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犀角饮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消毒犀角饮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消毒犀角饮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疡医大全》卷十五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消毒犀角饮的用法用量 4 《伤寒大白》卷四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5 《外科正宗》卷四 51 方名 52 消毒犀角饮的别名 53 组成 54 主治 55 消毒犀角饮的用法用量 56 附注 6 《普济方》卷四○六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消毒犀角饮的用法用量 65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消毒犀角饮 1 拼音
xiāo dú xī jiǎo yǐn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消毒犀角饮21 处方
防风(去苗)八两,荆芥穗、甘草(炙),各一十六两;鼠粘子(炒)六十四两。
22 炮制上为粗末。
23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内蕴邪热,咽膈不利,痰涎壅嗽,眼赤睑肿,腮项结核,痈肿毒聚,遍身风疹,瘅毒赤瘰,及疮疹已出未出,不能快透,并皆治疗。
小儿疹豆欲出,已出热未解,急进此药三、四服,快透消毒,应手神效。
24 消毒犀角饮的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温服之。
25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疡医大全》卷十五 31 方名
消毒犀角饮
32 组成鼠粘子(微炒)4钱,荆芥1钱,黄芩1钱,甘草1钱,防风5钱,犀角5钱。
33 主治内蕴热邪,咽膈不利,重舌,木舌,一切热毒。
34 消毒犀角饮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4 《伤寒大白》卷四 41 方名消毒犀角饮
42 组成桔梗、荆芥、连翘、防风、黄芩、犀角、生大力子。
43 主治斑痧已出,身热不减。
5 《外科正宗》卷四 51 方名消毒犀角饮
52 消毒犀角饮的别名消风犀角散
53 组成犀角(镑)1钱,防风1钱,甘草5分,黄连3分。
54 主治小儿丹毒,身热气粗,啼叫惊搐不宁。
55 消毒犀角饮的用法用量上用水2钟,加灯心20根,煎取4分,徐徐服之。
56 附注消风犀角散(《疡科捷径》卷下)。
6 《普济方》卷四○六 61 方名消毒犀角饮
62 组成牛蒡子(炒,研)2两,荆芥1两,防风5钱,升麻5钱,豆豉5钱,甘草5钱,犀角2钱。
63 主治小儿腮耳颔赤肿红晕者。
64 消毒犀角饮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乳母亦可服。
65 加减脏腑实,加大黄12片,即安。
古籍中的消毒犀角饮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婴儿部]赤游丹毒金黄散,用蓝靛清汁调敷,内初服大连翘饮,次服消毒犀角饮。大便秘结,加生大黄三、五分,若烦躁、唇焦、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六婴儿部]赤游丹毒金黄散,用蓝靛清汁调敷。内初服大连翘饮,次服消毒犀角饮。大便秘结,加生大黄三五分;若烦躁、唇焦、面
《外科正宗》:[卷之四杂疮毒门]小儿赤游丹第一百十芭蕉根捣汁调敷,甚者日换二次。内以大连翘饮、消毒犀角饮、五福化毒丹。毒瓦斯入里,腹胀坚硬不乳者,紫
《伤寒心法要诀》:[卷三伤寒附法]河间解利后法黄石膏汤。下利者,减石膏加葛根,避里不实也。消毒犀角饮消毒犀角表疹斑,毒壅咽喉肿痛难,犀角牛蒡荆防
《医宗金鉴》:[卷五瘟疫门]瘟□疹痧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正元散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正元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正元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正元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传家秘宝》卷下 41 组成 42 主治 43 正元散的用法用量 44 制备方法 5 《三因》卷十 51 正元散的别名 52 组成 53 功效 54 主治 55 正元散的用法用量 56 制备方法 57 附注 6 《博济》卷一 61 正元散的别名 62 组成 63 功效 64 主治 65 正元散的用法用量 66 加减 67 制备方法 68 附注 7 《张氏医通》卷十四引《制药秘旨》 71 正元散的别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正元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76 附注 8 《鸡峰》卷七 81 组成 82 主治 83 正元散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正元散 1 拼音
zhèng yuán sǎn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正元散21 处方
红豆(炒)、干姜(炮)、陈皮(去白),各三钱;人参、白术、甘草(炙)、茯苓(去皮),各二两;肉桂(去粗皮)、川乌(炮去皮),各半两;附子(炮去皮尖)、山药(姜汁浸炒)、川芎、乌药(去木)、干葛,各一两;黄蓍(炙)一两半。
22 炮制上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治下元气虚,脐腹胀满,心胁刺痛,泄利呕吐自汗,阳气轻微,手足厥泠,及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下冷利,少气羸困,一切虚寒,并宜服之。常服助阳消阴,正元气,温脾胃,进饮食。
24 正元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个,盐少许,煎七分,食前温服。
25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正元散31 处方
红豆(炒)千姜(炮)陈皮(去白)各9克 人参 白术 甘草(炙)茯苓(去皮)各60克 肉桂(去粗皮)川乌(炮,去皮)各15克 附子(去皮、尖,炮)山药(姜汁浸,炒)川芎 乌药(去木)干葛各30克 黄耆(炙)45克
32 制法上为细末。
33 功能主治补元气,温脾胃。治下元气虚,脐腹胀满,心胁刺痛,泄利呕吐,自汗;及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下冷利,少气羸困。
34 正元散的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个、盐少许,煎至140毫升,空腹时温服。
35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4 《传家秘宝》卷下 41 组成
蓬莪术1两,金铃子(去核)1分。
42 主治气不接续,气短,兼治滑泄及小便数。
43 正元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空心盐汤或温酒调下。
44 制备方法上为末,更加硼砂1钱,炼过,研细和匀。
5 《三因》卷十 51 正元散的别名生料正元饮
52 组成人参3两,白茯苓3两,白术3两,黄耆1两半,甘草(炙)1两,乌药(去木)1两,山药(姜汁浸,炒)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川芎1两,干葛1两,桂心半两,乌头(炮,去皮尖)半两,红豆(炒)3钱,干姜(炮)3钱,橘皮3钱。
53 功效助阳消阴,正元气,温脾胃,进饮食。
54 主治下元气虚,脐腹胀满,心胁刺痛,泄利呕吐,自汗,阳气渐微,手足厥冷;及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下冷利,少气羸困,一切虚寒。
55 正元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盐少许,煎至7分,食前冷服。
56 制备方法上为末。
57 附注生料正元饮(《医碥》卷七)。
6 《博济》卷一 61 正元散的别名正元汤、正阳散
62 组成麻黄(去节)、陈皮(去白,炙)、大黄(生)、甘草(炙)、干姜(炮)、茱萸、官桂(去粗皮)、芍药(生)、附子(炮,去皮脐)、半夏(汤洗7遍)。
63 功效解伤寒。
64 主治才觉伤寒,四肢头目骨节疼痛;或伤冷伤食,头昏气满,及心腹诸疾;伤寒阴证,脉候沉细。
65 正元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大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7分,热服。如出汗,须候汗干,可去盖覆。
66 加减若患阴毒伤寒,更入退阴散半钱同煎。
67 制备方法上十味,唯麻黄多于众药一倍,余药减用一半,同捣为末。
68 附注正元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一)、正阳散(《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本事方释义》:麻黄气味辛温,入足太阳;陈皮气味苦辛微温,入手足太阴;大黄气味苦寒,入足阳明;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能缓诸药之性;干姜气味辛温,入手足太阴;肉桂气味辛甘大热,入足厥阴;白芍气味酸微寒,入足厥阴;附子气味辛咸大热,入手足少阴;吴茱萸气味辛热,入足阳明、厥阴;半夏气味辛温,入足阳明;生姜之辛温入卫;枣之甘平入荣。伤寒如觉风寒吹着,4肢头目骨节疼痛,或伤冷伤食,头昏气满及心腹诸疾,皆宜服之。此表里未清,阳气先伤,故以大辛热之药护其阳,虽有辛温之达表,苦寒之直下,皆不为害矣。
7 《张氏医通》卷十四引《制药秘旨》 71 正元散的别名正元汤
72 组成人参3两(用川乌1两,煮汁收入,去川乌),白术2两(用橘皮5钱,煮汁收入,去橘皮),茯苓2两(用肉桂6钱,酒煎收入,晒干,勿见火,去桂),甘草1两5钱(用乌药1两,煎汁收入,去乌药),黄耆1两5钱(用川芎1两,酒煎收入,去川芎),薯蓣1两(用干姜3钱,煎汁收入,去干姜)。
73 主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时阴火上冲,则头面赤热,眩晕恶心,浊气逆满,则胸胁刺痛,脐腹胀急。
74 正元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红枣1枚(擘),煎数沸,入盐1捻,和滓调服。服后饮热酒1杯,以助药力。
75 制备方法上六味,除茯苓,文火缓缓焙干,勿炒伤药性,杵为散。
76 附注正元汤(《血证论》卷七)。本方方名,《古今医方集成》引作“正元丹”。
8 《鸡峰》卷七 81 组成乌头4两,益智3两,干姜2两,青橘皮2两,茴香1两。
82 主治一切冷气。
83 正元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入盐同煮至6分,食前服。
84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古籍中的正元散 《证治准绳·伤寒》:[卷四]阴毒有此证者急服还阳退阴之药即安惟补虚和气而已宜服正元散退阴散五胜散阴证不宜发汗如气正脉大身热未瘥者用
《伤寒证治准绳》:[卷四]阴毒有此证者急服还阳退阴之药即安惟补虚和气而已宜服正元散退阴散五胜散阴证不宜发汗如气正脉大身热未瘥者用
《医宗金鉴》:[卷四症瘕□癖诸证门]积聚证治开郁正元散6积聚通用正元散,苓术青陈曲麦延,香砂海粉查甘桔,痰饮食积血气抟注五积六聚,乃痰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厥阴病]阴毒续法者,急服还阳退阴之药即安,惟补虚和气而已,宜服正元散、退阴散、五胜散。阴症不宜发汗,如气正脉大,身
《妇科心法要诀》:[卷二瘕癖诸证门]积聚证治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秦艽鳖甲散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秦艽鳖甲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卫生宝鉴》卷五 31 方名 32 秦艽鳖甲散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 35 主治 36 秦艽鳖甲散的用法用量 37 制备方法 38 各家论述 39 附注 4 《局方》卷五(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秦艽鳖甲散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秦艽鳖甲散 1 拼音
qín jiāo biē jiǎ sǎn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秦艽鳖甲散21 处方
荆芥(去梗)、贝母(去心)、天仙藤、前胡(去芦)、青皮(去白)、柴胡(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秦艽(去芦洗)、鳖甲(去裙醋炙),各一两;干葛二两(焙),白芷、肉桂(去粗皮)、羌活,各半两。
22 炮制上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气血劳伤,四肢倦怠,肌体消弱,骨节烦疼,头昏颊赤,肢体枯槁,面色萎黄,唇焦口干,五心烦热,痰涎咳嗽,腰背引痛,乍起乍卧,梦寐不宁,神情恍惚,时有盗汗,口苦无味,不美饮食;及治山岚瘴气,寒热往来,并能治之。
常服养气血,调荣卫,解倦怠。
24 秦艽鳖甲散的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稍热服,不拘时候,酒调亦得。
25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卫生宝鉴》卷五 31 方名
秦艽鳖甲散
32 秦艽鳖甲散的别名秦艽鳖甲饮
33 组成柴胡1两,鳖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1两,地骨皮1两,秦艽半两,当归半两,知母半两。
34 功效滋阴养血,清热除蒸。
35 主治阴亏血虚,外感风邪传里化热,致患风劳,骨蒸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呼吸气粗,神疲乏力,盗汗。经闭。肌骨蒸热,寒热往来,痰嗽,黄瘦,毛焦口臭,或成疳利,由风邪淹滞经络,瘀郁而然。
36 秦艽鳖甲散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盏,加青蒿5叶,乌梅1个,煎至7分,去滓,空心、临卧温服。
37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38 各家论述①《医方考》:风,阳气也,故在表则表热,在里则里热,附骨则骨蒸壮热,久蒸则肌肉消瘦。无风不作骨蒸,此昆之立言也。罗谦甫氏之主此方,盖有神契者矣。柴胡、秦艽,风药也,能驱肌骨之风;骨皮、知母,寒品也,能疗肌骨之热;鳖,阴类也,甲,骨属也,骨以及骨,则能为诸药之向导,阴以养阴,则能退阴分之骨蒸;乌梅味酸,能引诸药入骨而收其热;青蒿苦辛,能从诸药入肌而解其蒸;复有当归,一以养血,一以导诸药入血而除热于阴尔。②《医略六书》:营气受风,遏热伤乎阴血,故肌肉消瘦,骨蒸潮热不已,名曰风痨。生鳖甲专入厥阴,力能滋阴而散结;秦艽肉兼走阳明,性善活血以祛风,青蒿解少阳之热;柴胡疏肝胆之邪;当归益荣养血;知母润燥益阴;地骨皮退肌表之热;乌梅肉敛肝肾之阴。使热退阴充,则风自外解,而骨蒸无不退,肌肉无不生矣。此滋阴解热之剂,为风痨骨蒸,消瘦之专方。
39 附注秦艽鳖甲饮(《医略六书》卷十九)。
4 《局方》卷五(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41 方名秦艽鳖甲散
42 组成荆芥(去梗)1两,贝母(去心)1两,天仙藤1两,前胡(去芦)1两,青皮(去白)1两,柴胡(去芦)1两,甘草(炙)1两,陈皮(去白)1两,秦艽(去芦,洗)1两,鳖甲(去裙,醋炙)1两,干葛2两(焙),白芷半两,肉桂(去粗皮)半两,羌活半两。
43 功效养气血,调荣卫,解倦怠。
44 主治男子妇人气血劳伤,四肢倦怠,肌体消弱,骨节烦痛,头昏颊赤,肢体枯槁,面色痿黄,唇焦口干,五心烦热,痰涎咳嗽,腰背引痛,乍起乍卧,梦寐不宁,神情恍惚,时有盗汗,口苦无味,不美饮食,及山岚瘴气,寒热往来。
45 秦艽鳖甲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8分,稍热服,酒调亦得,不拘时候。
4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秦艽鳖甲散 《杂病广要》:[内因类]骨蒸,闭住风邪,内热愈炽,以致不治。惟罗谦甫主以秦艽鳖甲散,吴参黄集柴前梅连散,二公可谓发前人所未发矣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二十二]产后伤寒方论第一黄易熟地黄,加北柴胡等分煎服;或人参当归散、秦艽鳖甲散、人参轻骨散、人参百解散、逍遥散,皆可选用。
《证治汇补》:[卷之三外体门]发热候口干体瘦。食少懒倦。遇夜尤甚。平旦不觉。宜秦艽鳖甲散主之。(汇补)内伤发热内伤饥饿劳倦发热。六脉
《先哲医话》:[卷下]福井枫亭寒热,盗汗咳嗽者,《圣济》所谓癖成骨蒸也,宜秦艽鳖甲散。若热熏蒸脾胃,及肝胆疑虑不决,心下如盘,舌
《续名医类案》:[卷十一]虚损1/《圣济总录》(公元 1117 年)宋.太医院编。二百卷。分 66 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阐述病因病理,详述治法方药,是北宋时期搜方较多的医学全书。
2/《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 后中十八届陈永诸谨制。
3/《雷公炮炙论》(公元 588 年)刘宋,雷斅着。三卷。是论述药物加工制作的专书。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中,近人有辑本。南北朝·刘宋、雷学
4/《新修本草》(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开创图文对照之先例。
作者:苏敬等20余人编写 朝代:唐 年份:公元659年
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6/《达摩洗髓易筋经》作者:项杨惠吴德华张鉴若曹江 朝代: 年份:
还有很多。因时间关系暂时介绍这几部著作。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清凉饮子处方大黄、赤芍药、当归、甘草(炒),各二钱。功能主治火证通治。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服。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清凉饮子处方当归(去芦,酒浸)甘草(炙)大黄(蒸、焙)赤芍药各等分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治小儿血脉壅实,脏腑生热,颊赤多渴,五心烦躁,睡卧不宁,四肢惊掣;哺乳不按时,寒温失度,肠胃不调,呕吐,大便秘结;头面生疮疖,目赤咽痛,疮疹余毒。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75毫升,去滓,食后及临卧时温服。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症因脉治》卷三方名清凉饮子组成黄芩、黄连、薄荷、玄参、当归、芍药、甘草、山栀、牡丹皮。主治噪火伤血,身肿。《普济方》卷三八四引《仁存方》方名清凉饮子组成大黄(炮)、连翘(生)、芍药(生)、当归(微炒)、防风(去芦)、甘草(炙)、山栀(取去仁)各等分。主治小儿由将养乖节,或犯寒暑,乳哺失时,乍伤饥饱,致令血气不调,脾胃不和,或致发热,欲变惊痫。小儿血气脆弱,以至羸困。及小儿变蒸、客忤、惊痫壮热,痰涎变盛,躁闷烦渴,颈项结热,头面生疮疖。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大钱,以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服,不拘时候。《老中医经验方汇编》方名清凉饮子组成荷叶25kg,茅根25kg,桑叶125kg,香薷125kg,藿香125kg,淡竹叶125kg,夏枯草125kg,青蒿500g,薄荷500g。功效清热除烦,预防中暑。用法用量每服80毫升,每日23次。制备方法将各药切细混匀,按1:1比例制成合剂,加红糖适量,并加防腐剂备用。《婴童百问》卷四方名清凉饮子别名四顺清凉饮组成大黄、连翘、芍药、羌活、当归、防风、甘草、山栀仁各等分。主治项颈结热,头面疮疖,肚中热痛。火毒内攻,烦躁,内热口干,大便秘实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
详见百科词条:清凉饮子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8:30:05 共97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缩砂汤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医学探骊集》卷五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 4 《直指》卷十四 41 方名 42 缩砂汤的别名 43 组成 44 主治 45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47 附注 5 《医方类聚》卷一九八引《居家必用》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 54 主治 55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 56 制备方法 6 《局方》卷十(宝庆新增方) 61 方名 62 组成 63 功效 64 主治 65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 66 制备方法 7 《直指》卷二十六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缩砂汤 1 拼音
suō shā tāng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缩砂汤21 处方
缩砂仁(不见火)、甘草(炒),各十二两(一本作各二两);桔梗(焙)六十两,丁香皮(不见火)六两。
22 炮制上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治一切冷气,心腹刺痛,胸膈痞闷,胁腹胀满,呕逆恶心,饮食无味,脾胃不和,酒食多伤,呕吐不止。
常服消滞气,宽胸膈,健脾胃,进饮食,止呕吐。
24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食前。
25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医学探骊集》卷五 31 方名
缩砂汤
32 组成广缩砂5钱,陈皮3钱,焦白术4钱,炮姜4钱,厚朴4钱,槟榔3钱,粉甘草2钱。
33 主治嗳气吞酸。
34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温服。轻者先用广砂23个嚼而咽之,其中宫立即舒展。甚者可服本方。
4 《直指》卷十四 41 方名缩砂汤
42 缩砂汤的别名缩砂散
43 组成缩砂、黄连、木贼。
44 主治大肠虚而挟热,脱肛红肿。
45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米饮调下。
46 制备方法上为末。
47 附注缩砂散(《准绳·类方》卷六)。
5 《医方类聚》卷一九八引《居家必用》 51 方名缩砂汤
52 组成缩砂仁4两,乌药2两,乌附子(炒)2两,粉草(炙)2两。
53 功效常服快气进食。
54 主治中酒者。
55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加炒盐,沸汤点服。
5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6 《局方》卷十(宝庆新增方) 61 方名缩砂汤
62 组成丁香皮(不见火)6两,缩砂仁(不见火)12两,甘草(炒)12两,桔梗(焙)60两。
63 功效消滞气,宽胸膈,健脾胃,进饮食,止呕吐。
64 主治一切冷气,心腹刺痛,胸膈痞闷,胁腹胀满,呕逆恶心,饮食无味,脾胃不和,酒食多伤,呕吐不止。
65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入盐少许,食前沸汤点下。
6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7 《直指》卷二十六 71 方名缩砂汤
72 组成缩砂半两,桑寄生半两,当归3钱,川芎3钱,艾叶(炒)3钱,阿胶(酥炒)3钱,南木香2钱,甘草(炙)2钱。
73 主治胎动,腹胁腰痛,或忍痛失气,胎又不动,血水间下。
74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下血水者,更以真料理中汤加缩砂佐之。
75 制备方法上为散。
古籍中的缩砂汤 《本草述钩元》:[卷八芳草部]肉豆蔻食止泻之上剂。独用修事为末。枣肉和丸。或为末。缩砂汤下。名公子登筵散。开胃进食消导有殊功。老人虚泻
《卫生易简方》:[卷之十一(妇人)]产后及杂证,生姜、柿蒂汤化下;妊娠伤食,胸膈不快,木香或缩砂汤化下;妊娠临月近上逼心,名曰子悬,亦用生姜、紫
《普济方》:[卷六十四咽喉门]误吞诸物(附论)研惊。灌之误吞铜物不能化者(出十便良方)用浓煎缩砂汤。服。其铜自下。又用生荸荠研烂服。其铜自化。细
《普济方》:[卷三百四十二妊娠诸疾门]安胎服四钱。水一盏半。入苎根少许。生姜五片。煎至七缩砂汤(出直指方)治胎动腹胁腰痛。或急痛失气。胎又不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二第三门]治翻胃大效散本文2023-08-06 12:17: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1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