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火焰山网吐鲁番火焰山地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吐鲁番火焰山网吐鲁番火焰山地址,第1张

1、传说中的火焰山位于中国的哪里2、吐鲁番火焰山的景区简介3、火焰山在哪?4、吐鲁番盆地为什么被称为“火焰山”5、吐鲁番盆地为什么被称为“火焰山”?6、为什么吐鲁番盆地被称为“火焰山”?传说中的火焰山位于中国的哪里

吐鲁番火焰山屹立在吐鲁番盆地北边,它连绵一百多千米,宽十公里,海拔高度五百米左右。山体沟壑林立,曲折雄浑,寸草不生。在炎热的夏天,外露的表层在阳光烘烤下温度可以达到75℃,热浪肆无忌惮翻滚,是我国最热的地方。

《山海经》中称吐鲁番火焰山为“炎火之山”,真是切合。这个夏天最高温度可以达到摄氏478度,地面最高温度超出摄氏70度上下。新疆吐鲁番属典型性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尽管年平均气温仅有145℃,但超出35℃上下的天数却在100天上下,38℃上下的炎热气温也在40天上下。多年测出的绝对最高温度为496℃(1975年7月13日,而地面温度能超出833℃,是名符其实的“我国热极”。

那么,吐鲁番火焰山到底为何这样热?长期以来有几种观点。头一类观点来源于吴承恩,他“觉得”,吐鲁番火焰山的产生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自太上老君炼丹炉出来蹬掉几块带有余火的砖,砖落入人世间产生的。当然了,这是传说,但很多读者对于此事坚信不疑。也是有一类观点觉得,吐鲁番火焰山的火来源于地底煤层的自燃。有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吐鲁番火焰山时曾发现,这地区在历史上确实经历过烈火熊熊的时候。原因是构成山体的地质构造中带有煤层。当中有的煤层厚达11米,它们曾产生过自燃,近地面偏厚的早已自燃殆尽,并且还能够看到燃烧后留下来的暗紫色结疤。

有关吐鲁番火焰山曾是一片火海,史书上也是有记述。王延德的《高昌行记》说,“北庭北山(即吐鲁番火焰山,山中经常出现烟气涌起,而无云雾。至夕火苗若炬火,照见禽鼠皆赤。”而当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初次经过吐鲁番火焰山的时候,也曾作诗《经火山》: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尽尽皆汗流,孰知造化功。

其实,吐鲁番火焰山的炎热干燥,还归功于此处与众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现实中的吐鲁番火焰山为天山支脉之一,产生于六七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千万年间,地球内部横向运动时留下来的许多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产生了吐鲁番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新疆吐鲁番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湿润气团无力进入,西来的大西洋水汽又被天山隔绝。加上地形过低,山地与盆地在短距离内高差超出5600米,气流下沉增温产生的焚风效应,促使此处干燥炎热,故素有“火洲”之称。因为山地外露,草木无覆,戈壁沙漠面积大,日照时间长,

吐鲁番火焰山的景区简介

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虽然它的表面寸草不生,但山腹中的许多沟谷绿荫蔽日,溪涧潺潺,是火洲中的“花果坞”,著名的葡萄沟就在这里。由于火焰山本身具有独特的地貌,再加上《西游记》里有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扑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使得火焰山闻名天下。

早在六七千年前,吐鲁番盆地就有了人类活动,并已经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的吐鲁番人已经学会打磨和使用细叶石器及石矛、石刀,还会用穿孔的小砾石作装饰,并能制造彩绘陶器。人类生活确切无疑的在吐鲁番盆地展开了。距今约3000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游牧的人们逐渐定居下来,生产方式也从以采集、狩猎为主向农业为主转变。据记载,吐鲁番盆地的土著民族是姑师人,他们早在2200年前就进入了文明社会,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车师后成长国等小国,再加上车师以北的车师后国,人口就有两万之众。

吐鲁番地区引誉中外,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绚丽明珠。人类的三大文明在这里融汇,曾演出一幕幕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历史剧。历来受世人关注。据考古发掘和古籍文献揭示,在远古时代吐鲁番就有了人类足迹。

火焰山在哪?

在新疆吐鲁番市。

新疆火焰山是吐鲁番最著名的景点。其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当地人称它为“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

2018年4月13日,火焰山景区入围“神奇西北100景”。

扩展资料

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478摄氏度,地表最高温度高达89℃,沙窝里可烤熟鸡蛋。吐鲁番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虽然年平均温度只有145℃,

然而超过35℃以上的日数却在100天以上,即使38℃以上的酷热天气也有38日之多。多年测得的绝对最高气温为496℃(1975年7月13日。

而地表温度能达到89℃,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热极”。火洲多年平均降水只有16毫米,夏季占一半,而托克逊年降水量只有59毫米,终年不雨或雨而未觉亦不足为奇,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干极”。

吐鲁番盆地为什么被称为“火焰山”

因为吐鲁番盆地是天山山脉中陷落的一个小盆地,海拔-155米。那里气候干燥,夏季在烈日照耀下气候上升得很高,又由于盆地陷落很深,热气不易散发,所以6~8月的平均最高气温都在38度摄氏度,最高气温甚至高达489度摄氏度,夏季在地表的最高温度在70摄氏度以上,沙漠表层的温度可达823摄氏度。另外,吐鲁番盆地中横卧着一条红色的沙岩,俗称火焰山,在夏季烈日照射下,把周围映的火红,炎热的气温,滚汤的地表温度,再加上红色的光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火焰山。

吐鲁番盆地为什么被称为“火焰山”?

《西游记》中,唐朝四僧弟子在穿越“火烧山”的途中,停留在西经中,行走十分困难。最后,孙悟空向铁帆公主借了香蕉扇,扇子把火扑灭了。直到那时,这四个人才安全地踏上了向西的旅程。书中描述的那座火红的山还存在吗?事实上,燃烧的“燃烧的山”是指中国著名的吐鲁番盆地。吐鲁番盆地根本没有火,但为什么书上说“烧山”?

吐鲁番盆地是天山地区一个小型塌陷盆地,海拔-155米。那里的气候干燥。夏天,它呆在烈日下,气温上升得很高。由于盆地的深部沉降,热气体不易释放,因此六月至8月的平均最高温度保持在38℃以上,高于40℃的天也有40天左右,最高温度甚至达到489℃。

夏季,最高表面温度保持在70℃以上。沙漠表面的温度可以达到823摄氏度,所以有一种说法是“鸡蛋在沙子里烤,煎饼在戈壁沙漠里烤”。此外,吐鲁番盆地还有一块红色砂岩,俗称“火山”,它在炎炎夏日的阳光下停留,使周围地区变红。炽热的温度,炽热的表面温度,和红光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火焰山”。

火山荒芜,无草无鸟。炎炎夏日来临,红日当空,红褐色的群山在烈日下,砂岩燃烧着,闪闪发光,热气滚滚而上,宛如烈火熊熊,火舌触天,故又称火焰山。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为478℃,地表最高气温超过70℃。

为什么吐鲁番盆地被称为“火焰山”?

吐鲁番盆地是天山山脉中陷落的一个小盆地,海拔-155米。那里气候干燥,夏季在烈日照耀下,气温上升得很高。又由于盆地陷落很深,热气不易散发,所以6~8月的平均最高气温都在38℃以上,高于40℃的日子也有40天左右,最高气温甚至高达489℃。夏季地表的最高温度在70℃以上。沙漠表层的温度可达823℃,因此当地流传着“沙子里面烤鸡蛋,戈壁滩上烙大饼”的说法。另外,吐鲁番盆地中横卧着一条红色的沙岩,俗称火焰山,在夏季烈日照射下,把周围映得火红。炎热的气温,滚烫的地表温度,再加上红色的光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火焰山”。

古时候没有龙,都是神话传说和文学记载的。

传说,龙是一种神异生物。各地传说丰富。龙是中华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龙的普通级别类型是有两个杈角、蛇身、四足、鳞片、腥味浓烈,非标准类型还有独角龙等。

龙的原型有“新中国龙”化石里的美丽瓦窑龙,有双角。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中国历代正史记载的龙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传说文献更是庞大。古代最著名话题有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观龙并令画工当场绘像且令文臣对此吟诗作赋。有的地方还传说天击恶龙的故事。龙的传说是中国民间一个文化仓库。

扩展资料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张果星经》云:“又有辅翼,则为真龙”,认为有翼方是真龙。西周有大量身负羽翼龙纹器皿,乃至青龙在先秦纹饰中也有羽翼,一说青龙为祖龙。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而西方神话中的 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参考资料龙(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不敢下结论。

  鸡血石因其血色鲜艳,质地温润,被冠以“印石皇后”,自古为人所珍爱。鸡血石的开采始于宋代,作为印章用材则始于辽代,盛于清代乾隆年间,以至如今,已有千年。

  1972年9月,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周恩来总理馈赠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一对昌化鸡血石印章,此后,日本人来华多采购鸡血石,热潮由此而及东南亚、港澳台。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艺术品市场的兴盛,鸡血石亦不例外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价格飞涨,赝品充斥,几乎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一抹红云俏天下

  我国古籍对鸡血石的记载不多,《浙江通志》提到“昌化县产图章石,红点若朱砂,亦有青紫如玳瑁,良可爱玩,近则罕得矣。”

  清代的康熙、乾隆、嘉庆等皇帝十分赏识昌化鸡血石,将其作为宝玺的章料。据说,乾隆皇帝南巡至天目山时,赐当地一寺庙御笔木刻《心经》一卷,住持感激万分,进献84厘米见方、高152厘米的鸡血石印章一方,乾隆如获至宝,将它刻上“乾隆宸翰”,经常钤盖于书画作品上。

  对于鸡血石,民间传说更精彩。在浙江昌化,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古时候,玉岩山一带,连年蝗虫为患,瘟疫流行,百姓叫苦不迭。一对凤凰降落玉岩山,消灭了蝗虫,驱散了瘟疫,让当地重回安宁。可是不久,玉岩山飞来一只恶禽,名曰“鸟狮”。一日,鸟狮见凰正在孵蛋,顿生恶念,发起攻击,毫无准备的凰被鸟狮咬伤。凤闻讯赶到,与凰联手,战胜了“鸟狮”。凤凰虽然胜利了,但凰鲜血直流,染红了玉岩山。这种由血点染成的石头被人们称之为凰血石。后来,可能是因为不忍将凤凰分开,也可能是因为鸡血常见,人们把凰血石俗称为鸡血石。代代相传的故事到了今天,不知变更了多少个版本,人们对于鸡血石的喜爱却是有增无减。

  当然,鸡血石中鲜艳的红色不是鸡血,更不是所谓的“凰血”,而主要是朱砂。

  鸡血石的产地主要有浙江省临安市昌化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在陕西、甘肃、四川、湖南、云南等地也有发现。

  鸡血石独特的血色是由它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地质构造、地质变化和生成机理等原因造就的。在强烈的地壳演变过程中,高温的火山熔液会将熔点低的岩层熔化,使含朱砂的火山热液与之熔合在一起,这样生成的鸡血石里外都有血色,且地子温软。朱砂含量高的话,就形成了高品质的大红袍;如果岩层的熔点高,火山热液只能熔化表皮的岩层,这样形成的鸡血石就只有皮血、面血,且地子通常较硬,但因朱砂没有被稀释,一般血色浓厚、鲜红。有些则填充在细小的裂缝中,形成了各种图案的条状血。不同的演变过程,使得鸡血石千姿百态,品类丰富。按其质地分类,鸡血石可以被分为许多品种,其中冻地鸡血石为上品,软地鸡血石次之,硬钢板地最次。冻地鸡血石又有田黄冻、刘关张、牛角冻、羊脂冻、桃花冻等多种质地色别。

  鸡血石的血色分布没有规律,有的块石表面上有一大块红色,里面却一点红都没有;有的则恰恰相反。通常,鸡血石的升值潜力由其血色、血量、血形、血浓度四方面而定。血色可分为鲜红、大红、暗红三级,以鲜红为贵。血量是指鸡血石中血色所占百分比。古人所谓“全红为上”,即指全血方章或六面有血的方章为上品,而四面红、三面红、单面红依序次之。血形就是血的形态,有“块血”、“条血”、“梅花血”、“浮云血”等诸多叫法,大致可分为团块状、条带状、云雾状、星点状四类,其中以团块状为贵。当各种血形自然组合时,就形成种种天然景象,如“云开日出”、“晚霞红云”等。血浓度则是指鸡血的浓凝程度,可分为浓、清、散三级,以血浓者为上乘。

  鸡血石为中国所独有。它是大自然对于中华大地的特殊赏赐,中华儿女对于鸡血石的欣赏与运用则是对于上苍厚爱的独特回报。那一抹红云,随风而来,舒卷点染,造就许多遐想,引发许多联想,成就许多思想。

  但愿清音通古今

  遗憾的是,鸡血石的资源日渐枯竭。不止昌化鸡血石已被基本采尽,巴林鸡血石也只剩一些尾矿产出,而且新坑开采出来的鸡血石在质量上远不如老坑。据有关人士说,鸡血石的分布几乎没有规律可言,故其蕴藏量无从谈起。

  寿山田黄主产地被封后,田黄的产量稀微,其市场价值被人们一年一个台阶地往上推,天价成交常常出现在田黄石拍卖中,机构投资的进入,更使许多收藏家望洋兴叹,大家的注意力自然转移到了鸡血石等领域。

  东西少了,喜好的人却越来越多;东西少了,喜好的胃口却越来越高;东西少了,人们投入的资金却越来越大……市场因此而澎湃。

  翻滚的波涛下总有暗流汹涌,丰厚的利润促使一些人干起了见不得人的勾当。于是乎,传统的造假手段恢复了,新的技术装备启用了,有人提供充裕的资金,鸡血石市场如同其他宝玉石市场,也是水深似渊,水浊如泥,上当受骗者比比皆是。

  他们以次充好。一方不太好的鸡血石,经过加工,地子上的杂质减少了,甚至没有了,现代工艺致使人造冻石上血色鲜亮。一块普通的石头,经过渍染,人为的鸡血红浸透进去了,短时间里,氧化的作用还达不到,收藏者密藏的鸡血石在未来的某一天面世时,一定会还原成一块普通石头。

  他们以虚充实。一方上等的鸡血石印材送到了篆刻家手上,一刀下去,不是石屑四溅,而是丝条卷起,原来,这鸡血石是石粉和胶模压成的;又一方鸡血石,篆刻家一刀下去,几块石片下,是另外一种石头,原来,这鸡血石是六块鸡血石片分贴在一方普通印石上;又一方鸡血石,篆刻家一刀下去,有石屑飞起,有丝条卷起,原来,这鸡血石是人工在石头上一边着色一边烘烤而成的。

  他们以假乱真。对于那些尚未入行的收藏爱好者,不法之徒们更是猖狂,他们以开高价的方式肆意提高鸡血石的档次,他们以其他红色的玉石冒充鸡血石,他们甚至以树脂等化工材料制造鸡血石,假的价格、假的产地、假的材料在他们的如簧之舌的鼓噪下转换成了真金白银,流入他们的腰包。

  市场之繁杂,需要藏家擦亮眼睛,在鸡血石的材质、分量、纹路、雕刻工艺等诸多方面做功课,细细研究,认真鉴别,藏己所爱,学己所藏。

  自面世起鸡血石便与文化有着深厚情缘,所以无论古今,鸡血石的第一用途是作印章,是置于书斋,印于书画,与笔墨纸砚为伍,与兰花清茶相伴,这傲然出尘的气度与绕梁不去的清音理应通达古今,但愿人们在投资收藏鸡血石之时,也能真正地欣赏它那血染江山的壮美与朱砂一点的灵动。参考:wwwcnartnorg/e/search/result/searchid=78

  1、旗帜、族徽

  中国的龙旗,据考证,夏族的旗帜就是龙旗,一至沿用到清代。古突厥人、古回鹘人都是以狼为图腾的,史书上多次记载他们打着有狼图案的旗帜。"西夏狼主"50年代,哈萨克族部落有的还打着狼旗。东欧许多国家都以鹰为标志,这是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罗马的古徽是母狼,后改为独首鹰,东罗马帝国成立后,又改为双首鹰。德国、美国、意大利为独首鹰,俄国(原始图腾为熊)、南斯拉夫为双首鹰。表示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波斯的国徽为猫,比利时、西班牙、瑞士以狮为徽志。这些动物标志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它原于原始的图腾信仰。

  2、服饰

  瑶族的五色服、狗尾衫用五色丝线或五色布装饰,以象征五彩毛狗,前襟至腰,后襟至膝下以象征狗尾。畲族的狗头帽。(据传说,盘瓠为人身狗首形象。畲族传说,其祖先为犬,名盘瓠其毛五彩。高辛帝时,犬戎犯边,国家危机。高辛帝出榜招贤,谓有能斩番王首来献者,妻以三公主。龙犬揭榜,前往敌国,乘番王不备,咬下番王首级,衔奔会国,献于高辛帝。高辛帝因其是狗,不欲将公主嫁他,正在为难之际龙犬乎作人语:"你将我放入金钟之内,七天七夜,就可以变成人形。"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饿死,打开金钟一看身已变成人形,尚留一头未变。于是盘瓠穿上大衣,公主戴上狗头冠,他们就结婚了。)

  3、纹身

  台湾土著多以蛇为图腾,有关于百步蛇为祖先化身的传说和不 准捕食蛇的禁忌。其纹身以百步蛇身上的三角形纹为主,演变成各种曲线纹。广东蛋户自称龙种,绣面纹身,以像蛟龙之子,入水可免遭蛟龙之害。土蕃奉猕猴,其人将脸部纹为红褐色,以模仿猴的肤色,好让猴祖认识自己。

  4、图腾舞蹈

  即模仿、装扮成图腾动物的活动形象而舞。塔吉克族人舞蹈作鹰飞行状。朝鲜族的鹤舞。龙舞、狮舞。

  图腾崇拜与禁忌

  图腾崇拜首先要敬重图腾,禁杀、禁捕,甚至禁止触摸、注视,不准提图腾的名字。图腾死了要说睡着了,且要按照葬人的方式安葬。江苏宜兴人古为蛇图腾,因此对家蛇绝对不能打杀,认为在床上、米囤上发现家蛇为吉祥,在檐梁发现为凶,应立即回避。有时还要点燃香烛用食品来供奉。瑶族"男头女肩"皆贵,不能负重。尼泊尔崇拜牛,以之为国兽,禁杀、禁捕,禁止穿用牛皮制品。因国兽泛滥,不得不定时将其"礼送"出国。其次要定时祭祀图腾。清·刘锡诚《岭表纪蛮》:"每值正朔家人负狗环炉灶三匝,然后举家男女向狗膜拜,是日就食,必扣槽蹲地而食,以为尽礼"。

  图腾牺牲与图腾圣餐

  一般来说对图腾要敬重,禁止伤害,但有时却有极其相反的情况。有的部落猎取图腾兽吃,甚至以图腾为牺牲。之所以猎吃图腾兽,是因为图腾太完美了,吃了它,它的智慧、它的力量、它的勇气就会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但吃图腾兽与吃别的东西不同,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请求祖先不要怪罪自己。如鄂温克人猎得熊,只能说它睡着了,吃肉前要一起发出乌鸦般的叫声,说明是乌鸦吃了肉,不能怪罪鄂温克人。且不能吃心脑肺食道等部位,因为这些都是灵魂的居所,吃后,对遗骸要进行风葬,用树条捆好,然后放在木架上,与葬人基本相同。以图腾作为牺牲来祭祖,是以图腾兽为沟通人与祖先神灵的一种媒介。原始人相信,自己的灵魂与图腾的灵魂是平等的,只是躯壳不同,死,只是灵魂脱离躯换了一个家,而在阴间 的家里,自己族类与图腾族类的灵魂居住在同一个地方。杀图腾,是以图腾的灵魂为信使,捎信给祖先灵魂,让其在冥冥中保佑自己。让图腾灵魂转达自己的愿望。如印第安乌龟族人杀龟祭祖。壮族的"蚂拐节"即青蛙节,壮族以青蛙为图腾。分三个阶段:找蚂拐、孝蚂拐、葬蚂拐。正月初一,全体出动找蚂拐,先捉到者,放七声地炮,敬告天地,被尊为蚂拐郎,成为节日首领,迎回蚂拐,密封于宝棺之中,再端入花楼,在震天动地的铜鼓声和鞭炮声中送往蚂拐亭。从初一到月底,是给蚂拐守孝,晚上还要为蚂拐守灵。守灵满25夜后,葬蛙,杀鸡宰鸭,蒸五色饭,早饭后送到坟场安葬,还要打开上一年的宝棺,视蚂拐颜色以卜吉凶。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的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人们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它们,一般情况下不得伤害。氏族,家族等社会组织以图腾命名,并以图腾作为标志。

  所谓图腾文化,就是由图腾关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也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图腾当做亲属,祖先或保护神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图腾的崇敬而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英语统称之为totemism。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图腾文化的核心是图腾观念,图腾关念激发了原始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滋生了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图腾外婚、图腾仪式、图腾生育信仰、图腾化身信仰、图腾圣物、图腾圣地、图腾神话、图腾艺术等,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绚丽多彩的图腾文化。

  图腾标志或称图腾徽号,即以图腾形象作为群体的标志和象征。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具有识别和区分的作用。图腾标志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关。

  中国彩陶艺术中的图腾文化

  彩陶的具像图案中,我们特别注意到"人面鱼纹",人面鱼纹是以异物同构的方式,将人面图案和鱼图案合为一体的其含义很可能是以人面为图腾的部族和以鱼为图腾的部族合并

  龙是从蛇演变过来的,传说中龙的形象是: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这可能意味着以蛇为图腾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并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为龙

  图腾

  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萨满祭司职业的一种施法必需品,分为大地图腾,火焰图腾,水之图腾和风之图腾。通过各种图腾,萨满可以释放不同的减益或增益法术如“地缚图腾”(需要大地图腾才能够施放)能够减慢一定区域内敌方目标的移动速度、“法力之泉图腾”(需要水之图腾才能够施放)能够加速一定区域内己方队员的法力回复速度等。

  漫话图腾

  王凯符

  “图腾”是个外来词,是英语totem的音译,原为南美洲印第安人语,在中国古籍中是不可能找到这个词的。原始社会中,人们以某种自然物的图形作为本民族的保护神和氏族标志,这自然物的图形,就成了这个民族的图腾。

  中国古籍中虽然没有图腾这个词,但图腾及图腾崇拜在古籍中却在大量记载,内容十分丰富。中国的文化古籍和许多古老的民间传说,为研究图腾文化提供了最完整、最丰富的资料,因此可以说,研究图腾及图腾文化,最肥沃的土壤在中国。《礼记·礼运》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凤、龟、龙,实际都曾经是中国古代的图腾,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之物。郭沫若在《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中说:“凤是玄鸟,是殷民族的图腾”;“龙是夏民族的图腾”。中华民族的崇拜物,别的不说,单就麟、凤、龟、龙这“四灵”而言,在中国古籍和民间传说中就不知有多少,它们都是中国文化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图腾和图腾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图腾作为民族的崇拜物和民族标志,常常对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以龙为例,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涉及龙的内容,几乎随处可见。《周易》作为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在很多方面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意识。《周易》中的乾卦,是开篇第一卦,其卦文均以龙为象征:“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龙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物,是图腾,这可以从《周易》的这些话中得到印证。就因为如此,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皇帝是龙的化身,因此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秦始皇被称做“祖龙”,中国各族人民成了“龙的传人”。由于龙的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编出了许多有关龙的故事,形成了许多与龙有关的民俗。在汉语词汇中,与龙有关的词也多到不可胜数,在近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中,单是以龙字为词头的词语就有数十个之多。

  图腾崇拜与图腾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开展图腾与图腾文化的研究就成了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通过图腾研究,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民族历史和民族的风俗、民族的共同心理,对认识一个民族的民族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图腾作为狭义的理解,专指远古时代的民族崇拜物或民族标志。但图腾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或文化形象,不仅古代有,现今社会也依然存在。现在世界各民族与国家几乎都有自己的民族图腾,他们是历史的继承,同时也有发展。如果把图腾的内涵加以延伸,现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国旗、国徽上的图案,世界上的很多活动,如运动会、博览会等等,均使用吉祥物,其实这都与古代的图腾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此说可以成立,那么研究图腾崇拜和图腾文化,就更具有了现实的意义。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不是图腾,但也和我国人民的图腾意识有着密切关系

  龙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氏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刘志雄、杨静荣)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总观龙图腾说的争论,觉得起码有这样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个问题是,图腾说来自西方学者,中国远古氏族部落是否也像澳洲土著、北美土著那样,有过一个图腾崇拜时期?分析古籍中的有关记载,回答似乎是肯定的。但是,按学界的普遍观点,图腾文化发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繁荣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便趋于衰落,步入阶级社会,就只剩下一些残余在延续。按考古学提供的实物资料,龙的起源当是新石器时代开始以后的事,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图腾崇拜已走向衰落了,龙却起源了。将方兴未艾的龙归划于一个趋于衰落的崇拜现象,有悖于事物发展的基本逻辑。

  另一个问题是,图腾概念有其原有的为学界所基本公认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图腾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腾,或可称为“狭义图腾”。增其内涵、扩其外延之后的图腾,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腾了,或可称之为“广义图腾”。严格意义上的图腾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实物,而龙不符合这个条件,它们是自然界里没有的神物,因此,要说龙为图腾的话,就只能将龙划归到广义图腾的框框里。问题是,狭义图腾和广义图腾时不时地会发生冲突。比如,按狭义图腾的要求,图腾物是不得被侮辱被杀害的,而身为广义图腾物的龙却屡屡被惩罚被斩杀枣这个问题如何解释?如果要在狭义图腾和广义图腾之间选择的话,我倒更倾向于狭义图腾,因为我觉得图腾就是图腾,应该尊重原初的内涵和外延,如果太广义了,也就没有图腾了。

  龙。

  还是广义的龙更有现实意义。龙就是广义的图腾,有着图腾的实物体现。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这也体现了华夏民族绝对优于其他民族-—不屈、顽强、团结,龙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也就是龙是从蛇演变过来的,传说中龙的形象是: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意味着以蛇为图腾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并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为龙。

  中国历代君王,皇袍上都以龙为帝王标志。说明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龙就是一种权利、力量、智慧的综合体,龙的广义解释,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所以中国人始终爱龙、望龙、信龙。无论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对于用狭义图腾去解释龙这种图腾文化,说明解释的人对图腾的真正意义和中国的历史不是很了解!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果人们仔细去研究,会觉得中国人作为龙的传人,是最值得骄傲的!

  各地图腾文化:

  福建人以蛇图腾纹身的习俗

  上古三代时,福建境内至少居住着7支互不相属的土著部族,古文献称之为“七闽”。春秋末,楚灭越国,部分越人遁入福建,史称这个时期的福建土著为“闽越”,他们喜欢傍水而居,习于水斗,善于用舟,最重要的习俗是以蛇为图腾、断发纹身,盛行原始巫术。《说文解字》在解释“闽”字时说:“闽,东南越,蛇种。”所谓“蛇种”,意谓闽越人以蛇为先祖,反映他们对蛇的图腾崇拜。在相当长时期内,这种崇拜一直存在于闽越族的后裔中。如闽侯疍民,直至清末仍“自称蛇种”,并不讳言。他们在宫庙中画塑蛇的形象,定时祭祀。在船舶上放一条蛇,名叫“木龙”,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若见蛇离船而去,则以为不祥之兆。清代,福州一带疍民妇女,发髻上多插着昂首状蛇形银簪,其寓意亦为不忘始祖。

  与原始宗教信仰相辅相成的巫术在闽越人中也相当盛行。闽越人流行断发纹身的习俗,《汉书·严助传》说:“(闽)越,方外之地,劗发纹身之民也。”这实际是原始巫术的“模仿术”,剪去头发、在身上纹上蛇的图案,用以吓走水怪。如《说苑·奉使》所称:越人“劗发纹身,灿烂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闽越族的后裔一直保留着断发纹身的习俗。越巫在秦汉时名扬天下,汉武帝也深信不疑。他下令在皇宫中建越祝祠,设越巫,用越人的“鸡卜”,祈求长寿。

东夷是古代居住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各族人民的统称,是汉民族的主干。《礼记·王制》:“东方曰夷。”先秦文献中的东夷,专指今山东省及淮河以北那些非华夏方国和部落,即分布在今山东、苏北、淮北、豫东、冀东、辽东地区。其先祖为太皞氏、少皞氏,与炎黄部落同时存在。 东夷集团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龙凤文化的源头。与炎黄集团经过了长期的融和,共同形成了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 1、炎黄时期,与黄帝在涿鹿大战的蚩尤就是东夷人; 2、大名鼎鼎的舜帝姚重华,也是东夷人,老家在山东菏泽,姚是东夷的大姓; 3、舜禅让给禹,而禹的妻子是东夷涂山氏之女,大禹曾亲征蚩尤的后裔三苗; 4、禹之子启与东夷人伯益争夺王位,启取得了胜利,并且发动了“屠母之战”,对母系的东夷族进行打击; 5、东夷人后羿取代启之子太康,一度掌控了中原,但少康中兴,恢复了华夏族的统治,少康之子杼又亲征东夷; 6 夏朝末年,商族勃兴,取代夏,(有史学家认为商源出东北,我觉得红山文化极有可能与商族有渊源),商人即是东夷的一支;(商族以鸟为图腾,契为商的始祖,传说他母亲吞食了鸟卵生下了他) 7 商对东夷进行了长期征伐,末代之君纣王,多次对东夷用兵,严重削弱了自身实力,是商亡于武王的原因之一; 8 辅佐武王的姜尚也是东夷人,《吕氏春秋·首时》云姜尚乃“东夷之士也。” 9 周武王即位不久即去世,周公执政,随后纣之子武庚联合东夷起兵反周,周公亲征取胜,稳定了新生的周政权; 10 到周穆王时,东夷势力的中心转移到了淮河流域,以淮夷概称东夷,而徐最为强大,“徐受到周穆王与楚国的夹击而受到严重打击。直到春秋时,徐仍不失为淮夷群舒当中的茕茕大国。” 11 春秋时期,在今山东、苏北、淮北还留存着两昊后裔仍称为东夷的许多方国。 齐国的商文化色彩浓重。齐桓公尊王攘夷,陆续灭掉三十余国,多为东夷小国春秋末年,齐灵公灭掉东夷大国——莱国(今山东烟台、黄县一带),齐国土地因而扩张一倍以上,这说明当时东夷人仍有相当实力; 12、秦人的祖先原是流动于黄河下游地区的东夷部落,西周王朝建立后不久,他们参加了殷遗民的反叛活动,迁往西方的黄土高原,民风强悍,金戈铁马统一全国。 13、到了战国时期,西周人(戎羌一支)和东夷人交流融和而成华夏民族。东夷文化成为了华夏文化的主源部分。 在考古方面,炎黄集团以仰韶文化为代表,而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岳石文化是东夷文化早期,在史前时期的的代表,其中龙山文化出现了黑陶、玉器、城郭、刻符陶片和祭奠礼仪。 补充: 寿南、胶河、莒沂、兰陵、白彦、章历、南旺等12个县内县或边联县;将滕县专区更 名为济宁专区;为解决鲁苏两省微山湖边界纠纷,设立了微山县。1954年新设临清市, 升 潍坊 、 济宁、 威海 、德州4个专区辖市为 省辖市 ,撤销 淄博 工矿区,设立省辖专区 级 淄博市 。此外还微调了山东省与江苏、河南两省的部分边界。 1956年进行了建国初期第三次较大调整, 撤销了文登、胶州、德州3个专区,撤 销了鱼台、长山、高青、蒲台、垦利、昌南、蓼兰、掖南、石岛、濮县、博平、凫山、 薛城、 临沭 、徂阳、德平、恩县、 藏马 、即东、昆嵛、复程、观朝、堂邑、清平等24 县、撤销长山岛特区,设立 长岛县 ,调整了个别县的隶属关系和鲁苏两省的部分省界。 经建国初期三次较大调整和几次微调后,到1957年底,全省共辖 济南 、 青岛 、淄 博、 烟台 4个地级市、惠民、昌潍、莱阳、临沂、 泰安 、济宁、菏泽、 聊城 等8个专区, 5个县级市,104个县。 在“ 大跃进 ”和 人民公社化 风潮的影响下,1958年对全省行政区域进行了大幅度 的撤并,涉及面约占全省专区和县数的三分之一。撤销泰安、菏泽两专区,合并惠民 专区和淄博市为淄博专区,撤销泰安、博山、利津、阳信、滨县、齐东、桓台、定陶、 济宁、嘉祥、滋阳、武城、乐陵、济阳、平阴、临清、馆陶、阳谷、莘县、东阿、禹 城、德县、聊城、长岛、黄县、牟平、福山、莱西、乳山、潍县、临淄、临沂、沂南 等33县,设立县级孤岛人民公社,撤销 济南市 郊区,莱阳专区更名为烟台专区,并将 全省各县机关驻地通名“××镇”改为“××人民公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山东 省人民委员会重新界定了专署的性质,针对过去专署名虚实实 (专区实际上成为一级 独立的政区) 的状况,重新强调要使之真正成为省人民委员会派出的督察机关,专署 机构也进行相应地调整和精简。到1958年年底,全省共有济南、青岛两个地级市,淄 博、昌潍、烟台、临沂、济宁、聊城6个专区,10个县级市,71个县。 1958年行政区域的大撤并,虽然有的已被历史证明其合理性,一直稳定至今,但 总的看有悖于行政区划的内在规律,其不合理性很快显现出来。因此从1959年开始逐 步进行了恢复性调整,原来撤销合并的专区和县大部分得到恢复。到1965年全省共辖 济南、青岛、淄博、 枣庄 4个地级市、德州、惠民、昌潍、烟台、临沂、泰安、济宁、 菏泽、聊城等9个专区、5个县级市、107个县。 “ 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1966年-1976年) ,除了1967年将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更名 为山东省革命委员会, 将德州等9个专区的通名一律改为“××地区”外,没有什么 大的变动。 改革开放初期只进行了一些恢复性调整,将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山东省人民 政府,将德州等九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地区行政公署”,将全省91县党政机 关驻地的通名一律改为“××镇”,此外还有一些改变隶属关系和更改地区专名 (昌 潍地区原名为潍坊地区)等的变动。 过去县与县之间的界分,从未经过全面细致的科学勘定,没有具有严格法律效力 的边界线,所使用的都是历史上形成的习惯边界线。从1995年开始, 山东省民政厅 行 政区划处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勘界划界工作,至2000年基本完成。 这是山东省行政区划实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在山东行政区划史上具有里程碑意 义。 改革开放20年来最重大的变化是逐步确立了“地县改市、以市带县”的体制,为 了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和幅射作用,以适应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从 20世纪80年代初即进入了市制建设的新阶段。 截止到2000年底,全省原来的9个地区 全部改为地级市,并先后增置了地区级的 东营市 、 威海市 、 日照市 、 莱芜市 。济南、 青岛两市被确定为 副省级市 。撤销县的建制改为县级市或县级区的有原泰安县、新汶 县(后与新泰县合并设立新泰市)、济宁县、福山县、潍县、聊城县、临清县、临沂县、 菏泽县、 莱芜 县、新泰县、 日照 县、益都县、曲阜县、黄县、胶县、莱阳县、滨县、 历城县、诸城县、栖霞、海阳县等40余县。至此,全省共辖济南、青岛、淄博、枣庄、 东营 、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 滨州 、菏 泽等17个地级市,139个县级单位,其中31个市、48个市辖区、60个县。 补充: 山东省历史上名人辈出,不胜枚举。 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 晏婴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孔子;他的学生曾子;兵家孙武; 战国时期有:名医 扁鹊 ;哲学家子思;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建筑工匠鲁班;围棋名手弈秋;军事家孙膑;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学孟子;思想家_梁赤; 汉代有:医学家淳于意,其女儿使废肉刑的 缇萦 ;水利家_宽;西汉今文 《尚书》 的最早传授者伏生;文学家 东方朔 ;经学家匡衡;文学家韦玄成;农学家汜胜之;文学家 孔融 ;经学家郑玄;哲学家仲长统;文学家王粲;文学家刘桢;天文学家 刘洪 ;; 三国时期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经学家、 训诂学 家、郑玄孙炎; 晋代有:数学家张邱建;文学家 羊祜 ;玄学家 王弼 ;文学家左思;书法家王羲之; 南北朝有: 无神论 思想家、天文学家何承天;诗人颜延之;文学家鲍照; 文学理论 批评家 刘勰 ;文学家温子升;文学家王籍;思想家、教育家颜之推;名医徐叔向;医学家王叔和;史学有崔鸿;农学家 贾思勰 ; 隋朝有:画家 展子虔 ; 唐朝有:天文历算学家崔善为;诗人 储光羲 ;文学家段成式; 宋朝有:学者胡旦;文学家 王禹 _;学者、文学家石介;医学家钱乙;文学家晁补之;医学家成无己;女词人李清照;抗金英雄、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金代有:历算学家 张行 简;水利家王居卿;围棋名手 刘仲 甫;古代建桥工程专家王辟之;画家 张择端 ;金石学家 赵明诚 ;画家梁楷;道教 全真道 北七真之一 丘处机 ;金末史学家孔元措;金代史学家、书法家 党怀英 ;词人、学者周密; 元代有:著名诗人和散曲家杜仁杰;史学家、文学家王恽;水利家贾鲁;文字学家杨桓;散曲作家、文学家张养浩;散曲家杨朝英;戏曲作家 高文秀 ;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王祯;戏曲作家康进之; 历史地理学 家、文学家于钦; 四书五经 注释者董养性; 明朝有:机械家王诏;民间水利家 白英 ;文学家谢榛;戏曲家李开先;散曲家冯惟敏;著名诗人、文学家李攀龙;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书画家邢侗;学者焦_;文学家、诗人于慎行;散曲作家刘效祖;名医毕荩臣; 清朝有:文学家、药学家王象晋;戏曲作家、文学家丁耀亢;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薛凤祚;历史学家傅以渐;经济学家张尔岐;诗人宋琬;史学家马马肃;文学家田雯;诗人曹贞吉;史学家张昭潜;著名文学家 蒲松龄 ;戏曲作家孔尚任;书法、绘画家潘伍云;诗人 赵执信 ;书画 篆刻艺术 家 高凤翰 ;医学家黄元御;书法家刘墉;地方志学家 李文 藻;学者孔继汾;儒医孔继_;学者孔继涵;经济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民间名中医綦沣;文字学家王_友;著名金石学家、校勘学家和书法家许瀚;文学鉴藏家、 古钱币 学家李佐贤;金石学家陈介祺;医学家蔡玉珂;教育学家武训;著名金石文学家, 甲骨文 的发现者 王懿荣 ;艺术家孙中新;藏书家杨以增;著名学者和古籍编纂家马国瀚;金石学家吴式芬;针灸名医杨作质;兵器制造专家丁守存;名医臧应詹;史学家、书法家吴浔源。 补充: 沂源县发现的距今四五十万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为直立人在中国的例子之一。另外,在山东境内发掘的 石器时代 文明包括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 大汶口文化 与 龙山文化 。汉字的较早发掘品目前追溯到山东龙山文化的陶片 追问: 1919年有什么事?? 回答: 简介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天激战,于11月7日全部占领德国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 二十一条 , 北洋政府 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 1917年8月14日, 段祺瑞 控制下的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参战国。1918年初,日本向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贷款,并协助组建和装备一支中国参战军,其贷款还被用于安福国会庞大的贿选开支。中方由时任财政总长的 曹汝霖 经办。同年9月24日由驻日公使 章宗祥 和日本外相后藤交换了《中日参战 借款合同 》,作为借款的交换条件之一,又交换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又称中日密约),其主要内容为: 1、“ 胶济铁路 沿线之日本国军队,除 济南 留一部队外,全部均调集 于青 岛”。2、关于胶济铁路沿线的警备:日军撤走,由日本人指挥的巡警队代替。 3、胶济铁路将由中日两国合办经营。北京政府在换文中,对日本的提议“欣然同意”。这一换文成为 巴黎和会 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 1919年,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巴黎和会。会上日本政府要求以战胜国的身份接管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代表团灵魂人物 顾维钧 为此准备了《山东问题说帖》,力 陈中 国不能放弃 孔夫子 的诞生地山东,犹如基督徒不能放弃圣地 耶路撒冷 ,震撼欧美代表,扭转了舆论形式并博取列强同情。后由于义大利退出和会,英法美害怕日本的退出威胁生效而导致和会流产,于是依日本要求,将德国之山东权益割让给了日本。此时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征祥离开巴黎。因此顾维钧实际上暂 摄团 长职权,在他的主持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 凡尔赛和约 上签字。 山东问题直至1922年的 华盛顿会议 才由美国调停下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日本将山东及胶济铁路归还中国,中国则开放当地为商埠,并提供日本侨民在当地的一些权益。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