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下一句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下一句是什么?,第1张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两副忠义胆,刀山火海提命现。"不是出自历史古籍,而是出自周星驰**《功夫》,首次出现的这两句话随着周星驰的无厘头红遍了网络。

穿云箭,是中国武侠小说当中的一个名词,一般指向高处发出的用以作为信号的箭,能够召唤江湖朋友前来救助。“穿云箭”也用来比喻相当高的东西,如形容票房之高。

在周星驰**《功夫》中的“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这句台词,将“穿云箭”这个概念和义气重叠的象征推向了网友。

穿云箭,信号箭。一支信号箭发出去,就有千万个兄弟过来帮忙;两副忠肝义胆,就算是刀山火海玩命也去,这两句话将江湖上的兄弟义气描述的淋漓尽致,言简意赅,余韵悠长,也无怪乎如此走红了。

当然有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几乎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最优秀的文化了,只不过由于近代政治原因及国外文化冲击等人为原因才没落了,学习传统文化对一个人修身养性陶冶性情广博知识都是非常有用的。

对你说的看书方法的问题,我想说,应该还是先把基础打好,由易入难,逐渐掌握一些古文基础,比如字的常见古义,句型结构,以及段落等问题。所以这个我建议你可以先看一些古代通史,因为史书里的古文是最简单易懂的古文了,而且还可以增加你的历史常识,读起来故事趣味性强,可以先从这方面入手,比如从《二十四史》(当然如果不是从网上阅读而是买书的话这个花费估计不小),《史记》(经典中的经典了),《资治通鉴》等看起来,再辅以唐宋的一些散文杂文以及历代的笔记体书如《世说新语》(这个我最喜欢读了,有味道)、《荣斋随笔》、《梦溪笔谈》这一类的,因为散文来说我觉得是唐宋的最为容易了,先秦及汉代的文字就跟《左传》《易》《论语》等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一样,精而简(读起来即使你查字典也很可能造成囫囵吞枣,难以深入进去的),所以对于新人来说这个困难不小,而到了明清的古文虽然有白话趋势,但我觉得相对于唐宋文反而变得晦涩了,所以优先推荐唐宋文,这个有本《古文观止》选得很好,它里面除了唐宋的部分外也都很不错,初学来说值得推荐。当然你有个习惯非常好,那就是喜欢自己查字典,这对于一个真心要学习的人来说十分重要。

等到自己觉得小有成就了的时候,前面说的通史最起码完完整整看下一两本来,史记基本能翻一遍了这时就可以进阶一部,去阅读下先秦两汉的的典籍了,像《论语》《楚辞》诸子百家西汉文赋这些。

古诗词也是一部分,但相对来说比较独立,而且不难,可以凭个人喜好直接入手阅读学习就好了。

上面这些这是我自己的一些意见,下面这个总结的初高中古文学习方法,还不错,看看吧,尽量去按着这些做一定会有所收益的。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两副忠义胆,刀山火海提命现。"不是出自历史古籍,而是出自周星驰**《功夫》,首次出现的这两句话随着周星驰的无厘头红遍了网络。

穿云箭,意即信号箭。一支信号箭发出去,就有千万个兄弟过来帮忙;两副忠肝义胆,就算是刀山火海玩命也去,这两句话将江湖上的兄弟义气描述的淋漓尽致,言简意赅,余韵悠长,也无怪乎如此走红了。

扩展资料:

为什么周星驰在《功夫》里扮演的角色从头到尾没名字,原因如下;

功夫这部**讲了一个底层小人物在黑道横行的时代生存奋斗的故事,在当时的年代黑帮垄断各个行业的情况下,要么你就安安稳稳的生活,想出人头地只能投靠斧头帮,对于一个有梦想、想做大事的年轻人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所以这种环境使他错误的相信只有坏,别人才会怕他

所以一直告诫自己坏一点再坏一点,只能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迎合恶势力,虽然他内心是善的,直到遇见包租婆才醒悟善是可以战胜恶的,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周星驰扮演的角色在影片中从始到终都没有名字。

周星驰的**一直以描写小人物著称,可能和星爷的经历有关系,周星驰从跑龙套到现在的巨星,经历了太多挫折,我们从他的**就可以看出来,“他好像一条狗哎”“我就是一坨屎”,所以周星驰的**有太多的情节都是自己所受的经历,

《功夫》中周星驰也是一个小人物,没人在乎的他的姓名,唉唉唉唉,你你你,阿星都是都是周星驰饰演的小人物的代名词,你只要没有权没有钱,没人想问你的名字,没人尊重你,所以周星驰在成名后一直提拔新人,而且周星驰**中配角的精彩程度不亚于主角,每个配角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也是周星驰**的一个标志了。

参考资料:

-《功夫》

参考资料:

央广网- 为什么周星驰在《功夫》里扮演的角色从头到尾没名字

中国功夫也称中国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中国功夫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蕴含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中国功夫的神秘面纱:七大拳系,诡秘的暗器,武学的种种境界,独特的武林江湖,中国人独有的武侠情结以及所衍生的武侠文化。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中国少林功夫

特点

  第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作为体育运动,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但又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第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及广泛的适应性。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

作用

  第一,提高素质,健体防身。 第二,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第三,竞技观赏,丰富生活。 第四,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历史

  中国功夫,也称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缘起于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就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后,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的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商周时期,产生了太极学说,从此奠定了中国武术的体系。 少林派功夫代表潘国静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时,盛行角力、击剑,还有“刀舞”、“力舞”等。唐朝时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明清时期则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 中国功夫

意味着武术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李小龙对现代技击术和**表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主演的功夫片风行海外,中国功夫也随之闻名于世界。许多外文字典和词典里都出现了一个新词:“中国功夫”(Chinese Kung-Fu)。在不少外国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国武术,李小龙也成了功夫的化身。

古籍

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两方面的人 先谈,通过谈, 求和解。

谈(tán)

⑴ (形声。从言,炎声。本义:说,谈论)

⑵ 同本义 [talk]

坐谈问之。——《战国策·齐策》

不假仆一二谈也。——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客有谈中外事,(袁可立)虽汜然不应,而眉端隐隐有蹙容。——明 杜云构《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

⑶ 又如:谈笑自若;谈聚(相聚在一起尽情交谈);谈会(聚在一起谈论);洽谈(接洽商谈);座谈(不拘形式地讨论);谈天(谈论天文)

⑷ 相处融洽 [get along]。如:他俩谈得来

⑸ 称赞 [praise]

那个将军不喝彩,那个把我不谈羡——元·佚名《飞刀对箭》

⑹ 又如:谈荐(称赞和推荐)

⑺增加:如谈爱,意思是让两个原本不太相识的男女通过交往逐步地增加感情。

⑻交流:如谈心,意思是通过交流使一个人的心理得到改变。

名词

◎ 谈(tán)

所说的话,言论 [what is said or talked about]。如:奇谈(令人奇怪的言论);言谈(谈话的内容和态度);谈交(言谈之交);谈功(言谈的功夫)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徒甘切《正韵》徒蓝切,音郯。《说文》语也。《徐曰》谈者,和怿而悦言之。《广韵》谈话,言论也。《公羊传·闵二年》鲁人至今以为美谈。《礼·儒行》言谈者,仁之文也。《史记·滑稽传》谈言微中。《晋书·阮修传》王衍当时谈宗。

又《玉篇》戏调也。《诗·小雅》不敢戏谈。

又手谈。《续博物志》王中郞以围碁为坐隐,或亦谓之为手谈。

又县名。《南齐书·州郡志》谈县属益州始康郡。

又蛮州名。《唐书·地理志》岭南道有谈州。

又姓。《蜀录》汉有征东将军谈巴。

又《正韵》亦作谭。详谭字注。

又《韵会小补》叶徒黄切,音唐。《急就章》曹富贵,李尹桑。萧彭祖,屈宗谈。 [1]

功夫,Kung fu(中国武功),不仅是搏击术,更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融合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构成了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 它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蕴含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功夫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不仅出现了李小龙,还出现了大量功夫题材的中外**,歌曲专辑,小品等。

各种功夫举例

少林功夫历史渊源少林功夫内容概述功夫片历史同名小说同名**同名** 功夫 1979 波兰同名专辑相关游戏小品功夫相关歌曲

少林正宗功夫传人潘国静

功夫 和

kung fu(功夫的英文名称)

[编辑本段]词语释义

功夫(武术),中国的国术

少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其中“禅”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据,因为禅“是”外不着想,内不动心” 少林六祖惠能在《坛经》上说:禅 乃梵文音译“禅那”,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息心静寂地参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别不同,讲究的是“禅武合一”。

在少林寺众多的禅武修炼者当中,潘国静法号:释延武就是其中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人物。正宗少林寺曹洞宗三十四代功夫传人,是中国少林武术派系的代表人物,少林武术八段。自幼开始在少林习武,皈依在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门下,赐法号延武。他擅长少林传统功夫和散打,对气功养生、中医伤科、自然环境学颇有研究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悉发掘陵墓,取宝物” 裴松之 注引《续汉书》:“又陇石取材,功夫不难。杜陵南山下有孝武故陶处,作塼瓦,一朝可办。”

《三国志·吴志·王肃传》:“闻曹真发已逾月而行裁半谷,治道功夫,战士悉作。是贼偏得以逸而待劳,乃兵家之所惮也。” 往往外

2谓作事所费的精力和时间。

唐 元稹 《琵琶歌》:“逢人便请送杯盏,著尽功夫人不知。” 唐 秦韬玉 《燕子》诗:“曾与佳人并头语,几回抛却绣功夫。” 王润滋 《卖蟹》:“功夫不负有心人。”

3时间。

唐 元稹 《琵琶》诗:“使君自恨常多事,不得功夫夜夜听。”《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每日只去查点家财杂物,那有功夫走到父亲房里问安。” 柳青 《铜墙铁壁》第六章:“ 银凤 在门外说没功夫,两个就奔出了大门。”

4本领;造诣。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一:“ 宋文帝 书自谓不减 王子敬 。时议者云:天然胜 羊欣 ,功夫不及 欣 。”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下:“而至 老杜 之地者,亦无事乎‘昆体’功夫。” 秦兆阳 《苏醒》:“他原本有一套祖传的武艺功夫。”

5[effort;skill of Chinese boxing and sword play]特指武术

《人民日报》1984731:“也有画中国‘功夫’的,画面上拳击格斗,棍棒相迎,飞脚踢刀,好不热闹。”《深圳特区报》1986313:“ 中国功夫和西洋拳击,究竟谁优谁劣,这是中外人士均感兴趣的问题。”

[编辑本段]李小龙功夫

李小龙截拳道上世纪60年代,当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泰国的泰拳,美国的拳击等名誉世界时,西方人却对中国武术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李小龙成为中国武术的宣传员与传播员,他在美国开设武馆传授中国功夫,提升中国武术国际知名度;很多世界级的空手道冠军都拜李小龙为师傅,从而见识了中国武术的厉害,知道武术的发源地是中国。当人们以“好斗”的名词冠以李小龙时,他依然我行我素地主动与各流派武林高手切磋,以咏春拳为基础,借鉴、吸收各类拳种的先进的技击思想、原理及方法,创造了现代中国实战武术“截拳道”,为中国武术创造了巨大的世界性的有形与无形价值。李小龙将kung fu(功夫)一词写进了西方人的词典。

中国功夫

[编辑本段]中国功夫简介

武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中国功夫的神秘面纱:七大拳系,诡秘的暗器,武学的种种境界,独特的武林江湖,中国人独有的武侠情结以及所衍生的武侠文化。

[编辑本段]中国功夫历史

武术缘起于中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就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后,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的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商周时期,产生了太极学说,从此奠定了中国武术的体系。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时,盛行角力、击剑,还有“刀舞”、“力舞”等。唐朝时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明清时期则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意味着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编辑本段]中国功夫的特点

第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作为体育运动,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但又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第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及广泛的适应性。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

[编辑本段]中国功夫的作用

第一,提高素质,健体防身。

第二,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第三,竞技观赏,丰富生活。

第四,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编辑本段]中国功夫古籍

《汉书‧艺文志》所列 199篇 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类的“兵技巧”部分中介绍了武术,共有13家、199 篇,其中除射法外还提到“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蒲苴子戈法四篇”等。这些都是中国最古的武术著作,虽然都已亡佚,但可看出中国早在汉代,拳术、剑术等武术技巧就已用文字留传下来。

《马槊谱》 作者不详,是中国隋代的枪法书,后来亡佚,内容已不可考,但其序言在《古今图书集成》中有收录。

《角力记》 宋代调露子著,是中国五代十国到宋初的有关角力和拳术的史料书,有述旨、名目、出处、杂说等篇。在《宋史‧艺文志》、宋郑樵《通志》、清《琳琅秘室丛书》等书中均有收录。

《武经总要》 宋代曾公亮撰,成书於1044年,是北宋王朝用国家力量编辑的一部军事著作,但涉及武术的内容颇多。

《武编》 明代唐顺之编,介绍了明代以前各种武术器械和各派拳术的练法,并与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一样,也介绍了中国各派武术的情况。

《唐荆川先生文集》 明代唐顺之的随笔和文集,其中涉及武术的有“游嵩山少林寺”、“杨教师枪歌”、“峨嵋道人拳歌”等。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江苏省武进县人,明代抗倭名将。

《正气堂集》 明代俞大猷著,有“余集”、“续集”,又名《北虏忌讳》。此书“余集”卷 4载有《剑经》,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转录。

《江南经略》 明代郑若曾著,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刊行。该书卷8“兵器总论”记述了武术流派,其内容与《续文献通考》几乎相同,仅赵家拳一项记述内容稍异。

《纪效新书》 明代戚继光著,有多种刊本,目录内容多不相同。如周世选本分18卷,有关武术的篇章有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等;王象乾本则分14卷,有关武术的篇章有手足篇,记述了枪、牌、筅、棍、钯、射、拳等武术;《纪效新书》收录了“杨家六合八母枪法”、俞大猷的《剑经》和戚继光自编的《拳经》32势图诀等。此书是历来研究武术的重要文献,在以后出版的《武备志》以至《三才图会》等书中均有转载。朝鲜在此书的基础上编成《武艺图谱通志》,日本江户时代兵法家平山行藏也曾翻印刊行。此外,日本还以《武术早学》、《军法兵记》、《兵法奥义书》等不同书名刊行此书。

《五杂俎》 明代谢肇浙著。此书一部分内容记述了当时的武术情况,并把少林拳称为“少林寺拳法”,此书有万历如苇轩本,中华书局曾重印。

《阵纪》 明代何良臣著,分4卷,其中第2卷“技用篇”记述了射、拏、拳、棍、枪、筅、牌、刀、剑、短兵等武术。此书被收入《四库全书》。

《续文献通考》 明代王圻著,此书兵考“总论军器”篇中记述了枪、刀、弓、弩、棍、杂器等各派武术。

《三才图会》 明代王圻著,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刊行,此书“人事部”载有“射法图器”、“马箭图”、“拳法图”、“枪法图”、“棍法图”、“旁牌势图”等,多录自《纪效新书》。此书“器用部”又从《武经总要》转录了不少武术器械图解。

《耕馀剩技》 明代程宗猷著,有《少林棍法阐宗》、《单刀法选》、《长枪法选》和《蹶张心法》等4篇,主要介绍了少林棍法,有理论,有动作图解。本书有千顷堂影印本和周越然影印本,近代改名《国术四书》刊行。

《涌幢小品》 明代朱国祯著。此书卷12载有武术内容,记述了当时的武术家和拳术等。

《武备志》 明代茅元仪费时15年,参考兵书2000 馀种编写而成,共分5部240卷,其中第84~92卷载有弓、弩、剑、刀、枪、钯、牌、筅、棍、拳等武术图解,并收录有戚继光、程宗猷的部分武术著作。

《武备新书》 明代谢三宾对《纪效新书》进行修订而成,内容与《纪效新书》大同小异,只增加了“秘传短打法”一篇。

《手臂录》 清代吴殳著,康熙元年(1662)刊行,此书以精解枪法而著名,在后世出版的《藉月山房汇抄》、《指海》等书中均有收录。此书 4卷后附1卷,除卷3的“单刀图说”和卷 4的“诸器总说”、“叉说”、“狼筅说”、“藤牌腰刀说”、“大棒说”、“剑诀”、“双刀歌”、“后剑诀”外,均讲枪法,并附有图解。吴殳(1611~1695),又名乔,号仓尘子,明遗民,江苏娄江县人(一说太仓县人),少年时酷爱武术,勤学苦练,曾从石敬严学枪法,从渔阳老人学剑法,从郑华子学马家枪法,从朱熊占学峨嵋枪法等,对各种兵器多有心得。明亡后,吴殳不求仕进,专攻武术,年五十还向别人学实战剑法,并著书阐述已经失传的剑法。

《万宝全书》 清代烟水山人编,后由毛焕文修订刊行。此书记述体育、文艺、游戏、养生法等,涉及武术的有“拳棒跌解法”和“要家临危解法”,并介绍了拳术和擒拿护身法等。

《阴符枪谱》 作者不详(据唐豪考证,是清代山西王宗岳著)。此书记述了枪法秘诀,如高下、左右、刚柔、虚实、进退、动静、阴阳、黏随诸理,与太极拳理论完全吻合。

《拳经》 明代少林寺玄机和尚传授,陈松泉、张鸣鹗撰,清代康熙初张孔昭补充,乾隆年间曹焕斗又补充,民国时期,曾先后被改名为《玄机秘授穴道拳诀》和《拳经拳法备要》印行。此书是记述少林拳术的名著。

《太极拳经》 作者不详(据唐豪考证,是清代山西王宗岳著)。此书阐述了太极拳原理,又名《太极拳谱》。

《内家拳法》 清代浙江黄百家著。黄百家自幼从王徵南学内家拳,在王死后 7年著成此书,记述有“五不能”、“打法”、“穴法”、“禁犯病”、“练手者卅五”、“练步者十八”等内容。

《苌氏武技书》 清代河南人苌乃周著。全书共 6卷,第6卷记述枪法、猿猴棒,双剑等器械练法,其馀5卷均记述拳术和拳理,民国时期经徐哲东修订重印。

《兵仗记》 清代仁和王 丹麓著,载於《昭代丛书》甲集卷47。此书记述有关戈、矛、殳、长戟、手戟、车戟、 、蛇矛、剑、拏、伏拏、匕首、枪、刀、钯、叉镗、锤、棒、斧、鞭、 、铲、狼筅、藤牌等各种器械的构造和用法。

《清稗类抄》 清代徐珂编撰。此书是一部有关清代史实的笔记集,全书分92类,其中技勇类记述武术较多,如“叶鸿驹精内家拳”、“蒋志善枪术”、“草庵和尚用铁杖”,“德宗十三响枪”、“江阴煎海僧所用铁刀重八十斤”等。

《陈氏太极拳图说》 清代陈鑫著,记述陈氏太极拳的动作和理论,并附有图解。陈鑫(1849~1929),字品三,除《陈氏太极拳图说》外,还著有《太极拳引蒙入路》、《三三拳谱》等书,陈鑫写《陈氏太极拳图说》费时10馀年,1933年出版,是太极拳的重要著作之一。

《拳术教范》 李存义编,是参考《五行拳谱》、《连环拳谱》以及弹腿等编成的武术教材,李存义(1846~1921),原名存毅,字肃堂,后改名存义,字忠元,河北深县人,清末民初著名武术家。李自幼爱好练武,各派武术都学,长年在保定开镖局。1912年,李被聘为天津中华武士会教务主任,后来去上海,在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任过武术教师。

各种功夫举例

中华武术散打、中国跤、形意拳 米组拳 戳脚翻子拳 八卦掌 八级拳 查拳 大悲拳 峨嵋铁臂 金刚捶 花拳 临清潭腿 劈挂拳 三皇炮捶 太极拳 螳螂拳 通臂拳 意拳 咏春拳等

少林功夫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凝结了千百万人民的心血。少林武术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中华民族无数武林高手发展流传下来,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少林原分五大流派,有河南(嵩山)少林、福建少林、广东少林、峨嵋少林和武当少林,每派中又分许多小派和门别,派别实繁。从地域上又可分为北少林和南少林两大流派。

少林功夫内容概述

少林功夫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内功以练精气为主;外功、硬功多指锻炼身体某一局部的猛力;轻功专练纵跳和超距;气功包括练气和养气。按技法又分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技击散打、器械和器械对练等共一百多种。这些套路和软硬功夫,由于年代久远,散失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的有如下主要套路:

1、拳术

源为武艺之源。少林派拳术有罗汉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战拳、昭阳拳、连环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圆功拳、内功拳、太祖长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观潮拳、金刚拳、七星拳、练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长锤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长关东拳、青龙出海拳、翻子拳、鹰爪拳等。

对练拳术有三合拳、咬手六合拳、开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马六合拳、十五合里外横炮、二十四炮、少林对拳、一百零八对拳、华拳对练、接潭腿等。

少林派拳术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招招势势非打即防,没有花架子。在练习少林拳时,不受场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其风格主要体现一个“硬”字,攻防兼备,以攻击为主。拳势不强调外形的美观,只求技击的实用。步法进退灵活,敏捷,有冲拳一条线之说。在身段与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进退出入,一切自如。步法要求稳固而灵活,眼法讲究以目视目,运气要气沉丹田。其动作迅如闪电,转似轮旋,站如钉立,跳似轻飞。少林拳分南北两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每派还分许多小派。

2、棍术

少林派棍术有猿猴棍、风火棍、齐眉棍、大杆子、旗门棍、小夜叉棍、大夜叉棍、少林棍、小梅花棍、云阳棍、劈山棍、阴手棍、阳手棍、五虎擒羊棍等。

对练棍术有排棍、穿梭棍、六合杆、破棍十二路等。

棍打一大片,一扫一劈全身着力。棍练起来呼呼生风,节奏生动,棍法密集,快速勇猛。它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克敌制胜,在历代抗敌御侮中,少林棍发挥过重要作用。

3、枪术

枪这古代兵器之王。少林派枪术有少林枪、五虎枪、夜战枪、提炉枪、拦门枪、金花双舌枪、担拦枪、十三枪、十八名枪、二十一名枪、二十四名枪、二十七名枪、三十一名暴花枪、三十六枪、四十八名枪、八十四枪、六门枪势、十枪架、六路花枪、秘授枪谱三十六点、豹花枪等。

对练枪术有枪对枪、对手枪、战枪、双刀对枪、六合枪、三十六枪破法对练、二十一名枪对刺等。

少林枪术有一条歌诀是:“身法秀如猫、扎枪如斗虎,枪扎一条线、枪出如射箭,收枪如捺虎、跳步如登山,压枪如按虎、挑枪如挑龙,两眼要高看、身法要自然,拦、拿、亢、点、崩、挑、拨,各种用法奥妙全。”

4、刀术

刀是历代重要兵器之一,其中大刀被誉为“百兵之帅”。“刀如猛虎、枪似蛟龙”,刀术的演练一招一式都要有威武、凛烈的气概。

少林的刀有春秋大刀、梅花刀、少林单刀、少林双刀、奋勇刀、纵扑刀、雪片刀、提炉大刀、抱月刀、劈山刀、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六合单刀、座山刀、六路双刀、八路双刀、太祖卧龙刀、马门单刀、燕尾单刀、梅花双发刀、地堂双刀、滚堂刀、单刀长行刀、五虎少林追风刀等。

对练刀术有刀对刀、二合双刀、对劈单刀、对劈大刀、单刀进双刀等。刀的使用特点是缠头裹脑、翻转劈扫、撩挂云刺、托架抹挑等,并有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顶手,劈、撩、斩、刺似猛虎之说。

5、剑术

剑术矫健、优美、豪放,自古至今流传深远。

少林派剑术有达摩剑、乾坤剑、连环剑、太乙剑、二堂剑、五堂剑、龙形剑、飞龙剑、白猿剑、绨袍剑、刘玄德双剑、青锋剑、行龙剑、武林双剑等。

对练剑术有二堂剑、五堂剑对刺、少林剑对刺等。剑诀:“剑是青龙剑,走剑要平善,气要随剑行,两眼顾剑尖,气沉两足稳,身法须自然,剑行如飞燕,剑落如停风,剑收如花絮,剑刺如钢钉。”

6、其他兵器械类

少林武术器械有长的、短的、硬的、软的、带尖、带刺、带钩、带刃的,多种多样,古有十八般兵器之说,近计不易胜数。除上述刀、枪、剑、棍以外,还有三股叉(南方又称大钯)、方便铲、套三环、峨嵋刺、月牙铲、和戟镰、秀圈、方天画戟、双锤、大斧、双斧、三节棍、梢子棍、七节鞭、九节鞭、双鞭、刀里加鞭、绳标、虎头双钩、草镰、“五合草镰、六合战链”、戟头钩、梅花单拐、六合双拐、马牙刺、乌龟圈、双锏、日月狼牙乾坤圈、禅杖、大槊、风魔杖以及盾牌、弩等。

7、器械对练及器械拳术对练套路

空手夺刀、空手夺枪、单刀对枪、空手夺匕首、棍穿枪、草镰合枪、梢子棍合枪、刀对枪、双刀进枪、眉齐棍合枪、单拐进枪、双拐破枪、拐子合齐眉棍、虎头钩进枪、马牙刺合枪、乌龟圈合枪、套三环合枪、方便铲合枪、月牙铲破双枪、九节鞭对棍、钢鞭对九节鞭、月牙合枪、月牙合锏、三节棍进枪、方天画戟进枪、三英战吕布、空手夺刀枪、和戟链进枪、三股叉进枪、大刀封枪、三节棍破双枪、峨嵋刺进枪等。

8、技击散打

少林派技击散打有:闪战移身把、心意把、虎扑把、游龙飞步、丹凤朝阳、十字乱把、老君抱葫芦、仙人摘茄、叶底偷桃、脑后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丝缠法、应门铁扇子、拨步炮、少鬼攥枪等。

9、气功

气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类,少林寺流传的气功有“易筋经”、“小武功”、“站桩功”、“益寿阴阳法”、“混元一气功”等。

10、软硬功夫

软硬功夫练法有多种,有卸骨法、擒拿法、点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种用药法、救治法等。

《汉书‧艺文志》所列 199篇 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类的“兵技巧”部分中介绍了武术﹐共有13家﹑199 篇﹐其中除射法外还提到“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蒲苴子戈法四篇”等。这些都是中国最古的武术著作﹐虽然都已亡佚﹐但可看出中国早在汉代﹐拳术﹑剑术等武术技巧就已用文字留传下来。

《马槊谱》 作者不详﹐是中国隋代的枪法书﹐後来亡佚﹐内容已不可考﹐但其序言在《古今图书集成》中有收录。

《角力记》 宋代调露子著﹐是中国五代十国到宋初的有关角力和拳术的史料书﹐有述旨﹑名目﹑出处﹑杂说等篇。在《宋史‧艺文志》﹑宋郑樵《通志》﹑清《琳琅秘室丛书》等书中均有收录。

《武经总要》 宋代曾公亮撰﹐成书於1044年﹐是北宋王朝用国家力量编辑的一部军事著作﹐但涉及武术的内容颇多。

《武编》 明代唐顺之编﹐介绍了明代以前各种武术器械和各派拳术的练法﹐并与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一样﹐也介绍了中国各派武术的情况。

《唐荆川先生文集》 明代唐顺之的随笔和文集﹐其中涉及武术的有“游嵩山少林寺”﹑“杨教师枪歌”﹑“峨嵋道人拳歌”等。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江苏省武进县人﹐明代抗倭名将。

《正气堂集》 明代俞大猷著﹐有“余集”﹑“续集”﹐又名《北虏忌讳》。此书“余集”卷 4载有《剑经》﹐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转录。

《江南经略》明代郑若曾著﹐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刊行。该书卷8“兵器总论”记述了武术流派﹐其内容与《续文献通考》几乎相同﹐仅赵家拳一项记述内容稍异。

《纪效新书》 明代戚继光著﹐有多种刊本﹐目录内容多不相同。如周世选本分18卷﹐有关武术的篇章有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等﹔王象乾本则分14卷﹐有关武术的篇章有手足篇﹐记述了枪﹑牌﹑筅﹑棍﹑钯﹑射﹑拳等武术﹔《纪效新书》收录了“杨家六合八母枪法”﹑俞大猷的《剑经》和戚继光自编的《拳经》32势图诀等。此书是历来研究武术的重要文献﹐在以後出版的《武备志》以至《三才图会》等书中均有转载。朝鲜在此书的基础上编成《武艺图谱通志》﹐日本江户时代兵法家平山行藏也曾翻印刊行。此外﹐日本还以《武术早学》﹑《军法兵记》﹑《兵法奥义书》等不同书名刊行此书。

《五杂俎》 明代谢肇浙著。此书一部分内容记述了当时的武术情况﹐并把少林拳称为“少林寺拳法”﹐此书有万历如苇轩本﹐中华书局曾重印。

《阵纪》 明代何良臣著﹐分4卷﹐其中第2卷“技用篇”记述了射﹑拏﹑拳﹑棍﹑枪﹑筅﹑牌﹑刀﹑剑﹑短兵等武术。此书被收入《四库全书》。 《续文献通考》 明代王圻著﹐此书兵考“总论军器”篇中记述了枪﹑刀﹑弓﹑弩﹑棍﹑杂器等各派武术。

《三才图会》 明代王圻著﹐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刊行﹐此书“人事部”载有“射法图器”﹑“马箭图”﹑“拳法图”﹑“枪法图”﹑“棍法图”﹑“旁牌势图”等﹐多录自《纪效新书》。此书“器用部”又从《武经总要》转录了不少武术器械图解。

《耕馀剩技》 明代程宗猷著﹐有《少林棍法阐宗》﹑《单刀法选》﹑《长枪法选》和《蹶张心法》等4篇﹐主要介绍了少林棍法﹐有理论﹐有动作图解。本书有千顷堂影印本和周越然影印本﹐近代改名《国术四书》刊行。

《涌幢小品》 明代朱国祯著。此书卷12载有武术内容﹐记述了当时的武术家和拳术等。

《武备志》 明代茅元仪费时15年﹐参考兵书2000 馀种编写而成﹐共分5部240卷﹐其中第84~92卷载有弓﹑弩﹑剑﹑刀﹑枪﹑钯﹑牌﹑筅﹑棍﹑拳等武术图解﹐并收录有戚继光﹑程宗猷的部分武术著作。

《武备新书》 明代谢三宾对《纪效新书》进行修订而成﹐内容与《纪效新书》大同小异﹐只增加了“秘传短打法”一篇。

《手臂录》 清代吴殳著﹐康熙元年(1662)刊行﹐此书以精解枪法而著名﹐在後世出版的《藉月山房汇抄》﹑《指海》等书中均有收录。此书 4卷後附1卷﹐除卷3的“单刀图说”和卷 4的“诸器总说”﹑“叉说”﹑“狼筅说”﹑“藤牌腰刀说”﹑“大棒说”﹑“剑诀”﹑“双刀歌”﹑“後剑诀”外﹐均讲枪法﹐并附有图解。吴殳(1611~1695)﹐又名乔﹐号仓尘子﹐明遗民﹐江苏娄江县人(一说太仓县人)﹐少年时酷爱武术﹐勤学苦练﹐曾从石敬严学枪法﹐从渔阳老人学剑法﹐从郑华子学马家枪法﹐从朱熊占学峨嵋枪法等﹐对各种兵器多有心得。明亡後﹐吴殳不求仕进﹐专攻武术﹐年五十还向别人学实战剑法﹐并著书阐述已经失传的剑法。

《万宝全书》 清代烟水山人编﹐後由毛焕文修订刊行。此书记述体育﹑文艺﹑游戏﹑养生法等﹐涉及武术的有“拳棒跌解法”和“要家临危解法”﹐并介绍了拳术和擒拿护身法等。

《阴符枪谱》 作者不详(据唐豪考证﹐是清代山西王宗岳著)。此书记述了枪法秘诀﹐如高下﹑左右﹑刚柔﹑虚实﹑进退﹑动静﹑阴阳﹑黏随诸理﹐与太极拳理论完全吻合。

《拳经》 明代少林寺玄机和尚传授﹐陈松泉﹑张鸣鹗撰﹐清代康熙初张孔昭补充﹐乾隆年间曹焕斗又补充﹐民国时期﹐曾先後被改名为《玄机秘授穴道拳诀》和《拳经拳法备要》印行。此书是记述少林拳术的名著。

《太极拳经》 作者不详(据唐豪考证﹐是清代山西王宗岳著)。此书阐述了太极拳原理﹐又名《太极拳谱》。

《内家拳法》 清代浙江黄百家著。黄百家自幼从王徵南学内家拳﹐在王死後 7年著成此书﹐记述有“五不能”﹑“打法”﹑“穴法”﹑“禁犯病”﹑“练手者卅五”﹑“练步者十八”等内容。

《苌氏武技书》 清代河南人苌乃周著。全书共 6卷﹐第6卷记述枪法﹑猿猴棒﹐双剑等器械练法﹐其馀5卷均记述拳术和拳理﹐民国时期经徐哲东修订重印。

《兵仗记》 清代仁和王 丹麓著﹐载於《昭代丛书》甲集卷47。此书记述有关戈﹑矛﹑殳﹑长戟﹑手戟﹑车戟﹑ ﹑蛇矛﹑剑﹑拏﹑伏拏﹑匕首﹑枪﹑刀﹑钯﹑叉镗﹑锤﹑棒﹑斧﹑鞭﹑ ﹑铲﹑狼筅﹑藤牌等各种器械的构造和用法。

《清稗类抄》 清代徐珂编撰。此书是一部有关清代史实的笔记集﹐全书分92类﹐其中技勇类记述武术较多﹐如“叶鸿驹精内家拳”﹑“蒋志善枪术”﹑“草庵和尚用铁杖”﹐“德宗十三响枪”﹑“江阴煎海僧所用铁刀重八十斤”等。

《陈氏太极拳图说》 清代陈鑫著﹐记述陈氏太极拳的动作和理论﹐并附有图解。陈鑫(1849~1929)﹐字品三﹐除《陈氏太极拳图说》外﹐还著有《太极拳引蒙入路》﹑《三三拳谱》等书﹐陈鑫写《陈氏太极拳图说》费时10馀年﹐1933年出版﹐是太极拳的重要著作之一。

《拳术教范》李存义编﹐是参考《五行拳谱》﹑《连环拳谱》以及弹腿等编成的武术教材﹐李存义(1846~1921)﹐原名存毅﹐字肃堂﹐後改名存义﹐字忠元﹐河北深县人﹐清末民初著名武术家。李自幼爱好练武﹐各派武术都学﹐长年在保定开镖局。1912年﹐李被聘为天津中华武士会教务主任﹐後来去上海﹐在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任过武术教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