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保存方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书保存方法,第1张

首先看你书的具体情况,如果有虫或潮湿,可以学古人找个好天气晒晒书,当然,最好找专业修复古籍的人员对其进行处理,处理后再进行保存。其次保存的方法现在用樟木柜子存放也可以,大部分人认为可用其保存,个人专家对此也存有质疑。也可以为这些书做函套,有些书尽量戴手套查看,不戴手套看书前保持手的干净不潮湿,尽力用铅笔阅览,不乱涂乱画,以保护书的纸张,要保持恒温恒湿,不要太热太冷,温度大致在二十左右度,湿度四十至五十左右度,注意经常观看存储条件,防虫防潮防火防烟防气等。

再造出版的《养正图解》

古籍是不是艺术

不是艺术

古籍定义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印刷于1912年以前又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1成为古籍的条件

要被称作古籍,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成书时间要在辛亥革命以前,另一个是书籍要有古典装帧形式,两者缺一不可。

成书在辛亥革命以前,就是在1912年以前制作出版的书籍才可以看作古籍,它是古代书籍制作时间的下限。

所谓古典装帧形式,就是说书籍装帧是中国古代传统装帧形式。

古籍除各种纸质文书外,还应包括甲骨、青铜器、竹简、帛书等等材质的文书。

2古籍善本

古籍分为普通古籍和善本古籍。按照国家汉文古籍特藏藏品标准,将古代典籍中具有较高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部分古籍为“善本”。

善本书,通俗地说就是版本较好的书。如刻印年代较早、刻印技术精良、流传较少的书,以及具有某种特定价值的稿本、抄本、批校本等。

3新版古籍

指通过仿真影印等手段,复制具有古籍中的内容,而重新印刷出版的书籍。

例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续修四库全书》

仿真再造的四川省图书馆 馆藏明崇祯刻本《圣迹图》

该书以连环画形式浓缩孔子一生,是中国较早的连环画类典籍,流传极罕。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通天再造散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普济方》卷一一○引《十便良方》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通天再造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三因》卷十五 81 方名 82 通天再造散的别名 83 组成 84 主治 85 通天再造散的用法用量 86 用药禁忌 87 通天再造散的临床应用 88 各家论述 8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通天再造散 1 拼音

tōng tiān zài zào sǎn

2 处方

郁金15克(生)大黄30克(炮)白牵牛18克(半生半炒)皂角刺30克(炮,经年黑大者)

3 制法

上药为末。

4 功能主治

治大麻风。

5 通天再造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早晨面东,以酒调下。当月利下恶物(或脓或虫)。

6 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

7 《普济方》卷一一○引《十便良方》 71 方名

通天再造散

72 组成

锦纹大黄1两(湿纸包裹煨熟,切片,焙干),皂角刺1两(去刺皮,取其茎,锉碎)。

73 主治

大风。

74 通天再造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0钱,空心冷酒调下1方寸匕。至午时取下毒物如鱼脑胶相似;如未取再服5钱,即取下如乱发之虫;恶物取尽,然后服补药雄黄膏。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8 《三因》卷十五 81 方名

通天再造散

82 通天再造散的别名

再造散

83 组成

郁金半两(生),大黄1两(炮),白牵牛6钱(半生半炒),皂角刺1两(炮、经年黑大者)。

84 主治

大风恶疾;疠疡 患多。

85 通天再造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日末出面东以无灰酒调下,尽量为度。晚利黑头小虫,病稍轻者止利如鱼肠臭秽物,甚者不过23次。

86 用药禁忌

轻者忌毒半月,但食稠粥软饭,渐生眉毛,皮肤如常;甚者须将理,不可妄有劳动,并终身不得食牛、马、骡、驴等肉;忌房事。

87 通天再造散的临床应用

疠疡:一男子冬间口苦耳鸣,阴囊湿痒,来春面发紫块,微肿麻木,至冬遍身色紫,不知痛痒,至春紫处俱大,至夏渐溃,又至春眉落指溃。此患在肝胆二经,今刺手指缝并臂腿腕出黑血,先与再造散2服,下毒秽,更以小柴胡合四物汤加白芷、防风、天麻、皂角刺,渐愈。又与换肌散,但遍体微赤,此血虚有火,因家贫未得调理,秋间发热,至春面仍发块,用前散并养血药,喜年少谨疾得愈。

88 各家论述

《医钞类编》:郁金散肝郁,下气破血,下虫毒;皂刺出风毒于荣血中;大黄利出瘀恶;牵牛利大小便,且苦寒皆能杀虫也。

89 附注

再造散(《丹溪心法》卷四)。

古籍中的通天再造散 《丹溪治法心要》:[卷一]癞风(第二)

,(已见《医要》)治法∶在上者醉仙散,在下者通天再造散,出《三因》方中,后用通神散,即防风通圣散。

《普济方》:[卷一百十诸风门]大风癞病

。甘草末四两。于瓷盒中盛。都搅令日却之。令于通天再造散(出三因方)治大风恶疾。郁金(半两生)大黄(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二发无定处(上)]乌白癞

俱常饮苦参酒。白癞便秘者,先宜服醉仙散,次服通天再造散,利下恶物即效。乌白癞图\p0434a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三发无定处(中)]大麻风

。若遇损败之证,在上部则服醉仙散,在下部则服通天再造散;若鼻梁塌坏,用换肌散服之。患者稍露虚象,即

《明医指掌》:[卷六]疠风证十二

1.《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1999年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二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  2.《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2003年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1年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编辑出版 奖、2001年全国十大文博考古最佳图书);  3.《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2001年第三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  4.《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2001年第三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  5.《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珍品图录》(2001年第三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  6.《中华再造善本》(2006年第一届“优秀古籍图书奖”荣誉奖);  7.《中国丛书知见录》(2006年第一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  8.《老子绎读》(2007年第二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  9 《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大统历日汇编》(2008年第三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  10《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2006年第一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11《古籍珍稀版本知见录》(2006年第一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12《历代陶文研究资料选刊》(2006年第一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13《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中的汉文文献释录》(2006年第一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14《陕西省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2007年第二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15《(未刊本)春秋地名考》(2007年第二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16《清代方略全书》(2007年第二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17《河洛墓刻拾零》(2008年第三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18《〈资治通鉴〉边少民族史料汇编》(2008年第三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19《评书红楼梦》(2006年第一届“优秀古籍图书奖”普及读物奖);  20《禅趣小品》(2006年第一届“优秀古籍图书奖”普及读物奖);  21《百喻经译注》(2007年第二届“优秀古籍图书奖”普及读物奖);  22《三国演义:名家汇评本》(2008年第三届“优秀古籍图书奖”普及读物奖);  23《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2001年第五届中国民族图书二等奖);  24《日本图书馆法律体系研究》(2002年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5《中国历史文选》(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26《文献分类法主题法导论》(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7《百年冷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河北省作家协会2003年度“十佳”优秀作品奖);  28《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9《现代图书馆学理论》(2004年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  30《张琪玉情报语言学文集》(2004年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  31《书海听涛——图书馆散论》(2004年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  32《20世纪图书馆学情报学》(2004年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  33《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与数字图书馆》(2004年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  34《信息资源编目》(2004年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  35《信息组织的分类法与主题法》(2004年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  36《红楼梦烟标精华》(香港设计师协会二○○二展金奖);  37《墨印彩绘耕织图》(2005年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铜奖);  38《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刊系列》(2005年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优秀奖);  39《中国面具》(2005年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优秀奖);  40《集成10年——纪念〈东方文化集成〉创办10周年专辑》(2006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41《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2006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42《你一生应诵读的50篇散文经典》(2007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  43《中国最美丽的词》(2008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  4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2009年第四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  45《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2009年第四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46《地方经籍志汇编》(2009年第四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47《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2009年第四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48《与古诗交朋友》(2009年第四届“优秀古籍图书奖”普及读物奖);  49《红楼梦:名家汇评本》(2009年第四届“优秀古籍图书奖”普及读物奖);

  保护古籍一定要忌用化学胶水、化学浆糊、玻璃胶纸等修补古籍。

  中国古籍的纸张,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纸,而现今通用的化学胶水、 化学浆糊及玻璃胶纸对中国式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力,一般不隔多时,便会使纸张变质黄脆,触手即碎,故而绝不可用。正确方法应为采用天然面粉浆糊,调以麝香、花椒,可达到修复与避虫双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时无法具备以上条件,也应宁可暂时不修,待请到行家里手,再行修复,绝不可仓促滥修,加厄典籍。

  忌用洋纸夹衬古籍。

  许多民国版本的拓片、字帖、纸墨拓工皆属精良,可版面之上却是黄斑累累,令人扼腕。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一些书贾作坊,贪求省惜工料费用,采用了一种叫作“油光纸”的纸张(当时流行的一种廉价的西式工业法制纸),作为字帖的衬纸。由于西式纸酸碱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蚀力,以致许多民国旧帖惨遭“黄斑之厄”。这一遗憾也使得当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一条教训,即:中国古籍必须远离一切西式纸张,二者隔离,方为上策。

  忌用化学杀虫剂防杀蠹虫。

  一些新手藏书家,因为惧怕蠹虫蛀毁古籍,便时常使用一些化学杀虫剂喷洒书橱,结果蠹虫猖獗如故,而古籍却反遭其害,黄斑遍布书身。惨痛之余,古籍藏家们也悟出一点,传统古籍的纸张极为“娇贵”,受不得任何化学品的侵害,而化学杀虫剂的腐蚀只会造成“爱而毁之”的结果。传统的正确防虫方法应为:在书橱中放置麝香、芸香或花椒(也可采用质量上乘的印度奇南香),以香气驱杀蠹虫,效果极佳。

上一篇:柴朴汤简介下一篇:蜘蛛简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