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沿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沿革,第1张

关于芦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朴素和美妙的传说。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一片荒凉。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作衣食的,为了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当时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支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兽。从此,人们每出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传。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众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态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

《阿卯古史传说》记载道,上溯到远古时代,苗族先民由于敌人闪岛觉地福从莱色米夫地来攻打,激战历不能胜敌人,于是迁往南风吹来的方向,苗族先民由北向南迁移途中青年人骑牛游渡过黄河。入夜,先过河的人唯恐后来者失散,就吹起芦笙燃起篝火将人们召集拢。为驱除寒气,人们伴随芦笙旋律,纷纷跳起了芦笙舞。芦笙跟笛子一样,是苗族青年男子亲密的伙伴。在苗家舞场上,常见青年男子身背芦笙口吹笛子,或是将笛子插于腰带上又吹响芦笙。《云南少数民族》认为,传说千变万化的芦笙调就是苗家人的'文字'。在歪头山,芦笙一响,总有歌舞相伴。

关于芦笙舞活动的历史,过去文献中多有涉及;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清以来,更广见于文献和志书之中。明人倪辂《南昭野史》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足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并风糜一时了。

芦笙舞·锦鸡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丹寨县

苗族锦鸡舞源远流长。传说嘎闹支系苗族的祖先住在东方大平原上,后来迁到一个叫展坳对社的沙滩边居住,又因洪灾而沿江上行来到丹寨县。在迁徙的历史进程中,是美丽的锦鸡帮助先祖们找到了最后定居的地方,也是她为先祖们带来了稻谷的种子和创造欢乐的飞歌。在丹寨县定居后,苗族的祖先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充饥度日。由于锦鸡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帮助他们度过饥荒,所以锦鸡就成了他们的命运吉星。居住在上述地方的苗族同胞在每年的盛大节日里举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动,敲击铜鼓,欢跳锦鸡舞,放牯子牛斗角,以纪念先祖和怀念给他们带来自由、祥和与欢乐的美丽的锦鸡。

就这样,年复一年,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流传至今。在日常生活中,苗族同胞们特别是女性同胞除了劳作外,闲时都精心地用各种各样有色花线绣成各种花鸟纹图案,缝制百鸟衣裙,编织花带,刺绣花鞋,制备银饰。节日喜庆时,尤其是在芦笙会上,只见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上身穿开襟短绣衣,下身外着绣花超短百褶裙(有的着彩绣短百褶裙,有的着绣花百褶长裙),裙前后各系一张长方形花围腰,后腰上面挂满各色手织花带,颈戴银项圈,手戴银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有的在脚腕系上小巧玲珑的银铃),打扮得象美丽的锦鸡一样,花枝招展。跳芦笙舞时,随着芦笙曲调的快慢节拍,妇女头上的银饰锦鸡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百褶裙脚边的洁白羽毛银浪翻飞,貌若锦鸡亮翅,翩翩漫舞,酷似古籍记载的鹨鹆舞。是故,民间称之为锦鸡舞。

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贵定县

鼓龙鼓虎-长衫龙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源于花苗自古崇拜龙,龙能呼风唤雨,吞噬日月,能使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能为苗族消灾解难,是他们崇拜的神。据传花苗老祖公们之所以能找到谷撒这块宝地,繁衍几十代子子孙孙,兴旺发达,全得力于龙神的帮助和保佑。

花苗原籍江西朱市巷,后被流放贵州,经开阳县江边迁徙至贵定县萝卜寨,在一次农事活动中,老祖公听一片秧鸡叫声,估摸有水源,逐循声探寻,发现有一天然龙形水井穴,他们认为是龙神相助指路,迁寨开荒于此,建成了谷撒寨(村)。为感谢龙神的恩赐,老祖公定下寨规:每年阳历二月初一,封寨(不准陌生人和外族人进寨)杀牛祭龙神,他们把自己模拟打扮成龙,学着龙的模样跳起舞来祈求龙福佑。人们的虔诚感动了神灵,神灵便教会他们制作芦笙,并传授了龙舞与芦笙舞相结合的长衫龙芦笙舞,舞蹈从此就在花苗同胞中流传开来。这是关于鼓龙鼓虎-长衫龙来源的众多传说中的一个。

据明代熊大木所著的《大宋中兴史话》记载,宋代,黑蛮龙跟随岳飞抗金立功,被封为龙虎将军,后因岳飞父子风波亭遇害,他痛哭几日绝食而死。人们以鼓龙鼓虎-长衫龙的舞蹈纪念这位苗族英雄,并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芦笙舞·滚山珠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纳雍县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它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堪称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她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头戴野鸡翎帽,身着绣花白褂,脚着麻耳草鞋,或时以头为足、或时以人攀肩,在盛满水的碗与碗之间,边吹芦笙边进行舞蹈技巧表演,被国家文化部领导赞为贵州高原明珠。

苗族蜡染在图案题材卜独具特色,并将内容和形式巧妙地融合一体。苗族蜡染的图案题材可分为七大类。

1.蝴蝶纹

蝴蝶纹来源于苗族神话古歌中的《妹榜妹留》与《十二个蛋》的故事。故事讲述了苗族起源:枫树化为蝴蝶,蝴蝶妈妈同水泡谈情说爱,生下12个蛋,由鹤宇鸟孵化,生出万物——雷公、水龙、蛇、虎、羊,大象、野猪等,其中一个蛋孵化出人类,即苗族的祖先姜央。这就是传说中的苗族始祖姜央为“妹榜妹留”所生的故事,苗语“妹榜妹留”意译为汉语就是“蝴蝶妈妈”。在苗族神话里,蝴蝶妈妈是世界万物的始祖,包括神、鬼、人、动植物和雷电的产生都源于蝴蝶妈妈。因此,蝴蝶被认为是生殖和美的化身,最受尊崇,成为蜡染重要的、特别流行的纹样。蜡染中的蝴蝶千姿百态,既有写实的,也有写意的;既有抽象化的,也有变形复合的。可以看到飞舞的、爬动的、正面的、侧面的、仰面的、背面的一系列姿态各异、千变万化的蝴蝶纹样。蝴蝶轻盈秀美的形象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喜爱。这个传说影响深远,不仅形成苗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意识,即对蝴蝶的热爱和崇拜就是对祖先的热爱和崇拜,而且使蜡染艺术表现紧密地与其崇拜相融合。可见,苗族蜡染中的蝴蝶图案,积淀着祖先崇拜的原始意识。

2.鱼鸟纹

苗族蜡染图案中的鱼鸟纹和蝴蝶纹相近,也是歌颂生命力的美的纹样。苗族人民认为,鸟是男性,鱼是女性。鱼鸟同图组成比喻夫妻恩爱的图案。这种图案的鱼和鸟一样也有翅膀,鸟也多为可入水畅游的“水鸟”。有学者认为这是反映男女平等共同负起传宗接代繁衍后代的使命,没有男尊女卑之分,内涵着生殖崇拜,造型上是很有特色的图案。

蜡染中大量使用鱼的图案,更多是出于心理的期盼与生命繁衍的需求。由于鱼产子多,其腹内多子,因此鱼纹的原始寓意便是象征生殖,对鱼的崇拜就是对鱼的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来历经演变,又出现了其他的吉祥寓意。汉族的“鲤鱼跳龙门”图案象征显达高升,“鱼莲”图案象征“年年有余”。而贵州少数民族对鱼纹的理解却更多地保留了生殖崇拜的原始意识。如“子孙像鱼崽一样多”的比喻,在苗族民歌中屡有出现。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鱼是不可缺少的供品,其寓意均在祈求子孙繁衍。蜡染中出现的鱼纹大都躯体肥硕,有的鱼腹内有小鱼,有的鱼腹内有鱼子似的繁密斑点,有的索性将鱼鳞画作鱼子,这些都传达出原始生殖崇拜的信息。

蜡染中出现的许多鸟纹,同样也是出于追求吉祥美好的愿望。鸟,是山居的少数民族姑娘快乐的生活伴侣,鸟纹寄托着她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在苗族中,鸟纹也含有祖先崇拜的意蕴。与蝴蝶传说相连的是古歌中蝴蝶妈妈生出的12个蛋,是由鹤宇鸟孵化的。孵化出的万物中就有苗族的祖先姜央。因此,鸟对于苗族是有恩的。岛还町能是苗族先民中某些氏族的图腾。《山海经-神异经》记载:“大荒之中有人,名欢头……敢头人面鸟喙,有冀,食海中鱼,杖冀而行。”类似的记述在古籍中还有一些。“欢头“叉怍“欢兜”,相传为苗族先民的首领。这些鸟纹有的如实摹拟,有的想象变形。如锦鸡、喜鹊、麻雀、燕子、斑鸠、鹦鹉、孔雀、鹭鸶等,能确认其名;有的则只具有鸟形.分不清是什么鸟。它们多有花草环绕,大都张开嘴,或昂首啼啭,或窃窃私语,或比嚣而飞,或背靠背像吵架的样子,生动极了,类似人粪生活的写照。

3龙纹

龙在苗族意识里,向来就是造福人类的吉祥物。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龙纹极有特色,其外形和内涵与汉族地区的龙纹截然不同。龙是中国的原始圈腾。汉族白秦、汉以来便以龙为尊,龙成为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龙纹逐渐演变为头角峥嵘、尖爪利牙的威武形象。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龙纹却大异其趣,表现为稚拙天真,憨态可掬,与人和自然万物十分亲近,苗族对龙敬而不畏,苗族的龙丝毫不像汉族的龙那么神气十足,张牙舞爪。苗族蜡染的龙没有固定的模式,千变万化,有鸟头蛇身、牛头鱼身、蜈蚣形等,因此,苗族就有水牛龙、鱼龙、蚕龙、叶龙、盘龙、鱼尾龙、水龙等,榕江苗族蜡染中的龙纹既像蛇,又像蚕。龙的形态或飞,或曲、或伸,变化自如。有专家认为龙纹的内涵除了龙图腾崇拜的原始意识外,还有祈求纳福迎祥、消灾免祸之意。

4.旋涡纹

苗族蜡染中的旋涡纹,主要绘制在蜡染衣背、衣袖、被面卜,这是苗族象征团结和占祥的传统纹样。苗族人民热爱人自然,他们看到激流中的旋涡,圆满急转,感到很美并有一种兴旺吉利的感觉,于是公认为是.一种吉祥的美的纹样。旋涡纹在中国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就已出现,那是先民们对自然水纹的摹拟。这种图案后来在汉族工艺品中鲜有出现,却在贵州的民间蜡染中较为常见。在视觉形式上,这是一种最引人注目的蜡染几何形纹样,在内容含义上,也是一种说法最多样的纹样。第一种说法是为了缅怀苗族祖先长途迁徙,跋山涉水,历经无数险滩恶浪留下的旋涡印记,第二种说法是,杀牛祭祖时记录牛头上的旋涡纹,因为它是祖先的象征。第三种说法是,古时候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姑娘生了病,母亲从山上采回一些郎蕨革的嫩苔,将这种草药给姑娘吃后,其病便好了。为了永不忘记这棵救命草,就按照它的样子画在服装上作装饰。

5.花草植物纹

苗族蜡染中表现植物的图案不仅很多,而且与汉人植物图案有很大的区别。其植物图案,不像汉族取材于象征富贵吉祥的牡丹、莲花、桃子、石榴之类(在蜡染巾也时有出现),更多见的是山问田野常见的花草植物,如养花、蕨花、梅花、桃花、杏花、棉花等,有一些已经演变、提炼为几何形纹。这些植物题材在少数民族妇女劳作时随处可见,触手可及,她们从中获得美感,通过想象加工,在蜡染中描绘出极富生命活力和山野情趣的画面。如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梨花纹,全世界没有像丹寨苗族这么丰富而多彩的。相传苗族的先祖在迁徙途中,曾经到过一处梨花坳的地方,正逢梨花盛开。在长期迁徙中的先祖耗尽精血,差一点儿就被奔波不定的生活拖垮,忽然看见满山遍野生气勃勃盛开的梨花,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美丽,于是又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因此,梨花留给苗族深深美惑。另一个传说是,在古代发生的由中原向西南的大迂徙中,妇女们为牢记跋涉的艰辛,便将沿途所见的花草植物都描绘在衣裙匕,后来便作为传统纹样保留下来。还有一种传说,小孩穿梨花纹的蜡染衣装,就可平安地健康成长,梨花纹也是苗娃的吉祥图案。相传蕨草曾治愈过苗族妇女的病,故蕨草也成为蜡染纹样。

6.铜鼓纹

铜鼓是苗族文化特征之一,因此铜鼓上的古老图案往往是苗族蜡染传统图案的来源,铜鼓也是一些少数民族极为尊崇的重器。古时在祭祀、娱乐和征战中经常使用铜鼓,对铜鼓的尊重,对铜鼓图案的再现意味着对祖先的缅怀和崇拜。宋代的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记载:“溪峒爱铜鼓甚于金玉。”因此,苗族蜡染取材于铜鼓上的图案,也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清代张澍在《黔中纪闻》中的记载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缂僚有斜纹布,名顺水纹,盖模取铜鼓纹以蜡刻板印布。”苗族蜡染‘的铜鼓图案,在传承延续中虽有变化,但铜鼓的中心花纹在蜡染中还是非常典型、突出的。中心花纹,实际上就是辐射光芒的太阳纹。

7.星辰山川纹

这里所说的星辰山川图案,已经不是客观的天上的星辰云彩、地上的山岭江河丁,而是一种经过高度抽象化后图案与形象的组合。这些图案既具有独特的形式美,还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内涵。据史料记载,苗族在古代曾经历过背井离乡的大迁徙,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壮经历,苗族人民不仅刻骨铭心,传说还用图案记录与反映了历史上的迁徙事件。如九曲江河纹是由大小不等的菱形套结而成,象征江河纵横,曲折交叉,城界花纹以方形为框架,表示城墙,四边的小方形表示角楼,中间的十字纹表示街道。长久传承这类图案的苗族地区有这样的说法:这种图案与组织,表现的是故七的风光和祖先迁徙的经历,如百褶裙上**横线表示黄河,绿色横线表示长江,中间空白表示田野。他们称这种裙为“迁徙裙”、“母江裙”。

截至2014年4月,该校“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在当代高校的构建与实践”获得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高校三标一体教育质量模型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师范新升本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获得重庆教学成果一等奖。园林专业被立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渝西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被立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累计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19项、市级质量工程项目50余项、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98项。

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在交流学生、交流访问学者、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了公派俄罗斯留学、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马来西亚2+2联合培养本科生、美国和新加坡带薪实习、留学菲律宾等项目;与永川、大足、彭水、垫江、贵州省丹寨县、绍兴市越城区等区县建立了“校地合作”伙伴关系;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所属的重庆德领科技有限公司、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重庆中集物流有限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创新合作办学模式 。 馆藏资源 截止2016年2月底,图书文献总量253万余册,其中印刷型文献总量174万余册,电子图书79万册,年均订购中外文期刊1600余种,报纸100余种。引进数据库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EBSCO和SPLINGER外文数据库等。自建数据库有渝西县志、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库 、精品课程资源库 、本校教师论文等。

初步形成了纸质馆藏、数字馆藏、虚拟馆藏相结合的资源体系。收藏有多册古籍线装书,其中较珍贵的线装书有清光绪十年刊印《古逸丛书》22种、清光绪二十七年石印八卷本《澄衷蒙学堂字课图书》、清光绪二十八年日本东京新智学社石印《饮冰室全集》共9册及吴虞私藏图书等。 学术刊物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文理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研究机构、大学、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具有一定创新观点的研究论文、快报和综合评述。学报先后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

《重庆高教研究》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重庆市教委主管,由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和重庆文理学院共同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术刊物。主要栏目有高教政策研究、高校校长论坛、院校研究、高职高专发展研究、人才培养研究、校地(企)合作研究、教师发展研究、大学生教育研究、国外高教研究、教改探索、研究生教育、高教评论、高教书评和其他 。

1 北 京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传统医药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传统中药材炮制技艺)

2 天 津 天津杨柳青画社 传统美术 杨柳青木版年画

3 河 北 峰峰矿区大家陶艺有限责任公司 传统技艺 磁州窑烧制技艺

4 衡水一壶斋工艺品有限公司 传统美术 衡水内画

5 大厂回族自治县良盛达花丝镶嵌特艺有限公司 传统技艺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6 山 西 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 传统医药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定坤丹制作技艺)

7 稷山赵氏四味坊传统面点传习中心 传统技艺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稷山传统面点制作技艺)

8 内蒙古 阿拉善左旗恒瑞翔地毯有限责任公司 传统技艺 地毯织造技艺(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

9 辽 宁 阜新市细河区珏艺轩玛瑙素活制品厂 传统美术 阜新玛瑙雕

10 吉 林 延吉市民族乐器研究所 传统技艺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11 黑龙江 哈尔滨市群力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心 传统美术 剪纸(方正剪纸)

12 上 海 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 传统技艺 毛笔制作技艺(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

13 上海朵云轩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传统技艺 木版水印技艺

14 江 苏 苏州镇湖刺绣艺术馆有限公司 传统美术 苏绣

15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 传统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

16 浙 江 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 传统技艺 制扇技艺(王星记扇)

17 湖州市善琏湖笔厂 传统技艺 湖笔制作技艺

18 金星铜集团有限公司 传统技艺 铜雕技艺

19 安 徽 黄山徽州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 传统美术 徽州三雕

20 福 建 福建省德化县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 传统技艺 德化瓷烧制技艺

21 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 传统技艺 厦门漆线雕技艺

22 莆田市善艺李氏工艺有限公司 传统美术 木雕(莆田木雕)

23 江 西 江西婺源朱子实业有限公司 传统技艺 歙砚制作技艺

24 山 东 鄄城县鲁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传统技艺 鲁锦织造技艺

25 潍坊杨家埠民俗艺术有限公司 传统技艺、传统美术 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

26 河 南 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品有限公司 传统技艺 唐三彩烧制技艺

27 开封市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 传统美术 汴绣

28 汝州市朱文立汝瓷艺术有限公司 传统技艺 汝瓷烧制技艺

29 湖 北 武汉高龙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传统美术 木雕(武汉木雕船模)

30 孝感天仙雕花剪纸有限公司 传统美术 剪纸(孝感雕花剪纸)

31 夏氏丹药制作基地(夏大中) 传统医药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夏氏丹药制作技艺)

32 荆州市唯楚木艺有限公司 传统技艺 漆器髹饰技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33 黄梅巾帼挑花工艺有限公司 传统美术 挑花(黄梅挑花)

34 湖 南 湖南省湘绣研究所 传统美术 湘绣

35 醴陵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中心 传统技艺 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

36 广 东 潮州市潮绣研究所 传统美术 粤绣(潮绣)

37 肇庆市端州区华兴端砚厂 传统技艺 端砚制作技艺

38 海 南 海南合田旅业有限公司 传统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39 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 传统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40 广 西 广西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 传统技艺 陶器烧制技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

41 重 庆 重庆市永川豆豉食品有限公司 传统技艺 豆豉酿制技艺(永川豆豉酿制技艺)

42 四 川 康定大吉香巴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传统美术 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

43 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政民族工艺厂 传统技艺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44 四川省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 传统美术 竹编(青神竹编)

45 贵 州 台江芳佤银饰刺绣有限公司 传统美术 苗绣

46 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 传统技艺 苗族蜡染技艺

47 云 南 剑川县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 传统美术 木雕(剑川木雕)

48 大理市周城璞真综艺染坊 传统技艺 白族扎染技艺

49 西 藏 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 传统技艺 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

50 西藏唐卡画院 传统美术 藏族唐卡(勉萨画派)

51 青 海 金诃藏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传统医药 藏医药(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

52 囊谦藏族民间黑陶工艺有限责任公司 传统技艺 陶器烧制技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53 甘 肃 夏河县拉扑楞摩尼宝藏族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传统美术 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

54 宁 夏 宁夏隆德杨氏彩塑文物艺术有限公司 传统美术 泥塑(杨氏家庭泥塑)

55 新 疆 和田托提瓦柯桑皮纸国家贸易有限公司 传统技艺 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

56 洛浦县时代地毯厂 传统技艺 地毯织造技艺(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

57 新疆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红旗农场 传统美术 哈萨克毡绣和布绣

 瑶家有一传说:"盘古开天,鲁班造墙,禾王送禾,牛王耕田。"瑶族古籍《盘天大歌》和《过山榜》中说:"寅卯两年发大水,天下万物皆被淹,只留伏羲兄妹俩,藏入葫芦飘水上。才得以延续人类,后来盘王登殿,赐瑶人以天下群山,任其砍种,安居乐业。然而,瑶山地区,穷山恶水,尽管人们辛勤耕种,仍然朝不保夕。有一年,太白金星下凡查访民情,看到瑶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峻岭崇山之中,刀耕火种,生活艰难,于是禀告天庭。玉帝就派禾王送禾到人间,牛王下凡来耕田。自从牛王来到人间后,瑶家人就开始耕田插禾,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感谢牛王,瑶家人就把牛王下凡的那天(农历四月初八)作为传统节日牛生日。

苗族芦笙的传说

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亨(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姑娘)。芦笙,黔东苗族方言叫"给"(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制作而成。每把芦笙六根管,在芦笙歌中有"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杆,吹来向轰轰"的描述,它与方言、服饰一起,是区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标志。在苗族传说中,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帝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即杉木和竹子)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说:"这就是你们的母亲,以后凡事必须经过她(许可),她会给你们带来幸福"。苗家自从有了芦笙,便过上了安定、美满和幸福的生活。

几乎苗族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队)芦笙,这是一个村寨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标志。在贵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芦笙队由芒筒和大号、中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六种芦笙组合而成。芒筒与其他芦笙不同,它没有六根管,只是一个三四尺长的园筒,筒里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

瑶族用布缠头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评王在北京掌管着天下,天下太平。宫殿里养着一个毛色有斑点的大狗,名称龙犬,评王对它十分喜爱。后来,一个远在海外的紫玉反乱天下,时时出兵来打评王。战争进行了多年,都不能把紫王打败。评王便张贴榜文,布告天下:如果有人能够打败紫王,除了封官赐赏以外,还把自己最美丽的三女儿配他为婚。满朝的大臣小官没有一个敢去揭榜。

一天,龙犬见了榜文,一跃而起,把榜文揭了下来,用嘴衔着上殿会见评王。评王见它揭了榜文,便问:“你是不是有本领去打紫王?”龙犬点了几下头。评王又惊又喜,便摆下丰盛的筵席,为龙犬饯行。龙犬吃了评王的筵席以后,立刻启程,像腾云般地飞跑前往;又费了七天七夜的工夫,游过了茫茫大海,终于到了紫王的国家里,一直闯上金殿。紫王正在坐朝,见了龙犬,知道是评王豢养的爱犬,心里十分高兴。他对大臣们说:“你们看,评王养的龙犬,现在都逃到我国来了,可见评王在国内已失民心,胜利对我们来说已经不远了。”从此,紫玉便把龙犬养在宫殿里,留在身边,形影不离。

有一天,紫王上厕所,龙犬便乘其不备,猛扑上去,当即咬下了紫主的头颅,飞奔回国,朝见评王。评王召集大臣们,来辨认这颗头颅。当知道这的确是紫王之头后,评王大喜,就像摘去了一块心头之患,便大摆筵席,犒劳龙犬,并赏赐给龙犬许多金银财宝。但是龙犬看也不看这些金银财宝,心念着要和公主结婚。评王心知其意,但又很为难:公主怎能与狗结婚呢?因此怀有悔婚的意念,终日闷闷不乐。聪明的公主知道了这件事,便诚恳地劝父亲:“应该依照从前的榜文行事,不可食言。食言会被天下笑话,于国家不利。”而且表示愿意嫁给龙犬。评王接纳了公主的劝谏,亲自操办了公主和龙犬和婚事。

成婚以后,夫妻恩爱,感情一直很好,大家都觉得奇怪。一天,公主的母亲同公主谈起这事,公主才说出龙犬的秘密。她对母亲说:“龙犬白天是狗,晚上却是一个美貌的男子;他身上的斑毛,晚上也就变成光彩斑斓的龙袍,所以我们两人的感情很好。”母亲说:“龙犬晚上既然可以变人,白天也应该变成人才好。这样就有人继承你父亲的事业了。”王后把这事告诉了评王,评王说:“龙犬能变成人?太好了!我封他到南京去做王。”王后把意思告诉了公主,公主就和龙犬商量。龙犬叫公主把他放在蒸笼里蒸七天七夜,便可脱去身上的毛而变成人了。公主按龙犬的话—一照办。但蒸到六天六夜时,公主按捺不住焦急的心情,又怕把丈夫蒸死,便揭开了盖子。啊!只见龙犬果然已变成了一个英俊、威武的小伙子,传说,这小伙子就是瑶族人民的原始祖先。但是因蒸的日子不够,头上、腋下和脚胚上的毛都未曾脱掉。可盖子已经揭开,不能再蒸了,只好把有毛的头和胫,用布缠裹起来。于是,瑶族人世世代代都用布把头裹起来,沿至今天。龙犬变成人后,评王便实践诺言,封他为盘护王。还备办许多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作为公主的嫁妆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