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简论》读书笔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训诂学简论》读书笔记,第1张

《训诂学简论》一书是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张永言先生所著,其书从各个方面介绍了训诂学的相关知识,让我们对训诂学这门学科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现将我的笔记整理如下:

第一章先从训诂的概念开始,解释了什么是“训诂”和为什么需要它。接着,就正式提出了训诂学的概念和需要它的理由。此外,又说明了训诂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训诂”,是了解训诂学的基础。训,简单说来,就是解释字、词、句。诂,即解释古籍中的古语。随着范围的扩大,用任何方式对古书上任何语言事实加以解释说明,几乎都可以称为训诂。训诂的内容包括八个方面:1解释字义、词义2串讲句义3寓词义、语法的解释于串讲之中4说明表现方法或修辞手段5申述篇章旨意6说明典章制度7引证史实、故事8评论原文。训诂之所以需要,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古书的语言有了不懂的地方,必须加以解释。而不懂的原因又有以下几个方面:语言上和非语言上。语言:1古语。(某个时代通行的词语后世不用了所以难以理解;一个词语的某一意义或用法后世不通行了所以容易误解)2方俗语。(见于历代各类作品的方言、俗语)3音译的外来语。4代语。指的是为了修辞等目的用来代替某一事物或事情的本来说法的词语。5双关语。根据词的多义性或同音现象构成的词语。6成语。7典故。古代诗文用典多,除了指示典故出处、词语来历外,还需说明作者的用典命意,否则容易产生“释事而忘义”。8语法。分为词法、句法和修辞。9句读。古书中没有标点符号、没有分词连写,所以就需运用训诂学来研究。非语言有以下原因:1古字的写法与今字不同。2通假字。3讹误字。4避讳字,比如历代都有因避讳黄帝名讳而更改文字的做法。5还有一些外部原因:名物、思想、风俗习惯等。训诂学,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分,侧重于字义和语义的研究。学习训诂学的必要性包括:1词典的释文和古书的注解需要训诂学知识。2词典中解释字、词的意义很多,需要去取得当。3词典释文中错误、不确之处需要训诂学知识来辨别。4古书注解中众说纷纭,需要用训诂学知识择善而从之或求正解。5许多词义在词典和古书中查不到,需要运用训诂学知识探讨来寻求答案。6某类词语的特殊含义靠词典不能明了,需要训诂学知识加以阐明。训诂学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1训诂的目的在于通古语,那就得先明了古音和古今语音的转变,这就需要音韵学。2语义与语法密切相关,运用语法学知识解释时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切合原意。3训诂学与修辞学同样联系紧密。比如:互文、对文。了解了修辞,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词义。4语言的发展变化在不同地域是不平衡的,在一些地区已经消失的语言变化在另一些地区可能还继续保存。现代方言词汇的研究有助于印证古词、古义,阐明古今词汇、语义的传承关系。5训诂学探讨古词、古义除了利用汉语材料,还得参考跟汉语临近的语言,这就需要比较语言学。6文字从古至今形体有所变化,训诂学要想追寻本义,需要文字学的帮助。7古书中的一些错误,只有经过校正,才能顺释文义,这就需要校勘学。此外,与史学、自然科学等联系同样紧密。

第二章,从不同朝代进行训诂知识论述。

先秦时期,春秋时代萌芽,战国时代进一步发展。如:解释《诗经》的《毛诗故训传》,解释经文词句意义和事理的《公羊传》。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训诂专书《尔雅》在先秦时代已有雏形。

此外,还有形训、声训和义训。这一时期,训诂的范围已经很广,方式也很多样了。两汉时期训诂工作有很大发展,表现在:1语言的变化。由于语言的发展,汉代学者对先秦的典籍有些已经难以读懂。2文字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今文和古文的差异上。3师说的各别。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一些新的著作、呈现了一些新特点。魏晋时期经注的特点是喜欢发挥义理。南北朝时出现了一些疏通经义的“义疏”和“讲疏”,还产生了不少其他古籍的注解和训诂专书。训诂工作发达在唐代,重要的经书有了新式的注解,即“正义”。它不仅解释经书正文,而且同时解释注文。宋代,学者们为诗文集做注的兴趣大大提高,他们不但为前代作家的集子做注,还为本朝作家的集子做注,语录用口语,做注时一般仍用文言。元明两代的经传训诂,内容多空疏肤泛,数量大但可观者少,解释时为“直解”,学术价值不高。清代训诂工作达到最高峰。清儒所做的古籍注释和训诂学专书数量很大,分为:经部、史、子、集部、礼记、训诂专书,还有三本康熙年间产生的字典辞书——《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和《骈字类编》。

1《毛传》和《郑笺》。《毛传》是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一部传注。其内容包括:解释题意,寓析章句,说明章旨,解释词义,解释语句,记述典章制度和引证故事、史实。《郑笺》的内容包括:注释《诗序》,申术《毛传》与补正《毛传》。2《尔雅》和群雅。《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训诂专书,对后世训诂学有很大影响,在古汉语和汉语史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其撰著宗旨是“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疏语”。它解释词语的方式分为三大类:1汇集具有相同、相近意义的或者具有某种相关性的一组词,用一个比较普通的词来作释。2以共名释别名,以俗语释文言3用语句说明词义。《尔雅》对后世训诂书的编撰影响很大,模仿它的著作历代都有,成为“群雅”,包括:《小尔雅》、《广雅》、《埤雅》、《尔雅翼》、《骈雅》、《通雅》、《别雅》、《比雅》、《拾雅》、《叠雅》、《支雅》、《说雅》、《选雅》和《毛诗传义类》。《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著作。《方言》的编者曾从《尔雅》中取材,体例上也有所改进。不仅说明了一组同义词中各个词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同,有时还对同义词在意义上的差别也有所解释。书中涉及的地域很广,从收录的词来看,不仅包括汉语方言,可能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分五类:通语,某地某地之间通语,某地语,古今语和转语。它的学术价值也很好,体现在:书中对一些同义词有所辨析,有助于认识古汉语中这些词的异同2书中采录并解释了不少先秦和汉代的方言、口语词,有助于印证古代作品中的一些词义。3书中收载名物词不少,助于了解古代名物。4书中记有不少方言同源词,助于研究古汉语的“声转”等问题。5本书所记方言与现代汉语比较,可看出古今语的联系,助于汉语词汇史的探讨。《释名》是一部专门解释词的词源义和同源关系的词典。其声训法分2类:以同音字为训和以音近字为训。

《说文解字》是许慎写的一部体大思精的解释汉字形、音、义的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占有头等重要地位。《说文》解释字义有5种方式:天然定义、属中求别、由反知正、描述、着况。清代学者研究《说文》也有很多著作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文》的注本之一,主要目的在于阐明每个字在古书中的各种意义以及词和词、词义和词义间的各种联系。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是一部“音义”书,按照经典原文顺序编排的、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和校勘的读经字典。《一切经音义》音义并重,侧重于义,在训诂研究上具有很大价值。《经籍篡诂》是一部规模巨大的古汉语训诂资料汇编,收集的材料包括:1群经、诸子本文中的训诂2群经旧注3古史、诸子和群书旧注4史部、集部书旧注5训诂专书。此外,《辞通》、《连绵字典》、《经传释词》和《古书疑义举例》等书也需要有所了解,值得研读。

第四章主要讲述了一些训诂方式和训诂用语,也是要重点导读的。

训诂方式:形训:通过字形分析来解释字、词义,有助于解释词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声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3个作用:追溯语源;探求本字;说明词的通转。义训:其体例很多,分为:1从词义的广狭看:以大名释小名;以小名释大名,以狭义释广义2从同义、反义、多义角度看:同训;互训;递训;反训;歧训3从时地关系看:以今语释古语;以俗语释文言;以通语释方言4从表述方式看:代语;界说;类别;描述;比较;举例;申述;参证。训诂用语有:1某,某也。直言某词训某。训释词和被训释词有时只是单纯的同义关系,有时兼有音同、音近关系。2曰,为,谓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叫做”。既用于一般释义,又用于通过对比以辨析同义词。3谓。多用于具体释抽象、狭义释广义、别名释共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指”。4斥,“指”的意思。5貌,一般加在动词、形容词后,说明被训释词表示的是某种状态,相当于现在的“……的样子”。6犹,相当于现在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近义词作释,有时也用于以同源词作释。7言,相当于“说的是”,一般用于“随文立训”,申明词语在特定上下文中的含义,也用于串讲句义或阐发文意。8之言,之为言,属于声训,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有音同、音近的关系。9读曰、读为,一般用于本字解释假借字10读若、读如,一般用于注音,“读如”往往同时兼带释义。11当为、当作,用于纠正误字。

附录部分为张永言先生写的两篇论文——论郝懿行《尔雅义疏》和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这对我们关于训诂学方面著作的表述有很大的帮助。

  《古书疑义举例》七卷。清·俞樾(1821-1906)撰。

  俞氏因周、秦、汉三代之书,用词造句。与后世多有不同,抄传刊刻多有讹误,音义变易多有歧异,后人阅读、理解极为不便。遂博览古书诸经,分类总结概括,凡立八十八目,论说古书中造句特点、诠释方法、语言习惯、各种致误原因等,每说必详为例证,以明其意,使读者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果,为研读秦汉古籍之初学者必读之书。深为古籍文献、古汉语研究者推重。有1956年中华书局校点排印《古书疑义举例五种》本。附四种皆为俞氏书出后补续之作。有刘师培《举例补》,杨树达《举例续补》,马叙伦《举例校录》,姚维锐《举例增补》,可补俞氏之末尽,正其失误。

训诂就是为古籍的字(词)释义(注解)注解的形式有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是“专书注解”——就是把对某典籍的注解专门成书你问题中“传、笺、注、训、诂、说、解、诠、释、记、通、学、述、订、正、微、隐、书、义、义书、正义、音义、章句、集解、补注” 等等……,都是注解的方法这样多的名称,其实可以归结为两类:(一),只解正文的“注”;(二),除了解正文之外,还解释 注文 的“疏” 注、疏是自成一家的理论,另外还有汇集各家之言的“集解”、补充别人理论的“补注” 常见的注解名称: 传 就是“以今言传古言”,例如《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释《春秋》的 说 解 说明解释词语如《诗》有《鲁说》、《韩说》,都是注释《诗经》的 训 诂 也是注书的方法如:《鲁诗故》(故同诂),《尚书训》 注 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体会记载在原文下面例如我们熟知的《水经注》 笺 和“注”相似,是把原文中隐晦和太过简略的,加以补充 音义 (也称音训、音诂、音注、音释)辨音释义,通过对字的读音的辨析来推测字义如 《尔雅意义》、《资治通鉴音注》 章句 分章析句来解说古籍的大义如:《楚辞章句》 集解 一类是跨典籍注解(两部书合起来注解),一类是集合各家之言对同一部典籍的注解 后者如《庄子集解》 补注 补充前人的注的缺失举例:《楚辞补注》 疏证 通会古籍的义理,再加以补充、校正、考证和阐释 你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应该归结为“训诂在学术上的地位和贡献”因为前面提到的“传、证……”,只是训诂的方法 那么,训诂学在学术上的的地位和贡献是什么呢 简单说,训诂(主要指前人的训诂工作)是在古人和今人、古文和今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训诂工作对古籍的注疏释训补,不仅使古籍无障碍地传承,而且也更加丰富了古籍的内涵没有训诂工作,没有训诂学,古与今之间就会出现断层,中国文化的历史就会被撕裂这是我对训诂的地位作用的理解 一、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形训的作用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1.恰当地运用形训的方法,可以把有些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2.在揭示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形训还可以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3.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还可以进一步识别假借字 形训的局限和条件:形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所以形训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1.形训的局限:第一,在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体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经失去了表义作用,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第二,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第三,形声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 2.形训的条件:第一,只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切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是模糊不清的第二,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第三,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 二、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声训的方式有:1.利用形声字2.利用音同或者音近字3.利用同形字 声训的作用:1.寻求本字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字与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毫无联系,只是声音相同或者相近而已,所以,训诂时应该破除借字,寻求本字而寻求本字的途径只能从声音入手利用声训可以说明通假,寻求本字,防止望文生义,还可以纠正某些注释和解说上的失误2.推求语源语源是就根词和赖以产生的派生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者义近音同的词,叫做同源词所谓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中广泛系联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运用声训的方法系联同源词,首先是指文字上同声符的其次,因为汉语的同源词并不总是用同样的谐声偏旁表示,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字形的束缚,辗转系联其他音同、音近的字,以确定它们的语源义探求名物的来源是声训的一种特殊作用总之,探求语源,往往能突出词义的特点,有助于对词义的理解;还有助于探讨词义引申和语音变化的规律 声训应注意:1.所谓音同或者音近,是指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读音来进行声训,当然是不可靠的所谓古音相近,是指声韵都相近2.要有文献语言为佐证 三、义训 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1.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包括同训、互训、递训2.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词义的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加明确 1、注疏的名称:(1)传:西汉时诂与传有区别,诂以解释词义为主,传以交代史实为主后世注、诂、传等已经不再有区别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集传、补传之分内传是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例如《毛传》外传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例如《韩诗外传》大传是撰其大义例如《尚书大传》小传与大传相对,是不贤识小,是一种谦词例如《七经小传》集传与集注相同,补传与补注相同(2)解的本义是剖析、分析(3)笺:注书叫笺,是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的笺有补充、订正的意思(4)注:训释叫注,是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的注是训诂中最通行的名称(5)校:考核古书叫校一是考辨源流,一是校改文字脱误(6)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又称义注、义章、义赞、正义、讲义等(7)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又称释文(8)章句:一种注解形式,意思是离章辨句,其特点是不以释词为主,而主要在于串讲句意、章意、篇意 2.注疏的类别:(1)注和疏:从训诂的对象来说,注和疏应分属两类专门解释古书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2)他注和自注:从训诂的作者来说,有他人所注和作者自注两类他注起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章学诚说自注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明宗旨,二是区分纲目,三是举要考异已经有自注的书,如果后人再加以注解,那么其自注便称为本注或者原注自注又名子注或者注中注(3)集注和补注:从注解之间的关系来说集注,又称集解它有两种:一是兼解经和注的,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为一书的补注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补原文的阙略,一是补旧注的遗漏 二、训诂的术语要掌握:1、曰,为,谓之:用来释义,还用于辨析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被释词放在它的后面2、谓:和“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在它的前面,有时,它也用于串讲句意3、貌:被释词往往是解释表示某种性质或者状态的形容词4、“之言”、“之为言”:是用来表示声训,有时也说明通假字5、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读为”、“读曰”往往是用本字用来说明通假字,“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破通假字6、当为,当作:用于纠正误字7、声:用来指明象声词8、辞,词:指明被释词是虚词9、之:表示被释词用为动词10、乙:校勘文字,表示将原文词序上下倒置11、浑言、析言;散文,对文:辨析同义词,“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浑言”,又称为“统言”、“通言”、“散文”、“散言”;“析言”,又称为“对文”、“对言”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对文”,不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散文”“对言”,就是相对地说,“散言”就是不相对地说“浑言”、“散文”,是异中求同;“析言”、“对文”,是同中求异互言,互文,互辞:表示修辞,就是文章前后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苗苗vitas:你好。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释解古文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等书。

训诂学中,注、疏和正义三者之间的区别为:

1、注 : 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体会记载在原文下面。例如熟知的《水经注》。

2、疏证 :通会古籍的义理,再加以补充、校正、考证和阐释。

训诂就是为古籍的字(词)释义(注解)。注解的形式有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是“专书注解”——就是把对某典籍的注解专门成书。你问题中“传、笺、注、训、诂、说、解、诠、释、记、通、学、述、订、正、微、隐、书、义、义书、正义、音义、章句、集解、补注” 等等……,都是注解的方法。这样多的名称,其实可以归结为两类:(一),只解正文的“注”;(二),除了解正文之外,还解释 注文 的“疏”。

注、疏是自成一家的理论,另外还有汇集各家之言的“集解”、补充别人理论的“补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