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南北朝的小说
付遥的《猎天下》很不错,第一部 枋头明月第二部 在精神上压倒对手,已出。南北英雄志也是不错的。还有 隋朝那些花花事儿 虽然不是小说,但是也可以看看,《南北英雄志》前两本是写南北朝的。陈舜臣的《门阀乱——且说魏晋南北朝》 近代:蔡东藩史传演义系列的《魏晋南北朝演义》现代:《金屑酒》、《晋宫妖后贾南凤》、《兰陵王》 `《不负如来不负卿》,《《上品寒士》》《兰陵缭乱》,《凤囚凰》宁稼雨:《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03年李建中:《乱世苦魂——世说新语时代的人格悲剧》,东方出版社98年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03年。胡守为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魏晋南北朝史》,上海辞书2000年万绳楠 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黄山书社87年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汤一介导读,上海古籍2001年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98年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辽宁教育98年唐长孺:《魏晋南北朝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05年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北京大学2000年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2000年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2004年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04年
人什么如朝什么成语
人生如朝露 朝露:早晨的露水,比喻存在的时间短。比喻人生短促。
危如朝露 危险得象清早的露水,太阳一出就会消失。比喻处境极危险。
代表美好祝福前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锦绣前程、鹏程万里、前程似锦、如日方升、大展宏图。
一、大展宏图
白话释义:展:把卷画打开,比喻实现;宏图:比喻宏伟远大的谋略与计划。大规模地实施宏伟远大的计划或抱负。
朝代:唐
作者:韩愈
出处:·《为裴相公让官表》:“启中兴之宏图;当太平之昌历。”
翻译:启中兴的宏图;在太平的昌历
二、如日方升
白话释义:像太阳刚刚升起来一样。比喻新生事物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朝代:周
作者:多人所作
出处:《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翻译:像月亮一样的永恒,就像太阳升起,如南山寿
三、前程似锦
白话释义:前程像锦绣一样,形容前途十分美好。
朝代:元·
作者:贾仲名
出处:·《对玉梳》第四折:“想着咱锦绣前程;十分恩爱。”
翻译:想象着咱们锦绣前程;十分恩爱
四、鹏程万里
白话释义:后用以比喻前程远大。
朝代:春秋
作者:庄子
出处:《庄子·逍遥游》:“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翻译:鹏之徒在南海的;水溅起来的浪花就有三千里之高;两个翅膀乘着盘旋向上的旋风而飞上九万里的高空
五、锦绣前程
白话释义:象锦绣那样的前程。形容前途十分美好。
朝代:元
作者:贾仲名
出处:·《对玉梳》第四折:“想着咱锦绣前程;十分恩爱。”
翻译:想象着咱们锦绣前程;十分恩
写几个成语 光( )( )日 ( )朝( )日 日( )如( )
光天化日,有朝一日,日月如梭,
求一些上档次的四字成语,例如像上善若水,月夕花朝之类的
灿若繁星
拼音: càn ruò fán xīng 简拼: crfx
解释: 灿:灿烂。繁:众多。亮晶晶的就像天上众多的星星。
比喻才能出从的人很多。
带保字成语大全
明哲保身、
旱涝保收、
保家卫国、
自身难保、
丢卒保车、
朝不保夕、
晚节不保、
持盈保泰、
舍车保帅、
守成保业、
获保首领、
保业守成、
天保九如、
保境安民、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保国安民、
保守主义、
民保于信、
持禄保位、
导以取保、
全躯保妻子、
婴城自保、
阿保之劳、
阿保之功
晚节不保: 晚节:指晚年的节操。已经到了晚年却未能保住自己的节操。也指事情快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
朝不保暮: 早晨保不住晚上会发生变化。极言情况危急或境遇窘迫。
天保九如: 天保:《诗经·小雅》中的篇名;九如:该诗中连用了九个“如”字,有祝贺福寿延绵不绝之意。旧时祝寿的话,祝贺福寿绵长。
民保于信: 指执政的人有信还要有义,才能受到人民拥护。
旱涝保收: 指土地灌溉及排水情况良好,不论天旱或多雨,都能得到好收成。泛指获利有保证的事情
阿保之功: 阿保:保护养育。保护养育幼儿的功劳
阿保之劳: 阿保:保护养育。保护养育幼儿的功劳
丢卒保车: 原是象棋术语。后比喻丢掉次要的,保住主要的。
导以取保: 劝诱犯人寻找保证人,缴纳保证金。
持盈保泰: 盈:盛满;泰:平安。旧指在富贵极盛的时候要小心谨慎,避免灾祸,以保持住原来的地位。
保国安民: 保卫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
保境息民: 保卫国家边疆,使人民得以安宁。
保残守缺: ①指汉代今文经学派儒生墨守残缺不全的今文经典而拘执一家之言。后常用以比喻泥古守旧,不知改进。②指保藏残缺的古籍文献。
保家卫国: 保卫家乡和祖国。
保泰持盈: 指保持安定兴盛的局面。
保盈持泰: 指保持安定兴盛的局面。
自身难保: 自己保不住自己。
朝不保夕: 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明哲保身: 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他们如初升的朝阳,(四字词语) 他们如早春的嫩草,(四字词语) 帮忙想一下,最好是比较朝气的词
他们如初升的朝阳---朝气蓬勃
他们如早春的嫩草---茁壮成长
表示说的四字词语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滔滔不绝
解释滔滔:形容流水不断。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出处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胡言乱语
解释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这二老汉,各人好与三十棒。何故?一个说长说短,一个胡言乱语。虽然如是,且放过一著。”
七嘴八舌
解释形容人多口杂。
出处清·袁枚《牍外余言》:“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嘲,皆由于心之大公也。”
喋喋不休
解释喋喋:形容说话多;休:停止。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
出处《汉书·张释之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
口若悬河
解释若:好像;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侃侃而谈
解释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念念有词
解释念念:连续不断地念叨。旧指和尚念经,现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手里捻珠,口内念念有词,往那巽地上吹了一口气,忽的吹降去,便是一狂风。”
交头接耳
解释交头:头靠着头;接耳:嘴凑近耳朵。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
出处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
自言自语
解释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出处元·无名氏《桃花女》第四折:“你这般鬼促促的,在这自言自语,莫不要出城去砍那桃树吗?”
吞吞吐吐
解释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关于诸子百家的成语 如:朝三暮四——(出自)庄子
扶摇直上、鹏程万里——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御风而行——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越俎代庖——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大相迳庭、不近人情——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肌肤胜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形如槁木——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大言炎炎——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朝三暮四——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四。』众狙皆怒。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游刃有余——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
踌躇满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旁门左道——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盗亦有道——故跖之徒问跖曰:「盗亦有道乎?」
唇亡齿寒——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人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独来独往——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善始善终——善夭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莫逆之交——四人相视而笑,莫逆於心,遂相与为友。
唯命之从——父母於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冥冥之中——冥冥之中,独见晓焉。
勃然作色——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
虚与委蛇——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不徐不疾、得心应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於
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间。
相濡以沫——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吐故纳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见笑大方——吾非至於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井蛙之见——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
夜以继日——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望洋兴叹——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何罪之有——然且不免於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
君子之交淡若水——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亦步亦趋——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哀莫大於心死——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失之交臂——吾终身与女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不知天高地厚——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化腐朽为神奇——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无所不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捉襟见肘——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分庭抗礼——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变化无常——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
大同小异——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之好龙,雕文画之,天龙闻而示之,窥头于匾,施尾于堂,叶公见
之,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其似龙非龙也。
对牛弹琴——庄子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
能者多劳——巧者劳而智者忧。
螳臂挡车——女不知夫螳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小巫见大巫——小巫见大巫,拔茅而起,此其终身弗如也。
支离破碎——夫支离其形者。
每况愈下——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也,每下愈况。
沉鱼落雁——毛嫱丽姬,人自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以上所有全都出自庄子。。。
含有词语的四字成语。如:冷朝热讽 朝讽(至少3个)
南征北战 征战 南北
大街小巷 街巷 大小
南腔北调 腔调 南北
东张西望 张望 东西
比较霸气的四字成语,如:一品当朝,旭日东升之类的。
有我无敌 我武惟扬 一手遮天 无法无天
玄学,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繁琐的两汉经学的一种哲学思潮。其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即宇宙最终存在的根据问题,亦即本体论的问题。
产生及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分裂,社会危机日益尖锐。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开始动摇,今文经学和谶纬内容空虚荒诞,丝毫无助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带有“自然”、“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抬头。魏文帝时,刘劭著《人物志》,以名家、法家立言而杂糅道家思想,并把品鉴人物的一般原则提高到哲学高度进行探讨。作为儒学根本的《周易》之学,此时由于拘执于象数十筮,义理隐晦,产生了对易学重新探讨的需要。在这种社会政治、学术思想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玄学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书·陆云传》,谓“云(陆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魏晋之际,玄学一词并未广泛流行,其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即所谓“玄风”。一部分玄学家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依然维护着封建的伦理观念。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上的贵无与崇有两派。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道”或“无”,世界万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本体,形形色色的宇宙万物,都是这个本体的表现,即所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崇有派主张“自生而必体有”,反对贵无派“以无为本”的说法,认为“有”之所以发生,并非另外有一个东西使之成为“有”,而是万物“自生”、“自有”,把宇宙的全体看成是由万物自身所构成的,即所谓“始生者,自生也”,“总混群本,终极之道也”。
发展阶段 玄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按照东晋史家袁宏的划分,夏侯玄、何晏、王弼为正始名士;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为竹林名士;裴 、王衍、庾兏、王承、阮修、卫玠、谢鲲为中朝(即西晋,往往特指元康年间)名士,将玄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当代学者基本上承认这一划法,但认为西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应是裴 和郭象,并提出东晋也自成一个阶段。
正始玄学(约240~249年)以王弼、何晏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由汉末才性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论的范围。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用道家思想解释《周易》。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是魏晋玄学家最喜谈论的著作。他们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是世界的本体,“有”为各种具体的存在物,是本体“无”的表现。王弼还从哲学上探讨自然与名教(一般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的关系,宣称名教出于自然,尊卑名分是自然的必然结果,应当反映自然。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注《周易》、《老子》,著《论语释疑》,皆以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企图齐一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王、何等玄学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哲学问题问难析理,反复辩论,称为“清谈”,这是玄学发展的独特方式。玄学家的著作也多采用问答辩论的文体。王、何等人出自儒家,身居显位,而又寄托心神于老庄,显示超脱世俗的姿态,既能辨护世家大族放达生活的合理性,又能博得“高逸”的赞誉,所以玄学在短时间内蔚然成风。
竹林玄学(约255~262年)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在哲学上嵇、阮与向秀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嵇、阮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他们认为名教破坏了这种和谐状态,因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对司马氏集团以名教掩饰政治上的腐败极为不满,否认自然与名教一致。向秀与嵇、阮相反,认为自然与名教不相矛盾,用“称情”、“得性”解释“自然”,提出“有生则有情,称情则自然”的主张,认为人的欲望与自然“不得相外”。在有无关系上承认有一个“不生不死”的生物之本作为万有生生化化的根据,但引进了“自生”、“自化”的概念,成为玄学发展中从王弼的贵无向裴 、郭象的崇有过渡的中间环节。
西晋玄学(约263~316年)以裴 、郭象为代表,构成玄学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玄学仍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嵇、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由贵无派发展到极端,使当时一些名士如阮瞻、王澄、谢鲲等人,继承嵇、阮思想中颓废的一面,嗜酒极欲,追求表面形迹上的放达。这种放浪形骸的拙劣模仿完全窒息了玄学贵无派在思想上的创造力,使它走向没落。二是沿着向秀的思想发展为裴 和郭象的崇有论哲学。裴 (267~300),裴秀之子,作《崇有论》,指斥时弊,批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风气,重新肯定名教的作用。哲学上提出“至无者无以能生,始生者自生也”的观点,反对在万有之外去寻找事物的本体,认为万物是“自生而必体有”,没有别的东西作为其存在的根据,从而完成了从贵无向崇有的过渡。郭象(252~312)进一步发展了裴 的崇有论思想,提出“无不能生有”、“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等新的命题,并在万物“自生”说的基础上提出“独化”的概念,把崇有论推向极端。
东晋玄学(约317~420年)以张湛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时司马氏政权南迁,社会矛盾尖锐复杂,进一步导致思想上的空虚。因此超生死、得解脱的问题便成为玄学的中心内容。张湛注《列子》,综合崇有、贵无学说,提出“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的思想,把世界和人生视为瞬息万变,稍纵即逝,虚伪无常,主张采取“肆情任性”的纵欲主义人生观,把玄学引入了绝境。这在政治上反映了门阀士族的没落。东晋以后,玄佛合流,般若学各宗大都以玄学语言解释佛经。因此,讨论非有非无的佛学取代了讨论本末有无的玄学,中国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玄学的出处
在江湖人的口中,一直流传着一则充满神秘而又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系的故事。
故事要追溯到四千六百多年以前。
话说盘古开混沌天地,女娲娘娘炼五色石补天之后,我们的祖先--黄帝公孙轩辕在一个不可思议的情形下诞生了……
后蚩尤作乱,黄帝得天神相助,授以天书破蚩尤妖术,擒杀蚩尤统一天下。传说中的天神就是九天玄女--女娲娘娘。黄帝平息战乱以后,命仓诘造字,将九天玄女所授天书内的各种秘术记载下来,此书就是后来被江湖人视若瑰宝的《金篆玉函》。
2、秘籍的传承
黄帝留下来的秘籍,在周朝被姜太公在昆仑山得到,他利用秘籍上的方术助周伐纣,使周朝有八百年的统治。
战国时又传到鬼谷子--王禅老祖手中。他将秘术传给徒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而使其徒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将相之才。
到了汉朝,张良于黄石公处得秘籍,旺汉四百年。《金篆玉函》就这样在神奇的方式下一代一代的传承,到了三国时代传到诸葛亮手中,辅备夺得三分天下。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期间虽然也有得到《金篆玉函》者,但大都不全,如诸葛亮得到是道术,郭璞、杨筠松得到的是堪舆术(阴阳风水)。在宋朝得到《金篆玉函》的是一代鸿儒,著作等身的旷世学士朱熹。迨及明朝,刘基(字伯温)得到《金篆玉函》,助朱元璋创立大明江山,后全身而退。《金篆玉函》经过四千年的流传,期间内容有散佚增删,或有分歧而产生了很多流派。大致分为:山、医、命、卜、相,统称为玄学五术。
3、玄学五术--山
山所包含的是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山"也是最深奥、最神秘的,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为"迷信"的一种。"山"所包含《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的修习。《玄典》--一切可以修身养性的好书都可以用来修习,如《老子》、《庄子》、《列子》、《孙子》、《太公阴符经》、《黄帝内经》、《道臧》甚至《西游记》……等一切书籍都被拿来充实思想、参悟宇宙道理。 《养生》--追求健康长寿的吐纳法--气功。道家的炼丹法,称之为天丹、人丹、地丹。 《修密》--符咒法、压镇法、祈星法、武术等,利用运动以及精神、意念的统一来提高身心境界的方法。 也有秘术门派将"山"分为仙、道、幻、灵、兵五种方法。而其范围不离上述三部分。
山是秘术中最不容易达到的境界,严格地说,它是凡人修仙道的工夫,是求超脱的形而上之追求,只有"命、卜、相、医"流在江湖凡尘济世了。
4、玄学五术――医
秘术"医"包括三部分。
方剂--使用药物,根据表里、虚实、寒热,再应用古老的周易八卦来治疗各种疾病一种方法。
针灸--以《黄帝内经》、《难经》辩奇经八脉、穴道,用铜针刺穴道治疗疾病的方法。
灵疗--以催眠术、暗示法及集中精神意念,利用《祝由十三科》做药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5、玄学五术――命
秘术中"命"是以时间、空间的磁场来判断人的命运的一种方法。其重要的方法有:
占星术--在占星术所包含的有《七政四余》、《紫薇斗数》、《五星术》。
干支术--以人出生时间,年月日时以天干地支排列成命,四柱中命的部分典籍最多,重要的古籍有:《果老星宗》、《星平会海》、《渊海子平》、《鬼谷遗文》、《孙膑遗书》、《三命通会》、《穷通宝鉴》(又名栏江纲)、《滴天髓》、《神峰通考》、《铁板神数》、《河洛理数》、《子平真全》、《子平粹言》……等等。现代人的命学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推易坛泰斗邵伟华,为推动易学与命理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后贤人辈出……。
具有代表性的有邵伟中的平衡论,特别是干支的作用关系弥补了其兄邵伟华《四柱预测学》的理论不足,然其论事与具体应象明显含糊不清,往往以从政有官、经商有财、从文有名而概之,是其不足。
后李洪成香港注册海南创建预测公司,所著四柱书籍沿袭邵氏理论基础上并没有突出的创新,但影响面与邵氏有过之而无不及,弟子不下万千。
王庆四柱理论在命理界有重大突破,笔者无缘拜读其大作,据说在沿袭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
山东李涵辰《八字预测真踪》的问世,再度掀起命理热潮,其全新的预测理论在命理界颇有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与全新的理论思维框架是被大家认可的。
6、玄学五术――卜
所有数术玄学以卜术最为渊源流长,历史朝代中的军事家大多精通此术,汉朝的诸葛亮、唐朝的李淳风、宋朝的邵康节、明朝的刘伯温、清朝的曾国藩……诸术以卜派最为渊源流长,从古老的周易演化而来,如《梅花易数》、《纳甲断易》、《六壬神课》、《太乙神数》、《奇门遁甲》等数术学。有的门派在卜的这一部分还包括预言、克应占梦、测字解字、签贴、姓名学等方术。
7、玄学五术――相
相的部分包括两种;
人相――手相、面相、体相、摸骨、痣相等,代表著作有《观人于微》、《相理衡真》、《神相铁关刀》、《水镜神相》、《麻衣神相》、《金铰剪》等。
地相――地相就是古时的《堪舆术》,分为看门井灶的阳宅相法与看龙穴砂水向的阴宅相法,一般称为风水术。其主要的流派有《三元法》、《三合法》、《九星法》等。
以上为玄学的基本构成,相传来自天书,笔者以为以上诸法都是源自周易,周易涵盖时空、宇宙的万事万物,是阐释宇宙的经书,把易经称为"万法归宗"之宗
lz是在那种路边书摊看着的吧~一系列的修身的书~挺好的~一般都是盗版~呵呵~
我以前看着还有金刚经等~
这是百度到的一个版本~好像差不多~菜根谭,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老庄韩非肯定少不了~
中华传世名著经典丛书共包括如下26本售价:90 , 10元/3本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论语》
《千家诗》
《诗经》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大学·中庸》
《孟子》
《楚辞》
《菜根谭》
《围炉夜话》
《小窗幽记》
《朱子家训》
《格言联壁》
《颜氏家训》
《吕氏春秋》
《忍经》
《金刚经》
《易经》
《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
《鬼谷子》
《百家姓》
《卫溪》
父子文,绝对温馨,很好看。现代滴,真父子。、
感动于这份美好的感情。里面的人都很善良,看着很舒服。
很喜欢卫溪,执着于爱情,不忌世俗,
当然也很喜欢谭允文,优秀文雅。
看着很舒服的一篇文!
推荐啊!我一口气看完~
《绝傲孤烟》
穿越父子。小受小攻都很冷~
但也很好看啊~很绝对的爱恋,非你不可~喜欢这种feel~
小攻只对小受好~咩哈哈~
这是最近看的挺好看的父子文~喜欢~亲,一定要看啊~特别是卫溪,很喜欢~
《一夜情睡到新老板》
啊!我承认这名字很俗!故事有点老套~但,,,这篇文看着也很舒服啊,还有点搞笑~讲一个不知道自己是不是gay的人和网友相约gay吧,结果认错人,被别人吃掉的故事,hehe~很好玩~
杨庆乔浑身发抖,气得半死。
。。。。。。。,,,,,。。。。。。。。。。。。。。。。。。。。。。。 郑彦则面色铁青,气得要命。
一言不合,二个人又在床上扭打起来。
「滚开!你这只精虫冲脑的沙文猪!」
「看来我真的把你宠坏了!」
滚来扭去,最后被压住的人当然是比较瘦弱的杨庆乔。
他简直气极败坏,口不择言的脱口喊道:「如果你今天敢硬上我,我……我就要和你分手!我是说真的,我绝对不会和不尊重我的人在一起!」
郑彦一顿,强硬的态度有了一丝动摇。
杨庆乔抓住这一瞬间的动摇,猛地一个绝地大反攻,刹时天翻地覆,换他把郑彦压在下面。
受君也是人,和攻君一样人生父母养,享有合法公民的权利,更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保护范围中,没道理老成为被欺压的弱势一方,任由攻君鱼肉。
我要争取民主自由,我要反抗独裁暴政,我要自立自强!
小绵羊怒了!
小绵羊发疯了!
小绵羊要咸鱼翻身!
小绵羊气势磅礴的大叫:「恁北要当女、王、受!」
郑彦愣了愣,先是面无表情注视他一会儿,然后别着脸偏过头,肩膀微微抖动。
「……想笑就笑出来,小心憋到内伤……」气焰一落千丈,小乔的内心呈泪奔状。
呜~他明明是想说「恁北要反攻!」的。。。。。。。。。。。。。。。。。。。。。。。。。。。。。。
《思凡》公子欢喜
啊!有点小虐!心揪揪的~但也被虐着欢快~
文笔很好啊~主要是讲喜欢但又不明白造成的一系列事件。。。。。。。。。也是有点老套哈`````汗····蛮好看的~看着也挺好的~。。。。。。。。。。。。。。。。。。。。。。。。。。。。
一点一点覆上去,双唇相贴,温柔地吮舐,许久才放开。他的脸色依旧是透明,只有那张淡色的唇因方才的吻而显得有些嫣红。
勖扬君站起身,揽过他的肩,将文舒抱入怀中:“第二次了。”
你第二次在我面前离开我。
。。。。。。。。。。。。。。。。。。。。。。。。。
我就是因为这一段才去看这篇文的,发现还是蛮好看的~
同类型好看的还有墨竹的《仙魔劫》狂推啊~好看好看~泪水哗哗地流~~~~~~~
一定要去看啊~~~~~~~~~
前面的有点走题哈~有温馨的地方啊~但是也有点虐~不过真的很好看~~~
还有还有
《风起之时》
bei写的~就是那个那个《终极雇佣》的作者~
话说楼主也可以看看终极雇佣 假如没有看过的话~很好看
。。。。。。。。。。。。。。。。。。。。。。。。。。。。。。
一切都安静了,连草丛里的小虫都停止了鸣叫,阳光冷淡,没有风,没有声音。天地之间空荡荡的,只剩空白。
“风起,等你醒了,”向北看看路的远方说,“我们来谈个恋爱吧。”
腿上的人已经睡着,没有听到,只在睡梦里微弱含糊的应声道,“嗯。”
。。。。。。。。。。。。。。。。。。。。。。。。。。。。。
很好看的,不虐~
还有那个趴趴的《407,不许闹》
很搞笑,很萌这篇~~~~~推荐啊~~~~~~~~~
。。。。。。。。。。。。。。。。。。。。。。
那一年,逍遥三岁,御辻四岁。
一个是黑道少爷,一个是富贵公子。
本来,是八杆子打不到一起的。
可是,偏偏就有这样的巧合。
就在那年某月的某一天。
圣家的小少爷心血来潮怎地,看了动画片蚂蚁爸爸蚂蚁妈妈后就硬逼着阿大背着大包小包装着放大镜和满满的零食带着自己到森林公园去看蚂蚁。
在城市的另一边,御家小公子叛逆期提前来临了,火大地把爷爷布置的功课横扫到桌下,整理了个小包包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的离家出走。
没走几分钟,小辻就发现身后有人跟踪,不用怀疑,一定是爷爷的人。
眼珠一转,闪进了正好路过的森林公园,盘算着在林子里绕几个弯甩掉跟屁虫应该容易很多。
可惜,再聪明,也只是个四岁的娃,好容易把跟踪的人甩了,自己也迷路了……
(>﹏<)|||
因为不是周末,公园的人少得可怜,再加上为了把跟屁虫转晕了,自己特意绕到了偏僻的除了树还是树的地方。
左看右看,也只有在前面那棵大槐树下面还有两个人了——一个大人带着个孩子,大概是父子吧?
稍微想了想,小辻便打算过去问路。
刚要走近,就听见小孩嗲嗲的声音:“阿大,我要吃冰淇淋,你帮我去买!”
“逍遥少爷,你一人在这里我不放心,不如跟我一起去买好不好?”
“不好!我要在这里玩!”
“可是……”
“阿大你快去买嘛,不然我以后都不理你了!”
“那……那少爷你千万千万就站在这里不要乱跑,如果有陌生人和你搭讪你就大叫知道没有?”
“嗯!”
被唤作阿大的男子立刻跑开。
小家伙依然专心地低着头钻研自己的东西。
小辻走进,探着脑袋凑过去,看正蹲在地上玩得不亦乐乎的小家伙,问:“你在玩什么?”
逍遥头也不抬,张口就答:“喂蚂蚁。”(阿大:少爷叫啊~~叫啊~~~不认识的人就是陌生人!!!!)
“蚂蚁不用喂的,呆子。”
“你说我什么?”猛回头,一个自以为凌厉无比的眼神。
白白的像刚出笼的白面馒头一样的小嘟嘟脸,红扑扑的小脸蛋,滴溜溜的大眼睛似怒非怒,小嘴更是孩子气十足地嘟着,微微反射着阳光的黑发上几片粉色的小花瓣衬得别样可爱。
那一刻,年仅四岁的小辻已经色心大起了——虽然,懵懂岁月,大概连什么叫“色心”还不曾明白。
只是,春风吹过的时候,小辻心里就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把这个棉花糖样的娃娃带回家,睡觉的时候也要抱着他。
“我——问——你!!!你——说——我——什——么——呢——!!!!”明明比人家矮上半个头,可气势一点也不弱地伸直了手指戳着人家的胸口一副凶巴巴的模样。
“我说……我带你去吃棉花糖……”信口胡扯,小辻在四岁时,已是游刃有余。
“好啊!”口水啦啦的小东西只差没有摇尾巴了。
“那……那……那你跟我走?”小辻结结巴巴,有点不相信第一次拐带儿童,自己就这么得逞了。
“嗯!”逍遥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小手熟捻地拉上小辻的手,动作再自然不过。
!!!!
幸福来得太突然~~~~~
小辻立马攥紧自动送上门来的软乎乎的小手,拉着逍遥掉头就跑,生怕刚刚那个黑衣大叔回来自己就带不走这个小可爱了。
所谓野兽的直觉,就是在色心大发之时,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比如——一个迷途的四岁娃娃突然就心如明镜变成了个超级人体指南针毫不犹豫地随便捡条路走就绕出了林子。
对于自己捡到宝这样的好事,小辻很是高兴,什么离家出走,忘得干干净净。
在公园门口买了个大大的棉花糖给逍遥,道:“我叫御辻,今年四岁了,你呢?”
“遥遥,三岁!”喜笑颜开地接过棉花糖。
“三岁……那你比我小了,你要叫我哥哥才对,来,你叫我什么?”小辻指着自己的鼻子问。
“棉花糖哥哥!”小逍遥毫不犹豫。
“棉花糖是我请你吃的,我叫御辻,你叫我阿辻哥哥,知道没有?”小辻不厌其烦。
“嗯!”小逍遥伸出舌头舔了口棉花糖,左耳进右耳出。
“那现在就叫我!”小辻笑得那个甜蜜蜜呀,满心欢喜着等眼前甜腻腻的娃娃叫自己。
“唔……”把嘴里的糖抿下,心不在焉地叫了声:“棉花糖哥哥!”
(>﹏<)|||
小辻恨棉花糖!
看了看边上卖棒棒糖的小贩,问:“遥遥,要不要吃卡通棒棒糖?”
“要!”
“你叫我什么?”
“棒棒糖哥哥……”
。。。。。。。。。。。。。。。。。。。。。。。。。。。。。。。。。
越到后面越好看~~~~~~~~
嵇康与山涛同列“竹林七贤”,都是魏晋之际的大名士。嵇康(223-263年)字叔夜,谯国銍(今安徽宿州市)人。山涛(205年—283年)字巨源,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人。山涛长嵇康几近二十岁,据《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一条载,山涛与嵇康及阮籍一面而“契若金兰”,成为至交。后来,山涛妻韩氏得知山涛与阮籍、嵇康为友后,曾向山涛问起二人,山涛对她说:“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于是韩氏便想亲眼看一看他们,山涛应允。一日,阮籍、嵇康二人前去拜访山涛,韩氏便让山涛留他们住下,晚上,为他们准备了酒食,韩氏于室外穿窗偷看,三人相见之欢,以致“达旦忘返”。后来,山涛入内问韩氏:“二人何如?”韩氏说:“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可见,嵇康与山涛成为至交,乃在于他们“识度”相俦。
不过,后来,嵇康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开声称与山涛绝交,那么,是否嵇康就真的与山涛绝交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嵇康其实并没有真正与山涛绝交。
这一点,可以从嵇康临刑前以子相托得到证明。嵇康因吕安事件下狱,为钟会所谮被杀,据《晋书·山涛传》载,嵇康临刑前曾对其子嵇绍说:“有山公在,汝不孤矣。”死前能以子相托,可见,嵇康仍把山涛视为最可信赖的朋友。山涛在晋武帝咸宁初再次领选后,既举嵇绍,这也反映了山涛也一直未忘嵇康所托。在举荐之后,嵇绍也曾向山涛咨询,自己应该如何立身处世,山涛对他说:“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世说新语·政事》第八条),也可见山涛亦不以《绝交书》为意,视嵇康为友,并一直未忘其所托。
另外,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其实并不是针对山涛,而是另有所指,嵇康矛头对准的是司马氏集团,他只不过是在以山涛为矢的,指桑骂槐罢了。
嵇康所处的时代,正是司马氏培植羽翼、消灭异己、打击曹魏势力、大力树立自己的时期。嵇康之妻为沛王曹林之女(或云孙女),并因此得封郎中,拜中散大夫,可以算得上是曹魏宗室,身为曹魏宗室的嵇康,当然让司马氏有所戒介,另外,嵇康性格耿介、刚直,对于司马氏集团以卑劣手段施行的一系列勾当,他是十分鄙夷和愤激的。
嵇康崇尚老庄,其兄嵇喜在为他作的传中说他“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性好服食……”曾游苏门山,从隐士孙登游处,孙登是当时著名的高士,阮籍也曾去拜访过他,无所获而退,嵇康对孙登“执弟子礼而师焉”。(《世说新语·栖逸》第二条刘注引王隐《晋书》)他又长期隐居山阳,与阮籍等人作竹林之游,并不时以锻铁自娱。王戎曾说“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可谓恬静,可谓宽和,应该说深谙老庄之道。
然而,面对司马氏集团,嵇康似乎又变成了另一个人,司马氏集团中人钟会来访时,他却“箕踞而锻”,不与交谈,甚至连见面的起码礼节也不致。只是在钟会将要离开时才不无讥讽地说:“何所见而来,何所见而去?”而钟会也心怀叵测地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二去!”(《世说新语·简傲》第三条)在他的一些讨论修身养性问题的文章中,每每也禁不住慷慨发论,如在《养生论》中,也居然要议论流俗,以致蒋伯超说:“叔夜所说,固不免愤时疾俗之谈耳。”(《南漘枯语》)又如在《卜疑》中,他说:“吾宁发愤陈诚,谠言帝庭,不屈王公乎?将卑懦委随,承旨倚靡,为面从乎?……宁斥逐凶佞,守正不倾,明否臧乎?将傲倪滑稽,挟智任术为智囊乎?……宁如伯奋,仲堪,二人为偶,排摈共鲧,令失所乎?将如箕山之夫,颖水之父,轻贱唐虞,而笑大禹乎?……”
所以,一旦面对司马氏集团,堆积在嵇康心中的愤激就会燃烧起来,山涛的举荐,给了他一次绝好的机会,于是,他便无所顾忌,写下了这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在这篇书信中,嵇康举出官场奉迎、庸俗交际等七件事,并明白地说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及“刚肠疾恶,轻肆直言”的人生态度,这样的言语,显然是直指以名教自居的司马氏集团,难怪当司马昭看到这封书信,要“闻而恶焉”了。(《三国志·王粲传》裴注引《魏氏春秋》)
面对嵇康如此高调、决绝不留余地的《绝交书》,山涛似乎没有说一个字,在文献典籍中,我们看不到有关山涛对嵇康这封绝交书的只言片语,看来山涛是明白嵇康的真实意图的。
山涛对嵇康临死所托,应当一直萦记于心。及嵇绍成年,虽然才貌均有乃父之风,但由于其父嵇康是被司马昭下令诛杀的,选官都不敢起用嵇绍。嵇绍二十八岁那年,山涛再次领选,于是向晋武帝上言起用嵇绍,他对晋武帝说:“《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晋武帝对山涛是十分敬重的,听山涛如此言说,他说:“如卿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于是发诏征嵇绍为秘书丞。(《晋书·嵇绍传》)嵇绍后来竟为晋世名臣,传列《忠义》。
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孔子问礼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道家哲学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与道教。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故道家与道教常被混淆。
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老子出关
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演绎着。鲁迅先生也对此发生过兴趣,还专门创作了故事新编《老子出关》,还与别人打了一点笔墨仗。另外,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你看生个孩子如果紫气满室,古人认为这孩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于是把“紫气东来”这些字写在大门上等等。先民还认为,哪个地方有宝物,哪个地方就会在上空出现紫气。
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这青牛还被老子家乡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说老子当初出关是乘这青牛飞过去的,并且又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今天的河南鹿邑县城内的东北角上还有一处高约13米的高台,叫“老君台”,又叫“升仙台”,台上有座老子庙。庙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铁柱子,称为“赶山鞭”。相传老子50多岁时曾在这里讲学,此地离自己家有好多路,来来往往都要经过一座山叫“隐阳山”。这座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见不到太阳,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当空,庄稼枯死,老百姓受尽了苦难。老子目睹这一切,虽想解救百姓,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骑青牛飞过了函谷关,知道自己已经成仙,青牛也会说人话了,于是又要青牛一起飞回家乡去治理那座山。到了家乡,老子挥鞭打山,山顶削去了,并且飞到了山东,成了泰山。再一鞭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顶山。这时鞭梢甩断,甩断的鞭子飞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鞭子只剩下一个杆子,就顺手插在地上,这就是这个铁拄子的来历。老子又乘青牛飞走了,而那鞭子杆就永远留在了那儿。百姓感谢老子前来赶走山,因为从这以后老子家乡就过起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了。百姓就把老子挥鞭赶走山时站立的土台叫“升仙台”,将地上的铁柱子称“赶山鞭”。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又把这个台称为“老君台”,还修了庙,进行祭祀。——这是老百姓何等瑰丽的想象啊!读了老子家乡的这一则传说,更感到老子又是有血有肉地活在老百姓中间!老子文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中国的深厚博大的文化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衍生出来,又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的。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的本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列子,战国时人。现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东晋张湛所辑 一般认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 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 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 不畏天 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在动乱与不义的情境中,知识份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 有无之别 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 而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 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
郭象,西晋人,以《庄子注》闻名,主张“独化”理论 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的玄学式概念理论 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 各顺其适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
发展时期
道家起源应为远古的隐士传统,当然也有学者说老子是清庙之守,总之,道家的起源绝不是社会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型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当先秦的老庄二子总摄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纲领之后,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响了儒家与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传》之作与韩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说。但是在社会政治的实际影响力上,老子之学要到汉初黄老之治的实施后才正式被试验着,因为在迭经春秋、战国、灭秦、楚汉之争之社会战乱终告停止之时,人们终于发现争强斗争的害处以及休养生息的重要,于是老学原理的政治哲学观点遂被重视。等到西汉强盛,君王开始好大喜功,争战的岁月再度启幕,时代的风气再度转变,然后也再度败坏,等到魏晋清谈之风起,道家哲学又开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开其风,王弼更以简洁有力的注经之作,从理论上深入道家之学并予以阐发,而向秀、郭象则发展庄学的注释工作。魏晋之后,道家思想并未有鲜明的创造传统之再现,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却转为道教、易学与儒学理论的开创所藉用的重要启示,尤其是源自庄子的气化宇宙观,更被广泛且深度地再开发着。而同一时期的佛学传播,亦曾有一断相当长的时间是以道家“无”的智慧原理来表达的,此即世称“格义佛学”时期。
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对道家应简单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两句话是老子最高深的思想,但其实也是最浅显的道理。
其实两句话是一个意思。
实际拆分,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拆成: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很简单,但也非常多,就像怪石大山一样,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样。没有定论,这就是道德经最玄妙最高深的地方,其实也是这句话的意思。
道,天地之道。可道,人人皆可得道。非常道,但世间之道皆非永恒之道。(有的版本为非恒道)合起来就是:天地之道,实际乃是人人皆可得之道,但世间万物,道道道,皆非恒道。还不够白?那就在白一些吧!
白丁翻译文:天王老子制定的规则,实际没有那么复杂,人人只要用心观察周围,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就能悟出这个“玄而又玄”的道。但是不要忘记,世界上所有道,都不是永恒的,所有事物都有生,自然也有死。老子的这本道德经也不是真理的化身,早晚也会被推翻取代。而实际上,这种世间无恒道的道理,就是天地万物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其实也大致是这个道理。
道可,道可以左右天地万物。
道非,但是再大的道也有被推翻、被打倒的时候。
常道,世间唯一的常道就是此道,万物皆有始有终。
这两种拆法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其实你可以试试,把这六个字,不管用什么方法拆,意思都是一样的,这也精妙的应扣了道家万物循环、太极常转的中心思想。这就是老子的最大智慧。
呵呵,其实老子的根本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谐和循环。
只要你快快乐乐、平平安安、看透自我、包容他人。
你就已经可以算是老子的弟子啦!
1老子,根据《史记》的记载,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约生活春秋末期,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甲 老子故事
老子降生
公元前576年夏六月,宋国国君共公去世,右师华元执掌国政。以左师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谋政之心,无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见共公去世,欲乘机起事。由于谋事不密,走漏风声,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此后,即任向戎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立新君,这就是宋平公。
鱼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国,客居楚国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起兵伐
本文2023-08-06 11:53: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1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