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的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谱的意思,第1张

基本字义

(谱)

pǔㄆㄨˇ

1 依照事物的类别、系统制的表册:年~。家~。食~。菜~。~系(a家谱上的系统;b物种变化的系统)。

2 记录音乐、棋局等的符号或图形:歌~。乐(yuè)~。棋~。画~。~号。~表。

3 编写歌谱:~曲。~写。~制。

折叠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折叠字义

⑴谱pǔ

⑵(形声。从言,普声。本义:记载事物类别或系统的书)

⑶同本义 [table;chart;book]

谱,牒也。――《广雅》

谱,籍录也。――《说文解字》。朱骏声曰:"桓君山云,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斜上,普效周谱,是谱之名起于周代也。"

十二曰谱系,以纪世施继序。――《旧唐书·经籍志上》

⑷又如:食谱;歌谱;谱学(研究氏族或宗族世系的学科);谱录(用谱表的方式记录世系);家谱;棋谱

⑸符号或文字列记乐歌的音节、声调,以便奏唱的籍录 [music;music score]

自历代至于本朝,雅乐皆先制乐章而后成谱,崇宁以后乃先制谱后命词。――《宋史·乐志》

⑹又如:简谱;五线谱;工尺谱;乐谱

⑺大致的把握 [a considerable degree of assurance;a fair amount of confidence]。如:做事有谱儿

⑻将放射物或波的诸分量按某种可变特征(如波长、质量或能量)分开并排列而成的一种系列 [spectrum]。如:光谱;能谱

折叠其它字义

⑴谱pǔ

⑵按照事物的类别或系统编排记录 [excerpt and edit;take notes]

谱,布也。布列见其事也,亦曰绪也,主绪人世类相继如统绪也。――《释名》

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史记·三代世表》

谱汝诸孙中。――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⑶又如:谱列(按照事物的系统和类别编排);谱注(记叙记载);谱状(记载家族及历史的书籍)

⑷写曲 [compose music;set to music]。如:把这首诗词谱成歌曲;这首歌是谁谱的曲

谱表pǔbiǎo

[stave] 在乐谱中用以记录音符的五根平行横线

谱曲pǔqǔ

[set words to music] 为歌词配曲

谱系pǔxì

⑴[pedigree]

⑵家谱上的系统,

⑶物种变化的系统,

谱写pǔxiě

⑴[score]∶为了演出而改编[乐曲],

连谱写带誊清,一支副歌需要用两个半小时,

⑵[write]∶创造[值得记载的事物],

谱写历史的新篇章,

谱子pǔzi

[music score] 曲谱

折叠编辑本段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正韵》博古切《集韵》《韵会》彼五切,$音补。《说文》籍录也。《广雅》牒也。《玉篇》属也。《释名》布也,布列见其事也。《文心雕龙》总领黎庶,则有谱籍簿录。谱者,普也。注序世统事资周普,郑氏谱诗,盖取乎此。《诗序》以立斯谱。《孔疏》谱亦是序类。避子夏序名,以其列诸侯世及诗之次,故名谱也。《史记·三代世表》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前汉·刘歆传》歆著《三统历谱》。《旧唐书·经籍志》谱系以纪世族继序。

又《集韵》或作諩。《春秋序》谱第。《注》谱,本又作諩。 《说文》本作竭。

参考文献中[M]表示专著,[J]表示期刊文章。

参考文献的具体表示方法为:

1、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期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1、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2、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3、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4、乐谱I; **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与技巧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与技巧,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与技巧

  书写格式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目前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书写技巧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以word2007为例,可以在插入尾注时先把光标移至需要插入尾注的地方,然后点击 引用-脚注下面的一个小箭头,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有个自定义,然后输入中括号及数字,然后点插入,然后自动跳转到本节/本文档末端,此时再输入参考文献内容即可。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到这里,我们离完美还差一点点。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注:以上在word中的处理是比较常用的做法,不过作者需要了解,投稿稿件是word格式或pdf格式或wps格式,但是很多期刊是用方正排版系统排版的,二者不“兼容”。因此,作者的word投稿只是编辑部排版的原稿,排版问题作者无需太过担心;而作者如想要编辑部出刊前最后的电子稿(有些作者着急要清样或已经排版的电子稿)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没有方正的软件就无法打开这个电子稿。

;

我们看古代的影视作品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剧中的男子会手里拿着三尺,那么它这个三尺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古代的剑大约的长度也在三尺左右,所以人们也用三尺来表示剑。除此之外这个三尺还有别的引申寓意,例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个词语叫做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三尺就是指古代的法律条文,所以这个尺其实是古代量长度用的,最早出现在商朝。

一、三尺的来源

三尺这个词是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长度工具。从历史上周朝的剑制来看,根据长度和重量的不同而有三种划分,分别是三种身份的人佩戴的。其中上士的剑长度约在三尺左右,所以这种剑的名字又叫做三尺。在汉朝的历史曾经记载着一句话意思是,我一介布衣的身份,拿着三尺长的剑夺取了天下。所以三尺剑最早的来源就是周朝的剑制中,因为周朝的剑长度正好是三尺。所以以三尺来代替剑的说法。

二、三尺的故事

三尺还有一个寓意就是音乐的准则,历朝历代的戏曲艺人必读的一本书就是沈璟的曲谱,也正是有这份曲阜的存在,所以才能让明清时期创作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空间。而这本曲谱就是一整套规范的系统的乐谱,非常的精妙绝伦,所以这套曲谱也被称为三尺法。也正是因为有这份乐谱的存在,所以才能让万历年间所有的艺术家共同探讨音律问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时代艺术的发展。而这些现象也是对沈璟曲谱的实事求是的肯定。

 

三、三尺的引申寓意

三尺但是除了代替剑的称法和音乐的准则外,还有一个意思是指自身,一般都是用来谦虚贬低自己的。还有另一个寓意就是法律,因为古时候人们会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面,因此法律也被叫做三尺法。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三尺逐渐成为规范人行为的一种度量。

一般来说,音乐的丧失就是这样,没有录音设备,人们无法完全保存声音,因此音乐极易丢失。当然,要想在音乐中跨时代生存下去,需要依靠一整套符号系统,以乐谱的形式使音乐长生不老。

例如,据说最早中国音乐家演奏的音乐,叫做“书面音乐”。书面音乐的录制效率很低。他们通过详细的文字音乐演奏技巧,如左右指法、弦乐顺序、徽章位置等录制音乐,现存唯一的剧本是唐代手稿《介石调幽兰》,最早藏在日本京都西河茂神社。19世纪末,杨守敬先生到日本寻找古籍时,发现了钢琴音乐。经过多年的发展,要掌握一套完整的音乐语言并使之复兴是非常困难的。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许多音乐大师试图恢复这种古老的音乐。如果你感兴趣,你可以在网上搜索。记录文本光谱是非常困难和低效的,因此保留的概率自然较低。

当然,在中国也有类似于西方音乐的“气质谱”,比如工尺谱最受欢迎。事实上,所谓的节奏谱需要发明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来记录音乐的节奏和调性。一是中国人善于“道”,而轻“术”。他们喜欢谈论理论,但往往看不到技术等实际的东西音乐是古代六经之一,周文化的核心是礼乐并举。所以在音乐方面,中国人总是谈论音乐的启蒙,更多的是关于音乐哲学,而不是关于录制音乐的技巧。

其次,中国人对艺术传播有严格的门槛规则。读武侠小说,江湖上常有一条规矩:“男人不传给女人,里面不传给外面”。这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乐于做的事。教师和大师都有高超的技能,但这些技能往往只能在家庭中传承。就连门徒也要保守自己的手。如果家庭很小,可能会失去一项独特的技能。

比如,我们都知道魏晋名士阮籍会演《广灵散》。袁准让他教他,阮籍拒绝了。当他死后,他叹了口气说:“如果袁小妮想学这三个字,我就不会和金谷在一起,广灵三也永远不会!这是丢失的第一张音乐唱片。

书在古代中国有三种含义:作为文字的书,作为档案的书,以及作为典籍的书。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秦、秦汉简帛古书的大量出土,为反思此前先秦、秦汉学术史的研究提供契机,也使重新审视古代的知识系统和知识结构成为可能。

作为典籍的书并非自古有之,约在春秋战国之际突然出现,并成为十分显著的现象。官学是它的源头。所谓官学,是官师政教合一的王官之学,是商周时代贵族政治的产物。在官学系统下,并无自由学术,学术由官府掌控。官学大致包括以下方面:古代大部分官文书,即所谓的典册,由祝、宗、卜、史系统的官员掌守。其中祝、宗掌祭祀神祖,有相应仪文祀典;卜掌占卜,史掌天文历法、记录史事和官爵册命,有相应的占卜记录和史册谱牒。当时的学术主要集中于这一系统,特别是史官手中。古代学术除集中于上述官守,主要集中于学校。当时贵族子弟所习课业有所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书、数是读写、计算技能的训练,属于小学;礼、乐、射、御,是大学的核心内容。古代养生、烹调等技术主要是由宰、膳夫系统的宫廷内官掌守。古代成文法的前身可能是某些王命。司士、司寇掌法律,但法律由史官典藏。古代的各种簿籍和图册可能由分管各级行政事务的官员,特别是司徒系统的官员来掌守。古代的农艺知识可能与司徒系统的农官有关。古代的工艺知识可能与司工系统的农官有关。

上述七种官学,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以天文、历算和各种占卜为中心的数术之学,以医药养生为中心的方技之学,还有工艺学和农艺学的知识,主要与今天所说的科学技术、宗教迷信有关;一类是以礼制法度和各种簿籍档案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知识。

在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春秋战国时代,官学下替就成为各种私学兴起的背景。比如,儒家所传六艺之书包括筮占、典谟训诰、诗歌、礼仪、春秋,大体出于王官之学的第、类;墨家重视技巧,可能与第类有关;阴阳家与数术有关,出自第类的史卜系统;道家强调合天道、养性命,与第类有关。实际上,春秋战国之时的诸子之学,从知识背景上讲正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诗、书、礼、乐等贵族教育为背景或围绕这一背景而争论的儒、墨两家,一类是以数术、方技等实用技术为背景的阴阳、道两家以及从道家派生的法、名两家。如将视野向后延伸,会发现秦汉以降的中国本土文化,也可分儒家、道家文化两大系统:儒家文化不仅以保存、阐扬诗书礼乐为职任,还杂糅刑名法术,与上层政治紧密结合;道家文化是以数术方技之学为知识体系,阴阳家和道家为哲学,民间信仰为社会基础,结合三者而形成,在民间有较大影响。

在了解官学下替及诸子学兴起背景后,我们会发现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往往只注意到从百家争鸣到儒家定于一尊的过程,很少考虑在先秦诸子之外还有以数术方技之学为核心的各种实用文化。就出土简帛古书的数量及覆盖面而言,数术类与方技类是其中最突出的类别。这对我们反思旧有知识体系大有帮助。

这里以数术类、方技类简帛古书为例,略述其价值。一则,数术类、方技类简帛古书的出土,极大丰富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特别是对各种实用文化的认识,使我们直观感触中国文化的两条线索。二则,对哲学史的研究。在厘清诸子书的来源后,要跳出诸子看诸子:既要参考六艺之书以挹经注子,也要以数术、方技和兵书为解读线索。三则,对科技史的研究。数术涉及天文、历算、地学、物候学等,方技涉及医学、药剂学、养生术等,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源泉。比如,四大发明的指南针源于式占,是数术家的工具;火药源于炼丹,炼丹又是方技家所为。四则,对宗教史的研究。关注点在于数术、方技与早期巫术的关系,以及道教产生的背景。道教不仅以数术方技作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把老、庄之学当作其哲学表述。它与阴阳家及道家都有一定关系,但与道家,特别是道家的养生思想关系更密切。比如,道教所说的神仙,其实就是一种养生境界,推其源仍出于方技之学。

对简帛古书体例、分类的研究,是认识其意义、价值的前提。体例是对古书创作、阅读方式的理解,分类是以这种理解为基础建立的类型概念。

读古书当知古人著述之体例,对此余嘉锡的叙述最为精简。第一,古书的作者。用余嘉锡的话说,周秦古书,皆不题撰人余嘉锡:古书通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按:凡援引余嘉锡论断,不特意标注者,均源自此书。。出土简帛古书证明了这一点:迄今尚未发现有题写撰人的。古书普遍书写撰人,开始于隋书经籍志。第二,古书的年代。古书的作者既然难以确定,古书的年代自然也成问题。古书有作者、述者、撰著之人之别,故古书的写作年代势必模糊不清。第三,古书的书名。古书有书名和篇名。书籍普遍书写大题可能是隋唐以来的习惯。余嘉锡说古书之命名,多后人所追题,不皆出于作者之手。现已发现的简帛古书皆无大题,只有小题。官方藏书则有大题。今天所见简帛古书的书名,除一部分标明外,多是整理者依据古书命名原则所后加。第四,古书的结构。古人著书,往往随作数篇,即以行世,所以多单篇别行。出土简帛书籍,很多是单篇,数术、方技类书尤其如此。与单篇别行相对应,是古书往往分合无定:即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可出现在不同典籍中,有时会形成分合无定的许多种书。第五,古书的真伪。古书真伪之辩,自古有之,至近现代而蔚为大观。真伪概念是相对作者而言,而作者实际又有不同含义,故真伪概念也势必大乱。余嘉锡说道,不知古人著述之体例,而欲论古书之真伪,往往会造成不少冤假错案。比如,尉缭子、六韬等古书多被视为伪书,但从银雀山汉简及八家廊汉简可知,这两部古书不仅不是伪书且成书年代较早。

李学勤主张参照汉书艺文志对简帛古书进行分类。此处依循史书类入六艺的旧法,据李零研究将之归纳六类如下汉书艺文志中国语、战国策、太史公书等史书归入春秋经下,是因为秦汉时代史学以经学附庸的面目出现,尚无独立地位;西晋荀勖作中经新簿,将书籍分为四部,史学著作作为独立一类出现,至隋志始称之为史部。将史书类独立的作法,未能反映史部的发展历程。,简帛所见古书亦附入类目之中。

六艺类。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本来是教授贵族子弟的六门课,这些课是讲道德修养和技能训练。孔子的六艺也是六门课:诗、书、礼、乐、易、春秋。不论六艺内容为何,它们原先都非书名,也不涉及读什么书,仅是某类书的类名。后人多将之视为书名,如诗经、春秋等,实际上是这类书的选本。六艺类又可分为三小类:经典类,如诗、书、礼、易、春秋等。简帛所见诗类有阜阳汉简诗经,礼类有武威汉简仪礼,易类有马王堆帛书周易等。关于六艺类典籍,新近简帛中有新发现。2008年10月22日,清华大学正式对外宣布,由校友捐赠,约2100枚战国竹简入藏清华。这批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期,属书籍类,内容大多与历史相关。这批简中有尚书,且是秦焚书前写本。金_、康诰、顾命等篇目,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都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之佚篇。清华简中还有一种编年体的史书,体裁和部分文句都很像竹书纪年,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至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李学勤:初识清华简,光明日报网:01gmrb/2008-12/01/content_864238htm。传记类,亦即上述各书的传、记、说、解、训、诂、章句等。小学类,如仓颉、史籀、急就等书。简帛所见有阜阳汉简仓颉篇、居延汉简急就章等。

诸子类。诸子书是战国古书的主体。汉代人把诸子百家概括为六家或九流十家。

六家是司马谈六家要旨中所说,包括阴阳、儒、墨、法、名、道,汉志增补纵横、杂、农、小说,则为九流十家。先秦是否有这么多家或流且不论,至少儒、墨、道三家还是有的。故诸子类又可分四小类:儒家,如孟子、荀子等,简帛所见有八角廊汉简论语、儒家者言等;墨家,今仅存墨子;道家,如老子、庄子,简帛所见有马王堆帛书老子、经法等;其他,多与道家有关。

诗赋类。战国秦汉的诗赋,汉志所收,除楚辞、文选所录,史记、汉书所引,很多都已亡佚。它的诗是歌诗,是可按乐谱歌唱的诗,所录以汉代乐府歌诗为主;它的赋是辞赋,分四类,前三类是以屈原、陆贾、荀卿为首的赋,第四类是作者不详或专题总集性质的赋。诗赋类下面分诗、赋两类。简帛所见诗赋类材料不多,简帛所见有银雀山汉简唐勒、尹湾汉简神乌赋等。

兵书类。汉志分兵书为四类:权谋以战略为主,带有综合性、理论性;形势以战术为主,带有专题性、实用性;阴阳是数术在兵学上的应用,侧重天文地理;技巧是攻城、守城之术,外加武器、武术研究。前两类是谋略,后两类是技术,可以反映出古代兵书的大致范围。简帛所见兵书以银雀山汉简为最,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张家山汉简盖庐属兵阴阳家类著作。

数术类。汉书数术略分数术之书为六类:天文、历谱是天文历算之学,其中天文还包括吉凶占验,简帛所见有马王堆帛书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等,以及阜阳汉简天历、张家山汉简算术书等;五行是日者之术,包括式法和各种选择之术,内容涉及阴阳五行时令等,简帛所见有睡虎地秦简日书甲、乙本、孔家坡汉简日书等;蓍龟是卜筮之术,包括龟卜、筮占两类,是上述占卜之外最重要的占卜之术,王家台秦简归藏、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等;杂占是除星气之占、式占、龟卜、筮占之外的其他占法,主要是占梦、厌劾祠禳等,简帛所见有睡虎地秦简日书中的梦篇、马王堆帛书避兵图等;形法是相术,以相地形、相地宅为主,也包括相人畜、相器物等,简帛所见有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居延汉简相宝剑刀等。这六类可反映出古代数术的大致范围。

方技类。汉志分方技之学为四类:医经是综合性的医书,偏重理论,其中脉学最为重要,简帛所见有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二脉灸经、张家山汉简脉书等;经方是专题性医术,偏于应用,简帛所见有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武威旱滩坡汉简医方等;房中是讲房中交接之术等内容,简帛所见有十问、合阴阳等;神仙是房中以外的其他养生之术,包括服食、行气、导引等,简帛所见有马王堆帛书却谷食气、导引图以及张家山汉简引书等。

上述六类,前三类偏重人文,后三类偏重技巧。前三类书一直备受学者看重,后三类书却很少有人关注,以至于有有学无术之局面出现。受旧有知识结构及知识背景影响,不仅前三类书研究中存在不少问题,也使后三类书的意义未能充分发掘。充分关注并利用简帛古书进行研究,将成为重写秦汉、先秦学术史的关键。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