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典籍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典籍有哪些,第1张

史书古代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史书的种类我国的史书卷帙浩繁,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五种。正史: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外,大部正史是由官修的。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野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的私家编写的史书。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有时也用来泛指“野史”。史书的体例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历代修正史都以此为典范。又如《汉书》。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如《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一类。纪事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三国志》。 另外,还有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等。古代史书的体裁本纪,是按年月顺序编写的帝王简史,以记载帝王的言行为中心,兼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是用表格的形式,谱写人物和事件。书,是有关各种典章制度以及某些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专编。世家,用来记载王侯封国以及历史上重要人物的活动。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 来源:

以下书籍按不同种类分,个别会有重复!内容不全,仅供参考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诸子百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庄子》、《列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

先秦:《穆天子传》、《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山海经》、《楚辞》、《国语》、《战国策》、《考工记》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濒湖脉》、《奇经八脉考》、《金丹》、《仙药》、《黄白》、《肘后救卒方》、《玉函煎方》、《千金方》、《神农本草经》、《四部医典》

天文历法:《夏小正》、《甘石星经》、《三统历》、《乾象历》、《皇极历》、

《大衍历》、《授时历》、《崇祯历书》、《周髀算经》、《步天歌》、《灵台秘苑》

数学:《九章算术》、《缉古算经》、《缀术》、《割圆密率解法》、《海岛算经》、《黄帝九章算法细草》、《议古根源》、《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日用算法》、《杨辉算法》、《算学启蒙》、《四元玉鉴》、《图解》、《梅氏丛书辑要》

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镜花缘》、《聊斋志异》、《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金瓶梅》、《北宋志传》、《皇明英烈传》、《醒世姻缘传》、《雷峰塔传奇》、《女仙外史》、《七侠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残唐五代史演义》

诗词歌赋:《诗经》、《楚辞》、《汉乐府》、《文选》、《全唐诗》、《花间集》、《全宋词》

农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农书》、《农桑辑要》

地理学:《水经注》、《徐霞客游记》

字典:《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还有:《梦溪笔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菜根谭》《天工开物》《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期以来的《儒林外史》研究界如此的熟悉,该书作者撰写研究史当然是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了。

  再次,作为回顾、总结、反思性的研究史著作,必然涉及到对若干历史问题的评价,尤其是作为主编的陈美林教授,本人就是新时期《儒林外史》研究中的代表性人物。因此,如何评价,体现的是该书作者是否科学的学术态度。该书在这方面体现很专业的科学精神与严谨态度。比如在讨论吴敬梓的父亲问题时,这一点就表现得很明显。《儒林外史》研究史上,陈美林教授是第一位提出吴敬梓既有生父又有嗣父的学者,此说一出,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如吴敬梓进学年龄、遭受家难的性质等,因此,绝大多数学者表示了赞同。这是陈美林教授吴敬梓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但是,也有个别学者(如刘世德教授)表示反对。该书不但客观介绍了双方观点的差异、论争过程,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双方观点与论证的得失,而且将两人论争的原文作为附录,供读者对照、参考,以作自己的判断。这样的态度,体现的是尊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

  最后,该书最重要的特点是论断审慎精确。撰写研究史著作,介绍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过程、主要成果、代表人物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则是,在对既往之研究做全面详尽的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评判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分析该研究领域取得成功的时代、个人原因,进而探索未来前进的方向、可能取得的突破、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无论对既往研究之总结,还是对将来研究的思考,都需要研究者具有较深厚的学术素养、较高的史家眼光,特别需要对该领域有自己的独到的研究。该书主编陈美林教授长期从事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积累了丰厚的学术经验和独到的学术体验,两位作者也在其长期熏陶下,对《儒林外史》有着自己个人的独到见解。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对《儒林外史》研究中取得的各项成绩、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能作出自己的准确判断。正是由于他们本人对《儒林外史》颇有研究心得,所以才能准确把握他人研究成果的重要程度与学术价值。比如对《儒林外史》几家评本的评价与定位,由于陈美林教授自己曾经评点过《儒林外史》(《新批儒林外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因此,他的理解就比一般学者更为深入、细致,更加贴近客观事实。再比如,对吴敬梓的进学年龄、修祭先贤祠、遭受家难的性质、是否装病辞却博学鸿辞等系列重大问题,该书作者都发表过相关论文,对这样问题有着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评判相关观点的得失时,就显得相当准确、到位,而不是一般的泛泛之论。

  总之,我们相信,由于具备以上特点,这部《〈儒林外史〉研究史》的出版,不仅对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的继续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目前总结与反思的学术思潮,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儒林外史〉研究史》一书,由著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专家陈美林教授担任主编,李忠明教授与吴波教授合作撰写,海峡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进入21世纪以来,回顾、总结与反思,成为重要的学术

  思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儒林外史〉研究史》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因为早在20世纪80年代,陈美林教授就率先在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等相关领域中进行学术史的总结与反思,先后发表《略评胡适对〈儒林外史〉的研究》、《鲁迅与吴敬梓》、《试论对〈儒林外史〉思想主题的不同评价》、《清末知识人的〈儒林外史〉评论》等系列论文,并对《儒林外史》的卧评、黄评、齐评、张评做了详尽的评价,由此拉开了《儒林外史》研究总结与反思的序幕。此后,他继续发表《〈儒林外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二百年来〈儒林外史〉研究之回顾》等数十篇系列论文,从各个方面对学术界包括自己本人从事《儒林外史》研究的过程与成果做了认真的回顾与总结,基本上形成了《儒林外史》研究的回顾体系,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李忠明与吴波作为陈美林教授培养的博士,在其带领下,相继进入该领域的研究。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研究先后被列为江苏省“九五”社科规划项目、国家“十五”社科规划项目、新闻出版署“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经过十余年的精心打磨,四易其稿,该书就是该项研究的最终成果。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该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新颖独创的体例,丰富完备的史料,实事求是的态度,审慎精确的论断。

  首先从体例上看,该书在全书框架和内在理念上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史体例,那就是充分借鉴中国史学传统的编年体、纪传体与纪事本末体的结构方式,将三者巧妙地熔为一炉,用编年体描述近三百年来《儒林外史》的研究历程,用纪传体评述在三百年来《儒林外史》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的研究者们的独特贡献,用纪事本末体总结在三百年《儒林外史》研究中出现的重要学术问题的前因后果、是非曲折(参见文末所附本书目录)。这样一种结构方式,立体、直观地体现了《儒林外史》研究的历史进程。最明显的是全书的附录,作者特地分为两类论著索引:一类是编年体的,按照发表或撰写的时间先后排列,于是哪一时期是《儒林外史》研究的热点时期,哪一时期集中讨论了哪些问题,一目了然;另一索引是按照论著作者的姓氏笔画排列的,同样,哪位研究者对《儒林外史》研究贡献较大,他着重解决了哪些问题,他的研究特色、学术历程,也是一目了然。就内容而言,这样的编排体系,既能确保做到全面、周到、客观地介绍《儒林外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又能重点突出,强化对重点时期、重要问题、主要观点、著名学者深入分析,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学术史价值的充分理解和结构作品的艺术手段的高明。

  除了巧妙借鉴史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之外,该书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也体现了创新的学术眼光,如将作者同时期的一些亲朋好友的回忆、唱和资料,都列入研究视野;将“文革”期间的并没有多少学术价值的文章也列入讨论的范畴,以求完整探索该领域的研究进程,分析学术与政治的关系等等,都体现出该书作者对学术史著作体例的全新思考。

  其次,作为一部学术史著作,必须完整掌握所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充分了解各个时期、各位研究者的研究背景、研究历程、研究成果在学术界的反应及其对后来者的影响。总之,要做好研究史的工作,必须掌握完备的第一手材料。这方面,该书的作者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该书主编陈美林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即参与到学术界的相关研究,70年代以后更是成为《儒林外史》研究界的知名学者、代表人物,他本人就是这研究史中的重要环节。两位作者在主编的指导下,长期进行相关研究,因此,不但所有的研究性论著搜罗殆尽(详尽的研究论著索引便是表现之一),就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那些没有记录或者没有形成文字的“活”的历史,三位作者也是了然于胸。既能认真地、详尽地占有资料,又对新时期以来的《儒林外史》研究界如此的熟悉,该书作者撰写研究史当然是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了。

  再次,作为回顾、总结、反思性的研究史著作,必然涉及到对若干历史问题的评价,尤其是作为主编的陈美林教授,本人就是新时期《儒林外史》研究中的代表性人物。因此,如何评价,体现的是该书作者是否科学的学术态度。该书在这方面体现很专业的科学精神与严谨态度。比如在讨论吴敬梓的父亲问题时,这一点就表现得很明显。《儒林外史》研究史上,陈美林教授是第一位提出吴敬梓既有生父又有嗣父的学者,此说一出,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如吴敬梓进学年龄、遭受家难的性质等,因此,绝大多数学者表示了赞同。这是陈美林教授吴敬梓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但是,也有个别学者(如刘世德教授)表示反对。该书不但客观介绍了双方观点的差异、论争过程,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双方观点与论证的得失,而且将两人论争的原文作为附录,供读者对照、参考,以作自己的判断。这样的态度,体现的是尊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

  最后,该书最重要的特点是论断审慎精确。撰写研究史著作,介绍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过程、主要成果、代表人物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则是,在对既往之研究做全面详尽的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评判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分析该研究领域取得成功的时代、个人原因,进而探索未来前进的方向、可能取得的突破、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无论对既往研究之总结,还是对将来研究的思考,都需要研究者具有较深厚的学术素养、较高的史家眼光,特别需要对该领域有自己的独到的研究。该书主编陈美林教授长期从事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积累了丰厚的学术经验和独到的学术体验,两位作者也在其长期熏陶下,对《儒林外史》有着自己个人的独到见解。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对《儒林外史》研究中取得的各项成绩、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能作出自己的准确判断。正是由于他们本人对《儒林外史》颇有研究心得,所以才能准确把握他人研究成果的重要程度与学术价值。比如对《儒林外史》几家评本的评价与定位,由于陈美林教授自己曾经评点过《儒林外史》(《新批儒林外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因此,他的理解就比一般学者更为深入、细致,更加贴近客观事实。再比如,对吴敬梓的进学年龄、修祭先贤祠、遭受家难的性质、是否装病辞却博学鸿辞等系列重大问题,该书作者都发表过相关论文,对这样问题有着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评判相关观点的得失时,就显得相当准确、到位,而不是一般的泛泛之论。

  总之,我们相信,由于具备以上特点,这部《〈儒林外史〉研究史》的出版,不仅对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的继续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目前总结与反思的学术思潮,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儒林外史〉研究史》一书,由著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专家陈美林教授担任主编,李忠明教授与吴波教授合作撰写,海峡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进入21世纪以来,回顾、总结与反思,成为重要的学术

  思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儒林外史〉研究史》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因为早在20世纪80年代,陈美林教授就率先在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等相关领域中进行学术史的总结与反思,先后发表《略评胡适对〈儒林外史〉的研究》、《鲁迅与吴敬梓》、《试论对〈儒林外史〉思想主题的不同评价》、《清末知识人的〈儒林外史〉评论》等系列论文,并对《儒林外史》的卧评、黄评、齐评、张评做了详尽的评价,由此拉开了《儒林外史》研究总结与反思的序幕。此后,他继续发表《〈儒林外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二百年来〈儒林外史〉研究之回顾》等数十篇系列论文,从各个方面对学术界包括自己本人从事《儒林外史》研究的过程与成果做了认真的回顾与总结,基本上形成了《儒林外史》研究的回顾体系,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李忠明与吴波作为陈美林教授培养的博士,在其带领下,相继进入该领域的研究。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研究先后被列为江苏省“九五”社科规划项目、国家“十五”社科规划项目、新闻出版署“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经过十余年的精心打磨,四易其稿,该书就是该项研究的最终成果。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该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新颖独创的体例,丰富完备的史料,实事求是的态度,审慎精确的论断。

  首先从体例上看,该书在全书框架和内在理念上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史体例,那就是充分借鉴中国史学传统的编年体、纪传体与纪事本末体的结构方式,将三者巧妙地熔为一炉,用编年体描述近三百年来《儒林外史》的研究历程,用纪传体评述在三百年来《儒林外史》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的研究者们的独特贡献,用纪事本末体总结在三百年《儒林外史》研究中出现的重要学术问题的前因后果、是非曲折(参见文末所附本书目录)。这样一种结构方式,立体、直观地体现了《儒林外史》研究的历史进程。最明显的是全书的附录,作者特地分为两类论著索引:一类是编年体的,按照发表或撰写的时间先后排列,于是哪一时期是《儒林外史》研究的热点时期,哪一时期集中讨论了哪些问题,一目了然;另一索引是按照论著作者的姓氏笔画排列的,同样,哪位研究者对《儒林外史》研究贡献较大,他着重解决了哪些问题,他的研究特色、学术历程,也是一目了然。就内容而言,这样的编排体系,既能确保做到全面、周到、客观地介绍《儒林外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又能重点突出,强化对重点时期、重要问题、主要观点、著名学者深入分析,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学术史价值的充分理解和结构作品的艺术手段的高明。

  除了巧妙借鉴史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之外,该书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也体现了创新的学术眼光,如将作者同时期的一些亲朋好友的回忆、唱和资料,都列入研究视野;将“文革”期间的并没有多少学术价值的文章也列入讨论的范畴,以求完整探索该领域的研究进程,分析学术与政治的关系等等,都体现出该书作者对学术史著作体例的全新思考。

  其次,作为一部学术史著作,必须完整掌握所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充分了解各个时期、各位研究者的研究背景、研究历程、研究成果在学术界的反应及其对后来者的影响。总之,要做好研究史的工作,必须掌握完备的第一手材料。这方面,该书的作者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该书主编陈美林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即参与到学术界的相关研究,70年代以后更是成为《儒林外史》研究界的知名学者、代表人物,他本人就是这研究史中的重要环节。两位作者在主编的指导下,长期进行相关研究,因此,不但所有的研究性论著搜罗殆尽(详尽的研究论著索引便是表现之一),就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那些没有记录或者没有形成文字的“活”的历史,三位作者也是了然于胸。既能认真地、详尽地占有资料,又对新时期以来的《儒林外史》研究界如此的熟悉,该书作者撰写研究史当然是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了。

  再次,作为回顾、总结、反思性的研究史著作,必然涉及到对若干历史问题的评价,尤其是作为主编的陈美林教授,本人就是新时期《儒林外史》研究中的代表性人物。因此,如何评价,体现的是该书作者是否科学的学术态度。该书在这方面体现很专业的科学精神与严谨态度。比如在讨论吴敬梓的父亲问题时,这一点就表现得很明显。《儒林外史》研究史上,陈美林教授是第一位提出吴敬梓既有生父又有嗣父的学者,此说一出,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如吴敬梓进学年龄、遭受家难的性质等,因此,绝大多数学者表示了赞同。这是陈美林教授吴敬梓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但是,也有个别学者(如刘世德教授)表示反对。该书不但客观介绍了双方观点的差异、论争过程,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双方观点与论证的得失,而且将两人论争的原文作为附录,供读者对照、参考,以作自己的判断。这样的态度,体现的是尊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

  最后,该书最重要的特点是论断审慎精确。撰写研究史著作,介绍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过程、主要成果、代表人物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则是,在对既往之研究做全面详尽的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评判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分析该研究领域取得成功的时代、个人原因,进而探索未来前进的方向、可能取得的突破、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无论对既往研究之总结,还是对将来研究的思考,都需要研究者具有较深厚的学术素养、较高的史家眼光,特别需要对该领域有自己的独到的研究。该书主编陈美林教授长期从事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积累了丰厚的学术经验和独到的学术体验,两位作者也在其长期熏陶下,对《儒林外史》有着自己个人的独到见解。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对《儒林外史》研究中取得的各项成绩、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能作出自己的准确判断。正是由于他们本人对《儒林外史》颇有研究心得,所以才能准确把握他人研究成果的重要程度与学术价值。比如对《儒林外史》几家评本的评价与定位,由于陈美林教授自己曾经评点过《儒林外史》(《新批儒林外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因此,他的理解就比一般学者更为深入、细致,更加贴近客观事实。再比如,对吴敬梓的进学年龄、修祭先贤祠、遭受家难的性质、是否装病辞却博学鸿辞等系列重大问题,该书作者都发表过相关论文,对这样问题有着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评判相关观点的得失时,就显得相当准确、到位,而不是一般的泛泛之论。

  总之,我们相信,由于具备以上特点,这部《〈儒林外史〉研究史》的出版,不仅对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的继续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目前总结与反思的学术思潮,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晋州,河北省辖县级市,石家庄市代管,地处河北省中南部。

这里的晋州鸭梨除了栽培历史悠久、梨果面积较大外,梨果品质也堪称一绝,果实呈倒卵圆形,因其果梗部状似鸭头而得名。其质量优良,色泽金黄,皮质如玉,果肉细腻,酸甜可口,清香多汁,素有“落地酥碎,嚼后无渣”之美誉,具有清肺、化痰、润燥、利便之功效,对咳喘病、高血压等病症有辅助治疗作用,享有盛名,号称“三大果霸”之一。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这里还诞生了很多历史名人!

魏子建:

魏子建,字敬忠,定州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市鼓城村)人。北魏大臣,文学家魏收之父。

初任奉朝请,迁太尉从事中郎,出为东益州刺史,镇抚武兴氐族。回京供职,授卫尉卿,迁左光禄大夫、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罹患中风,上书辞职。

魏徵:

魏徵,即魏征,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 (治河北省晋州市鼓城村)。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早年跟随魏公李密,参加瓦岗起义,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授太子洗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贞观元年(627年),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地区。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迁侍中、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宜。迁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册封郑国公。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李翰如:

1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由罗贯中根据民间三国故事和三国志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在明末清初被毛宗岗修正文辞、改换诗文后成为现今流传广、水平高的版本、是中国首部文人长篇小说。

2水浒传

水浒传是一部由施耐庵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也是讲述的梁山好汉反抗社会欺压、被宋朝诏安为宋朝征战终消亡故事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不仅是中国早使用白话文写出的具备史诗特征的章回体小说之易,还会东亚的叙事文学有着深远影响。

3西游记

西游记是由明代吴承恩编写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描写着孙悟空在大闹天宫后,与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一起去西天取经的中国古代首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这部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各种版本、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4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是一部作者存在争议的长篇小说,受认可是由明代许仲琳完成在隆庆、万历年间的章回体小说,小说是以历史和珍宝阁之观念为思想框架,掺杂大量的想象来用一百回的故事描述武王伐纣的故事。

5金瓶梅

金瓶梅是一部讲述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位女主人公之间故事的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也是于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的中国首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并位居首位,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和多种戏曲。

6红楼梦

红楼梦这部共120回的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小说中是以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为背景,反映着当时封建社会情况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而这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前80回由曹雪芹所著,后40回由高鹗所补,现代学术界还专门产生了红学这个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

7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这部由清代吴敬梓创作于清朝乾隆十四年或稍前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通过写实主义的文笔描绘出其中的人们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利用深入细腻的文笔和高潮的讽刺手法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8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在清朝乾隆时期进行编订,由纪昀在内的360多位高官、学者共同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费了13年编成,由经、史、子、集四部共同组成,收录有3462种图书,共79338卷的中国古代规模大的丛书。

9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这本由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全书共491篇短篇小说,其中一部分作品表现出作者理想的爱情观的作品,除此之外,这部短篇小说集中还揭露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作者的观点。

10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这部由清朝长洲人沈复创作于清朝嘉庆十三年的自传体散文集,是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描绘了平凡又充满情趣的夫妇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所见所闻的自传体散文集,其中不仅记下了各地美丽风光,还反映出当时的世态人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