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雄才大略,为什么却不招人待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曹操雄才大略,为什么却不招人待见?,第1张

曹操心狠手辣,他草菅人命,杀人如麻。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他的人生信条。

纵观曹操一生,爱才惜才,有过也有失,然而在世人的眼里,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引起三国之战挑起战争连连,让百姓流离失所,也有人说曹操为后来三国归晋做出了贡献,使得国家统一。

曹操年少时,便有一副乱世英雄的面目。曹操早年便博览群书,他尤其喜爱兵法古籍,这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基础。

曹操一生杀人无数,就比如《三国演义》 中的一段情节写道,曹操在军营操练兵,教那些士兵如何打仗,然后感觉到了疲倦,就回到营中准备睡一小觉。

这时在营帐外的一个小士兵,看到了盖在曹操身上的被子掉在了地上,就主动进入营中,把掉在地上的被子捡起来,重新给曹操盖上。

一个将军能如此受士兵的爱戴,应该跟士兵们同甘共苦,共进退,更应该珍惜和他们之间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可偏偏曹操却不同,他起身抽出配剑,一刀斩下了那个士兵的头颅,然后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继续睡觉。

直到有人禀告曹操,说侍卫被杀,曹操才缓缓睁开眼睛说是谁杀的?由此可见曹操的猜疑之心有多大,宁可错杀1000,也不放过一个,这让跟在曹操身边的侍卫,作何感想?

通过这件事情,曹操梦中杀人的事情不尽而走,其实在三国的历史中,曹操随便杀一个人是很普通的事情,就比如说他杀了他宠爱的小妾。

曹操具有雄才大略,但是也因为这种猜疑心狠手辣,杀人如麻的秉性,使天下的忠智之士,投奔刘备,但这并不影响他统一三国。

东吴的几个都有这方面的研究,严畯自曼才,善《诗》、《书》、三《礼》,又好《说文》。薛综字敬文,凡著诗赋难论述万言,名曰《私载》。又定《五宗图述》、《二京集》。还有虞翻虞仲翔,陆绩字公纪,

官渡之战后,曹操为了消灭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同年九月,曹操得胜南还,这一路南下曹操诗兴大发,将满腔豪情涂抹成至今让人拍案叫绝的四言组诗《步出夏门行》,其中有一首为《观沧海》。对于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必不知道的人应该不多。

不过在《观沧海》中曹操提到了一个地名,即第一句“东临碣石”中“碣石”具体指的是什么地方,至今还没有定论。《观沧海》大约作于建安十二年九月下旬,地点就是诗中提到的碣石。考虑到曹操在九月间启程南下,次年正月才返回邺城,因而这个碣石应该距离柳城(今辽宁朝阳市西南)不远。

其中,汉末三国时代的一个名叫文颖的注释家,在给《汉书·武帝纪》作注时,说碣石就在辽西郡的絫县(今河北昌黎县南)。今昌黎县境内的碣石山,当地俗称“娘娘顶”,它南距渤海约二十四公里,站在山顶上,即看不到“山岛竦峙”、“洪波涌起”的景象,更不会产生“水何澹澹”的感慨,因为这一说法可能有误。

也有人说,这个碣石就是《汉书·地理志》中提到的位于右北平郡骊成县(今河北乐亭)西南的大揭石山。自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以来,一般认为大揭石山已经沉没于大海之中,并且难以推论出他沉没的地点在今日乐亭县西南的滦河入海口。然而,根据《昌黎县志》的相关记载,可知这一带的海岸线既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在滦河入海口也没有发现山脉沉没的迹象,因此,这一说法同样经不起推敲。

其实,“碣石”作为一个特定名词,自从《尚书·禹贡》以来,一直被沿用,它与“碣石山”所指称的对象,很难说就是同一物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各类古籍在提到“碣石”时所使用的动词,要么是“之”,要么是“到”,要么是“至”,要么是“临”,这无疑表明:碣石这个地方,几乎不能是一座山脉。

对于碣石具体方位的考察,似乎应该从田野考古发掘中寻找新的线索。鉴于秦始皇、汉武帝这些曾到此地巡游的帝王,想来不会露宿在海滩之上,那么,在碣石附近建造行宫以便休憩,是再也合理不过的事情了。因此,碣石这个地方应该地处海滨,如果可能的话,还应当残存有古建筑遗址。

1984年,在辽宁省绥中县万家镇一个名叫“墙子里”、“石碑地”的沿海村庄,出土了大量的残砖断瓦。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处秦汉时代的帝王行宫遗址,占地约二十万平方米。该地不但有秦汉时代的帝王行宫遗址,而且在遗址的正对面,尚有被当地称为“姜女坟”的海上巨礁。

这处巨礁分为两组四块,其中一块高达二十三米,形状犹如碣碑,其余三块显然是同一巨礁崩塌而成。也就是说,这里原本有两块竦峙对立的碣石。于是,有人断言:姜女坟就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等人巡幸过的碣石,也是建安十二年曹操观海景吟诗篇的场所。

尽管曹操所说的“碣石”具体在哪里成为了千古谜团。但不可否认的是,曹操这次南归确实心情不错,所作的《步出夏门行》不但是现存最早的山水诗,而且开启了后世山水诗派的先声,在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至于“碣石”到底在何处,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七十二疑冢 关于曹操墓地,流传最广的要属“七十二疑冢”之说,有史籍记载,认为曹操生前曾设七十二疑冢,一座座如山丘布列,其中必有一座真墓。然而《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文章《“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说,过去在民间传说中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这又使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根据《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病逝后,被安葬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魏书·文帝纪》记载说曹操葬于故里谯陵,这里有曹操建的精舍,还是曹丕出生之地,其中曹操的祖父、父亲等人的墓地也在这里。 还有人根据资料和实物分析得出曹操陵墓位于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与今河北临漳习文村一带的结论。 “聊斋”中的神奇 二百年前的一个盛夏,人们一直在盛传,漳河的水怪又开始吃人了。不听劝阻在河中洗澡的人们,洗着洗着就突然被什么东西拽入河底,不久河面就会浮现一条胳膊或者半个脑袋,于是村民们再没有人敢接近这条河了。 当地的县令也知道了这件事,为了探个究竟,他把上游水截住,河水落下去了,没有发现怪物,但在山崖底部,发现了一个很深的架着一排水轮转刀的大洞。人们把刀撤下来,走进洞内,看到一个石碑,石碑的上面写着“曹孟德之墓”,打开墓室,里面奇珍异宝无数。 这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聊斋志异》讲的虽然都是一些子虚乌有的传奇,而关于曹操墓的这个故事,并不完全是捕风捉影。 一些古籍中也推断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魏文帝曾下《止临菑侯植求祭先王诏》,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为据,又有诗曰:“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即令西湟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 古墓新说 有人认为古人对阴宅是非常重视的,曹操这么有权势的人,他的阴宅一定会非常豪华,而且也不可能轻易的被人找到。《三国演义》里说曹操生性多疑奸诈敏感,有人推测他的陵墓“蒸发”是其性格使然。据传,曹操早年曾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的惨状,因此,他为防止自己死后遭遇不幸而想方设法让墓地神秘莫测。 一位考古专家在传说的曹操墓所在地曾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新证据。 这个新证据就是在河北临漳发现了一个南北朝时期的古墓,这个古墓上的墓志铭清楚的写明,它就建在曹操墓的旁边,根据 这句话,可以大概判断出曹操墓的一个位置。但是目前国家有规定,禁止挖掘帝王的陵墓,虽然说曹操生前没有称帝,但是死后也是被追封为魏武帝,所以这个考古工作就没有继续下去。看来百姓传说的在河底发现过曹操墓的说法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上述诸多观点,或因缺乏实物佐证而不能断言,或是一家之言尚未得到公认。曹操陵墓何在?已经成为人们永远追逐的热点,也成了后世争论不休的悬案。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在其专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曾写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言简意赅但意思明白:历史具有多重属性,既能让人鉴古知今,又能为利益所用。当历史践行前一个属性之时,它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是历史学家批判的对象,是考证学家和训诂学家孜孜以求的真相。但当它践行后一个属性之时,它的真相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应该被塑造成何种面貌,以及能够被塑造成何种模样。所以,此时的历史,无异于当代史。

历史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古今中外史料记载的众多矛盾之处。当凯撒在《高卢战记》中明明白白记载了高卢战役的艰难和严酷,罗马城内的史书记载者却因庞培一句话而淡化了凯撒的贡献。当马可·奥勒留为了罗马的利益长期征战而疾病缠身时,躲在罗马城内的北方蛮族僭越者们却在不断抹杀奥勒留对祖国虔诚的爱和信仰。同样的事,在中国也上演了千年。今天,笔者就给大家展示两千年前中国著名史家陈寿的妙笔生花,看看他是如何将白的写成黑的,又是如何将黑的写成白的。通过对陈寿笔触下人物的分析,我们更能看出,他作为一位史家的责任心:一位好的史家,不仅要能客观准确地记载历史事实,还要善于在高压之下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不出卖自己的良知。

三国正史之中,最超凡绝伦、出类拔萃的人物是曹操。陈寿对曹操的描写也最为丰富。因此,我们就从曹操传记切入,看看陈寿的美化功夫。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就能发现,即便是曹操儿时的经历,陈寿也进行了大量美化。《三国志·武帝纪》载:“太祖武皇帝……父曹嵩,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仅这二十个字,就能体现陈寿笔触之自然和绝妙。首先,曹操为阉患之后,袁绍曾令陈琳撰写檄文咒骂曹操“赘阉遗丑”。这里,曹操自然相当委屈,因为东汉末年天下皆知朝廷之内宦官外戚勾结,祸乱天下。然而宦官并非全是恶人,至少曹操养父曹嵩不是恶人。但作为那个时代人们共同的咒骂对象,曹操也为自己身世颇感自卑,因此,陈寿就要在文中刻意美化曹操的祖先。

曹嵩代入感太强,又是当时众所周知之士,陈寿自然不能美化曹嵩,说他不是宦官。但陈寿非常聪明,他也没有明说曹嵩是宦官,而且明明曹嵩祖上世系清楚,陈寿却来了一句“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这一句话,就把曹嵩和其祖先的联系割断了,一并割断的,自然也有曹操和其祖先的联系。同时,为了进一步美化曹嵩,陈寿说曹嵩“官至太尉”,然而东汉末年买官捐官猖獗,不但地方默认了这个风俗,连缺钱的朝廷也公然出售官职。《后汉书》中就曾记载说当时买官卖官猖獗,五百石、一千石的官需要几十万到几百万钱。曹嵩的太尉之官就是买来的,花了一个亿。但是这些内容,陈寿一个字也没有提,如果不是当时和后世史料,例如《续汉书》、《曹瞒传》等的补充,曹嵩买官之事就是历史谜团了。

至于曹操儿时经历,陈寿更是用上了家底功夫,几乎美化得没有痕迹。例如,《武帝纪》中记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异焉。”这句话看似字字都在贬低曹操,实则字字都在捧曹操。故世人未之奇这句话一亮出来,就会让人自然而然感觉到这句话之前都是在说曹操不怎么样,所以嘛,当时的人都没有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但“小时候很敏捷机灵、那么小就有权谋”,这分明就是在大力夸奖曹操。试问,那么小一个孩子,就能这么有权谋,不是天才,也颇有天赋了。之后,陈寿又说曹操非常有侠客情怀,行侠仗义,却对世间那些正事儿不怎么上心,这更是贬中带捧。一个行侠仗义,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共存的,对普通人的事情没有兴趣的青年跃然纸上,而这种人,陈寿却说世人未之奇,试问,这种捧人的水准,古今中外史家中有几人具备?

更不要说,陈寿接着立即提到桥玄和何颙,说当时仅仅这两位觉得曹操了不起。这两位是当时名士,陈寿这么写的用意很明白:大多数人不觉得曹操有前途,这是自然之理,但当时的精英却认为曹操很有前途,可见曹操绝非等闲之辈。短短几十个字,陈寿先抑后扬,妙笔生花地让曹操的天才跃然纸上。为了更加突出陈寿捧曹操的功夫,我们对比一下刘备。同样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人物,仅仅因为陈寿魏国史官的身份,他可以用尽一切手法美化曹操,却不能这样对待刘备。然而,从陈寿描写刘备中可以看出,他的良心和责任感:他在夹缝中用力地生存,他要用尽一切手法,不丑化刘备。

《三国志·先主传》中这样记载刘备的早年: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一句实实在在的话,只有事实,没有贬低,没有夸赞。但读者至少知道,刘备出身很不好。曹操是超级富家子弟,刘备只是织席贩履小儿。接着,陈寿试图捧一句刘备,但效果依然不好,他写道:“刘备房屋东南角有桑树高五丈余……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人曰:‘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通常来说,古籍中如果记载这类言语,有一定可能是在美化历史人物。陈寿这里也是如此,他写的这句话,不太可能是历史事实,但他意在让刘备给人这样一种认识:刘备小时候就有项羽那种早晚当取之的英雄气。可是,不用说,对比他对曹操的美化,可谓天壤之别。

1、军事上

曹操精于兵法,在统一北方起到了积极作用,黄巾起义之后,东汉解体,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

从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战争历时17年,是曹魏的立国之战,并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2、文学上

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3、经济上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

曹操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

扩展资料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

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

他临死前留下《遗令》。 根据曹操的遗嘱,他于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于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西郊的高陵。 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

三国时期的陈留郡,一间错落有致的别院鞭炮齐鸣,坐在堂上的父亲正叮嘱着即将出嫁的女儿牢记自己所著的《女训》,女儿打断了父亲的话,竟然说自己昨天作的五言诗时还未结尾,请求父亲暂且不要跟自己说这些俗事,而此刻,卫府花轿已至大门外。 这位临近出嫁的女孩名蔡琰,字文姬,与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并称为古代四大才女,她的父亲是汉末大儒蔡邕,在父亲的教导下,自幼聪颖的她六岁就能辩琴,十二岁就领悟了父亲书法精髓,十四岁就将诗书礼乐的技能满点。 待文姬长到十六岁时,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又有才情加持,所以前来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能入大才女慧眼的几乎没有。 当时把持朝政的董卓为了息民愤、收名望,打算将在民间口碑甚佳的蔡邕收入麾下,被蔡邕拒绝后,又以其族人威胁迫使其就范。 史书记载:「 ”蔡邕三天之内,历遍三台,官拜左中郎将”,蔡邕一改往日仕途不顺的困境而平步青云,但在民间的口碑却江河日下。 家中越来越多的名流造访,却不是单纯仰慕蔡邕的才学,还夹杂了一些政治目的。 其中的常客就有后来的一代枭雄曹操,以及河东的名门望族卫仲道。 卫仲道家世显赫,且博学多才,当即被门当户对的蔡家视为乘龙快婿,蔡文姬也被卫仲道不同于其他纨绔的气质所吸引,欣喜地应允了这门婚事。 婚后,夫妻二人像蜜月期的小年轻一般无二,过着蜜里调油的幸福生活,因为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而经常谈史论道,于落花流水处吟诗作对,于山水之间琴瑟和谐,于皎皎明月下依偎相拥。 蔡文姬气质恬淡娴雅,勤劳任力,大家闺秀的风范一览无遗,颇得卫氏一族的宠爱。 原以为日子会按既定的轨道进行下去,可是天不遂人愿,结婚两年后,蔡文姬迎来了人生第一个大变故: 丈夫卫仲道忽然得了咯血之症,并不治而亡。 在古代「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桎梏里,结婚以来未有所出的蔡文姬成了众矢之的,又被婆家扣上了克夫的帽子,加之父亲委身于董卓阵营为人诟病,卫家无所不用其极地对她进行精神折磨。 十八岁的蔡文姬一面深陷丧夫之痛,一面承受着婆家对她的百般刁难。 万般无奈的她只能写信告知父亲想要回家的愿望,然而父亲以《大戴礼记》劝诫她万不可此刻归宁,应继续孝敬公婆。 父亲的回信,并没有打消蔡文姬回家的念头,她决不允许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变成一个沾满铜臭、家事缠身的家族妇人。 事后,蔡文姬没有告知父亲,独自一人带着嫁妆踏上陈留老家的路途,遥想当年那个与如今反向的娶亲花轿,她不禁蹙眉噙泪。 乱世之中,命运的巨轮似乎没有放慢碾压这个弱女子的速度,宫廷祸起,董卓的脉搏被王允一剑封喉后停止跳动,而战火很快烧及董卓阵营,这其中就包括蔡邕。 纵有众臣表参求情,蔡邕仍难逃死神的召唤,他最后的愿望是修完汉史,然王允不允,蔡邕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文姬的母亲也随他而去。 还来不及接受双亲故去的噩耗,蔡文姬的房门已经被踹开,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远离故地,被俘虏到匈奴的地界。 在北去的路上,蔡文姬用父亲送她的那把琴悲戚弹奏,流水落花,山河破碎,乌云蔽月全在帮她奏响哀曲,这种女性独有的柔弱与凄美我见犹怜,何况匈奴左贤王。 就此,才女蔡文姬成了左贤王的侍妾,在北方是凛冽寒风中还有一个怀抱给她温暖,不久后,她有了一双儿女,展笑欢颜的蔡文姬又回来了,但好像又回不来了。 每当她回首往昔峥嵘岁月时,一切往事历历在目:父亲在伏案写下那些流传后世的摹本,她在旁研墨;夫君拾起掉落在竹简的落花,别在她的耳边,缱绻蜜语,倾世温柔…… 而今,唯剩研墨人与墨香同留余味,父亲的悬笔一绝、夫君的宽厚臂膀都入土了,唯剩她一个人手揽着回忆入睡。 匈奴夏春冬雪的十二载,是蔡文姬意想不到的结尾,带她回到故土的,是父亲曾经的门客——曹操。 曹操统一北方后,听闻蔡文姬被俘虏,于是派使者携黄金千两、白璧一双,请求匈奴释放蔡文姬。 幸运的是,蔡文姬得到了一纸赦令,但不曾想与两个孩子也就此诀别,心中对自己宠爱有加的左贤王也生起了一丝愧疚。 回家的路上,战后的满目疮痍、断壁残垣不禁让蔡文姬悲从中来,回想起那段屈辱悲伤的日子,她有感而发谱出了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 声声俱下,字字泣血。 回到中原后,蔡文姬由曹操做主嫁给了青年才俊董祀,他虽然也是个翩翩君子,但那种少女的悸动,只能付给一个人,董祀也对这个安排有所不满。 后来,董祀犯了曹操的大忌,被下了狱。蔡文姬闻讯后顾不得大家闺秀的仪态,给正在宴请宾客的曹操下跪为丈夫求情。 曹操见其言辞恳切,起了恻隐之心,便问蔡文姬:「 ”听说你家里有很多古籍,我派给你十个人,你能把他们背写出来吗?” 蔡文姬答道:「 ”不用那十人,我一人即可”。 就这样,曹操得到了珍贵的古籍,而董祀也因妻子而获释,出狱后的董祀感念妻子不计较婚后他对她的冷漠,决定与她共同携手安度余生。 蔡文姬一生坎坷,乱世中不断痛失所爱,噩耗降临时的无力感摧毁着她的内心,但最后又因为自己的才华拯救所爱,所以啊,永远都不要放弃爱与希望。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保罗•瓦勒《海滨墓园》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洪丹淳 编辑:吃硬盘吧、小二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