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难”指的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难”指的是什么?,第1张

▼▼▼▼

知识点

教材分析:

《鲁滨逊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逊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喜欢航海和冒险,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逊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

本课是《鲁滨逊漂流记》的梗概和片段,重点写鲁滨逊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逊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作者介绍:

丹尼尔笛福(1660-1731),生于英国,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有“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称。《鲁滨逊漂流记》、《摩尔弗兰德斯》等对英国及欧洲小说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代表作有《鲁滨逊漂流记》《杰克上校》《罗克萨娜》等。

作品介绍:(点下方链接)

《鲁滨逊漂流记》知识清单、阅读测试!

我会写:

惧:恐惧 畏惧 惧怕 惧色 临危不惧

凄:凄凉 凄清 凄惨 凄切 凄风苦雨

寞:寂寞 寞然 寞寞 落寞

宴:宴会 设宴 宴客 家宴 午宴 宴席

乏:乏味 缺乏 贫乏 乏力 人困马乏

籍:古籍 书籍 户籍 国籍 党籍 学籍

聊:闲聊 聊天 聊胜于无 民不聊生

栅:栅子 栅栏 铁栅栏 木栅栏

控:指控 控诉 掌控 控制

贷:借贷 贷款 农贷 信贷 车贷

剔:剔除 挑剔 剔红 剔牙 晶莹剔透

袭:袭击 夜袭 空袭 偷袭 寒气袭人

覆:颠覆 倾覆 覆没 覆盖 覆水难收

稍:稍微 稍等 稍许 稍稍 稍纵即逝

形近字:

惧(惧怕)慎(谨慎) 籍(书籍)藉(狼藉)

聊(聊天)卿(爱卿) 栅(栅栏)珊(珊瑚)

覆(覆盖)履(履行) 稍(稍微)梢(树梢)

多音字:

畜 xù畜养 chù牲畜

作 zuō作坊 zuò作家

尽 jǐn尽管 jìn尽兴

劲 jìn劲头 jìng劲敌

近义词:

畏惧——恐惧 凄凉——凄惨

安慰——宽慰 寂寞——孤单

野蛮——蛮横 忧伤——哀伤

反义词:

畏惧——勇敢 简陋——豪华

野蛮——文明 忧伤——高兴

接受——拒绝 节省——浪费

理解词语:

畏惧害怕、恐惧,不敢面对。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寂寞①冷清孤单;清静。②静寂无声。

贷方一个账户的右方,即付方,与借方相对,课文中是与坏处一致,与好处相对。

倾覆颠覆,覆灭;倒塌,翻倒;倾轧陷害。

稍稍逐渐;渐渐。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流落穷困潦倒,漂泊外地。

凄凉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圈养关在圈里饲养。

罗盘测定方向的仪器,由有方位刻度的圆盘和装在中间的指南针构成。

日晷(guǐ)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仆役仆人,旧时指被雇到家庭中做杂事供役使的人。

萦系记挂;牵挂。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宽慰①宽解安慰。②宽畅欣慰。

焉知非福出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

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前所未闻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

荒无人烟十分荒凉,没有人家。

重见天曰重新看到了天和太阳。比喻脱离黑暗环境,重新见到光明。

聊以自慰聊,姑且。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词语扩展:

形容荒凉的四字词语:

荒无人烟 不毛之地 不牧之地

赤地千里 寸草不生 枯枝败叶

人迹罕至 满目凄凉 鸡犬不闻

课内词语:

航海 荒岛 流落 湖水 凄凉

水源 野兽 帐篷 援救 寂寞

恐惧 联想 宴会 面积 淡忘

文明 犹豫 计算 缺乏 防止

日历 仪器 自动 事实 制造

缺少 栅栏 介意 无非 处境

苦闷 理智 控制 知足 隔绝

境地 缘故 热带 袭击 防御

手段 解除 远眺 望远镜

不可思议 焉知非福

词语搭配:

(简陋)的帐篷 (寂寞)的生活

(成群)的山羊 (不安)的心情

(愉快)地生活 (荒芜)的土地

句子解析:

1、我现在处在一个令人忧伤的、没有言语交流的生活场景中,也许这种生活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但我必须接受这种生活,并且一天天过下去。

这句话正是鲁滨逊孤岛生活的写照。他所要过的生活是人们从未听说过,他的心情是忧郁和寂寞的。一人置身于孤岛,可以说鲁滨逊面对的困难除了吃穿住的窘迫外,还有孤寂和绝望。如何战胜心灵上的忧郁和失望,是他在岛上住下去的关键。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写的都是“我”的眼中事,心中事,充分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更具真实感。

2、鲁滨逊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破船上搬下来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

当意外来临时。鲁滨逊没有怨天尤人,灰心丧气,也没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而是很快接受了现实。“想办法”说明鲁滨逊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地行动起来应对困难。

3、我不稀罕它可以给我弄来的任何东西,也不稀罕它可以同我做伴,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是却办不到。

在孤岛上有一只狗在身边,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伴儿。鲁滨逊这样说,是他极度寂寞的表现。人是需要交流的,这种想法太强烈以后,就希望身边的狗能开口说话,这也反映出鲁滨逊的孤寂和无奈。

4、鲁滨逊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去。

鲁滨逊经过二十多年在荒岛上的辛勤劳作,已经衣食无忧,并且有野人“星期五”陪伴,生活很愉快,因此差不多对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已经淡忘了。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7):具体描写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充满困难,而且很孤寂。

第二部分(8~10):写鲁滨逊记录并列出自己的处境,决心开始安排自己在岛上的生活。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答:本课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梗概”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 “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情节。

2、鲁滨逊是怎样解决吃饭问题的?从中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鲁滨逊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麦子,使自己有奶喝,有肉吃,还有了粮食。这些描写反映出鲁滨逊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的人,是一个有着顽强毅力的人。

3、鲁滨逊在柱子上刻上岛时间、自制日历,说明什么?

说明鲁滨逊有着丰富的航海知识,能细心地根据自然现象推测时 间和确定自己的位置,用刀刻斫痕的方式来记录时间,并把记时间的大柱子立在自己上岸的地方,以便经过此处的船只能够发现。足以说明鲁滨逊是个充满智慧的人。

4、 鲁滨逊“ 坏处”和“好处”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 坏处”和“好处”的对比,实际上是两种心态的对比:想到坏处无奈,想到好处欣慰。鲁滨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理智地面对现实,能够知足安命,能够在困难的环境中找到安慰和满足,从而创造了生存的奇迹。

5、从鲁滨逊的经历中,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鲁滨逊的经历中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一个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人。

课文主题:

本课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梗概”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 “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情节。“节选”写了鲁滨逊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课文表现了鲁滨逊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机智坚强、聪明能干、顽强生存的精神品质。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梗概。说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羊种麦→救“星期五”→获救回国

2、默读节选的片段。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鲁滨逊克服的困难有:①没有固定的住所;②孤立无援;③缺少食物④缺少生活所需的工具;⑤野人的威胁。

鲁滨逊的心态变化:由开始的悲观、孤寂转变为积极乐观、知足安命。

鲁滨逊:①不甘平庸,敢于冒险,追求自由,不畏艰难。

②镇定自若,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具有坚强的意志。

③乐于助人,有正义感,富有同情心,机智勇敢。

④对生活充满希望,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完成,具有实干精神。

3、选做:最近你遇到什么困难和烦恼了吗?像鲁滨逊一样把坏处与好处列出来,再说说这样做对你是否有帮助。

示例:

妈妈去外地出差十几天了,我感觉生活学习乱了套。

坏处:

1早晨没有人喊我起床。

2中午只能在学校吃食堂。

3家庭作业没有人帮我检查。

4双休日只能待在家里,不能像以前一样跟妈妈去游乐园。

5好久没有吃到妈妈包的饺子了。

好处:

1每天晚上自己定好闹钟,早晨闹钟一响赶紧起床。

2跟同学们在一起吃饭挺热闹的。

3写完家庭作业自己检查一遍,比以前细心多了。

4双休日在家里阅读名著。

5自己动手包了一次饺子,虽然包的饺子不好看,也没有妈妈包的饺子好吃,但是心里很高兴。

妈妈不在家的日子,虽然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是我开始变得独立起来,收获还是很大的。

图文解读

▼▼▼▼

同步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chǔ jìng gěng gài wèi jù

jiǎn lòu jì mò jiù yuán

yě mán pàn luàn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写在横线上。

(1)Axù B.chù

牲畜 畜养 畜产

(2)Aquān Bjuàn

羊圈 圈养 圈地

(3)Achǔ Bchù

处境 用处 处理

3 选词填空。

安慰 慰问

(1)儿子的成功使母亲饱受磨难的心得到了些许的。

(2)每年的春节,政府都会去那些烈士的家属。

凄凉 凄惨

(3)这部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十分,令人潸然泪下。

(4)远行的游子置身于异国他乡,一种之感油然而生。

4.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1)在选段中括号里填上关联词。

(2)鲁滨逊从不幸的处境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是

(3)画“ ”的句子的意思是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1659年9月30日,我,可怜而不幸的鲁滨逊·克罗索,在一场可怕的大风暴中,在大海中沉船遇难,流落到这个荒凉的小岛上。我且把此岛称之为“绝望岛”吧。同船伙伴皆葬身鱼腹,我本人也九死一生。

整整一天,我为自己凄凉的境遇悲痛欲绝,我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也没有地方可逃,没有获救的希望,只有死路一条,不是被野兽吞嚼,被野人饱腹,就是因缺少食物而活活饿死。夜幕降临,因怕被野兽吃掉,我睡在一棵树上。虽然整夜下雨,我却睡得很香。

10月1日清晨醒来,只见那只大船随涨潮已浮起,并冲到了离岸很近的地方。这大大出乎我意料。我想,待风停浪息之后,可以上去弄些食物和日用品来救急。但又想到那些失散了的伙伴,这使我倍感悲伤。……

从10月1日至24日,我连日上船,把我所能搬动的东西通通搬下来,趁涨潮时用木排运上岸,这几天雨水很多,有时也时停时续。看来,这儿当前正是雨季。……

10月26日傍晚,我终于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我画了一个半圆形作为构筑住所的地点,并决定沿着这个半圆形安上两层木桩。中间盘上缆索,外面再加上草皮,筑成一个坚固的防御工事,像围墙或堡垒之类的建筑物。

(1)选段中共讲了哪几件事?

(2)读了本文鲁滨逊在困难中的表现,联系我们学习及生活过程中遇到的苦难,应该怎样面对?

6.请向你的朋友推荐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并说说推荐的理由。

答案:

1略 2.(1)B A A (2)B B A (3)A B A

3.(1)安慰 (2)慰问 (3)凄惨 (4)凄凉

4.(1)但是

(2)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3)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从而得到内心的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5.(1)①沉船遇难,“我”流落到荒岛;②“我”到沉船上搬运东西;③“我”寻找地方,构筑住所。

(2)理由一:《鲁滨逊漂流记》让我懂得了在遭遇困境时,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要坚强地活下去。

理由二:这部小说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鲁滨逊这个人物。他敢于冒险,敢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不气馁。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小岛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

6略

图文音视频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

教材分析:

《鲁滨逊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逊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喜欢航海和冒险,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逊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

本课是《鲁滨逊漂流记》的梗概和片段,重点写鲁滨逊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逊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作者介绍:

丹尼尔・笛福(1660-1731),生于英国,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有“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称。《鲁滨逊漂流记》、《摩尔・弗兰德斯》等对英国及欧洲小说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代表作有《鲁滨逊漂流记》《杰克上校》《罗克萨娜》等。

作品介绍:略

我会写:

惧:恐惧 畏惧 惧怕 惧色 临危不惧

凄:凄凉 凄清 凄惨 凄切 凄风苦雨

寞:寂寞 寞然 寞寞 落寞

宴:宴会 设宴 宴客 家宴 午宴 宴席

乏:乏味 缺乏 贫乏 乏力 人困马乏

籍:古籍 书籍 户籍 国籍 党籍 学籍

聊:闲聊 聊天 聊胜于无 民不聊生

栅:栅子 栅栏 铁栅栏 木栅栏

控:指控 控诉 掌控 控制

贷:借贷 贷款 农贷 信贷 车贷

剔:剔除 挑剔 剔红 剔牙 晶莹剔透

袭:袭击 夜袭 空袭 偷袭 寒气袭人

覆:颠覆 倾覆 覆没 覆盖 覆水难收

稍:稍微 稍等 稍许 稍稍 稍纵即逝

形近字:

惧(惧怕)慎(谨慎) 籍(书籍)藉(狼藉)

聊(聊天)卿(爱卿) 栅(栅栏)珊(珊瑚)

覆(覆盖)履(履行) 稍(稍微)梢(树梢)

多音字:

畜 xù畜养 chù牲畜

作 zuō作坊 zuò作家

尽 jǐn尽管 jìn尽兴

劲 jìn劲头 jìng劲敌

近义词:

畏惧——恐惧 凄凉——凄惨

安慰——宽慰 寂寞——孤单

野蛮——蛮横 忧伤——哀伤

反义词:

畏惧——勇敢 简陋——豪华

野蛮——文明 忧伤——高兴

接受——拒绝 节省——浪费

理解词语:

畏惧害怕、恐惧,不敢面对。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寂寞①冷清孤单;清静。②静寂无声。

贷方一个账户的右方,即付方,与借方相对,课文中是与坏处一致,与好处相对。

倾覆颠覆,覆灭;倒塌,翻倒;倾轧陷害。

稍稍逐渐;渐渐。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流落穷困潦倒,漂泊外地。

凄凉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圈养关在圈里饲养。

罗盘测定方向的仪器,由有方位刻度的圆盘和装在中间的指南针构成。

日晷(guǐ)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仆役仆人,旧时指被雇到家庭中做杂事供役使的人。

萦系记挂;牵挂。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宽慰①宽解安慰。②宽畅欣慰。

焉知非福出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

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前所未闻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

荒无人烟十分荒凉,没有人家。

重见天曰重新看到了天和太阳。比喻脱离黑暗环境,重新见到光明。

聊以自慰聊,姑且。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词语扩展:

形容荒凉的四字词语:

荒无人烟 不毛之地 不牧之地

赤地千里 寸草不生 枯枝败叶

人迹罕至 满目凄凉 鸡犬不闻

课内词语:

航海 荒岛 流落 湖水 凄凉

水源 野兽 帐篷 援救 寂寞

恐惧 联想 宴会 面积 淡忘

文明 犹豫 计算 缺乏 防止

日历 仪器 自动 事实 制造

缺少 栅栏 介意 无非 处境

苦闷 理智 控制 知足 隔绝

境地 缘故 热带 袭击 防御

手段 解除 远眺 望远镜

不可思议 焉知非福

词语搭配:

(简陋)的帐篷 (寂寞)的生活

(成群)的山羊 (不安)的心情

(愉快)地生活 (荒芜)的土地

句子解析:

1、 我现在处在一个令人忧伤的、没有言语交流的生活场景中,也许这种生活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但我必须接受这种生活,并且一天天过下去。

这句话正是鲁滨逊孤岛生活的写照。他所要过的生活是人们从未听说过,他的心情是忧郁和寂寞的。一人置身于孤岛,可以说鲁滨逊面对的困难除了吃穿住的窘迫外,还有孤寂和绝望。如何战胜心灵上的忧郁和失望,是他在岛上住下去的关键。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写的都是“我”的眼中事,心中事,充分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更具真实感。

2、鲁滨逊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破船上搬下来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

当意外来临时。鲁滨逊没有怨天尤人,灰心丧气,也没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而是很快接受了现实。“想办法”说明鲁滨逊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地行动起来应对困难。

3、我不稀罕它可以给我弄来的任何东西,也不稀罕它可以同我做伴,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是却办不到。

在孤岛上有一只狗在身边,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伴儿。鲁滨逊这样说,是他极度寂寞的表现。人是需要交流的,这种想法太强烈以后,就希望身边的狗能开口说话,这也反映出鲁滨逊的孤寂和无奈。

4、鲁滨逊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去。

鲁滨逊经过二十多年在荒岛上的辛勤劳作,已经衣食无忧,并且有野人“星期五”陪伴,生活很愉快,因此差不多对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已经淡忘了。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7):具体描写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充满困难,而且很孤寂。

第二部分(8~10):写鲁滨逊记录并列出自己的处境,决心开始安排自己在岛上的生活。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答:本课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梗概”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 “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情节。

2、鲁滨逊是怎样解决吃饭问题的?从中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鲁滨逊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麦子,使自己有奶喝,有肉吃,还有了粮食。这些描写反映出鲁滨逊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的人,是一个有着顽强毅力的人。

3、鲁滨逊在柱子上刻上岛时间、自制日历,说明什么?

说明鲁滨逊有着丰富的航海知识,能细心地根据自然现象推测时 间和确定自己的位置,用刀刻斫痕的方式来记录时间,并把记时间的大柱子立在自己上岸的地方,以便经过此处的船只能够发现。足以说明鲁滨逊是个充满智慧的人。

4、 鲁滨逊“ 坏处”和“好处”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 坏处”和“好处”的对比,实际上是两种心态的对比:想到坏处无奈,想到好处欣慰。鲁滨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理智地面对现实,能够知足安命,能够在困难的环境中找到安慰和满足,从而创造了生存的奇迹。

5、从鲁滨逊的经历中,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鲁滨逊的经历中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一个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人。

课文主题:

本课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梗概”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 “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情节。“节选”写了鲁滨逊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课文表现了鲁滨逊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机智坚强、聪明能干、顽强生存的精神品质。

课后习题答案:

1、 默读梗概。说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羊种麦→救“星期五”→获救回国

2、默读节选的片段。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鲁滨逊克服的困难有:①没有固定的住所;②孤立无援;③缺少食物④缺少生活所需的工具;⑤野人的威胁。

鲁滨逊的心态变化:由开始的悲观、孤寂转变为积极乐观、知足安命。

鲁滨逊:①不甘平庸,敢于冒险,追求自由,不畏艰难。

②镇定自若,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具有坚强的意志。

③乐于助人,有正义感,富有同情心,机智勇敢。

④对生活充满希望,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完成,具有实干精神。

1 我不知道初中文言文怎么学习具体的就是翻译句子不会,正确率很低

简单点说我们学习文言文好处有几个,第一,是对汉文化的传承,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其中的历史文化科学等等方面的经典之作都是文言文写成的,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对历史的解读文化的传承,我想你也不愿意看见有一天中国人对自己的文明一无所知吧第二,文言文是一种具有韵律,注重句式节奏的文体,学习文言文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字运用能力,也能提高人的交流能力我认为作为中国人学习文言文就是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至于学好文言文的方法,我想说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没有固定的途径,我就介绍一下我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仅作提示我正式接触文言文也是上初一的时候,起先对文言文很感兴趣,因为喜欢文言文的对称句式,韵律节奏,也就是骈文,早自习就不断诵读经典篇章,后来发觉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帮助我理解文言文,而且对背诵文言文极有好处,初中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很多,由于经常诵读,几乎不需要太多额外时间,在学校就可以完成背诵任务所谓诵读就是读出声,早自习这种时间你读课文没人当你异类的,默读这种方式行不行我不清楚,没试过,我都是大声读的另外就是上课听讲,多写笔记,例如老师解释某句话的时候你可以写一写,特别是老是对特定的字做出解释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不要认为有的字词有脚注,看到了就不写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一遍顶你看五遍至于笔记怎么写,我建议就在在课本上写,讲到某句某词就用笔划一下,或者点一下,在旁边的空白处写注解,然后可以适当用线连起来,方便你以后复习建议不要买什么初中高中文言文注解大全这一类的书,用这种书的百分之九十都是文言文不好的有了这种书,人就懒了,书上什么都有,句式讲解,虚词实词用法,它都有也很详细,但是没有学生会真的仔细看,考试的时候答案都在书里,脑子里却是空的。

2 君子不可以不学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者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第十九》

白话易解:

一回,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他道:「你有什么爱好呢?」

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笑着说:「我问的不是这个,是说以你本身的才能,再加以努力学习,还有什么达不成的吗?」

子路疑惑,问道:「学习有什么好处呢?」

孔子说:「为人君者如果没有忠直劝谏的大臣,则会偏失正道;士君子如果没有善于开导劝谏的朋友,容易偏听偏信。驾驭烈马不可以轻易丢掉手中的鞭子;操持一把良弓,也要反复在正弓之器上加以调整。木料有了绳墨的校正则可变直,人能接受劝谏更加有智慧。虚心接受教导,有疑就请教询问,怎会不贯通事理呢?毁谤仁德,憎恶官长,必然近于刑罚之路,君子不可以不学习啊!」

子路仍不能体会,又问说:「在南山有一种竹子,不必揉制加工便是直的,砍了拿来使用,锋利得可以贯通犀牛的皮革。以这样的情形来看,天生就有才能的人,还需要什么学习呢?」

孔子说:「假如拿这箭在箭末发弦的地方装上箭翎,箭头磨得更加锋利,不就可以射得更深了吗?」

子路听后,心服口服,不由得敬佩夫子的见识,于是恭恭敬敬地向夫子拜了又拜,说道:「弟子恭敬地领受您的教诲。」

3 学我也许文言文翻译

《学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人)请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 求“要不要学好文言文”的反方观点

不主张写文言文,因为我们现代人说现代语,写现代文。

比如说,我们在联合国用英文不能用文言文。党中央发表文告当然要用现代语,从事商务活动当然也用现代语。

于是我们中小学生要用主要的精力学习现代语。文言文要不要学,我觉得应该学一点,目的在于了解一下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文采。

认识一下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让他们有点兴趣,产生民族自豪感,但是主要的时间精力应当用在学好现代语文上面。 现在的高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50%,但是我们学习它的时间已经达到了50%以上,而我们得到的不足20%,所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已经不堪重负。

那些教育低下的农村连现代文都教不好,更不用说是文言文了。我认为学好现代文的基础是学好标准的现代文。

白话文是近代白话、白话从来就有自己的产品,它不是由文言文演化而来的,现代白话由近代白话演变而来,近代白话又由中古白话演变而来。这里我不同意韩先生的观点,他说只有学好文言,才能学好白话,这是个误导,打个比方说,吃饭才能饱,喝酒才会醉,你不能说我吃饭会醉,喝酒会饱,对不对?!朱自清先生说,白话比文言要精致的多,严密的多,为什么不花时间去学呢? 文言文不能作为现代文必要的学习条件。

说学好文言文就一定能学好白话,我觉得这中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比如说孔乙已满口之乎者也,但其实他的文言文不好。 我们没有必要通过学习文言文来学习白话文,而我们现在所接触的白话文书籍就可以学到了,鲁迅、郭沫若都是文学大师,但是他们写的也都是白话文,他们经历过文言文的时代,体会过文言文的情况,所以他们在五四运动的时期,经过新文化,提出了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如果鲁迅的每一个毛孔都在文言文的酱缸里浸泡过,他就不可能成为鲁迅,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运用了现代的思想,现代的观念,现代的思维。 我们要用文言文来说话,来发表文章,来从事谈判,到联合国去发言吗?文言文到现在到底有没有生命力是铁的事实。

人类创造了全部的知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全部掌握它,所以我们的社会一定要分工,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敲锣卖糖,各干一行,用韩愈说的术业有专攻,进入大学以后,中文系历史系乃至于数学系里面,研究中国数学史的这部分人,才有必要掌握文言文。但是,就是说我们不提倡全体中小学生都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文言文,因为他们将来绝大部分人要当工人当农民,去做商人做领导干部,不一定用得到。

我可以这么说,在我们中文系,古汉语是中文系学生最头疼的课程,我们有的大学生说,晚上睡觉前看几页古汉语课文,可以代替服用安眠药。我觉得从小学到现在,我对文言文一直都不是特别的感兴趣,因为我没有那种学习的环境,再一个作为一个小学生你给他讲“直挂云帆济沧海“,他根本就不理解其中的含意,他只能摇头晃脑的背下来,家长们看着自己的孩子整天背这些,家长一辈子都用不到的东西,苦苦背诵时,他们的心情肯定很难受,我觉得这还有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的语言是用来沟通交流的,让大家先明白,也就是说小学生首先要能够与人交流,再一个,现在的家长无论怎样在孩子一出生先教他的是白话文。

要回到根本的东西里来,学以致用,有人说白话也好,文言也好, 它都是汉语,语言的根本作用是交流的工作,这个有口头和书面之说,它还是思维的工具。 我确实承认,文言文它比较简洁,但有时正因为它太简洁了,对于我们很难理解。

就在学习《岳阳楼记》时就牵扯一个字的解释,在课本上“越明年”的意思是第三年,但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说这是今年的新教材刚改过的,然后我就觉得它使我产生一个疑问,文言文注释是前人给的,而后来又换了,根据这种方式学文言文根本达不到领会其要点的作用,所以没有必要学文言文。 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4月22号的《中国教育报上》提出的这样一个观点《不学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我想问您的是,我们的家在哪里?鲁迅先生说我打开历史,满本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到两个字吃人,这个国家是一个充满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要,以及封建的等级制度森严的这么一个家,这个毫无人权、毫无平等、毫无法律可言的家,我们要带广大的青少年回去吗? 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我们不是非要每个人很深入的理解它,文言文本身是有一定深度、难度的,不可能每人都有能力去理解它,体会其中的道理。

既然有难度为什么不能像古典音乐、民族舞蹈那样有少部分来继承,而不是来要求每一个人。 我想区分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学习、欣赏、熏陶。

我们不赞成的是强文言文在基础教育中的比重。而不是反对文言文的熏陶。

同样是接触文言文,这是存在着两个不同概念的心态,一个是在我身后积淀了数千年的民族历史文化的传统,我们可以当成一棵大树去依靠,而不是背在我们每个人肩上的重负。 文言脱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小学教材中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时代的必然。

5 求“要不要学好文言文”的反方观点

反方观点

不学文言文!

理由:

文言文只是在研究古籍才用得着,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消失,象我们在这里闲谈,就不使用文言文,虽然有时出于爱好,偶尔“文”那么一下。

文言文是过去的语言,它与古代口语基本相合,只不过更精炼而已。现代人说的是白话,反映其口语的文字也只能是白话。

文言文只是在学习古文后才了解的。但绝大多数人不看或基本不看古文。别说中国,外国何尝不是如此?现在谁还说拉丁文?现代英语和古代英语相比,发生了多大变化?这种死去的语言只能由少数人研究!

如果你只想让自己看,不想让别人看,当然可以用“子乎也者”去写。你甚至还可以使用任何一种死去的语言去写,比如古希腊文、克尔特文、希伯来文或者说甲骨文。

如果你想与别人交流,——语言原本是交流的工具——那你当然应该使用通行的语言。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②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③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①选自《通俗论集》。顾颉(jié)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历史学家。

②〔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

③〔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①,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②”,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①〔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部落的酋长。究竟指的是什么人,传说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女娲、神农。《史记》载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②〔腐草为萤〕这是《礼记·月令》上的话。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①,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②;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③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①〔《大学章句》〕《大学》是《礼记》的一篇。朱熹把它分章断句,加注释,独立出来,成《大学章句》一书。

②〔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③〔流俗〕指一般的风习。

练习

一 仔细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二 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各一例。

三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四 下边也是议论“怀疑与学问”的短文,阅读后回答问题。

读书贵有疑。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疑能打破迷信。盲目地迷信书本,这是读书一忌。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此,要打破对书本的迷信,避免陷入盲目性,就要在读书时大胆见疑。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无可非议的。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读《禹贡》一书时,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了疑问。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作出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比史书上的传统说法进了一步。

疑能增进兴趣。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对读书始终兴趣十足,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总是带着疑问读书。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这句话颇为深刻。一般说来,大胆见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问题是在怀疑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深入研究中解决,而问题的解决,便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开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之所以能在数学领域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优异成果,正是由于他对书本上现成的公式、定理和结论,能够大胆见疑、科学释疑。他攀登数学高峰的第一步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读书贵有疑,可贵之处,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地探索和追求。但是,提倡读书有疑,并非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背科学原理的胡猜乱疑。要疑得正确,疑得有长进,还要善于疑。否则,当疑时不疑,不当疑时又乱疑,那就非但得不到任何知识和长进,还会把思想引上邪路,这决不是我们应取的治学态度。

参考资料:

http://bbsruiwencom/cgi-bin/printpagecgiforum=5&topic=209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