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血证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各家论述 5 血证的病因病机 51 感受外邪 52 饮酒过多或嗜食辛辣厚味 53 情志过极 54 劳倦过度 55 久病或热病之后 6 血证的病理变化 7 衄血 8 鼻衄 9 齿衄 10 吐血 11 咯血 12 便血 13 尿血 14 紫斑 15 血证的辨证论治 16 治疗血证的简易方 17 血证的预后 18 文献摘录 1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血证的穴位 2 治疗血证的方剂 3 治疗血证的中成药 4 血证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血证 1 拼音

xu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blood disea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ood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hemorrhagic disease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血证(blood disease[1]、blood syndrome[2])为病证名[3]。见清·唐容川著《血证论》。是出血性疾病的统称[2][1]。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4]。如吐血、呕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妇科经带胎产出血等[3]。其中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为内科所常见。

血证可由外感、内伤的多种原因引起,而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火热薰灼及气虚不摄两大类。在火热之中有实火、虚火之分,在气虚之中有气虚及气损及阳之别。证候的虚实方面,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属虚证。治疗血证主要应掌握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基本原则。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4]

现中医临床也有将血液系统疾病作血证专科者[3]。

4 各家论述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即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在有关篇章里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沿用至今。《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理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备急千金要方》收载了一些较好的治疗血证的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的犀角地黄汤即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吐血》。《济生方·吐衄》认为血证“所致之由,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怒”,而对于血证的病机,则强调因于热者为多。朱丹溪对于阴虚导致的出血有所阐发,《平治会萃·血属阴难成易亏论》说:“阴气一亏伤,所变之证,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外则虚劳,妄返于下则便红。”《医学正传·血证》将各种出血归在一起,并以“血证”之名概之。《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治吐血三要法,对血证的治疗有重要参考意义。《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伤”两个方面。《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著,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理、辨证施治均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4]

5 血证的病因病机

血由水谷之精气所化生。《黄帝内经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液生化于脾、藏受于肝,总统于心、输布于肺、化精于肾,脉为血之府。血液生成之后,在脉中运行不息,环周不休,以充润营养全身。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故《景岳全书·血证》概括血证的原因说:“故有以七情而动火者,有以七情而伤气者,有以劳倦 而动火者,有以劳倦 而伤阴者,或外邪不解而热郁于经,或纵饮不节而火动于胃,或中气虚寒则不能收摄而注陷于下,或阴盛格阳则火不归原而泛滥于上;是皆动血之因也。[4]

引起血证的主要原因,可归为以下五类[4]:

51 感受外邪

由于外邪侵袭,损伤脉络而引起出血。其中尤以感受热邪所导致者为多。如风、热、燥等外邪犯肺,引起衄血、咳血。

《临证指南医案·吐血》说:“若夫外因起见,阳邪为多,盖犯是症者,阴分先虚,易受天之风热燥火也。至阴邪为患,不过其中之一二耳。”湿热之邪侵及肠道则引起便血。热犯下焦则致尿血。《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说:“热在下焦者,则尿血。”

52 饮酒过多或嗜食辛辣厚味

过食辛辣厚味醇酒,主要引起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一是滋生湿热,湿热内蕴,熏灼血络,迫血妄行而引起衄血、吐血、便血等症。如《临证指南医案·吐血》说:“酒热戕胃之类,皆能助火动血”;二是过食辛辣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虚衰,失其健运统摄之职,以致血溢脉外而发生血证。

53 情志过极

情志过极则火动于内,气逆于上,迫血妄行而成血证。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胃络损伤而引起吐血,《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肝气郁结,肝火犯肺,血随火升则导致衄血、咳血。

54 劳倦过度

心主神明,神劳伤心;脾主肌肉,体劳伤脾;肾主藏精,房劳伤肾。劳倦过度会导致心、脾、肾气阴的损伤。若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若损伤于阴,则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55 久病或热病之后

久病或热病导致血证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久病或热病使阴津伤耗,以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二是久病或热病使正气亏损,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三是久病人络,使血脉瘀阻,血行不畅,血不循经而致出血。

6 血证的病理变化

[4]

上述各种原因之所以导致血证,其共同的病理变化可归结为火热薰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景岳全书·血证》:“血本 ,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

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及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气虚之中,又有仅见气虚及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从证候之虚实来说,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而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实证和虚证虽各有其不同的病因病理,但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又常发生实证向虚证的转化。如开始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但在反复出血之后,则会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血去气伤,以致气虚阳衰,不能摄血。因此,在有的情况下,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导致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后果。

此外,出血之后,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

7 衄血

衄血指非外伤性所致的头部诸窍及肌表出血[5]。《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阳络指在上或属表的络脉而言[5]。

8 鼻衄

鼻衄(epistaxis[2][1])为病证名[6]。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又称衄血(见《丹溪心法·咳血》)、鼻出血[7]、鼻沥血(出《兰台轨范》卷五)。若出血不止则称鼻洪(见《大明诸家本草》)。是指以鼻中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血证[2][1]。鼻衄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黄帝内经素问》对此有丰富的论述。《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但“鼻衄”之证名,则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六。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尤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8]。另有少数病人,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

针刺和艾灸治疗鼻衄有一定效果,但应注意病因治疗[9]。由血液病引起者,禁用针刺和刺血法[9]。中老年人反复鼻衄者,应注意排除鼻咽部肿瘤[9]。

鼻衄可见于西医的鼻病、高烧病证、血液病、风湿、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多种传染病。

详见鼻衄条。

9 齿衄

齿衄(gum bleeding[10][2])为病名[11]。见《证治准绳·杂病》第三册、《证治要诀·诸血门》。又名牙齿出血[11]、牙衄(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俗称牙血[12]。血证之一。是指以齿龈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阳明经脉入于齿龈,齿为骨之余,故齿衄主要与胃肠及肾的病变有关[13]。

有的文献把牙宣病亦列入齿衄中[11],如《证治准绳·杂病》:“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

《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此手、足阳明二经及足少阴肾家之病。”

详见齿衄条。

10 吐血

吐血(hematemesis[2][1])为病证名[14]。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又称呕血(见《医碥·吐血》)。血证之一。是指以血随呕吐而出,呕吐纯血或夹有食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

《丹溪心法·吐血》:“呕吐血出于胃也”。

《医碥·吐血》:“吐血即呕血。旧分无声曰吐,有声曰呕,不必。”

吐血包括西医上消化道出血之呕血及呼吸系统出血[14]。常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肝硬化并发症等[15]。呕血可见于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性溃疡、胃炎、胃动脉硬化、某些血液病等多种疾病[16]。

详见吐血条。

11 咯血

咯血(hemoptysis[2][1])为证名[17]。见《儒门事亲·咯血衄血嗽血》。是指以咯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1]。

咯是指用力使东西从食道或气管里出来;咳是呼吸器官受 而引起一种反射作用;嗽古代与咳同义。咯血(见《儒门事亲·咯血衄血嗽血》)、咳血(见《严氏济生方》)、嗽血(见《证治要诀·诸血门》)实际经常混谈。

咳血为病名[17]。血证之一。又称嗽血(见《症因脉治·嗽血论》)[17]。《中医药学名词》作咯血[2][1]。是指以咯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即患者咳嗽而出血,痰中带血丝,或痰血相兼的表现[1]。血由肺而来,经气道咳嗽而出,或痰中带有血丝,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18]。咳血由肺络受损所致[18]。因肺为娇脏,又为脏腑之华盖,喜润恶燥,喜清恶浊,不耐寒热,故邪气犯肺,使肺失清肃则为咳嗽,损伤肺络,血溢脉外,则为咳血[18]。

咳血来自肺脏者,多因外感风热燥火,或木火刑金,阴虚火动,灼伤肺络所致[17]。

《丹溪心法·咳血》说:“咳血者,嗽出痰内有血者。”

《症因脉治·嗽血论》说:“咳血即嗽血。”

《医林绳墨·血论》:“从嗽而来于肺者为咳血。”

《症因脉治·吐血咳血总论》:“咽中胃管呕出名吐血,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

《赤水玄珠》卷九:“嗽出痰内有血者,名咳血,又云嗽血。其因有二,热壅于肺者易治,不过凉之而已,久嗽损于肺者难治,此已成劳也。”

《张氏医通·诸血门》:“咳血者,因咳嗽而见血,或干咳,或痰中见红丝血点一两口,气急喘促。此虽肺体自燥,亦为火逆,咳伤血膜,而血随痰出也。……治宜六味丸加门冬、五味、清金壮水为主,略兼阿胶、贝母、百合、款冬、紫菀,润肺止咳之剂。血止后胃虚少食,气息不续者,劫劳散去半夏加紫菀茸及琼玉膏调理之。咳血久而成劳,或劳而咳血,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咽干颊赤,心冲潮热,盗汗减食,异功散加阿胶,或四君子加黄芪、鳖甲、麦冬、五味。阴虚火动而咳血,或痰中有血星如珠者,生料六味丸加茜根、乌贼骨、童便。”

咳血可见于西医的支气管扩张、肺炎、肺部结核、肺癌等疾病[17]。

详见咯血条。

12 便血

便血(hemafecia[1]、hematochezia[2])为病名[19]。是指以大便下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凡血从 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均称为便血[20]。便血均由胃肠之脉络受损所致[20]。治宜注重扶正,或祛邪与扶正兼顾[19]。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便血证治》说:“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亦妄行之类,故曰便血。”

《金匮要略方论》有远血、近血之分。《景岳全书·血证》指出:“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 ,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以血在便前、便后分血来之近远并不可靠,而且在不少情况下,血和大便混杂而下,难于分辨其前后。而便血的颜色,可作为诊断便血部位远近的参考。一般情况下,便血色鲜红者,其来较近,便血色紫黯者,其来较远。古代医家有的又以血色之清浊,而立肠风,脏毒之名。如《济生方·下痢》说:“大便下血,血清而色鲜者,肠风也;浊而色黯者,脏毒也。”[20]

便血可见于西医的消化性溃疡、某些急性传染病、血液病,以及结肠、直肠、 疾患等[19]。

详见便血条。

13 尿血

尿血(hematuria[2][1])为病证名[21]。出《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又名溺血(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溲血(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血证之一[22]。是指排尿时尿液中有血的表现[23]。患者小便中混有血液甚至血块,小便涩痛或无痛,随出血量多少的不同,而使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24][15]。

尿中有血,分为尿血及血淋两种情况[24]。临床上以排尿不痛或痛不明显者称为尿血;尿血而兼小便滴沥涩痛者称为血淋[24]。如《丹溪心法·尿血》说:“尿血,痛者为淋,不痛者为尿血。”

尿血的病位在肾及膀胱。其主要的病机是热伤脉络及脾肾不固。而热伤脉络之中又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脾肾不固之中又有脾虚及肾虚之别。[24]

尿血可见于西医的肾结核、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肿瘤、某些血液病等病[21][15]。

详见尿血条。

14 紫斑

紫斑为病证名[25],又称肌衄(见《医宗金鉴·失血总括》)、葡萄疫(见《外科正宗·葡萄疫》)[25]。指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症[25]。即紫癜。

紫癜(purpura[2][1])为病名[26]。《中医内科学》称紫斑,也有称为肌衄(见《医宗金鉴·失血总括》)、葡萄疫(见《外科正宗·葡萄疫》)者[25]。是指以皮肤黏膜出现紫暗色斑块及其他部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是小儿出血性疾病中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者为其特征。

《医宗金鉴·失血总括》:“皮肤出血曰肌衄”

《医学入门·斑疹门》:“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热,乃胃虚火游于外”

《外科正宗·葡萄疫》:“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人,斑渐方退”

《温热经纬·叶香巖外感温热病篇》:“按方书谓斑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

紫斑多发于学龄儿童,常见于西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等疾病。

详见紫斑条。

15 血证的辨证论治

对于血证的辨证,首先应辨清出血的部位及脏腑病位。例如同属鼻衄,但其脏腑病位有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应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等,加以辨识;其次应辨清证候的虚实,分清实热、阴虚和气虚的不同[4]。

治疗血证,应针对各种血证引起原因及损伤脏腑的不同,结合证候的虚实及病情轻重而辨证施治。《景岳全书·血证》说:“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又《明医杂着·劳瘵》说:“若先见血证,或吐衄盛大者,宜先治血。”概而言之,对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这样三个原则。一曰治火,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二曰治气,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三曰治血,如《血证论·吐血》说:“则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应根据情况结合应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因血证之中,以热迫血行所致者最多,所以凉血止血药相应地应用得较多。[4]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6 治疗血证的简易方

①红枣20枚。煎汤连枣服,可常服[4]。

②大枣4份,藕节1份,先加水煮藕节至水成粘胶状,再加入大枣同煮,每天吃适量大枣[4]。

③连翘30克,水煎,分三次服[4]。

④肌衄而兼有齿衄较甚者,可合用漱口药:生石膏30克,黄柏15克,五倍子15克,儿茶6克,浓煎漱口,每次5~10分钟[4]。

17 血证的预后

血证的预后,主要与下述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引起血证的原因。一般来说,外感易治,内伤难治,新病易治,久病难治。如《症因脉治·嗽血论》说:“外感咳血,壅于肺者易治;内伤门损于肺者之难治也”;二是与出血量的多少密切有关。出血量少者病轻,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气随血脱的危急重症;三是与兼见症状有关。出血而伴有发热,咳喘,脉数等症者,一般病情较重。如《丹溪心法·吐血》说:“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胜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景岳全书·血证》亦说:“凡失血等证,身热脉大者难治,身凉脉静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气逆,脉见弦紧细数,有热不得卧者死。”[4]

18 文献摘录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热至则……血溢血泄,……之病生矣。”

《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篇》:“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

《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失血叙论》:“夫血犹水也,水由地中行,百川皆理,则无壅决之虞。血之周流于人身荣、经、府、俞,外不为四气所伤,内不为七情所郁,自然顺适,万一微爽节宣,必至壅闭,故血不得循经流注,荣养百脉,或泣,或散,或下而亡反,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诸证生焉。”

《济生方·吐衄》:“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

《明医指掌·衄血》:“衄血,鼻中出血也。”

《明医指掌·溺血》:“尿血者,小便血也。盖心主血,通行经络,循环脏腑,若得寒则凝涩,得热则妄行。失其常道,则溢渗于脬,小便出血也。”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宜补肝不宜伐肝。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即是火,气降即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患矣。降火必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不能归经矣。”

《景岳全书·血证》:“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为齿衄。此手足阳明二经及足少阴肾家之病。盖手阳明入下齿中,足阳明入上齿中,又肾主骨,齿者骨之所终也。此虽为齿病,然血出于经,则惟阳明为最。”“便血之与肠澼,本非同类。盖便血者,大便多实而血自下也;肠澼者,因泻痢而见脓血,即痢疾也。”

19

脑血管意外即急性脑血管疾病。急性脑血管疾病为病症名。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指一组突然起病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性的疾病。本病可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主晏包括脑血栓杉成和脑栓塞。

详见百科词条:脑血管意外 [ 最后修订于2015/6/26 13:56:27 共12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猪血的别名 3 猪血的营养价值 4 猪血的选购 5 猪血适合的人群 6 猪血的食疗功效 7 与猪血相克的食物 8 猪血的食用建议 9 《辞典》:猪血 91 出处 92 拼音名 93 来源 94 原形态 95 化学成份 96 性味 97 功能主治 98 猪血的用法用量 99 附方 910 猪血的临床应用 91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猪血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猪血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猪血 1 拼音

zhū xuè

猪血,又称液体肉、血豆腐和血花等,性平、味咸、是最理想的补血佳品。猪血一年四季都有售,以色正新鲜、无夹杂猪毛和杂质、质地柔软、非病猪之血为优。

2 猪血的别名

液体肉、血豆腐、血花

3 猪血的营养价值

1 猪血血中含铁量较高,而且以血红素铁的形式存在,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和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多吃些有动物血的菜肴,可以防治缺铁性贫血,并能有效地预防中老年人患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症;

2 猪血中含有的钴是防止人体内恶性肿瘤生长的重要微量元素,这在其他食品中是难以获得的;

3 猪血含有维生素K,能促使血液凝固,因此有止血作用;

4 猪血还能为人体提供多种微量元素,对营养不良、肾脏疾患、心血管疾病的病后的调养都有益处,可用于治疗头晕目眩、吐血衄血、崩漏血晕、损伤出血以及惊厥癫痫等症;

5 除此之外,猪血还能较好地清除人体内的粉尘和有害金属微粒对人体的损害;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猪血中的蛋白质经胃酸分解后,可产生一种消毒及润肠的物质,这种物质能与进入人体内的粉尘和有害金属微粒起生化反应,然后通过排泄将这些有害物带出体外,堪称人体污物的“清道夫”。

4 猪血的选购

据调查,我国妇女儿童缺铁性贫血者比例很高,而有相当人数的老年人体内蛋白质不足,都可用猪血加以食疗,以提高免疫功能,减少贫血,增强体质。

5 猪血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每次约50克

1 适宜贫血患者、老人、妇女、从事粉尘、纺织、环卫、采掘等工作的人食用;适宜血虚头风眩晕者食用;适宜肠道寄生虫病人腹胀嘈杂者食用;

2 高胆固醇血症、肝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少食;凡有病期间忌食;患有上消化道出血阶段忌食。

6 猪血的食疗功效

味咸、性平;

有理血祛瘀、止血、利大肠之功效;

中医认为,猪血可医治干血痨。

7 与猪血相克的食物

猪血不宜与黄豆同吃,否则会引起消化不良;忌于海带同食,会导致便秘。

8 猪血的食用建议

1 买回猪血后要注意不要让凝块破碎,除去少数黏附着的猪毛及杂质,然后放开水一氽,切块炒、烧或作为做汤的主料和副料;

2 烹调猪血时最好要用辣椒、葱、姜等佐料,用以压味,另外也不宜只用猪血单独烹饪。

9 《辞典》:猪血

91 出处

《别录》

92 拼音名

Zhū Xuè

93 来源

为猪科动物猪的血。

94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猪肉"条。

95 化学成份

猪血含水分95%,蛋白质43%,脂肪02%,碳水化物01%,灰分05%;钙69毫克%,磷2毫克%,铁15毫克%。血豆腐(煮过的猪血凝块)含水分79%,蛋白质189%,脂肪04%,碳水化物01%,灰分1%。

96 性味

咸,平。

①《千金·食治》:"平,涩,无毒。"

②《纲目》:"咸,平,无毒。"

97 功能主治

治头风眩晕,中满腹胀,嘈杂,宫颈糜烂。

①《别录》:"主奔豚暴气,中风头眩,淋沥。"

②《千金·食治》:"主卒下血不止,美清酒和炒服之。"

③《日华子本草》:"生血,疗奔豚气。"

④《纲目》:"清油炒食,治嘈杂有虫。"

⑤《医林纂要》:"利大肠。"

98 猪血的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干燥为末。外用:生血涂敷,或干燥粉末喷撒。

99 附方

①治中满腹胀,旦食不能暮食:不著盐水猪血,漉去水,晒干为末,酒服取泄。(《怪证奇方》)

②治痘疮倒靥,用猪尾血一匙,调龙脑少许,新汲水服。(《纲目》)

910 猪血的临床应用

治疗宫颈糜烂:取新鲜猪血加工干燥成粉末后,加入15%白芨粉及3%熟石灰混合,用于局部撒布。每日上药1次。用时先以1%乳酸液冲洗 ,然后将药粉均匀地喷撒于宫颈糜烂面上,再以带线棉球填塞,次日取出。对颗粒型者,先将颗粒薄膜擦破,使之出血少许,然后上药,效果较好。治疗单纯性糜烂67人,痊愈54人;颗粒型28人,痊愈16人; 型2人,略有好转。

911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猪血的方剂 猪血脑子

:zhūxuènǎozǐ《卫生总微》卷八:方名:猪血脑子组成:生龙脑1字(研细),猪血(猪尾上取)半

乳香猪血膏

丸,如樱桃大。附注:乳心丹(《痘疹仁端录》卷十三)。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乳香猪血丹。

红白丹

:hóngbáidān处方:砒朱、鸡子清(调剧在猪血红纸上,晒干,烧灰)5分,雄黄1钱,朱砂1钱。制

败猪血散

拼音:bàizhūxuèsǎn处方:猪血(腊月内取杀猪流血尽时滴出者,贮阴自干)。制法:上为末,以猪

玄黄丹

:用硫黄为丸,青黛为衣。用药禁忌:凡服硫黄者,忌猪血、羊血、牛血及诸禽兽之血,慎之。各家论述:硫黄,

更多用到中药猪血的方剂

用到中药猪血的中成药 二十五味大汤散

5g渣驯膏40g石榴子70g豆蔻25g木瓜60g猪血粉60g甘青青兰50g骨碎补60g芫荽50g獐牙

益气维血颗粒

:益气维血颗粒YiqiweixueKeli处方:猪血提取物130g、黄芪100g、大枣100g制法:

二十五味大汤丸

5g渣驯膏40g石榴子70g豆蔻25g木瓜60g猪血粉60g甘青青兰50g骨碎补60g芫荽50g獐牙

化毒散

煮水干,去甘草,郁金为末,入生脑子半钱,研匀,生猪血研成膏。附注:败毒散(《普济方》卷四○三)。《魏

还少丹

核,同炼蜜共为丸,如梧桐子大。用药禁忌:忌莱菔、猪血、羊肉。《叶氏女科》卷四:组成:熟地黄4两,山药

更多用到中药猪血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猪血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八]疮疹论

密遍身。其势太甚。儿甚苦之。及变黑倒不出者。急以猪血脑子救之。沈存中侍郎有方。治疮疹欲发。及伏陷危困

《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卷兽之一]豕

∶妇人嘈杂,皆血液泪汗变而为痰,或言是血嘈,多以猪血炒食而愈,盖以血导血归原之意尔。此固一说,然亦有

《幼幼新书》:[卷第十八]疮疹倒第七

)马牙硝(各半两)脑麝(各细研,一分)上件一处同猪血拌调细匀,用一宽旧竹筒一个,底留一节,都入诸药在

《奇效良方》:[疮诊论卷之六十五疮疹论药方]毒瓦斯壅瘀倒靥黑色第十

,心病也,疮疡,亦心所主者,故用也。九十八、麝香猪血丸。治小儿疮疹不透。上旋取猪心血调麝香少许,两手

《奇效良方》:[疮诊论卷之六十五论疮痘初出证第一]论疮痘已出后复生他疾第三

动脉内血压高,血液流动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动脉出血,颜色鲜红,呈喷射状;静脉内血压较低,血液流动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小,血液流动较慢.静脉出血,颜色暗红,缓慢流出.因此动脉出血比静脉出血严重.有的血管“刺之能射”的是动脉;有的血管“不能射”的是静脉.

故选A.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血瘀本质 1 拼音

xuè yū běn zhì

2 英文参考

Essence of blood stasis

3 注解

血瘀本质是对中医血瘀证形成机理及其病理学基础的现代认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认为血瘀与血液循环障碍、尤其是微循环障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临床血瘀证患者的甲皱和球结膜微循环及同位素I151尿酸冠脉流量指数测定、通过血流图对不同血瘀证患者器官血流量治疗前后的测定等,均证实了以上论点。

(2)认为中医的血瘀和血瘀证包括血栓形成及血栓性疾病。研究发现血瘀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和功能改变主要有:细胞形态改变,电镜下表面皱折及伪足增多,可见血小板粘附于红细胞上;大型血小板比例增多(直径大于35μm);有聚集倾向的血小板增多,聚集比例增大而吞噬能力下降;血小扳颗粒减少,空泡增多,颗粒间互相融合:环周微管消失并出现微丝,等等。因此认为,血小板易于激活发生聚集,是“内结为瘀”的形态学基础。血小板易于变形、聚集、融合性强使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体增多,且又融合成不可逆的聚集体,聚集体粘附于血液其它成份,不断增大,附着于血管壁,使管腔变窄,血流缓慢瘀滞,最终造成“血脉凝泣”。

(3)认为血瘀证与代谢失调相关。许多代谢失调性疾瘸如硬皮病、角膜瘢痕、外阴硬化性萎缩性苔癣等均表现有各种血瘀见证,且施用活血化瘀药后,通过对胶原代谢的影响及对某些脂质及酶的影响,可使症状缓解。

(4)认为血瘀和血瘀证与免疫功能障碍有关。许多免疫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见证,且能通过活血化瘀疗法使T和B淋巴细胞的比例恢复正常,或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或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活力,或阻断促凝血因子和消除血中已被激活的凝血物质以及抗炎及抑制免疫性抗体的作用.

(5)血瘀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在一些血瘀证的患者中,可见有不同程度的全血粘度,血球压积、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流减慢等。而另有部分血瘀患者的血液粘度呈低下改变,故有的学者将“高血液粘度症”和“低血液粘度症”两类病理改变与中医血瘀证的“血实证”和“血虚证”相比较。

(6)血瘀与体液调节和内分泌紊乱之关系。一些现代医学认为是体液调节功能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往往有“血瘀”的见证,且经活血化瘀治疗后,内分泌紊乱可得到程度不一的改善或纠正。

综上所述,血瘀包括四个方面的病理变化:

(1)血液循环障碍,主要是静脉血循环、尤其是微循环障碍所造成的瘀血、出血、血栓、水肿等;

(2)炎症所致的组织液渗出、变性、坏死、萎缩、增生等;

(3)代谢障碍引起的组织病理反应;

(4)组织无限制的增生或细胞分化不良。上

述诸方面的改变在血瘀证中的表现可以是单一的,也可表现为多方面的。

古籍中的血瘀本质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四章·气血虚实]第四节·血实证

充血症”,也不能机械地看作血实。这里的瘀血蓄血,本质上是血的病态;所谓“实”者。是“塞实”的实,不是

《医述》:[卷十·杂证汇参]厥

着气而暴死者,名曰食厥,宜二陈汤探吐之。有大怒载血瘀于心胸而暴死者,名曰血厥,宜逐瘀行血。有感臭秽瘴

《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下]女科

痛如束,腹膨欲胀,八脉为病。鹿角小茴茯苓杜仲当归本质最虚,多忧积郁。春深入夏,阳气发泄,脾弱失运,纳

《临证指南医案》:[卷二]吐血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牛血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牛血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牛血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牛血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牛血 牛血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niú xuè

2 《辞典》:牛血

21 出处

《本草蒙筌》

22 拼音名

Niú Xuè

23 来源

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血液。

24 性味

咸,平。

①《纲目》:"咸,平,无毒。"

②《本经逢原》:"性温。"

③《医林纂要》:"甘咸,平。"

25 功能主治

理血,补中。治便血,血痢,经闭,血虚羸瘦。

①《本草蒙筌》:"补血枯。"

②《纲目》:"解毒利肠。煮拌醋食,治血痢、便血。"

③《本经逢原》:"能补脾胃诸虚,治便血、血痢,一切病后羸瘦,咸宜食之。"

④《医林纂要》:"破瘀通经,利大小便。"

26 牛血的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

27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牛血的方剂 玄黄丹

,青黛为衣。用药禁忌:凡服硫黄者,忌猪血、羊血、牛血及诸禽兽之血,慎之。各家论述:硫黄,火之精也,人

补火丸

用量:每服10丸,日渐加之。注意:忌猪血、羊血、牛血及诸禽兽之血。各家论述:方中硫黄,火之精也,故用

秘传仙遗粮散

无妨。用药禁忌:切忌房事、茶、生冷、煎炒、鸡、鹅、羊、牛血,虾,猪蹄首各发物、动风之物。只用雄猪肉。

虻虫散

圣济总录》卷一四八:方名:虻虫散组成:虻虫(初食牛血者)27枚。主治:蛇螫人窍出血。用法用量:以温

雷丸

,不得少于20%。含量测定: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牛血清白蛋白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制成每1ml含

更多用到中药牛血的方剂

用到中药牛血的中成药 珍珠明目滴眼液

即显紫色。含量测定: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结晶牛血清白蛋白(生化试剂,电泳纯)25mg,加水制成每

丹参

拼音:dānshēn英文:radicessalviaemiltiorrhizae;Salviamil

更多用到中药牛血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牛血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诸虫伤

。)麻鞋底(炙熨。)乱发(烧熏。)灯火(照熏。)牛血猪血(并主误吞蜈蚣,饮之至饱,当吐出也。)蜂、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七]虻虫三百六十二

去翅足炒用。恶麻黄。此虫善吮牛血。苦,微寒,有小毒。逐瘀破症,通经坠胎。生胎欲去,用十枚烧末酒下。(

《本经逢原》:[卷四兽部]牛

燔之酒服。宗曰,烧灰主妇人血崩,大便下血,血痢。牛血性温,能补脾胃诸虚,治便血、血痢,一切病后羸瘦咸

《本草害利》:[肝部药队〔泻肝次将〕]虻虫

在须臾。色青入肝,泻血破瘀。〔修治〕五月蜚虫啖马牛血者,伺其腹满,掩取干之,去翅足,炒熟用。《本草害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四十八马汗入疮]诸蛇螫

上一篇:发髻的历史下一篇:关于黄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