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名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黔北名人,第1张

黔北名人辈出,黔北差不多就包括遵义和铜仁两个地区吧!~

出自遵义的有:

郑珍、莫友芝并称西南儒宗,名重晚清儒林;

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遵义沙滩人(今遵义县境),有《巢经巢诗集》、《仪礼私笺》等著作。当代国学大师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家》中写道:“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经训一菑畲,破此南天荒。”意在称誉郑珍诗才和经学。郑珍和夜郎确有情结。首者,郑珍与是县著名诗人赵旭深交。郑延赵为《遵义府志》之“采访”。尔后,清咸丰庚申(1860)古二月二十七日,郑为避兵祸,举家迁到桐梓魁岩站杨家河畔,租刘氏宅居住,与赵旭家毗邻四月之久。其间,郑、赵及刘希向(字照书,疑为宅主)临水登山,访胜吊古,唱和遗响。尤有,郑著《巢经巢》中载咏及桐梓达40余首。

二月十七度娄山关

山势西来万马奔,大楼一勒九旗屯。天随路入藤萝峡,人共云争虎豹门。旧日刘兵此飞过,六年黔国任翻倾。黄心无复将军树,空逐流移泫石根。

清史稿 列传二百六十九 儒林三

郑珍,字子尹,遵义人。道光五年拔贡生。十七年举人,以大挑二等选荔波县训导。咸丰五年,叛苗犯荔波,知县蒋嘉谷病,珍率兵拒战,卒完其城。苗退,告归。同治二年,大学士祁俊藻荐於朝,特旨以知县分发江苏补用,卒不出。三年,卒,年五十九。

珍初受知於歙县程恩泽,乃益进求诸声音文字之原,与古宫室冠服之制。方是时,海内之士。崇尚考据,珍师承其说,实事求是,不立异,不苟同。复从莫与俦游,益得与闻国朝六七钜儒宗旨。於经最深三礼,谓:“小学有三:曰形,曰声,曰义。形则三代文体之正,具在说文。若历代钟鼎款识及汗简、古文四声韵所收奇字,既不尽可识,亦多伪造,不合六书,不可以为常也。声则昆山顾氏音学五书, 推证古音,信而有徵,昭若发蒙,诚百世不祧之祖。义则凡字书、韵书、训诂之书,浩如烟海,而欲通经训,莫详於段玉裁说文注,邵晋涵、郝懿行尔雅疏及王念孙广雅疏证。贯串博衍,超越前古,是皆小学全体大用。”

其读礼经,恒苦乾、嘉以还积渐生弊,号宗高密,又多出新义,未见有胜,说愈繁而事愈芜。故言三礼,墨守司农,不敢苟有出入。至於诸经,率依古注为多。 又以馀力旁通子史,类能提要钩玄。仪礼十七篇皆有发明,半未脱稿,所成仪礼私 笺,仅有士昏、公食、大夫丧服、士丧四篇,凡八卷;而丧服一篇,反覆寻绎,用 力尤深。又以周礼考工记轮舆,郑注精微,自贾疏以来,不得正解,说者日益支蔓, 成轮舆私笺三卷。尤长说文之学,所著说文逸字二卷、附录一卷,说文新附考六卷,皆见称於时。他著有凫氏图说、深衣考、汗简笺正、说隶等书。又有巢经巢经说、诗钞、文钞,明鹿忠节公无欲斋诗注。

莫友芝

莫友芝 (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晚又称*[双‘耳’]臾,贵州独山人。 父庶吉士与俦,官遵义府学教授,日倡导朴学。先生为人默然湛深,笃治许、郑之学。当其时,郑珍亦从教授游,同志相友善,历五六年,业益进,黔中士林官师举交口推郑、莫,而两人遂名冠西南。 家贫嗜古,喜聚珍本书。积既久,读之恒彻旦暮不息,寝食并废。爰通苍雅故训,六经名物制度,旁及金石目录家言,率究及其奥颐。疏导源流,辨析正伪,鲜铢寸差失。复工诗善书,求者沓至。居常好游览,喜谈论,遇人无贵贱贤惠,一接以和。暇日相与商较古今,评骘术业高下,娓娓忘倦。顾外虽乐易,而中实介然有以自守。 自道光辛卯举于乡,其后连岁走京师,朝贵争欲罗致,必慎择其可,否即婉谢之。会试报罢,签取知县,且选官,意不所乐,辄弃去。往从胡文忠于太湖,为校刻《读史兵略》。既又从曾文正安庆、金陵。凡客文正所者逾十年,江南底定,寓妻子于白下,通走江淮吴越间,尽识其魁儒硕彦。同治四年,苏抚李鸿章请州县吏于朝,有诏征用,卒不出。十年以往,求文宗、文汇两阁书,赴扬州,抵兴化,病卒,年六十一。 先生生平志存文献,思为《黔志》一书,润色边裔。道光中,偕郑珍同撰《遵义府志》,博采汉唐以来图书地志,荒经野史,援证精确,体例谨核,成书四十八卷。时论以配《水经注》《华阳国志》。又辑明代黔人诗歌,因事存人,因人考事,为《黔诗纪略》三十二卷。贵州文献始烂然可述。 居金陵,得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自谓“此吾西州漆书也”。以举正段、严二家校注,撰《筹异》一卷。至句容山中,搜讨《梁碑》,躬自监拓,惟恐一字见遗,撰《梁石记》一卷。 其余有《声韵考略》四卷,《过庭碎录》十二卷,《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三卷,《附录》一卷,《樗萌谱注》一卷,《郘亭诗抄》六卷,《郘亭遗文》八卷,遗诗人卷。编订未竟者,则《郘亭经说》、《书典经眼录》、《旧本未见书经眼录》、《影山词》各若干卷。

莫友芝著述甚多,丰富了祖国的历史文化宝库。他的《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及附录、《知见传本书目》、《恃静斋藏纪要》,为目录版本学者所重视;《韵学源流》、《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一卷等,为声韵、训诂研究作出了贡献;他的文学作品格调高,产量多,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他的《郘亭遗诗》八卷,收集诗作546首,《郘亭诗抄》六卷,收401首,《影山词》二卷,外集一卷,收集词作百馀阕,另有《素阴杂记》一卷,《樗茧谱注》一卷(按:《樗茧谱》一卷,郑珍著。),《资治通鉴索隐》等。此外,他还收集了贵州266家诗人的诗2290馀首,编成《黔诗纪略》三十三卷。这些著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莫友芝的书法四体皆工,小篆和隶完全脱出了古人窠臼,骨气朴茂,自成一格。他旅居京都有期间,公卿贵族,学士大夫,武弁小吏,上下九流请他书屏题画之人络绎不绝,他都一应如愿。据说,唯有权臣□顺托人向他求字,遭到婉言谢绝。

黎庶昌两度出使日本,至今饮誉扶桑;

黎庶昌

黎庶昌(1837—1896),男,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是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

黎庶昌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但却刻苦攻读,寒署不懈。十四、五岁时赋诗作文,犁然成诵,在府、县考试屡获第一。二十一岁即成为府学廪贡生。一八六一年,黎庶昌离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两试不中。一八六二年,因应诏上万言书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于是,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踏上了仕途。曾署理江苏吴江、青浦知县。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年,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和一八八七至一八八九年,黎庶昌两次以道员身份出任中国驻日本国大臣,为促进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离任时,日本送行的人塞巷盈途,饯行至数百里外。西方各国使臣啧啧称赞,说这是使臣返国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黎庶昌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主要是编印了《古逸丛书》。这部书共二十六种计二百卷,系黎庶昌在日本利用外交事务之余,将我国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贵古籍,以高级纸张影印编辑而成。其中包含了唐本《玉篇》零本三卷半、《文馆词林》十三卷半、宋本《史略》六卷、《太平寰宇记补阙》五卷半等。这对我国古汉语、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是极为有用的。

另外,黎庶昌的著作还有《拙尊园丛稿》六卷、《续古文辞类纂》二十八卷、《入都纪程》二卷、《西洋杂志》八卷、《曾文正公年谱》十二卷、《曾太傅毅勇侯传略》一卷、以及《黎氏家谱》、《全黔国故考》、《牂牁故事》、《使东文牍》、《拙尊园画存录》、《孔诗》、《莼斋笔记》等。

一八九六年八月,黎庶昌因病由川东道任上返遵义。十二月二十日卒。

早期从郑珍学习,讲求经世之学。同治元年(1862),上书论时政,以廪贡生得授知县,入曾国藩幕,深得信任,名列“曾门四弟子”。曾署理吴江、青浦等县知县。光绪二年(1876),随郭嵩焘出使欧洲,任驻英、法、德、西班牙四国参赞,游历了比、瑞、葡、奥等国,写成《西洋杂志》一书,晋升为道员。光绪七年,任出使日本大臣;十年,丁忧返国;十三年服阕,复职使日。光绪十六年,任满归国后,曾任川东兵备道等职。黎庶昌志在用世,自称“雅不欲以文士自期”(《青萍轩遗稿序》)。所以他论学为文,力主“因文见道”(《答赵仲莹书》)。他的文章多经世之言,其出使外国纪游之作,尤寄深意。罗文彬说“其言多经世意,主实用”(《拙尊园丛稿》跋)。黎庶昌为文长于叙事,宗法桐城派,尝编《续古文辞类纂》,阐发桐城义法,推演《经史百家杂钞》的宗旨。但他晚年所作纪游之文,自由抒写,明洁动人,并不全受桐城义法束缚。除《西洋杂志》外,《卜来敦记》、《巴黎赛会纪略》、《游日光山记》、《游盐原记》、《访徐福墓记》等,都有一定成就。罗文彬评其文:“特有奇气。虽大旨远祖桐城,近宗湘乡,而不规规一格。”颇为中肯。黎庶昌使日期间,曾搜罗典籍,刻《古逸丛书》26种共200卷;为家乡购南藏本佛经全帙6771卷;又与日本友人以诗文唱和,刻《日东文讌集》3编,于保存典籍和中日文化交流颇有贡献。著作主要有《拙尊园丛稿》6卷,《丁亥入都记程》2卷,《西洋杂志》8卷,《黎氏文集》12种36卷(附4种6卷)等。

殿试探花杨兆麟,可惜未展英才而卒;活跃于30年代文坛的才女卢葆华,虽英年早逝,却才华横溢;

杨兆麟

(1878-1919),字次典,清贵州遵义人。与康熙年间武状元曹维城、光绪年间文状元青岩人赵以炯、麻江人夏同和称为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早年就读于黎氏,为黎怀汝女婿,受沙滩文化熏陶,是黎氏姻亲中的后起之秀。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赴北京会试,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公车上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以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人称“杨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浙江嘉兴府知府等。1906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时获法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参加辛亥革命。后归故里,倡议篡修《续遵义府志》,并主持初篡工作。继又到广州,任国民政府参议员,1919年病逝于广州,年仅41岁。著有《守拙斋诗集》、《守拙斋文稿》。

国内近代文坛前辈,著名文学家蹇先艾等都是出自遵义。

蹇先艾(1906-1994),遵义老城人。出生清末名门,自曾祖父始,累代皆有功名。祖父官至道员,清同治八年 (1869年)奉办“遵义教案”有功,加赏布政使衔。父蹇念恒,举人,曾任今越西等县知县。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9月12日,蹇先艾出生于县署,辛亥革命时随父母返回遵义。蹇先艾敏捷好学,童年喜爱观赏鸟语花香的故乡景色,亦好听家中老仆人讲《三国演义》故事。稍长,入私塾,且于其父指导下读古文,联句作诗,十来岁能作古体诗。以后发表旧体诗,多用笔名萧然。 民国8年(1919年)冬,蹇先艾至北京读书,先后就读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京师范大学附中。

民国20年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学院经济系,获法学学士学位。时值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新文化刊物相继发行。蹇先艾于孤寂生活之中,以读书写作为乐,逐渐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民国11年,于师大附中与朱大南、李健吾创办 “曦社”文学团体,办《爝火》文学刊物。次年,发表新诗《二闸舟中》和小说处女作《人力车夫》。

民国15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常与朱自清、王统照、徐志摩、沈从文等名家交往。此后,在《晨报副刊》、《小说月报》和《文学》等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任北平松坡图书馆编纂主任时,兼授弘文学院《文学概念》和女子中学《国文》课。赛先艾自感所写作品题材狭窄,描写琐碎,于是利用学术交流机会至山东农村考察民情。民国25 年,于鲁迅发起的《中国文学工作者宣言》上签字。由于连续发表反映贵州民间疾苦的小说《水葬》、《到家》等,被鲁迅誉为乡土文学家。蹇先艾还翻译出版《美国短篇小说集》。抗日战争爆发后,蹇先艾由北平携眷返黔。

民国27年(1938年)春,因不满贵阳文坛沉闷的气氛,与谢六逸等发起成立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理事,于《贵州晨报》编《每周文艺》副刊,以杂文、诗歌、短评等形式唤醒民众,鼓舞抗日救亡斗志。次年2月,日本飞机轰炸贵阳,《贵州晨报》社被毁,《每周文艺》停刊。民国31年起,历任贵阳省立高中教员,遵义师范学校校长,贵州大学和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教授等职。民国34年3月,主编《贵州日报》《新垒》副刊,团结省内外作家,继续以文学艺术作品,鼓舞民众。蹇先艾为人清廉、正直。任遵师校长时,月薪难以维持家计。当时,师范学生享受公费待遇,一般校长吃学生空缺多达十数人(其中要以一部分到贵阳送礼),会计劝其吃空缺,蹇先艾坚持不肯。为维持生计,只得将北平运回的《鲁迅全集》出售,补助家庭生活。抗战胜利后,目睹当局鼓吹“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实行独裁统治的现状,蹇先艾加入“教授会”,任干事,支持学生“争和平、争民主,反内战、反独裁”和“反饥饿、反迫害”等政治斗争,并以《新垒》为阵地,巧妙地发表揭露国统区黑暗、争取民主权利内容的作品,公开为革命作家茅盾撰写50寿辰祝贺文章,推荐英国作家约翰·雷特描写十月革命的著作。当局予以注意,不是令其更换标题,就是强令抹去作家署名。蹇先艾抗议无效,于民国37年辞职,停办《新垒》。 解放后,贵州省成立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蹇先艾任副主席,主持《贵州文艺》出版。

1953年蹇先艾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3年加入中国***,历任贵州省文化局局长、民盟中央委员、民盟贵州省委副主任委员、中国文联委员、贵州省文联主席、政协贵州省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和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3年、 1986年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加拿大和印度。写作之余,常对青年作者的作品进行评阅,为之作序,鼓励上进;对贵州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亦予热情关注。 蹇先艾的短篇小说集有《朝雾》、《一位英雄》、《酒家》、《还乡集》、一《踌躇集》、《乡间的悲剧》、《盐的故事》、《幸福》、《倔强的女人》,散文集有《城下集》、《离散集》、《乡谈集》、《新芽集》、《苗岭集》,约350万字,新诗近70首。文风简朴,乡土气息浓郁,被称为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于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卓越的短篇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 1994年 10月26日病逝贵阳,时年88岁。

梁宗鲁

梁宗鲁,字诚一,娄里瓮生台人(现遵义市桐梓县狮溪镇境)道光辛巳(1821)举人,延至道光己酉(1849)截至知县,忿不赴任,终老84岁。乡间称“诚一先生”。咸丰己未(1859)应知县江炳琳唆请招降鼻孔山农军梁三同等,“与之盟誓,绝不加害,诚一亦与贼盟乃出,江宦解省百余人尽歼。”惜哉“诚一”之誉。梁著有《淡淡歌》、《恬退斋诗文集》、《腊梅诗钞》二卷。民国《县志》载10首评曰“大抵抚时感事,自抒胸臆,真朴处取法少陵,可称诗史”。《耆旧诗》收入30首。《诗集成》于《谈谈歌》302首中选录165首,《诗钞》30首,加档案馆杂录,共载238首。《诗选》选评《乐捐》等5首。

望 云

望雨云翻白,望晴云堆墨;

似此岂无心,不妨用反测;

为问云中君,胡为空作色。

这是一首借咏物,寓讽刺的古体诗。引农谚反其意而用之,直刺其“当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以痛斥江炳琳杀降冒功,“乐捐”中饱等丑恶行径。其《谈谈歌》白话入诗可取,可有的似直成“劝世文”了。

申佑

申佑(1425~1449年),字天锡,遵义市务川县火炭垭人。申佑天资聪颖,有胆识。少时随父至田间,一只猛虎突然从林中窜出来,向其父扑去,欲衔走,申佑机智勇敢,持棒猛击其虎,虎被击痛而放口惊逃,其父幸免一死。申佑勤奋好学,前往思南府城参加童试,补郡弟子员。明正统七年(1442年),申佑去昆明参加乡试,中庚申举人。遂进京入太学肄业。在就读期间,祭酒李时勉,因谏政事遭奸臣王振谗言陷害入狱,带枷示众于国子监门。申佑义愤填膺,倡议六馆诸生,上疏以拯师难。六馆诸生虽认为是冤,但畏惧王振势大,怕遭株连,惟申佑与石大用槌鼓称冤,伏阙不起,愿以身代师死。明英宗深受感动,特赦李时勉,让其官还在职。申佑拯救师难的义举,蜚声于京师。正统九年,申佑参加京试中甲子科进士,官拜四川道监察御史,时年19岁。在任期间,刚正不阿,胆识才略为群僚敬佩。申佑学识渊博,重视培养人才,每次出巡州府,都要召集当地诸生,讲授经史,答疑解惑,提高地方人才素质。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军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告急文书纷纷来到北京,朝廷一片慌乱。英宗在权宦王振挟持下“御驾亲征”。申佑以名御史身份,奉诏从征。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境)被瓦剌军围击,溃亡过半,走投无路。在这危急关头,申佑从大局出发,为保皇上安全,穿龙衣,乘舆出阵诱敌。瓦剌军认为是英宗出逃,紧追不舍,申佑遇害殉难,年仅24岁,史称“土木堡之变”。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表彰忠烈,为申佑殉国褒显,谥忠节敕曰:“人孰无死,惟死于国事者为至荣也。特追赠其为文林郎。”并下敕命五道,推恩及其父、母、妻、子。明嘉靖十年(1531年),贵州巡按使郭弘化令思南府及务川县立祠祭祀。

申佑一生的事迹,在《明史》、嘉靖《思南府志》、道光《思南府续志》均有记载,近代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列有专条。

罗忠福,男,现年49岁,贵州遵义人。出生于经商世家,其祖父罗俊才曾是贵州最成功的商人,父亲罗民生曾担任遵义商会会长,不过,到罗忠福这一代时,已家道破落。 罗忠福曾下乡插队,那时就曾因倒腾小买卖受到责难。以后从做沙发起家,以做沙发所赚10万元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1979年,国家落实政策,罗忠福父辈、祖父辈留下的几十万财产连同罗家的“天府别墅”被一起归还。罗家收回财产,退还别墅。1983年,罗忠福被贵阳市一家公司招聘为总经理,仅半年,就为这家公司赚进90万元,这使他进一步认识了自己在商业上的才华。罗忠福离开这家公司,办起了一家家俱厂,一家服装店。为支持丈夫的经营,其妻杨秀荣丢掉自己的“金饭碗”,辞去在银行的工作,成为罗忠福最好的搭档。 1986年,珠海成为经济特区,罗忠福再一次感觉到机会在向自己招手,于是毅然卖掉在遵义的工厂、店铺,举家迁往珠海。罗忠福到珠海后,倒卖家用电器,获利数十万。但他认为此非长久之计,便招旧部,重操旧业,在珠海办起制衣厂、工艺家私厂和综合电器公司。罗忠福将自己的公司注册为黔海工贸实业公司。黔是贵州,海是珠海,以此表示自己的不忘本。 罗忠福事业真正的飞跃发生在1988年。1988年初,珠海公开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催发了罗忠福的地产意识,他用自己全部的资金,包括从已迁居美国的妹妹那里借来的资金,一口气吃进规划中的拱北海关边上、拱北边防检查站边上、吉大珠海宾馆边上、香州百货商店边上的四块地皮,这些地皮后来为他带来了逾千万元计的利润。 1988年9月,罗忠福秉承自己“借天下之财发天下之财”的思想,注册了自己的黔海典当商行,这也是新中国第一家公开挂牌的当铺。黔海典当商行为他解决了购买地皮后建楼启动资金的问题。 1989年夏,罗忠福抓住外商大批撤资,珠海地价降到最低的时机,用每平米百元左右的价格买下珠海西区白藤湖的一块地皮,到1992年5月,这块地皮大幅升值,为他带来了几亿元的收益。 1991年9月,经珠海市体改委批准,罗忠福的黔海公司更名为福海集团公司。1994至1996年,罗忠福连续3年被选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其中,1994和1995年,更被列为中国首富。 1996年,罗忠福以500万美元购进美国“蒂芬尼”仿真大理石技术,随后,又与意大利排名第二的家俱大王摩尔斯·尼克斯建立合作关系,联手开拓中国家俱市场。 作为亚洲最大的养老院,罗忠福的福海颐乐园原是准备搞房地产的。罗说,“在接触老人院这个项目以前,已经卖了90多栋,大部分本钱已经收回来了。当时我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把余下房产卖出去回笼资金;二是搞老人社区。但是按照国外老人社区的标准,我们还需要再修两万多平方米的房子以及配套设施,还要再投入几千万元。此外,已经卖掉的别墅如何处理也非常棘手。在确定搞颐乐园项目后,因为缺资金,那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1999年我所承受的压力,是我经商20多年里最大的。为了来保颐乐园这个项目,在澳门的土地都低价转让了。” 2000年,罗忠福再次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50富豪排行榜,名列第28位,名下资产约7000万美元。

铜仁地区的有:

革命家周逸群先生 周逸群(1896~1931) 中国湘鄂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原名周立凤。1896 年6月25 日生于贵州铜仁。 1919 年赴日本留学。曾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爱国活动。1923 年回国,在上海参加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1924年10月在广州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积极从事青年军人运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国***。1926年北伐战争中,率宣传队到国民革命军贺龙部 ,先后任师、军政治部主任,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发展中共组织。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南下后任起义军第20军第3师师长,率部参加瑞金、会昌等战斗。1928年1月,任中共湘西北特委书记 ,参与领导荆江两岸年关暴动。3 月上旬组织工农革命军, 发动湘鄂边武装起义,占领桑植县城 。后转往石首 , 重建中共鄂西特委 ,任书记,统一鄂西地区党的领导和军事指挥,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赤卫队,在洪湖、白露湖和华容东山一带开辟了若干小块游击根据地。1929年春,把江陵、监利等县游击武装编成鄂西游击大队 ,后扩 编 为鄂西游击总队 ,兼总队长。领导鄂西地区军民,运用“敌来我飞,敌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 ” 等游击战术 ,挫 败国民党军和地方武装的多次“清剿”。1930 年 2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兼政治委员,与军长旷继勋率部连克潜江、郝穴和调 弦口等城镇,4月主持召开鄂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创建洪湖苏区。同年7月,第六军与第四军组成第二军团,他任军团政治委员、中共前委书记,与贺龙领导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9月,调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兼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主席。 1930年9月,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兼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主席。在二军团主力南下、国民党军重兵“围剿”的极端困难情况下,组建江左、江右军和独立团,与段德昌指挥部队相继取得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保卫了洪湖革命根据地,壮大了红军和地方武装力量。1931年5月在湖南省岳阳县贾家凉亭附近遭国民党军伏击,英勇牺牲,时年35岁 现代音乐演唱家: 野马先生 野马:原名许艺舟,贵州思南县许家坝镇人。巍峨的大山,清淳的山泉、孕育了他得天独厚的音乐天赋。他的主要作品有:《梵净山》、《山妹子》、《土家汉子》、《贵州人》、《夜郎花》、《花灯姑娘》、《请到土家来》等。这些作品在贵州、广东、湖南、湖北演唱后,震惊中国歌坛。被誉为“中国土家族歌王”。 2002年野马先生率自己组建的牧马人乐队应中共铜仁地委邀请,参加了梵净山首届国际旅游节开幕式 ,被中共铜仁地委受于:"梵净山旅游形象大史"2003年野马先生在深圳举办了“情系罗湖,梦回梵净”个人演唱会主打歌《山妹子》,深得观众好评 2004年野马先生签约于湖南长沙“红太阳”演艺中心,同年与歌后韩红在深圳宝安举办了天王星大型演唱会 2005年野马先生回贵州参加了“黄果树杯”多彩贵州,直接进入复赛,同年7月回家乡自己出资拍摄原创MTV作品《山妹子》、《请到土家来》、《梵净山》 2006年参加了中央三台星光大道3月份月冠军擂台赛,5月3日代表家乡思南参加多彩贵州铜仁地区决赛 获"最佳创作奖" 同年原创歌曲--山妹子--入围2006原创中国十大新人原创候选名单10月受央视邀请参加2006世纪网络推广会,现签约于现签约于“北京世纪经典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原创中国)”

公元407年,匈奴人赫连勃勃,在鄂尔多斯南部建立起大夏国,自称大夏天王,仿造中原王朝的政治体质,设置了各种机构。公元413年,赫连勃勃役使了十万人,建立都城叫统万城。统万城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方圆数里,是用当地的白土经发酵后板筑夯实而成的,这座辉煌一时的城池就坐搂在今鄂尔多斯地区乌审旗巴图湾附近的无定河北岸。大夏国仅仅在了二十五年就灭亡了,至此,匈奴族退出了历史舞台。 大夏一指贵霜帝国,年代上大致相当于东汉时期,位于今天的阿富汗一带。是由早先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迁居后所建。在这之前也有大夏一称,指的可能是西域一带的一个国家或部落。大月氏人和大夏人在人种上都可能是来自西方的塞种人。

大月氏人迁居后几百年,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了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位于今天宁夏陕北一带,几十年后就被北魏所灭。 中亚古国。又译作“吐火罗”﹑“者(代用字)货罗”﹑“吐火罗斯坦”。大夏故地在中国西北地区﹐大夏人生活中心大致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属东伊朗人种。大夏很早就与中原地区有交往﹐古籍中对其多有记载。公元前174~前161年﹐伊塞克湖东岸和伊犁河上游流域的塞种部落受大月氏第一次西迁的冲击﹐向南迁徙。途中与大夏发生冲突。战败的大夏人除一部分傍南山(今阿尔金山﹑祁连山山脉)东逃﹐进入陇西洮河流域外(汉时曾在此置大夏县)﹐大部向西迁徙﹐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後进入中亚阿姆河以北地区﹐与同样受大月氏冲击而从伊塞克湖以西迁徙至此的塞种部落汇合﹐约在公元前145年﹐他们同一部分塞人冲过阿姆河﹐占据巴克特里亚(今阿姆河与兴都库什山之间的地区)﹐将盘踞此地两百馀年的中亚希腊人逐往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公元前 128年﹐张骞出使大月氏至阿姆河时﹐见大夏人定居巴克特里亚﹐遂以“大夏”之名称呼之﹐後来的西方史家和阿拉伯人则称之为“吐火罗斯坦”。大夏人在巴克特里亚安顿不久﹐就被第二次西迁而来的大月氏征服。

  大夏人为半农半牧者﹐有自己的语言。20世纪初﹐在新疆库车﹑龟兹发现一种古语言﹐曾一度被认为是吐火罗语。近年来﹐在巴克特里亚发现一种属中古波斯语的地方方言﹐书写时租藉希腊字母。一些学者认为这才是大夏人的语言﹐故称之为“真正吐火罗语”。另有一说主张大夏人为巴克特里亚土著﹐“大夏”即巴克特里亚王国之异称。

邓兆祥1903年出生于广东高要(今肇庆市),兄弟妹妹12人,他排行老六。

1914年,11岁的邓兆祥经广州警察厅厅长担保荐,虚报了2岁,通过英语、数学考试之后,在语文考试中以《国防以海军为重》的精采短文,使老师赞叹不已,顺利录取为黄埔海军学校第16期学员。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海军生涯。

黄埔海军学校建于1877年,校纪严明,学风严谨,曾培养了大批海军人才。邓兆祥按规定学完5年课程后,转人吴淞海军学校。三年学业,仅学一年,因经费匮乏吴淞海校停办,邓兆祥又辗转来到烟台海军学校,l年后又到南京水鱼雷枪炮学校继续求学。经过10余年的海校生活,邓兆祥掌握了航海、枪炮、水中兵器等多种海军专业知识,并从实习生逐步升迁为副部门长、部门长。

1929年,国民政府海军部决定向英国选派留学生,以培养海军的专业技术和指挥人才。第一批留学生仅有20个名额(军官8人,见习生12人),经过考选,海军第4舰队少校副舰长邓兆祥被选中。当他来到海军部报到时,才得知军官名额已满,他被划到见习生中了。尽管如昆,他还是决定不放弃这一求学机会,以见习生的名义远渡重洋奔赴英仑三岛。他先在英国舰艇上见学,后又进入格林尼治海军学校学习指挥专业的基本课程,经全面考核,作为最优秀的学员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邓兆祥在英国留学5年学成归来。他看到日本军舰在黄浦江上大摇大摆,横冲直撞,恨不得亲自驾舰操炮与日军决一死战,但国民党政府却消极防御步步退缩。在长江江阴航道上,一艘艘中国战舰打开船底门,自行沉没在黄浊的江水中。顷刻间,数百艘舰船没向敌人射出一枪一炮便葬身江底。邓兆祥痛心疾首,他多么想在战场上尽一份中国海军军人的职责,但又不得不离开被视为生命的战舰。唯一稍能宽慰自己的是,后来他担任了海军水鱼雷营营长,带领士兵到前线布雷,阻滞日军沿江而上。

1942年,邓兆祥被调到迁至贵梓的马尾海军学校任圳育主任。身居黔北大山深处,他脑海却始终索绕着抗日前线的炮声。他给学生们讲的一课是:甲午海战时,日本人曾秀我“镇远”、“靖远”等舰。日本人为炫耀其战绩,将“镇远”、“靖远”两舰的铁锚、锚链陈列于东京的公园里,令华侨和中国留学生无地自容。邓兆样亲笔题写了“雪甲午耻”匾额,悬挂在学校图书馆的大门上,以激励学员不忘国耻,誓死驱除倭寇。

作为教官,邓兆祥把学生看作朋友,这在等级森严的旧海校里不多见。许多海军学员清楚地记得,邓兆祥常把发给他的津贴送给家庭遭战乱之灾的学员,他始终穿布鞋,并发誓抗战不胜利决不穿皮鞋。几十年过去了,他的言行学生们仍然铭刻在心。当时一位学生家境困难,邓兆祥得知后,立刻拿出 5块大洋给他,让他安心学习,以图报国。1990年这位学生专程从台湾回大陆看望邓老,他原想以1000美元相谢师恩,又想到邓老肯定不会接受。最后他请求邓老穿上皮鞋与他合影,准备把邓老穿皮鞋的照片送给在海外的所有同学。 1949年2月25日,无论对国民党海军,还是对即将诞生的新中国人民海军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巡洋舰“重庆”号在上海吴淞口起义,令中外震惊。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抗战胜利后,邓兆祥奉命担任中国赴英国接舰学兵总队一大队长,负责训练招考入伍的青年学生。随后,邓兆祥作为“重庆”号巡洋舰舰长,率领数百名官兵从英国回到上海吴淞口。满怀报国之志的邓兆祥一入国门看到的却是外滩高楼上飘扬的美国星条旗;偌大的黄浦江码头任凭外国商船和美国军舰使用,而中国的“重庆”舰只能在偏远的高昌庙驻泊。“重关”舰回国后,蒋介五迫不及待地把它作为一张“王牌”投入了内战。但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国民党军开始全面崩溃,“重庆”舰官兵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满情绪日益强烈、舰上的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官兵开始秘密串联,准备起义。1949年2月25日1时30分舰上27名士兵组成的“士兵解放委员会”发动了起义。

邓兆祥事先不知道下层官兵的酝酿,当士兵发动了起义,他毅然参加,并亲自指挥航行,稳定官兵情绪,鼓舞士气,保证了军舰的安全,使起义取得成功。

正“隐退”奉化的蒋介石闻讯后,气急败坏地下令所有军舰不准出海,并派飞机对“重庆”舰进行侦察追踪和狂轰滥炸。在此关键时刻,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给邓兆祥及“重庆”舰全体官兵发去慰勉电,电文说:“你们的起义,表示国民党反动派及其主人美帝国主义已经日暮途穷。他们可以炸毁一艘‘重庆’号,但是他们不能阻止更多的军舰将随你们而来,更多的军舰、飞机和陆军部队将要起义,站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方面。”鼓励他们做“中国人民海军建设的先锋。”“重庆”舰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于2月26日顺利抵达解放区烟台港。

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慰勉电对“重庆”舰及所有国民党海军的爱国官兵是一个巨大的鼓舞。“重庆”舰起义不久,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部于南京巴斗山起义,国民党赖以阻碍解放军渡江的支撑点江阴炮台官兵起义,就连被国民党从台湾派往长江口骚扰的“长治”舰也宣布起义…… 党中央、毛主席十分关心“重庆”舰起义官兵。开国大典前夕,邓兆祥应邀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第一届政协委员,并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举世注目的开国大典。

第一届政协会议期间,毛主席委托周恩来同志专门接见了邓兆祥、林遵等4名海军起义将领。周恩来仔细询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再三征求他们对人民海军建设的意见。邓兆祥说,人民海军建设需要人才,旧海军中有许多人有爱国思想,懂专业技术,应该请他们出山,发挥他们的作用。经过毛泽东、周恩来等***的过问和关心,许多旧海军的高级成员都投入到人民海军建设的行列,且大部分配在重要的工作岗位,有的还担任了重要职务。

邓兆祥永远忘不了在北京参加开国大典的那些日子。记得有一天,工作人员告诉他和林遵,朱德同志要请他们到中南海做客。不一会儿,一辆轿车来到他们下榻的六国饭店(北京饭店的前身),接送他们的这辆轿车是聂荣臻特地派出的专车。更为突然的是,到了中南海,他们才知道,朱德专门为他们准备了宴会。酒席上,邓兆祥敬仰已久的朱德总司令频频举杯敬酒,感谢他们为人民海军做了贡献。 初创的人民海军急需人才,邓兆祥全身心投入海军院校建设。他担任了安东海军学校第一任校长,后又领导创建了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快艇学校,并出任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和教员一起编教材,做教具,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由快艇学校第一批毕业生组成的人民海军第一支快艇部队,屡立战功,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

1955年,邓兆祥被授予人民海军少将军衔。 20世纪60年代,邓兆祥爱书就在青岛传为佳话。他一年四季常常进出青岛的古籍、外文、新华书店。在岁月的长河中,他与书店老一辈、新一代的工作人员成了朋友。青岛各书店都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新出版的或是内部发行的各类书刊,都要给邓兆祥留一本;凡是邓兆祥欲购的书,即使书店没有进货,也一定要想办法满足他的要求。

邓兆祥常对身边的人讲:“是书教每个人应该怎样去思考五彩缤纷的人生,去体味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从而教给如何识别形形色色的思想、感情和事物,达到升华人生、超越人生、感悟生活的目的。”

1993年元旦,邓兆祥去北京开会时自购了一套《中国大百科全书》,回到部队后,托秘书赠送给了北海舰队图书馆。他关心战士的成长,常给部队送书。邓老对书刊、杂志都十分珍惜,爱护书籍就像爱惜自己的眼睛。每次看书,都把手洗净,阅读时轻轻翻阅,看到主要的地方,他都裁个小纸条,在书里作记号。他所看过的书,保存得十分干净、整齐,就像刚刚出版的一样。

邓兆祥不但关心着身边战士的学习与生活,而且对远在天涯的海军战士也是时刻挂在心上。他赠送给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干部战士的书籍近千册。同时,他还将出版社赠送给他的许多图书、画册、录像带,委托海军机关的捎给西沙、南沙的官兵。

邓兆祥对海洋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说:“我走过的海域近300万平方公里,在人类进入海洋经济时代的今天,争夺的阵地不仅在大陆,而且在海洋。要大力宣传海洋意识,加速人民海军的质量建设,有效地扞卫中国的海洋权益。” 在20世纪60年代,邓兆祥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就在部队传为佳话。他的一件长袖衬衣,整整穿了9年,破了衣领补衣领,破了袖口补袖口,直到后来,索性把长袖剪成短袖,依旧穿在身上。中国经济困难时期,部队发的皮鞋邓兆祥舍不得穿,精心收了起来。在发放新皮鞋时,他便说:“我的皮鞋还很新,不用换了。”邓兆祥常去北京开会,按规定,中国政协副主席应该享受加挂一节公务车厢的待遇,但他担任这个职务以来,从不要这个待遇。有关部门每次要为他按排加挂公务车时,他都说:“加挂一节公务车,就要增加十几位工作人员。这样做太浪费了。”多年来,邓兆祥对国家给他的一些特殊生活待遇从不让落实。每次外出开会和巡察工作,他都坚持同秘书、医生、警卫员四人包一间软卧车厢,沿途和大家谈笑风生,津津有味。

邓兆祥和软卧车厢的工作人员成了朋友。每当邓老一走到车厢门口,从列车长到服务员都热情地与他握手,向他问好,仿佛久别重逢的朋友。邓兆祥每次用餐,都穿过拥挤的车厢到餐车去,从不让列车员将饭送到他的车厢。菜也是点最简单、便宜的四菜一汤。邓老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共同进餐,总是一边吃一边闲聊:“生活好了,也不能丢掉艰苦朴素这个传家宝啊。以前,周总理提倡四菜一汤。今天,江总书记讲三菜一汤。咱们是吃的四菜一汤,还超过了标准嘛。”。

邓兆祥从海军副司令员领导岗位退下来时,北海舰队领导要给他做一套毛料马裤呢军装,他说什么也不让做。一个劲儿地说:“穿什么都一样,我还有衣服穿,就别浪费了。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就连刚从院校毕业的连排干部都穿上了毛料马裤呢军装,而邓老一直身着旧式海军涤卡布料军装上下班,出入舰队机关的大门。

仡佬族是当今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它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仡佬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我们都知道仡佬族擅长纺织和刺绣。但是,似乎我们很多人对仡佬族民居文化并没有特别的了解。

接下来,让边肖带我们去看看仡佬族的居住文化。

仡佬族是贵州高原最古老的民族。有人认为是古夜郎的后代。仡佬族大多居住在山区。一句民间谚语说:“山中苗为水中家,仡佬族居岩角。”

仡佬族先民的生活方式以“甘兰”为特征。见《舒威廖传》:“按一棵树的积木,在上面生活,这叫‘甘兰’。”《新唐书》《南蛮传》也有记载:“人住楼房,爬楼梯。它叫做‘甘兰’。”说:“仡佬族哪里都住不下。虽然酋长们很富有,有许多房子,但他们都离地面几英尺,用巨大的木筏建造冷杉叶。”指出,仡佬族“住在几英尺外有参天大树和冷杉树叶的房子里。”

1949年以前,穷苦的仡佬族人住在窑洞里,在树上搭帐篷,用小树做三角形的“千尺帐篷”,在小土墙上把“千尺帐篷”做成“塌房子”。

一般来说,仡佬族的房屋有木“斗房”、石板房、茅草房。小房间里,用木梁做框架,木板做墙壁。石板房是用石墙建造的,上面覆盖着薄薄的石板。大多数茅草屋都有木板做成的泥墙和茅草屋顶。还有竹子做的木梁、木柱。墙是外面用泥砌的,房子上盖着茅草屋。

大部分居民楼都是两层。中间是供祖先牌位和客人使用的大厅,没有天花板和地板。卧室和厨房在两边,谷仓在楼上。畜栏被称为“栅栏”,附在主体建筑的后部或左右两端。有点短,不应该连到楼顶。庭院格局,有一个三居室的庭院,庭院两端有主房的耳罩,左右两边有厢房。

居者有其屋通常是三室五柱的结构。对于财力雄厚者,将建五间长屋;资源不足的,只建一个房间。房子大多是中式的,一排三间平房。中间是一间主房,两边是厢房。每个侧厅被分成两个小房间。前室在厨房外用作卧室。前面的卧室里有一个火炕,火坑是家属的日常饭厅。每天下班后,全家男女老少围着火炉休息或聊天。亲朋好友也在火坑边接待、谈心。主房和侧房之间有一扇门。房间主墙前的一张方桌。常用的器具,如磨、桶、犁、簸箕、锅等,也大多放在主室。大厅里只举行婚礼、葬礼和祭祖。枕头安装在屋顶下,树篱放在上面。总的来说,那里没人住,是用来堆粮食的。屋前是平的,通常叫“院坝”,用来晾衣服、粮食、生鸡鸭。大坝两边是奶牛、猪圈和一个用柴火搭建的简易房屋。它与外壳形成复合物。房子后面或院坝前面是菜园,周围种着桃、李、犁或竹灌木。仡佬族居住区多位于贵州高原,山地多,平地少。古语有云‘每一步都是一座山’,可以说是‘开门见山’。

仡佬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地区的仡佬族民居有不同的特点。

居住在贵州中部的仡佬族村民有着与附近的布依族和汉族“屯堡人”相似的房屋,大多是石头房子。

居住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同胞住在茅草屋里,厚厚整齐的茅草屋顶,屋檐两端精心编织的形状各异的丝带,就像瓦房屋顶上的“檐板”,艺术效果很好,被誉为“巧梳头发的穷女人”。

居住在贵州东北部的仡佬族同胞喜欢用干栅栏搭建“上翘的角楼”。在石阡县花桥镇周边的农村,有许多飞檐翘角、竹木错落的小楼。他们美丽迷人。在主屋的一侧,添加一个侧厅。侧翼有两层,大部分是架空建筑。楼上的环衬着“竖框”,在屋檐下挂衣服。檐口不仅美观,而且对增加室内采光和室外空间也有重要作用。秋收时节,家家户户屋檐下挂满了金黄的包子和红红的辣椒,丰收在望。

居住在黔北的仡佬族同胞,屋后竹木茂盛,屋顶是小绿瓦,四周是木墙。如果这面墙是竹条或者树篱做的,会被漆成白色,易碎。龙潭村古建筑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被推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潭村,位于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东北部,属大坪镇管辖,因村前龙潭入口而得名。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姓沈,自称是“的后代”。沈悠,阿明人,四川道刺史。正统十四年,北洼拉入侵,沈悠在皇帝的亲征下被困在平民堡垒里。他因长得像皇帝而代皇帝而死。之后,朝廷下令封他为“高级文林郎”,并允许他修建寺庙。这座寺庙建于嘉靖十二年,先后由清朝康熙、道光维修。从西向东坐。有拱形门、双厢、正厅等。大厅有三个房间宽,绿色瓷砖的桶形屋顶,围绕着燃烧的山墙。大门两侧的砖墙上镶嵌着启示录、康熙、道光的碑。大门由砖和石头制成,有四根柱子和三扇门。明代,大门前用楷书写着“大节轻秀”。第二遍,前面的楷书写着“永远的正直”“永远的繁荣”。

龙潭村仡佬族民居的主要特点是突出的建筑布局和石木装饰。

整体布局有点乱,缺乏统一的方向,相互之间似乎没有对应关系。这是由于地形的原因。龙潭地区是喀斯特地貌,被当地人称为“岩角”。岩角建房只能因地制宜,很难找到统一的方向。不过就家庭而言,还是比较正常的。一般来说,双层建筑中间是石院坝,外面是石墙,形成一个封闭的庭院。

封闭庭院的石墙多为碎石,有时也用方石。前者包括平砌、斜砌和乱砌。在斜铺中,还有两层反铺,形成条状的“纹路线”,当地也叫“鱼骨”。麦穗和鱼骨是吉祥物,一直备受青睐。

仡佬族石墙房屋必有“朝门”。“朝门”通常由木制吊门和八字石墙组成。吊门,斗式,挂在山顶,铺着小绿瓦。柱子上雕刻着莲藕和南瓜,寓意着诚实和多产。夹门,雕刻南瓜,或者雕刻长寿,都是多子多福的意思。即使是蓝花楹也能雕刻出水波纹,这意味着防火的城镇房屋。与其他民族雕刻的“符涛”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四个主室和三个主室。房子更高,燕子口更深,屋檐更远。最引人注目的是门窗的彩雕。明代有六扇门窗,称为“六和门”。“六位一体”是指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意为“完全”、“圆满”、“六位一体”。第二次有六扇门窗,但只雕了四扇。很多家庭都在隔壁房间开了一个侧门,门的上部装饰着一个圆形的悬挂物,叫做“月门”。

龙潭村仡佬族民居的木门窗上装饰着不同形状的吉祥图案,如福禄、耿桥、二龙包强、双阳、雀脑梅、吉祥牡丹、七夕等

有趣的是,许多吉祥图案组合在一起,产生了特殊的效果。如果它看起来像一条游泳的鱼,它将被组合成一只蝙蝠。单独看南瓜,它变成了一朵莲花。看起来像两个桃子,组合成两条鱼。单看,是喜字,加上“二龙抢婴”等等。

另一个独特之处是,不仅隔壁房间门口安装了“腰门”,隔壁房间门口也安装了“腰门”。所有的“腰门”都刻有开口,但图案几乎一样。门窗也是如此,充分体现了每个家庭的原始精神。

明朝上半叶,人们安装围栏,拆除城墙。石灰涂在外面写吉祥语。有人在梁上雕刻、绘制吉祥文字和图案,称为“雕梁画栋”。贵州很少有“雕梁画栋”的民居。

干栅栏房子

酒吧是一种木质地板建筑。南方有些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暖。为了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我们的祖先建造了干燥的栅栏房屋。这种木屋一般由几根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形成底架,比地面高。底部框架通过打桩建造。木桩做好以后,把梁放在上部框架上,然后铺设楼板,再把梁架和屋顶架设在楼板上,形成一个空框架的建筑。干燥的围栏建筑不仅可以防蛇、防虫、防动物,还可以防潮。下面也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干式房屋是指建造在地面以上的木柱底架上的房屋。具体施工方法是以直立木桩为基础,木桩上竖立0号竹龙骨作为支撑楼板悬挂的基础。然后在地基上竖起木柱和木梁,搭建框架状的围栏和屋顶,用树皮茅草或竹条或草泥填充木柱和木梁。

甘兰风格的房子在中国的古籍中也被称为甘兰、高栏、盖兰和盖兰,现代日本人称之为高床。考古和人种学中见到的水上房屋或栅栏房屋属于甘兰式房屋。

文学和传说的巢被认为是甘兰宫最早的前身。

干式围栏房的主要作用是将房屋与地面隔离,从而达到有效防潮的目的。

此外,根据民族学材料,它仍然具有有效地利用一个空房间和一个房间用于各种目的的效果。例如,在现代,四川平武县王霸藏族乡的白马人用木栅栏建造房屋。这些房子分为上下两层。按照白马人的习俗,下层用来养牲畜,上层用来住人。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我们也可以看到白马人建造带围栏的房屋的例子。白马人自称是古代氏族的后裔。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地区甘兰式的生活习俗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根据考古发现,甘兰已知最早的住宅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甘兰住宅。河姆渡出土的甘兰民居面积大,规模大。可修复的8号、10号、12号、13号木排桩可能属于一组拉长的建筑。根据现有10排桩的分布长度分析,这组建筑至少有23米长。从第8排桩到第12排桩的距离为64m,表明该组建筑的深度约为7m。12至13号桩之间13m的距离形成了这组建筑的前廊。根据这一修复,河姆渡群遗址是一个长房子,有一个前廊和一堵墙。其施工方法采用了先进技术,如梁头榫和柱窝、角柱窝、柱头、柱脚榫、带小钉孔的榫、方木插片、格子、企口板等。

河姆渡式干栏民居在新石器时代江浙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如浙江的钱杨山、桐乡的罗家角、江苏丹阳的香草河、吴兴的梅艳等。这种干栏杆住宅在云南剑川海入口处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发现。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长脊短檐陶制干栏屋模型,是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流行干栏生活习俗的重要佐证。在四川成都十二桥商代遗址和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发现的西周早期大型木结构表明,夏商周时期的干栏建筑和生活习俗在我国南方仍然流行和发展。

甘兰建筑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古代在南方百越民族居住区非常流行。这种建筑主要由竹子和木头制成。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堆放动物和杂物,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适合住在多雨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要流行于相对偏远的壮族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民族也有干栏,但受中国建筑和佛教建筑的影响更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