大臣子之,引起太子平和将军市被的叛乱。齐国趁机派兵攻燕,仅五十余天就占领燕国全境。燕国因此残破。赵武灵王护送燕公子职回国,立为燕昭王。
燕昭王广纳贤士,积极准备对齐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报复行动。苏秦在这时来到燕国。,昭王派他到齐国交涉仍被齐占领的燕国土地。苏秦到齐,对齐宣王说:“燕昭王是秦穆公的女婿,有强秦作后盾。齐占燕地,必然是燕和秦都不满于齐。如果大王能把所占的燕国十城之地交还燕国,那么燕和秦反而会感激大王的恩德。大王即可以秦燕为支持,号令天下。天下亦莫敢不从,则齐国霸业可成。”宣王大喜,归还燕国旧地。苏秦归燕。受到燕昭王的重用。
劝齐王伐宋
苏秦洞察了昭王想攻齐的意图,献计于昭王道:“我们虽然收回了被齐占的土地。然而当年亡国之恨不可以不报。如果使齐西劳于宋,南疲于楚,我们即可趁机发动进攻,一举灭齐。我请求到齐国说宣王攻宋。”燕昭王遂拜苏秦为上卿,出使齐国。
秦国一向与宋国交好,齐伐宋就必须与秦绝交、恰好秦派人到齐国商议共同称帝的事,苏秦趁机劝说齐王:“齐秦并立为帝,天下人是尊齐还是尊秦?”齐王说:“当然是尊秦了!”“那么齐放弃帝号,天下是爱齐呢,还是爱秦?”“当然是爱齐了!”“两帝并立,共约伐赵,与齐军独攻宋,哪一个更有利呢?”齐王回答:“当然伐宋有利!”苏秦接着劝齐王道:“如果我们同秦一样称帝,天下只尊秦国,如果我们放弃帝号,天下就爱齐而称强秦,共约伐赵又不如单独伐宋。所以,我主张放弃帝号以顺应天下。”
齐王听从苏秦建议,联合赵国在阿地会盟,约定共同抗秦,秦齐关系恶化。苏秦趁机劝齐王攻宋:“宋国国君荒*无度,天下共愤,如果我们挥师西击宋,正是奉天讨罪的壮举,大王必然贤名震于诸侯,且可得到实际的利益,使齐雄踞东方,成为中原诸侯之长。” 齐于是攻宋。燕为了取得齐的信任,派兵协助齐国。宋在联军攻击下,割淮北地求和,而齐国实力也因战而衰弱。
合纵攻强秦
苏秦在齐国,继续作削弱齐的工作。他劝齐王大兴土木,纵情享乐,对外则大肆战争,广树仇敌。齐秦关系恶化,再加上齐攻宋国,秦王非常震怒。苏秦劝齐王先采取军事行动,以打击遏制秦势力的发展。同时也想使齐的力量进一步被消耗。
齐王对燕怀有顾虑。苏秦为燕辩解说:“燕国国小力弱,一向依附于强齐,而齐之所以能号令天下,也正是有了燕的支持。这种友好关系是燕国人心所向,怎么会对齐有异心?”齐王释然。于是,苏秦出使,为齐王合纵攻秦而奔走。
苏秦分别游说韩赵魏燕四国国君,各自出军兵粮草,以攻秦国,推选赵国宰相奉阳君为合纵长,而齐国实际上却是合纵的真正组织者和指挥者。齐国名义上合纵攻秦,其实不过是借齐制秦,使其不能抽身救宋,齐好再次攻宋。苏秦极力主张强攻秦国,然而齐既不卖力,赵韩魏燕自然也都互相推让而逡巡不进。因此联军始终未与秦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尽管如此,齐劳师袭远,仍然大损国力。
合纵反攻齐
齐王发动攻秦的同时,展开了对宋的第二次进攻。这实际上使其他四国联军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既无法合力攻秦,又不能马上撤兵回国。于是各国对齐都暗怀不满。本来苏秦此时南下,明着合纵攻秦,暗中却在积极为燕联系反齐的同盟军。苏秦见各国离心,便暗中劝在魏国的孟尝君:“昔日您在齐国时,为齐立下盖世之功,而齐王暗昧,不但不重用,而且使您背井离乡,远来归魏。今又弃信义于不顾,玩弄联军各国。燕军有攻齐意,赵国也早对齐怀恨,如果联合起来东击齐国,则中原势大,魏和先生您也定会名动天下。”孟尝君答应了苏秦的建议。
苏秦又劝说齐王同秦求和:“魏赵距秦近而齐地距秦远,如果我们五国合纵不能击败秦,魏赵为了保存国家就肯定要向秦求和,秦一旦同其他国家联合,定会连横来攻打齐。望大王早作准备,先与秦谈和,以免形势被动。”齐王以为苏秦说的很有道理,便抢先与秦做出友好的表示,并打算用亲秦的韩聂做宰相。
赵国奉阳君正忙于合纵攻秦,见齐王未商量就先与秦交好,大为恼怒,便联合魏燕要对正忙于攻宋的齐国开战。齐王慌忙从宋撤军,并答应送给奉阳君土地,奉阳君才停止了攻齐的行动。
苏秦拘于赵
奉阳君得到齐王关于土地的许诺,与齐的关系又和好起来,而苏秦在暗中进行的对燕赵关系的离间活动,也被奉阳君察觉。于是奉阳君把苏秦拘留在赵国,限制其行动。
苏秦向燕王求救,并打算继续进行离间活动。燕王向赵奉阳君提出严重抗议,奉阳君释放苏秦,然而苏秦却再也不能找到机会在赵活动。他想去见齐派至赵的使臣,赵不许。苏秦无奈,离开赵入齐。
自陈功与过
苏秦入齐之后,燕昭王对他产生了怀疑,因为他以时机未到为辞,几次劝阻燕昭王对齐的进攻,于是昭王打算让别人替换苏秦回国。苏秦感到非常委曲,向燕王写信申辩。这封信可以说是他对自己一生功过的一个评说。他说:燕和齐仇恨由来已久。我为燕齐的邦交奔走,本来就难以获得各方面的信任。齐是燕国的心腹大患,我在齐国,大可使齐不谋攻燕,小可使齐赵关系破裂,以此为大王的大事作准备。五国伐秦,燕虽然出兵出粮,但一来免去齐称帝燕称臣的耻辱,二来没有齐赵攻燕的祸患。后来奉阳君接受齐的封地,将我扣在赵国。大王救臣下出于水火,现在齐赵都不谋攻燕,燕得以修饬国力,我虽无功,但自以为可以免罪了。我作为燕臣,在齐国活动,本来就会有流言蜚语。我如在齐显贵,燕国大夫就不信任我,我在齐作贱,世人就看不起我。我如受齐王重用,燕大夫就会对我抱有希望,希望达不到又徒增埋怨。齐国如有不利于燕的地方,就把责任都归到我头上,天下人不攻齐,就说我善于为齐谋划。我的处境也可以说是够危险的了。我不畏死报效于大王,大王却怀疑怪罪于臣下,我实在感到恐惧。尽管我自以为可以列于天下公卿之中也无可愧疚,如大王只是重用有才的贤人,我愿在齐与他认真合作;如大王不放心我,我就回燕侍奉大王,以宽解大王的忧虑。燕昭王终于没有撤换苏秦。
荡荡身后事
苏秦为了恶化齐赵邦交,使齐广树仇敌,再劝齐王攻宋。公元前286年,齐灭宋。齐国力也渐渐疲衰。同时由于奉阳君向齐索要封邑,齐赵关系又出现裂隙。苏秦频繁的活动,终被齐王和齐大夫发觉。齐王将苏秦车裂于市。苏秦死时,年五十余岁。苏秦死后,燕赵魏秦韩五国联合,在燕将乐毅的带领下大举攻齐,连陷城池七十余座。齐王出逃,被杀。齐国后来虽然又夺回国土,国力却大衰,从此一蹶不振。而燕赵魏秦四国之所以发动这场战争,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秦生前活动的缘故。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苏子》三十一篇,当是苏秦作品或后人所记有关他的事迹的汇集,其中似也包括苏代、苏厉的一些游说之辞。《苏子》是纵横家类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见从战国到西汉,纵横家中属于苏氏弟兄的作品或有关材料分量很多,流传也最广。汉以后该书已亡侠。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纵横家书》,其中有十一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另有两篇其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这十三篇是现在了解苏秦事迹的重要新材料。
中国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与越国大夫范蠡是师生关系。
首先,从年代上讲,世所公认,老子长于孔子约二十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1年。范蠡助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了吴国,这是公元前473年的事。这年,老子九十八岁。范蠡约三十岁从越王,二十三年报越,因此这年范蠡约五十三岁,老子长范蠡约四十五岁。所以,他们都是春秋末年同时代的人。老子长寿,古者上寿一百二十岁,老子应有这个寿数,司马迁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岁。据我看老子至少应是上寿之人。范蠡从越国“功成身退”,十九年三致千金,最后卒于陶,去世年纪约七十四岁,可以说,老子在范蠡去世后,还健在。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史记·越世家》、《史记·货殖列传》、《国语·越语下》、《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史料对范蠡思想的了解、比较,特别是近年出土的《黄帝四经》中的语言,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范蠡,他的言语、行为,无不继承、运用和发展了了老子的思想。如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31章)范蠡刚出道,即谏越王说:“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史记·越世家》)等等。特别是老子的“功成身退,天之道也!”(9章)“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34章)“圣人为而不有,功成而弗居也。”(77章)等论述,可以说,范蠡是老子的这一思想的最好的实践者。从思想线索上看,范蠡非常完美地继承和实践了老子的思想。在古代,思想的传播是需要时间差的。而对于同时代,年岁仅差老子四十多岁的范蠡来讲,除了他曾亲自师从过老子以外,是很难解释的。
第三,古籍有明确的记载,“文子,老子弟子”,在汉及汉以前的文献中都是明确确认的。如王充的《论衡·自然》篇:“以孔子为君,颜渊为臣,尚不能遣告,况以老子为君,文子为臣乎?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然而范蠡的老师恰恰又是文子。《史记集解》徐广曰:“计然者,范蠡之师也,名研。”裴駰案:《范子》曰:“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这是个连环师生关系:老子――文子――范蠡。但是,我们仔细地研究这段历史,可以知道,他们不是一线单传。在那个时代,当然也不可能一线单传。文子和范蠡同时师从老子是极其可能的:老子在公元前516年周朝的王子朝之乱时,正当56岁,退休返乡,这时范蠡十一二岁,文子与孔子年岁相当,为36岁左右。因此,从年岁上讲,这三人在老子退休后于老子故里相会,成了师生。范蠡是文子的学生,但同时又是老子的亲传弟子。是极其可能的。孔子的七十二位高足弟子中,少孔子40岁以上有名姓可查的有十多人,父子同时师从孔子的有颜回、曾参父子。那么,文子与范蠡师生同时师从老子,也是不奇怪的。
第四,老子故里在安徽涡阳,而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地恰恰也在安徽涡阳。这是使我想到老子与范蠡是师生关系的最重要的提示。
范蠡晚年称陶朱公,在陶地经营,最终卒于陶,当葬于陶,这应无疑义。但是,史载陶朱公冢有三四处之多,最有争议的是今之山东省定陶和山东肥城陶山。史家称定陶的多,今人称陶山的多。但据我考证,安徽省涡阳的范蠡冢才是真正的陶朱公墓。司马迁所说的的陶,“据天下之中”,应该是个水、陆皆能四通诸侯各国的地方。对于今安徽涡阳来说,历史上的东、西、北方,都是古代中原地区,南方正是刚刚壮大起来的吴、楚、越地。它固有的陆路交通和美丽而宽阔的涡水,都符“据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涡水西北通黄河,东南通淮河达长江。这涡水直到三国时代,还是曹操操练水军的地方。陶若在山东陶山,实在算不上“天下之中”。而只能说是“齐国腹中”了。陶朱公离开齐国到陶,他搞的是“国际贸易”,那当然陶必不在齐国,而陶山实在是齐国的腹地了。
凭什么说安徽涡阳的范蠡墓所在地是当时的陶呢?
当地人世代相传,说范蠡坟是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土丘为人工垒起,占地很广,土丘甚高。今天,当地地名为范蠡村,涡河的一条支流叫西河,沿墓而过,集镇叫西阳集,古时叫西陶。指西施与陶朱公合葬于此。
明清史料上也有种种记载,《中国名胜词典》上也确认是范蠡冢。但使我确认不疑的却是两本书:《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战国中晚期,秦国有一位有名人物,秦昭襄王时期的相国,封穰侯的魏冉,他在公元前291年被秦国封穰侯后,又益封于陶。至公元前265年,穰侯出关就封邑,并在陶去世。这个陶,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陶朱公的陶与秦穰侯的陶用同一个“陶”字为地名,当是指同一个地方。且魏冉离陶朱公范蠡的年代不远。司马迁《史记》中写“定陶”时从不省掉“定”字。所以,史家认“定陶”为“陶”是不确的。《战国策》中多处提到一个地名叫“阴”,这个战国时的“阴”就是后来的“定陶”,这个“阴”在齐、魏、赵间动荡不定,战国末年也不曾被秦国占有过。所以定陶在战国时称“阴”不称“陶”。
《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出土)中有《见田兵于梁南章》明明白白地说,秦国在东侵的过程中越不过梁国的防线,而阴(定陶)却在防线的后面。这一章说的是秦统一中国前的梁国的防线,当是魏(梁)亡前不久。所以说,终魏冉之一生,并未封到山东定陶去过,《史记》说他将平时的聚敛送到“陶”去,去相位后,出关就封邑,并死于陶。如果是定陶,必无可能,秦国的势力当时还不能到达定陶,更不用说齐之腹地陶山了。
那么,又怎么可以确认“陶”是安徽省涡阳的西阳集镇呢?
《战国策·秦三》中有一段秦“客卿造”对穣侯说的话。客卿造对穣侯魏冉说,秦国封你“陶”地,你必须攻打齐国,“陶”可以存在;而攻齐不成“陶”地也就不能存在了。燕国曾经下齐七十余城,你可以利用燕国攻齐,可派人去对燕国相国说,攻齐国,你若能灭亡齐国,就可以“封君于河南,达途于中国,南与陶为邻,世世无患。”这段话点明了陶的地理位置,封燕相国于河南,南与陶为邻。这河南之南,必为淮北之地了。河南之南,“南与陶为邻”,这地方正当今之范蠡墓所在地的历史地理范围。所以这个“陶”,我认定它正是今之安徽省涡阳县西阳集。因此也认定今涡阳县的范蠡墓是真正的范蠡墓。
《越绝书》在交待范蠡的结局时说他“老身西陶”,也是一个佐证。
在我的《老子与范蠡》一书中,对“陶”有详细的考证。
现简介于此。
我们认定了老子故里在涡阳,范蠡与西施的合葬墓也在涡阳,那么,同时代的老子与范蠡在同一地相处不是顺理成章的么?老子与范蠡的师生关系不是很明确的么?从时间排比上看,老子退休以后,文子与范蠡在老子故里从师约有二十年之久,范蠡学成之后才去越国任相国;二十多年灭吴以后范蠡先到齐国,二三年后即赴陶与老子再次相会。这我考定约于公元前471年正当老子百岁之时。我相信这三代人又有十多年的相处。
老子故里在涡阳,我相信是在范蠡、西施同沉于涡水后,老子才西出关重游周都的。时当公元前453年,老子119岁,范蠡74岁,西施49岁。(详见《老子范蠡年表》)
1冀州的历史是怎样的
冀州历史悠久,它的历史变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依据历史资料分上古冀州、信都冀州、直隶冀州、近现代冀州四个时段,对冀州的历史沿革作概略介绍,为了解冀州历史文化提供参考。
一、上古冀州 九州的说法, 名称不一, 在《禹贡》、《尔雅》、《周礼》等多部古籍记载中,有夏制、殷制、周制三种说法: 一、《尚书·禹贡》记载的九州是: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 二、《尔雅·释地》中所载九州是冀、豫、雍、扬、兖、徐、幽、营、荆,相对于《尚书·禹贡》的说法,增加了幽州和营州,而没有了青州和梁州; 三、《周礼·职方》记载的九州是冀、豫、雍、扬、兖、幽、并、青、荆,相对于《尚书·禹贡》的说法,增加了幽州和并州,而没有了徐州和梁州。另外《尚书·尧典》还有十二州的记载,称虞舜曾就禹所划的九州,又划出幽、并、营三州,合为十二州。
无论是哪种说法,冀州都在其内,且列首位,可见冀州在上古时期的影响。 夏、商、周 上古三代的九州,影响深远,凝结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情结。
据传夏朝(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和商朝 (约前16世纪-前1066年) 及西周(约前1066年-前771年)均沿袭了上古九州的划分。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北方戎狄纵横河北,现冀州市境曾属白狄的鲜虞国。
公元前489年,鲜虞国为晋所灭。现冀州市境为晋国的东阳地区。
战国时期,公元前295年,现冀州市境改属赵国。 先秦时期,州只是传说中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实际上并不存在,州作为地方行政区单位是从汉代开始的。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两级制,划天下为三十六郡。现冀州市境属巨鹿郡。
二、信都冀州 西汉至宋代,冀州的治所大多设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所以将这一阶段称之为“信都冀州”。 西汉 西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县两级制;后改为州、郡(国)、县三级制。
高帝六年(公元201年),设置信都郡(地区级),治所设在信都,即现在冀州市的旧城。信都郡下设信都县等诸县,其中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了四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旧城) 、扶柳县(今小寨乡扶柳城一带)、昌成县(今码头李镇南顾城村一带)、辟阳县(今安兴村一带)。
信都郡和信都县两级治所都在冀州市旧城。 高后六年(前182年),高后封赵王张耳之孙(刘邦长女鲁元公主之子)张侈为信都侯,将信都郡改为信都国,治所仍在信都(现冀州市旧城),所辖区域没有变化。
在现冀州市境内仍设置四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 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封自己的八儿子彭祖在信都为广川王,改信都国为广川国。
广川国的治所、所辖区域和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四县都没有变化。 武帝五年(公元前106年)开始设州,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
将全国划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也称刺史部。当时,州作为监察机构巡行,无固定治所),冀州下辖魏、清河、巨鹿、常山四郡和广川、赵、广平、河间、中山、真定六国(郡、国属于地区级)。
广川国治所在信都(现在的冀州旧城),领县十七,即信都、辟阳、扶柳、昌成、下博、桃、观津、东乡、、历、高堤、平堤、武邑、广川、南宫、东昌、西梁。在现冀州市境内仍设置四个县, 即: 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
2冀州的历史冀州的概念,不仅有其地理上的含义,也有行政区划上的含义,两者都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 。
公元前770年,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周王朝分天下为十二州,把冀州分为幽、并两州。冀县之地属并州地区鲜虞国辖区。
鲜虞国姬姓为狄族,因爱穿白衣服,又称白狄。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成王戏封他的弟弟叔虞唐侯于并州的鲜虞国,后改国号为晋。
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鲜虞国为晋所灭。冀县辖境又属晋国的东阳地区(今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475年,进入历史上的战国时期。鲜虞人于公元前414年又建立中山国,势力很强,中山国在我冀县境始设扶柳邑。
公元前296年,即周赧王二十年,赵王文偃以燕齐之师灭中山国后,冀县之地又属赵国管辖(国都在今邯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置郡县,划天下为三十六郡。
冀州属巨鹿郡(辖冀、邢、恒、贝四州,治所在今平乡县)。并于今邢台置信都县。
信都之名,据史料载起源于赵成侯,赵成侯据邢,颇具雄心,为了表示他“言必信,行必果,布信于天下”的决心和信心,改邢为“信都” 。西汉全国各郡辖治范围基本上是沿袭秦制。
但刘邦为了屏卫王室也曾将少量的同姓子侄等分封各地,西汉初析秦巨鹿郡为信都、常山、清河三郡。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信都县。
(因张耳为常山王,王赵地,将都城邢台改称襄国,信都之名遂从此移于冀县。)县境西部置扶柳县。
信都、扶柳皆属信都郡,隶冀州,郡外领县十六,即辟阳、扶柳、下博、桃、昌城、观津、东乡、蓚、历、高堤、平堤、武邑、广川、南宫、东昌、西梁,郡治信都。汉高后吕雉六年(公元前182年)封赵王张耳之孙(刘邦长女鲁元公主之子)张侈为信都侯,改信都郡为信都国。
后张侈因受诸吕之乱,有罪,国除。公元前155年(汉景帝二年),封他的八太子彭祖于冀,为广川王,改信都国为广川国。
前元二年(公元前153年),又改为信都郡。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封刘越为广川王,复为广川国 。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鉴于秦代中央直辖四十郡,多有不便。于是在“郡”上又加了一级行政机构,除都城附近的司隶部外,分天下为十三个刺史部。
因以《禹贡》《周礼》所载之州为名,故又称十三州。其中冀州辖四郡六国,冀县属广川国。
冀州刺史部包括今河北省邯郸、邢台、石家庄三个地区的全部,衡水地区的大部,保定地区的西南部,沧州地区的一小部,河南省北端三、四个县,山东省西端三、四个县。刺史部设刺史一人,“传车周流,非有定镇”。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封刘齐为广川王,汉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还为信都郡,隶冀州刺史部。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复封广川国。
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复为信都郡。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封三太子刘兴为信都王,遂改广川国为信都国。
汉成帝阳朔二年(公元前23年)复为信都郡。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又封刘景为信都王,复信都国。
前汉在郡(国)之上又加刺史部一级行政单位。冀州刺史部领郡(国)十一、县一百五十五,刺史部巡行无常治。
西汉时的冀州无论从所辖范围、州的治所都与今天的冀县无关 。王莽新朝时(9年),改信都县为新博亭,信都国为新博 。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年)改信都郡为长安国,治信都。明帝永平15年(72年)封他的六太子刘党为乐成王,改长安国为乐成国。
安帝延光元年(122年)封章帝之孙刘得为安平王。改乐成国为安平国兼置冀州治此,领县十三(信都、阜城、扶柳、南宫、经、武邑、观津、堂阳、武遂、下博、饶阳、安平、深泽)。
城内有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征碑。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国除,改为安平郡,郡治信都。
这时巨鹿人张角的黄巾起义军攻破冀州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举韩馥为冀州牧。
按“旧志”载,谢介庵说(引《汉书》),袁绍值汉乱,起兵,逐韩馥,自领冀州牧。时为初平二年(191年),据有青、幽、并、冀四州之地。
与其子袁尚,二世皆镇邺(今临漳县邺镇一带,现临漳西有故邺城,袁绍墓即在此)。冀州刺史部领有安平、常山、中山、河间、清河、赵国、巨鹿、渤海、魏九个郡,约百余个侯国(县),州的治所在鄗(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
东汉时冀州刺史部比西汉时更为广大,增加了今沧州、廊坊地区,天津市地区一小部分 。到了魏晋,取消两汉时“部”而设置“州”的建制,成为州、郡、县三级行政单位。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打败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占领冀州,自领冀州牧。建安十八年(213年)封曹操为魏公,领有冀州,河东等十郡。
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220年10月东汉献帝退位,曹丕称帝,年号由延康改黄初,因曹操封魏公,国号魏。从这一年起,我国进入三国时期。
三国时魏冀州所辖范围与东汉时大体相同。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因为邺城为五都之一(长安、谯、许昌、邺、洛阳),冀州州治移至信都,安平郡亦治信都。
信都为三级治所,从此冀州与冀县开始联系起来。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265年),封司马孚为安平王,安平郡改为安平国,仍以汉制,。
3冀州是哪个地区的冀州,是大禹治水以后划分的九州之一。九州在先秦著作〈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尔雅释地〉中均有记载,秦代以前,九州是一种地理区域概念,并没有作为一种行政机构去实行。
西汉时期的冀州
冀州为九州之首,地域十分广阔。考“冀”字含义,〈说文〉解释为“冀,北方州也,从北异声”。〈“冀”既“希望”和“寄托”之意〉
《谷梁传》:“郑,同姓之国也,在乎冀州”,顾炎武注:《正义》曰:“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以郑近王畿,故举冀州以为说”;
《日知录·集释卷二》:“尧、舜、禹皆都河北,故曰冀方”;又:“夏之本在安邑。太康畋于洛表,而羿距于河,则冀方之地入于羿也,惟河之东与南为夏所有”;又:“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
《书·禹贡》:“冀州既载壶口”。
冀州为九州之首,唐、虞、夏、殷皆都焉,分布的地方就是中华民族最初发源之地,就是河内,指的是山陕间的黄河以东、晋豫间的黄河以北,包括了现在的山西南部(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河南东北部(殷墟安阳),和河北西南角、和山东最西的一部分。这里囊括了华夏族形成过程中所主要活动的地方,尧舜禹时期的中心地带是今黄河以北的山西运城、临汾,夏代主要是在运城、临汾及河南黄河以北部分的西端,而殷商的中心地带是这个区域中黄河以北的东端(安阳),包括河南的东北、河北的西南角以及鲁西的部分与之接壤的地方。这和当时的族源有关,殷商本是炎黄体系外的东夷部落。冀州是上古时的中心地带,因而被奉为九州之首。 [编辑本段]2、今河北省冀州市 冀州5000年历史,得到确认!
历史文化是一种无形而强韧的力量,在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前不久,8位国内著名文物专家齐聚冀州,对4大类123套件历史文物进行集中鉴定,结果把冀州历史推到了5000年以前。这是“九州之首”文化的寻根之旅,也是对冀州历史渊源的一次重新定位。
冀州渊源:
上古时代因地跨黄河,今辖区分属冀、兖二州。饶、昌、武城、武罗均系境内主要封邑方国。春秋时期多归晋国。战国时代为燕、赵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钜鹿郡。汉代属冀州刺史部,先后设有广川国、信都国和安平国,今辖县市区多为此时建置。三国时系魏国冀州域,冀州治自邺始移信都,境内分属安平、博陵、渤海三郡。晋代仍为冀州所辖。隋时,南部属冀州,北部属公元596年所置深州。唐代属河北道。宋初冀州属河北东路,深州属河北西路。元初,观州治所移至县城(今景县城),并于公元1265年复称景州。此后直至明、清,先后为中书省、京师、直隶省所辖,境内仍由冀、深、景三州分领。 [编辑本段]河北省冀州市概况 冀州市隶属河北省衡水市,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北距首都300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110公里,辖区总面积918平方公里,东与枣强县(衡水)为邻,南与南宫市、新河县(邢台)接壤,西与宁晋县(邢台)、辛集市(石家庄)相连,北隔衡水湖与桃城区(衡水)相望。辖11个乡镇,412个村,总人口37万人。全境东南部和西北部稍高,东北部较低,海拔高度为215至265米,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质地适中,土层深厚。市区北郊有北方稀有的平原淡水湖,总面积75平方公里,已被河北省批准为省级湿地保护区。冀州市处于北半球暖温带地区,大陆季风气候特点显著,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暖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寒旱同期,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宜于作物生长。年平均气温127℃,最冷月为一月份,平均气温-42℃,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气温271℃,年降水量平均5103毫米,历年平均光照时数为25712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92天
4三国冀州是现在的哪里三国冀州是现在山西省、河北西北豫北等地。
冀州行政区划范围随着历史朝代的兴废更替,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的发展演变过程。两汉时,河北的中南部为冀州。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短命的王朝,没来得及在政治上进行重大的变革,只是改州为郡,仍依汉制。
唐朝时冀州属河北道,其管辖区约等于两汉时的一个郡。宋朝时,冀州属河北东路。唐宋两代的“道”和“路”性质一致,只是名目不同。其下唐为郡,宋为州。州郡之名互易的事屡见于史书。
其辖县之多少,亦略有不同而已。元、明、清三代,河北地区直隶中央 管辖,是京畿重地。清朝,冀州是直隶省辖下的直隶州。1913年,降州为县,“冀州”一词便被冀县所代替。从此,它再也没有做为行政区划而使用了。
扩展资料
冀州在我国绵长的历史中,曾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传说远在四千年之前,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氏黄帝在征服蚩尤、炎帝两个部落之后,定居晋南,依山川大势,“割地布九州”。
在唐尧时,洪水为害,淹没九州。大禹又“随山浚川”“疆理天下,奠九州而正五服”。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职务。
据《左传》记载,夏启即位以后,将夏的统治地区划为“九州”,并铸九鼎“象征九州”。设置九州是为了管理居民;铸造九鼎是为了记载夏王朝的功德,象征夏王为九州之主。
-冀州
5商周时期的冀州在哪包括现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辽宁省与内蒙部分地区。
冀州,是汉籍《禹贡》所描述的汉地九州之一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
以现代的地理概念来解释,这些地方的位置是在: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全境、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地为白壤。
冀州三面距河,西与南及东南部大致以黄河为界,东北以辽河为界,北以戈壁沙漠为界。今辽宁的西境,河北北境,河南北境,山西全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皆冀州之境,面积约一百四十余万平方公里。
扩展资料:
其他八州:
1、兖州
荷泽市、济宁市;商丘市;淮北市、宿州市、亳州市
2、豫州
郑州市、开封市、漯河市、洛阳市、南阳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商丘市、新乡市、信阳市、许昌市、周口市、驻马店市
3、青州
济南市、青岛市、东营市、日照市、潍坊市、烟台市、威海市、淄博市
4、徐州
泰安市、枣庄市、临沂市、莱抚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徐州市
5、扬州
江西、福建、浙江、广东、香港、澳门、上海;南京市、常州市、淮安市、南通市、苏州市、泰州市、无锡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淮南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黄山市、滁州市、六安市、池州市、宣城市
6、荆州
湖北、湖南、桂林市
7、梁州
汉中市、安康市;成都市、绵阳市、广元市、南充市、巴中市、达州市、雅安市、德阳市、遂宁市、广安市、眉山市、资阳市、乐山市、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市、泸州市;重庆
8、雍州
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商洛市、榆林市;宁夏、甘肃;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
2022年淮北师范大学宿舍条件
淮北师范大学,简称淮北师大,是一所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国培计划。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淮北师范大学宿舍条件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1、淮北师范大学宿舍条件
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6人一间,并为每人配备一个电脑桌、书橱及壁橱等,给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
2、淮北师范大学简介
淮北师范大学,简称淮北师大,是一所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与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
1974年建校,时为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原煤炭工业部。1998年9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
3、本校学生对宿舍评价
六人间,上铺下桌,有空调,无独卫,每层楼有卫生间,晚上不断电不断网。
六人间,上床下桌,有阳台,有空调,没有独卫,不过外面有公共的卫生间和洗漱,还是比较方便的。个人感觉我们宿舍挺不错的。
一般公办学校洗澡都要去澡堂的哦!有独卫的卫生间很少会有淋浴设施的,卫生间是用来上厕所和洗漱用的。
老校区(相山校区),全部都是上床下桌。
新校区
新校区的宿舍分为两个组团:一期和二期。
一期:自2012年就已计划并建设(西边)正大门左侧。
宿舍楼相对较新。共九栋(层高6层,无电梯)本科生宿舍都是六人间,上床下桌均是木制(记得买把锁锁柜子),开放阳台,有一面镜子(位置不一定);宿舍有空调,除冬夏两季规定时间外会断电,电费另外交;无独立卫生间,每层东西两侧各一个厕所,里侧卫生间,外侧用于洗漱和洗衣服(避开洗漱高峰,水龙头只有一排,人多不够用),大垃圾桶在厕所外间。
吹头发澡堂提供吹风机插卡吹头,也可以带吹风机去楼下宿管阿姨屋子外面吹;千万不要在宿舍用吹风机,算违规电器。
开水房位于几栋宿舍楼的'中间,办水卡(开学学长学姐会带着把要办的卡弄好),晚上9点准时关门;洗衣房在食堂旁边的另一栋楼楼下(有招牌),校医务室在旁边。
澡堂就是北方的大澡堂子,离宿舍楼有一段距离,下午才开放,具体时间分冬夏,放假期间会提前在小黑板上通知开放时间。无隔间,有柜子(带手机去洗澡的话记得存一楼或者自备小锁),洗澡按时间计算,刷校园卡。
二期:(东边)正大门右侧
宿舍全新。六人间上床下桌,柜子是铁的两截的,封闭阳台,寝室内部有消防管(据说烟大会洒水的那种)。
共有4栋高层宿舍楼,有电梯。
4、拓展:淮北师范大学的学术资源
1馆藏资源
2016年,学校新购置纸质图书909万册,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2037万册,可使用电子图书折合总量29115万册,其中,电子期刊6623万种,可供师生使用数据库共49个。
截至2020年4月,学校图书馆有中外文纸质藏书和电子文献 500余万册。
2学术期刊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重点开设栏目有:人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世纪皖籍名家研究、百年新诗、中学语文新教材研究探讨、百年史学研究等。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要刊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体育、自然辩证法、科学方法论、科学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研究简讯;辟有综合评述,专题探讨等栏目;被CA化学文摘(美)(2014)收录。
《古籍研究》(季刊)创刊于1986年9月,主办单位为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淮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等,是反映古籍整理与研究成果与信息的专门性学术刊物,并被国内一些高校确定为专业核心刊物,被2021—2022年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
我国古代还对白蜡虫、紫胶虫和五倍子蚜等昆虫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并加以饲养,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虫白蜡是雄性白蜡虫的分泌物,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农家副产品。
宋代词人周密《癸辛杂识》记有关于白蜡虫的饲养。说江浙过去不产白蜡,后来有人由淮北带来白蜡虫出售。
其种形状如小黄果,“每年芒种前以黄布作小囊贮虫十余枚,遍挂桎树间,至五月,每一子出虫数百,遗白粪于枝梗,八月中剥取用沸汤剪之就成白蜡。又遗子于树枝间,初甚细,来春渐大,收其子如前法散育之。”
这里已将放养白蜡虫、收取白蜡的时间和方法,基本上说明了。
明代医学家汪机《本草会编》、李时珍《本草纲目》和徐光启《农政全书》对白蜡虫的寄生植物的种类、性状、产地和白蜡虫的习性以及采蜡方法等都有更详细的记述。后来,我国饲养白蜡虫的消息传至欧洲。
本草纲目
本文2023-08-06 11:40: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1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