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按摩的典籍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医按摩的典籍记载,第1张

运用手、指的技巧,在人体皮肤、肌肉组织上连续动作来治病,这种方法,叫作按摩疗法。

我国史记上记载先秦时期名医扁鹊,曾用按摩疗法,治疗虢太子的尸厥症。至今已两千多年,可见按摩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我国最早的按摩专书,当推《黄帝按摩经》(十卷,见《汉书。艺文志》),可惜早已亡佚。但在现存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里,许多地方,谈到按摩。如《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又《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洽宜导引按跷。”可见古代很早就已掌握用按摩疗法来治疗肢体麻痹不仁、痿症、厥症、湿症和寒热等症。

《东床坦腹》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

原文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逸少,因嫁女与焉。

翻译

郗太傅在京口,派一个门客拿着自己给王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见过信后对这个门客说:“你到东厢房去任意挑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赶回郄府,对太傅说:“王丞相的各个儿子都值得夸奖。听说我为您选女婿,都故作姿态,以示不凡,只有一个年轻人,露出腹部躺在东床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郄太傅说:“就是这个公子最好。”太傅郄鉴询问调查他,原来是王羲之,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

-----------------------------

注释

  郗(xī)太傅:郗鉴太尉是掌管军政大权的官名。太傅:官名。“太傅”系“太尉”之误。

  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附近。门生:这里指门客。王丞相:晋朝的王导,做过丞相。

  往东厢:到,去东厢房。可嘉:值得夸奖,值得赞许。矜持:故作姿态,以示不凡,不自然的样子。

----------------------------------------------

赏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风度,一代人的文章。这则小品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心仪神驰的“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篇大文章,但《东厢坦腹》不是以大写大而是以小托大借助我们通常所说的“招女婿”这件事,突现了魏晋文人士大夫的风度。太傅都鉴“求女婿”,是起点,这一点妙在都鉴儿女婚姻大事自己不身体力行,却差门人送信找王丞相。王丞相也随便得很,让送信人自己到东厢房去“任意”挑选。怎么挑选,文章故意留出一片空白,写门生回来汇报情况,以诸郎矜持作背景,突出“一郎”之奇,明明“闻来觅婿”却“如不闻”,光着肚皮躺在床上,竟当作无事一般。奇在有其婿必有其翁,郄太傅竟又不加思索作出抉择:“此正好”。鲁迅先生说的魏晋人的“通脱”,“即随便之意”,在翁婿两人身上被描写得相当生动。象郡鉴和王羲之这样通脱随便而自由的生活,在斤斤计较于物质生活的现代人这儿是不见了。现代人一潇洒一自由就变成了不三不四的嬉皮彭克。

这则小品从文风来讲也相当入微地散发着魏晋通脱、清峻、平和的风格。寥寥百来字,著墨不多,完全是信手拈来,便又字字传神于阿堵,因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实在是即事见人的文章高手。这则小品实则上写活了郄鉴太傅、王导丞相和王家诸郎、王羲之。关键在于完全通过门人的视角发散出去再收敛起来,因而文字特别简约清峻。一层写送书暗中选人,一层写汇报明里交代选人经过,最后写太傅访之的结局,“所以把女儿嫁给这个人了”。写人物动作是“床上坦腹卧”,写都公对话是“正此好”,三个字活龙活现地凸现了王羲之与他择婿理想模式吻合后的意外喜悦之情。读了这则小品;,才能理解为什么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会出自王羲之之手。试想没有这样超拔脱俗的人品哪来这潇洒飘逸的书品呢

----------------------------------

 启示

  世人称女婿为“东床”,便是由这个典故而来。

  选女婿是要看人才,看品性。有才华的人多狂傲不羁,所以羲之坦腹迎客;有气质的人多真实稳重,所以羲之“如不闻”。郗太傅可谓慧眼认人。其实不只是选女婿,其他选拔人才也大多如此。然而现在却有许多人选择“绣花枕头”,喜欢衣冠楚楚的矜持的人,而对有个性的视而不见。不知是时代进步了,还是眼光落后了。

------------------------------------------------

作者简介

  刘义庆,字季伯,原籍南朝宋彭城,世居京口,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刘义庆“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

作为今年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国际体育赛事之一,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冬奥会。我一直觉得奥运会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以,冬奥会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除了人们脸上的微笑,就是“握手”的肢体动作。我甚至觉得冬奥会是“握手”频率最高的一次交流会。——第一次见面握手,走下讲台握手,久别重逢握手,最后道别握手。似乎通过这些握手,加强了全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所以,“握手”是人际交往的法宝。

网络图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握手”这个在当今世界人际交往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法宝,在中国古代却很有意思。众所周知,古代中国人常见的见面礼仪是“鞠躬”,也就是说,两个人见面时,会握紧拳头,互相鞠躬。更重要的见面礼仪是鞠躬甚至磕头。“握手”与葬礼有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握手在古代是一种不吉利的行为。

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丧葬习俗中就有“握手”之名,指的是用黑带将一个物体绑在死者的手臂上。这种丧葬习俗不仅被继承,而且被发扬光大。本文根据《新唐书李乐志》、《明史丧礼》等古籍记载,记述了葬礼中“握手”的规定。古人举行葬礼时,要把钱币和谷物放在死者口中,以示有食有花。他们所说的被称为“内含物”;用棉球塞住死者的耳朵,以示对坟墓里鬼哭狼嚎充耳不闻。这种用棉花填充的球叫“满耳”;但如果死者手里拿着玉或其他物件,表示不能让手去另一个世界,这个东西就叫“握手”。直到清末,“握手”仍被用作一种丧葬礼仪。在小说《文明史》中,晚清的李伯元描写了晚清官员与意大利地质专家的第一次会面,把“握手”换成了“牵手”;清末著名的《官场现形》写道,清廷有些官员也用“手拉手”讨好洋人。可以推断,中国古代没有“握手”礼仪,现代流行的握手礼仪是从西方传入的。

网络图

但是,如果我们要这样理解中国古代的“握手”,就会产生误解。因为古籍中还有一条关于“握手”的记载,很快颠覆了你的分析和想象。“握手”在习语“握手”中的含义几乎与现代流行的握手礼仪中所表达的含义相同。这个习语来自一个历史事实。记载刘秀和李桐初。

第二次见面的场景是:“见面,说话,握手。”这意味着刘秀和托马斯李第一次见面,谈了很长时间并互相握了手。双方都很开心。“握手”是另一个与握手有关的习语,这似乎是一种外交语言,不同于刘秀和托马斯李在葬礼上表达的“握手”和“握手”的含义。

所以我觉得古代中国人对“握手”这种关乎生命、仪式、死亡的肢体动作有着强烈的想象。虽然耐人寻味,但也把“握手言和”提升为一种“道”,一种哲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