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炎帝和黄帝
炎帝和黄帝是不同时代的人
关于炎帝和黄帝,据史记记载,黄帝和炎帝打过仗,而且炎帝被黄帝打败了。 而在其他一些书上炎帝却比黄帝要早,两人不是同个时代的人。
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要从中国文化说起。汉武帝独尊儒家后,中国的历史一直是儒家掌握,而汉朝司马迁写“史记”,其志向是赶超孔子,也就是说,司马迁也是儒家一派的。他的历史书就要符合“儒家观点”。他的观点被后来的儒家弟子传播。
司马迁的《史记》始于《五帝本纪》,而《五帝本纪》开端就是黄帝的史事,也提到炎黄二帝的关系。其实,当时有很多其他史料的。 《五帝本纪》因为黄帝所处的地方在中原,是正统,所以,这个说法被采纳。而炎帝在长江一代,因此是非正统。至于谁胜谁败,都是神化传说,没有依据。而根据考古学,似乎证明,两者是不同时代的人。司马迁的《史记》还有很多错误,比如秦朝的阿房宫,尽管他说没建设完成,但也表述了前厅如何雄伟,被后世考古证明,阿房宫只有地基,根本没有所谓的前厅,更没有唐朝诗人描述的华丽。
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
1古书中流行的说法是讲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如《国语》云:“少典娶有蠕氏女, 生黄帝、炎帝。”
《秦本纪》云:‘颛顼氏之裔孙曰女惰,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国号,非人名也。黄帝即少典氏后代之子孙,……故《左传》‘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亦谓—其后代子孙而称为子是也。”
注意:第一,少典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方国部族的称号,炎帝、黄帝都由少典氏衍生分化出来。第二,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据《帝王世纪》讲,其间共历八世。
炎帝与黄帝分别居处在不同的地区。黄帝的区域传说他都于新郑。黄帝亦称有熊氏,新郑号称为有熊氏之墟,也就是黄帝居处的故址。这个地点刚好在中原的中央,所以黄帝可以代表中原地区是很清楚的。《本纪》说他“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其活动的范围即以中原为轴心。炎帝传说中他虽长于姜水,但是“本起烈山”,都于陈。陈在淮阳,这乃是豫东南的地方。《山海经》说炎帝之后有祝融,祝融之后有共工,是南方的系统。黄帝、炎帝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地区,一个是中原的传统,一个是南方的传统。
近些年,在史前一直到文明形成时期的考古学研究上,有一项重要的成果,纠正了过去以中原为中心的单元论观点。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是单元的,文明起源的各个因素不是在一个地区产生,而是在若干地区分别酝酿和出现的。文明起源来说,必须看到若干地区的交互作用。中华文明是我们辽阔幅员之上多民族共同创造的辉煌成果。
长期以来,大家讲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可是谈到文明的起源,考虑到近年的古成果,长江流域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长江地区从考古文化来看,是相当进步的,绝对不是一个落后的地区。有的学者提出中国也有一个“两河流域”,就是黄河与长江。黄河流域的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文化,有联系又有区别,互相影响、沟通和融会。这个观点恰好与炎黄二帝居处的两个地区一致。
在黄帝以后的古史传说中,依旧可以看到黄河、长江两个地区的关系。据《国语》,黄帝之子有25人,其得姓者14人,但只有1 2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姑、儇、依。《大戴礼记·帝系》详细记载了黄帝二子的后裔谱系,参以《纪年》、《山海经》、《世本》、《史记》等书,可以看到古代一些重要的王朝和方国都出于这二子:
《帝系》说:“青阳(玄嚣)降居泯水,昌意降居若水。,,(‘泯水”《史记》作“江水”,是由于汉代字写草了,这个“泯”字和“江”字接近。泯水应即今河南沙河,源出鲁山西,流经叶县,入于汝河。昌意所居若水,则是今雅砻江,流经四川西部,入于金沙江。颛顼也生自若水,事见《吕氏春秋·古乐》因此,黄帝这二子的居地也分为一北一南。玄嚣一系,如帝喾、唐尧、商、周,都在北方。昌意一系,却多在南方或与南方有关,例如虞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夏禹生于石纽,崩于会稽,楚、蜀更是南方的诸侯。
《帝系》这种三代统出一源的谱系,在近代备受学者的讥评,以为子虚杜撰。不过既然各种古书都记有基本相合的传说。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炎黄二帝传说应当有密切的关系。
炎黄二帝事迹以及黄帝之后的传说谱系,还向人们说明,中华文明在相当早的时候,包括它刚在萌生的过程中,便有了颇为广泛的分布。在考古学上,不少学者都在使用“龙山时代”这个词,这意味着从北方到南方很广大的范围里, 多种文化都有其共同点。这种情况,也可譬喻为形成了一个文化的,“场”,其范围之大在古代世界是罕与伦比的。我觉得,这个文化的“场”正是后来’夏、商、周三代时期统一国家的基础。炎黄二帝以及黄帝有25子、得12姓的传说,与这一具有共同点的文化“场”是有联系的。结合古史传说宋考察龙山时代各种文化,将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有进一步的阐发。特别要指出的是,从这里可以看到,民族的团结统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虽然在漫长的历史上有过多次分裂,但最后终归于统一。这样的民族精神,在史前时期已经露其端倪了。
其实东北的很多满族人都是明末从辽宁、关内劫掠而来的汉族人。所以当时就有很多满族人是汉姓,最著名的如曹雪琴。
政治合成民族 -- 满族
新中国建立之后, 御用文人学者, 为了学习苏联, 为了政治正确, 确立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个民族, 族族伟大光辉, 族族共创灿烂中华 以定下的政治目标后, 翻遍古藉, 把历史进行重新大演译 他们在满清时代的蒙-满-汉三类原始兵团的八旗基础上, 以他们的后人划立组成"满族" 为了为这个政治民族增添光辉, 涂上金粉, 从中国古藉上, 找些在中国古代, 由远古到近古, 凡是在东北出现过的东胡人, 也即是出口转内销的所谓通古斯人, 其中包括肃慎人、挹搂人、勿吉人、女真人 , 渤海国人、金国人, 这全都是政治民族满族的祖先 这个满族可谓"历史悠久", "灿烂光辉", 网上一些认同了"满族", 自号满洲的人, 曾经号称满州历史六千年, 比中华五千年, 还远久一千年, 甚至有海外满独, 更进一步, 号称满州历史八千年 无论是国内满遗隐独, 还是海外明码满独, 他们全都在官方民族史观, 民族政策的演译基础上, 发展他们的"慕容复"事业前奏曲--鼓起民族自豪感, "满族"有伟大光辉民族文化历史, "满族"民族自古独立
对於这个所谓几千年一条龙的满族来说, 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肃慎、挹搂、勿吉等远古部落, 因年代太久, 这些人没有自创文字, 进行自我记录, 而只能依靠邻居华夏人代笔, 华夏人见到就记, 看不见就不记, 所以远古不同时代的原始东胡人, 根本没有连贯性可言, 那些猎人, 牧民, 他们搬迁, 游移, 被人教化, 同化, 他们到了那里, 他们是谁, 谁也说不清楚 至于近一些时期的渤海国, 追踪比较容易一些, 但同时来争的人就多了 有朝韩人认为渤海国是他们祖先建立的 在海外论坛有土耳其人认为渤海国是土耳其人的祖先建立的
我认为渤海国是当时当地的土人, 在中原来的华夏人协助下, 共同建立 他们的后代那里去了 答案是消融于中国 金国的情况也一样, 生女真人是黑龙江以北更北, 靠鱼猎为生的原始东胡人 在唐朝没落后, 东北权力真空, 他们占了时机和地利之宜, 女真人南下渡江, 后来在有更高知识的华夏人协助下, 组织复杂的政治架构立金国 后来蒙古人联合南宋灭金国, 一些侥幸没被消灭金国女真人, 成为北方汉人, 也即是说, 少数生还的金国女真人, 消融于中国 在明末东北的后金, 亦是同样情况 奴儿哈赤的生女真一族, 五百年前, 还在黑龙江以北更北的地方鱼猎, 过着住鹿皮帐, 穿鱼皮衣的生活 在明朝时期, 他们接触到西南面的蒙古人, 学蒙古人抄来抄去的蝌蚪字母, 拼写他们的语言 努儿哈赤一族, 根本不认识原本抄袭华夏字, 制造女真文字的金国女真人 因此, 努儿哈赤族, 满州族的先祖,根本接不上和他们自己声称的和金国女真人的承传关系
"满族"是在50年代的马列政治意识下, 人为地把满清时代奴儿哈赤建州部生女真人, 一些和奴儿哈赤合作蒙古人, 和一些投降奴儿哈赤, 被奴儿哈赤女真人收编的汉人, 及一些奴儿哈赤女真人被抢略成为奴隶的汉人, 等集各族群后裔的政治大合成 真正称得上"满"的, 其实只有奴儿哈赤部族的后人 这个部族五百年前是处于原始部落群居状态, 三百年前处于奴隶社会状态 在明未李自成造反迫死崇正后, 奴儿哈赤部族在历史契机下, 霸占全中国, 并学习和利用华夏文明的政治技术, 加入他们世传的女真原始奴隶社会概念, 并有效地统治中国, 奴役了中国人二百六十七年 在这个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满人, 也是处于半奴隶社会的形态, 而且还拖累了华夏文明大倒退
这才是真正的"满族"历史
关于女真人是不是满族的祖先的论证。
1,无论是肃慎、挹娄、勿吉还是靺鞨都不是一个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名字,而是古代中国人,更确切得说是古代汉族人(包括华夏族先民)对位于今天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域包括今天日本北海道、关东地区的称呼,根本就不是楼主文中千方百计暗示的一个民族名或民族共同体的名字。众所周知,古代中国人对于周边外族并不怎么热心,更不可能会对其究竟是一个民族或一大批民族感兴趣,有的只是一个笼统的地域称呼,比如把草原上所有游牧民族,也不管是这些游牧民族根本就不是一个民族甚至不是一个人种,统统称之为胡;把欧洲所有国家都称为佛郎机。古籍中所谓的肃慎、挹娄、勿吉还是靺鞨都是这一类的名词,根本就不是什么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名字。举一个,就拿靺鞨来说,所谓的栗末靺鞨是和汉族朝鲜族一样的束发农耕民族,连服装都几乎一模一样,而黑水靺鞨则是一个剃环辫的渔猎民族,其发式服装文字语言和栗末靺鞨有着天壤之别,更别提什么民族认同感了,如何可能是一个民族?至于其他的安车骨、拂捏之流根本就是尚处洞穴时代的原始人,差得更远了,根据民族一词四个共同的概述,这靺鞨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个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等也一样。
2,关于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的问题。首先要澄清的一点是努尔哈赤一族根本就不是什么女真人,如果有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清楚得发现满人和金女真人无论在服装、发式、文字上根本就扯不上任何关系,也无任何继承性。尤其是文字,任何一个民族对其民族文字的感情是无须多论的,女真文属于象形文字,甚至在明朝还相当流行,明永宁寺碑(设于明奴尔干都司首府特林,位于黑龙江入海口)上就与汉蒙两族文字并列,可见其流行程度,而满文则是回鹘系字母文字,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体系,可见女真和满人从根上就不是什么一族人。而且满人自己也从不认为自己不是女真人,视女真人为劣等民族(当时尚有女真人存在),满人对汉族最忌讳的除了被汉族人称为胡外就是被汉族人将其与女真人混为一谈,纵观满清一朝,女真二字根本不见书册,甚至连《四库全书》《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满清官方编篡的书中都见不到女真二字。清酋皇太极更是公开将女真人称为墨尔根,称自己民族为诸申,最后为此还改族名为满洲。因此楼主硬要把女真人归为满人祖先实在不可思议,要是楼主生在满清的话,凭此一点怕就要被抄家灭门,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所谓“明代以来,散居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纷纷南迁,尤其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率领部众离开斡朵伦(今依兰马屯一带),南迁到吉林乃至辽宁的东部和北部。”根本就不合历史事实。根据中国和朝鲜的历史资料如满文老档、明朝官方档案及朝鲜李朝历史记载,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根本就不是什么“离开斡朵伦(今依兰马屯一带),南迁到吉林乃至辽宁的东部和北部。”,根据历史文献和专家考证,其原住地在今天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东北的会宁、咸兴、镜城等地,猛哥帖木儿其人也不是什么中国人,其人最初是朝鲜李朝册封的万户,后因获罪鲜王李朝而北逃中国奴尔干都司为明朝皇帝所收留,即所谓的明朝增设建州左卫,说穿了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就是一外国政治难民,哪里是什么南迁女真人。依兰马屯只是猛哥帖木儿从朝鲜逃到中国境内后的第一个落脚点,这地不是他满人的而是当时的中国---明朝政府的。
3,所谓的明朝的野人女直、建州女直、海西女直的关系:其实三者不是一个民族。海西女直其实是蒙古人,如叶赫部就是蒙古土默特部旁支,哪里是什么满人。野人女直和金女真有直接关系,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服装发式和金女真没多大分别,应当是女真人,但决不是诸申,后来也未融入满族。至于建州女直嘛,正牌的早就没了,正牌的建州女直和明朝皇室有亲戚关系,早就不知道在哪代被国外流窜来的外来户努尔哈赤一族给篡了,至于努尔哈赤一族是哪族哪来的,见上文。
清初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人口总数
顺治五年,八旗满洲有男丁55330人,八旗蒙古28785人,八旗汉军45849人,按照一丁对五口的比例,则八旗满洲共30万人口,八旗蒙古共14万人口,八旗汉军共25万人口另有包衣男丁216967人,共100万包衣人口
康熙六十年八旗编审丁册
满洲十五万四千一百一十七丁,蒙古六万一千五百六十丁,汉军、抚西尼堪、拜唐阿尼堪、台尼堪二十三万九千五百一十丁,包衣二十四万一千四百九十四丁,共六十九万六千六百八十一丁
依据一丁对五口的比例,满洲共80万人,八旗蒙古共30万人,八旗汉军120余万人,包衣共120余万人
清皇太极诏曰
《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五、及《满文老挡》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条:“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之后,一切人等,止称我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清初,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和圈地,所有的八固山(八旗)贵族和普通批颊人(披甲人)阶级几乎都拥有了自己的奴隶,他们获得奴隶的途径有四条:
1、通过战争俘获的俘虏。“国初时俘掠辽沈之民,悉为满臣奴仆”;“向来血战所得人口,以供种地牧马诸役”;“俘获人口,照例给赏登城被伤之人”,这些大量的无辜各族人民被强制沦为奴隶,再加上大量的所圈土地,使满清治下的中国几乎成为一个庞大的奴隶制农庄。
2、买卖人口。入关以前就有人口买卖,入关后,贩买人口为奴仍存在。北京就有“人市”,“顺承门内大街骡马市、牛市、羊市又有人市,旗下妇女欲售者从焉”,在满清治下,汉族人民是可以与各种牲口一起自由买卖的而且买卖人口是清政府法律所许可的,康熙二十二年规定:“旗下官兵,须用奴仆,除直隶各省大小文武官员及驻防将军、副都统,不准买所属之民外,其余仍照旧买人”,所以,文武官员竞相“买良民为奴,甚至多买馈送亲友”。
3、将罪犯及其家属没入为奴。这样的奴隶也占相当数量,凡是犯了重罪的罪犯,往往家产充公,家属发给“批颊人”(吴振臣:《宁古塔纪略》)为奴。《满清律》规定:“谋反及大逆”之家属,“男年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所谓为奴,实际上女性被充作军,日夜供批颊人*乐,反复轮(某些人所谓的融合),男人成为苦力,除去必要的生活保障外,一切产出均被无偿地侵占,以供其玩乐
4、投充的奴隶。满清入关后,宣布“贫民无衣无食”者,准“投入满洲家为奴”。实际上,女真依靠权势,强迫大批汉民投充为奴。“距京三百里外,耕种满洲田地之处,庄头及奴仆人等,将各州县庄屯之人,逼勒投充,不愿者即以言语恐吓,威势迫胁。各色工匠,尽行搜索,务令投充”。汉人投充之后,身分降为奴隶,生活处境更为艰难
满清就是这样为了在中国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不惜开历史倒车的。这样野蛮黑暗的压迫如何不激起人民的反抗?已经成为满清奴隶的众多汉人不能忍受如此无耻血腥的压迫,自杀逃亡的现象不断发生,康熙,这个阴谋家也不得不自供说:“朕见旗下仆婢,往往轻生,投河自缢,必因家主责治过严,难以度日,情极势迫使然”,“先时,满洲往往轻毙其家人,朕乃立为差等之罚,今此风则少息矣”。奴隶主杀他的奴隶,只要受“差等之罚”就可以了,而所谓的差等之罚,实际上只不过是增加一些赋役罢了,大多也是走走过场,或者由汉人代为埋单,最后还是由汉人来承担他们犯下的罪恶,而即使是这样的惩罚,也不是满酋良心发现,而仅仅是为了巩固其统治而已。
由于汉族奴隶的大量逃亡,使满清统治者感到危机,认为奴隶逃亡将首先损害批颊人的利益,批颊人又是满清立国和维护罪恶统治的基础,于是制订出极其狡诈阴狠的《逃人法》。其具体内容是:逃人鞭一百,归还本主。隐匿之人正法,家产籍没。邻右九甲长乡的,各鞭一百,流徙边远”。用白话说就是逃跑的奴隶只给予轻量的处罚,而窝藏的人则要毫无回旋的予以抄灭,甚至株连乡邻。以严厉惩罚“窝主”为侧重点的逃人法不惜株连众多,引发公愤,也要保障其八固山统治集团的利益。
参考资料:
生命的诞生
如果说海洋动物登上陆地历史不长,是由于生物大爆炸在5亿年前才发生,是可以理解的,但植物也很晚才来到陆地,这似乎就不好理解了。一种解释这仍然是因为氧气,氧气所形成的臭氧层能屏蔽可以穿透其它气体的紫外线,有了臭氧层,生命才能离开能防护紫外线的海水在陆地上直接面对太阳。地球大约在4亿年前形成了臭氧层,于是生命就在这个时候大规模地转移到陆地。
陆地和海洋的进化衔接,可以用今天仍然活着的古老的总鳍鱼来演示,一个纯粹的深海鱼类,却长着类似陆地动物的腿,显然,当时有很多鱼用腿走上了陆地,而这条鱼的祖先因为勇气不够又退回去了。我们就是那些勇往直前者的后代,我们身体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
不过,生命真正的登陆,不只是靠鱼长腿,还依赖于地球核心的动力,因为生命星球上的充满水分的气候,必然要侵蚀地貌,如果没有造山的机制,那么地球上有过的山脉早就被磨平了,平地就意味着没有河流。而没有河流的陆地,生命是不可能深入的。然而地球有一个造山的发动机,这就是转动的热核,核心的岩浆通过层层地幔向上传导热量,由它而引发的造山运动从来没有停止,这种造山运动几乎每隔一亿年就把地球的面貌彻底地修改一次。最近的一次最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离我们只有4千万年,它造就了地球上最高的喜玛拉雅山脉和辽阔的青藏高原,同时也影响了至少半个地球的生态和人类文明的布局。
地球上的山脉和河流都是年轻的,生命的气候对地球表面的磨损要求地球不停地去修复,保持地表上永远的高低不平,从而使生命在使用地球的陆地之后,还能享受到由河流所贯穿的通向陆地深处的生命链,我们的地球在40多亿岁的高龄,依旧蕴藏着沧海桑田的生机。
从地心传递的整个地球的活力对生命的存在、进化,都有着其它的和我们类似的星球不可比拟的优势,金星上也有高山,甚至比地球上的山脉还高,但它们是几十亿年前形成的,只是气候干燥没有被磨损掉,其它的岩石行星也都是这种苍老,不知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必然,总之一个没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它的表面物理动态也近乎于停滞。
地球的活力不只是制造山脉和河流,它甚至改变整个大陆的形状,当地心的热核一旦觉得热散得不舒服,就会把陆地拱开,就像一个婴儿踢被子一样,这个踢的过程,就是大陆漂移,在最近的两亿多年中,地球的大陆曾经从远古的3块,在一亿年前合成一块,接着又分开成今天这样。
这种漂移不管是分,是合,都给生命的进化模式带来巨大的影响。今天的大陆,据考察是自有生命登陆以来板块分割得最多的状态,而每块大陆显然都有不同的生物种类,实际上,由孤立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似乎比其它因素导致的多样性更加明显,而我们的祖先——灵长类,就是在大约6000万年前,相继在大陆板块相互漂移得最远的时候诞生的。
生命的登陆
地球充满活力,是因为地球的旋转,这种旋转保护生命自远古存在并一直推动生物进化到智能文明,但是,今天的智能文明,却并不需要地球旋转得太快,因为过快的旋转所引发的太多的地震、火山或者狂风都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我们运气很好,地球有一颗卫星——月亮。它的质量只有地球的80分之一,但它的引力足以成为一个给地球这个转轮安置的无形刹车,不断给地球的自转减速,在以往的40多亿年里,月球至少使地球自转速度减慢了一半,而月球也随着地球的转速减慢放松了对它的束缚,逐渐地离地球远去,远到当人类出现之后,从地球上看它的表面直径和太阳的表面直径正好吻合,这给人类观测太阳的活动规律,带来极大的方便。
由月球造成的海洋潮汐每时每刻都抚摸着陆地,正是这个把小小贝壳推动的力量,亿万年来,亿万次的摩擦,终于使地球的转速逐渐地从每天10个小时的昼夜交替,减慢成24个小时。
月亮留给我们足够做美梦的温馨长夜,它赠给人类的最珍贵的礼物是地球有史以来最稳定的地壳。
月球离地球只有38万公里,因此人类可以看到它的表面轮廓,但无论人们怎样想象月球上的神话,月球却是一颗死星球,月球和地球在同样的距离得到太阳的光辉,然而由于月球比地球小得多,它们的命运就完全不同。
类似月球的卫星
但宇宙是复杂的,像月球这样的小天体如果遇到一些特殊的外在条件,它们的表面会发生难以想象的事情,在太阳系大行星的周围,有很多类似月球这样的卫星,它们虽然离太阳很远,但却由于它们靠近引力巨大的行星,于是它们出现了和我们的月亮完全不同的情况。
木星是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质量比地球大300多倍,拥有16颗卫星,其中有4颗和月亮差不多大,它们应该和月亮的表面状态相似,但情况完全不同。其中的木卫1离木星最近,于是,木星的巨大引力搅动了它内部的热能,这些热能源源不断地从核心喷出,形成火山,火山的岩浆早已多次覆盖了这颗星球的表面,从现在的情形看,火山依然在猛烈地喷发,不知道它已经喷了多少岁月和将要再喷多久,然而,一个天体上有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动态,对于我们研究生命起源是非常宝贵的。
而木卫2则是一个在零下170度的寒冷太空中,居然可能拥有液态水的天体,——外面是冰,里面是水,它的冰层有被木星潮汐力撕扯后重新冻结的痕迹,这也许会证明除了核聚变能以外,引力能也可以创造液态水,那么这也许意味着在远离恒星的地方也会有生命,因为液态水被认为是生命存在的最直接的条件。
木星的成份基本都是氢气,超新星制造的重元素在宇宙所占的比重毕竟很少,所以大部分还都是像氢气这样的古老物质。土星是最典型的氢气的产品,因为它的比重比水还轻,但它的美丽的光环却是重元素,土星的光环基本上是由岩石和冰块组成,巨大的土星和它的稀薄的光环的物质比例,大概就代表了太阳系里宇宙的原始物质和超新星制造的重元素的之间的比例关/ca>
参考资料:
达尔文主义
Darwinism
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即通常所指的进化论。达尔文运用大量地质学、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等方面的材料,特别是他在环球航行期间以及研究家养动植物时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现存多种多样的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逐渐演化而来的,揭示了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因,从而使进化论真正成为科学。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包括变异和遗传、生存竞争和选择等。变异是选择的原材料,在生存竞争中,有利的变异将较多地保存下来,有害的变异则被淘汰。有利变异在种内经过长期积累,导致性状分歧,最后形成新种。生物就是这样通过自然选择缓慢进化的。英国生物学家AR华莱士与达尔文同时提出了类似思想,并于1889年第一次把达尔文的学说称为“达尔文主义”。达尔文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还有TH赫胥黎和EH海克尔。
达尔文主义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它的产生不仅是生物学的伟大革命,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具有巨大的哲学意义。它用自然选择的进化学说合理地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从而有力地打击了唯心主义的特创论和目的论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长期宣扬的上帝有目的地创造生物的观点,这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伟大胜利。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把它引为自己学说的自然史基础。唯心主义者则试图利用达尔文主义宣扬他们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观点,产生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庸俗进化论等流派。围绕达尔文主义所展开的哲学斗争,一直延续至今。
在达尔文时代,细胞学说刚刚建立,遗传学尚未成为科学,因而达尔文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揭示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此外,达尔文还过分强调了生物的缓慢进化。19世纪末叶以来,出现了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学相结合的趋势,各门生物科学的新成就使达尔文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见新达尔文主义、综合进化论)。
新达尔文主义
neo-Darwinism
http://wwwbaiclecom:8080/cp/article=284/%E6%96%B0%E8%BE%BE%E5%B0%94%E6%96%87%E4%B8%BB%E4%B9%8919125html
CR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和A魏斯曼的种质学说相结合的一种生物进化理论。新达尔文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创立者是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美国遗传学家TH摩尔根、英国遗传学家JA汤姆逊也是有影响的新达尔文主义者。1896年,GJ罗马尼斯首次将这种理论称为“新达尔文主义”。
19世纪下半叶,细胞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陆续发现了细胞核、染色体以及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重要事实。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魏斯曼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认真探讨了遗传和进化问题。他做了著名的小鼠尾巴切割实验,发现连续切割22代,小鼠尾巴并未变短,他由此否定获得性状遗传(见拉马克主义)。魏斯曼提出,生物体由种质和体质所组成。种质即遗传物质,专司生殖和遗传;体质执行营养和生长等机能。种质是稳定的、连续的,不受体质的影响,它包含在性细胞核主要是染色体里。获得性状是体质的变化,因而不能遗传。魏斯曼认为,进化是种质的有利变异经自然选择的结果。1917年,摩尔根提出“基因论”,把魏斯曼的种质发展为染色体上直线排列的遗传因子、即基因。新达尔文主义是进化学说发展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魏斯曼把遗传学和自然选择学说结合起来,开创了进化论研究的新方向。他首次区分种质和体质,指明了遗传的物质基础及其连续性,在遗传机制上补充了达尔文的观点。这是新达尔文主义的重要贡献。然而,魏斯曼把种质和体质绝对对立起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达尔文主义·新达尔文主义·现代达尔文主义
http://wwwchinawulicom/viewaspid=352
文/马铁山 郝改莲
1 达尔文主义
�亦即达尔文学说,它是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等著作中,从分类学、形态学、胚胎学、生物地理学、古生物学等方面,列举事实证明不同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古代生物和现代生物之间有着共同的祖先;现代生物是远古少数原始类型按照自然选择的规律逐渐进化的产物。它是一个庞大的生物进化体系。在达尔文学说的科学体系中,最主要的是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随后,英国的赫胥黎、德国的海克尔等称赞并接受达尔文主义,同时也在不同方面发展了达尔文的进化学说,成为达尔文主义学派。
�达尔文进化学说,回答了拉马克所不能解释的许多问题,是当时最完满的进化理论。该学说在思想方面、学术内容方面和科学方法方面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是在许多方面也引起了争议。首先,达尔文关于生存斗争的论述包括多个方面,即生物跟无机自然条件的斗争;跟同一物种的斗争——种内斗争;跟不同物种的斗争——种间斗争。但他主要指的是繁殖过剩所引起的种内斗争。显然,达尔文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事实上,生命自然界各类生物之间,既包括冲突,也包含和谐;既包含对抗,也包含合作。达尔文则过分强调“斗争”这个侧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种种联系。其次,他把繁殖过剩所引起的生存斗争当作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是不恰当的。事实上,没有繁殖过剩,物种也会变异,旧种也会绝灭,新的更发达的种也会取代它们。第三,达尔文的某些主张仍然得不到现代科学的支持。达尔文同意生物在环境条件影响下获得的新性状可代代遗传。达尔文的这种获得性遗传(拉马克提出)假说作为科学上的一个普遍规律,仍然得不到充分的证明。
�2 新达尔文主义
�新达尔文主义是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提出的,魏斯曼、孟德尔、德弗里斯和摩尔根等都是有影响的新达尔文主义者。他们组成了新达尔文主义学派。魏斯曼(August NeoDarwinism Weismann,1834~1914)反对达尔文的获得性遗传的思想,但同时又接受了达尔文自然选择的一般概念,并把这种选择机制推广到种质,提出了“种质论”,即生物体是由种质和体质组成的。种质是生殖细胞,体质是体细胞,因此,新物种的形成是由种质产生的,二者不能转化。环境条件只能引起体质的改变而不能引起种质的变化,因此获得性是不能遗传的。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奥地利遗传学家,他提出了“遗传因子说”,即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是以自成单位的因子存在着。他们可以隐藏不显,但不会消失。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成对因子互不干扰彼此分离;通过因子重组再表现出来。孟德尔的观点说明了支配遗传性状的是因子,而不是环境。这与达尔文获得性遗传的说法显然不同。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1848~1935),荷兰植物学家,他提出了“突变论”,他认为进化不一定像达尔文所讲的那样,通过微小变异(连续变异)而形成,他说变异可以是一种不连续的,由突变引起而直接产生新种。显然,在德弗里斯看来,自然选择在进化中的作用并不重要,只是对突变起过筛作用。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6),美国细胞遗传学家。他提出了“基因论”,他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从而确立了不同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也就可以根据基因的变化来判断性状的变化了。摩尔根认为,生物的基因重组是按一定的频率必然要发生的,它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没有必然的联系。并认为,这种变异一经发生就以新的状态稳定下来。因此获得性状是不遗传的。
�新达尔文主义学派尽管提出了“种质论”“基因论”“突变论”等,但也有许多地方引起了争论。首先,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进化是群体范畴的问题。因此,这一学说在解释生物进化时,在总体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新达尔文主义学派中的多数学者,漠视自然选择学说在进化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们不可能正确地解释进化的过程。
�3 现代达尔文主义
�也称综合达尔文主义,是以乌克兰遗传学家杜布赞斯基《遗传学和物种起源》(1937年出版)一书的问世为标志的。杜布赞斯基在此书中提出的“综合理论”是现代达尔文主义的理论基础。综合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机制的研究属于群体遗传学的范围。(2)突变、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及生物进化中的3个基本环节。他认为,突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突变不仅能产生大量的等位基因,还可以产生大量的复等位基因,从而大大增加了生物变异的潜能。随机突变一旦发生后就受到选择的作用,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有害的突变消除,而保存有利的基因突变。其结果便造成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这才使新的生物基因类型得以形成。群体的基因组成发生改变以后,如果这个群体和其他群体之间能够杂交就不能形成稳定的物种,也就是说,物种的形成还必须通过隔离才能实现。这是他早期提出的综合理论,又称“老综合理论”。1970年,杜布赞斯基又发表了他的另一本书《进化过程的遗传学》。在这本书中,他又对以上综合理论进行修改,他认为在大多数生物中,自然选择都不是单纯的起过筛作用的。在杂合状态中,自然选择保留了许多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基因,其原因就在于自然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选择机制或模式。这一思想相对于“老综合理论”成为他的“新综合理论”。
�杜布赞斯基以上的综合理论,综合了自然选择学说与基因论两种观点,吸取了达尔文学说的精华,又提出了自然选择模式概念,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选择性,他又引入了群体遗传学的原理,弥补了新达尔文主义基因论的不足。他用分子生物学和群体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阐明了生物进化过程中内因(生物的遗传变异)和外因(环境的选择)、偶然性(遗传变异)和必然性(选择)的辩证关系。尽管如此,在进化理论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上,杜布赞斯基的综合理论还不能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如生物体新结构、新器官的形成等比较复杂的问题,单纯用突变、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的理论是不能完全解释的。如果离开了生活方式的改变,离开了习性与机制变异的连续作用,离开了与其他器官的相互影响,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此外,这一学说把实验方法理解为研究生物进化问题的惟一手段也是不恰当的。
化石(fossil) 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活动遗迹。化石一词源自拉丁文fossillis,意为挖掘。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为研究地质时期的动、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证据。中国古籍中早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如春秋时代的计然和三国时代的吴晋,都曾提到山西省产“龙骨”,“龙骨”即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的化石;《山海经》也有“石鱼”(即鱼化石)的记述;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有对琥珀中古昆虫的记述;宋朝沈括对螺蚌化石和杜绾对鱼化石的起源,已有了正确认识。迄今,发现最早的细菌化石为距今35亿年前的澳大利亚瓦拉翁纳群中的丝状细菌化石。
本文2023-08-06 11:56: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