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的版本信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聊斋志异的版本信息,第1张

半部手稿本

(辽宁省图书馆藏)

《聊斋志异》为蒲氏一生得心血所萃。作者从青壮年时代,就从事资料得搜集和写作,正如他的挚友唐梦赉在序言中所说的:“于制艺举业之暇,凡所见闻,辄为笔记。”由于作者广泛取材,于是“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从稿本所记故事情节的时间(最晚时间是清康熙四十六年的《夏雪》《化男》篇,蒲氏时年67岁)和稿本修改情况分析(除个别篇章、条目有修改外,其余大部分是誊写工整的),当是作者晚年最后的修订稿本。所以,他的儿子蒲箬等所作的祭文都说:“暮年著《聊斋志异》。”  本书除《考城隍》篇首行标有“聊斋志异一卷“外,其余各册各页都没有卷次,由于稿本的历次重装和古代以册作卷的习惯提法,致使本书卷数颇为混乱,如蒲立德在序中称16卷,蒲箬等“祭父文”和张元所作“墓表”均称八卷。蒲箬、蒲立德等是他的子孙,并还共同生活过一段时期,他们对前辈写作情况,应该是十分了解的,并且还目睹和长期保存了这一手稿,为什么对原稿卷数的提法,如此莫衷一是?这只能从稿子的原装和改装,以及我国古代以册作卷的习惯提法去理解。因此,为尊重作者和原稿实际情况,本书称“不分卷”是比较恰当的。  本稿曾经王士祯批评。淄川人王培荀对王氏评阅经过作过介绍:“《志异》未尽脱稿时,王渔洋先生士祯按篇索阅,每阅一篇寄还,按名再索。”(见《乡园忆旧录》)至于王渔洋书评的价值如何?过去就有不同的看法,如涪陵冯镇峦说:“此书评语亦只循常,未甚搔着痛痒处,聊斋固不以渔洋重也。”(见《读聊斋杂说》)尽管如此,以渔洋先生当时在文坛所处的地位而言,有他的书评,无疑能增加《聊斋》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这部手稿能保存下来,也有它一段曲折而又艰辛的过程。稿成后,由于蒲氏家道贫寒,后裔也“无力梓成”,一直藏在家中,亲朋好友(如唐梦赉、济南朱氏等)都曾向他借抄过,后来,越传越广,竟到了“人竟传写,远迩借求”的程度。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莱阳人赵杲刻《聊斋志异》,就是据传抄本刊刻的。后来传至同治年间,蒲氏七世孙蒲价人(字硕庵),将稿本带往东北沈阳,其子英灏后供职清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幕中,曾将半部手稿借给依克唐阿阅读,依克唐阿因事赴京城不幸染病身故,又适值当时遽遭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之乱,致使其所带去的半部手稿失亡。民国廿三年(1934年)《北平晨报》曾报道过如下消息: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图书馆藏有蒲留仙《聊斋志异》原稿46卷。这是否就是那亡佚的半部手稿呢?可惜一直未能得到进一步证实。尚存的半部手稿传至民国蒲氏后裔蒲文珊,除《聊斋行乐图》(长六丈)被其叔父蒲英芳变卖外,原稿在

1948年东北西丰解放后,当地人民政府县长刘伯涛同志下乡检查土改工作时,蒲文珊乃将此手稿交给他转赠我中央文化部,归北京图书馆收藏,后又转交辽宁省图书馆珍藏至今。  全书共分八册,共四百页,除三篇序文外,尚收文237篇(重《猪婆龙》篇,《木雕美人》篇有文无题),除《牛同人》残篇外,其余各篇均散见于各种刊本、手抄本及补遗本中。本书是研究《聊斋志异》的第一手材料,从原稿可见作者的构思和修改的思想发展过程,同时也可校正各种刊印本的讹夺,具有重要的文学艺术价值。  本书在民国廿二年(1933年),曾为伪满袁金铠,用珂椤版选印了其中24篇,书名《选印聊斋志异原稿》,后附有史锡华的校勘记一卷。建国后,为了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于1955年据半部原稿影印出版。

康熙抄本(残)

(山东博物馆藏)

这是直接据手稿本过录的本子,分册情况、篇目次序,与手稿本全同。  文中避康熙讳,不避雍正、乾隆讳,纸张变黑发脆,显系康熙间抄本。很可能是蒲氏生前朱缃家据手稿本过录的。  此本今存四整册,另两残册,共250篇。与现存半部手稿本重复者两册,即第一册、第三册(首篇为《酒虫》)。这样,在手稿本仅存半部的情况下,我们便可以窥见手稿本四分之三的原貌,有较大的校勘价值,对考察手稿本的分卷问题,也有益处。

铸雪斋抄本

乾隆十六年历城张氏铸雪斋抄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这是现存较完整的早期抄本之一。抄者是历城张希杰,字汉张,号练塘,铸雪斋是他的斋名。他原籍浙江萧山,落籍历城。少有才华,曾受业于泰安赵国麟。由于屡试都名落孙山,在人生的坎坷道路上,历尽艰辛,曾撰“铸雪斋赋”,以发泄其功名不就、郁郁不得志的悲愤。这个本子就是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晚年据朱氏本抄录的。  历城朱氏(也有称济南朱氏),是清初名宦朱宏祚、朱纲的家族,朱缃与蒲松龄关系密切,在诗词上时相唱和,蒲氏本人还亲自到过朱府。朱氏早期曾有过《聊斋志异》的抄本,后来亡佚。雍正元年,朱氏又通过张元的儿子张作哲(字仲明)借得原稿抄录了一个本子,书中有署名“殿春亭主人跋”,详记此书抄写经过。张希杰与朱氏后裔关系也不错,能借到抄本过录那是很自然的。  由于朱氏抄本源出手稿,在稿本仅存半部、朱氏抄本又亡佚的情况下,它无疑是研究《聊斋志异》的重要参考资料。卷首除有原稿三篇序外,还有渔洋老人王士祯、昆仑外史张笃庆、橡村居士朱缃、练塘渔人张希杰以及寄庐氏董元度等的题辞,卷末附有殿春亭主人跋和张氏自跋。全书共分12卷,收文488篇,其中有目缺文14篇,比原稿增补了近一倍,也较后来的赵氏青柯亭刻本多出49篇,在文字和各篇的编排次序上,与稿本基本一致。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曾据此本影印出版。

二十四卷抄本

旧抄本二十四卷本(山东人民出版社藏)

此书是佚名氏抄写的二十四卷本。在早期流传的抄本中,只有八卷、十二卷和十六卷本,未见有二十四卷本。这个抄本是1962年在淄博市周村附近首次发现的。全书收文474篇,在文字和篇目上,与铸雪斋抄本比较,均有不同。文中避乾隆帝“弘”字讳,另据其它材料推断,这个手抄本可能抄于乾隆十五年至三十年之间,也不排除是清道光同治年间据乾隆本过录,确切的抄写时间,尚待进一步考证确定。由于它是一个珍贵难得的抄本,为研究《聊斋志异》,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1980年由山东齐鲁书社胶版影印出版。

黄炎熙选抄本

乾隆黄炎熙选抄本(四川大学图书馆藏)  本书亦为早期传抄本之一。扉页左题:淄川蒲留仙先生著,中篆书大字款:聊斋志异。右下题:榕城黄氏选尤。原书共分12卷,现存卷一、卷三至十一共10卷,每卷目录下均署:“古闽黄炎熙斯辉氏订”九字,据说此书原为山阴谢桐生收藏,咸丰年间携书入川。内有《猪嘴道人》、《张牧》、《波斯人》三篇为他本所无。

清初抄本《异史》

这是《聊斋志异》的一个别书名。《聊斋志异》究竟有没有别名?据青柯亭本“刻聊斋志异例言”记载:“本编初稿名鬼狐传。后先生入棘闱,狐鬼群集,挥之不去。以意揣之,盖耻禹鼎之曲传,惧轩辕之毕照也。归乃增益他条,名之曰志异”。可能,从初名“鬼狐传”到定名“聊斋志异”,这其中还有一个过程。  原书不少篇章后有“异史氏曰”,这是蒲松龄的自称。如在“张诚”篇后有:“异史氏曰:‘余听此事至终,涕凡数堕。。’冯镇峦评曰:‘柳泉善堕,柳泉至性为之也。。’”但《异史》是否真是《志异》别名。现尚无确凿证据。  本书封面左题:“康熙巳未”;中题:“异史”;右下题:“聊斋焚余存稿”。各卷卷端书名均题“异史”。前有康熙己未紫霞道人高珩序,首句题:“史而曰异。。”。继有壬戌唐梦赉序及聊斋自序、高凤翰跋。卷末有王士祯、张笃庆、朱缃题诗。  全书分18卷,收文484篇,虽较张氏铸雪斋抄本少数篇,但该本有目缺文14篇,此本独全。文中胤、真,皆避讳缺笔。原书解放后由北京中国书店购得,后下落不明。

青柯亭刻本

乾隆三十一年赵起杲青柯亭刻本(山东省图书馆等藏)此书乃现存最早的刊本,但它距作者蒲松龄殁后已整整半个世纪。初刻者为赵起杲(字清曜,山东莱阳人),续刻乃知不足斋主人鲍廷博。其时赵清曜官浙江睦州州判,采集了郑方坤(字荔芗,闽人,曾官兖州、沂州知府)、周季和(闽人,曾肄业于济南泺源书院)等人收藏的抄本编排刻印。然工未竣而赵氏病故,其弟臯亭邀鲍廷博继其业始成。原据底本为16卷,经过选辑釐为12卷,后来赵氏又感未能窥全豹为憾,“再阅其余,爱莫能舍,遂续刻之”。最后,仍刻为16卷。可能由于这个原故,致使该本与稿本、铸雪斋印本,在全书目次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动。  全书共收文425篇(比铸雪斋本少49篇,但可补其缺者5篇),篇目虽然不算完整,然而重要的名篇,都已囊括在内。在文字上,与稿本相比,个别地方虽有差异,但总的来说,仍不失其原意,基本相同。因是初刻,对《聊斋志异》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致使后来的各种印本,纷纷据以评、注和翻刻。就青柯亭本而言,前后经过几次修改翻刻,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本子,且较容易混淆,现将几种版本举例如下:

(一)青柯亭初刻本。本书扉页上款题:“淄川蒲留仙著”,中款大字隶书:“聊斋志异”,下款题:“青柯亭开雕”。卷首有余集序、赵起杲序,次有高珩序、唐梦赉序,继有聊斋自志、淄川县志聊斋小传、刻书例言、16卷总目;卷末有乾隆五年蒲立德识语。半页19行,行21字,小黑口,左右双边。

(二)杭州油局桥陈氏重刻本。这个本子行款、边栏和初刻本相同,扉页题:“乾隆乙己年重镌、青柯亭藏版。”在卷首余集序末页刊:“杭州油局桥陈氏刊”一行小字,另在唐梦赉序言之后、诸家题辞之前,刊有“得闲居士鲍廷博的《刻聊斋志异纪事》”,此文详记本书刊刻的经过。  (三)乾隆乙卯重刻本。这个本子行款、边栏和初刻本也完全相同,扉页上也有“青柯亭藏板”标记,但没有鲍氏“刻聊斋志异纪事”一文,也没有“杭州油局桥陈氏刊”字样,只是在卷五第九、十两页的版心下刻有“乙卯重刊”四个小字。  (四)还有一个本子,从内容、形式、字体等方面与乙卯重刊本一致,只是没有“乙卯重刊”几字而已。  上述几个本子,书的形式大体相同,但内容已有差异,有个别篇目,甚至彼此不同,如一本有《夏雪》而无《蚰蜒》,而另一本却有《蚰蜒》而无《夏雪》,还有的本子文目不全,有少文缺目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如不细加鉴别,是很容易统统误认为“青柯亭本”的。

何守奇评本

(北京图书馆藏)  此书是以青柯亭本为基础的评本,评者何守奇,广东南海人(生平待考)。原书前有唐梦赉、赵起杲、高珩序,赵本刻书例言、聊斋自志、聊斋小传,继有王士祯、张笃庆、朱缃等人题辞,卷末有蒲立德跋,独未有何守奇序跋。全书共16卷,版心下刻“知不足斋原本”,可知其是青柯亭本的体例。扉页左题:道光三年新镌,中款:批点聊斋志异,右下题:经纶堂藏板。此书后在道光十五年,又由天德堂重刻,版心下亦镌“知不足斋原本”。并有道光己未绣谷杨慎修题辞。

吕湛恩注释本

(山东省图书馆等藏)

这是头一个为《聊斋志异》作注本。注者吕湛恩未见史籍记载,但可从梁溪蔡培的序中略知其梗概:吕湛恩,字叔清,号坦垒居士,山东文登人,髻年应试受知于阮芸台先生,补博士弟子员,因屡不第,遂立志为“聊斋”作注,以发其抑郁之气,历三年而书成(即道光五年)。吕注止于考证章句典据,而不评文字的工拙。如书中人物的简历、词条的旨意和出处、某字的音读字义等等,这对阅读者,大有裨益。该本注释较详,尤其山左的人和事,盖其为当地人之故。其注有讹误或有应注而未注之处。此本只刊注释,不载原文。未几,魁文堂又增注补一卷重刻。延至道光二十三年广东五云楼始将吕注与原文合刻,道光二十六年,三让堂又重刻之。吕氏注本影响较大,后来诸家坊本多采用其注刊刻。光绪初年,铁城广百宋斋和上海同文书局、鸿宝斋等又继出绘图本。

何彤文刻何垠注释本

(山东省图书馆等藏)  这是继吕氏注之后第二个注释本。何垠字地山,江宁人,生平不详,据陈元富序云:“何君擅文思杰笔,多精言,每咏必示之,好书必竟读,最爱词。”何垠为什么作注,在他的自序中也有说明:“读聊斋志异,即以无注释为憾,嗣见吾友亦言,用择其一二易知者,勉为考订,游幕中岁月五,集成卷帙。”何注兼重音读,这比吕注又进了一步。但是,也因何垠未见到吕注本,所以,书中有注重的地方。何、吕两人注释,各有特点和长处,惟吕注毕竟比何注详细,因而何注本翻刻不多,流通也不太广。本书分上下栏,上栏注释,下栏原文。前有何垠、沈道宽、陈元富等序,还有何彤文跋,扉页题:道光己亥,板存花木长荣之馆。故又有称:花木长荣之馆刻本。

但明伦评朱墨套印本

(山东省图书馆等藏)

这是继王、何之后又一评本。但明伦,贵州广顺人,其传见《广顺州志》。书中自序,他在嘉庆二十四年入“词垣,先后典楚浙试”,并曾在两淮运署做过官,因读《聊斋志异》,不忍释手,遂“取是书随笔加点,载以臆说,置行箧中,为友人王萲堂等见而使之,谓不独揭其根柢,于人心风化,实有裨益。嘱付剞劂未果。兹奉命■任江南,张桐厢观察、余瀛仙主政,叶素庵孝廉诸友,复怂惥刊布,以公同好”。全书卷数篇目,依原赵氏青柯亭本,并以墨印正文朱印评语两色套印,更显条理清晰。但评历为人们重视,影响较大,后来印本,多所翻刻。此书虽刻印于道光,后两遭兵燹,失落颇多。咸丰初,穆棣园曾补版校订之。

四家合评三色套印本

(四川省图书馆等藏)

本书首次汇刻王士祯、冯镇峦、何守奇、但明伦四家评语于一本。王、何、但三家评已志于前,惟冯评未见披露。冯镇峦,字远村,四川涪陵人,据喻焜序介绍,他曾“一官沈黎,寒毡终老”,大概也是个终身不得志的文人,曾著有《晴云山房诗文集》、《红椒山房笔记》、《片云诗话》等刊行于世。冯氏作评于嘉庆二十三年,其自称:“予尝评阅数过,每多有会心别解,不作泛泛语,自谓能抓着作者痛痒处。”他作评的方法也很奇特,“每饭后、酒后、梦后、雨天、晴天、花天、或好友谈后、或远游初归,辄随手又笔数行,皆独具会心,不作公家言”。冯氏还写有《读聊斋杂说》一文,对“聊斋”其书和各家评论,作了全面、概括的论述。后来,曾有人对比评论:“渔洋评太略,远村评太详,渔洋是批经史杂家体,远村似批文章小说体,言各有当,无取雷同。然聊斋得远村批评一番,另长一番精神,又添一般局面。”冯氏作评后,甚得建南黄观察赏识,曾想刊行而未成,后仅以传抄的形式在四川一带广为流传,直至光绪十七年,始为合阳喻焜汇四家评于一本而刊行之。全书共为16卷,书分上中下三栏,上中二栏刊评语,下栏刊正文,前有“合阳喻氏校刊”牌记,光绪末年,重庆一得山房又据此本重刻。

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

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或简称为“三会本”、张友鹤著,收录491篇,中华书局1962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四册,后又曾相继出过上下二册的精装本以及普及本等。

张友鹤先生以半部手稿本和铸雪斋抄本为主要底本详尽会校、会评和会注的“三会本”,为《聊斋志异》的研究起了开创性作用。上世纪60年代由中华书局出版后,便备受学者专家和读者的关注,迄今此一版本仍有相当参阅价值。限于时代条件,当时未有机会见到后来发现的二十四卷抄本以及更全和更为接近原稿的《异史》,因而此一版本的缺点和不足也就显露出来。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朱其铠著,三册,494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后曾多次印刷。

朱其铠六十年代初开始整理、研究《聊斋志异》,曾参加当时山东省所承担的研究项目“聊斋志异选注”的校勘 和注释工作;后来,完成的书稿毁于“文革”。十年动乱后,重新对《聊斋志异》作选编评注和全书整理工作,先后整理出版《聊斋志异选》(合作)和《全本新注聊斋志异》 (主编)两部书稿。1984年出版的选注本,选录长文百篇,每篇作祥注、简评。1989年出版的全注本,注文约八十万字,其底本和校本 均用抄本,个别文字参校刻本,较之“三会本”,计增补“异史氏曰” 八条,增补“附则”三条(至今修订版又新增一条),全书共收494 篇,附录佚文四篇(修订版改为三篇)。《全本新注聊斋志异》是建国后,《聊斋志异》第一个全新注本,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

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任笃行会校会评,三册,精装,山东齐鲁书社2000年出版。

  引导语:《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聊斋志异之狐妾》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译文:

 莱芜刘洞九[1],官汾州[2]。独坐署中,闻亭外笑语渐近。入室,则四女子:一四十许,一可三十,一二十四五已来,末后一垂髫者。并立几前,相视而笑。刘固知官署多狐,置不顾。少间,垂髫者出一红巾,戏抛面上。刘拾掷窗间,仍不顾。四女一笑而去。一日,年长者来,谓刘曰:“舍妹与君有缘,愿无弃葑菲[3]。”刘漫应之[4]。女遂去。俄偕一婢,拥垂髫儿来,俾与刘并肩坐。曰:“一对好凤侣[5],今夜谐花烛。勉事刘郎,我去矣。”刘谛视,光艳无俦[6],遂与燕好[7]。诘其行踪,女曰:“妾固非人,而实人也。妾,前官之女,蛊于狐[8],奄忽以死,窆园内[9]。众狐以术生我,遂飘然若狐。”刘因以手探尻际[10]。女觉之,笑曰:“君将无谓狐有尾耶”转身云:“请试扪之。”自此,遂留不去。每行坐,与小婢俱。家人俱尊以小君礼[11]。婢媪参谒,赏赉甚丰。

 值刘寿辰,宾客烦多,共三十余筵,须庖人甚众;先期牒拘[12],仅一二到者。刘不胜恚。女知之,便言:“勿忧。庖人既不足用,不如并其来者遣之。妾固短于才,然三十席亦不难办。”刘喜,命以鱼肉姜桂,悉移内署[13]。家中人但闻刀砧声,繁碎不绝。门内设一几,行炙者置其上;转视,则肴俎已满。托去复来,十余人络绎于道,取之不竭。末后,行炙人来索汤饼[14]。内言曰:“主人未尝预嘱,咄嗟何以办[15]”既而曰:“无已[16],其假之。”少顷,呼取汤饼。视之,三十余碗,蒸腾几上[17]。客既去,乃谓刘曰:“可出金资,偿某家汤饼。”刘使人将直去。则其家失汤饼,方共惊异;使至,疑始解。一夕,夜酌,偶思山东苦[18]。女请取之。遂出门去,移时返曰:“门外一[19],可供数日饮。”刘视之,果得酒,真家中瓮头春也。

 越数日,夫人遣二仆如汾。途中一仆曰:“闻狐夫人犒赏优厚,此去得赏金,可买一裘。”女在署已知之,向刘曰:“家中人将至。可恨伧奴无礼[20],必报之。”明日,仆甫入城,头大痛,至署,抱首号呼。共拟进医药。刘笑曰:“勿须疗,时至当自瘥。”众疑其获罪小君。仆自思:初来未解装,罪何由得无所告诉,漫膝行而哀之。帘中语曰:“尔谓夫人,则亦已耳[21],何谓 ‘狐’也”仆乃悟,叩不已。又曰:“既欲得裘,何得复无礼”已而曰:“汝愈矣。”言已,仆病若失。仆拜欲出,忽自帘中掷一裹出,曰:“此一羔羊裘也,可将去。”仆解视,得五金。刘问家中消息,仆言:都无事,惟夜失藏酒一。稽其时日,即取酒夜也。群惮其神,呼之“圣仙”。刘为绘小像。

 时张道一为提学使[22],闻其异,以桑梓谊诣刘[23],欲乞一面。女拒之。刘示以像,张强携而去。归悬座右,朝夕祝之云:“以卿丽质,何之不可乃托身于之老[24]!下官殊不恶于洞九,何不一惠顾”女在署,忽谓刘曰:“张公无礼,当小惩之。”一日,张方祝,似有人以界方击额,崩然甚痛。大惧,反卷[25]。刘诘之,使隐其故而诡对之。刘笑曰:“主人额上得毋痛否”使不能欺,以实告。

 无何,婿亓生来,请觐之。女固辞。亓请之坚。刘曰:“婿非他人,何拒之深”女曰:“婿相见,必当有以赠之。渠望我奢,自度不能满其志,故适不欲见耳。既固请之,乃许以十日见。”及期,亓入,隔帘揖之,少致存问。仪容隐约,不敢审谛;既退,数步之外,辄回眸注盼。但闻女言曰:“阿婿回首矣!”言已,大笑,烈烈如鸣[26]。亓闻之,胫股皆软,摇摇然若丧魂魄。既出,坐移时,始稍定。乃曰:“适闻笑声,如听霹雳,竟不觉身为己有。”少顷,婢以女命,赠元二十金。亓受之,谓婢曰:“圣仙日与丈人居[27],宁不知我素性挥霍,不惯使小钱耶”女闻之曰:“我固知其然。囊底适罄;向结伴至汴梁[28],其城为河伯占据[29],库藏皆没水中[30],入水各得些须,何能饱无餍之求且我纵能厚,彼福薄亦不能任。”

 女凡事能先知,遇有疑难,与议,无不剖[31]。一日,并坐,忽仰天大惊曰:“大劫将至[32],为之奈何!”刘惊问家口,曰:“余悉无恙,独二公子可虑。此处不久将为战场,君当求差远去,庶免于难。”刘从之,乞于上官,得解饷云贵间[33]。道里辽远,闻者之[34],而女独贺。无何,姜叛[35],汾州没为贼窟[36]。刘仲子自山东来[37],适遭其变,遂被害。城陷,官僚皆罹于难[38],惟刘以公出得免[39]。盗平,刘始归。寻以大案罢误[40],贫至饔飨不给[41];而当道者又多所需索,因而窘忧欲死[42]。女曰:“勿忧,床下三千金,可资用度。”刘大喜,问:“窃之何处”曰:“天下无主之物,取之不尽,何庸窃乎。”刘借谋得脱归[43],女从之。后数年忽去,纸裹数事留赠[44],中有丧家挂门之小,长二寸许,群以为不祥。刘寻卒。

 注释:

 [1]莱芜:今山东省莱芜县。清代属泰安府。

 [2]汾州:明清府名。治所在今山西汾阳县。

 [3]无弃葑菲:意谓不要因舍妹寒贱而舍弃其一德之长。葑菲借指

 其妹,本《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葑,蔓菁。菲,萝卜。下体,指葑、菲的块根。采葑菲之叶而不用其块根,比喻男子重貌而不重德。[4]漫应:信口答应。漫,信口,姑且。

 [5]凤侣:凤凰。喻夫妻。本《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6]无俦:无双,无与伦比。

 [7]燕好:夫妻和好。常指新婚之好,取《诗·邶风·谷风》:“燕尔新婚,如兄如弟”之义。

 [8]蛊(gǔ古):传说中的害人之虫,吞之入腹能使人昏狂失志。这里作迷惑、毒害解。

 [9]窆 (biǎn贬):埋葬。

 [10]尻 (kǎo考):脊椎末端之尾骨。

 [11]小君:诸侯夫人之称,也称“少君”,见《礼记·曲礼》。本句是说仆人们以夫人之礼对待狐妾。

 [12]先期牒拘:事前发文征调。牒,这里指传票。拘,调集,征调。[13]内署:官府内院。指刘的内宅。

 [14]汤饼:汤面。

 [15]咄嗟何以办:怎能一声吩咐就可以齐备呢咄嗟,使令声。[16]无已:不得已。

 [17]蒸腾:热气蒸腾。

 [18]山东苦:即下文“瓮头春”酒。大约是一种泛微绿色略带苦味的家酿甜酒。

 [19]罂(yīng英):一种小口大腹的酒坛。

 [20]伧 (chēng称)奴:下贱奴才。伧,鄙贱。

 [21]则亦已耳:也就罢了。

 [22]张道一:其名又见卷四《胡四相公》篇,称“道一先生为西川(或作州)学使”,二篇所言当为一人。吕湛恩注尝疑此人即莱芜张四教,“道一或其别号”。虽未言所据,而吕氏之疑当非无因。按据有关记载,莱芜张四教,字芹,顺治三年丙戌科进士,顺治六年至九年任山西提学使,擢陕西榆林道参议,以迕当政罢归。王士《居易录》尝载得诸传闻之佚事一则,略谓:张以部郎居京时,尝纳一婢甚丽,自称东御艾氏女。后携之赴山西提学任,途经一驿,见雉起草间,感之而孕。到官后生一子即殁。殁前自画小像一帧留箱奁中。自是每夜必托梦于张,而预告其休咎。张悬像别室,食必亲荐。一日误以羹污其上,夜梦妾怒诘之,天明则画已失去。异日,张以故谒巡抚,见屏风画美人绝肖其妾,因屡目之;巡抚因问。张述其故,巡抚乃掇赠之以归。归后复见梦如昔矣。妾尝谓张不利宦途,稍迁即宜为退休计;及秩满迁榆林道参议,遂罢归,果如妾言。渔洋此一记述颇可佐证吕氏疑似之说,亦可从中略见聊斋故事移花接木改造传闻之某类特点,故附赘如上。总之,小说家言本不必尽合于事实,况皆得诸传闻,客有异辞,固不可执此以议彼者也。

 [23]以桑梓谊:以同乡的身份。《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树和梓树,古人常种于宅旁,以供养生送死。后遂以之作为故乡的代称。

 [24](sān āns三三)之老:谓白发下垂的老人。辛弃疾《行香子·云道中》:“岸轻乌,白发。”

 [25]反卷:归还画有狐妾像的画卷。

 [26]烈烈:形容声音激越。

 [27]丈人:岳父。古时称“舅”或“外舅”。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尔雅》:妻之父为外舅,母为外姑。今无此称,皆曰丈人、丈母。”

 [28]汴梁:今河南开封市。明清为开封府,汴梁是它的旧称。

 [29]河伯:传说中的黄河神。《竹书纪年》等多数古籍认为姓冯,名夷。又名冰夷、冯迟。顾炎武谓河伯因国居河上而命名为伯,见《日知录》二五“河伯”。

 [30]库藏 (zàng葬):仓库所储之物。

 [31]剖:谓分辨明悉。

 [32]大劫:大难。劫,由佛教所说“劫灾”而来,比喻难以逃脱、不可避免的灾难。

 [33]解 (jiè 戒)饷云贵间:押送军用粮饷到云南、贵州一带。饷,军粮,也可泛指军队俸给。

 [34]吊:哀怜,慰劝。

 [35]姜:明末大同总兵官,一六四四年,李自成义军入云中,以城迎降。同年六月,复杀义军首领柯天相等,以城降清。一六四八年,姜又连结义军余部抗清,北起大同,南至蒲州,陷山西州县多所,清廷派多路重兵镇压,至次年八月始被剿平。事详王士《香祖笔记》四、《清史稿·世祖本纪》。

 [36]汾州没为贼窟:据《世祖本纪》,姜部陷汾州在一六四八年四月。九月收复。

 [37]仲子:次子,即上文的“二公子”。

 [38]官僚:汾州长吏及其下属。

 [39]公出:因公外出。

 [40]罢误:又叫“诖误”、“误”。官吏因他人他事牵连而受贬黜责罚。 [41]饔飨 (yōngūns雍孙)不给:犹言三餐不继。古人每日两餐,早餐叫饔,晚餐叫飧。不给,供应不上。

 [42]窘忧:困窘忧愁。

 [43]借谋得脱归:谓借助于狐女的谋划得以脱身还乡。

 [44]数事:几件东西,犹言“数物”。

 译文:

 山东莱芜县的刘洞九,在汾州做知州。有一天独自坐在州衙中,听到院外有笑语声慢慢接近。接着,有4个女子走进屋来。一个40来岁,一个30来岁,一个二十四、五,还有一个是尚挽着散髻的少女。几个人站住桌前,互相看着、笑着。刘本来知道官衙院里狐仙很多,没有答理她们。不一会,梳散髻的少女拿出一方红纱巾,调皮地扔到刘的脸上,刘扯下来扔到窗台上,还是不理她。4个女子笑了一阵走了。又有一天,那位40来岁的女子又来对刘说;“舍妹和你有缘分,希望你不要厌弃我们小家姑娘。”刘随随便便答应了,女子才离去。不一会,年长的女子和一个丫鬟扶着梳敞髻的少女来了,并让少女和刘并肩坐下,说道:“一对美好伴侣,今夜洞房花烛。你好好侍奉刘郎,我走了。”刘仔细看看少女,光艳照人,没人能比得了,就和她同欢。刘问她的来历,少女说:“我不是人,而实际上又是人。我本是前任知州的女儿,被狐狸迷住了,死后就埋在院内。狐仙们用法术又让我复生,所以我又飘飘忽忽像狐仙一样了。”刘听了就往少女臀部摸去。少女发觉了,笑道:“你大概是以为狐狸都有尾巴吧”说完转过身来说:“请你摸摸有没有尾巴”,从此后,少女就留在这里了。少女起居坐卧都有那个小丫鬟陪着。刘的家人都把她当作小夫人看待。丫鬟婆了们给她请安问候时,给的赏赐都很丰厚。

 有一天,正值刘的寿辰。宾客很多,酒席要摆30多桌,需要厨师很多。早下了文书去传厨师们按时到来,可是只有一两个来的。刘非常生气,狐夫人听说后,就说:“别发愁。厨师既然不够用,不如把来的这一两个也打发回去。我固然没有什么能耐,可是30多桌酒席还是不难置办的。”刘很高兴,就让把鱼肉和葱姜作料都搬到内宅里去,家里的人只听得切菜剁肉的刀砧声一直不断。在门里放一张桌子,上菜的人把托盘放上去,转眼之间,菜肴已经装得满满的。托走后再来又满了,十几个人上菜,络绎不绝,取之不竭。最后,上菜的人来取汤饼,只听门里说:“主人并没预先嘱咐做汤饼,呼吸之间就要做好,怎么能呢”接着又说:“没办法,去借一点吧。”不大一会,就喊来取汤饼。一看,30几碗汤饼,腾腾冒着热气,摆在桌上。客人走后,狐夫人对刘说:“可以拿出些钱来,偿还某某家的汤饼。”刘让人把钱进去时,那家人正巧刚刚丢了不少汤饼,在那里纳闷呢,送钱的人去了,疑团才解开。

 一天晚上,刘正在饮酒,忽然想起山东苦醁酒,狐夫人说,请让我取去吧。于是出门去了。过了一会返回说:“门外有一坛酒,够好几天喝的了。”刘出去一看,果然是自己老家里的名酒瓮头春。过了几天,刘的夫人派遣两个仆人到汾州来,半路上一个仆人说:“听随老爷的狐夫人犒赏手下人很优厚,这回得了赏钱,可以买件皮袄。”狐夫人在州衙中已经知道了,对刘说:“家里来人快到了,可恨贱奴才无礼,一定得收拾他一下。”第二天,那个胡说的仆人刚刚进城,头猛然大疼起来,到了州衙,抱着头乱叫,大家正想法给他吃药,刘笑道:“不用治,到时候自然会好。”大家怀疑他得罪了这里的小夫人这个仆役想:我刚来到这里,行装还没解下来,罪从何来他觉得没有什么可求宽恕的,只好跪在帘外膝行哀求。只听帘中说道:“你称我夫人,也就罢了,为什么还加个狐 字”仆人此时才明白过来,磕头求饶不已。帘中又说:“既想得个皮袄,怎么还能这样无礼”过了一会又说:“你已经好了!”夫人说罢,仆人的头疼病也顿时好了。正要拜谢出来,帘中忽然又抛出一个小包来,说:“这是一件羔羊皮袄,你可拿去。”仆人解开一看,里面有五两银子。刘问家里的消息一仆人说,家里什么事也没有,只是有天夜间丢失了一坛好酒,一查对时间,正是狐夫人出外取酒的那天晚上。众人都很怕夫人的神威,称她为“圣仙”,刘为她画了一幅小像。

 当时张道一,官拜提学使,听到狐夫人的奇事,就以和刘是同乡为名去拜访,想和孤夫人见一面。狐夫人拒绝见面。刘把画像给他看看,张道一硬把像带走了。回去后,张把狐夫人的画像悬挂在座旁,早晚祷告道:“以娘子的花容玉貌,到谁那儿占不好为什么托身给一个胡子拉茬的老头下官我哪一点也不比划洞九差,为什么不光顾我一回”狐夫人在州衙忽然对刘说:“张公无理,我要稍稍惩罚他一下。”一天,张道一正在祷告,好像有人用铜戒尺打了他额头一下子,嗡的一声,头疼欲裂,因而非常恐惧,把狐夫人画像送了回去。当刘问张的仆人这件事时,张的仆人没敢说实话,胡乱答了几句,刘笑着说:“你家主人额头上没疼吗”仆人一看骗不了,就把实话说了。

 不久,刘的女婿其生来访,请求见见新岳母,狐夫人坚决不见。其生求见之心更切,刘说:“女婿不是外人,为什么这样拒绝”狐夫人说:“女婿相见,一定要给他些赠品。他对我的奢望过高,我自己思量也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所以就不想和他见面了。”其生还是坚决请求见面,孤夫人就许他10天以后相见。到了约定的日期,其生来到狐夫人门前,隔着门帘向她作揖致敬。因为隔着门帘,狐夫人的容貌隐隐约约看不清楚,其生也不敢定睛细看,离去时,还总是回头看。这时,就听见狐夫人说道:“阿婿回头了!”说罢,大笑一声,这一笑就像夜猫子一样森然可怕,其生听了,两腿酥软、心神不定,如丧魂失魄一般。从狐夫人那里出来,坐了一会,才稍稍定下心来。于是说:“刚才听到笑声,就像听列晴天霹雳,觉得自己的身子已不属于我一样。”过了一会,来了个丫鬟,受狐夫人之命,赠其生20两银子,其生接受了,对丫鬟说:“圣仙平时和我岳父在一起,难道不知道我素来挥霍成性,不惯于使用小钱吗”狐夫人听到这话后说:“我早就知道他这个毛病,不巧家里没钱了。前些时和别人结伴到汴梁去了趟,城市已为河神占据,一片汪洋。金库也都淹没在水中,我们入水中各得了不多的银钱,怎么能满足这种无厌的欲求而且我纵然能厚厚地赠送他金钱,怕他福气薄,也承受不起。”

 狐夫人凡事都能事先知道。遇有疑难事,和她商议后,没有解决不了的。有一天她正和刘一块坐着,忽然仰面朝天,大惊失色道:”大难将要临头,我们怎么办呢”刘惊奇地问家里人是否平安,孤夫人说:“别人都没事,只有二公子叫人担心。这个地方不久就要变为战场,你应当请求到远处去出差,可以避免这场大祸。”刘听从了她的话,向上官请求被委派押运银饷到云南、贵州去。从汾州到云、贵,路途十分遥远,听说的人都来表示同情和安慰,只有狐夫人为刘祝贺。不久,大同总兵姜壤叛变,汾州失陷,成为叛兵的巢穴。刘的次子从山东来,正好碰上战乱,被叛兵杀害。汾州城被攻破时,官僚都被杀,只有刘洞九因为远去云贵得以幸免。叛兵平定后,刘才从云贵归来。接着因为有桩重要案子没有办好被贬,家里穷到吃了上顿没下顿,而官府又多方勒索,因而刘穷闲忧愁得要死。狐夫人说:“不用发愁,床下有三千两银子,可以拿出来用。”刘大喜,问她:“这是从哪偷来的”狐夫人说:“天下没有主的东西,取之不尽,哪里用得着偷呀”刘找个机会离开了汾州回到山东老家, 弧大人也跟他回去了。过了几年,狐夫人忽然离去,用纸包上几件东西留下。其中有丧家挂在门上的小幡,长约二寸多,众人以为是不祥之兆,不久,刘包就死了。

卷一:

考城隍,耳中人,尸变, 瞳人语 ,画壁 ,山魈 , 咬鬼, 捉狐,荞中怪,宅妖,王六郎,偷桃,种梨,丐仙,僧孽,鬼哭,蛇癖,庙鬼,义鼠,地震,猪婆龙,陕右某公, 好快刀 ,江中鬼 ,戏术,蛰龙 ,小髻 ,金永年,夏雪,美人首,车夫,杨疤眼,鼠戏。    

卷二:

崂山道士,长清僧,蛇人,斫蟒,犬奸,雹神(王公筠苍···),狐嫁女,娇娜,妖术,野狗, 三生(刘孝廉···), 狐入瓶,真定女,焦螟,叶生,四十千,成仙,新郎,灵官,王兰,王成,梦别,李公,鄱阳神,骂鸭,柳氏子。    

卷三:

青凤,画皮,贾儿,董生,龁石,陆判,婴宁,聂小倩,海公子,丁前溪, 张老相公,水莽草 ,造畜,头滚,侯静山,钱流,龙肉,魁星,潞令,山神。    

卷四:

凤阳士人,耿十八,珠儿,小官人,胡四姐,祝翁,侠女,酒友,莲香, 阿宝,九山王 ,遵化署狐,张诚,跳神,铁布衫法,吴门画工,豢蛇,化男。    

卷五:

汾州狐,巧娘,吴令,口技,狐联,潍水狐,红玉,林四娘,鲁公女,道士,胡氏,丐僧,伏狐   苏仙,李伯言,黄九郎 ,金陵女子,汤公,阎罗(莱芜秀才···),厍将军,雷公,戏缢 ,死僧 , 赤字 ,梓潼令,鬼津,禄数,鬼令,禽侠,负尸。    

卷六:

连琐, 单道士,白于玉,夜叉国,西僧,老饕,连城,霍生,汪士秀,商三官,于江,小二,庚娘,宫梦弼,泥鬼。    

卷七:

鸲鹆,刘海石,谕鬼,犬灯,番僧,狐妾,雷曹,赌符,阿霞,李司鉴,毛狐,翩翩,黑兽,余德,青梅,罗刹海市,紫花和尚,鞠乐如,盗户,某乙。    

卷八:

田七郎,保住,公孙九娘,促织,柳秀才,水灾,诸城某甲,库官,酆都御史,狐谐,雨钱,妾杖击贼,秀才驱怪,姊妹易嫁,续黄粱,小猎犬,棋鬼,辛十四娘,男生子。    

卷九:

白莲教(白莲教某···),双灯,蹇偿债,鬼作筵,胡相公,念秧,泥书生,土地夫人,寒月芙蕖, 酒狂,阳武侯,赵城虎,武技,小人,秦生,鸦头,封三娘,狐梦。    

卷十:

布客,农人驱狐,章阿端,花姑子,武孝廉,西湖主,孝子,阎王(阎罗王),土偶,长治女子,义犬(潞安某甲···),伍秋月,莲花公主,绿衣女,黎氏,荷花三娘子,采薇翁,鹿衔草,    小棺,李生,蒋太史,澄俗。

扩展资料: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聊斋志异》,清朝蒲松龄编著的短篇文言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历时30多年完成的著作。“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在文学史上,它是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491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人兽,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的中国的社会面貌。青年作家贾飞曾评价,现当代所有奇幻、玄幻、鬼故事所用的套路和手法,都是蒲松龄用剩下来的,其《聊斋志异》堪称这些小说类作者的鼻祖。    

《促织》写明朝宣德皇帝好玩促织(蟋蟀),责令地方上每年给他进贡,致使促织也成了可居的奇货,“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华阳县有位叫成名的人,因为交不出应征的促织,被打得“两股间浓血流离”。

受女巫的指引,成名好不容易捉到一只促织,却又被小儿子不慎弄死了,小儿子因为害怕父亲责怪,竟投井自杀。后来,儿子的灵魂化成一只促织,能征善战,,成名因此受到了赏赐,成了秀才,还发了大财。

一只蟋蟀,竟然决定了人的生死!这是血泪的控诉,也是绝妙的讽刺。

这种反映社会黑暗,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的作品,还有《红玉》《梦狼》《窦氏》等。

《青娥》写霍桓对青娥一见钟情,却无法与之相会,后从一个道士那里得到了一把斫石如泥的小铲,挖开墙壁,与青娥相见,并赢得了青娥的爱情。但这种爱情又受到女方家庭的阻挠,几经周折,才在县令的帮助下成了亲。

几年之后,青娥又被父亲招到深山。霍桓找到山里,用那把小铲奋力“凿石攻进,且攻且骂”,终于把青娥接到家里。

这个故事歌颂了这些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谴责了阻挠、破坏这种爱情的封建势力,表现了自己美好的理想。

《聊斋志异》中,这种描写理想爱情的故事很多,如《婴宁》《青凤》《阿绣》《连城》《鸦头》等。

《司文郎》写了一个有特异功能的瞎眼和尚,只要在他面前把一篇八股文烧掉,他用鼻子嗅一嗅,就能立刻说出文章的好坏。书生王平子虚心好学,受过高人指点;余杭生则惯好吹牛,对写文章一窍不通。俩人一起来向瞎眼和尚请教。

和尚嗅过王平子的文章后说:“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又嗅余杭生的文章,嗅一篇便“咳逆数声”,连呼“勿再投矣”!

可是应试的结果却是王平子落第,余杭生高中。和尚感叹地说:“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这是多么辛辣的讽刺!

这种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弊端,控诉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的作品,还有《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王子安》等。

《席方平》中,席方平在冥司告状的过程中受到严刑拷打,城隍、郡司又许以千金,他均不为所动。到了冥王那里,又受笞刑,他喊道:“受笞允当,谁叫我无钱耶!”冥王又把他放在火床上,“骨肉焦黑,苦不得死”。

冥王问他:“敢再讼乎”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必讼!”冥王又命令把他锯成两半。虽是“痛不可禁”,他却“忍而不号”。

他的这种精神使得行刑的小鬼也不由地发出“壮哉此汉”的赞叹。冥王没有办法,只好又来软的,叫他回到阳间,答应让他发财,给他增寿,并当场把这些写在生死簿上。但他毫不动心,终于在二郎神那里告了一状,取得了最后胜利。

这种歌颂被压迫人民对恶势力的抗争的作品,还有《商三官》《向杲》等。 

《劳山道士》写一个慕道的王生往劳山拜师学道,却又受不了山中艰苦的劳动生活,终于半途而废。

临行前,他请老师教给他穿墙之术,老师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告诉他,法术不能乱用,否则就不灵了。他回到家里,却马上向妻子吹嘘自己的本领。妻子不信,他便当场试验,结果一头撞在墙上,额头上鼓起一个大包。作者在篇末说:

“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

显然,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就是要讽刺王生这一类喜高名、好卖弄,却又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去学一点真本事的人。

这类故事总结了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还有《种梨》《画皮》《瞳人语》《狼》等。

蒲先生真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人读之,欲罢不能。

比如《西湖主》讲书生陈弼教一个偶然的机会救了一个猪婆龙,后在洞庭湖遇风翻船,流落到个小岛上。原来被他救的猪婆龙正是洞庭湖君的妃子,恰巧住在这里。相遇之后,,妃子把女儿嫁给他,他因此得以发财成仙。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可是到了作者笔下,却写得起伏跌宕,一波三折。陈弼教误入园亭的一段尤其精采。

陈弼教在岛上误入王妃园亭,偷看了打秋千的公主,一见钟情。后在秋千架下拾到公主的红巾,遂题诗一首。一会儿,一个侍女来寻红巾,见红巾已被玷染,大吃一惊,告诉他:窃窥宫仪,又玷染红巾,其罪当死。

看到这里,读者不能不为陈弼教的安危担心。

过了许久,侍女又来告诉他:公主并不生气,看来求生有望。读者也随之松了一口气。后来,公主又派人接连给他送来饮食,读者又松了一口气。

不想,就在问题趋于解决的时候,又掀起一重大波澜: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妃,王妃十分生气,“大骂狂伧”。气氛一下子又紧张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有几个人拿着绳索来捉他。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就在这时,事情却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当年跟随王妃的婢女认出了陈弼教,报告了王妃,于是他一下子由阶下囚变成了座上客,还真的与公主结了婚!

没有好的语言,再好的故事也食之无味。《聊斋志异》用文言写成,一方面继承了文言文精炼、含蓄的优点,一方面又大量吸收民间口语,兼有生活化的长处,语言准确精练而又生动传神。

如《红玉》写冯相如与狐女红玉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一夜,相如坐月下,忽见东邻女自墙上来窥。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

短短的几句话便把整个过程交待得清清楚楚。“视之”“近之”“招以手”“固请之”几句写冯相如,“美”“微笑”“不来亦不去”写红玉,文字简练到无法再简练的程度,内容却十分丰富,不仅写出了两个人的动作、神态,而且准确地传达出双方微妙的心理变化。

人教版语文教材选了《狼》这个故事,你还记得对那只狡猾的狼的描写吗?“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多么生动传神!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法国汉学家克罗德·罗阿说:“《聊斋志异》是世界上最美的寓言。”

这都是对《聊斋志异》的高度赞颂。当然,受时代所限,《聊斋志异》在进步的思想内容中也夹杂着一些落后的成分,如封建伦理道德观念,鬼神迷信和因果报应思想,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倾向等,对某些低级趣味的故事也津津乐道等等,这是我们阅读时应注意分析批判的。

参考资料: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版本很多,有蒲氏手稿本(解放初期发现),为作者修订本,存203篇,稿本中有作者手录的王士祯评语;乾隆十六年铸雪斋抄本,共十二卷,488篇,其中有目无文的14篇,此本也附有王士祯评语。另有乾隆黄炎熙选抄本;吴元相撰稿本。目前最早的刻本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赵起杲的青柯亭本,有“弁言”、“例言”,记叙了底本的来源和刻者所做的工作。赵起杲在例言中言“先生毕殚精力始成是书。初,就正于渔洋。渔洋欲以百千市其稿,先生坚不与,因加评陟而还之…”。故鲍延博有诗曰“谁似严陵太守贤,奇书不惜万人传。莫惊纸价无端贵,曾费渔洋十万钱”。全书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以后通行本大都依此本翻印。乾隆三十二年,有王金范刻本刊行,这是选辑本,共十八卷,分二十六门,二百七十余篇;乾隆五十九年,又有小芝山樵选本,共六卷;道光三年,经国堂刊、何守奇评本;道光四年,刘瀛珍刊巾箱本(选其遗稿四卷,附录一卷);道光五年,吕湛恩刻本;道光十五年,天德堂刊本;道光十九年,何垠刊两截楼本(二十三年又重刊);道光二十三年,但明伦刊朱墨套印本;广东王云楼刻本;同治八年,羊城青云楼刊朱墨套印本;光绪七年,邵州经畲书屋评注合刊本;光绪十二年 ,上海同文书局石印《详著聊斋志异图咏》,内有故事图444幅,十分精美;光绪十七年,喻刊四家合评本。

民国间,由于印刷技术提高,石印、铅印盛行,加之社会动荡,评校、纸张、装订粗制滥造,所印之本多不甚精。常见有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上海育文书局石印本;上海中新书局铅印本等等。

建国后,版本亦多。大致有:1953年9月锦章书局本;1953年12月广益书局本;1955年9月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1957年11月商务印书馆本;1962年7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本;1978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新1版;1980年7月齐鲁书社本;1988年1月岳麓书社本;1989年1月浙江古籍出版社本等。

具体为:

袁世硕:铸雪斋和《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一集1980(《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1988)

孟繁海;谈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一集1980

( ):《聊斋》手稿下半部是怎么丢失的 《南宁晚报》1980,8.20

杨震方;有正本《原本聊斋志异》述略《中华文史论丛》1980.1(《文汇报》1980.10.6)

王贞泯: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文科教学》(《内蒙古乌盟师专学报》)1980.4

骆 伟;构图严谨 神态逼真——介绍工笔重彩画《聊斋志异图绘》 《柳泉》1980.2

孙一珍:评但明伦对《聊斋志异》的评点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二集1981

骆伟,徐瑛:谈谈现存聊裔手稿种种 《广东图书馆学刊》1981.4

骆 伟:《聊斋志异》版本略述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三集1982

阎少显,卢震鸣:《聊斋志异》手稿发现记 《青年科学家》1983.1

石圭平;《聊斋志异》手稿轶事:访蒲松龄第十世孙蒲惠章《鸿雁》(呼和浩特市)1984.3

骆伟,徐瑛:现存蒲松龄手稿辑考 《柳泉》1984.5

何金文,胡邦炜;冯镇峦评本《聊斋志异》初探 《社会科学研究》1984.4

吴功正:清代《聊斋》的评论述略 《人大资料》1985.12(《北方论丛》1985.3)

沈维常等;谈但明伦关于《聊斋》“双提”写法的评点《南通师专学报》(社科)1985.4

萧新褀:《聊斋志异》版本略谈 《人大资料》1987.8

盛 伟;谈蒲松龄佚文《聊斋志异》清抄本《人大资料》1987.1l(《衡阳师专学报》社科1987.3)

李茂肃:冯镇峦评点(聊斋志异》浅述 《蒲松龄研究》第1辑1987

汪庆元:《聊斋志异》方舒岩评点初探 《明清小说研究》1988.2

张菊如《王批聊斋志异》评价 《明清小说研究》1988.3

袁世硕:张元及其父、其子——附《聊斋志异》手稿太评点人初挥《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齐鲁书社1988

袁世硕:《聊斋志异》康熙抄本补说 《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齐鲁书社1988

袁世硕:王金范选刻十八卷本《聊商志异》《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齐鲁书社1988

沈继常:《聊斋》“但评”三题 《人大资料》1989.5

蒲 泽:鲜为人知的《聊斋志异》朱氏刻本 《人大资料》1989.11

王志民:最初的《聊斋志异》评论《人大资料》1990.4(《云南教育学院学报》社科1989.4)

蔡国梁:《聊斋》二十四卷抄本的校勘价值 《明清小说研究》1990.2

魏隐儒:论《聊斋志异》的几个主要版本 《蒲松龄研究》总第5期1991.12

郭福生:关于《聊斋志异》手稿发现与保存者情况的调查记略——兼与阎少显、卢震鸣二人《<聊斋志异〉手稿发现记》一文商榷 《蒲松龄研究》总第5期1991.12

袁世硕:《异史》——《聊斋志异》的易名抄本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1991.3

王子宽:论《聊斋志异》稿本、青本和铸奉之关系 《福建学刊》1991.2

邹宗良:初稿本《聊斋志异》考《人大资料》1992、10(《蒲松龄研究9总第8期1992.3)

杨海儒:聊斋手稿何以流落辽宁《银川师专·宁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1993.13(2)(《蒲松龄生平著述考辨》中国书籍出版社 北京1994)

吕 扬:《聊斋》何评述要 《蒲松龄研究》总第10期1993.1.2·

杨占娥;一部易名为《异史》的《聊斋志异》校释本问世《蒲松龄研究》总第10期1993.1.2

张宪春;《聊斋志异》版本叙录 《蒲松龄研究》总第1l期1993.3.4

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版本整理的复案和思考一一兼议影印抄本《异史》 《蒲松龄研究》总第12期1994.1

刘世德;王芑孙《聊斋志异》批语汇辑 《蒲松龄研究》总第13期1994.2

蒲延章:求实务实惟实 恢复历史原貌——驳郭福生《关于<聊斋志异〉手稿发现与保存者 情况的调查记略》 《蒲松龄研究》总第13期1994.2

杨海儒:民国石印本《聊斋全集》辨伪新证《蒲松龄研究》总第14期1994.3(《蒲松龄生平着述考辨》1994)

陈 洪:《聊斋》评论的双璧——冯镇峦、但明伦评点衡估 《蒲松龄研究》总第15期1994.4

杨海儒;有正本《原本加批聊斋志异》对原著的肆意篡改《明清小说研究》1994.1(《蒲松龄生平著述考辨》1994)

麦 缃:也谈《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的文字《蒲松龄研究》总第16期1995.1

赵伯陶;读《聊斋》札记——《聊斋》清人旧评刍议 《蒲松龄研究》总第16期1995.1

周锡山:王渔洋《聊斋志异》评批述评 《蒲松龄研究》总第16期1995.1

来源

http://postbaiducom/fkz=69087862

http://wwwzbsqgovcn/html/2005/07/28/20050728151055html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