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为什么会成为有去无回的“死亡之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罗布泊为什么会成为有去无回的“死亡之海”?,第1张

罗布泊有双鱼玉佩那样离奇的传闻,也确实曾发生过一些科考队员失踪的事件,但对于准备充足的人来说,罗布泊也许也算不上“有去无回的死亡之海”。

罗布泊曾是我国境内第二大的内陆湖,由于塔里木盆地的一些河流改向等因素,使得罗布泊蒸发量远大于汇流量,最后水分蒸发完之后形成了一片沙漠。人在沙漠中确实难以承受,干燥缺水缺少食物,地表缺少标志物难以辨别方向,如果误入其中或者准备不足就进入探险,自然会有危险。对现在的人类来说,罗布泊是很危险但也不至于有去无回,在现代导航、 汽车 等工具的协助下,穿越罗布泊不算很难的事情,不过仍得考虑一些意外因素,准备充足的应对措施。

进入罗布泊有去无回的都是彭加木那样突然遇到极端气象事件或者准备本身就不足自己又比较“作”任性进入的人,由于沙漠白天热晚上冷,也会出现一些类似水潭的“蜃景”,在寒冷或者极度口渴的情况下,人会做出一些离奇的行为,比如冻到了极致反而会脱衣服,以往一些不幸在罗布泊遇难的人中,有一些在被找到后尸体都保持奇怪的姿势。罗布泊地下有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也有一些巨大的地下水系统,也由于曾经位于水下,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在也有相应的工业活动,周边也有植树活动,防止沙漠进一步扩张。

现在的罗布泊仍然是人迹罕至,不过工业、 旅游 、科研、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活动依然又很多,由于都是准备充足的活动,也很少发生人员失踪等事件了。

罗布泊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曾是我国著名的“丝绸之路”,后来成为一片干涸的荒芜之地,故被人称为“死亡之海”,因外形酷似人的耳朵,也被称为“地球之耳”。

1980年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神秘失踪,1996年著名探险家余纯顺穿越罗布泊不幸遇难,更为这片荒芜之地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大家听到最多的就是关于彭加木失踪的“双鱼玉佩事件”。1980年5月,彭加木担任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队长,6月17日上午,科考队携带的水和汽油几乎用尽,彭加木留下一张“我往东去找水井”的字条便独自出去了,这一走,便再也没有回来。

关于彭加木失踪的消息传开后,各种传言都有,有人猜测双鱼玉佩事件并非字面上指的是一块玉佩,而是一项行动代号,据说这种机器能产生镜像复制功能,甚至能连接更高维度空间,彭加木是不小心触动了双鱼玉佩开关,被镜像复制成了两个等等。还有的说科考队里混进了敌特,彭加木发现了敌特阴谋,他一时无法相信队伍里的任何人,为了避免珍贵的标本落到敌特手中,便找个借口说去找水,实际上是带着标本向外界求助。

双鱼玉佩事件被传得很邪乎,各种版本的都有,大家不必相信,就当做故事听听就行。说是内部渗入敌特保护标本,也是无稽之谈。比较有意思的是,有网友提出的几点疑问倒是可以思考下。

第一点,补给所剩无几时,科考队与上级取得联系,并得到回复会送来救援物质,为何彭加木不等救援赶来,独自一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水?

第二点,彭加木主攻植物病毒和生物化学,官方的说法是彭加木科考前去寻找重水,重水是作为核武器的重要原料。让彭加木去找重水,专业上不对口啊。

第三点,彭加木的同事夏训诚,地理学家,他和彭加木最先提出详细考察罗布泊,巧合的是,作为科考队重要成员,身为科考队副队长的夏训诚在出发前突然飞到美国参加一次会议,彭加木失踪后,夏训诚从美国飞回来,先后28次参与寻找彭加木,夏训诚不参与这次科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关于搜寻彭加木,两人非亲非故,28次搜寻为嘛这么拼命?到底是寻找彭加木这个人,还是寻找他随身带走的东西?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从后来的采访中可以看出,夏训诚痛心失去彭加木这个优秀同事,但对于这次科考具体内容只字未提。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如此的渺小。正是一代代伟大的勇敢者不畏艰难地 探索 ,大自然的奥秘才被世人所熟知,前路漫漫,人类的脚步从未停止。

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干涸的湖泊形成的咸水湖河床,由于形状宛如人耳,被誉为“地球之耳”,由于环境恶劣,在里面遇难人数不计其数,又被称作“死亡之海”,是陆地上的百慕大三角。虽然被称为“死亡之海”,但是只要严格遵守进入罗布泊的季节规定,并由专业的向导带队组团进入还是很安安全的,并不会出现耸人听闻的有去无回之说。

每年的4月中旬和10月是进入罗布泊的最佳时间,沙漠风较少,相对风险小。6月到9月是进罗布泊最差时间,也是风险最大的几个月,特别是7月是绝对不适宜进入的,那个时候的罗布泊地表温度能达到80度,如果不按照既有的行车路线行驶,一旦抛锚,里面没有手机信号,没有卫星电话,想徒步走出来是很艰难的事情,钾盐壳坚硬无比,徒步非常困难,如果遇到沙尘暴很容易迷路。每年都有在罗布泊失踪死亡的案例,一直没有间断过。

汉朝时期,罗布泊这里曾经有一个人口众多,颇具规模楼兰古国。它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公元630年消亡。最早来到罗布泊的意大利人马克•波罗。他在游记中写道:“此漠甚长,需时一月,方能度过,沿途尽是沙山沙谷,无食可觅”。唐代高僧玄奘描述罗布泊“风助流沙,无水草,多热毒鬼魅之患,无经路,行人往返, 识耳。”可见古人穿越罗布泊是异常困难的,一路上没有食物,没有道路,没有代步工具,凭着两条腿,走出罗布泊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

罗布泊一直非常神秘,死亡之海更是罗布泊的别称,不仅是因为在这片死亡之海中,寸草不生,高温不断,周围环境沙漠化非常严重,每年都会有在这里失踪的探险者。更因为很多离奇事件把罗布泊渲染的异常神秘。

1981年6月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时神秘失踪,种种猜测将彭加木失踪事件渲染的光怪陆离、人心惶惶。直到现在,彭加木的尸体仍然没有下落。1996年6月著名旅行家、人称当代徐霞客的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探险时遇难。加上传说中的和田丧尸事件、罗布泊双鱼玉佩复制人事件把罗布泊的神秘感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神秘事件由于网络的传播不断被人有意或无意的夸大,甚至加入本来没有的情况,人云亦云,所有传闻都没有得到过证实,也无法证实。一切看起来就如诡异小说一样,大家不必太当真。

罗布泊人迹罕至,我们很难到达那里去看个究竟,所以长久以来一直被神秘化。这里虽然荒凉,但是是一块资源宝地,地下探明有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更是座落着世界最大钾肥生产基地,大家可以从谷歌地图上看到荒凉的罗布泊上出现规则的蓝色区域,那就是钾盐的晒盐场。这里生产的钾盐使原本钾资源严重匮乏的中国,成为国际钾肥市场的价格洼地,同类产品中国到岸价比周边国家低几十美元。中国农民用上了世界上最便宜的钾肥。从地下采出天然卤水,经4级盐田晒制成生产用原料钾混盐和光卤石,经过采矿、分解、浮选、混合结晶、离心干燥,制成硫酸钾成品通过专用铁路送往全国。罗布泊盐湖面积10350平方公里,钾资源总量118亿吨。

在罗布泊还没有被开发的时候,这个地方确实是“危险”系数很高。我国的科学家彭加木,就是在一次考察罗布泊返回的过程中,神秘失踪,至今也不太确定是否找到的就是他的遗体。而彭家木的失踪,也给罗布泊又增加了一份神秘。

罗布泊曾经是一片巨大的湖泊,要不然名字里面也不会带一个泊字。在罗布泊水资源充足的时候,这里曾经孕育出了楼兰文化。可是随着 历史 变迁,罗布泊水资源逐渐退化,楼兰古国也逐渐消失在了茫茫 历史 之中。特别是到了近代,罗布泊直接完全干涸,剩下了一片黄沙。而彭加木等人就是为了考察罗布泊河床资源,所以才不顾危险几次进入罗布泊勘探考察。因为那时候罗布泊处于无人区,一旦遇到天气异常或者物资匮乏,很容易密室方向。而且求救也十分困难,只能够使用卫星电话向军队求救。所以说,一般人进去后,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十有八九是出不来了。所以可以成为“死亡之海”也不为错。

不过,罗布泊经过看摊,发现了优缺资源,钾盐。所以进入21世纪后,国家对罗布泊进行了重点开发,修建了钾盐生产基地,并且配套修建了铁路。为此,还成立了罗布泊镇。另外,鉴于罗布泊特有的地址环境,其也成为了著名的 旅游 探险圣地,所以每年自驾游来这里的人也十分多。可以说,罗布泊现在已经不是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而是人气很旺的地方。相应地,为了安全,这里也建立了一系应急预案来防止罗布泊危险情况出现。基本上只要注意各种 旅游 安全规则,根本就不会出现上世纪那样的有去无回事情。除非个人找死,专门去一些危险、没有人迹且容易迷失的地方,这样谁也救不了你。

所以说,现在的罗布泊,早已不是那个“死亡之海”了。

我曾经三次穿越罗布泊,第一次是沿着孔雀河故道,从西往东穿越罗布泊湖心到达甘肃疏勒河旁的阳关故址;第二次是从若羌向北穿越罗布泊湖心、库鲁克塔格山到达原子弹实验基地马兰;第三次是从塔里木河尾侣的铁干里克向东北斜着穿越罗布泊湖心到达甘肃敦煌。没有你们说得那么可怕!彭加木之死是他违背了基本的地质考察规则,犯了不能原谅的低级错误(原因只有他自己知道),野外考察规定,如果迷路,就地等待救援,不许离开营地。所以,当时除了彭加木,所有的人都获救了。余纯顺之死,是他咎由自取,违反进入罗布泊的季节规定,罗布泊气候恶劣,每年只有10月和5月才能进入,其他时间不适宜进入。特别是6-7月是绝不能进入的。余纯顺死活不听从巴州 旅游 局的劝告,强行进入,将科学规律视为儿戏。

早年的罗布泊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塞外江南”,神秘且璀璨的楼兰古国就孕育在其中,但后来的罗布泊因为环境变化和河流改道而水资源急剧减少,最终由一个塞外江南变成了如今荒无人烟的死亡之海。

有关罗布泊“有去无回”的传说其实不无道理,因为在以前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水资源匮乏而又十分广阔的罗布泊很容易把探险者困在里面找不到方位,最终只能被罗布泊所“吞噬”,而很多人知道罗布泊则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的“彭加木事件”

1980年6月17日,我国植物病毒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时独自一人去寻找水源,结果就再也没有回来,国家和民间先后动用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去寻找彭加木的遗体,但都一无所获,由此还衍生出了各种关于罗布泊和彭加木的谣言。

虽然罗布泊吞噬过不少人的生命,但现如今的罗布泊其实已经不是什么有去无回的“死亡之海”了,21世纪以来国家在罗布泊建起了小镇而且还开通了火车,现如今罗布泊已经成为了著名的 旅游 探险胜地,除非有人专门去一些危险的地方,否则罗布泊还是很安全的。

说到中国神秘的地方,自然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一些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人迹罕至才会显得神秘,因为很少有人去了解的不多,所以会产生神秘感,再加上环境条件恶劣,对人类的挑战非常大,使得很多人进去都遇到危险和困难,使得这些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神秘,而越是这种地方就越会有一些神秘的传说存在。

为什么会有传说,其实就是一些人对这个地方不了解,而且又向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一些事情,让人对这种地方产生了幻想,最后把这种事情经过加工成为一些吸引人的消息,而在我们中国说到神秘的地方就不得不说罗布泊死亡之海这个生命禁区。

其实罗布泊的神秘最开始并不是来源于彭加木事件,在这个事件之前罗布泊的神秘其实就来源于过去存在的古时候的东西,比如说楼兰古国小河墓葬群这些,而在近代罗布泊出现的神秘事件越来越多,各种人员飞机失踪事件,1949年一架由重庆飞往乌鲁木齐的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在罗布泊东部被发现,飞机上的人全部死亡,怪异的是飞机本来向西北方向飞为何会偏离航线出现在东南方向。

1950年一名部队官兵在剿匪过程中失踪,时隔30年后在距离出事地点100对公里外发现了他的遗体,1980年彭加木率领考察队进入罗布泊,最后彭加木失踪,这个事情当时轰动全国,成为了最神秘的事件之一,1995年米兰农场3名职工开车去罗布泊寻宝最后失踪,后来在距离楼兰17公里外的地方发现了两人的遗体,还有一人下落不明,而两名死者死因不明,奇怪的是他们的车子完好无损非常正常可以使用,车上还有大量汽油以及大量的生活淡水和食物,1996年探险家余纯顺在徒步穿越罗布泊时失踪,当搜寻人员发现他时已经死亡5天,死亡地点偏离方向15公里,而他死的时候头恰巧对着他上海老家的方向。

当然最过神秘的还是属于彭加木的失踪和传说中的双鱼玉佩事件,这个事情被传得神乎其神,涉及到了植物病毒,复制人以及史前文明遗迹和先进的仪器,甚至把核武器实验跟这些联系在一起,造成了罗布泊的无限神秘感,罗布泊真的有那么神秘吗?其实罗布泊的确神秘但是也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神乎其神。

1972年美国卫星拍摄到了我国罗布泊的整体外表,至于为什么美国卫星会特意拍摄罗布泊,其实当然是因为核实验场的关系,而美国卫星拍摄的显示,罗布泊整体外形看起来非常像人的耳朵,这也是后来很多人都把罗布泊叫做地球之耳,形成这个形状的原因在后来研究发现是属于河流冲刷形成的,在解放初期,罗布泊其实并不是现在这样环境恶劣的样子,而是牛马成群,绿水环绕水草丰美的 生命绿洲。

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上游河流的改道以及人为耕种引流了大量上游河流的用水,使得给罗布泊补给的水越来越少,由于该地区气候异常而且罗布泊湖面宽广但是深度不深,水分的大量蒸发,而原本给罗布泊补充水量的两条主要河流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改道和断流,使得罗布泊没有水源补给,大量的水蒸发到了1970年后完全干枯形成了现在的罗布泊。

而在科学界有对罗布泊许多不同的猜测,有科学家猜测在解放时期还有水存在的这个湖泊并不多真正的罗布泊,因为这个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和古籍记载的地理位置有差别,所以有人提出了一种假设,近代见到的罗布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罗布泊,而是后期河流泥沙沉积形成的一个琥珀,真正的罗布泊在很多年前就干枯了,而也有科学家提出了新的说法就是罗布泊漂移说,就是认为罗布泊在低下移动,因为罗布泊地下有大量的地下河,一旦水量充足就会涌到地面从新形成湖泊,而现在的罗布泊其实就是一个巨大范围的统称,过去真正的罗布泊就在这个统称的范围之内,这些都是一些科学家的猜想,但是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

其实罗布泊还是能够穿越的,在一定情况下罗布泊的确能称得上是死亡之海,但是在当前大部分情况下罗布泊还是可以征服的。准确地讲罗布泊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境内,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低点,罗布泊如果称之为死亡之海,那么世界上大部分沙漠都可以这样称呼,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利比亚沙漠,都不是人类可以随便穿越的。

如果一个没有经过户外特殊训练的人,且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想要穿越罗布泊沙漠,基本上没有生还的可能,这源于人类的生理需求,就像挑战珠穆朗玛峰一样,如果没有万全准备,很容易永远留在珠峰。很不幸,当年彭姓科学家显然就是在没有完全的准备下贸然探险罗布泊,这一著名事件,也让罗布泊看起来充满了神秘。

但其实罗布泊并不是真的有去无回, 历史 上罗布泊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那时还是一片大湖。罗布泊本身名字在蒙古语当中是“水汇集的湖”,但是翻译为汉语就透露着一股诡异,而且关于罗布泊的灵异事件也越传越邪乎,所以当前我国赋予罗布泊的称呼也变成了“死亡之海”。从地图上俯瞰罗布泊,就像一只巨大的耳朵,所以罗布泊也有地球之耳的称呼,这更加使罗布泊透着神秘。

罗布泊真正变成死亡之海,是因为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对大自然的利用,使得罗布泊水量越来越少,因为罗布泊含盐量比较高,所以罗布泊周围不适合植物生长,罗布泊干涸后在原湖水位置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盐壳,完全变成了不毛之地,与塔克拉玛干连在了一起,这才是“死亡之海”真正的由来,不过当前已经有公路直穿罗布泊。

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罗布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境内,它地处我国塔里木盆地东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缘,从罗布泊的“泊”字不难看出,它与水的关系密切且多用于湖名。这表明在 历史 上罗布泊是一个规模不小的湖泊,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影响,导致汇水减少直至干涸并成为大片盐壳。

几年前,我随工程队,在罗布泊修路,啊,这个真不是人待的地方,我们到驻地比较艰难,路特别难走,一路灰尘很大,安营搭帐篷很讲究的,要向下挖1米深、2米宽,尔后外围搭上帐篷,用钉木桩固定牢固!我们一待3个月,全部像非洲人一样!

这里日夜温差很大,好好的天气突然沙尘暴丶突然下大雨,根本不按常理出牌,日夜温差很大,白天40度,热的穿内裤、待在帐篷最底层,下午5点后才工作,但是晚上零下20度,这种温差极度可怕!我们的饮用水开罐车到20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拉,这条线路如果记不清,根本回不来,回来时,路已无路,沙尘后,找不到路,得凭感觉一点一点往回走,这一趟至少10小时!

罗布泊被誉为“地球之耳”、“死亡之海”,为揭开罗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来,无数探险者舍生忘死深入其中,因为经常沙尘暴风、昼夜温差大丶容易迷路、水资源缺乏,白天你是找不到水的,饿死的、渴死的、冻死的很多,开车的人很难走出去,更别说步行的旅人,想穿越很难很难!

图:从卫星上拍摄罗布泊像一只大耳朵略显神秘,又被称为地球之耳

罗布泊这个名字的来源是蒙古语,其真正含义是指“水汇集之地”,罗布泊在古时如塞外江南一般,最大的时候堪比青海湖。但最终由于天山、昆仑山等山脉的遮挡作用导致水汽难以进入,河水改道等原因,最终罗布泊变成沙漠荒原“死亡之海”。

罗布泊广为人知主要是因为它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曾孕育楼兰文明。这里恶略的环境也导致很多探险探险队员的失踪死亡,例如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

还有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双鱼玉佩事件都和罗布泊息息相关。

对于罗布泊如果准备充分是完全可以安全穿越的,大多数在罗布泊丧生的都是偏离计划路线车子没油、饮水耗尽最终导致死亡。现在也有穿越罗布泊的 旅游 活动徒步或者车队穿越,前提就是要准备充分。尤其水资源在罗布泊是最缺的。

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就是因为团队面临饮水耗尽,独自一人外出找水最终失踪。

穿越罗布泊寻西域丝绸之路、探访古罗兰这对一些人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

”左寺丞第“

“一第” 是指明万历大理寺左丞刘思诲故第,现仅存门框和门前石狮,依稀可见当日之隆盛。

左寺丞第及刘思诲

明代晚期,中国出现了以江南士大夫为主、顾宪成为首的著名政治集团——东林党。他们聚集在宋代理学家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大发“清议”,主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极大地影响了朝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诸贤齐聚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东林党矛头直指政敌——宦官之阉党集团,阉党首领魏忠贤因此编制《东林点将录》,将著名的东林党人分别加以《水浒》108将绰号,企图将其一网打尽。《东林点将录》中就有赣县籍人、时任山东御史的“地乐星铁叫子”刘思诲。

刘思诲(约公元1570—1630年),字忠甫,赣县梅林人(今梅林镇梅林村),自幼家境贫寒,好学上进,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3年)入殿试,中黄士俊榜进士。历任临淮(今安徽凤阳)知县、湖广监察御史、山东道御史、大理寺左丞(享正五品)等职。任职期间,为人耿直,真心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向朝廷呈过《固守正法》等疏。

刘思诲是明晚期著名的东林党成员。他不畏阉党魏忠贤,敢于伸张正义,主持公道,是一名以敢言著称的谏官。后受阉党排挤,弃官归田,终老故乡。家乡梅林村因此建有“左寺丞第”家宅。

因“左寺丞第”旧宅正处赣南客家名人公园园址内,遂仿其宅门重建,既纪念之,也鼓励后生、晚学。

要去市级以上的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工作多数需要研究生,本科生一般不要。进入图书馆工作也不一定要图书馆学或者档案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的毕业生。英语专业、计算机专业也可以去图书馆工作的,不过学历要求也比较高,都是研究生级别。既然你那么喜欢读书,建议你读研的时候考虑一下图书馆学专业(武大、中大、川大、北大、黑大、湘潭大的图书馆学专业不错的)。毕业之后去省级馆或者高校馆。

在图书馆的职位一般有编目员、咨询员、信息管理员、古籍研究员比较适合你的工作。

如果本科毕业之后想进入图书馆工作,这个好办,在百度或者谷歌里面直接就可以搜索到相关信息。搜索词为“"图书馆""招聘"”,将时间限定在一个星期内。

问题一:如何确定论文关键词 学科体系采用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国标GB/T13745-92)。第二个关键词列出该文研究得到的成果名称或文内若干个成果的总类别名称。第三个关键词列出该文在得到上述成果或结论时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具体名称。对于综述和评述性学术论文等,此位置分别写综述或评论等。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论文,此处不写被研究的方法名称,而写所应用的方法名称。前者出现于第二个关键词的位置。第四个关键词列出在前三个关键词中没有出现的,但被该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事或物质的名称,或者是题目中出现的作者认为重要的名词。

问题二:如何找出论文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

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

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

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

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

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的论文,关键字的选取都是遵循一定规范的,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包括主题词和自由词2个部分:主题词是专门为文献的标引或检索而从自然语言的主要词汇中挑选出来并加以规范了的词或词组;自由词则是未规范化的即还未收入主题词表中的词或词组。

问题三:如何选择学术论文的关键词 须知,读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每一篇论文,往往是先通过摘要来了解文章的梗概,然后再有选择地阅读部分论文。文摘类期刊和图书情报部门也是通过摘要和关键词来决定是否摘录和进行检索的。文摘 类期 刊的文摘员在撰写摘要时,一般是参照文献作者的摘要,稍加改动就行了。如果作者的摘要写得不规范或过于简单,文摘员就要先看通看透文献全文才能下笔写,工作量较大。这时尽管你的论文水平高、有创新、有价值,他也可能放弃而去选取无须费力就能得到的摘要,而你的论文就失去被摘录的机会。

一、摘要的撰写

摘要 是以 提供论文梗概为目的,简明、确切地记述论文重要内容的短文。虽然只有几百字,却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重点包括4个要素:

1 目的― 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

2 方法― 研究中使用的方法、理论、手段、条件、材料等。

3 结果― 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得到的效果、性能等。

4 结论― 结果的分析、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启发,建议,预测等。

在必 要的 情况下,摘要可包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以及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

摘要 要着 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列强调的观点,引言中已有的内容不要再在摘要中重复,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诊释和评论,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用引文,除非该论文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发表的论文。摘要的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二、关键词的选择

关键 词是 学术论文进人流通和引用的窗口,规范关键词选择有利于图书情报机构快捷、有效地检索和引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了规范学术论文,深化学术文献的研究和统计,多层面提高文献检索水平,使更多的学术论文进人科技工作的引用范畴,从学科性质、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特点出发,规定发表在中国科协系统学术期刊中的所有学术论文,其关键词按以下顺序选择:

第一 个关 键词列出该文主要工作或内容所属二级学科名称。《运筹与管理》所刊登论文的相关二级学科名称是: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模糊数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国防经济、系统理论、系统分析与集成、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第二 个关 键词列出该文研究得到的成果名称或文内若干个成果的总类别名称。

第三 个关 键词列出该文在得到上述成果或结论时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具体名称。对于综述和评述性学术论文等,此位置分别写“综述”或“评述”等。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论文此处不写被研究的方法名称,而写所应用的方法名称。前者出现于第二个关键词的位置。

第四 个关 键词列出在前三个关键词中没有出现的、但被该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事或物质的名称,或者在题目中出现的作者认为重要的名词。如有 需要 ,第五、第六个关键词列出作者认为有利于检索和文献利用的其他关键词。选择 关键 词时不得用非公知公用的专业术语及其缩写;同义词、近义词不应并列为关键词。

许多作者对摘要和关键词不重视,七、八千字的论文,摘要仅写了一句话;关键词也是随意选两个敷衍了事。须知,读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每一篇论文,往往是先通过摘要来了解文章的梗概,然后再有选择地阅读部分论文。文摘类期刊和图书情报部门也是通过摘要和关键词来决定是否摘录和进行检索的。文摘 类期 刊的文摘员在撰写摘要时,一般是参照文献作者的摘要,稍加改动就行了。如果作者的摘要写得不规范或过于简单,文摘员就要先看通看透文献全文才能>>

问题四:论文的关键词怎么确定? 核心观点或者分论点句子的主、宾成分

问题五:毕业论文关键词怎么选啊? 应该是些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词。能体现整篇论文所讲述,论述的内容。

问题六:论文 关键词 选取 个人觉得关键词可以选你的关键词前两个 再加一个内部控制 ,不过我对物流不太懂,另外你的论文有没有用什么模型, 那个模型可以作为关键词 。或者那个erp,你问问老师可不可以。

问题七:毕业论文 关键词怎么写 什么意思 首先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弄清该文的主题概念和中心内容;

尽可能从题名、摘要、层次标题和正文的重要段落中抽出与主题概念一致的词和词组;

对所选出的词进行排序,对照叙词 表找出哪些词可以直接作为叙词标引,哪些词可以通过规范化变为叙词,哪些叙词可以组配成专指主题概念的词组;

还有相当数量无法规范为叙词的词,只要是表达主题概念所必需的 ,都可作为自由词标引并列入关键词。

问题八:如何选择学术论文的关键词 首先,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必须合乎论文主旨;

其次,我们要掌握论文的脉络框架;

然后我们就可以从以上俩个方面来提取论文的关键词;

最后,对所选出的关键词进行排序,按照主次来进行排序。

问题九:如何在文章中正确寻找到关键词 一、关于关键词解析如下:

关键词又是网络中经常提及的词语,指的是人们输入搜索框中的文字,也就是让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搜索)寻找的东西。关键词的内容大多为人名、术语、网站、新闻、软件等。例如,就今天我们学习的探讨的内容,我们可以搜索[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关键词],那么这四个词就可称为关键词了。

可以说寻找关键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平时语文课堂中的概括文章内容、提炼文章观点、归纳段落大意等,都是具体实践的过程。而“关键词”这个概念出现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早在05年就开始有了,它受到出卷老师的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每一年的高考卷都会出现了提取关键词的试题,而我们广东省也早在06年就有了涉足。

二、找到关键词的方法:

方法一:步步为营法(从语段中心话题入手)

解题基本流程:明确话题――寻找谓语――连缀成句――提取关键词

具体阐释:我们以2005年全国卷为例。

例①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四个关键词。

椐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分析步骤]

1.明确陈述的话题(对象)。

任何语段,无论是记叙、议论或说明,它总是围绕一个话题来展开的,体现话题的词语肯定是关键词之一。那么,我们就要根据不同文体来寻找语段话题(重要信息)

l 寻找中心话题小秘笈: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叙述的对象(人、事)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中心论点或中心论题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说明对象

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描写对象(景、物)

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情感倾向的词

例②这个语段的主要表述对象(主要概念或主要事件)――“古籍”(“馆藏古籍”)、“人才”,两个都是主题词,都要筛选出来。

2.寻找与陈述对象(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

在这一步,我们主要是寻找和明确与主要话题(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如“修复”、“缺乏”就是对陈述的对象的陈述,不可不取。

3.将几个词语连缀成句(主谓结构)。

话题和谓语等词句选定后,我们可将几个词语稍稍连缀成一个谓结构的句子。本题可连缀成:(馆藏)古籍(亟待)修复,(但这方面)人才(非常)缺乏。(一般可以表述为:“谁或什么怎么样了”这样一种主谓结构)。

4.筛选,提炼出关键词。

最后,我们把连缀成的句子放入文段中检验,如能基本表达出文段的中心内容,即可筛选并敲定关键词――古籍、修复、人才、缺乏(不足)。

方法二:顺藤摸瓜法(寻找中心句入手)

具体阐释:把握语段的中心,关键是找到中心句。中心句往往是语段中表示中心语义的句子,是语段的核心。中心句有时是起始句,有时是终止句,有时又可能在展开部分。这些句子,或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或承上启下,我们要特别关注。在筛选时,我们可抓住这个句子,顺藤摸瓜找到相关关键词。

解题基本流程:确定中心句――仔细琢磨-――提取关键词

我们以2006年广东题为例:

例②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问题十:谁知道论文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什么? 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

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明白了吗?

论“北狄乐”的发展与变迁

 “北狄乐”是汉唐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乐通称。其发展经历了原创、交融、分化等历史变迁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进入北魏音乐机关,成为祭祀、享宴、郊庙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为华语系统,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其歌辞仍为鲜卑语。华化的这部分歌曲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南方。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渗透中,“北狄乐”不断地被汉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鲜卑语系统已完全消融于汉语的音乐文化系统中。“北狄乐”入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乐,进入华乐系统后,“北狄乐”的性质改变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 北狄乐;历史变迁;流传;华胡音乐交流

 “北狄乐”是对北方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音乐的总称,最早见于杜佑《通典》。《通典》曰:“北狄三国。鲜卑、吐谷浑、部落稽。‘北狄乐’,皆为马上乐也。”[1]《旧唐书·音乐志》曰:“北狄乐,其可知者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鼓吹本军旅之音,马上奏之,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2]从《通典》、《旧唐书》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中人名、地名及《古今乐录》的注解可知,“北狄乐”之名是一个函盖极广的概念,时间上函盖了自汉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空间上函盖北方的各民族,是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的音乐总称。《旧唐书》所列曲名《慕容可汗》,《乐府诗集》载梁鼓角横吹曲《慕容垂歌辞》、《慕容家自鲁企由谷歌》等当为慕容氏歌曲。《北史·吐谷浑传》载:吐谷浑,本辽东鲜卑徒河涉归子也。涉归一名弈洛韩,有二子,庶长曰吐谷浑,少曰若洛廆。涉归死,若洛廆代统部落,是为慕容氏。涉归之在也,分户七百以给吐谷浑,与若洛廆二部。……于是遂西附阴山,后假道上陇。若洛廆追思吐谷浑,作《阿干歌》,徒河以兄为阿干也。子孙僭号,以此歌为辇后鼓吹大曲。[3]可见,《阿干之歌》为前燕慕容鲜卑的歌曲,与《慕容可汗》当是一个部落的歌曲。《钜鹿公主》当为羌族歌曲。《旧唐书·音乐志》云:“梁有《钜鹿公主歌辞》,似是姚苌时歌,其辞华音,与北歌不同。”[4]《部落稽》当为南部匈奴歌曲。因其国名北周才见于史籍,此歌有可能是北周后产生的。此外,梁鼓角横吹曲中尚有《企喻歌辞》、《琅琊王歌辞》、《高阳乐人歌》三首可考知其族别。《古今乐录》曰:“《企喻歌》四曲,或云后又有二句‘头毛堕落魄,飞扬百草头’。最后‘男儿可怜虫’一曲是苻融诗,本云‘深山解谷口,把骨无人收。’”[5]符融乃前秦符坚之弟,则此曲为氐族歌曲。《琅琊王歌辞》有“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公”之句,《乐府诗集》引《晋书·载记》曰:“广平公,姚弼,兴之子,泓之弟也。”[6]是南安赤亭羌人姚弋仲之后。可见,此歌为羌族歌曲。《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曰:“魏高阳王乐人所作也。”[7]高阳王即元雍,其事迹《魏书·高阳王传》有载。由此可知,《高阳乐人歌》产生于元魏太和、永安年间,属拓拔鲜卑歌曲。其它尚无可考定的曲调中可能亦有羯族歌曲,因为石勒灭前赵,建立后赵,到冉魏灭赵达三十年之久。

 由上可知,《北狄乐》是对汉魏南北朝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诸少数民族歌曲的通称,因为中国古代中原 多以北狄、西戎、东夷、南蛮蔑称四方少数民族,《唐书·音乐志》因其旧。自唐代始,便以“北狄乐”总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陈)智匠《古今乐录》著录的“梁鼓角横吹曲”六十六首歌辞是“北狄乐”歌辞的主要文献,现存于《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北狄乐”的发展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历史阶段。

 一 使用母语歌唱时期

 东晋十六国前期,亦即北魏代都时期的北方民歌多用自己本民族语言歌唱,以描写本民族生活、歌颂民族部落首领和英雄为主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民族史诗的性质。“魏氏来自云、朔,肇有诸华,乐操土风,未移其俗”。[8]其间,慕容鲜卑发展较快,其音乐文化亦最发达。

 从《旧唐书》所引曲目看,《土谷浑》、《慕容可汗》二曲,都是歌颂部落首领的歌曲。《阿干歌》则有记载慕容鲜卑历史的史诗性歌曲,所以“子孙僭号,以此歌为辇后鼓吹大曲”。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也记载慕容廆“以孔怀之思,作《吐谷浑阿于歌》(于当为干之讹),……及俊、垂僭号,以为辇后大曲”。[9]《旧唐书·音乐二》云:“知此歌是燕、魏之际鲜卑歌,歌辞虏音,竟不可晓。”[10]关于《阿干歌》产生的具体时间,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慕容鲜卑音乐论略》认为在西晋太康十年(289)之后。[11]《土谷浑》、《慕容可汗》大概也是前燕初期的歌曲。

 拓拔鲜卑代国时期的歌曲称为《簸逻回歌》和《真人代歌》。

 《簸逻回歌》隋唐时称之为“大角”。《隋书·音乐志》对大角有详细描述。《新唐书·礼乐志》云:“金吾所掌有大角,即魏之‘簸逻回’。工人谓之角手,以备鼓吹。”[12]可见《簸逻回歌》乃鲜卑军阵之乐。

 《魏书·乐志》:“太祖初,正月上日,飨群臣,宣布政教,备列宫悬正乐,兼奏燕、赵、秦、吴之音,五方殊俗之曲。四时飨会亦用焉。凡乐者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掖庭中歌《真人代歌》,上叙祖宗开基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迹,凡一百五十章,昏晨歌之,时与丝竹合奏。郊庙宴飨亦用之。”[13]

 《隋书·音乐志》:“天兴初,吏部郎邓彦海奏上庙乐,创制宫悬,而钟管不备。乐章既阙,杂以《簸逻回歌》。”[14]

 天兴元年(398),北魏迁都平城,开始着手礼乐建设。从邓彦海奏“杂以《簸逻回歌》”可见,《簸逻回歌》、《真人代歌》是拓拔鲜卑族早期歌曲,歌辞为鲜卑语,产生于代都及以前,在代都时期的宫廷雅乐建设中被引入宫廷音乐机关。如《旧唐书·音乐志》所言:“后魏乐府始有北歌,即《魏史》所谓《真人代歌》是也。代都时,命掖庭宫女晨夕歌之。”[15]

 《南齐书·魏虏传》:“国中呼内左右为‘直真’,外左右为‘乌矮真’,曹局文书吏为‘比德真’,檐衣人为‘朴大真’,带仗人为‘胡洛真’,通事人为‘乞万真’,守门人为‘可薄真’,伪台乘驿 为‘拂竹真’,诸州乘驿人为‘咸真’,杀人者为‘契害真’,为主出受辞人为‘折溃真’,贵人作食人为‘附真’,三公贵人,通谓之‘羊真’。”[16]

 可见,“真”是北魏拓跋鲜卑族常用的鲜卑语,至于具体是什么意思则不得而知。

 二 汉胡杂揉时期

 从淝水之战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383——493),即北魏的平城时期。北方经过前秦短暂的统一,淝水之战后,又陷入分裂。公元384——386年间,先后有后秦(羌)、西秦(鲜卑)、后燕(鲜卑)、北魏(鲜卑)、西燕(鲜卑)、后凉(氐)建国,又经东晋刘裕北伐灭后秦、南燕,北魏灭北燕、吐谷浑灭西秦、夏(匈奴),到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灭北凉(匈奴),北方再度统一于北魏拓跋鲜卑族手中。这期间,鲜卑族得到空前发展。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通过吸纳“坞壁”头人入朝为官等措施达到其学习借鉴汉族先进文化之目的,因此,在北方长期的动乱中,汉胡民族的交流与渗透则进一步加强。北魏统治层在国家制度、文化建构等方面大量借鉴吸收 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还在各行政部门设置翻译官员。从此,北魏鲜卑文化与汉文化开始进入深层的交流与渗透时期。

 就音乐言,此期间,开始出现了汉虏杂揉的倾向。一方面,北魏对北方的再度统一,使原来各民族的歌曲都归于北魏,并与北魏的《真人代歌》相融合,统称之为“北歌”。公元397年,拓跋珪定中山,获得后燕乐器,使慕容音乐移到北魏。并于次年“诏尚书吏部郎邓渊定律吕,协音乐”,初步建立起北魏的宫廷音乐。正月上日,飨群臣,宣布政教,合奏“燕、赵、秦、吴之音,五方殊俗之曲”与《真人代歌》。所谓“燕、赵、秦、吴之音”,即慕容燕、石勒赵、符坚秦与江南的音乐。而在这些音乐的基本构成中,就包括西晋流散中原的宫廷雅乐。另一方面,歌辞传唱中,开始有汉语与胡语杂歌的情形。这一点从现存汉胡杂写的歌辞中可探得些许信息。

 《古今乐录》:“是时乐府胡吹旧曲有《大白净皇太子》、《小白净皇太子》、《雍台》、《扌翕台》、《胡遵》《利丘女》、《淳于王》、《捉搦》、《东平刘生》、《单迪历》、《鲁爽》、《半和企喻》、《比敦》、《胡度来》十四曲。三曲有歌,十一曲亡。”[17]

 就曲目看,《鲁爽》以人命名。据《宋书》、《南史》记载,鲁爽是一名武将,其祖父鲁宗之东晋末年为雍州刺史,后入北仕北魏荆州刺史。其父鲁轨,还有他自己,都先后任过荆州刺史。他“幼染殊俗,无复华风,粗中使酒,数有过失。”[18]得罪魏太武帝,元嘉二十八年(451)南奔宋,为司州刺史。其在北魏生活的时期刚好是平城时期,他“幼染殊俗,无复华风”,所以此曲当为平城时期的歌曲。《大白净皇太子》、《小白净皇太子》二曲,其曲名当是汉胡杂写的。《古今乐录》引《琅琊王歌辞》最后云:“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公”。郭茂倩按语引《晋书·载记》曰:“广平公,姚弼,兴之子,泓之弟也。”[19]《乐府诗集·慕容垂歌辞》解题引《晋书·载记》:“慕容本名垂夬,寻以谶记乃去夬,以垂为名。慕容隽僭号,封垂为吴王,徙镇信都,太元八年自称燕王。”[20]《折杨柳》解题引《唐书·乐志》:“梁乐府有胡吹歌云‘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此歌辞元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是也。”[21]《宋书·五行志》:“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22]

 可见,以上歌曲皆产生于燕、魏时期。

 三 汉胡同化时期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全面推行汉化政策,大量起用汉族文人进入北魏统治阶层,其官制修定、礼仪建立等重大的仪礼文化活动都是在汉族文人的帮助下完成的。在孝文帝全面汉化的过程中,鲜卑族上层人物已经有很深的汉族文化修养,具备用汉族音乐表达其情志的能力。

 在音乐上,孝文帝努力追求汉民族音乐的传统:一是收集整理尚存的汉魏古乐;二是改造本民族的民歌,使之进入雅乐系统。

 《魏书·高祖纪》:“十有一年春正月丁亥朔,诏定乐章,非雅者除之。”[23]《魏书·乐志》:“太和初,高祖垂心雅古,务正音声。时司乐上书,典章有阙,求集中秘群官议定其事,并访吏民,有能体解古乐者,与之修广器数,甄立名品,以谐八音。……五年,文明太后、高祖并为歌章,戒劝上下,皆宣之管弦。”[24]

 孝文帝太和十五年(公元491)《简置乐官诏》曰:“乐者所以动天地,感神祇,调阴阳,通人鬼。故能关山川之风,以播德于无外。由此言之,治用大矣。逮乎末俗陵迟,正声顿废,多好郑卫之音以悦耳目,故使乐章散缺,伶官失守。今方厘革时弊,稽古复礼,庶令乐正雅颂,各得其宜。今置乐官,实须任职,不得仍令滥吹也。”[25]

 《隋书·音乐上》:“晋氏不纲,魏图将霸,道武克中山,太武平统万,或得其宫悬,后收其古乐,于时经营是迫,雅器斯寝。孝文颇为诗歌,以勖在位,谣俗流传,布诸音律。大臣驰骋汉魏,旁罗宋齐,功成奋豫,代有制作。莫不各扬庙舞,自造郊歌,(历史论文 )宣畅功德,辉光当世,而移风易俗,浸以凌夷。”[26]

 《洛阳伽蓝记》载:“河间王琛有婢朝云,善吹篪,能为《团扇歌》、《陇上声》。”[27]并能使羌人闻之流泪。

 《陇上声》本事见于《晋书·载记》:“刘曜围陈安于陇城,安败,南走陕中,……安善于扶接,吉凶夷险与众同之。及其死,陇上为之歌。曜闻而嘉之,命乐府歌之。”[28]

 朝云可能是一名华人歌女,她唱的《团扇歌》、《陇上声》歌辞应该是汉语的。

 《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黄淡思歌辞》、《高阳王乐人歌辞》等就是此期歌曲。高阳王为孝文帝之弟元雍,《魏书》有传。

 《洛阳伽蓝记》:“高阳王有美人徐月华,善弹箜篌,能为《明妃出塞》之歌,闻者莫不动容。徐常语士康曰:‘王有二美姬,一名修容,一名艳姿,并娥眉皓齿,洁貌倾城。修容亦能为《绿水歌》,艳姿善为《火凤舞》。’士康闻此,遂常令徐鼓《绿水》、《火凤》之曲焉。”[29]

 在此要说明的是,用汉语改造胡语民歌,使之进入宫廷音乐系统,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民间用鲜卑语歌唱自己本民族的歌曲是很正常的,也是很普遍的。北魏代都及代都以北广大鲜卑族聚居地区尤其如此。那些没有被汉化的、没有进入宫廷音乐系统的民歌,仍当是用鲜卑语歌唱的,只是文献没有记载而已。这种格局当从北魏末延续到北齐、北周。

 除“梁鼓角横吹曲”以外,《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还保留了几首北朝的歌曲。如《咸阳王歌》、《北军歌》、《郑公歌》、《裴公歌》、《长白山歌》、《敕勒歌》等。《敕勒歌》据《乐府广题》所引是北齐神武攻周玉璧时用于军中的,郭茂倩补充曰:“其歌辞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30]可知,此歌是一首很早的鲜卑族民歌,流传到南方前用北齐语言歌唱,所以长短不齐。《乐府诗集》中存录的歌辞亦长短不齐,由此可以断定这首歌曲传入南方当在北齐或以后。

 “北狄乐”分化后,一部分歌曲传到梁代,成为军乐,陈继梁制,未有多大变化,在陈当还有北歌传唱。《古今乐录·地驱歌乐辞》解题曰:“‘侧侧力力’以下八句,是今歌有此曲。最后云‘不可与力’,或云‘各自努力’。”[31]“今歌”当指陈。《陇头流水歌辞》、《隔谷歌》也为陈乐工所提供。《隋书·音乐志》:“及后主嗣位,耽荒于酒,视朝之外,多在宴筵。尤重声乐,遣宫女习北方箫鼓,谓之《代北》,酒酣则奏之。”[32]

 隋统一后,与清商乐一并入隋太乐署,成为鼓吹四部之一,唐因隋制,将四部改成五部。“自隋已后,始以横吹用之卤簿,与鼓吹列为四部,总谓之鼓吹,并以供大驾及皇太子、王公等”[33]。

 在北方,“北歌”继续在上层与下层两个空间流传。《隋书·音乐志》:“周太祖发迹关、陇,躬安戎狄,群臣请功成之乐,式遵周旧,依三材而命管,承六典而挥文,而《下武》之声,岂姬人之唱,登歌之奏,协鲜卑之音。”[34]《旧唐书·音乐志》:“元魏、宇文,代雄朔漠,地不传于清乐,人各习其旧风。”[35]以上北齐、北周宫廷音乐中有关北歌的记载说明北歌在北方上层尚一直流传。在民间,特别是鲜卑族聚居区,歌唱北歌也是相当普遍的。《北史·尔朱荣传》:(尔朱荣)“及酒酣耳热,必自匡坐唱虏歌,为《树梨普梨》之曲。见临淮王彧从容闲雅,爱尚风素,固令为敕勒舞。日暮罢归,便与左右连手蹋地,唱《回波乐》而出。”[36]《北齐书·徐之才传》:“太宁二年(562)春,武明太后又病。之才弟之范为尚药典御,勒令诊侯。内史皆令呼太后为‘石婆’。盖有俗忌,故改名以厌制之。之范出告之才曰:‘童谣云:周里跂求伽,豹祠嫁石婆,斩冢做媒人,唯得一量紫綖靴。今太后忽改名,私所致怪!’之才曰:‘跂求伽,胡言去已。豹祠嫁石婆,岂有好事?斩冢做媒人,但令合葬自斩冢。唯得紫綖靴者,得至四月,何者?紫之为字‘此’下‘系’,‘綖’者熟,当在四月之中。’之范问靴是何义?之才曰:‘靴者革旁化,宁是久物?’至四月一日,后果崩。”[37]

 可见,北方民间的虏语歌曲是一直存在的。虽然,在东西魏及北齐、北周时期鲜卑化政治思潮与文化思潮十分明显,但是,并不能以此否定北魏全面汉化与北歌汉语化之历史事实。南北统一后,上层汉语的北歌与民间鲜卑语北歌都进入隋太乐署,但认识鲜卑语歌曲的人已很少了。

 从原始的部落歌曲到与汉民族歌曲交融、北魏朝廷制礼作乐过程中的提升改造,再到南朝、北朝的广泛流传,“北狄乐”的发展经历了原创、交融、同化的过程。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其中一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开始汉化,进入北魏音乐机关,与从西凉所得的汉魏古乐一起成为祭祀、郊庙和朝会享宴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是华语系统;一部分未进入音乐机关,继续在民间流传的歌曲,其歌辞仍为鲜卑语。华化的这部分歌曲因为可以与江南交流,所以在这期间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了南方,因此,《乐府诗集》在梁鼓角横吹曲和杂曲歌辞中得以存录北歌歌辞。因为北魏时期传统的鲜卑语歌辞系统在民间一直未断其血脉,所以唐代音乐机关还能见到辞曲均不可晓的鲜卑语歌曲。

 参考文献:

 [1] 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725页。

 [2][4][10][15][35] 刘煦:《旧唐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71、1072、1072、1072、1040页。

 [3][36] 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179、1762页。

 [5][6][7][17][19][20][21][30][31][33]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3、364、371、362、361、367、328、1212、366、310页。

 [8][14][26][32][34] 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13、313、286、309、287页。

 [9] 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第2579页。

 [11] 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慕容鲜卑音乐论略》,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8页。

 [12]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9页。

 [13][23][24][25] 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828、162、2826、2829页;

 [16] 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85页。

 [18][22] 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2、914页。

 [27][29] 周祖谟校释、杨炫之著:《洛阳伽蓝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63、139页。

 [28] 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94页。

 

 [37] 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45页。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