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暖讲的是什么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杏林春暖讲的是什么德!,第1张

杏林春暖讲的是医德。杏林春暖,意思指杏林春意盎然,用来赞扬医术高明。

词语出处: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字君异,侯官(现今福建闽县)人,生於三国时代(约公元221~264年之间)。董奉少年时期,除了学习古籍经典之外,发奋钻研岐黄之术,立志要做一位济世的医生。

董奉在周游天下的时候,途经钟离(今安徽凤阳)时,看到当地人民由于三国争战而贫病交加,十分同情,便在凤凰山之南六十里的一个贫困的小山坡上居住下来。

董奉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把江南种植果木的农业技术知识传播给钟离农民,鼓励人们在荒山坡上种植杏树以救荒致富。

可惜很多人对这位悬壶治病的“游医郎中”,提倡的种杏致富的意义持怀疑态度,并不实行。于是,董奉定下了一奇特的规章:看病不收费用,但重病者病痊愈后,要在其所居住的山坡上种植杏树五株;病轻者,种一株。由于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远近患者纷纷前来求治。

数年之间就种植了万余株杏树,成为杏林。杏子成熟时,董奉写了一张告示,规定:来买杏的人,不必通报,只要留下一斗谷子,就自行摘一斗杏去。董奉把杏子交换来的谷,用以救济贫民。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有人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董奉家门口。

扩展资料:

同类典故:橘井泉香

西汉时湖南一位叫苏耽的道人,身怀绝技,对母亲极为孝顺,后得道成仙。在成仙之前,嘱咐母亲,明年将有疾疫流行,到时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叶来救治。第二年果然发生大规模疫情,苏耽的母亲便遵照嘱咐,用井中泉水泡橘叶施救众乡邻,活人无数。

这则“橘井泉香”典出《列仙传》之《苏耽传》,清代闽人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将其收入《医术名流列传》之中,流传甚广。至今湖南郴州市东北郊苏仙岭上的苏仙观、飞升石、鹿洞,以及市内第一中学内的杼井,都是纪念苏仙的遗迹。

古代将中医称为“岐黄”之术( 岐黄 ,岐伯与黄帝的合称。古代相传有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之说,《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内容是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的,因而人们把岐黄作为祖国医学的代名词,岐黄也和杏林、悬壶一样当作中医的别称在使用。)

岐黄源于道,这个“道”并不是指的“道教”,也不是“道医”,而是指的“自然大道”。这个”道“在中国古籍中含义模糊,只可意会,说白点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万物内在的运行规则“等,世界万物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有“道”在约束着。岐黄源于道就是说中医起源于大自然,是古人运用智慧从大自然和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岐黄被道家称为世医,与道医有别。

道医与世医(道家将国医或中医称之为世医)都是同源共脉,都源自于自然大道。古有:“歧黄源于道”之说,此言非虚。世医是根据道的易理、阴阳、五行、气血理论而阐发,这些显性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利于世俗学习掌握和运用,只需掌握文理精义即可临床应用医术。但是,道医则必须隐显、阴阳理论和实践集于一身,能够洞穿太极弦,显性和隐性同步掌握,才能将道医学运用于临床实践。所以相对于世俗中的医学而言,道医学是比较难以全面掌握和应用的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必须依靠医者本人坚实而且系统的精气神内功修炼基础。

道医与世医之间的根本区别,其实是对精、气、神这三大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之间的差别。世医对人体精气神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论认识、理性掌握的范畴中;道医则是既要有理性认识,同时也要对精气神具有自身内环境实践的直接感性认识,在双重认识整体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掌握。

王家新,中国当代著名诗人,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市。曾下乡当知青三年。1978年初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从事教师、编辑等职。1992年--1994年间旅英。现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杏林子,本名刘侠,民国31年二月二十八日生〈1942-2003〉,陜西省扶风县

杏林镇人写作风格:文笔温柔感性,字里行间显露不怨天尤人,也不向命

运低头的坚毅近年来更以理性坚定的思维突破层层障碍,为弱势团体争取

一席空间,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奥斯特洛夫斯基,H·(1904~1936)苏联作家。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便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1923年到1924年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24年加入***。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情况急剧恶化,但他毫不屈服,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同年底,他着手创作一篇关于科托夫斯基师团的“历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风雨所诞生的》)。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时被邮局弄丢了。这一残酷的打击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

沈复(1763~)

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流沙河,当代诗人。原名余勋坦。1931年11月11日生于四川省金堂县城。1948年在成都读中学时,开始写作。在成都《西方日报》、《新民晚报》、《青年文艺》等报刊上发表诗歌、短篇小说等,加入本地中学生组织的青年文艺社和麦穗文艺社。1950年在《川西日报》副刊上发表一些诗歌和短篇小说,同年9月被作家西戎介绍到《川西日报》副刊任编辑和见习记者。其间与人合写中篇小说《牛角湾》。19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调四川省文联工作,先后任创作员和《星星诗刊》编委。1954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1955年在《西南文艺》上发表《寄黄河》等优秀诗篇,受到好评。1956年出席全国青年创作会议,进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同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窗》(中国青年出版社),诗歌集《农村夜曲》(重庆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诗集《告别火星》(作家出版社),发表组诗《草木篇》(1957年《星星》第一期),作品以白杨、藤、仙人掌、梅、毒菌为赋,抒发爱憎之情,寓意颇深。但却被错划为右派。此后,在省文联工作。1966年5月,被迫回家乡做锯木工谋生,历十二年。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工作。复出后发表了不少诗作,《故园六咏》荣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新诗奖。现任《星星》诗刊编辑。

作家简介:

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张晓风专辑代表作: 科幻短篇:《潘渡娜》

散文: 《步下红毯之后》

毕 璞

简介

毕璞,是周素珊女士使用了四十年的笔名。原籍广东中山,岭南大学中文系肄业。卅八年来台后,曾任大华晚报及徵信新闻报(中国时报前身)家庭版主编,公论报副刊主编,妇友月刊总编辑等职,现已退休专心从事创作。

毕璞的笔龄将届五十年,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毕璞的笔路甚广,她写散文、小说、儿童故事、杂文、评论、传记,也翻译过英美的文学作品。不过近年她已减少产量,只写散文和短篇小说。

毕璞作品产量虽多,但是她一向只为兴趣以及有所感而写,「以我笔写我心」是她的写作信条。她的文章清新雅丽,在平淡中蕴含著哲理,言之有物,非一般花拳绣腿者可比。毕璞已出版的著作有「故国梦重归」、「风雨故人来」、「寂寞黄昏后」、「心灯集」、「秋夜宴」、「绿萍姊妹」、「无言歌」、「清音」、「春花与春树」、「明日又天涯」、「毕璞自选集」、「老树春深更著花」、「有情世界」等39种。她一篇早期的散文「第一次真好」,曾选入国中国文课本中。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Marie Curie),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Henry Becquerel)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朱自清(1898-1948)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笔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朱则余,号菊坡,原籍绍兴,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姓朱。祖母吴氏。父亲名鸿钧,号小坡,母亲周氏。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http://wwwzsupcomcn/ShowBookDetailaspBookID=917

书名: 词文化源考

ISBN: 978-7-306-03051-1

分类号: H13

作者: 王垂基

版次: 第1版

开本: 32开

装订: 平装

页数: 480

字数: 418 千字

定价: 2900元

出版日期: 2008年3月

精彩章节翻阅 在线订购图书 立刻注册账号

本书采用以类相从的编排方法,将众多文化碎片连缀起来,愤懑别类,读者可以从中学到较为系统的文化知识,享受文化美餐,并从整体上深入领会传统文化对词语的影响。本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也具有工具书的特性,案头一卷,可以查阅到许多词语的来源,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音问本书作者从事了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所以本书的取材很所来自中学语文课本,本书深挖这些词语的文化底蕴,给中学语文教学提供的丰富的文化史料,对中学语文老师备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中学生的课外读物。

一源于中华、王朝、民族1

二源于天文、历法、地理21

三源于工商农、钱币、度量衡56

四源于军事、法律70

五源于服饰、饮食100

六源于住宅、车马、交通133

七源于宗教、儒学、哲学152

八源于礼仪、宗法、亲属194

九源于习俗、传说222

十源于职官、科举、教育255

十一源于阴阳、五行、八卦298

十二源于中医、体育323

十三源于戏曲、音乐334

十四源于古籍、文字、文学349

十五源于外国文化373

附学术论文、随笔和散文382

后记450目录一源于中华、王朝、民族

龙的传人

炎黄子孙

中国

振兴中华

东亚病夫

皇帝

出尽八宝

朝廷

商人

秦皇岛

男子汉

唐人·唐山

垂帘听政

万万岁

检讨书

老佛爷

一亩三分地

单于

千里送鹅毛

儿皇帝、太上皇

杂种、奴才

夜郎自大

傻瓜

鄂尔多斯

中南海

胡同

胡说

老九

使节

雁足

捉刀

混帐

月饼

一个女婿半拉儿

二源于天文、历法、地理

气冲斗牛

泰斗

老寿星

明星

斗转参横

分野

周星

珠联璧合

白虹贯日

目录词文化源考太岁头上动土

清明节

黄道吉日

圭臬

黄昏·人定

寸阴

摄提格

辰牌

黄历·皇历

正月

孟·仲·季

九九

朔·望·晦

星期·礼拜·周末

三更四点

小时

上午·下午

时辰

九州·赤县·神州

九州

乡党

附庸

城·郭

中流砥柱

三山五岳

天涯海角

洞天福地

洞天

五湖四海

香格里拉

鬼门关

滥觞

鸿沟

不越雷池一步

长江

天府之国

寿比南山

鹊桥·蓝桥

三源于工商农、钱币、度量衡

运斤·斧正

锦官城

模范

生意经

做生意

幌子

百货店

三百六十行

上当

垄断

黄了

茶话会

五谷·六畜

宝贝

板板六十四

腰缠万贯

盘缠

铜臭

二百五

没奈何

钞票

匹夫

赤子

四源于军事、法律

入伍

三军

教师

娘子军

虎符

冠军

万里长城

八旗子弟

衙门

辕门

名列前茅

烽火

狼烟

墨守

导游

五花八门

百战不殆

摆龙门阵

坚壁清野

七死八活

空城计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十八般武艺

目的

新官上任三把火

定心丸

握手

东道主

沐猴而冠

鱼书

两面派

尚方宝剑

丹书铁券

丹书

人治

十恶不赦

三令五申

千刀万剐

株连九族

打屁股

平反

解手

文字狱

义绝

两口子

敲竹杠

宫刑

五源于服饰、饮食

戴高帽

冠冕堂皇

冕旒

免胄

乌纱帽

黔首

羽扇纶巾

狗尾续貂

结发

貂蝉

绿帽子

翘辫子

须眉

巾帼

蛾眉

黄花闺女

微服

衣冠禽兽

红得发紫

司马青衫

袍泽

布衣

缙绅

连襟

裙带

箕踞

纨绔

穿小鞋

足下

明镜·玉镜台·破镜

杜康酒

饔飧不继

排档

脍炙人口

筵席·首席

染指

大锅饭

打尖

油条

四菜一汤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山珍海味

隽永

满招损,谦受益

禹鼎

钟鸣鼎食

举案齐眉

六源于住宅、车马、交通

巢穴

基础

门外汉

序·引

不愧屋漏

闺阁

大相径庭

祸起萧墙

钩心斗角

陛下

三宫六院

名堂

椒房

别业·别墅

磨洋工

病榻·下榻

跳槽

鞭长莫及

汗马

高足

飞黄腾达

风马牛不相及

毛病

乘舆

发轫

马路

里程碑

邮局

七源于宗教、儒学、哲学

淮河

娃子·蛙口

老衲

浮屠

和尚

三昧

面壁

抱佛脚

六根不净

本来面目

口头禅

须臾

大千世界

小品

偈子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解铃还是系铃人

天花乱坠

水中捞月

生老病死

佛山

阎王

一○八

一丝不挂

三生有幸

宿命

有缘千里来相会

孽债

八仙过海

狗咬吕洞宾

赵公元帅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急急如律令

刘海

紫阳县

老人家

清真

替罪羊

楷模

三层楼**

夫子

再作冯妇

同志

以貌取人

五福

三不朽

义乌

淡泊明志

掣肘

慎独

小人

先生

父母官

弄璋·弄瓦

小康

不三不四

形而上学

七情六欲

苍穹·方舆·团圆 ……

团圆

孔方兄

圆冠和句屦

盖和轸

圆首方足

消息

八源于礼仪、宗法、亲属

执牛耳

歃血为盟·口血未干

弱冠

腊月·腊日

虚左以待

无出其右

指南针

北上·南下

西席

吉祥如意

社会

社稷

问鼎

双璧

荆国

斋戒

中秋

牺牲

太牢·少牢

顿首·稽首

寿终正寝

泰山

丈人

尸位素餐

合卺

偏袒

金戒指

玦赐

趋庭

五服

显考·显妣

陵墓

五陵少年

七庙

六亲不认

吃醋

冤家

太太

鸳鸯

钟情

孺子牛

九源于习俗、传说

耗子

杀风景

拖油瓶

丈夫

炒鱿鱼

七十三、八十四

三姑六婆

马日

万岁

饺子

话柄

清谈

青眼

阿堵物

社火

踏青

三媒六证

吹牛皮

白喜事

修禊

筷子

桑梓

三句话不离本行

以德报怨

吝啬

无恙

年糕

老表

狗腿子

有钱能使鬼推磨

烂柯

不倒翁

驾鹤西游

羊城

青蚨

拍马屁

压岁钱

折柳

属相

本命年

身怀六甲

社日

寒食节

月老

冰人

红叶

打春

洞房

叶落归根

龙凤呈祥

老婆

十源于职官、科举、教育

官衔

履历

通籍

金龟婿

膏粱子弟

哄堂大笑

下马威

鸣锣开道

点卯

百姓

会计

烈士

行李

博士

内阁

文学

掌故

太监

驸马

郎中·大夫

青州从事

老先生

班房

七品芝麻官

县官不如县管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两袖清风

内举不避亲

眼中钉

溜须

捧臭脚

门生

学究

龙虎榜

八股

状元

鳌头

连中三元

秀才

半个秀才

名落孙山

破天荒

倒霉

人情大如天

折桂

蟾宫折桂

夺魁

喝墨水

金榜

出恭

改换门庭

沆瀣一气

“八叉”诗人

登龙门

新郎

今朝有酒今朝醉

之乎者也

说项

舌耕

等身书

束修

小九九

三余

老窦

桃李

座右铭

安乐窝

书山·学海

天字第一号

急就章

可圈可点

十一源于阴阳、五行、八卦

女墙

六合

男左女右

结婚

汉阳

不管三七二十一

重阳节

观棋不语

青春

金风

东西

苍天

商女

祝融

火宫

庚癸

付之丙丁

子午道

三皇五帝

黄袍加身

东皋

满堂红

白旗

五·六

闰位

青龙镇·朱雀桥·白虎堂·玄武湖

淮左

变卦

乾陵

坤角

否极泰来

革命

革故鼎新

三阳开泰

九五至尊

女大十八变

大亨

十二源于中医、体育

三虫

病入膏肓

悬壶

杏林

散步

卫生

本草

黄连

何首乌

吐故纳新

锦标

《醉翁亭记》中的“射”

筹码

露马脚

十三源于戏曲、音乐

下海

老板

叫板

走板

生·旦·净·末·丑

压轴戏

评剧

相声

双簧

二人转

跑龙套

砸锅

开后门

票友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梨园·菊部

续弦

余音绕梁

丝竹

敲边鼓

乘龙快婿

知音

广陵散

十四源于古籍、文字、文学

册·卷·页

韦编三绝

刀笔·删削

短书·尺牍

汗青·杀青·付梓

蓝本

信口雌黄

书香

书衣

书签

槐市

秘书

书店

古董

八字没一撇

逐鹿

鼻祖

扒灰

鲁鱼亥豕

狗屁不通

小学

目不识丁

大虫

入木三分

推敲

一字千金

旧雨·新雨

打油诗

文笔

青梅竹马

杜撰

豆蔻年华

乌有先生

三脚猫

十五源于外国文化

约翰牛

山姆大叔

“驴”、“象”

玛丽亚娜

方舟

橄榄枝·和平鸽

凯撒的东西,还给凯撒

非鱼非肉

条条大路通罗马

沙龙

主题

黑马

好莱坞

桂冠

无冕之王

白(蓝、粉)领

灰色文献

**书刊

附学术论文、随笔和散文

五行说对词语的影响

阴阳五行八卦说对词语的渗透

为“强人和牵头”辩护

电大中文课本注释三题

麈尾不是拂尘

“以南面为尊”和“以东向为尊”是否矛盾

说“虫”

训诂与方言

浅谈成语俗化

“五子登科”的活用

释义辩证二则

释“为秦王寿”的“寿”

“布”的本义

类推造词

谏的方式

筷子小传

浅析以干支为语素的词语

器物的启示

一个历久弥新的自我修养方法

粤方言字辨析

平中见奇含蓄隽永——王茂平诗集《初吻诗神》赏析

我心中的金字塔

写一本书是我的夙愿

目录( 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目录 ):

《秘授古脉法抄本》

中医-急救仙方

中医三补 养生

中医与汉方医腹诊

中医专家谈糖尿病饮食调养(高清版)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资料

中医之钥

中医五字经

中医人沙龙民间中医绝学专号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娄绍

中医体表疗法妙治百病(王启才)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中医体质学2008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秦伯未

中医入门一学就通-林政宏

中医入门必读歌诀

中医入门歌诀

中医入门谈

中医入门(高清版)

中医六方治百病(张子明)

中医典籍PDF电子书《经穴秘密》

中医内科学笔记图解

中医减肥秘传

中医十大名方+归脾汤

中医十大名方--小青龙汤-谭庆刚主编

中医十大名方--温胆汤-谭宗艾等主编

中医十大名方--逍遥散-温平康主编

中医十大名方-五苓散

中医十大名方-六味地黄丸

中医十大名方-小柴胡汤

中医十大名方-温胆汤

中医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_五苓散

中医十大名方妙用:血府逐瘀汤

中医升降学(寇华胜)

中医单方应用大全(黄国健)

中医原来这么有趣—胡献国编着

中医古籍医论荟萃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128遵生八笺校注-[明]高濂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35名医别录(辑校本)-[梁]陶弘景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郭霭春主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89随息居饮食谱清王士雄扫描版()

中医古籍珍本提要(余瀛鳌)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一见能医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临症经应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儒医心镜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医通祖方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原幼心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吴氏医方汇编-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吴氏医方汇编1-5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孕育玄机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医验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惊搐门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折衷秘传真本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慎五堂治验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济世珍宝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温病辩证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王应震要诀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考证病源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学类编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理集要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薛氏济阴万金书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诊验医方歌括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诚求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贯唯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资生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01脉学类编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11原幼心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18贯唯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20慎五堂治验录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中医临床思辨录(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一)—医家明镜(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二)—中西医结合探讨脏象(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二)—中西医证病对照问答(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二)—肾病诊疗(高清版)

中医名言大辞典

中医名言录(邓铁涛)

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

中医四大基础讲稿合订本

中医四大方证治要气血痰郁(刘山雁编著)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指导

中医四部经典之温病条辨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7版

中医基础理论名言名句诵读

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

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思考

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孙广仁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版)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版)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外感热病学史(曹东义)

中医外治法简编(理论骈文)

中医外治法集要

中医外用药治腰痛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大词典-PDF电子书下载-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大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太美《字里藏医》徐文兵

中医奇异治法

中医奇方妙治真传(张俊庭)

中医如何辨证

中医学第7版

中医学习交流(第二讲小林谈阴阳)

中医学和藏医学基础理论特征的比较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稿(人民卫生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高清版)

中医学基础(上、下册)

中医学概论--陈文慧2008(2)

中医学派

中医学熟读精选(2)

中医学谚语一百条

中医学辨证概要(精华版)(1)

中医学问答·上册_杨医亚等_

中医学问答·下册_杨医亚等_

中医学问答(上册)

中医学问答(下册)

中医学(第7版)

中医实践经验录(魏长春)

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余奉仙医方经验汇编

中医微创入路解剖彩色图谱(好东西)

中医微创入路解剖彩色图谱

中医手心疗法大全

中医执业医师全科精华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解析(上下)

中医护理学—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护理学—第三章经络

中医护理学—第五章诊法

中医教你:如何调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

中医教程新编

中医敲打术经络拳

中医文献学(马继兴)

中医文献学马继兴

中医方法全书

中医时间医学(繁)

中医望眼辨证图解(0303;郑德良;彩色)

中医望眼辩证图解(郑德良)

中医望诊彩色图谱彩图版

中医望诊彩色图谱(0809;本书编委会;彩色)

中医望诊测 健康

中医望诊相法--仿佛居士(1)

中医望诊相法-1991年版清晰版

中医望诊识病图谱(0606;陈家旭;彩色)

中医术语-证治要览

中医止咳糖浆功效各异

中医正骨学(岑泽波)

中医气机圆运动机理本源探讨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丛书—高血压病的中医预防保健(高清

中医治未病解读王琦扫描版

中医治法精华(邢玉瑞)

中医治疗学

中医治疗法则概论

中医流派

中医湿病证治学

中医熏洗疗法大全高树中冯学功

中医熟读背诵精选

中医理论辩(瞿岳云)

中医生理入门

中医病因病机学

中医病机论

中医病理(赖畴)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中医症治精华录

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

中医眼科学

中医神志病学

中医筋伤学(韦贵康)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五脏病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儿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内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外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妇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学基础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诊断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药学

中医精髓图解汤泰元1997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标幽赋(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温病条辨-04下焦篇78秋燥(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八十一难经(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01(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22(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0(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1(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2(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5(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0(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2(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4(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8(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9(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5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59(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66(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6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73(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37(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47(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4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5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合并版

中医经典必背(高清)

中医经典必背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内经_全156页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内经_全156页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金匮要略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_内经

中医经穴秘密(中医典籍电子丛书)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脉法解

中医脐疗大全

中医脐疗大全·高树中

中医脾胃论白话解

中医自学百日通1

中医舌像与胃镜像对照图谱

中医芳疗

中医薪传

中医要籍重言研究:阅读中医古籍必懂的词汇

中医论证处方入门(龙野一雄)

中医证病名大辞典

中医诊断学学习记忆手册便携式

中医运气学解秘

中医面诊(高清版)

中医顽症金方—妇产科顽症金方

中医顽症金方—精神神经科顽症金方

中医食疗学_倪世美_11930348P

中药外治及外用配方实用专利精选CHM

中西医汇通派

丹溪学派(滋阴派)

人体核周天医学 王英秋

任督二脉及十二经脉图x

众方大成

医理大概约说 刘止唐

古今名医验方

古今名医验方秘方

吉林省中医验方秘方汇编 (第三辑)

周宁中医锦方第一辑

周易与中医学

周易大传今注

唐容川

孙一奎

宗筋疗法讲义

寒凉学派

山东省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

山东省中医验方汇编(第二辑)

攻邪学派

易水学派

智能医药学(郭志辰)

最全中医自学笔记

杏林集叶

温病学派

温补学派

祖传中医手抄本[失红方]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_邢斌黄力注解

竹棠医镜(钱远铭)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经络三焦九道脉诊学(台湾 张胜利)

脾胃派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1阴阳五行学说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2病因病机学说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3脏腑经络学说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4诊法概要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5八纲与八法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6六经辨证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7卫气营血辨证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8脏腑病证常用方药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9心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0肝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1脾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2肺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3肾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4中医病案分析

著名中医张锡纯著作

诸病源候论校释·上册

诸病源候论校释·下册

诸症歌诀

走廊医生事件再次升级:兰越峰被“拟解聘”-爱爱医医周精选第23期

走近中医_唐云着

走近中医_唐云著

走近中医大家周仲瑛

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

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朱良春口述曹东义整理

走进中医

跌打秘方

重剂起沉疴古今医家大剂量用药经验集萃

重楼玉钥

重订十万金方(1958)

针灸快针治疗法则(周左宇)

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目录

医学家董奉生平稽考及立传商榷

董奉,三国时古闽著名医学家。史载为侯官县人。古时侯官辖地甚广,拥有今闽江下游长乐等县地盘。经考董奉实为长乐县人。历代《长乐县志》都有他的传。关于他的生平,古籍记载不一。古代民间对医术深湛,能起危病之人于濒死者,多崇为“仙人”。董奉特擅岐黄,活人甚众,为时人所敬拜,加上后人记述渲染,附会神话,遂被目为“神仙式”人物;旧志把他归入《方外》或《释道》传记之列。但有关他的“杏林”掌故,千余载在民间流传不衰。我们今天修纂新志,搜罗历史上曾造福于民,有医人寿世之功的人物,去古籍所载之糟粕,剥神话之外衣,还其本来面目,称他为医学家,可以在地方志中为他立一专传,似亦不悖志体。但给人物重新写传,要核其生平,删去不符史实和有违事理的地方;凡内容应该改正的,纵已误记千年,亦应坚决改正。

董奉一生事迹,无正史可据。最先记载他的生平的,是葛洪所著的《神仙传》。葛洪(281~364)字稚川,西晋句容(今属江苏)人,是一个道教理论家、名医、炼丹术士。少好神仙修养之术,著有《抱朴子》、《神仙传》及《金匮药疗》等书传世。《神仙传》中记载道教人物颇多,凡是涉及神话及灵异之言,当然不足信。此书东晋后,即已面世;历代版本甚多,有“汉魏丛书”本,“四库全书”本,“说郛”本,“五朝小说大观”……等本,都不容易看到。今天流行市上的为上海古籍社所复印的清刻本,因历时千载,文字传刻难免讹错,但内中所载事实大体相同,其中都有《董奉传》,今摘录其生平可信的事迹及有关“杏林”掌故如下:

“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余。罢官去后,后五十余年,复为他职,行经侯官。诸故吏人皆老,而奉颜貌一如往日。问:‘君得道耶?吾昔见君如此。吾今皓首,而君转少,何也?’奉曰:‘偶然耳’。又杜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纳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起坐,凡四日,乃能语。……后还豫章庐山下居。奉山居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五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杏子盛,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大吼逐之,大怖,即挈杏走。路旁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奉每年货杏得谷,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岁二万余斛。”

以上是记载董奉生平的最原始资料,其中无生卒年份,可见当时已不可考。董奉养生有术,年九十余犹如四十壮年容貌,又能治愈死已三日的人(今医学称“假死”),都是可能的。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求诊者不取诊金,仅令栽杏五株或一株;杏熟,售之以济贫,尤为难能可贵。这种医人济困的胸怀,实令人钦佩。福建古代有这样一个伟大的医学家,为他立传,扬其善行,播其高风,也是无乖于情理的。

历代翻印葛洪《神仙传》者不少,内容无大改,记载大体相同。我还查看“四库文渊阁”本和台北《笔记小说大观》第四编第一册,也与此相同。

古籍中董奉生卒具体年份无考。《神仙传》记他活了三百多岁,不可信,但董奉生活的时代却是可以查考的。传中有“吴先主时”一语,足证他是三国时人;“吴先主”,就是割据江南的孙权(182~252),孙权建吴国,据荆、扬、交三州之地。交州(辖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南部)、扬州(辖今福建等地)都是吴国领土。董奉活着的时间,约在孙权在世时左右。至于董奉治好交州刺史杜燮之病一事,“杜燮”名字有误。交州在东汉末年,本名交趾,最高行政长官为太守,建安初(196~198),才升格为州,置刺史,下辖七郡。交州当时为边远地区,非朝廷威治所能远及,仅名义上羁縻而已。建安十三年(208)赤壁大战后,曹操势力北撤、孙权乘机占领交州。终孙权之世,交州行政长官,只有士燮和步隲二人,董奉传中所云的“杜燮”应为“士燮”之误。《三国志·吴志》有《士燮传》,兹录有关事迹以佐证: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父赐,桓帝时,为日南太守。赐死后,燮举茂才,除巫令,迁交趾太守。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人士往依避难者以百数。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汉朝赐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葛督七郡,领交趾太守如故。’建安十五年(210),孙权遣步隲为交州刺史,燮秉承节度,权加燮为左将军。在郡四十余岁,黄武五年(226),年九十卒。”

据此可知,孙权在时,没有杜燮,只有士燮,官衔是左将军兼交趾太守。《三国志》人称良史,志传本文,虽未载与董奉有关的事,但至南朝刘宋时,史学家裴松之却在《士燮传》中加一注文(见今中华书局本《吴志》第1192页),文引葛洪《神仙传》所载:

“燮当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奉字君异,侯官人也。”

所谓仙人,就是神医,能起死回生的医生。根据这段记载,董奉所医治者为士燮,并非杜燮甚明。裴松之时代距西晋不远,所引《神仙传》尚无误,之后辗转传抄,“士燮”遂变成“杜燮”,还附加一些神话。

我初步探索,此误至迟起自北宋。我曾看过1961年中华书局本《太平广记》卷十二《董奉传》所记事迹,与今日上海复印本内容基本相同,病人仍为杜燮。考《太平广记》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据中华书局本标点者在《前言》中说,此书是根据吴骞旧存的一种明刻本,并依残宋本校对过的。则“杜燮”之误,当起自北宋。以后历代刻本引记,都沿袭不改。如乾隆《福建通志》、《福州府志》等书,都未能免此。此误流传长至千年,更无怪今日新印的《长乐县志·人物志》了。

新印的《长乐县志·人物志》第一集试写稿,第一个人物即为董奉,该传除沿袭“杜燮”之误外,另有一种写法: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乾,侯官县董墘村(今长乐县古槐乡青山村)人。汉建安五年(200)生。董奉从小学医,信奉道教。……有次到交州(今广东一带)行医时,恰遇交州太守杜燮病危,垂死已三日。董奉把三粒药丸放在病人口中,用水灌入,………不久,病人手足似乎能动,……不久病愈。……董奉后在杜燮府中居住,不久,杜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漏其密谋,想加害董奉。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杜燮后逃走。……吴天纪四年(280),董奉逝世。”

文中除沿袭“杜燮”之误未改外,还附记了董奉生卒年间,是他只活到虚岁八十一岁,与《神仙传》所载大不相符,不知何所据而云然?又士燮(即所谓杜燮)乃正面人物,开发边区、安定社会和团结少数民族均有显著成绩,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戴,寿至九十方死,见于《吴志》。他何曾反叛朝廷?谋害董奉?此说不知何据

《长乐县志》在民国时,已修过一次,其中《董奉传》只说:“董奉祖居十一都青山下,三国时人。奉修道青山,而山因奉得名。”传中无记生卒年份,也无“杜燮”反叛朝廷情事,新志所记当另有根据。

笔者浅见,写人物传的关键,首要尊重史实,要有可靠的资料根据,然后,才谈到立场和文字结构问题,要避免标奇立异。同时,还要参阅历代有关志书,取长弃短,才能写出一篇较为翔实的传记

士燮误为“杜燮”,其来已久。在陈衍《福建通志·董奉传》已注意改正,录所记要点如下:

董奉字君异,侯官人。……交州太守士燮死已三日。奉时在南方,以三丸内燮口中,后四日遂活。乃为奉起高楼于庭中。奉不饮食,唯啖哺枣……士燮年至九十。”

陈衍不愧为方志学名家,他毅然订正千年之误。他的《民国福建通志·列传》的内容多沿袭旧志,独此传不袭前人,可谓卓识,但陈衍在《董奉传》末又注,传出《列仙传》及《太平御览》引《南岳魏夫人内传》,实是画蛇添足。且误引出处。按《列仙传》乃汉刘向所著,刘向汉宣帝时人,何能预及三国时事?笔者又查过商务印书馆涵芳楼本及四库文渊阁本的《太平御览》《道部六·尸解》和《果部五·杏》,均载有董奉故事,但未见提及交州刺史某某条文,可见陈衍仍是依据《三国志·吴志士燮传》来订正旧误,所以凡是人物传中引用的资料,必须辨明其来源,实事求是地认真处理,以便后人核对。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

-难经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

-伤寒杂病论

参考资料:

-脉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