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节菖蒲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九节菖蒲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九节菖蒲 31 九节菖蒲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 35 主治 36 化学成分 37 九节菖蒲的药理作用 4 《全国中草药汇编》·九节菖蒲 41 拼音名 42 九节菖蒲的别名 43 来源 44 原形态 45 炮制 46 性味 47 功能主治 48 九节菖蒲的用法用量 49 摘录 5 《中华本草》·九节菖蒲 51 出处 52 拼音名 53 英文名 54 九节菖蒲的别名 55 来源 56 原形态 57 生境分布 58 栽培 59 性状 510 化学成份 511 九节菖蒲的药理作用 512 鉴别 513 炮制 514 性味 515 归经 516 功能主治 517 九节菖蒲的用法用量 518 注意 519 附方 520 各家论述 521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九节菖蒲的方剂 2 用到中药九节菖蒲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九节菖蒲 1 拼音

jiǔ jiē chāng pú

2 英文参考

anemonis altaicae,rhizom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九节菖蒲

九节菖蒲为中药名[1],出自《中药志》。

31 九节菖蒲的别名

京菖蒲、节菖蒲[1]

32 来源及产地

毛莨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 Anemone altaica Fisch ex C.A Mey的根茎,主产陜西、河南、山西等地[1]。

33 性味

辛,温[1]。

34 功能

开窍,豁痰,化湿,健胃,解毒[1]。

35 主治

1治热病神昏,痰浊蒙窍,癫痫,痰厥,脘痞腹胀,呕恶,下痢噤口,多梦健忘,气闭耳聋,煎服:15~6g[1]。

2捣敷痈、疽、疮、癣[1]。

36 化学成分

根须含琥珀酸、白头翁素、棕榈酸等[1]。

37 药理作用

九节菖蒲提取液对小鼠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其中的琥珀酸可抗惊厥、镇痛等[1]。

4 《全国中草药汇编》·九节菖蒲 41 拼音名

Jiǔ Jié Chānɡ Pú

42 九节菖蒲的别名

菊形双瓶梅、太原菖、京菖蒲、陜西菖、节菖蒲、小菖蒲

43 来源

毛茛科银莲花属植物阿尔泰银莲花Anemone altaica Mey,以根状茎入药。5~9月采挖根茎。

44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圆柱形,黄白色,长约4cm,直径2~4mm,节间长,具多数须状细根及鳞片痕迹。基生叶1或无,三出复叶,叶柄长达13cm,小叶片长圆形至卵圆形,三深裂或近全裂,有缺刻及不规则粗锯齿。花茎单一,细长,高11~25cm,总苞片叶状三出,具柄;花单朵,顶生,花梗密被灰白色柔毛;萼片7~10片,花瓣状,白色或稍带紫色,长圆形或长倒卵形,长15~3cm,宽约5mm,无花瓣;雄蕊多数,花丝丝状,花药椭圆形;心皮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被白色短毛。瘦果卵圆形或新月形,长约4mm,密被白色柔毛,花柱宿存。种子1粒。花期4~5月,果期5~6月。生于山谷沟边或灌丛中。分布于陜西、山西、河南等省。

45 炮制

除去细根,洗净泥沙,晒干。

46 性味

辛,温。

47 功能主治

有开窍除痰、安神醒脾的功能。用于热病昏迷、癫痫、神经官能症、耳鸣耳聋、胸腹胀闷、食欲不振。外用治痈疽疮癣。

48 九节菖蒲的用法用量

15~7g,外用适量水煎洗或研末调敷。

49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九节菖蒲 51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九节菖蒲在历代本草书籍中均指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所谓九节,系描述根茎之环节紧密,如《别录》云:一寸九节者良,与本品显著不同。

52 拼音名

Jiǔ Jié Chānɡ Pú

53 英文名

Irkutsk Anemone Rhizome, Rhizome of Irkutsk Anemone

54 九节菖蒲的别名

小菖蒲、外菖蒲、节菖蒲、鸡爪莲、九节离、穿骨七

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emone altaica Fischex CAMey

采收和储藏:栽培5年以上采收,56月叶枯倒苗前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后搓去须根,簸去杂质。

56 原形态

阿尔泰银莲花,多年生草本,高1123cm。根茎横生,圆柱形,长约4cm,直径24mm,节间长35mm,有许多须根。基生叶1,有时早枯,不存在;叶柄长410cm,无毛;三出复叶,叶片轮廓宽卵形,长24cm,3全裂,中央全裂片又3裂,边缘有缺刻状牙齿,有细柄,侧生全裂片不等2全裂,两面近无毛。花葶1,苞片3,轮生,叶状,中上部边缘有不整齐锯齿,具柄。花两性,单朵顶生;花梗长254cm,被灰色柔毛;萼片710,花瓣状,白色,倒卵形或长圆形,长152cm,宽357mm,先端圆,无毛;花瓣无;雄蕊多数,长56mm,花药长约1mm;心皮2030,被白色短柔毛,花柱短,柱头小。瘦果卵球形,长约4mm,有白色柔毛。花期35月,果期47月。

5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1800m的山地沟谷边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西南部、陜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

58 栽培

1生物学特性 喜高山阴湿环境。荫蔽度为60%70%。以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腐殖土栽植为宜。

2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根茎繁植。种子繁殖:56月叶片枯黄时,将成熟种子采下,湿沙贮存,79月将种子拌草木灰后,撒播畦面,覆土。幼苗于翌年34月出土,育苗1年,秋季按行株距10cm×5cm移栽。根茎繁殖:采挖野生九节菖蒲,将细的根茎,剪成35cm小段,仍按行株距10cm×5cm开沟,平栽,覆土。地下根茎萌芽力强,次年出苗率在95%以上。

3土1次,冬季在畦面覆盖落叶一层。

59 性状

1性状鉴别 根茎长纺锤形,稍弯曲,长14cm,直径35mm。表面棕**至暗棕色,具多数半环状突起的节,其上有鳞叶痕,斜向交互排列,节上有13个突起的根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色白,有粉性,可见淡**小点(维管束)612个,排列成环。气微,味微酸。

以色棕黄、断面色白者为佳。

2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面细胞扁平,外壁增厚,黄棕色。皮层为10余列薄壁细胞,外缘有单个散在的石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壁稍厚,可见纹孔及孔沟。维管束外韧型,较小,612个环列;韧皮部细胞扁缩;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髓宽广。本品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单粒呈圆形或椭圆形,脐点裂缝状或点状;复粒由23分粒组成。

510 化学成份

根茎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5羟基乙酰丙酸(5hydroxy acetylpropano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白头翁素(anemonin),蔗糖(sucrose),(5R,8R)1,6,9,13四氧双螺(4,2,4,2)十四烷2,10二酮〔(5R,8R)1,6,9,13tetraoxadispiro(4,2,4,2)tetradecane2,10dione〕。

511 九节菖蒲的药理作用

1镇静作用 九节菖蒲水煎醇沉液7418g/kg(1/5LD50),3709g/kg(1/10LD50)小鼠腹腔注射给药,对硫贲妥钠40mg/kg的催眠作用有明显的加强,呈协同作用。用光电管法记录小鼠自发活动,7418g/kg腹腔给药,还能明显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并能显著地抑制苯丙胺(4mg/kg)的运动性兴奋(P<001)。

2镇痛作用 皮下注射九节菖蒲用热板法在给药后60min可延长小鼠反应时间(P<005)。

3毒性 水煎醇沉液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3709g/kg。

512 鉴别

理化鉴别 (1)本品横断面于荧光灯下观察:显蓝色荧光。

(2)取2%兔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浮液1滴,置载玻片上,加盖玻片,于显微镜下观察,滴加1%九节菖蒲的生理盐水溶液,使其与红细胞接触,则红细胞迅速溶解。(检查皂甙)(3)取本品粉末2g,加70%乙醇20ml,加热回流10min,吸取上清液1ml,于水浴上蒸干,加醋酐05ml溶解残渣,沿试宇航局壁加入浓硫酸1ml,则两液面出现紫红色环,上层逐渐呈污绿色。(检查皂甙)(4)取本品10%乙醚浸液,滴在圆形滤纸上,用乙酸乙酯石油醚(5:95)展开,喷以5%香草醛盐酸试液则不应显**。(与石菖蒲区别)(5)取本品1%水煎液,滴于滤纸上,在荧光灯下(254nm)显白蓝色荧光。(与石菖蒲区别)

513 炮制

拣去杂质,筛去灰屑或用水洗净,晒干。

514 性味

辛;温

515 归经

心;肝;脾经

516 功能主治

化痰开窍;安神;宣湿醒脾;解毒。主热病神昏;癫痫;气闭耳聋;多梦健忘;胸闷腹胀;食欲不振;风湿痹痛;痈疽;疥癣

517 九节菖蒲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g;或入丸、散;或鲜品捣汁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

518 注意

阴虚阳亢、烦躁汗多、精滑者慎服。

519 附方

1治小儿急惊风,高热抽搐:一·鲜九节菖蒲三钱,捣烂滤汁加姜汁数滴,灌服。二·九节菖蒲、远志各一钱。水煎服。2治胸闷,腹胀疼痛:九节菖蒲三钱,香附四钱,吴茱萸二钱。水煎服。3治痈疽疮疖:鲜九节菖蒲,捣烂外敷。(选方出《陜甘宁青中草药选》)

520 各家论述

1《药材资料汇编》:辟秽,开窍,宣气,逐痰,治神经衰弱,消化不良,风寒湿痹。2《中药志》:开窍醒神,散湿浊,开胃;外用解毒杀虫。治热病神昏谵语,癫痫发狂,下痢;因湿浊阻于胃中而致呕吐不食等。外敷治痈疽疥癣。3《中药材手册》:开心通窍,祛风湿,除痰消积。治心气不足,健忘,惊痫,耳聋,咳逆,烦闷,心腹痛,霍乱,风湿痹。

521 摘录

证明勾股定理即AB的平方+BE的平方=AE的平方。

作者将上面的概念转换为边长a的正方形+边长b的正方形+边长c的正方形,,于是就有了上面的图。

然后用“出入相补法”也就是讲2个小正方形切割再补到大正方形里。

如果能补上就证明了勾股定理。

因为从事独山玉雕刻艺术的研究和独山玉文化的推广,所以,我们一直关注着南阳黄山遗址。随着南阳黄山遗址被评定为2021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它再次成为人们所瞩目的焦点。近日,我们综合了数年、众多媒体学者关于黄山遗址的研究报导,将其梳理归纳,以期带给大家一个更为全面的黄山遗址全貌。

[上传失败(image-3a570f-1652066382958)] [上传失败(image-39767a-1652066382959)]

▲南阳黄山遗址考古现场 黄山遗址地理概况 黄山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东北部,离南阳市中心约12公里、位于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北100米处,东临白河,北与蒲山、丰山遥遥相望,西南与中国四大名玉独山玉的主产地独山直线距离仅25公里。黄山遗址是一处极其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勘探确定遗址面积30万平方米左右,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00米,分布在一处五级台地组成的高17米小土山周围,一般高出地面约30米,文化层厚1-3米。[上传失败(image-8a3e82-1652066382959)]

▲南阳黄山遗址周边地形图 黄山遗址大事记 ❶1959年1月,南阳黄山遗址第一次考古发掘,出土了5件独山玉玉制品,其中号称“中华第一铲”的独山玉铲距今约7000年左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❷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黄山遗址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❸2003年至2006年,以江富建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对黄山遗址进行过27次调查,在“不动黄山一铲土”的前提条件下,以地面采集为主,收集了很多独山玉制品碎片,拣选了一批石制品和陶器残片,与在独山采集了独山玉原材料标本进行比对研究,发表了一些研究性论文。❹2004年3月,中国独山玉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南阳独山玉文化阶段性成果评审会在南阳师院举行,国内著名的玉器、文物考古专家考察了南阳独山玉矿、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研究团队采集的遗物标本,并鉴定了采集的独山玉制品和其他石制品。评审意见指出:黄山遗址发现的有打制、切割、琢磨痕迹的独山玉制品,以及黄山遗址陶器上反映出来的仰韶文化早期的文化特征等,都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新石器时代的南阳已具有普遍采用独山玉料打制或磨制玉器的条件;采取就独山取材的方法,解决玉器材料的来源;黄山遗址可能是一处黄河流域与江汉平原间较大的独山玉加工场;南阳有悠久的用玉、治玉历史……❺2013年国务院公布黄山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❻2016年,马俊才组队对黄山遗址进行大规模考古钻探调查。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确定黄山遗址以山顶为中心,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❼2018年5月至2021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黄山遗址进行了连续性主动考古发掘。❽2018年4月底,“中原古代玉器制作技术研讨会”在南阳开幕,南阳黄山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部分成果一公布便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广泛关注。负责南阳黄山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有关专家首次发布了“掏心法”一说,并首度公开了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玉石手镯成品、半成品全套实物证据,引发国内与会专家的浓厚兴趣。❾2019年3月19日,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考察黄山遗址后,欣然题字:“中华瑰宝,千年一遇。”❿2019年4月2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学部委员王巍为遗址题字:“独山古玉,黄山天琢”,并题写了“文明在宛”。⓫2019年4月29日至30日,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南阳黄山遗址发掘与保护专家论证会”,20余名专家形成《会议纪要》称:“南阳黄山遗址面积大、文化堆积深厚,是新石器时代南阳盆地内大型遗址,对研究我国南北文化交流和文明起源等意义重大。”⓬2019年5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主办的“中华文明探源与南阳历史地位考察研讨会”在南阳召开。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表示:“南阳是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区”。50余位专家认为,“南阳黄山遗址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较大型遗址。文化遗存十分丰富,遗址时代跨度相当漫长,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到河南龙山文化,序列完整,遗址的等级相当高,特别是发现了目前汉水流域最高等级的屈家岭文化时期墓葬群”。⓭2020年3月9日,中央电视十频道《探索·发现》栏目跟踪拍摄黄山遗址挖掘工作,播出《南阳卧龙史前墓葬》纪录片。⓮2020年4月,河南省文物局发布《关于切实做好黄河文化相关重大考古项目发掘研究传播工作的通知》,南阳黄山遗址入选河南省黄河文化9项重大考古项目之一。⓯2020年5月3日和5月4日,中央电视十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纪录片《南阳黄山遗址》上下两集,展示的M18酋长墓和精美的独山玉钺,为广大观众揭开尘封数千年的历史面纱。⓰2020年11月,“考古中国”把夏文化、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目光投向南阳黄山遗址,并将其列为“考古中国重大新成果”之一。项目最终被纳入了“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课题。黄山遗址,又一次进入了国家级考古研究层面。⓱2021年10月《独山玉文明之光——南阳黄山遗址独山玉制品调查报告》(简称《独山玉文明之光》)一书,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江富建、乔保同、周世全、王建中等玉文化学、地质学、考古学、历史学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在2003年至2006年间对黄山遗址进行了30余次的考古调查,并在对发现的大批独山玉制品等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撰写而成。⓲2022年3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南阳黄山遗址入选“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考古项目之一。⓳2022年3月31日,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每个年度举行的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河南南阳黄山遗址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⓴2022年4月1日,南阳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包括黄山遗址在内文物发掘、利用、保护等情况。计划建设内容包括遗址核心区本体保护、考古遗迹的复原展示、遗迹展示馆建设、遗址博物馆等,使其承担“遗址保护、文化展示、旅游休闲”三大功能。黄山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已列入省“十四五”文物工作规划和市重大建设项目,力争“十四五”期间初步建成。 第一次挖掘成果1959年1月,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黄继光小队”为配合焦枝铁路建设,对黄山遗址进行勘探,发现整个山顶与周边坡地皆是遗址分布区。“黄继光小队”在遗址西南部和北部试掘,考虑到后期保护等问题,试掘皆未清理到底,器物起出后回填保护。试掘深度在05米左右,个别探方深达1米。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第一次发掘时间并不长,成果却丰富。发现了大量红烧土,不同时期房基10间、墓葬57座,发现石器、骨器、陶器等遗物,遗物反映了仰韶文化特征,兼有屈家岭和龙山文化性质。[上传失败(image-612c35-1652066382959)]

▲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等“中华第一铲” 中华第一铲 出土的5件独山玉玉制品,是中原地区最早玉制品,距今有五六千年历史,它们把独山玉开采历史前提了500余年,填补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治玉、用玉的历史空白。其中一件玉铲,距今约7000年左右,被称为“中华第一铲”,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第一展厅。“中华第一铲”比其他常用玉铲大若干倍,刃部没有使用痕迹,表明不能用于农业生产,推测可能是用于祭祀的某种特殊器物。此次试掘,一直未出《发掘简报》。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对它有长篇的生动描述,考古成果能被当时最权威的史书收录,足见其分量。书中说:“在河南南阳黄山,一千平方米范围内,有同时期的十间房屋,其中有一处屋群略呈长方形,每边通长九、十米,六间民房交错相连在一起,有的独成一室,自开门户和设置烧灶,有的两间互通而以隔墙分开,共设一个灶址。这里还有单独的长方形套间房屋,如一座房子南北长六米多,东西宽四米多,大门在西南角,房屋中部有隔墙,辟为一大一小两间,隔墙一端设置门房,两间中部都有灶坑。” 第二次挖掘新发现 2018年5月至2021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黄山遗址进行了连续性主动考古发掘。

▲南阳黄山遗址考古现场黄山遗址不间断使用了4000年,遗址总面积超过30余万平方米,目前发掘面积共2400平方米,分三个发掘区:山顶台近2000平方米,发掘深度1至2米,均未到底;山东一台与山下西岗地各200平方米,挖深05至25米,最深75,均到生土。地层堆积山顶台仰韶早期至屈家岭文化堆积厚3至5米,基本由多层房址和墓葬叠压而成,遗迹极其丰富复杂。

黄山遗址新发现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屈家岭文化时期(距今近5000年)的墓葬;二是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间约2000年)房屋遗存。 “前坊后居”的坊居式建筑群 黄山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前坊后居”的坊居式建筑群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史前建筑之一,墙体存留高,内部设施齐全,大批遗物原位保存,再现古人制造玉石器与生活的基本场景,完好保留了建筑技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被专家称为“庞贝式”遗存。[上传失败(image-1752fe-1652066382959)]

▲F1与F5航拍[上传失败(image-28f69-1652066382959)]

▲F2部分陶器修好后全景仰韶时期F1、F2房址以及工房遗址,都是木骨泥墙经烘烤的高台式长方形多单元房基,呈前坊后居的布局,除居住生活功能外,主要磨制生产玉器石器,还生产骨镞和骨锥。房基的地面多有砂石浆残存,根据成分分析发现,残存的砂石浆大部为独山玉石和砂岩磨石粉的混合物,为玉石作坊的定性提供了关键证据。F2、F1面积均在120平方米以上,体量大、结构复杂,国内罕见,堪称全国同一时期最高等级的房子,目前基本可确定为玉石器加工人员住宅。保存完好程度十分罕见,同时发现了作坊工房遗迹,为研究江汉地区仰韶文化大型复杂建筑地面以上结构、建筑技法、功能分区等提供了直接参照标本;出土的一批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填补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的空白,基本上完备了玉石器制作工艺流程。F2是东西方向,由3套一室一厅单元房加一座两面坡式工房组成。三座单元房墙体残高80多厘米,墙体是木骨泥墙,厚度8至15厘米,推测建造时把木头编成篱笆再糊上厚泥,晾干成墙,或者糊泥后两边火烧,把墙烧得像砖一样硬。三座单元房每间都超过20平方米,前厅后室,有朝南的房门,屋内残存有灶围、陶器、砺石等。部分室内地面,像水泥地般光滑坚硬,是铺上泥土垫平后,地面再用火烧一次,类似现在的二次粉刷。三座单元房里,竟然还有推拉门装置,地面有槽,里面装着带滑道的龙骨。F2保存极为完好,三单元房顶和墙壁塌陷的瞬间,都原封不动保留下来了。先民的各种坛坛罐罐,也都原封不动封在里头,没有一寸挪移,时光静止在房屋坍塌的那一瞬间。 F1是南北方向,由5个一室一厅单元房组成,墙体最大残高40厘米,还有陶器、砺石、玉石器残次品等重要遗迹。F2、F1房子周围,都有半地穴式工房,工房内里有冶玉制石工具。这意味着先民已将作坊区和生活区分开了。[上传失败(image-361bd4-1652066382959)]

▲仰韶F2-4:47陶缸与缸内底解玉砂[上传失败(image-f371b8-1652066382959)]

▲仰韶晚期作坊F32南部墙基与石工具石料堆 “掏心法”手镯制作工艺 除了大型玉石生产作坊外,此次还发掘出土了独山玉、大理石、黄蜡石、石英岩等大小不一的原材料以及石器、陶器等残片,可以想见当时作坊产品的丰富多样。

▲一组汉白玉手镯的原料、半成品、成品残片等,据此推断古人通过“掏心法”工艺来制作手镯。五六千年之前的原始社会,天然条件所限,加工石器特别是硬度较高的玉器,难度很高,对那个时期的石器玉器用具,加工过程一直是谜一般的存在,只有各种推测,少有具体的实物证据支撑。考古人员发现一套汉白玉手镯的原料、半成品、成品残片等,据此推断距今5000年——7000年前的人类是通过“掏心法”工艺来制作手镯。将圆饼形的汉白玉的边角进行打磨,使其外缘接近手镯形状,然后琢磨其中心部位,待其磨薄后,疑似通过敲击的方法去掉这一部位,使汉白玉成为圆环状,最后再经过精细打磨,制成圆润美观的手镯。 黄山遗址的发现的这些几千年前古人丢弃的残次品,佐证了古人治玉的一种制作工艺,让这个千古之谜,有了非常靠谱的答案。[上传失败(image-d80a45-1652066382959)]

▲石钻头系列(上)与石磨棒系列(下)大钻头、二钻头、三钻头……大到拳头,小到指头肚,五个从作坊遗迹中发现的钻头展示了古人制作玉器的重要工具实证。当时的工匠将以砂石为原料做成的钻头绑在木棍的一端,缠上麻绳制作弓钻,木棍的另一端压上一块石头保持稳定,从而进行“切磋”和“琢磨”。除了钻头,南阳黄山遗址中还发现了石锤、石磨棒等手持石质磨玉工具,不同精细度的锉、锛等,在它们上面,还能依稀辨认出曾经加工的痕迹。 屈家岭文化大型高等级墓葬区 黄山遗址是一处居葬合一、统一规划的新石器时代重要中心聚落遗址。仰韶房址紧邻的屈家岭文化大型高等级墓葬区,是黄山遗址的另一重要发现。发现了屈家岭文化时期24座墓葬(距今近5000年),这些墓葬方向一致、排列有序,头枕白河足蹬独山,多数人骨保存甚佳,从陪葬的物品来看,社会成员等级分明,梯形独木棺、双玉钺、象牙饰、单弓、成捆骨簇、少量陶器、大量猪下颌骨成为“酋长”类墓的标配,作为财富象征的猪下颌骨总数多达1600多个,堪称新石器遗址之最。这是目前在豫西南乃至汉水中游地区屈家岭文化时期等级最高的氏族墓地群。[上传失败(image-468f0c-1652066382959)]

▲权力象征的独山玉玉钺 权力象征的独山玉玉钺 M18墓:墓主人遗骨身高165米左右,呈东北西南向安卧墓内。左手持武力象征的弓箭,右手擎权力象征的独山玉玉钺,足部放置大量象征财富的18个成年家猪下颌骨,并随葬有玉器、石器、陶器等。玉钺是新石器时期、夏商周时期独有的玉礼器,也是集军事统治权、战争指挥权、王权于一身的礼仪玉器,由此表明墓主人生前拥有权力、武力和财富,显然是黄山聚落的首领。象征权力的玉钺,由杂色独玉打磨而成,呈“风”形,外形与斧头相似,打磨平整光滑,刃部超薄,呈墨绿色,散发逼人的寒光。钺的上部有一个完整的圆孔和一个半圆缺孔,整体造型完美。[上传失败(image-60de78-1652066382959)]

▲屈家岭文化墓葬玉钺系列[上传失败(image-2e20ec-1652066382959)]

▲屈家岭大墓M77与陪葬坑M77大墓:最令人震撼的是400多块猪下颌骨由小到大排列,分层摆放,环环相扣,应属于聚落“最高层”人物。从保存完好的人骨判断,墓主身材高大,身边放置的长弓劲矢和玉钺,显示出社会领导者的威严。M171为女性墓葬,头骨位置有一排细小的骨片,每一块骨片长约1厘米,两端打磨圆滑,有细小的孔,推测是串缀起来的冠饰。这个墓的猪下颌骨目前发现了20多块,可以看出墓主人在女性当中的地位不低。墓中还放置有十几个女性墓独有的小陶罐,大小可放于手掌中。推测可能是放置化妆品的容器,目前已将罐内残留物送往北京化验。[上传失败(image-791312-1652066382959)]

▲M172象牙编织针特写M172同样是女性墓葬,不同寻常的是,头骨左侧出土了一把疑似象牙质的编织针。专家认为,这些成束骨针应该具有编织功能,进一步清理墓葬,或许可以找到编织材料,不论是植物、动物毛发或丝,都将为我国史前纺织考古提供重要材料。M166为刚刚发现的大墓,才露出棺形一角,其形制规模更是超出了M77,目前清理猪下颌骨就有100多个,猜测随着发掘展开,应该有更多的惊喜出现。 新石器时代“运河与码头” [上传失败(image-5577cd-1652066382957)]

▲码头护坡2021年,考古人员在黄山脚下发现了“码头”性质的遗迹——直径约50米的半月形港湾。发掘出一条长约500米、宽27米、深7米的人工河道遗迹。人工河道与连接起通往独山的自然河,和其他河流一起构成了水路交通系统,完备了遗址与独山、蒲山玉石资源供给体系,进一步验证了这里曾是以玉石开采、加工、物流为一体的基地和运输港口,专家称其为玉器加工、制作、销售的“工业园区”,这也是中原地区首次发现史前码头性质的遗迹,体现出古人对水资源的重视和利用能力。 新石器时代独山玉、石器制作中心 独山产玉,黄山遗址以玉闻名,黄山遗址出土的玉石材料极其丰富,以砂岩质的制玉石工具为大宗,约23万余件,另有玉器116件、独山玉半成品或废品500余件、玉片3518件、玉料4500余件。其中三块砾石上绘有褐红色的人物劳动、卧猪、兰草写意图,让人叫绝。 [上传失败(image-7ae213-1652066382959)]

▲屈家岭文化彩绘磨石墩人物面[上传失败(image-486514-1652066382959)]

▲距离黄山遗址25公里、盛产独山玉的南阳独山远景 黄山遗址与独山玉文化 “文化在宛,独山古玉,黄山天琢。”黄山遗址距离独山不远,独山有独山玉,这是人类最早利用独山玉玉这种优质材料的证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黄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不断取得的惊世发现,把产玉的独山和采玉、治玉、用玉的黄山“捆绑”在一起,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玉制品最多的遗址之一;大量独山玉制品与独山玉料共存,是目前南阳地区乃至黄河流域与江汉平原间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独山玉加工场;黄山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遗存的空白,在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地区、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关键时间为研究中华文明形成提供了关键材料,也有望推进独山与黄山成为国家文物局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 华夏玉都5000年玉产业的发展根迹 站在黄山顶上四面眺望,南阳黄山遗址山河环抱,北边的丰山、蒲山,西南边的独山护卫遥望,玉带般的白河从东边山脚下流过,西边是已经被湮没的古河道,蜿蜒通向远方。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成为一个时期内集加工、交流玉石器为主的(玉石器制造基地+港口)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因独山玉石具有很强的唯一性和标识性,目前在全国20多个遗址出土的独山玉器疑似“黄山造”,反映了该遗址生产的玉石器交流范围已远远超出了南阳盆地。可以设想,5000年前的黄山热闹非凡,“玉器工坊”旁,港口中,或是从周围纵横的道路上,工人们把独山的玉料、蒲山和丰山的石料搬下船,又将加工好的玉器通过水路陆路辗转,走向中原、流通江汉,带往更远的部落……

▲盛产独山玉的南阳独山远景南阳黄山遗址与南阳独山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考古确定了黄山遗址在仰韶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时期这里就采集和打磨独山玉,黄山遗址这里出土的制玉工具距今已有5000多年,出土文物的数量和品种的丰富程度都让几千年后的我们惊叹不已,更重要的是,先民们在这里还是“团体式”的规模化生产加工玉石器,而且还是大型的玉石加工中心,从仰韶时期、屈家岭时期,一直延续至今,数千年过去,这里从事玉石开采加工的产业基因序列一直不曾改变。

5000多年后的当下,黄山南3公里的独山依旧存在,独山玉依旧在开采,全国最大的玉石加工基地也在30余公里之外的镇平如火如荼的发展,这里有近30万人从事着玉器和玉器相关的产业,这里被誉称“玉雕之乡”和“中华玉都”。黄山遗址大型玉器生产作坊的发现,证实5000多年前的南阳就是玉石器生产“基地”,寻根溯源,这给南阳玉文化产业以莫大的历史自豪感,对确立“中华玉都”的地位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独山玉一直为王公贵胄所青睐 独山玉,作为南阳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从仰韶文化时期至今,已刻进了这片土地的基因之中。独山玉哺育了一代一代的玉雕人,独山玉从南阳的山河之中走出,因特殊的纹理与光泽,被苦心寻找,耐心切割,精心琢磨。生活在黄山的先民们,用勤劳的双手褪去蒙昧,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独山玉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黄山遗址的发掘,将独山玉的应用利用历史确定在5000年以前,将黄山遗址的独山玉铲断代定位于良渚文化的玉琮之前。1952年在河南安发掘出土的独山玉鳖,距今约3000年,是独山玉俏色雕的鼻祖。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早有专家推论为独山玉所治,被奉为“天下所共传之宝”,但在历史的更迭中,石沉大海,成了千古之谜。现存于北京北海团城的元代“渎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建都北京后用一块巨大的独山玉料琢制而成的酒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玉雕作品,也是最大的独山玉雕件。这些都是独山玉曾经辉煌的有力证明,也共同揭示了独山玉作为四大名玉之一的尊贵基因密码。如今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南阳人的“独玉情结”不散,中国文化的“玉之品格”仍在。一脉相承的独山玉雕刻技艺和南阳玉文化在这里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有序传承,健康发展。[上传失败(image-4c88d0-1652066382959)]

▲镇平石佛寺国际玉城 关于南阳玉产业和独山玉的一些疑问和思考 黄山、独山、镇平,石佛寺,5000年来的缘分皆因一种玉。透过黄山文化遗址,玉人、独山玉、玉文化产业终于找到了绵延几千年根脉渊源!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延展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一种文化、一个基因是如何传承下来的?黄山文化遗址将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和思考!1、南阳黄山遗址早在石器时代就成为中原地区的玉雕雕刻中心,在少有的文献典籍记录中,除了汉代南阳独山的玉街寺以外,记录和遗迹甚少,到了近现代,镇平的石佛寺逐渐成为中原玉雕的核心生产集散地,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核心产区的位置是怎样一路西迁至30公里外的镇平?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一个新的玉雕集散中心?这些都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也需要考古为我们揭开历史谜底。2、南阳独山玉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成为“王”的用玉,在秦代以后的一千多年中以和氏璧作为传国玉玺的身份辉煌千余年,但是如今却逐渐被边缘化,是哪些原因导致了如今的尴尬局面?也都是我们研究和思考的范畴。南阳黄山遗址的不断考古发现,引起文博考古学术届的巨大关注,足见其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巨大价值,我们也希望通过考古挖掘、研究科考的不断展开,逐渐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通过一段段碎片的梳理,还原出一段鲜活的民族记忆,带给我们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参考资料:

➊ 2018年5月3日《大河网》:南阳黄山遗址部分考古成果首次公布,几千年前的残次半成品揭开千古之谜 ➋2019年7月19日《河南日报》: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千年一遇”➌2021年9月16日“云在青天萍在语”:黄山遗址上,”玉“见文明之光——《独山玉文明之光——南阳黄山遗址独山玉制品调查报告》一书出版➍2021年3月8日《南阳日报》政务新媒台:南阳黄山遗址|祖先们如何加工独山玉,这批文物揭开谜底➎2022年2月9日《文化影响力》:南阳黄山遗址入围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➏2022年3月17日马俊才《文博中国》: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一眼史前三千年——河南南阳黄山遗址➐2022年3月18日河南日报客户端:快讯!河南黄山遗址入选2021“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➑2022年3月31日《河南考古》:喜讯|南阳黄山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➒2022年3月31日河南日报客户端:独家丨南阳黄山遗址—— 缘何一眼惊千年➓2022年4月2日《大象新闻》:黄山遗址将建考古公园,承担“遗址保护、文化展示、旅游休闲”三大功能

化石

[解释]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

简单的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是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词源

化石(Fossil)一词来自拉丁语“fossilis”,意思是挖出来。大多数化石是史前生物的能保存下来的坚硬部分,而且这些生物是在化石采集地区生存的。

化石在历史中

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的早期,某些希腊学者曾被在沙漠中及山区有鱼及海生贝壳的存在所大大迷惑。公元前450 年希罗多德(Herodotus)注意到埃及沙漠,并正确地认为地中海曾淹没过那一地区。

公元前400 年亚里士多德就宣布化石是由有机物形成的,但是化石之被嵌埋在岩石中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神秘的塑性力作用的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狄奥佛拉斯塔(Theophrastus)(约公元前350 年)也提出了化石代表某些生命形式,但是他认为化石是由埋植在岩石中的种子和卵发展而成的。斯特拉波(Strabo)(约公元前63 年到公元20 年)注意到海生化石在海平面之上的存在,正确地推断,含有该类化石的岩石曾受到很大的抬升。

在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人们对化石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人们或者解释为自然界的奇特现象,或者解释为是魔鬼的特别的创造和设计以便来迷惑人。这些迷信以及宗教权威们的反对,妨碍了化石研究达数百年。大约在15 世纪初,化石的真正起源被普遍接受了。人们懂得了化石是史前生物的残体,但仍然认为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记载的大洪水的遗迹。科学家与神学家的争论大约持续了300 年。

文艺复兴时期,几个早期自然科学家,著名的达芬奇论及到化石的问题。他坚决主张,洪水不能对所有化石负责,也无法解释化石出现在高山上。们肯定地相信,化石是古代生物无可置疑的证据,并认为海洋曾覆盖过意大利。他认为,古代动物的遗体被深埋在海底,在后来的某个时候,海底隆起高出海面,形成了意大利半岛。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化石的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并形成一门科学。从那时起,化石对于地质学家越来越重要了。化石主要发现于海相沉积岩中,当海水中沉积物如石灰质软泥、沙、贝壳层被压紧并胶结成岩时,就形成了海相沉积岩。只有极罕见的化石出现在火山岩和变质岩中。火山岩原来是熔融状态,它的里面是没有生命的。变质岩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而形成的,使得原始的岩石中的化石一般都化为乌有。然而,即使在沉积岩中,所保留下来的记录也只是史前动植物的很小一部分。如果考虑到形成化石这一过程所需要的苛刻条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沉积岩中所保留下来的也只是史前动植物的很小一部分。

形成条件

虽然一个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有三个因素是基本的:

(1)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2)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地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软泥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在德国的侏罗纪的某些细粒沉积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诸如鸟、昆虫、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其他情况

人们已知道,由附近火山落下的火山灰曾覆盖过整片森林,在森林化石中有时还可见到依然站立的树,以很好的姿态被保存下来。流沙和焦油沥青通常也能迅速把动物掩埋起来。焦油沥青的行为好像一个捕获野兽的陷阱,又象防腐剂能阻止动物坚硬部分的分解。洛杉矶的兰乔•拉•布雷(Rancho laBrea)沥青湖由于在其中发现许多骨化石而闻名了,在其中发现的骨化石包括长着锐利牙齿的野猪、巨大的陆地树獭以及其它已经绝灭的动物。在冰期生存的某些动物的遗体被冻结在冰或冻土之中。显然,被冰冻的动物有的可以保存下来。

虽然地球上曾有众多的人们并不知道的生物生存过,而只有少数生物留下了化石。然而,使生物变成化石的条件即使都满足了,仍然还有其它原因使得某些化石从未被人们发现过。例如,很多化石由于地面剥蚀而被破坏掉,或它的坚硬部分被地下水分解了。还有一些化石可能被保存在岩石中,但由于岩石经历了强烈的物理变化,如褶皱、断裂或熔化,这种变化可以使含化石的海相石灰岩变为大理岩,而原先存在于石灰岩中的生物的任何痕迹会完全或几乎完全消失。还有很多化石则存在于无法获得来进行研究的沉积岩层中,也还有很好出露于地表的含化石的岩石分布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却没有进行地质学研究。另外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是,可能由于生物的残体变成碎片或保存得很差,而不能充分显示出该生物的情况。

再者,当我们向过去回溯的时间越古老,化石记录缺失的时间间隔越长。岩石越老,受到破坏性力量的机会就越多,化石也就越加不可辨认。而且由于较古老的生物和今天的生物不同,因而对它们进行分类就很困难,这一情况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了。然而,尽管如此,大量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仍为我们认识过去提供很好的记录。

动物和植物变成化石可以通过很多不同途径,但究竟通过哪种途径,通常取决于:

(1)生物的本来构成

(2)它所生存的地方

(3)生物死后,影响生物遗体的力。

大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生物残体的保存有四种形式,每一种形式取决于生物遗体的构成或者生物遗体所经历的变化。

生物的本来的柔软部分只有当它被埋在能够阻止其柔软部分分解的介质中时,才能得以保存。这种介质有冻土或冰,饱含油的土壤和琥珀。当生物在非常干燥的条件下变成木乃伊,也能保存它的身体上本来的柔软部分。这种情况一般只发生于干旱地区或沙漠地区,并且在遗体不被野兽吃掉的情况下。

大概动物柔软部分的化石得以保存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在这两个地区的冻原上发现的大量的冻结的多毛的猛犸遗体——一种绝灭的象。这些巨兽有的已被埋藏达25000 年。当冻土融解,猛犸的遗体就暴露出来。也有些尸体保存得很不好,当它们暴露出来时,其肉被狗吃了,其长牙被象牙商倒卖。猛犸象的毛皮现在在很多博物馆展览,有的把猛犸象的肉体或肌肉放在乙醇中保存。

生物身体的柔软部分在东波兰的饱含油的土壤中也发现到,在这里有保存很好的一种绝灭的犀牛的鼻角、前腿和部分皮。在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的洞穴中和火山口里发现了地树獭的天然形成的木乃伊。这里的极端干燥的沙漠气候能够使动物的软组织在腐烂之前就全部脱水,并能保存部分的皮、毛、腱、爪等。

生物变成化石的更有趣和不寻常的一种方式就是在琥珀中保存。古代的昆虫可被某些针叶树分泌出的粘树胶所捕获。当松脂硬结后并进一步变成琥珀,昆虫便留在其中。有些昆虫和蜘蛛被保存得非常好,甚至能在显微镜下研究它的细毛和肌肉组织。

虽然生物体的软组织的保存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但这种方式形成的化石是相对罕见的。古生物学家更经常地是研究保存在岩石中的化石。

生物体上的硬组织也能被保存下来。差不多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拥有一些硬部分,例如蛤、蚝或蜗牛;脊椎动物的牙和骨头;蟹的外壳和能够变成化石的植物的木质组织。生物体的坚硬部分由于是以能抵抗风化作用和化学作用的物质构成的,所以这类化石分布的较普遍。无脊椎动物例如蛤、蜗牛和珊瑚等的壳是由方解石(碳酸钙)组成的,其中很多没有或几乎没有发生物理变化而被保存下来。脊椎动物的骨头和牙以及许多无脊椎动物的外甲含有磷酸钙,因为这种化合物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非常强,所以许多由磷酸盐组成的物质也能保存下来,如曾发现一枚保存极好的鱼牙。由硅质(二氧化硅)组成的骨骼也具有这种性质。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硅质部分和某些海绵通过硅化而变成化石。另一些有机物具有几丁质(一种类似于指甲的物质)的外甲,节足动物和其它有机物的几丁质外甲可以成为化石,由于 它的化学成分和埋葬的方式,使这种物质以碳的薄膜的形式而保存下来。碳化作用(或蒸馏作用)是生物埋葬之后在缓慢腐烂的过程中发生的,在分解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失去所含有的气体和液体成分,仅留下碳质薄膜。这种碳化作用和煤的形成过程相同。在许多煤层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碳化植物化石。

在许多地方,植物、鱼和无脊椎动物就是以这种方式保存下它们的化石。

有些碳的薄膜精确地记录了这些生物的最精细的结构。

化石还可以通过矿化作用和石化作用而保存下来。当含矿化的地下水把矿物沉淀于生物体的坚硬部分所在的空间时,使得生物的坚硬部分变得更坚硬、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更强。较普通的矿物有方解石、二氧化硅和各种铁的化合物。所谓置换作用或矿化作用是生物体的坚硬部分被地下水溶解,与此同时其它物质在所空出来的位置上沉淀下来的过程。有些置换形成的化石的原始结构被置换的矿物所破坏。

不仅动植物的遗体能形成化石,而且表明它们曾经存在过的证据或踪迹也都能形成化石。痕迹化石能提供有关该生物特点的相当多的情况。很多壳、骨、叶以及生物的其它部分,都能以阳模和阴模的形式保存下来。如果一个贝壳在沉积物硬化成岩之前就被压入海底,它的外表特征就会留下压印(阴模)。如果阴模后来又被另外一种物质充填,就形成阳模。阳模能显示出贝壳本来的外部特征。外部阴模显示的是生物体硬部分的外部特征,内部阴模显示的是生物体坚硬部分的内部特征。

一些动物以痕、印、足迹、孔、穴的形式留下了它们曾经存在的证据。

其中如足迹,不仅能表明动物的类型,而且提供了有关环境的资料。恐龙的足迹化石不仅揭示了它的足的大小和形状,还提供了有关它的长度和重量的线索,留有足迹的岩石还能帮助确定恐龙生存的环境条件。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龙足迹化石发现于得克萨斯州索美维尔县罗斯镇附近的帕卢西河床中的晚白垩纪石灰岩中,年代大约在11 亿年前。留有恐龙足迹的大的石灰岩板被运到全世界的博物馆中,成为这种巨大爬行动物的哑证据。无脊椎动物也能留下踪痕。在许多砂岩和石灰岩沉积层的表面可以看到它们的踪迹。无脊椎动物的踪痕既有简单的踪迹,也有蟹及其它爬虫的洞穴。

这些踪痕提供了有关这些生物的活动方式和生活环境的证据。洞穴是动物为着藏身觅食而在地上、木头上、石头上以及其它能打洞的物质上打出的管状或圆洞状的孔穴,后来若被细物质充填,就可能得以保存下来。打出该洞穴的动物的遗体偶尔也能在充满洞中的沉积物中找到。在松软的海底,蠕虫、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以及其它动物都可留洞穴。某些软体动物,如凿船虫——一种钻木的蛤、石蜊(Litho- domus)——一种钻石的蛤,它们的洞穴化石和钻孔化石也常常能被发现。在人们所知的最古老的化石之中,有管状构造,据认为这种管状构造是蠕虫的洞穴。在许多最古老的砂岩中,就有这种管状构造。

钻孔是某些动物为了觅食、附着和藏身而打的洞。钻孔经常出现在化石化的贝壳、木头和其它生物体的化石之上。钻孔也是一种化石。象钻孔蜗牛这种食内动物就能穿过其它动物的壳来钻孔以吃食其软体部分。许多古代软体动物的壳上可见到象是钻孔蜗牛打的整齐的洞。

化石对于追溯动植物的发展演化是有用的,因为在较老的岩石中的化石通常是原始的和较简单的,而在年代较新的岩石中的类似种属的化石就要复杂和高级。

某些化石作为环境的指示物是很有价值的。例如造礁珊瑚似乎总是生活在与今天相似的条件下。因此,如果地质学家找到了珊瑚礁化石——珊瑚最初被埋藏的地方,就可以有理由地认为,这些含有珊瑚的岩石形成于温暖的相当浅的海中。这就使得勾画出史前时期海的位置及范围成为可能。珊瑚礁化石的存在还可指示出古代水体的深度、温度、底部条件和含盐度。

化石的一个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进行对比——确定若干岩层间彼此相互关系的密切的程度。通过对比或比较各岩层所含的特征化石,地质学家可以确定一个特定区域的某种地质建造的分布。有的化石在地质历史上生存的时间相当短,然而在地理分布上却相当广泛。这种化石被称为指示化石。由于这种化石通常只是和某一特定时代的岩石共生,所以在对比中特别有用。

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微体古生物学家(研究微体古生物的学者)通过对从钻孔中取得的岩心进行冲洗、将微小的化石分离出来,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细小的古生物遗体的研究所获得的资料对于判断地下岩层的年代和储油的可能性是非常有价值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对于世界油田之重要可从某些储油地层用某些关键的有孔虫的属来命名这一点见其一斑。其它微体古生物化石,例如:介形虫、孢子和花粉,也被用来确定世界其它许多地区的地下岩层。

虽然植物化石对于指示气候十分有用,但用于地层对比就不很可靠。植物化石提供了许多有关整个地质时代的植物演化的资料。

化石的分类

地层中的化石,从其保存特点看,可大致分为四类: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1、实体化石

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原来的生物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其硬体和软体可以比较完整的保存而无显著的变化。例如猛犸象(第四纪冰期西伯利亚冻土层中于1901年发现,25000年以前,不仅骨骼完整,连皮、毛、血肉,甚至胃中食物都保存完整)。

2、模铸化石

就是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一类是印痕,即生物遗体陷落在底层所留下的印迹,遗体往往遭受破坏,但这种印迹却反映该生物体的主要特征。不具硬壳的生物,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也可保存其软体印痕,最常见的就是植物叶子的印痕。第二类是印模化石,包括外模和内模两种,外模是遗体坚硬部分(如贝壳)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能够反映原来生物外表形态及构造;内模指壳体的内面轮廓构造印在围岩上的痕迹,能够反映生物硬体的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例如贝壳埋于砂岩中,其内部空腔也被泥沙充填,当泥沙固结成岩而地下水把壳溶解之后,在围岩与壳外表的接触面上留下贝壳的外模,在围岩与壳的内表面的接触面上留下内模。第三类叫做核,上面提到的贝壳内的泥沙充填物称为内核,它的表面就是内模,内核的形状大小和壳内空间的性状大小相等,是反映壳内面构造的实体。如果壳内没有泥沙填充,当贝壳溶解后久留下一个与壳同形等大的空间,此空间如再经充填,就形成与原壳外形一致、大小相等而成分均一的实体,即称外核。外核表面的形状和原壳表面一样,是由外模反印出来的,他的内部则是实心的,并不反映壳的内部特点。第四类是铸型,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及内核后,壳质全被溶解,而又被另一种矿质填入,象工艺铸成的一样,使填入物保存贝壳的原形及大小,这样就形成了铸型。它的表面与原来贝壳的外饰一样,它们内部还包有一个内核,但壳本身的细微构造没有保存。

总的来说,外模和内模所表现的纹饰凹凸情况与原物正好相反。外核与铸型在外部形状上和原物完全一致,但原物的内部构造被破坏消失,其物质成分与原物也不同。至于外核和铸型的区别在于前者内部没有内核,而后者内部还含有内核。

3、遗迹化石

指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和遗物。遗迹化石中最重要的是足迹,此外还有节肢动物的爬痕,掘穴,钻孔以及生活在滨海地带的舌形贝所构成的潜穴,均可形成遗迹化石。遗物化石方面,往往指动物的排泄物或卵(蛋化石);各种动物的粪团,粪粒均可形成粪化石。我国白垩纪地层中恐龙蛋世界闻名,过去在山东莱阳地区以及近年来在广东南雄均发现成窝垒叠起来的恐龙蛋化石。

4、化学化石

古代生物的遗体有的虽被破坏,未保存下来,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经分解后形成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岩层中,这种视之无形,但它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足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的化石称为化学化石。随着近代化学研究的进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古代生物的有机分子(指氨基酸等),可从岩层中分离出来,进行鉴定研究,同时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古生物化学。

5特殊的化石

琥珀—古代植物分泌出的大量树脂,其粘性强、浓度大,昆虫或其他生物飞落其上就被沾粘。沾粘后,树脂继续外流,昆虫身体就可能被树脂完全包裹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外界空气无法透入,整个生物未经什么明显变化保存下来,就是琥珀。

中药店的龙骨—被人们用作中药的龙骨,其实主要是新生代后期尚未完全石化的多种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石,绝大部分是上新世和更新世的哺乳动物,诸如犀类(Rhinocerotidae)、三趾马(Hipparion spp)、鹿类(Cervidae)、牛类(Bovidae)和象类(Proboscidae)等的骨骼和牙齿,甚至偶然还掺杂少量人类的材料。至于视为上品的五花龙骨或五花龙齿,颜色不像一般呈单调的白、灰白或黄白,而是在黄白之间尚夹杂有红棕或蓝灰的花纹.比较好看,则是象类的门齿。

1标准化石 这是指特征显著、延续时间较短但分布较广、且数量多且比较容易发现的化石,人们通常用它们来作为划分对比地层的重要依据。属于标志性化石之一。

2指相化石 在不同的生物或生物组合中,有些对生活环境、生存的自然地理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这类生物形成的化石就是指相化石,人们通常以这些生物所形成的化石来推断出当时各地的环境条件,而且数据相当准确。属于标志性化石之一。

3带化石 这是指在地层学中可以用来作为划分最小地层单位的生物带的依据的化石。

4持久化石 有些进化极缓慢的生物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其化石延续时间很长,人们将这类化石称为持久化石。

5化石钟(古生物钟) 我国学者马廷英在研究现代珊瑚时于1933年首次提出古生代四射珊瑚外壁上有反映气候季节变化的生长线,三十年后美国古生物学家研究古珊瑚时计算出当时一年的月数数和每天的小时数。人们将这些能推算出古地球公转速度和自转速度的化石称为古生物钟或化石钟。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地理、生物、物理、自然、地球科学

贡献者:

绷直一道弯、bianmengying、metgay、g17man、fjd0105、鳕色浪漫、 鬼画符、鱼雁花月、漫7爱、song_ni、 陕西愣娃聪明咧、2006新客、我爱海鲜、周同攀、再见记忆海555、海天亦蓝、景观美、koykio、梦梦雨云、张立群是我、441445952、神泣星辰行会

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

平滑侧齿龙、始新世、蜂鸟、虎、步行鲸、盘羊属、褶齿鱼目、肺鱼目、鱼龙目、翼龙目、亚洲古似鸟龙、古似鸟龙、甘氏四川龙、梁龙科、满洲龙、三叶虫、桃花水母、蜉蝣、第三纪、剑齿虎、全球气候变暖、蛇、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花、树化玉收藏协会、海胆、异特龙、卡卡贝卡虫、哺乳纲、北美猎豹 更多>>

“化石”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百度词典):

参考资料:

www4399com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