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记录了哪些珍贵天象?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代典籍记录了哪些珍贵天象?,第1张

天象是指古代对天空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泛称。包括太阳出没、行星运动、日月变化、彗星、流星、流星雨、陨星、日食、月食、激光、新星、超新星、月掩星、太阳黑子等。

我国古代天象记录,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尤其是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雨和客星的记载,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在科学上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学者勤于观察、精于记录的工作作风。

我们的祖先极其重视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据《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曾经安排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恭谨地遵循上天的意旨行事,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了解掌握人们和鸟兽生活情况,根据季节变化安排相应事务。

尧推算岁时,制订历法,还创造性地提出设置“闰月”,来调整月份和季节。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在传说中的尧时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观象授时。史载尧生于公元前2214年,去世于公元前2097年,享年117岁。他为我国古代天文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尧帝时期开始,我国古代就勤于观察天象,勤于记录。在长期的观察中,古人对太阳黑子、彗星、流星雨、客星,以及天气气象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古代天文学遗产,使我们看到了古代的天空,也感受到古代的天气气象。

黑子,在太阳表面表现为发黑的区域,由于物质的激烈运动,经常处于变化之中。有的存在不到一天,有的可达一个月以上,个别长达半年。这种现象,我们祖先也都精心观察,并且反映在记录上。

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黑子记事,是约成书于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精神训》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叙述。踆乌,也就是黑子的现象。

比《淮南子·精神训》的记载稍后的,还有《汉书·五行志》引西汉学者京房《易传》记载:“公元前43年4月……日黑居仄,大如弹丸。”这表明太阳边侧有黑子成倾斜形状,大小和弹丸差不多。

太阳黑子不但有存在时间,也有消长过程中的不同形态。最初出现在太阳边缘的只是圆形黑点,随后逐渐增大,以致成为分裂开的两大黑子群,中间杂有无数小黑子。这种现象,也为古代观测者所注意到。

《宋史·天文志》记有:“1112年4月辛卯,日中有黑子,乍二乍三,如栗大。”这一记载,就是属于极大黑子群的写照。

据统计,从汉代至明代的1600多年间,我国古籍中记载黑子的形状和消长过程为106次。

我国很早就有彗星记事,并给彗星以孛星、长星、蓬星等名称。彗星记录始见于《春秋》记载:“613年7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记录。

《史记·六国表》记载:“秦厉共公十年彗星见。”秦厉共公十年就是周贞定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67年。这是哈雷彗星的又一次出现。

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平均周期是76年,出现的时候形态庞然,明亮易见。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代末期的2000多年,共出现并记录的有31次。

其中以《汉书·五行志》,也就是公元前12年的记载最详细。书中以生动而又简洁的语言,把气势雄壮的彗星运行路线、视行快慢以及出现时间,描绘得栩栩如生。

其他的每次哈雷彗星出现的记录,也相当明晰精确,分见于历代天文志等史书。我国古代的彗星记事,并不限于哈雷彗星。据初步统计,从古代至1910年,记录不少于500次,这充分证明古人观测的辛勤。

我们祖先重视彗星,有些虽然不免于占卜,但是观测勤劳,记录不断,使后人得以查询。欧洲学者常常借助我国典籍来推算彗星的行径和周期,以探索它们的回归等问题。我国前人辛劳记录的功绩未可泯灭!

流星雨的发现和记载,也是我国最早,《竹书纪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最详细的记录见于《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大约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约12次,狮子座流星雨记录有7次。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流星群轨道的演变,也将是重要的资料。

流星雨的出现,场面相当动人,我国古记录也很精彩。

据《宋书·天文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晓而止。”这是在公元461年。当然,这里的所谓“数千万”并非确数,而是“为数极多”的泛称。

流星体坠落到地面便成为陨石或陨铁,这一事实,我国也有记载。《史记·天官书》中就有“星陨至地,则石也”的解释。至北宋时期,沈括更发现以铁为主要成分的陨石,其“色如铁,重亦如之。”

在我国现在保存的最古年代的陨铁是四川省隆川陨铁,大约是在明代陨落的,1716年掘出,重585千克。现在保存在成都地质学院。

有些星原来很暗弱,多数是人目所看不见的。但是在某个时候它的亮度突然增强几千至几百万倍,叫做“新星”;有的增强到一亿至几亿倍,叫做“超新星”。

以后慢慢减弱,在几年或10多年后才恢复原来亮度,好像是在星空做客似的,因此给以“客星”的名字。

在我国古代,彗星也偶尔列为客星;但是对客星记录进行分析整理之后,凡称“客星”的,绝大多数是指新星和超新星。

我国殷代甲骨文中,就有新星的记载。见于典籍的系统记录是从汉代才开始的。《汉书·天文志》中就有:“元光元年六月,客星见于房。”房就是二十八宿里面的房宿,相当于现在天蝎星座的头部。汉武帝元光元年是公元前134年,这是中外历史上都有记录的第一颗新星。

自殷代至1700年为止,我国共记录了大约90颗新星和超新星。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1054年出现在金牛座天关星附近的超新星,两年以后变暗。

1572年出现在仙后座的超新星,最亮的时候在当时的中午肉眼都可以看见。

《明实录》记载:

隆庆六年十月初三日丙辰,客星见东北方,如弹丸……历十九日壬申夜,其星赤**,大如盏,光芒四出……十月以来,客星当日而见。

我国的这个记录,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我国历代古籍中还有天气、气象的记载。

夏代已经推断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东夷石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与社石相关的正南北线。

商代关注不同天气的不同现象。甲骨文中有关于风、云、虹、雨、雪、雷等天气现象的记载和描述。

西周时期用土圭定方位,并且知道各种气象状况反常与否,均会对农牧业生产造成影响。《诗经·幽风·七月》,记载了天气和气候谚语,有关于物候的现象和知识;《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物候学著作。

春秋时期,秦国医学家医和开始将天气因素看做疾病的外因;曾参用阴阳学说解释风、雷、雾、雨、露、霰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春秋》将天气反常列入史事记载;《孙子兵法》将天时列为影响军事胜负的5个重要因素之一;《易经·说卦传》指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代表自然物。

战国时期,重视气象条件在作战中的运用。庄周提出风的形成来自于空气流动的影响,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以使水蒸发。《黄帝内经·素问》详细说明了气候、季节等与养生和疾病治疗间的关系。

秦代形成相关的法律制度,各地必须向朝廷汇报雨情,以及受雨泽或遭遇气象灾害的天地面积。《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大类。

汉代列出了与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并且出现了测定风向及其他天气情况的仪器。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指出了雨滴的大小疏密与风的吹碰程度有关。

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指出雷电的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提出梅雨、信风等名称。

三国时期,进一步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数学家赵君卿注的《周髀算经》,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

两晋时期,“相风木鸟”及测定风向的仪器盛行。东晋哲学家姜芨指出贴近地面的浮动的云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晋代名人周处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

南北朝时不仅了解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开始探索利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促进农业生产。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充分探讨了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用熏烟防霜及用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将七十二气候列入历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季“九九”为一年里最冷的时期。

隋唐及五代时期,医学家王冰根据地域对我国的气候进行了区域划分,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气温水平梯度概念的。隋代著作郎杜台卿《玉烛宝典》,摘录了隋以前各书所载节气、政令、农事、风土、典故等,保存了不少农业气象佚文;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乙已占》,记载测风仪的构造、安装及用法。

宋代对于气象的认识更为丰富和详细,在雨雪的预测及测算方面更为精确。

北宋地理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涉及有关气象的如峨眉宝光、闪电、雷斧、虹、登洲海市、羊角旋风、竹化石、瓦霜作画、雹之形状、行舟之法、垂直气候带、天气预报等;南宋绍兴酒秦九韶《数书九章》,列有4道测雨雪的算式,说明如何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

明代工部尚书熊明遇《格致草》,根据西洋科学原理,辨析了自然界变化与历史上所载的灾异及风、云、雷、雨诸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他所设计的“日火下降、气上升图”,系统地说明对流性天气的形成。

清代译著《测候丛谈》,采用“日心说”,全面介绍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变热以及海风、陆风、台风、哈得来环流、大气潮、霜、露、云、雾、雨、雪、雹、雷、平均值及年、日较差计算法、大气光象等大气现象和气象学理论。

岁月推移,天象更迭。我们祖先辛勤劳动,留下宝贵的天象记录,无一不反映出先人孜孜不倦、勤于观测的严谨态度,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智慧的光辉。这些,是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对今后更深刻地探索宇宙规律,都将起到应有的作用。

世界上许多来历不明的知识至今还静静地躺在一些古老的图书馆里,从

这些图书馆保存的古文献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文明社会。

第一个提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观点的是中世纪的天文学家柯帕尔尼克斯

他在向罗马教皇提交自己的论文时,在序言中边洋写道。我是在读了古代人

的书之后,才有了地球是运动的这种观点。。如今我们无法知道柯帕尔尼克斯

讲的是什么书,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他读的书比人类认识到地球是围绕

太阳旋转的观点要早得多。

公元7世纪时,亚美尼亚著名学者A希拉卡奇也见到过同样的古籍,这

些古籍记载说地球是个圆形的球体。另外,犹太人的经典《卡巴拉》也提到

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像球一祥旋转着。当地球的某一地区是白昼时,其他地

区是黑夜,当其居民有的在上面时,其他的人就在下面。当某一地区人们笼

罩在夜幕之下时,其他地区的人们则迎接黎明的到来。令人不解的是,《卡巴

拉》显然不是这一观点的发现者,那发现者又是谁呢

众所周知,中世纪的哥白尼以为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一次提出太

阳中心说。为了坚持这一科学发现,布鲁诺被意大利教会以异端的罪名烧死

在百花广场。然而上述提到的几种文献都比哥白尼早了几百年,有的更长,

达数千年。这样看来,布鲁诺的死实在是命运开的一个黑色玩笑。

公元18世纪,有一位名叫斯维伏特的著名作家,他非常留心上古的文献。

在研究一些上古文献时,他知道了火星有两颗卫星,并把这一发现公布于众。

叫弗波斯和蒂摩斯。而且观察到的两颗卫星运转的周期和规律,竟然与斯维

伏特从古文献中得到的结果十分接近。

远古时期那些不知名的圣贤们不但给我们留下了与这个时代相似的文明资料。

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我们这个时代还无法诠释的各种知识,上古的各种神话《山海经》、

《周易》、河图、洛书、针灸、气功、占星、天人感应、北美印第安人神秘的咒语、

西欧古老的巫术、印度的瑜伽等等。

这些知识又是谁创造的呢?

 古人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而且也很普及。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以下介绍七政五纬、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天文基本概念。

  一、七政、五纬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称七政,也叫七曜。其中金木水火土合起来又称五纬。

 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这是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的“子兴视夜,明星有灿”(《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常称为岁星,简称岁

 水星又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

 需要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室宿,在西方则为飞马坐的αβ两星。如《左传庄公十九年》“水昏而正栽”。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火也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恒星中的大火,特指心宿二,在西方则天蝎座的α星,如《诗经》中的“七月流火”。

二、二十八宿、四象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因为恒星相互间的位置相对稳定不变,可以用它们来做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十十八星宿作为坐标。下面先介绍一下黄道、赤道。

 黄道是古人假想的太阳周年运行轨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绕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为研究天文而假想的,通常是以地球为中心,无限长为半径的球体)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尽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太阳周年的视运动轨迹就是黄道。

 赤道不是指地球的赤道,而是指天球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星宿不是一颗星,而是邻近若干得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亢音kang4,氐音di1,箕音ji1,昴音mao3,觜音zi1,参shen1,轸zhen3)。苍龙、玄武、白虎和朱雀称为四象。玄武是一种龟蛇合体的动物。

 古人以二十八宿来观测日月和五个行星的运行。了解了这一点,古书上的一些内容就不难懂了。《尚书》“月离于毕”指的是月亮附于毕宿(离通丽,附着的意思);《论衡》“荧惑守心”指的是火星位于心宿;《诗经》“太白食昴”指金星遮蔽了昴宿。

 二十八宿不仅用于观测日月五星,有的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古人认为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另外,古人还按以上述二十八宿为主体,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28个不等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八宿就意味着28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了。

三、三垣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以外,还有所谓三垣。既然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它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也占有重要地位。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像成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为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斗,天下皆春;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叁垣

 ◇紫微垣:一名紫宫垣或简称紫垣,(紫微宫,紫宫)。位北斗东北,有星十五,东西列,以北极为中枢,成屏藩之状,东蕃八星,由南起曰:左枢,上宰,少宰,上弼,少弼,上卫,少卫,少丞。西蕃七星,由南起曰:右枢,少尉,上辅,少辅,上卫,少卫,上丞。左右枢之间如开闭之象者曰闾阖门,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晋书天文志:『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宫中,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度也,一曰长垣,一曰天营,一曰旗星,为蕃卫备蕃臣也。』宋史天文志:『紫微垣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

 ◇天市垣:位於房心东北,有星二十二,以帝座为中枢,成屏藩之状,东蕃十一星,由南起曰:宋,南海,燕,东海,徐,吴越,齐,中山,九河,赵,魏。西蕃十一星,由南起曰:韩楚,梁,巴,蜀,秦,周,郑,晋,河间,河中。史记天官书:『房心东北曲十二星曰旗,旗中四星曰天市,中六星曰市楼。』正义曰:『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房心东北,主国市聚交易之所,一曰天旗。』观象玩占:『天市垣,一曰天府,一曰长城,一曰天旗庭。』中。史记天官书:『房心东北曲十二星曰旗,旗中四星曰天市,中六星曰市楼。』正义曰:『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房心东北,主国市聚交易之所,一曰天旗。』观象玩占:『天市垣,一曰天府,一曰长城,一曰天旗庭。』

 ◇太微垣:位北斗之南,轸翼之北,有星十,以五帝座为中枢,成屏藩之状,东蕃四星由南起曰:上相,次相,次将,上将,西蕃四星由南起曰:上将,次将,次相,上相,南蕃二星东曰左执法,西曰右执法,其间曰端门,右执法门西为右掖门,左执法东间为左掖门。史记天官书:『南宫,朱鸟,权衡,衡,太虚,叁光之庭。』宋均云:『太微,天帝南宫也。』广雅:『太微房谓之明堂。』晋书天文志:『太微,天子庭也,五帝座也,十二诸侯府也,其外蕃九卿也。』

 四、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次。每次中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由于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止界限不能宿与宿之间的界限一致,有些宿是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次的。列表如下:

 十二次二十八宿

 01.星纪斗牛女

 02.玄枵女虚危

 03.诹訾危室壁奎

 04.降娄奎娄胃

 05.大梁胃昴毕

 06.实沈毕觜参井

 07.鹑首井鬼柳

 08.鹑火柳星张

 09.鹑尾张翼轸

 10.寿星轸角亢氐

 11.大火氐房心尾

 12.析木尾箕斗

 枵音xiao1,诹訾音zou1zi1

 外国古代把黄道南北各八度以内的空间称为黄道带,也自西向东分为十二等分。起止界限与中国的十二次略有差异,大致对照如下:

 十二次黄道十二宫

 01.星纪摩羯宫

 02.玄枵宝瓶宫

 03.诹訾双鱼宫

 04.降娄白羊宫

 05.大梁金牛宫

 06.实沈双子宫

 07.鹑首巨蟹宫

 08.鹑火狮子宫

 09.鹑尾室女宫

 10.寿星天秤宫

 11.大火天蝎宫

 12.析木人马宫

 古人创立十二次主要有两个用途:第一:用来指示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例如太阳在星纪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第二,用来说明岁星(木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拒以纪年,例如说某年“岁在星纪”,次年在“岁在玄枵”等。

 十二次的名称,多和各自所属的星宿有关。例如大火是次名,同时又是心宿的星名。鹑首、鹑火、鹑尾,其所以名鹑,显然又和南方朱雀有关,朱雀七宿也正属于这天宿内。

五、分野

 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图,使它们相互对应。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这种看法,即是“分野”的概念。

 1.星宿与国的对应

 宿国

 角亢郑

 氐房心宋

 尾箕燕

 斗牛越

 女吴

 虚危齐

 室壁卫

 奎娄鲁

 胃昴毕魏

 觜参赵

 井鬼秦

 柳星张周

 翼轸楚

 2.星宿与州的对应

 宿州

 角亢氐兖州

 房心豫州

 尾箕幽州

 斗江湖

 牛女扬州

 虚危青州

 室壁并州

 奎娄胃徐州

 昴毕冀州

 觜参益州

 井鬼雍州

 柳星张三河

 翼轸荆州

 星宿的分野也有以十二次为纲,配以列国的。如下图所示:

 十二次国

 星纪吴越

 玄枵齐

 诹訾卫

 降娄鲁

 大梁赵

 实沈晋

 鹑首秦

 鹑火周

 鹑尾楚

 寿星郑

 大火宋

 析木燕

 古人的建立分野的目的在观察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论衡》中谈到荧惑守心时就说:“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视当君。”对野有了了解,就可以知道古代作家在写到某地区时会连写到这个地区相配的星宿。如庚信《衷哀江南赋》: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指的就是所描绘的地方的星宿分野。

 古代是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吉凶联系到一起的。如日食是上帝对当政者的警告,彗星的出现象征关兵灾。岁星正常运行到某某星宿,则地上与之相配的州国就会五谷丰登,而荧惑运行到某一星配,这个地区就会有灾祸等。古人还认为,一些天象的变化还是水旱、饥馑、疾疫、盗贼等自然、社会现象的预兆

 

首先推荐强烈推荐:《美丽星空》(大众观星手册修订版)

这本书非常好,内容非常齐全,无论是刚刚入门的菜鸟,还是高手,几乎人手一本。这本书很便宜38元,378页,黑白印刷。

然后是北京天文馆最新的:《天文爱好者sky map手册》,180页,29元,精美。

其次是异常精美的:《星空》(北京天文馆推荐)。

这是一个美丽的星空,本书通过精美的、秀明的胶片和各种图表将读者带到令人流连忘返的星空世界。无论是世界 的哪个地方,你都可以找到星星的准确位置。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星图工具书,是天文爱好者必备的参考图书,有了它如同将天文馆搬回家。

其实你可以先买一本星图看看:有《新编全天星图》和《世纪天图》。

总之有很多了,你也可以订阅《天文爱好者》杂志,这是全国销量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天文期刊,月刊,10元每期。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人个对古代的天文历法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历年来我也在网络个搜寻过古代天文历法类的古籍资料,不过所找的古籍很有限,

最多的一次也才在 古籍阁  中寻找到了一百多册古代天文历法的古籍资料,真的是太稀少了,非常珍贵,下面是部分古代天文历法的古籍文献,

《清史天文志》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章士纯撰》

《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不著撰者》

《三统术详说 (清)陈澧撰》

《交食通轨日食通轨月食通轨四馀通轨五星通轨 不著撰者》

《历象本要 (清)杨文言撰》

《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汪曰桢》

《古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注》

《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不著撰者》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赵君卿注 (宋)李籍撰》

《唐月令注全一册李林甫》

《嚣嚣子历镜 (清)胡袭参 方江自辑》

《四时气候集解明李泰》

《回回历法释例 (明)贝琳撰》

《地球图说  (法)蒋友仁译》

《大清时书笺释 (清)缪之晋辑》

《大统历注  不著撰者》

《天文略  明 蔡汝楠撰》

《宣西通 (清)许桂林撰》

《恒星星座书苏菲》

《授时历议》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陆位校》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韬撰》

《晋书·律历志》

《步天歌(影印版)》

《民历铺注解惑  (德)汤若望撰》

《玉烛宝典》

《甘石星经》

《神道大编历宗通仪 (明)周述学撰》

《月令解 (宋)张虙》

《浑盖通宪图说 (明)李之藻》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

《授时历故 (清)黄宗义撰》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

《御定月令辑要 (清)康熙》

《御制历象考成表 (清)允禄》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 (清)乾隆》

《御制历象考成 (清)》

《天经或问 (清)游艺》

《天象源委 (清)张永祚辑》

《天学阐微 (清)王家弼撰》

《天元历理全书 (清)徐发撰》

《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

《历代长术辑要 (清)汪曰桢撰》

《全史日至源流 (清)许伯政》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

《七政推步 (明)贝琳》

我有历法与天文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远在5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阴阳历》,每年366天。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时期,已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天文历法,当时采用的是《阴阳合历》,将闰月放在岁末,称为“十三月”。西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时期,天文学家用圭、表测量日影,确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来指导农牧业生产。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汉武帝时,命令官员在古历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新的历法——《太初历》(公元前104年成书),沿用200余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初年,国家又制定了《四分历》。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18年)时期,祖冲之制定《大明历》,首次将岁差计算入内,每年3652428天,与现在的精确测量值仅相差52秒。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经过数年的测量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全面最详尽的历书——《大衍历》。该书共七部分,包括:计算朔月,望月的方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及昼夜长短的方法,计算太阳,月亮运动,计算五大行星的运动,七十二侯,六十四卦,以及预测日食,月食等。这个历法对中国历法史影响很大,在明末采用西欧方法编历之前,历次修订历法都是仿照它的结构进行的。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沈括制订了依据时令气节而定的《十二气节历》,撤销闰月,与现行的公历主张一致。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郭守敬在实际观测的基础上,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创见,编订了中国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废除了上元积年的日法,创立了招差法,孤矢割圆术,精确而圆满地解决了古历中定朔、闺月安排,二十四节气安排,预推日、月食日期、时刻和见食情的四个主要问题。

  从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万历年间开始,中国历法引入西学,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初期顺治时,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编制《时宪历》。公元1912年,中国开始使用公历,但同时使用农历,其实质上仍是《时宪历》。

  上古人们认为宇宙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主宰,称为“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自然现象各有它的人格化的主持者,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这些名字,主要用作古诗赋中的辞藻。)可删,因为“丰隆”、“羲和”、“望舒”在《黄帝内经》中用以论述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出于农耕民族掌握四季变化的需要,古人观测天象是很勤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

  古人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而且也很普及。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以下介绍七政五纬、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天文基本概念。

  一、七政、五纬: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称七政,也叫七曜。其中金木水火土合起来又称五纬。

  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这是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的“子兴视夜,明星有灿”( 《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常称为岁星,简称岁

  水星又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

  需要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室宿,在西方则为飞马坐的αβ两星。如《左传庄公十九年》 “水昏而正栽”。 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火也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恒星中的大火,特指心宿二,在西方则天蝎座的α星,如《诗经》中的“七月流火”。

  二、二十八宿、四象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因为恒星相互间的位置相对稳定不变,可以用它们来做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十十八星宿作为坐标。下面先介绍一下黄道、赤道。

  黄道是古人假想的太阳周年运行轨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国境线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为研究天文而假想的,通常是以地球为中心,无限长为半径的球体)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尽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大阳周年的视运动轨迹就是黄道。

  赤道不是指地球的赤道,而是指天球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星宿不是一颗星,而是邻近若干得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亢音kang4, 氐音di1,箕音ji1,昴音mao3,觜音zi1,参shen1,轸zhen3)。苍龙、玄武、白虎和朱雀称为四象。玄武是一种龟蛇合体的动物。

  古人以二十八宿来观测日月和五个行星的运行。了解了这一点,古书上的一些内容就不难懂了。《尚书》“月离于毕”指的是月亮附于毕宿(离通丽,附着的意思);《论衡》“荧惑守心”指的是火星位于心宿;《诗经》“太白食昴”指金星遮蔽了昴宿。

  二十八宿不仅用于观测日月五星,有的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另外,古人还按上述二十八宿为主体,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28个不等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八宿就意味着28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了。

  三、三垣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以外,还有所谓三垣。既然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它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也占有重要地位。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像成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为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斗,天下皆春;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四、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次。每次中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由于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止界限不能宿与宿之间的界限一致,有些宿是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次的。列表如下:

  十二次 二十八宿

  1.星纪 斗牛女

  2.玄枵 女虚危

  3.诹訾 危室壁奎

  4.降娄 奎娄胃

  5.大梁 胃昴毕

  6.实沈 毕觜参井

  7.鹑首 井鬼柳

  8.鹑火 柳星张

  9.鹑尾 张翼轸

  10.寿星 轸角亢氐

  11.大火 氐房心尾

  12.析木 尾箕斗

  枵音xiao1, 诹訾音zou1 zi1

[编辑本段]起止界限与中国的大致对照

  外国古代把黄道南北各八度以内的空间称为黄道带,也自西向东分为十二等分。起止界限与中国的十二次略有差异,大致对照如下:

  十二次 黄道十二宫

  1.星纪 摩羯宫

  2.玄枵 宝瓶宫

  3.诹訾 双鱼宫

  4.降娄 白羊宫

  5.大梁 金牛宫

  6.实沈 双子宫

  7.鹑首 巨蟹宫

  8.鹑火 狮子宫

  9.鹑尾 室女宫

  10.寿星 天秤宫

  11.大火 天蝎宫

  12.析木 人马宫

  古人创立十二次主要有两个用途:第一:用来指示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例如太阳在星纪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第二,用来说明岁星(木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拒以纪年,例如说某年“岁在星纪”,次年在“岁在玄枵”等。

  十二次的名称,多和各自所属的星宿有关。例如大火是次名,同时又是心宿的星名。鹑首、鹑火、鹑尾,其所以名鹑,显然又和南方朱雀有关,朱雀七宿也正属于这天宿内。

  五、分野

  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图,使它们相互对应。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这种看法,即是“分野”的概念。

  古人的建立分野的目的在观察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论衡》中谈到荧惑守心时就说:“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视当君。”对野有了了解,就可以知道古代作家在写到某地区时会连写到这个地区相配的星宿。如庚信《衷哀江南赋》: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指的就是所描绘的地方的星宿分野。

  古代是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吉凶联系到一起的。如日食是上帝对当政者的警告,彗星的出现象征关兵灾。岁星正常运行到某某星宿,则地上与之相配的州国就会五谷丰登,而荧惑运行到某一星配,这个地区就会有灾祸等。古人还认为,一些天象的变化还是水旱、饥馑、疾疫、盗贼等自然、社会现象的预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