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有哪些
1;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儒家学说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教外别传 礼仪制度 藏传佛教
·诗歌词曲
先秦诗 两汉魏晋 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元明清诗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章回小说
形成与演变 流派与名著 民族风格
·书法篆刻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书法 五代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与欣赏
篆刻
·中国绘画
教化人伦——人物画 山境水情——山水画 花鸟精神——花鸟画
玄妙之门——绘画理论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饰雕塑 宗庙造像 石窟造像 寺庙造像 建筑雕塑
工艺雕塑
·传统音乐
民歌 乐器和器乐 舞蹈音乐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乐论、
乐志和乐律学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乐舞 秦代百戏 隋唐乐舞 宋代队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地方戏 京剧 传统戏曲理论
·史官史学
史官史家 史书体裁 历史思想 史学理论
·汉字的形质
汉字的基本类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语方言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书简典籍
古籍形态 古籍整理 古典书目
·教育科举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举制度
·中华武术
拳术 武术器械 对练 集体项目 攻防技术
·中华气功
渊源探踪 历史发展 门类划分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要领简述
应用价值 外气研究
·棋艺博戏 围棋 象棋
·兵家韬略
韬略的形成与发展 韬略的理论原则 国防韬略 治军韬略
用兵韬略
·政治谋略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政治谋略的类型
·刑名律令 渊源与发展
理论基础 形式特征 主要罪名及处罚 刑罚体系主要适用原则
·中医中药 基础理论 临床基本原理 针灸学 中药学 养生学 名医名案
·建筑园林 构造与材料 色彩与布局 传统居住建筑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
宫殿建筑 礼制与祠祀建筑 陵墓建筑 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铜器 瓷器 漆器 金银器 文房四宝
·衣冠服饰
起源与初步发展 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 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饮
斗茶品茗 琼浆美酒 玉盘珍馔
·中国民俗
鬼神 丧葬 婚姻 宗法 节日 禁忌 相术 风水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 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
其次,农耕文化、家族文化、还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历史的漫长演变中逐渐的形成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采的内涵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鸡冠蛇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和古籍上记载的一种虚构生物。在中国东部、南部广大地区都有它的传说。需要指出的是,变色树蜥的俗名也叫“鸡冠蛇”。中国民间传说认为,鸡冠蛇长有类似公鸡的肉冠,身长尺余,围可数寸,体色不一,可直立上身。该蛇剧毒无比。遍及中国大江南北的森林、墓地等等,其中包括了 安徽黄山境内的大山中、大坪水库(东南近邻武当山,南面与神农架相连)、怀柔区渤海镇卧佛山地、湖北妫安县、辽宁沈阳苏家屯区东山口村大山东林地、凤城、吉林通化、四川、湖北广水乌龟山、胶东、湖南、安徽等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此生物为民间传说,并没有生物学标本,也没有确切的影像资料及科学的文字记载。
西宁的景点有:塔尔寺、东关清真大寺、青海省博物馆、日月山、青海藏文化博物院、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等。
1、塔尔寺
塔尔寺位于西宁湟中县,已有400多年历史,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重要的寺院之一,还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寺院建筑恢宏、珍宝丰富,又能感受到浓郁的宗教氛围,是西宁较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2、东关清真大寺
东关清真大寺是青海省最大的清真寺,位于西宁东关大街。这座清真寺建筑雄伟,融合了汉、藏、伊斯兰几种风格,是游客在市内的热门去处。
3、青海省博物馆
青海省博物馆位于西宁市新宁广场处,虽然在省级博物馆中规模不算大,但也是了解青海历史和各民族文化的好地方。而且博物馆内有对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文化系统的展览阐释,对后面在青海各地的游玩很有帮助。
4、日月山
日月山位于湟源去青海湖的路上,也是青海进藏的必经之路。传说文成公主进藏时,在此摔碎了无法照见家乡的石镜,分为日、月两瓣,日月山因此而得名。日月山山口两侧各有一座小峰,分别修有日亭、月亭两座标志性建筑。
5、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又名青海藏文化博物院,馆内通过众多的文物、古籍、艺术、医药标本等,系统展示了藏族的艺术文化、医药技术等各方面内容,是了解藏文化的绝佳去处。馆内珍贵的巨幅唐卡壮观震撼,不能错过。
6、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
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位于西宁西山,是一处风光优美的动物园。园内圈养了200多种动物,虽然与其他城市的动物园相比数量并不多,但是有雪豹、普氏原羚、荒漠猫、野牦牛等一些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在其他城市难得一见。
-塔尔寺
-东关清真大寺
藏区八大神山在佛教文化中极具历史地位,也是藏区人民最为尊敬的几座神山,每一座都极具历史含义和特殊的地位,那么这藏区八大神山分别是什么山,所在地在哪里呢
在藏区,有个“八大神山”的说法。这八大神山在一些宗教里,有着非凡的意义,被视作神灵的化身。而这些神山,也大都有着难以企及的高度、势压群山的气势、以及震撼人心的壮美景观。
这八大神山,散布在青藏高原和高原东边的几列大山脉里,多半都是雪山。
但是,高峻的山峰也带来了壮美的自然美景,而藏传佛教、本教等宗教文化和当地的民俗,也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在背包客和自驾游群体中,这些神山就是大多数人都向往的地方。
梅里雪山梅里雪山被藏民称为“卡瓦格博雪山”,其主峰位于云南德钦县,海拔为6740米,是云南的第一高峰。
它是八大神山之首。别看世界上比它高的山峰非常多,但它是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峰,而且不用加上“之一”。目前,尚没有任何人登顶成功,并且有数十人因登山丧命。这是因为它极为陡峭,天气多变,并且冰川不稳固造成的。
另外,由于它在藏民心目中的独特地位,藏民非常排斥登山活动。目前,出于安全考虑和文化保护,这座山峰已被永久禁止登山活动。
旅游的话,梅里雪山基本上没有收费项目。
冈仁波齐它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海拔为6638米。
它具有多重宗教意义,同时是藏传佛教、印度教、雍仲苯教、耆那教的圣地。“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是“神仙山”的意思。
由于临近国界,到这里旅游需要办理边防证。神山周边没有成熟的收费景区,交通也不太便利。峰顶长年为云雾所笼罩,偶尔才会露出真容。所以观赏此山还需要一些运气。
阿尼玛卿山它是绵延约二百公里的山脉。主峰马卿冈日(也叫“阿尼玛卿峰”)海拔6282米,位于青海果洛州。
藏语里,山名意思是“祖父大玛神之山”。它被藏族同胞视为9个创世神中的第4位——斯巴侨贝拉格的化身,常有朝圣者转山。
周边存在多个景点,其中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收费景区。
尕朵觉沃山在青海玉树州称多县,主峰5395米。虽然海拔不高(相对于其它神山),但它峭拔的山形还是让人心生敬畏。
“尕朵觉沃”是指传说中的一位伟大将军,那些聚集在一起的山峰也被认为是他的随从及亲属的化身。
目前此山尚不属于收费景区,交通不太便利。
苯日神山在西藏,距林芝县城约6公里。山腰上有座本教寺庙——色迦更钦寺,是本教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
它被本教认为是敦巴辛饶佛加持的神山,许多信徒为了祁福消难,每年都来转山。
它是收费景区。苯日神山兼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宗教民俗,是个旅游的好地方。而每年藏历四月三十,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拜鹰节。
墨尔多神山在四川省甘孜州,主峰5105米,为本教的神山。
它全称“玛曲十贝嘉摩墨尔多”,“玛曲十贝嘉摩”意为庄严的度母神(观音菩萨),“墨尔多”意为“神秘的陨石”。它是本教和藏传佛教的圣地。
墨尔多神山不收门票,观赏较为方便。
雅拉神山在四川甘孜境内,海拔5884米,山顶终年积雪。它由许多山峰拥簇在一起,形如重叠的金字塔。周边环境优美,有山间湖泊(雅拉友措)存在。
其全称为“夏学雅拉嘎波”,意思是“东方的白牦牛”,藏族古籍中称它为神山、“第二香格里拉”。
雅拉神山目前还是免费的。
喜玛拉雅山喜玛拉雅山脉是世界最为雄伟高大的山脉。世界上共有14座超过8000米的山峰,其中有10座都位于喜玛拉雅山脉。
“喜玛拉雅”在藏语中,意思是“雪的家乡”,算是比较贴切。主峰珠穆朗玛峰,为世界第一高山,海拔高达8844米。“珠穆朗玛”的意思是”第三个女神“,与当地流传的一则神话传说有关。
到珠峰旅游也需要提前办理边防证。目前,珠峰大本营已不对普通游客开放,想一睹珠峰真容的话,最多只能抵达绒布寺,然后在这里遥望珠峰。
神山旅游情况神山高大,攀登起来各有困难,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山爸所说的游览,只止于远观。另外,神山周围,往往有湖泊、森林等美景存在,这些才是我们主要的游览目标。还有,这些神山脚下或半山腰,会有藏传佛教或本教的寺庙存在,也吸引的大批游客前往。
这些神山基本上都不收门票,但这并不意味着旅游没有费用。这些神山地处偏远,有些还远至西藏南部边境,去往这些地方,难免会有不菲的交通费用。加上饮食,住宿,兜里不装钱是没可能一睹神山真容的。相比之下,门票费用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还有,部分神山位于高原边缘,也是藏区的边缘,也是山区的边缘,交通是非常便利的;也有一些神山,深居高原内部,周边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有些景点,没有公路,只能徒步往返,游览起来颇费体力。
前往高原上的神山时,也要当心高原反应的问题,因为神山脚下,海拔会更高,并且山势起伏,会耗费体力。
由于藏区并存的宗教信仰较多,而多数宗教中,都存在一些与神明有关的神山,所以除这八座山以外,还有很多山峰有“神山”之称,比如玉龙神山、贡嘎神山等等。而以上的这八座山,是被认可较多的神山。
从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到周文矩《合乐图》
摘 要:本文主要根据历代绘画史论著作中的文献资料和当前对《韩熙载夜宴图》的最新研究资料,对是图的时代性、画面主要内容、绘画艺术风格及作者进行新的探讨,初步推断出:《韩熙载夜宴图》卷为宋人摹本,它的母本应该是《合乐图》,而真正的《韩熙载夜宴图》却流失到国外成为今天的《合乐图》。
关键词:《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周文矩;《合乐图》;
长期被认为是五代南唐画院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卷(如图一,以下简称《韩》卷),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3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⑴此卷描绘了南唐大臣韩熙载为避相而纵情于声色酒宴的放荡生活场面,是我国古代绘画极为珍贵的代表作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和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习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
(一) 关于《韩》卷的著录和流传
南唐曾有三位画家以韩熙载夜宴为题材作画,其一为顾闳中,最早见于《宣和画谱》,⑵“顾闳中,江南人也。事伪主李氏为待诏,善画,独见于人物。是时中书舍人韩熙载以贵游世胄,多好声伎,专为夜饮,欢呼狂饮,不复拘制。李氏……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 图1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心记,图绘而上之,故世有《韩熙载夜宴图》。”其二是顾大中,江南人,与顾闳中同籍,《宣和画谱》卷七疑为顾闳中的“族属”,他曾绘有《韩熙载纵乐图》,也著录于上书中。其三系周文矩,建康句容人,事伪主李煜为翰林待诏,奉旨窃绘《韩》卷,《宣和画谱》未录有周氏画本,大约未入北宋御府,宋代周密《云烟过眼录》周文矩名下有《韩》卷,其时是“兰坡赵都丞与□所藏”,短卷,“纸本,长七、八尺,前有苏国老题字,内又题:‘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神采如生,真文矩笔也。”⑶这可能是对周文矩版《韩》卷最早最详细的著录。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中载:“顾闳中……尝与周文矩同画《韩熙载夜宴图》。” ⑷汤垕《画鉴》亦有同样的记载,“李后主命周文矩、顾闳中图《韩熙载夜宴图》,余见周画二本。至京师,见闳中笔,与周事迹稍异,有史魏王浩题字,并绍兴印。虽非文房清玩,亦可为*乐之戒耳。”⑸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与上述三人画本均无牵涉。《韩》卷末未钤有北宋宣和的印玺,故决非《宣和画谱》卷七所著录的韩画。《南宋馆阁续录》卷三中亦无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可见顾画在南宋末时已流落民间,不知去向。本文论及的《韩》卷应该是汤垕《画鉴》记载的“闳中笔”,因卷末钤有“绍兴印”。徐邦达先生曾尖锐地指出汤垕把“绍勋”印误识为南宋高宗的“绍兴印”,⑹也就是说,《韩》卷最初是经汤垕之鉴被断为是“闳中笔”的。那么清代孙承泽的《庚子销夏记》和《石渠宝芨初编》中著录的应为今存的《韩》卷。
从《韩》卷的著录及相关的历代收藏家的题跋和印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它传奇而坎坷的流传脉络。现存《韩》卷,无款,姓名见跋中。卷后有“绍勋”一玺,徐邦达先生考证“绍勋”是《韩》卷最早的收藏印,与宋人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上的印文一致,印主是南宋太师左丞相史弥远,“绍勋”二字系史弥远是要克绍父业之意,甚为允当。是图自此流传有序。又有“商丘宋荥审定真迹”一印,又一印存“吴氏家” 三字,其一字漫漶不可识。前隔水存“熙载风流清旷为天官侍郎以修为时论所诮著此图”二十字,余字及款皆缺。后隔水有“蕉林”、“冶溪渔隐”二印。引首有篆书夜宴图三大字,拖尾有行书韩熙载小传,后有元代班唯志题跋,经他手被明末的王鹏收藏,又后经清代王铎的两次题写,相继传入孙承泽、梁清标、宋至等收藏家的府第。它和清雍正朝权臣年羹尧也有过短暂的缘分,所以图上盖有年氏的收藏印,年氏获罪抄家,于是《韩》卷便被清宫收藏。上有乾隆二玺,并御笔题签,“然闳中此卷绘事特精妙,故收之秘芨甲观中,以备鉴戒。”⑺此后它一直被珍藏于清廷内府,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1921年,溥仪将是图卖出,流落到北京古玩字画市场——北京琉璃厂,恰巧被张大千撞到并购走。1952年由国家从香港私家手中购回,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 今存《韩》卷的争论
对今存的《韩》卷,在它的创作年代、作者及画面内容等问题上一直存在许多争论,长期困扰着美术史界。可以说《韩》卷最初经汤垕之鉴被断为是“闳中笔”后,明、清的大部分的画家、学者都毫不怀疑的接受了他的论断,惟有清初的孙承泽隐隐感到《韩》卷“大约南宋院中人笔”。⑻文物是历史发展的轨迹,文明传承的载体,能够反射出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文化特征。随着我们对相关《韩》卷的大量的出土文物、资料和历史文献等背景资料的占有,它神秘的纱衣已渐渐被揭开。
首先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里质疑了《韩》卷笔墨建构的时代性,认为:一、江南诸臣入宋而在淳化以前,按照法令男子必须服绿,图中男子一律服绿,作画应成于南唐降宋以后。笔者案:李煜被俘,《韩》卷本来的意义就不存在了。二、“叉手示敬”是两宋制度……三图中所列古器物和《宣和博古图》流行相关,本画完成时间当更晚。沈先生的考辨实际上否定了《韩》卷南唐的时代性。前面 图2 《重屏会棋图》(局部)徐邦达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中考证出此图最早印“绍勋”,有根据的上限只能断代到南宋中期,而且图中人物描染细腻精工,决非五代画家所能做到的。又根据是图中所涉屏风画之风格极近似南宋马远“一角”剪裁画法等,最终得出结论:《韩》卷为南宋人摹本。余辉的《〈韩熙载夜宴图〉卷年代考》是一篇考证详实而极具学术价值的文章。是文首先列举作为南唐图像风格的标尺性文物,如卫贤《高
图3 《宫中图》(局部)士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如图2,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周文矩《宫中图》卷(如图3,宋摹,分别藏于美国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弗格美术馆和大都会博物馆)等,其次从衣冠服饰、乐舞礼仪、家具、有关器用、画风题跋与作者五个方面,详细考证了《韩》卷绘画的时代性,特别是在画风上,《韩》卷与现存的南唐画迹和摹本相 比较,缺乏一定的风格联系,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风格断层。可以说经过北宋徽宗朝刻意求真的艺术追求,南宋绘画的写实技巧远胜五代,状物精细入微,《韩》卷即已全入此境。如描绘人物,“渲染细腻,神情微妙;勾勒家具,器物,线条平整精到,体现了颇为雄厚的写实能力和界画功底。”⑼与许多宋画的风格技巧极为相近,如北宋末年的《听琴图》轴(传宋徽宗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南宋佚名的《女孝经图》卷和《却坐图》轴、《折槛图》轴等(后两幅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汉臣的人物画风亦与《韩》卷有许多相近之处。日本著名学者铃木敬先生认为是图中山水画是“北方系山水的样式”,⑽《韩》卷应为南北两宋交替时期甚至还要往后的作品。
其次对今存《韩》卷的画面内容和作者也是持论不一。早在二十年多前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李松先生就明确指出:“从重新装褙的情况看,第一段听琴与观舞之间屏风处有剪接痕迹,第二、三段之间也有接痕。而没有接痕的最后两段转折最自然。由这些迹象看,这卷画在重新装褙之前,可能有更多内容,由于画面残损被剪掉了。”⑾美术学博士刘伟冬也撰文谈到此画有些不合逻辑的地方,许多美术史论家根据画面表现的不同情节或场景通常将其分为五段,即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和送别,这五个情节看上去相为呼应、严谨连贯,然而经作者慧眼详察,按照传统的“五段法”去解读或认知画面内容会产生故事情节逻辑上的矛盾,
于是推断出最后一段的“送别”应该是紧接在“观舞”之后的。其实这一节中的韩熙载并不是在向友人告别,而是告诉他们自己玩后稍事歇息,各尽所兴,并把图中的人物次序重新进行了更为合理的排列。笔者认为刘氏的论点虽为一家之言,但也能自圆其说,极有创新可取之处。而旅美学者方元先生以“境界说鉴识学”,更是对此图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和细致的求证,不但进行了详细的断代,而且彻底的否定,《韩》卷并非画史上的《韩》卷,历史给人们开了一个惊天玩笑,《韩》卷其实是《龙舒瑞应图》!描绘的应是老将宗泽以舞乐打动年轻的康王赵构,寓教于乐,促其复国救民,进而瑞应称帝的故事。图中衣红服者正是康王赵构,即将称帝的宋高宗,情节展开皆以他为重心;“韩熙载”正是老将宗泽,是瑞应事件的策动者。全卷应分六段,即嘱咐,宗泽布置计划行动;小憩,宗泽洗手准备;听音,宗泽指挥乐队;观舞,宗泽亲执擂鼓,振奋情绪;唱怀,感化赵构瑞应;最后一段应是称帝,是极为悲壮的“中兴”誓师大会。是图后经明人作伪,可能是唐寅所为,重新裁剪接帖,才改成今天的《韩》卷。⑿余辉根据引首的一段佚名题文,认为《韩》卷的作者应是南宋画院的高手,且作者的名字应在题文中,后被人为的删去,其用意可能是出于商业目的,假顾闳中手迹,以求善价。五代周文矩的《韩熙载夜宴图》曾在南宋流传,现存《韩》卷的作者可能是受周氏画本的影响。
(三) 笔者对《韩》卷的几点看法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动乱,但南方比较安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南唐在当时割据的诸侯国中,比较强大,因此,各方面人才纷纷前来投奔,其中也包括韩熙载等杰出人物。
夜宴图中的主人翁韩熙载(902—970),字叔言,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出身于宦官世家,后唐同光年间(923—926)登进士。其父光嗣被李嗣源所杀,926年,韩熙载被迫南投,其初深受中主李憬的宠信。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还曾有拜他为相的意图。韩熙载定居南京的住所,在今南京城南中华门一带,《同治上江志》载:“戚家山,在江宁城南聚宝们外,南唐朝韩熙载居此。”⒀ 南唐后主李煜继位后,中原的后周、北宋力图统一中国,韩熙载屡献国策,频遭冷遇,使南唐多次错失了北伐的战机。李后主为挽回败局,欲用韩熙载为相,韩氏深知已无回天之力,但又不便违抗君命,遂采取自我放纵的消极方式,沉溺于晚间的美酒佳色和歌舞的狂欢之中。他曾对密友德明和尚说:“中原常虎视于此,一旦真主出,江南弃甲不暇,我不能为千古笑端。”⒁——可能是他不求上进,自甘堕落的真正原因。李后主得知后,命顾闳中等人夜入韩府,详观细察韩氏的夜生活,《韩》卷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绘成的。有趣的是,李后主欲以此画规劝韩熙载,使其自愧,“而熙载视之安然。”
是图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韩熙载和他的宾客们——太常博士陈致雅、门生舒雅、紫微朱锐、状元郎粲、名僧德明、教墩副使李家明及其妹歌妓王屋山等人的宴乐情况。全卷共分五段,每段巧妙地以屏风相隔而又连贯一气。第一段画韩熙载坐床上,与其他宾客听李家明妹弹琵琶;第二段画韩熙载自击鼓,与宾客观看王屋山舞六幺;第三段画韩熙载洗手休息;第四段画韩熙载聆听众妓吹奏;第五段画韩熙载宾客与诸妓调笑。
《夜宴图卷》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杰作,对图卷里所绘各段听乐观舞、言情调笑等诸人色相,已有许多专门文章细细评论,笔者这里不再赘述。
《韩》卷经过人为的裁剪而使地画面故事顺序显得不合理,已为众多学者所公认,然就此卷的顺序问题前面已详细论述过,笔者亦认为,是卷最后一段 “送别” 应紧接在“观舞”之后,特别是从韩熙载手里拿着的鼓槌和衣着来看,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根据宋薛居正撰《旧五代史·僭伪传·李憬传》引《五代史补》记韩熙载故事,“韩熙载仕江南,官至诸行侍郎。晚年不羁,女仆百人。每宴请宾客,而先令女仆与之相见,或调戏,或殴击,或加以争夺靴芴,无不曲尽,然后熙载缓步而出,习以为常。后有医人及烧炼僧数辈,每来无不升堂入室,与女仆等杂处。”⒂笔者做出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最后一段 “送别”应该是原来《韩》卷的“第一段”,即宴饮前众宾客与韩熙载的妻妾女仆相互玩乐、调情,为后面夜宴高潮作铺垫,而“观舞”一节应作为第二段紧接其后的。欧 图6《韩熙载夜宴图》观舞部分(局部) 阳修撰《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载“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⒃这从侧面也能反映出韩氏的风流不羁。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对《韩》卷重新合理的排序,是否更能表现出主人公韩熙载的放旷不羁、声色犬马的荒诞生活,从而达到他“不能为千古笑端”的政治目的?对于《韩》卷被裁剪去的内容,笔者更倾向于任大庆的观点:“我认为,更为合理的推测是裁去了不雅的荒纵*乐形象。”⒄前面汤垕《画鉴》记载:“虽非文房清玩,亦可为*乐之戒耳。”但于画面所见几乎全为“乐”的场面,毫无“*”的内容,只有睡床上隆起的棉被及宾客与女仆的调笑起暗示的作用。又宋郑文宝撰《南唐近事》说:“(熙载)婢妾有北齐徐才之风。客亦赋诗云:‘最是五更留不住,向人枕畔著衣裳’之句,熙载亦不介意。”⒅ 徐才之事,见《北齐书·徐之才传》,历事诸帝,以戏狎得宠。其妻与人*,之才遇而退避之,曰,妨少年嬉笑,宽纵如此。且此卷首尾也分别记载了其“致妓乐殆百以自污”、“君臣专事春色游戏,徒贻笑于后世乎?”等评论,因此《韩》卷极有可能描绘了一定的*乐画面,后人嫌其不雅,谋高价而割去重裱,成了今天“乐而不*”的《韩》卷。
《韩》卷笔墨构建的时代性,前面已经详细讨论过,笔者基本同意徐邦达先生的观点:五代画家曾作图,是图为南宋摹本。余辉在论证《韩》卷的时代性时,认为图中所绘器物具有典型的宋代气息,这是不科学的。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林树中先生考证,图中温酒用的“鸡首壶”类型的注子并非是固定的宋代模式,其实五代末时就已经出现了。
《韩》卷在明代江南的流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是现存两件题为《韩熙载夜宴图》的祖本。其一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无款印,亦无清宫鉴藏印,是图共分五段,顺序与《韩》卷相同,只是画中的衣冠与屏风不同,画风稍有生拙粗略之感;其二藏于重庆市博物馆,画中有唐寅题字,一说是唐寅临,据徐邦达先生考证:此图为明人临仿本,但唐氏诗题字却是真迹。全卷共分六段,《韩》卷第四段“清吹”被分割为两部分,画中大量出现了明式家具和器用等,室内更加豪华繁丽,屏画也系明代浙派末流的山水画风,但在人物绘画风格方面,线描显得粗重方硬,眉须草草,毫无唐寅灵动秀逸、精巧慎密的工笔人物画风,缺乏文人情致。⒆明·李日华曾见唐寅笔《韩熙载夜宴图》,他在《味水轩日记·万历四二年九月四日》记载:“唐伯虎笔《韩熙载夜宴图》,是卷共分四段,主人公沉湎声色,神情姿态具备,狎客与其姬妾戏,而熙载于屏后追随。”可见此图在意义上是更接近《韩》卷的。
现存于日本东京博物馆的模本《韩熙载夜宴图》是更早的临本。东博本《韩熙载夜宴图》,明·杜堇作,同《韩》卷比较,东博本在背景器物上有所增加,衣裳、屏风等色彩纹样变化很大,画中人物的数量、姿态、动作等与《韩》卷完全一致。但在段落顺序上迥然有异:全图共分六段,《韩》卷的第四段“清吹”接于第二段,而单独切离“韩熙载休息”为第五段。五位吹笛歌伎独坐于屏风后,各具情态,上有杜堇跋文:“上已之月,主人出周文矩画韩熙载夜宴图……因仿而摹之,自愧不至而效颦也。”日本著名学者古原宏伸认为,东博本与《韩》卷出自于同一母本,如果东博本的裁切顺序是合理的,那么《韩》卷的顺序是有问题的。⒇同时根据沈括《梦溪笔谈》载熙载“小面美髯著纱帽”,认为东博本描绘的人物,温厚凡庸,没有个性,不能跟气质高逸的韩夫子相比,只不过一好色之徒耳!
(四) 对《韩》卷作者的讨论
根据前面的著录,南唐有三位画家以韩熙载夜宴为题材作画,即顾闳中、顾大中、周文矩。顾闳中,一般画史上都说他是“江南人”。“江南”的地域很大,到底是江南何地?这一直是个谜。据《句容县志》的记载,才明确顾闳中是江苏句容人。然而没有一本画史记载他的绘画风格,因此他的绘画风貌现在无从得知。顾大中,被疑为顾闳中的“族属”,《宣和画谱》录有他的《韩熙载纵乐图》,但现已失传,无法比较。我们从《韩》卷画面内容和形象上来理解,画面中使人强烈的感受到纵声情色的气氛,虽然也有宾客宴饮的场面,但占据画面主要内容的还是享乐。而旅美学者方元先生对《韩》卷产生怀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画面中没有夜宴的气氛,因此他对此画的定名彻底的否定。如果前面所猜想《韩》卷中已经裁去了许多荒*的内容是正确的,那么把《韩》卷的母本归属于顾大中的《韩熙载纵乐图》是否更加合理?是否可以这样想,宋人摹了顾大中的《韩熙载纵乐图》,因无款字,被汤垕误识为顾闳中的笔迹而一直误传到今天。或者是宋人临了顾大中此本后,而收藏者认为顾大中的名气不如顾闳中的大,从而依托于顾闳中传世。
《韩》卷三位作者中,惟有周文矩的资料稍详细一点。周文矩,也是金陵(建康)句容人,与顾闳中既是同乡,又是同朝为官。周文矩的绘画风格,《圣朝名画评》评曰:“周文矩用意深远,于繁富则尤工。”《图画见闻志》载:“尤精仕女,大约体近周昉,而更增纤丽。” 《宣和画谱》里说他“行笔瘦硬战掣,有煜笔法。”《图绘宝鉴》记“至画仕女,则无颤笔”;《画史》说他“士女面一如昉,衣纹作战笔,此盖布文也。惟以此为别……战笔。”(21)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说他从后主李煜书法中得来。周文矩真迹不传,流于世上的都是摹本,如《重屏会棋图》、《宫中图》、《宫女图》(美国芝加哥大学藏)、《宫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宋人临古画是很注重原作的,非常写实,因此根据这些传世摹本的画风,我们可以考证《韩》卷绘画与周文矩画风的关系。
日本著名学者古原宏伸认为,《韩》卷与《捣练图》(传宋徽宗摹,波士顿美术馆藏)比较,《韩》卷线条更加自然,具有流动性,线描优美,熟练极致,衣服轮廓鲜明,人体纤细,一洗唐代丰满华丽的“周家样”,与同时代阮郜笔《阆苑女仙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来看,《韩》卷中的线条更能体现主李煜的线描“铁钩索”,近似“松叶描”,衣纹线较多,与庆陵壁画风格类似,具有形式化的特点。这是与周文矩绘画面貌相近的。而传为他的《宫女图》,人物姿态阔达,衣纹线条比较洗练,笔力瘦硬,纤巧精细,表现出良好的人物画技巧。这与《韩》卷中精细的人物画风是相近的。
美国芝加哥美术馆藏传周文矩的《合乐图》与 《韩》卷有重大联系。这不仅是此图在绘画风格上与《韩》卷极为类似,而且在画面内容上也符合画史事实。众多画史记载,韩熙载不但妻妾众多,而且皆通晓音律,《韩》卷第二段中的鼓急第四段“清吹”中的笛子、拍板等都来源于民间乐器。《合乐图》中“吹奏”一节(如图8)所展示的正是画史记载的场景。是图中的主人公头戴轻纱帽,据《清异录·南唐拾遗记》记载,这种轻纱帽是韩熙载自制的,当时非常流行,加上有特征的长髯,正是画史记载的“小面美髯” 韩熙载的形象。(22)著名美术史论家林树中先生认为:芝加哥美术馆所藏传周文矩的《合乐图》,其实是失传已久的周文矩笔《韩熙载夜宴图》的部分。无论从画面内容还是画史著录,笔者也非常同意此观点。《韩》卷为宋人摹本,它的母本应该是《合乐图》,而真正的《韩熙载夜宴图》却流失到国外成为今天的《合乐图》。
注释:
⑴、⑶、⑷、⒁、⒃、(21)陈高华《宋代画家史料》 [M] 文物出版社 1987年版
⑵(北宋)宋徽宗《宣和画谱》[M] 引自《画史集书》第二册[A] 于安澜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⑸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C] 上海书画出版社
⑹ 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M]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5年6月
⑺、⑼(22)余辉《〈韩熙载夜宴图〉卷年代考》[J] 《文物》1993年6期
⑻ 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M] 转引《中国书画全书》[C] 卢辅圣主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⑽ 古原宏深申《韩熙载夜宴图》[J] (日)《国华》
⑾ 李凇 《韩熙载夜宴图》[M] 转引《欢宴的另一面—解析〈韩熙载夜宴图〉》[J] 刘伟冬 《东南文化》 2002年12期
⑿ 方元 《〈韩熙载夜宴图〉疑辨》 [J] 《荣宝斋》(总第十九期)2002年11月 荣宝斋出版社
⒀ 洪霞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与江苏》[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04年4期
⒂ 潘金玲《韩熙载与〈夜宴图〉》[J] 《东南文化》 1998年4期
⒄ 任大庆《〈韩熙载夜宴图〉疑辨的疑辨》[J] 《荣宝斋》 (总第二十期)2002年12月 荣宝斋出版社
⒅ 同⒂
⒆ 同⑹
⒇ 同⑽
⒇ 同⑽
怎样查古代典章制度,问题看来比较简单明了。概括说来,即可从三方面入手:一、了解历代制度的沿革,主要可查《十通》;二、查一代制度,可利用会要、会典;三、作较深入的研究,就必须核对史志和参考其他专著。当然,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如纵的利用《十通》查各类制度的历史因革,可以参考会要、会典,横的利用会要、会典查一代史实,也可参考《十通》。一般情况下,查了《十通》、会要也就够了。但是,由于《十通》、会要等主要取材于史志、实录、奏疏等等,已是第二手材料,所以查出的结论要加以引用时,最好与原始材料核实一下;而作较深入的研究时,更应该和原始材料参照使用。另外,还应该参考关于各种制度的专门著作。
唐以前的史志编纂已简述如前,唐以后各史基本上都撰有志书,清代以来学者更有补志之作,一补史之缺志,二补史志所不详备,三则为考证和纠谬。这些补志较集中的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开明书店编印,1955年中华书局重印),希读者注意。此乃考史者所必备,应知利用。又类书中往往收集了部分关于典章制度的资料,有时也可翻翻,不过总不及《十通》、会要详备。
一、利用《十通》查历代制度
《十通》有多种版本,目前最通行的是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影印精装本,连索引共计二十一册。
这个本子一则比翻阅线装书方便,二则编有索引易于检查,故较受欢迎。
为避免重复和节省篇幅起见,关于《十通》的书名、卷数、作者、内容和时代起迄,这里不一一介绍,仅录《十通索引》所制《十通一览表》于下,以供参考:
读者如熟悉《十通》各书的大体内容和分类情况,可以直接翻阅《十通》,而不一定要先查《十通索引》。例如春秋末期实行“初税亩”,这是田赋制度的一大变革,也是确立封建制的土地所有制的一个重要标志。翻开《通典》卷四《食货·赋税上》和《文献通考》卷一《田赋一》,即可查得“鲁宣公十五年初税亩”等材料。
《十通索引》分为二种:
其一为四角号码检字索引,系将《十通》中所载之制度名物,篇章节目,凡成一名词,或可特立为一条目者,都用四角号码法编码排列,下注其所隶之书,所见之页,及所始之栏。如欲知“兵部尚书”之沿革者,则按“兵”字之四角号码7280即可检得兵部尚书 典137中兵部尚书(续)典1287中兵部尚书(清)典2170中由此可于《通典》137页中栏,《续通典》1287页中栏,及《清朝通典》2170页中栏等处检到之。又如欲知“籍田”之断代史料者,则于“籍”字之四角号码8896下可见藉田——周至唐典264上籍田——唐至明典1429上籍田——清 典2270上这里,所注“周至唐”、“唐至明”及“清”等字样,即指该段文字所包含之时代,读者只须根据需要,按页数检之,即可索得。
未曾熟习四角号码检字法的,可先查所附《单字笔画检查表》。
此种索引为专查某一特殊事物,或任何人名、地名者而设。若欲知某种史料之大概,某一制度之内涵,或某一时代之人物地理者,则可利用第二种索引。
第二种索引为分类详细目录。因三通典、三通志、四通考间内容各异之故,它分为三编。第一编为混合三通典之详细目录,按《通典》原有各门,分为八类:一、食货类 二、选举类 三、职官类 四、乐类 五、兵类 六、刑类七、州郡类 八、边防类。
第二编为混合三通志之详细目录,亦按原书之二十略及本纪、列传等,分为下列各类:
一、本纪 二、年谱 三、世家 四、列传 五、氏族略 六、六书略 七、七音略 八、天文略 九、地理略 十、都邑略 十一、礼略 十二、谥略 十三、器服略 十四、乐略 十五、职官略 十六、选举略 十七、刑法略 十八、食货略 十九、艺文略 二十、校雠略二十一、图谱略 二十二、金石略 二十三、灾祥略 二十四、昆虫草木略。
第三编为混合四通考之详细目录,亦按《通考》原有各门分为下列各类:
一、田赋考 二、钱币考 三、户口考 四、职役考五、征榷考 六、市籴考 七、土贡考 八、国用考九、选举考 十、学校考 十一、职官考 十二、郊社考(群祀考附)十三、宗庙考(群庙考附) 十四、王礼考十五、乐考 十六、兵考 十七、刑考 十八、经籍考十九、帝系考 二十、封建考 二十一、象纬考 二十二、物异考 二十三、舆地考 二十四、四裔考 二十五、外交考 二十六、邮传考 二十七、实业考 二十八、宪政考。
又《十通》各书之序跋考证等项,无类可归者,列诸篇首,曰总类。
此项索引,系将《十通》原有之十种简单目录,化为三种详细之目录。每一编中,各按原书之门类节目,把从各书中所摘出之详目,分类排次,注明页数起讫。这样,凡同类之文字,其目均并列于一处,可以一览了然。
以上二种索引,前一种便于特索,后一种利于类推,读者可因所检之不同,而参用之。
二、利用会要、会典查一代制度
会要、会典中的材料极为丰富,查一代制度,应知利用。如唐德宗时宰相杨炎创立两税法,在《文献通考·田赋考》虽可以查到其大致内容,但《四库提要》曾指出杨炎定两税法奏疏,最关沿革,《文献通考》佚而不载,是一大疏略。然而查一查《唐会要》,于卷八三《租税上》即见该奏疏全文,可知会要之极为有用。又如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讲究《春秋》笔法,而于典章制度疏漏较多,有赖《五代会要》“得以收放失之旧闻”和订正欧史之谬。《宋会要辑稿》对于查考赵宋一代制度,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他会要,对查该朝典章制度,都不失为史料的重要宝库,值得加以重视。
现将会要、会典的作者、卷数、版本及其分类开列于后,以供参考。
《春秋会要》四卷,清姚彦渠撰,中华书局1955年校点本。卷一为世系、后夫人妃,卷二为吉礼,卷三凶礼,卷四宾礼、嘉礼,计六门、九十八事。
校点时曾取原书所本“三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原文及有关书籍校勘,并加新式标点,是目前通行的较好版本。
《七国考》十四卷,明董说撰,中华书局1956年校点本。记战国秦、齐、楚、赵、韩、魏、燕七国的典章制度,分为十四门:职官、食货、都邑、宫室、国名、群礼、音乐、器服、杂记、丧制、兵制、刑法、灾异、琐征。
校点时以守山阁丛书本为主,以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参校。
《秦会要订补》二十六卷,清孙楷撰会要,徐复订补,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分世系、礼、乐、舆服、学校、历数、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四裔十四门。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此书对秦制与山东诸侯递相仿效之有显例可见者,亦详著于编,以明秦制并非完全独创而无因革可寻。
《西汉会要》七十卷,宋徐天麟撰,有中华书局1955年据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重印本和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校点本。
计十五门、三六七事。十五门是: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祥异、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蕃夷。其他会要所分门类大都仿此,或略有增减改动。
校点本据清江苏书局翻刻武英殿本为底本,参校了中华书局1975年第三次印刷的《汉书》校点本,校正了原书若干错误。
《东汉会要》四十卷,宋徐天麟撰,有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本和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
此书亦分十五门,计三八四事。新版以清江苏书局翻刻的武英殿本为底本,参校了中华书局1973年第二次印刷的《后汉书》标点本,校正了某些原书的错误。
《三国会要》二十二卷,清杨晨撰,中华书局1956年校点本。分为帝系、历法、天文、五行、方域、职官、礼、乐、学校、选举、兵、刑、食货、庶政、四夷十五门。
是书旁搜博引,引书在一五五种以上,极有参考价值。
《唐会要》一百卷,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
此书不分门,凡五一四目,“于唐代沿革损益之制,极其详该”,为现存最早的一部会要。
《五代会要》三十卷,宋王溥撰,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凡二七九目。编者从五代历朝实录中引录了不少奏章、诏令,所记颇有史料价值,可与《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相互补充。
校点本以清江苏书局本为底本,同时参校武英殿本、沈镇本和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藏传钞本,以及《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册府元龟》等,附有校记。
《宋会要辑稿》二百卷,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精装八册。
此书为宋代官修,清徐松辑,北京图书馆1936年影印,共二百册,分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祟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十七门。此书材料丰富,是研究宋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宋李攸撰《宋朝事实》二十卷(中华书局1955年据国学基本丛书本重印)、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十卷(1937年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亦为查考宋代典章制度的有用参考书。
《明会要》八十卷,清龙文彬撰,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精装二册。
分为十五门,系以子目四九八事。十五门为: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祥异、方域、外蕃。
《西汉会要》、《五代会要》都是不加论断的。《唐会要》则有苏冕的《驳议》;《东汉会要》间附按语及杂引他说。此书录有《辑览御批》、《三编发明》及其他论列。
此外,如《明会典》,万历重修二百二十八卷本,1936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四十册,《大清会典》一百卷,清乾隆时官修,嘉庆、光绪时重修,亦可参考。
三、参考其他有关专著
《通典》八门、《通志》二十略、《文献通考》二十四考等等,其中不少门类都有一些相应的专门论著可供参考,这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不能忽视的。这里仅以“职官”为例,作一说明,希读者特别留意!
历史上各种职官的名称、建置、职掌、品级、员额极为复杂,不仅代有因革,就是一代之中也往往废置不常。虽然二十四史中对每代官制多数撰有专志述其大要,《十通》和会要、会典等也有专章论叙,“但或则断代为书,不便检阅,或则疏略不全,难裨实用,因而就有职官专书的出现”。
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历代职官表》七十二卷,成书较晚,搜采亦较完备。其书以清代官制为纲,每类先列表,把上古至明的职官名称排比对照,以便知道清代某官相当于前代何官。表后是考证,援引古书说明历代官制之沿革置废。有殿刻原本,四部备要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卷目如下:
1宗人府2—4内阁5吏部6户部7户部三库8户部仓场衙门9礼部10乐部11礼部会同四译馆12兵部13刑部14—15工部16户工二部钱局17理藩院18—19都察院20五城21通政使司22大理寺23翰林院24经筵日讲起居注官25文渊阁阁职26詹事部27太常寺28坛庙各官29陵寝各官30光禄寺31太仆寺32顺天府33鸿胪寺34国子监35钦天监36太医院37—41内务府42銮仪卫43领侍卫内大臣44八旗都统45前锋护军统领46步军统领47火器健锐虎枪各营48盛京将军等官49盛京五部等官50总督巡抚51学政52司道53—54知府知县等官55各省驻防将军56提督57总兵副将58参将游击59河道各官60漕运各官61盐政62关税各官63各处驻札大臣64宗室封爵65世爵世职66圣贤后裔67师傅保加衔68文武官阶69王府各官70新疆各官71藩属各官72土司各官
全书头绪纷繁,又无索引,查检颇为不便。道光年间,黄本骥删去释文,仅存诸表及简略的清代官制说明,约为六卷,仍称之为《历代职官表》。黄编本虽较简略,但对一般研究者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使用上也较方便,中华书局1965年排印时,予以仔细校勘,纠正了不少错误,改进了表中官名的排列,并加新式标点,又请瞿兑园撰写《历代官制概述》,通论历代官制沿革情况,刊于表前,以便读者对历代官制先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另有《历代职官简释》以解释表文,附于表后。全书之后又编有索引,极便参考。
此外,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977年编印的《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常识》,亦可参考。
又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章伯锋编《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等年表》(1796—1911),钱实甫编《清季重要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和《清季新设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61年版),可供研究清代官制之用;刘寿林编《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66年版),可供查1912—1928年职官之用。
本文2023-08-06 12:12: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1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