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木有人知道《古文观止》的故事梗概、主题还是出现的诗句是神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有木有人知道《古文观止》的故事梗概、主题还是出现的诗句是神马????,第1张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1]

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81年繁体字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古文观止》的许多译注本,都是用中华书局本为底本。中华书局本实有两种:一是1959年本。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转来的本子,此本“据映雪堂本断句,并校正了个别显著的错字”。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点校本。此本虽以1959年本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过,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还用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校勘过,而且补录了二吴之《序》和乘权所撰《例言》。因而后者是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版本。[1]

该书所选古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该书选文丰富多彩,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便于诵读,其中不少是传诵千古的名篇。[2]

《古文观止》的作者是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乘权、吴调侯叔侄俩。吴乘权,字楚材。他一生研习古文,好读经史。康熙十五年(1676年)就在福州辅助先生教伯父之子学习古文,后竟以

古文观止上下册

授馆终其一生。除参与选编《古文观止》外,他还同周之炯、周之灿一起采用朱熹《通鉴纲目》体例,编过一个历史普及读本——《纲鉴易知录》。大职,字调侯,也是嗜“古学”而“才器过人”。他一生的主要经历,是在家乡同叔父一道教书。二吴编撰《古文观止》费时有年。起初,他们只是为给童子讲授古文编了一些讲义。后来逐年讲授,对古文的见解越来越深,讲义越编越精,以致“好事者手录”而去,“乡先生”读后有“观止”之叹,劝他们“付之剞劂以公之于世”。这样,他们才“辑平日之所课业者若干首”为一书。书稿编好后,即寄往归化(今呼和浩特市)请吴兴祚审阅。兴祚,字伯成,号留村,为乘权伯父。他官至两广总督,时任汉军副都统。他“披阅数过”,以为此书于初学古文者大为有益,便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端午节为书做序,且“亟命付诸梨枣”。这样就有了《古文观止》最早的刻本。[1]

3作品特点

该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衡文标准基本上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当然所谓思想性是以不违背封建正统观念为基准的。

古文观止手抄本

选者以古文为正宗,也不排斥骈文收入4篇,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文章中间或末尾,选者有一些夹批或尾批,对初学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帮助;体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体分类的习惯,而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值得肯定。[3]

《古文观止》是一部纵横交美的好文选。言其纵,是因为编者按历史的流程将一位位最优秀的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依次编录,读之如同漫步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的长廊,沿波讨源,因枝求叶,可以毫不费力地体会到其中的脉络;言其横,则是指《古文观止》几乎收存了我国古代文章的各种样式和各类内容。看到:先秦外交官的优雅而婉转的辞令如何完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纵横家们又是如何唇枪舌剑捭阖天下释难解纷的;帝王求贤若渴,于是下诏,臣子满腹良策,于是上表;魏晋名士兰亭聚会了,王羲之把它记下来;徐敬业要讨伐武则天了,骆宾王大书檄文;关心政治的,诸论纷出,了解民情的,各传频作;朋友要走了,有赠序,从自然中归来,有游记;于是看到了苏轼为韩愈作的碑文:“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于是看到杜牧用文字还原的阿房宫;还有考试的论文,自荐的求职书;还有梦想中的桃花源,酣醉后的醉翁亭;岳阳楼上的忧患意识,滕王阁中的书生意气……一切都在这个世界中呈现,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2]

《古文观止》所选以散文为主,间有骈文辞赋,基本上均为历代传诵名篇,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编者以“观止”来冠名,恐怕确有当初吴公子季札观赏舞乐时那种由衷赞叹溢于言表的心境。从这点来看,《古文观止》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代散文大观,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散文发展历程。[3]

另一方面,《古文观止》虽为当时的蒙童和普通古文爱好者所选编,但一点也没有媚俗的气息,这些不朽的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成熟的人生经验、艰深的文章美学,乃至博远的宇宙哲理。在中国浩淼的散文之海里,优秀之作实在太多了,而《古文观止》所选作品真是做到了蒙童读来不高,学人读来不低,很像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一样,这两部选集堪称中国传统文学通俗读物的双璧。[4]

《古文观止》所收以散文为主,兼取骈文。与《文选》以来的古文选本相比,它包括的时代既长,卷帙又不甚多,而且文章的体裁多样,较少派别的偏见,可谓广收博采,而又繁简适中。在编排上,全书按时代先后分为7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重点作家和作品。由此可以纵观古文发展的源流,也可以分析各个作家的不同风格。每篇文章又都有简要的评注,辅助读者理解文义,掌握行文的章法。加以入选的文章多属久经传诵的佳作,所以此书广为流行至今。[4]

4图书目录

《古文观止》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传》3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礼记》6篇,《战国策》14篇,韩愈文24篇;柳宗元文11篇,欧阳修13篇,苏轼文17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4篇……共222篇。篇幅长短适中,每一篇选文也都非长篇巨制,易于阅读和理解,篇目和分卷比较匀称,极宜普及和流行。

古文观止经典本[2]

卷一

周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二 周郑交质左传

三 石碏谏宠州吁 左传

四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五 郑庄公戒饬守臣 左传

六 臧哀伯谏纳郜鼎 左传

七 季梁谏追楚师 左传

八 曹刿论战 左传

九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传

十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十一 齐桓下拜受胙 左传

十二 阴饴甥对秦伯 左传

十三 子鱼论战 左传

十四 寺人披见文公 左传

十五 介之推不言禄 左传

十六展喜犒师 左传

十七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十八 蹇叔哭师 左传[4]

卷二

周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郑子家告赵宣子 左传

二 王孙满对楚子 左传

三 齐国佐不辱命 左传

四 楚归晋知罃 左传

五 吕相绝秦 左传

六 驹支不屈于晋 左传

七 祁奚请免叔向 左传

八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左传

九 晏子不死君难 左传

十 季札观周乐 左传

十一 子产坏晋馆垣 左传

十二 子产论尹何为邑 左传

十三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左传

十四 子革对灵王 左传

十五 子产论政宽猛 左传

十六 吴许越成 左传[4]

卷三

周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祭公谏征犬戎 国语

二 召公谏厉王止谤 国语

三 襄王不许请隧 国语

四 单子知陈必亡 国语

五 展禽论祀爰居 国语

六 里革断罟匡君 国语

七 敬姜论劳逸 国语

八 叔向贺贫 国语

九 王孙圉论楚宝 国语

十 诸稽郢行成于吴 国语

十一 申胥谏许越成 国语

十二 春王正月 公羊传

十三 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传

十四 吴子使札来聘 公羊传

十五 郑伯克段于鄢 谷梁传

十六 虞师晋师灭夏阳 谷梁传

十七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礼记 檀弓

十八 曾子易箦 礼记 檀弓

十九 有子之言似夫子 礼记 檀弓

二十 公子重耳对秦客 礼记 檀弓

二十一 杜蒉扬觯 礼记 檀弓

二十二 晋献文子成室 礼记 檀弓[4]

卷四

战国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

二 司马错论伐蜀 战国策

三 范雎说秦王 战国策

四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五 颜斶说齐王 战国策

六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七 赵威后问齐使 战国策

八 庄辛论幸臣 战国策

九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十 鲁仲连义不帝秦 战国策

十一 鲁共公择言 战国策

十二 唐雎说信陵君 战国策

十三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十四 乐毅报燕王书 战国策

十五 谏逐客书 李斯

十六 卜居 屈原

十七 宋玉对楚王问 宋玉[4]

古文观止 译注

卷五

汉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五帝本纪赞 史记

二 项羽本纪赞 史记

三 秦楚之际月表 史记

四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史记

五 孔子世家赞 史记

六 外戚世家序 史记

七 伯夷列传 史记

八 管晏列传 史记

九 屈原列传 史记

十 酷吏列传序 史记

十一 游侠列传序 史记

十二 滑稽列传 史记

十三 货殖列传序 史记

十四 太史公自序 史记

十五 报任少卿书 司马迁[4]

卷六

汉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高帝求贤诏 汉高祖

二 文帝议佐百姓诏 汉文帝

三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汉景帝

四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汉武帝

五 过秦论 上 贾谊

六 治安策 一 贾谊

七 论贵粟疏 晁错

八 狱中上梁王书 邹阳

九 上书谏猎 司马相如

十 答苏武书 李陵

十一 尚德缓刑书 路温舒

十二 报孙会宗书 杨恽

十三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汉光武帝

十四 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

十五 前出师表 诸葛亮

十六 后出师表 诸葛亮[4]

卷七

六朝唐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陈情表 李密

二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三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四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五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六 北山移文 孔稚珪

七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八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骆宾王

九 滕王阁序 王勃

十 与韩荆州书 李白

十一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白

十二 吊古战场文 李华

十三 陋室铭 刘禹锡

十四 阿房宫赋 杜牧

十五 原道 韩愈

十六 原毁 韩愈

十七 获麟解 韩愈

十八 杂说一(龙说) 韩愈

十九 杂说四(马说) 韩愈[4]

卷八

唐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师说 韩愈

二 进学解 韩愈

三 圬者王承福传 韩愈

四 讳辩 韩愈

五 争臣论 韩愈

六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

七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

八 与于襄阳书 韩愈

九 与陈给事书 韩愈

十 应科目时与人书 韩愈

十一 送孟东野序 韩愈

十二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十三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十四 送杨少尹序 韩愈

十五 送石处士序 韩愈

十六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十七 祭十二郎文 韩愈

十八 祭鳄鱼文 韩愈

十九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2]

古文观止(4张)

卷九

唐宋文

一 驳复仇议 柳宗元

二 桐叶封弟辨 柳宗元

三 箕子碑 柳宗元

四 捕蛇者说 柳宗元

五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六 梓人传 柳宗元

七 愚溪诗序 柳宗元

八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柳宗元

九 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十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十一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十二 待漏院记 王禹偁

十三黄冈竹楼记 王禹偁

十四书洛阳名园记后 李格非

十五 严先生祠堂记 范仲淹

十六岳阳楼记 范仲淹

十七 谏院题名记 司马光

十八 义田记 钱公辅

十九 袁州州学记 李觏

二十 朋党论 欧阳修

二十一 纵囚论 欧阳修

二十二 释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1]

卷十

宋文

一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二 送杨寘序 欧阳修

三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四 五代史宦官传序 欧阳修

五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六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七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八 秋声赋 欧阳修

九 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

十 泷冈阡表 欧阳修

十一 管仲论 苏洵

十二 辨奸论 苏洵

十三 心术 苏洵

十四 张益州画像记 苏洵

十五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十六 范增论 苏轼

十七 留侯论 苏轼

十八 贾谊论 苏轼

十九 晁错论 苏轼[1]

卷十一

宋文

一 上梅直讲书 苏轼

二 喜雨亭记 苏轼

三 凌虚台记 苏轼

四 超然台记 苏轼

五 放鹤亭记 苏轼

六 石钟山记 苏轼

七 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八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苏轼

九 前赤壁赋 苏轼

十 后赤壁赋 苏轼

十一 三槐堂铭 苏轼

十二 方山子传 苏轼

十三六国论 苏辙

十四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十五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十六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十七 赠黎安二生序 曾巩

十八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十九 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

二十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二十一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王安石[1]

卷十二

明文

一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二 阅江楼记 宋濂

三 司马季主论卜 刘基

四 卖柑者言 刘基

五 深虑论 方孝孺

六 豫让论 方孝孺

七 亲政篇 王鏊

八 尊经阁记 王守仁

九 象祠记 王守仁

十 瘗旅文 王守仁

十一 信陵君救赵论 唐顺之

十二 报刘一丈书 宗臣

十三 吴山图记 归有光

十四 沧浪亭记 归有光

十五 青霞先生文集序 茅坤

十六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十七 徐文长传 袁宏道

十八 五人墓碑记 张溥[1]

5社会影响

《古文观止》篇幅适当,所选的文章以汉唐二代为多,

古文观止字帖版

以散文为主,兼顾骈韵二体,既有长篇大论,又有精短美文,反映出编者眼光的细致和周到。它本身的鲜明特点与突出优势使它在问世后的300多年里,成为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初学古文选本,常作为私塾及学堂的启蒙读本,几乎家家备一本,海内风行。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呢?《古文观止》之前的古文选本,大多依据昭明太子萧统《文选》的体例,分类繁琐,常以条目为主线,阅读使用时都很不简便。《古文观止》则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将作者的各类文体的作品集粹于一处,阅读方便,查看快捷,使读者对清代之前的散文史认识清楚,印象深刻。所以,《古文观止》的流行性与通俗性、权威性至今难以动摇,仍影响巨大,是青年首选的普及性古文选本,一版再版,依旧常售不衰。[1]

6作品评价

《古文观止》是迄今为止对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写作名篇较精的一本古文书。

古文观止简约版

里面200多篇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小短文从多个角度展现出中华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华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内有清代之前文人名士比较有名的文章,和古人必须学的《四书五经》、《礼记》、《左传》等。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韩愈的《师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许多。能领略到他们的心里想法。这该书里知识容量很大,有历史资料,古人文学,诗画评论,风景介绍……愿智慧之光照亮千家万户,同时也照亮千万颗希望知识的灵魂,使人类的精神空间更加明丽、生辉。《古文观止》,智慧的光芒! 选篇能包罗历代古文的精华,又能用注释扫除诵读、理解古文的拦路石,评论又能说透文章做法之妙。这样的读本自然会受到初学者的欢迎,故吴兴祚谓“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企浅鲜哉”(《序》)。当然,《古文观止》的选篇也有不足之处:为秦文选的多,子书一家未选;八代文选的太少,所选唐宋文过于集中于八家文,而南宋文全然不选,元文亦告阙如。明文虽选18篇,大半并非“观止”之作。再者,艺术分析不乏卓见妙论,终难跳出起承转合的窠臼。[4]

《古文观止》的长处和短处,主要是由它的编选方法所带来的;二吴称书的编选方法为“集”或“汇而集之”。所谓“余两人非瑚言选也,集焉云耳。集之奈何”?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谰略者详之,繁者简之,散者合之,舛错者厘定之,差讹者校正之云尔。盖诸选家各有精思深义以抉古人之奥,读之者取此置彼用美者或遗,一概观览则劳于睹记,此余两人所以汇而集之也(《例言》)。[4]

编者又对选文作了精彩的评注,为的阅读平添羽翼。有时从文章句法和用字入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评语:“通篇共用二十九个‘也’字,逐层脱卸,逐步顿跌,句句是记山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几句话就将这篇文章散中有骈的风致描述出来了。有时评语从身世人情入手,如《史记·屈原列传》评:“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婉雅凄怆,使人读之,不禁唏嘘欲绝。要之,穷愁著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宜其忧思唱叹,低回不置云。”这段文字又将作者与传记主人公心灵的共鸣之处一笔点透,道出其感人魅力所在。这一段段评语不仅有助读作用,而其文字本身的清丽优美流畅婉转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这种二重审美又使《古文观止》增添了不少魅力。[2]

评注则主要取自吕、楼、谢、唐、茅、金之说,而用楼、茅、金三家见解最多。多数评语是直接过录,如《谏逐客书》、《送李愿归盘谷序》、《送石洪处士序》等的总评即全抄自楼氏选本。有过录部分文字以作评的,如《捕蛇者说》、《愚溪诗序》总评一半文字取自楼氏选本。《进学解》、《讳辩》、《祭十二郎文》总评一半文字取自茅氏选本。《晏子不死君难》、《五帝本纪赞》、《吊古战场文》、《留侯论》等文的总评部分文字即取自金氏选本。有本于原评而略作发挥的,如《答任安书》、《报孙会宗书》、《种树郭橐驼传》、《丰乐亭记》、 《书洛阳名园记后》、《谏院题名记》等文的总评,就是对楼氏评语的发挥。《获麟解》、《争臣论》、《寄欧阳舍人书》的总评,就是对茅氏评语的发挥。《前赤壁赋》的总评是对金氏评语的改写,《超然台记》的总评是以唐顺之评语为骨架。还有些评语是将诸家之说糅为一体而出以己说,如《岳阳楼记》、《读孟尝君传》、《喜雨亭记》的总评即合用楼、金之论而言。这种择优而集的方法,在逐句逐段评点时用得更多。如《留侯论》首段末批“能忍不能忍是一篇主意”即取自吕氏批语,而“且其意不在书”下批“深人一层发议,此句及一篇之头也”则取用金氏原批。二吴这样“遍采名家旧注,参以己私”,是因为他们认为“诸选各有妙解,颇多阙略,是当取其所长以补其不足,便成全璧”(《例言》)。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此书是为童子肄习用,无论选篇思想,评注内容,都要力求“醇正”、“稳妥”。尚新颖而不取怪异,务平实而忌走偏锋。所以他们不选那些思想激进或离经叛道之文,对颇具思想特色、极富个性、充满感情色彩的评语不加采录,常用兼采众家之长和阐发原评的方法以求评解周全、稳妥。这样,便使《古文观止》有可能吸纳多种选本的种种优点,长期受到古文爱好者的欢迎,以致鲁迅论及选本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时,将它与《文选》并提,说:“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地不可轻视。”[2]

《古文观止》是作者以犀利的视角,在广博的中华文海中撷采的最为绚丽、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精美古文,因而该书也是最为优秀的古文选本。数百年来,不仅读书人对之耳熟能详,一般群众也是对之喜爱有加,流传广泛。尽管因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使选文有浓重的理学色彩,但它的确为读者搭建了一条最能领略古文精粹的捷径,因此盛誉不衰也是必然。[5]

段文倡谱序原文篇

段姓胄出黄帝厥子十四曰圉食邑京兆虞夏之际蕃干王室至周宣王时有段珥为国卿士以德行称其后适晋悼公时有大夫曰翀翀生赭为平公中军佐翀(疑印刷时为赭字误)生辉辉生生(疑印刷时为炤字误)炤世为大夫及三卿分晋历诸战国之臣在齐曰段本曰段木在在中山曰段高在秦曰段参在赵曰段椅在燕曰段炳在魏曰段穆段楷穆之后仕赵楷之后仕秦楷之孙曰段忠秦末封东蒙王在韩曰遐曰段悠曰段俦昭侯时韩相段伟生至慧至慧生子二曰段洪曰段浩浩为平乡伯生子二曰舟曰楫舟嗣伯爵揖周末居晋河东西共城至韩相直下曰泰为颖川郡守泰七世孙巖为东海郡邳县尹巖五世孙曰都侨为益州武阳县尹都侨五世孙曰坎任河南郡守寓武阳县坎五世孙曰城任河北魏郡昌乐县尹城六世孙曰震任新安歙县尹震五世孙曰玠迁乐平六孙曰健唐初由由隆兴任饶州牧健子三孟至纯直下侨居苪城仲至正直下居歙季至中寓鄱瀳滩是为廿四田子孙之一世祖倡虑来世繁庶昭穆失序亲疏不分故辑家乘以为后述者地耳。

宋至道二年岁次丙申仲秋月吉旦 ()为本人注

重新附上译文供参阅:

吾段氏之先,黄帝十四子圉,封于段,以地为氏。其后徙京兆,始称望族焉。至周宣王时,有段珥为王卿士,以德行称。数传适晋。晋悼公时有大夫曰翀。翀生赭,为平公中军佐。赭生晖,晖生炤,世为大夫。及三卿分晋,历仕战国。在齐曰本,曰木,曰干纶。在中山曰高,在秦曰参,在赵曰椅。在燕曰炳,在魏曰干木,曰穆,曰楷。干木高隐不仕,穆之后仕赵,楷之后仕秦。楷孙忠,秦末封东蒙王。在韩曰规,曰遐,曰悠,曰俦,曰伟。规为韩子相。伟生至慧。至慧生子二,曰洪,曰浩。浩拜平乡伯,生子二,舟,楫。舟嗣伯爵,揖徙河东共城。生子泰,为颖川守。泰七世孙岩,为东海邳县尹。岩五世孙都侨,为益州武阳县尹。都侨五世孙坎,居武阳县。子祎为河阳郡守。祎四世孙城,为河北魏郡昌乐县尹。城六世孙震,迁新安歙县。震五世孙玠,迁乐邑。六孙健,公唐初由洪州宦游饶州。生三子,长至纯,迁山西芮城。次至正复居于歙。幼至中因随父任留居鄱阳氵荐滩。即以为一世祖。盖重始迁也。至中公生子三,则二则六则八。则二为鄱阳之出祖,则六五世孙列十世迁馀干,为馀邑之出祖,则八迁都昌为都昌之出祖,阊虑子孙蕃衍,昭穆失序,亲疏不分,故居官暇日,手揖族谱,使后世子孙有所考焉。 宋至道二年丙申秋 至中公十世孙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进资政大夫文阊序

初学者以中华书局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古文观止》为最佳。其次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双色印刷的《古文观止译注》,质量不及中华书局版。贵州人民出版社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古文观止全译》也不错,但不太好买到。北京大学出版社阴法鲁版《古文观止译注》偏进阶一点。安徽教育出版社杨金鼎版《古文观止全译》口碑亦极佳。

《古文观止》这一书名意即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不可否认《古文观止》是古文的最好选本。《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巨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它的流行性与通俗性、权威性至今难以动摇,是读者首选的普及性古文选本。

《古文观止》冲破了骈散之分的束缚,不仅选散体古文,对于骈体古文之精华也没有忽略。《古文观止》还突破了以前文选不收经史的传统,收录了《礼记》《左传》《公羊传》《毂梁传》等经史中的文章。

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史,典范文章浩如烟海,《古文观止》所收散文皆是上乘之作,均为历代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人生经验以及宇宙哲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图书质量管理机制,使图书出版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服务,努力实现图书出版从扩 大规模数量为主向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的转变,促进图书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依据中国《出版管理条例》和有关图书质量的政策、法规、标准,特制 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经国家正式批准的图书出版单位及其出版的图书。

第二章 图书质量的分级和标准

第三条 图书质量管理的范围,包括选题、内容、编辑加工、校对、装帧设计、印刷装订……方面。为了便于管理,本规定将有连带关系的选题和内 容,合并为内容项;将编辑加工和校对,合并为编校项。

第四条 图书内容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分为两级,即:合格、不合格;编校质量、印刷装订质量分为四级,即:优质、良好、合格、不合格。

第五条 图书内容的质量分级标准

1、在思想、文化、科学、艺术……方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文化积累价值或使用价值的,为合格。

2、在思想、文化、科学、艺术……方面,没有价值,有严重问题,或违反国家有关政策禁止出版的,为不合格。

第六条 图书编校的质量分级标准

1、差错率低于025/10000的,为优质。

2、差错率超过025/0000,未超过05/10000的,为良好。

3、差错率超过05/10000,未超过1/10000的,为合格。

4、差错率超过1/10000的,为不合格。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计算方法,见本规定附件。

第七条 图书装帧设计的质量分级标准

l、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底、勒口、护封、封套、书脊)、扉页、插图……,能够恰当反映图书的内容,格调健康;全书版式设计统一, 字体、字号合理的,为合格。

2、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底、勒口、护封、封套、书脊)、扉页、插图……,不能反映图书的内容,或格调不健康,或全书版式设计不统 一,字体、字号使用混乱的,为不合格。

第八条 图书印刷装订的质量分级标准

根据新闻出版署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行业标准《书刊印刷标准CY/1-3-91,CY/T4-6-91,CY/T7.1-7.9-9],CY/T12-17-95》的规 定:

1、图书印刷装订的质量全面达到优质品标准的,为优质。

2、图书印刷装订的质量某一项或某两项存在细小疵点,其他各项均达到优质品标准的,为良好。

3、图书印刷装订的质量全面达到合格品标准的,为合格。

4、图书印刷装订的质量有严重缺陷,达不到合格品标准的,为不合格。

第九条 成品图书的质量标准分为四级,即:优质品、良好品、合格品、不合格品。

第十条 成品图书的质量标准

1、图书内容、装帧设计的质量达到合格标准,且编校、印刷装订的质量达到优质标准的,为优质品。

2、图书内容、装帧设计的质量达到合格标准,编校、印刷装订的质量达到良好标准(含其中一个项目达到优质标准)的,为良好品。

3、图书内容、装帧设计的质量达到合格标准,编校、印刷装订的质量均达到合格标准(含其中一个项目达到良好或优质标准)的,为合格品。

4、图书内容、编校、装帧设计、印刷装订四项中有一项不合格的,为不合格品。

第三章 图书质量的管理

第十一条 出版社须设立由社领导主持的图书质量管理机构,指导和督促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职工实施质量保证措施,对成品图书作出质量等 级评定,对不合格图书作出处理。

第十二条 出版社须制定图书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使保证图书质量的工作落实到出书的全过程和全体职工,在制定图书质 量管理制度时须体现保证图书质量的基本制度--选题的专项、专题报批制度;三级审稿制度;

发稿达到“齐、清、定”要求;三校一读校对责任制度;生产督印制度;样书检查和成品检查制度。

第十三条 出版社于每年1月31日前上报上一年度的图书质量检查结果和有关情况。上报的程序是:在京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所属出版社经主管 部门审批同意后,报新闻出版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出版社由各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报新闻出版署;设在地方的中央各部门的 出版社(军队出版社除外)经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并征得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统一由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报新闻出版署;军队系 统出版社由解放军总政宣传部审批后,报新闻出版署。

第十四条 地方省级新闻出版局和出版社的主管单位须设立专门机构或有专人负责指导所属或所辖出版社的图书质量管理工作:审核选题计划;审核 批准重要稿件的出版;组织图书质量检查小组(或聘请图书质量审读员)对图书进行抽查;对不合格图书提出处理意见;对所属或所辖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在内容……方面发生的严重错误和其他重大问题,承担领导责任。

第十五条 新闻出版署根据全国图书质量的实际情况及读者的反映,每年选取部分出版社的图书,组织审读员进行质量抽查。

第十六条 地方省级新闻出版局或新闻出版署对图书质量进行检查后,须将检查结果和审读记录以书面形式通知出版社。出版社如有不同意见,可在 接到通知后的30日内提出申辩意见上报,请求复议。如有异议,报新闻出版署裁定。

第十七条 地方省级新闻出版局或新闻出版署对所检查图书质量的最终结果及处理决定,发出通报。

第四章 奖励与处罚

第十八条 对一贯注重图书质量工作的出版单位和个人,以及采取有力措施,在短期内提高了图书质量的出版单位和个人,新闻出版署、地方新闻出 版局可以结合图书质量检查工作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十九条 对于年新版图书品种有10%以上图书质量不合格的出版社,新闻出版署、地方省级新闻出版局可以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或处罚。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处罚包括:警告、罚款、停业整顿。对中央级出版社的处罚决定,由新闻出版署作出;对地方出版社的处罚决定, 由地方省级新闻出版局或新闻出版署作出,罚款上缴当地财政。

第二十条 经检查为质量不合格的图书,须采取技术处理或改正重印,方可继续在市场上销售。如发现已定为不合格的图书在该图书定为不合格品的 通报或处罚决定发布三个月后仍在市场上销售,由地方省级新闻出版局或新闻出版署对出版社进行经济处罚,除没收该书所得外,还要根据情节轻重处 以罚款,上缴当地财政。

第二十一条 连续两年造成图书不合格的责任者,其年终考核应定为不称职;不称职的人员,不能按正常晋升年限晋升其专业技术职务和工资;连续 三年检查为不合格品图书的责任者,不能继续从事该岗位的工作。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由新闻出版署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文之日起生效。1992年发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停止执行。

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计算方法

一、图书差错率,是指以审读一本图书的总字数,去除审读

该书之后发现的总差错数,计算出来的“万分比”。如审读一本图书的总字数为10万,审读后发现两个差错,则该书的差错率为2/100000,即为 0.2/10000。

二、图书总字数的计算方法,一律以该书的版面字数为准,即:总字数:每面行数X每行字数X总面数。

1、除环衬……空白面不计字数外,凡连续编排页码的正文、目录、辅文……,不论是否排字,均按一面满版计算字数,分栏排版的图书,各栏之间 的空白也计算版面字数。

2、书眉(或中缝)、单排的页码、边码也按正文行数,一并计算字数。

3、目录、索引、附录……字号有变化时,分别按版面计算字数。

4、用小号字排版的脚注文字超过5行不足10行,按该面正文字数加15%计算;超过半面,则该面按注文的满面计算字数。用小号字排版的夹注文 字,随正文版面计算字数。

5、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底、勒口、护封、封套、书脊)、扉页,除空白面不计以外,每面按正文版面字数的50%计算;版权页、勒口 (有文字的)按正文的一个版面计算字数。

6、凡旁边串排正文的插图、表格,按正文的版面字数计算;插图占一面的,按正文版面字数的50%计算;表格占一面的,按正文版面计算字数。

7、凡有文字说明的画册、摄影集、乐谱,一律按正文的版面字数全额计算;无文字说明的,按正文版面的30%计算字数。

8、外文版图书、少数民族文字版图书的版面字数,以同样的中文版面字数加30%计算。

三、图书差错的计算方法

1、文字差错的计算标准

⑴凡正文、目录、出版说明、前言(或序)、后记(或跋)、注释、索引、图表、附录、参考文献中的一般性错字、多字、漏字、倒字,每处计1个差 错。前后颠倒字,以用一个校对符号可以改正的,每处计1个差错;书眉(或中缝)中的差错,无论有几个,1条计1个差错;行文中的数字错,每码计1个 差错;页码(包括边码)错,每处计1个差错。

一面内文字连续错、多、漏,5个字以下计2个差错,5个字(不含)以上计5个差错。

⑶封面(包括书脊)、封底、勒口、扉页、版权页上的文字错,每处计2个差错。

⑷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

⑸一般性的科学技术性、政治性差错,每处计3个差错。

⑹外文、少数民族拼音文字、国际音标、汉语拼音以一个单词或词组为单位,无论一个单词或词组中几个字母有错,均计1个差错。

⑺外文缩写词应大写(如DNA)却小写(如dna)的,不同文种的单词、缩写语混用(如把英文缩写N错为俄文缩写H)的,每处计1个差错。

⑻外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家和单位名称……专用名词,词首应该大写却错为小写的,每处计05个差错;同一差错在全书超过3处(含3处),计 15个差错。

⑼自造简化字、同音代替字,按错字计算;混用简化字、繁体字,每处计05个差错,全书最多计3个差错。

⑽量和单位的中文名称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每处计05个差错;同一差错多次出现,每面只计0.5个差错。

⑾阿拉伯数字与汉语数字用法不规范,每处计025个差错,全书最多计3个差错。

2、标点符号和其他符号差错的计算标准

⑴标点符号的一般错用、漏用、多用,每处计0.5个差错。但成组的标点符号,如引号、括号、书名号……错用、漏用、多用一边的,按每组计 05个差错。

⑵小数点误为中圆点,或中圆点误为小数点的,每处计025个差错;名线、着重点的错位、多、漏,每处计025个差错。

⑶破折号误为一字线、半字线,每处计025个差错;标点符号误在行首、行末的,每处计025个差错;可用逗号也可用顿号,可用分号也可用句 号的,不计错。

⑷外文复合词、外文单词按音节转行,漏排连接号的,每处计01个差错;同样差错在每面超过3个(含3处),只计03个差错。

⑸法定计量单位和符号,数理化……科技计量和符号、乐谱……符号的一般性差错,视情节轻重,计05-1个差错;同样差错,重复出现,每面只 计05-1个差错。

⑹图序、表序、公式序……序列性差错,每处计05个差错,全书超过3处(含3处),计15个差错。

3、格式差错的计算标准

⑴影响文意,不合版式要求的另页、另面、另段、另行、接排、空行,每处计0.25个差错。

⑵连续在一起的字体、字号错,每处计025个差错;字体和字号同时错,每处也计0.25个差错。

⑶在同一面上几个同级标题的位置、转行格式不统一的,计025个差错;肩题与正文之间未空格的,每处计025个差错。

⑷阿拉伯数字转行的,每处计01个差错。

⑸图、表的位置错,图、表的内容与说明文字不符,每处计2个差错。

⑹书眉单双页位置互错,每处计05个差错。

⑺脚注注码与正文注码配套,但不顺号;或有注码无注文,有注文无注码的,每处计025个差错。

四、图书的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底、勒口、护封、封套、书脊)、扉页、版权页、前言(或序)、后记(或跋)、目录,都为必须审读、检 查的内容。

1 求翻译说文解字里的一段文言文,求速度

1 这是《说文解字注》对梦字的注。

“不明也”是《说文解字》的原文解释。后面至“废矣”是对这个解释的注。

“从夕。瞢省声”是《说文解字》的原文解释。后面至结尾是对这个解释的注。

2 小雅。民今方殆。视天梦梦。传曰。王者为乱梦梦然。释训曰。梦梦,乱也。按故训释为乱。许云不明者,由不明而乱也。以其字从夕。故释为不明也。梦之本义为不明。今字叚为㝱寐字。梦行而㝱废矣。

《诗经@小雅》:“民今方殆。视天梦梦。”《毛诗》说:“王者为乱,梦梦然。”朱子解释说:“梦梦,乱的样子。”按将梦解释为乱,而许慎说“不明”,是不明则乱。这个字从夕,所以解释为不明。梦的本义就是不明。现在这个字又假借为宀+爿+梦,梦字通行后,宀+爿+梦就废掉不用了。

3 莫忠切。又亡贡切。古音在六部。举形声包会意也。

这是对读音的解释,不翻译了。

2 《说问解字叙》的全文翻译

1 《说文解字叙》全文翻译● 台湾大学台大中文系 徐富昌编 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於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

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

(文字用於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於《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於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於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

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

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著写事像其事。

(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 《周礼》规定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

《「六书」的名称,)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即属此例。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

第三叫形声,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属此例。第四叫会意,会意的含义是:比联起事理有关的字素,构成文字;掺合字素的意义,可以得知新字的字义或旨趋,武信二字即属此例。

第五叫转注,转注的含义是:立一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考老二字即属此例。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个同音字代表它,令长二字即属此例。

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异。(不过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写「六经」,左丘明著《左传》都还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体、意义仍为学者们所通晓。

再往后(到了战国),诸侯们依靠暴力施政,不服从周天子;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都抛弃典籍(各行其是)。中国分为七雄并峙,田亩的丈量方法相异,车子的规格尺码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规定,说起话来方音分歧,写起字来相互乖异。

秦始皇初灭六国,丞相李斯就奏请统一制度,废除那些不与秦国文字相合的字。(李斯等人负贾规范文字,)李斯写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它们)都取用史籀大篆的字体,有些字还很作了一些简化和改动,这种字体就是人们所说的「小篆」。

这个时候,秦始皇焚烧《经书》,除灭古籍,征发吏卒,大兴戍卫、徭役,官府衙狱事务繁多,於是产生了隶书,以使书写趋向简易,古文字体便从此止绝了。 从这个时候起,秦代的书法有八种体势,第一叫大篆,第二叫小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虫书,第五叫摹即,第六叫署书,第七叫殳书,第八叫隶书。

汉朝建国以后有草书。 汉朝的法令规定,学童十七岁以后开始应考,能够背诵、读写九千个汉字的人,才能做书史小吏;进一步是用书法「八体」考试他们。

通过郡试之后,上移给中央太史令再行考试,成绩最优的人,被用为枢秘处的秘书。官吏的公文、奏章,文字写得不正确,「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

如今条令虽在,却停止了考核,文字之工不讲习,士人不通汉字之学很久了。 汉宣帝时,徵召到一位能够读识古文字《仓颉篇》的人,宣帝派张敞跟著那人学习。

(在这以后)凉州的地方官杜业,沛地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也能读识古文字。汉平帝时,徵召爰礼等一百多人,要他们在未央官讲说文字,尊奉爰礼做「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采集大家的解说著了《训纂篇》。

《训纂篇》总括了《仓颉篇》以来的十四部字书,计五千三百四十字,典籍所用的字,大都收入该书了。 到了王莽执政摄行王事的时候,他要大司空甄丰等人检校书籍,以标榜自己尽力於制礼作乐之事。

这期间对古文字很有一些改动。那时有六种字体,第一叫古文,这种文字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中收藏的一批古籍;第二叫奇字,它也是古文,不过字体又同古文有别:第三叫篆书,也就是小篆:第四叫左书,即秦朝的隶书,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创制的;第五叫缪篆,是用在玺符印鉴上的文字;第六叫鸟虫书,是写在旗幡等物上的。

鲁恭王拆毁孔子住宅,(无意中)得到了《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古文典籍。(古文典籍)还有北平侯张仓所献的《左传》。

一些郡县、诸侯国也。

3 《说文解字注》文言文翻译

内也。

下为注

俗本作和讲,不正确。当作内讲。宋代的麻沙本作肉讲,还有一个版本作而讲,都是内字的错字。

入部中说:内,入的意思。入,内的意思。不过中,则是与外相别的辞、和与偏相别的辞,也是表示合适的意思的辞。作内解,则此字念平声或念去声的意思都概括进去了。许慎以和为唱和,龢为谐龢,龢和和都不是中字的解释。《周礼》“中失”即是得失。

从口丨,下上通也。

下为注

按中字会意的表达法,必当从口。口音围。卫宏说:“中(此处为籀文)字从卜和中。”则很明显中字不从口。一般人都说从口,错了。

下上通,是指中间这一竖,或者向上升,或者向下延,都进口里。

音为陟弓切。

在九部。

4 说文解字序的原文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屋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版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说字解经,喧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覩字例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 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廖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赌,靡不兼载。厥宜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5 请帮忙翻译一下这段文言文,段玉裁注的说文解字里的

兵器聚集则时局动荡,兵器(干戈)聚集则产生军威,摆出来呈现(观看)则嬉玩,嬉戏状态则无有威震。戢与观的意思正好相反。故许慎说文解字里面将戢字由原来毛诗训传的意思更换成藏、汇集的意思。

不揣浅陋,一家之言,请斧正

ㄐㄧˊ

1 收敛,收藏:~翼。~影。载~干戈(把兵器收藏起来)。

2 止,停止:~怒。~鳞(喻蓄志待时)。

3 姓。

臧兵也。周颂时迈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传曰。戢,聚也。櫜,韬也。聚与藏义相成。聚而藏之也。戢与辑音同。辑者,车舆也。可聚诸物。故毛训戢为聚。周南传亦云。揖揖,会聚也。周语。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戢与观正相对。故许易毛曰藏。以其字从戈。故曰藏兵。从戈。咠声。阻立切。七部。诗曰。载戢干戈。

6 文言文解字意

于:被

于:在

翻译:因此所谓巧,就是对人有利叫做巧,对人不利叫做拙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若翟之为辖②,须臾刘③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④之重。”故所谓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译:公输班刻削竹木做了一个喜鹊,做成后让它飞翔,竟三天不落。公输班认为自己最巧。墨子对公输班说:“你做喜鹊,不如我做辖木。我一会儿就刻削完三寸的木料,(把它安在车上),就能载五十石的重量。”因此所谓巧,就是对人有利叫做巧,对人不利叫做拙

7 《说文解字》的序的原文

1原文: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

指事者,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日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日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的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

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屋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虽叵版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

诸生竞说字解经,喧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

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闯⒍米掷??酰?志梢斩?埔把裕?云渌???孛睿?慷词ト酥??d。

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

言必遵修旧文而 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廖误,晓学者,达神恉。

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赌,靡不兼载。

厥宜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

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2作者介绍: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姬石镇许庄村),生性质朴厚重。

永平九年(66年),许慎进入小学学六书。永平十一年(68年),开始广泛学习经籍,研读《诗》,《书》、《礼》、《易》、《春秋》及诸子百家著作。

经学大师马融时常推崇敬重他,,当时的人都说:“在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研究上没有人能超过许慎。”3内容概括:①阐述周代以前文字的源流。

②介绍自周代到秦文字的演变。③介绍汉以后文字的概况及其研究。

④指出后汉尊崇隶书反对古文的错误。⑤说明作书的态度、意义和体例。

4中心思想:阐述汉代书休与古文的联系、文字与象形的联系,要求人们不要忘记古文,不要忘记文字象形的特点,这样习才能正确理解文字的内涵,懂得作书的意义。这对于书法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

8 说文解字 婷

《说文解字》没有“婷”字。

“娉婷”、“婷娉”、“婷婷”这些联緜字(又称双音词)有意义,但联緜字是不能分析为两个词素的。那么,单独一个“婷”有没有字义呢?工具书分为两派: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对单字“婷”,都不作字义上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只提到“婷”可作姓。但是,作姓并不代表有字义。

《新华字典》、《辞源》认为“婷”有字义,是“美好”的意思。《汉语大字典》“婷”字有两个义项:1、颜色和悦。《玉篇·女部》:“婷,和色也。”2、同“娗”。《集韵·青韵》:“娗,《博雅》:‘娗、娫,容也。’一曰女出病。或从亭。”

个人观点:“婷”没有字义,就像“匍匐”中的“匍”字、“菡萏”中的“菡”字,单独拿出来,都没有意义。最初,大概是人们语言中先有了“娉婷”、“婷娉”、“婷婷”等表述,后人根据语音造出字来。

9 古代文言文中“解”字有哪些意思

jiě

①<;动>;解剖;分割。《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动>;解开;解下。《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

③<;动>;解除;消除。《荆轲刺秦王》:“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④<;动>;溶解;溶化。《满井游记》:“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⑤<;动>;排解;化解。《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动>;解围;撤围。《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军解去,遂救邯郸。”

⑦<;动>;解脱。道家称人死后灵魂脱离躯体而升天成仙。《梅花岭记》:“谓颜太师以兵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