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戎族的武器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白戎族的武器是什么,第1张

一、山戎——散落的故事,连贯的印象

1998年承德市召开全市文物工作会议,邀我去参加。我从历史课本上读过山戎,便找人咨询。文瑞同志写了个条子:山戎,春秋部族名。活动于今滦平和丰宁一带,盛产戎菽冬葱。公元前664年,齐桓公伐山戎得其冬葱植于齐鲁。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对山戎产生兴趣,总想搞清它的几个问题。

此后不久,我出差到山东青州。午餐有一盘煎饼卷大葱,我便对山东同行说,这个传统名吃的知识产权在河北省。两千五百年前山戎居地气候条件促生了培土冬葱技术。你们已经种植销售了二十多个世纪,算起经济收入来,可不是小数字,总得给原产地分点成啊!

戎菽,应当是承德、张家口一带种植的云豆或者蚕豆。如今也作为特色小吃加工成各式包装,品种有咸有甜,营养丰富,行销各地。

顺着山戎的故事线索翻阅相关资料,发现山戎人与秋千有关系。史载: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趬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绳悬木立架……名曰秋千。想不到,山戎人偶尔为之的秋千游戏,竟被中原学去并加以改进,走入学堂和寻常百姓家,走入富宅和宫院红墙,有俗有雅,颇受少男少女喜爱。荡秋千,演绎了多少风流韵事,留在千古笑谈中。荡秋千,也随中外文化交流飘洋过海,我们从许多欧亚古典名画、名著中,看到、读到过荡秋千的画面和描述。那些都是山戎人发明这一娱乐活动1500年后的事。

山戎人最早发明并使用火锅,是近两年听北京朋友讲的。他们说:北京延庆龙庆峡山戎墓葬惊现青铜火锅,火锅底部有火烧的痕迹。火锅分两种类型:一是锅灶连体,下部点燃木柴,上部是铜锅;二是单体火锅,架于柴草之上将水煮沸。消息一出,山戎火锅名声大振。一时间,“中国最早的火锅”、“天下第一火锅”,成为招牌菜谱;“体味神秘山戎文化”、“游山戎故地吃山戎火锅”,成为旅行社热线。从网上浏览,与山戎有关的公司接二连三,声势浩大。

这类故事尽管有喧染的色彩,但是都有历史资料为凭,有真实可考的文物为证。最近,我陆续拜读了相关省的新石器中期考古发掘报告,翻阅了一些商周文物珍品图录,慢慢地梳理出山戎的一点梗概,心里涌出一丝喜悦:一个消失2000多年的民族,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又活泼生动的民族文化,经过文物工作者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经过山戎寻觅者不懈的探索、分辨、比对,正在逐步解开迷团。

山戎,华夏中国少数民族的一支,有过强盛,有过衰落,黄金时代在周末到春秋,战国中后期被秦和齐打散。河北北部燕山、军都山一带,潮河、滦河流域,有许多山戎人先辈墓葬和聚居地遗址,有他们的征战场和祭祀地。山戎人有比较发达的畜牧业和种植业,各色手工器具均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河北、北京、天津同属于一个文化区,自西向东在赤城、宣化、怀安、延庆、丰宁、滦平、隆化、兴隆、宽城、迁西、迁安、昌黎、抚宁等县市,均有山戎墓葬发现。

二、戎族——新石器时代中叶的游牧民族

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新石器中叶,北方和西北高原与丘陵地带,是一片尚未完全开发的地方。这里有草地有森林,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绝大多数民族仍然处于氏族部落状态,但也有部分地区和氏族与中原华夏发展相近,开始了青铜时代的早期生活。被称作“戎”的氏族部落便是其中之一。

夏时,因禹建朝夏地称夏伯而有夏国。《尚书》注说:“冕服彩章曰华,大国曰夏。”夏是大的意思,华是因夏族服饰和文化特征而得名,后来华夏合一成为中国的代称。夏是中原之国,对居于东西南北不同于夏的族称,以衣着居地或其它特点称谓。如崐崘、皮服鸟夷、畎夷等。《尚书•禹贡》中有“夷、戎、蛮”的记述。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讲述尧舜之时“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鱞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的传说后,还在记述中陆续使用了“蛮夷率服”,“望夷猾夏”,“西戎、析支、义渠”等词语。可以这样设想,既然尧舜时有了戎的族称,夏时存在是必然的。再者,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夷、狄、戎、蛮等字,实际存在的族称,应早于文字很多年。戎族从夏时存在应为不争的事实。

夏代,对于社会发展情况特别是少数民族社会发展情况缺乏文字记载,这些年的考古成果还不能够把夏以来的历史事件全部连贯起来。文献中散落的记述,考古文物辩认研究,戎族史料或多或少出现是值得关注的。《禹贡》中“黑水西河惟雍州”,是说它的地理位置和重要作用。古代九州之一的雍州,占据黄河中游以西至甘肃张掖的广大地区,东部是夏族的主要分布区,而众多的少数民族居于雍州西部,这里就包括属于西戎民族集团的一些部族。

战国时魏国史书《竹书纪年》提到夏代的畎夷,“帝葵即位,畎夷入于岐以叛。元年,跂踵戎来朝。”宋代人著的《路史》说“葵不务德……于是犬戎侵岐居之。”后者说的犬戎就是畎戎。夏代后期,他们入居于陕西岐山一带,而岐山以北是他们的主要游牧区。《史记•匈奴列传》还记有“桀崩,其子淳维妻其众妾,遁于北野,随畜转徙,号荤育,逮周日盛,曰猃狁。”荤育即熏育,殷时称鬼方,西周叫严允即犬戎。夏时,我国北方和西北已经居住着称为“熏育,畎夷”的戎族。

西戎,马家窑、齐家文化之后四坝文化的主人。他们是近4000年前,以今山丹四坝、玉门火烧沟为代表的河西先民。西戎人距夏人主要生活区不远,容易借鉴夏人的先进生产技术,学习夏人的先进文化,在戎人中改革最早,先一步踏足于青铜时代。

四坝文化是1976年以后发现的。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先生,在甘肃永昌以西的河西走廊一带,发现黑彩红彩夹砂彩陶和直刃弯背青铜刀,发现锥、斧、镰、矛、镞等工具和兵器,还有镜、镯、臂钏、指环、耳环等妆饰用品。安先生发现这些陶器铜器的工艺及纹饰,既不同于马家窑文化也不同于齐家文化的特征,命名为四坝文化。经碳14测定,存在年代相当于夏代中期。

商代称诸侯国为“方”或“邦”,有关文献上有“万方百姓”、“万邦为庆”,都是众多的意思。河北省定州市火车站工程就曾出土商代方国墓群,还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居于商都北方和西北的有薰育、猃允、犬戎、畎戎,甲骨文记有土方、鬼方、狄,从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看,这些都是部落群名称。他们已经从夏时的零散部落组成了某种人群的共同体,仍然过着游牧生活,但是有不同的政治中心。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史稿》里说:“土方是住在今山西、陕西北部直到内蒙古河套以北的游牧民族”,鬼方“游动在今陕北、内蒙古及其以北的辽阔地带,是强大的游牧部落。”与土方、鬼方同时活动在商代中心区域西部、西北部的余无戎、燕京戎、奚落鬼戎、骊山戎、犬戎以及羌方、熏育、北羌等,较之夏时的军事实力有所增强,散落的力量结成部落联盟,为寻求新的牧场和狩猎场,经常游动,与商朝属地不断发生冲突。商王武丁之前,这类记载较少,从武丁开始文献资料多起来,仅殷墟甲骨文卜辞就有数十条。

在这些记载中,多次提到羌,有羌方、北羌、河曲羌、西羌。《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源于三苗,本姜姓之戎别种,被舜逐至三危,即河关之西南羌地。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析支、义渠、渠搜、昆仑,都是羌人部落,又同为西戎集团成员。武丁伐羌,最多时用兵达13000多人,远远超过征土方时的5000人。羌人曾占领过商属的大片土地和草场,武丁也曾俘虏大批羌人,还俘虏过羌人的部落首领。只要成为俘虏就变为被强制生产的奴隶,还可能被作为祭祀品或随葬者。武丁及其后的征战,反映羌人力量强大对商造成的危胁,说明争夺的残酷。郭沫若先生据甲骨文记载得出结论:“殷人之敌在西北,东南无劲敌。”殷商时的“四夷”概念,在夏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古籍中不仅较多地出现夷、狄、蛮、戎的记载,而且甲骨文中也把这些族称固定下来。基于征战的印记,象形文字的戎是一件兵器。用戎来称谓西方的主要民族,西戎的概念逐渐形成。

周武王灭商,追谥封王上至古公为止。这个古公亶父,在商武丁元年被“赐以岐邑”,成为诸侯。经多年苦心经营,为周人发展奠定基础。《尚书•武公》说,“至于太王,肇基王迹”。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竹书纪年》记载,公季时期与西戎进行过多次战争:“35年,周王季历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大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十一年,周人伐翳徙之戎,捷其三大夫。”这些记载清楚表明,公季时期与西戎的战争频繁而且十分激烈。

公季死后,西伯侯继位是为周文王。中原史书多赞颂文王仁义,实际上文王也多次兴兵伐戎狄。《史记•周本纪》载:文王受命,“明年,伐犬戎”。《竹书纪年》记有:“三十四年十二月,昆夷侵周,”“三十六年春正月,诸侯朝于周,遂伐昆夷。”《尚书》疏云:文王受命,“四年,伐犬夷”。这个时期,周室伐西戎的力度也是相当大。

太子姬发登上王位,周武王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大行分封,特别将功臣、近臣封在与西戎、北狄打交道的重地。封首要功臣姜尚为齐王,封召公奭长子为燕王镇守北方要地,将晋王封予成王弟叔虞,守卫山西曲沃到太原一线。《春秋左传正义》称姬发提醒他们注意“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个时候,西戎因连年征战,兵力受损,加之武王初立军师强劲,战事相对平静。西戎人积蓄力量,准备应对周人的征伐。

到周穆王时仍对犬戎、西戎用兵不断,加剧民族矛盾。穆王孙周懿王在位间,“王室逐衰”。西戎和北狄同时伐周迫使懿王迁都。《竹书纪年》记载:“懿王七年,西戎侵镐。十三年翟入侵岐。十五年,自镐徙都犬丘。二十一年,虢公帅师北伐山戎,败逋。”周宣王接续出兵“西伐西戎”。及至周幽王,“四夷入侵,中国皆叛”,褒姒乱政,国人悉怒,申侯与缯、犬戎攻幽王,杀于骊山下。几代周王征伐西戎,最后还是申侯联手戎人将周幽王推翻,也算历史为戎人讨回了一点公道。

周平王东迁,离开武王至幽王经营300年的镐迁都洛阳,主要原因是戎狄的军事攻击。《史记•秦本纪》记载:“周避犬戎乱,东徙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山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秦公就是这个时候取得周王封赏的。公元前750年,秦文公奉诏伐戎,得胜,于是“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秦以岐为基地,逐渐发展成为春秋时代的西部强国。公元前623年即秦穆公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西戎民族集团自夏代活跃于西部和西北部,生息发展1500年,主力民族被秦国击散,难于再组织起强有力的军事进攻。

三、山戎——商晚周初迁徙到冀北的戎族一脉

司马迁是治学严谨、好学深思的杰出史学家,他曾经到过东西南北边陲勘察座谈,听取长老前辈论俗说史,所记所写有凭有据,总体比较可信。他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写道:“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这里说的“北蛮”,应该是笼统方位,即北和西北。其中的山戎,还不是春秋时的山戎,应当是后来被称作北狄的游牧群落。猃狁、荤粥则是居于西和西北,后来称作西戎的游牧部落。司马迁活灵活现的记述了游牧民族生活习性,我们从有关史料对西戎和北狄的描述中,也读到了相似情景。在这之后的记述,司马迁接着写西戎部分部落从古雍州以西到岐山以北,再到山西北部、内蒙古北部。《竹书纪年》则记载商与西戎、周与西戎连连征战的历程。这一方面说明义渠、析支、西羌、犬戎等西戎部落,一直繁衍生息在西部、西北部,为生存发展不断与商周发生争夺地盘的事,有时争夺还十分激烈;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据此作点推断:西戎民族集团中的部分部落,面对残酷的现实、面对被毁坏的家园,是不是已经开始迁徙转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东南是强大的华夏,往北走是荒漠一片,向东去才是最佳选择,那里有自己的兄弟族群,彼此相距并不太遥远。这些先民是北戎、后称山戎居地的最早踏足者和创业者。

《匈奴列传》写道:“夏道衰……其后三百有余年,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而邠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其后百有余岁,周西伯昌伐畎夷氏。后十有余年,武王……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其后二百有余年,周道衰,而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之后,荒服不至。穆王之后二百有余年,周幽王用宠姬褒姒之故,与申侯有隙。申侯怒而与犬戎共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遂取周之焦获,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秦襄公伐戎至岐,始列为诸侯。是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伐齐,齐鳌公与战于齐郊。其后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这段记载,说夏衰以后800余年即公元前777年,申侯联手犬戎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救周王始秦发迹史。其后110年,齐桓公应燕国请求救燕伐山戎,这是公元前664年的事。从这个时间往前推移,公元前13—11世纪是商武丁、帝辛时期,也是周人初起阶段,是商周与西戎连年征战的时期,与历史事实大体相符。根据相关史料的追索,这个时期很可能就是西戎集团的某些部落尝试东移的阶段,有的到达陕北、晋北,也有的南进到华夏腹地又被迫转移。《匈奴列传》将西戎、畎夷、犬戎、戎夷、戎狄等,作为一个民族集团来看待。字里行间流露出西戎和北狄的关系,他们时而各自为战,时而联合抗敌。

犬戎引人注目。史载犬戎居地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北部,周朝中期已经比较强大。犬戎所处介于北戎和西戎之间,应该与双方都有联系。也有文献认为,犬戎属北狄民族集团,有一定的道理。山戎或北戎春秋时属北狄,他们和犬戎本来就是相通的民族群落。

《匈奴列传》接“周襄王遣使告急于晋”记述:“当是之时,秦晋为强国,晋文公攘狄戎,居于河西圁、洛之间,号曰赤狄、白狄。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緜诸、绲戎、狄、豲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这里记述者仍将戎狄合称。陇西八戎含河西走廊中西部的戎、陕西北部的戎,晋北之戎和燕北之戎。他们分散居住,各有各的部族首领,有联系而不相属,百有余戎没有统一的领导,也泛指西戎和山戎,并非专指山戎。

这样的散落状况,西戎人大约持续了600余年,而北戎历200余年发展成军事联盟性质的族群,即将单个部落的“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组合为整个部落联盟的军事行动。春秋早期北戎、山戎人开始强大起来。有些华夏国家也开始与戎人结盟,借用戎人的力量。有关史籍载:

公元前721年春正月,鲁会戎于潜(今山东济宁);

秋八月,鲁公与戎盟于唐(今山东金乡);

公元前716年冬,周大夫凡伯聘于鲁,戎伐凡伯于楚丘(今河南濮阳以北);

公元前714年冬,北戎伐郑;

公元前706年夏,北戎越燕伐齐;

公元前677年夏,鲁公追戎于济西;

公元前674年冬,齐人伐戎;

公元前670年冬,戎伐曹;

公元前668年,鲁公伐戎;

公元前650年夏,齐侯、许男伐北戎。

《史记•匈奴列传》载:“晋悼公使魏绛和戎狄,戎狄朝晋。后百有余年……赵有代、句注之北,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其后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至于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时,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

戎人强大之后伐鲁、郑、齐、曹,魏国、赵国与北戎、西戎边界相接。这时候的西戎义渠部落被秦击溃。公元前七到六世纪,中原国家兵器先进,齐国和赵国重兵征讨,使山戎军事联盟的力量遭受重大挫折。有的部落融于赵、燕、齐、秦,有的投入东胡、匈奴。尽管零星山戎部族在冀北地区还存在,但作为一个统一的族称,山戎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叶消失。

太史公在《匈奴列传》终了发出感叹:“尧虽贤,与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与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千古经验教训,择任将相关乎事业成败,卓越的领袖集团才能成就千秋伟业。戎族之中,包括西戎、北戎和山戎部族,不是没有出众的组织与军事人物,他们能在局部或一时战争中取胜,但不能累积成全局的胜利,实在是因为缺乏指挥、运筹、才能、品德俱杰出的领袖人物哇!

四、戎人西来的判断因由

山戎人不是土著民族,也不是春秋时期才来到冀北的。他是西戎的支属,准确地说是在冀北发展起来的戎族。周后期、春秋被人称为北戎,大概有西戎的因素吧。戎人西来,大概有如下考虑:

第一,史书对西戎的记载早于山戎,出土文物予以佐证。甘肃从1976年相继出土一批文物,属四坝文化范筹,主人当归西戎。《史记》“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変于西戎,邑于豳。”是指公刘世代为官掌管农业生产,夏朝中失去官位,率其族人迁至戎地,改革西戎的风俗习惯,在那里恢复农业种植,使这里游牧民族变为畜牧加农耕的生产方式,建起了都邑。《盐铁论•和亲篇》评价说:“故公刘处西戎,戎狄化之”。其时间是夏代中叶,而史书具体记载北戎的历史事件则始于公元前八世纪。

第二,冀州开发迟于雍州,戎人东迁在情理之中。《尚书•禹贡》记载,夏禹将华夏分九州,后依各州田亩等次顺序排列是:雍、徐、青、豫、冀、兖、梁、荆、扬。田亩等次体现各州开发先后的农业生产水平差异,显然古雍州发展水平在古冀州之前。游牧民族向尚未完全开发的地方转移,合情合理。

第三,西戎和北戎生活习性相似,葬俗相似,当属同宗戎族。有关史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戎族的生活习性,从“少儿”到“少长”到“力士”,从“宽时”到“急时”写得形象逼真。“利则进,不利则退”,对于戎人不是难为情的事。这种天性决定了与之相关联的习俗和习惯。葬俗是民族文化的展示形式之一。周至春秋,陇西四戎与歧梁四戎合称西戎八国,而晋北戎、燕北戎虽“自有君长”,但对归去者的葬俗一直传承,无大差别。四坝文化域内的墓葬形制,多是长方形竖穴,以仰身直肢单体葬为主;燕北滦平、丰宁墓葬形制,亦多为长方形竖穴,仰身直肢单体。从出土同为加砂红陶的陶器和青铜器动物纹饰看,燕北山戎家畜类有马、牛、羊、狗,没有猪,陇西四坝文化域内多是如此。这在一定成度上可以认定,东移支属保留着初始的游牧民族文化特征。

第四,相近的崇拜物,是同族的文化体现。西戎崇水怕水,因为有水才有草,水大淹没家园。山戎崇龙崇蛙,因为龙能生雨,有蛙就有水。滦平出土的蛙面石人,属半人半神的图腾。西戎、山戎都崇犬。有的部落将族名与犬联在一起,如畎夷、畎戎、犬戎。他们崇犬、爱犬,以犬为贵,北戎犬与玉、马并称三宝。因为狗是人类的朋友,更是游牧民族射猎或放牧逐狼豺的协助者。山戎墓多有狗殉葬,腿骨在下,头骨在上,祈愿另一个世界继续为伴。

第五,商末周初连年征战是戎人东走的重要因素。从商武丁开始,周公季历、周文王、周武王,华夏王朝连续讨伐西戎,虽然各有胜负,但戎人遭受重大打击,伤亡严重。商周奴隶主需要更多奴隶充当会说话的劳动工具,同时扩地占有戎人的资源,伐戎使之臣服,增强势力霸有天下。戎族的生存环境、生产条件遭到极大破坏。为了图存寻找能够生活的环境,为了免于当奴隶被奴役、被殉葬,一些人、一些部落逃离祖居地走上迁徙路。当然,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也造成逃离。部落内部矛盾,引发残杀或仇恨,使得一些人出走同样可能。西戎民族集团的部分部落,由西或西北往东转移的时间,应该不晚于公元前12—10世纪即商武丁中后期到周文武成康前后。他们逐渐到达冀北山区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勿庸置疑,相对集中迁徙之外,还会有零星的迁徙者。其路线大概是:陇西-陕北-晋北蒙北-冀北。先在今张家口和承德地区赤城、延庆、丰宁、滦平一带的燕山、都军山、潮河、滦河流域扎根,然后扩至今天津北、唐山秦皇岛北部一线。初称北戎,后叫山戎。

第六,山戎不具有土著民族的特征。一个地方的土著民族,相关史籍特别是区域志书,或多或少的会有些历史记载。而冀北相关市县志书均没有春秋之前关于山戎的史料。也没有夏商周关于山戎的故事或传说线索。就地理和生存、发展条件看,这里应是黄土民族,以农耕、畜牧相结合,而不是单一游牧民族。远古时代及夏商周时期,这里是尚未完全开发的“荒蛮之地”,初始民族难于以落后的生产方式有所作为。北戎、山戎的活动,应当是迁徙民族沿习已有的生产方式,然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原籍山东济宁

名人姓名:乔宇

出生日期:1927年

名人头衔:前中戏院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第八届国家政治局委员。

名人:山东省济宁市

相关介绍:

姓名:乔宇性别:男出生日期:1927年出生地:山东省济宁市职务:原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写歌的生活是磨练出来的。

乔宇,待人以诚而不疏,亲近而不可笑。他浓重的地方口音铿锵有力,言语幽默风趣,字里行间的手势动感活泼。乍一看,他给人的印象是精力充沛,充满活力。

乔宇,祖籍山东济宁。年轻时受父亲文学影响,4岁就能读三千,读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也不难。他自幼刻苦学习格律诗、乐府、古今民歌,广博的学识和超强的记忆力以及来自民间的禀赋,为他的歌词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乔宇年轻时就很有决心,他的作品很有名。几十年的生活经历给了他最大的见识。他经常说,写作中的许多感受来自生活。

他用自己的才华写歌,但在他眼里,写歌词并不是什么高尚神圣的创作。乔宇经常说,“我总是不把歌词当成一件美好的事情,而且是一个高贵的家。是老百姓必不可少的家常菜,粗布衣服,还是不宽敞但很温馨的小院。”在他心里,是最有朴素生活气息和泥土芬芳的作品。有人说乔宇演奏的《土里土气》很地道。他的知识结构可以说是打好了人的基础,把古籍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就搭起了架子,把各种杂七杂八的书时刻摆满了门墙,国内外都有。于是,人们听到了这样一句常见的歌词,“姑娘如花,小伙子心胸如此宽广,朋友来了好酒,豺狼来了就用猎枪招呼。”还有“人说山西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五谷飘香”。这是多么的简单和精致!乔宇说:“我不喜欢粉刷和抹灰。我喜欢直白的白话。”其实他的歌词看似很普通的语言,但只有乔老深刻体会到,它们是“写起来容易,写起来难”。

◆当年创作的故事很多。

说到乔宇先生的话,有很多故事。最有意思的一个,今晚难忘。乔说他花了两个小时写这首歌词。那是1984年,在央视春晚的彩排现场。当时,总导演黄一鹤突然觉得缺少一首歌来配合整个晚会,于是他急忙跑到乔宇的办公室,直接要歌词。“你马上给我写一句歌词,我要在春晚上用。”乔宇当时很惊讶。“你说‘立即’。什么概念?”“现在就去,我会坐在这里等。等我写完了,我就把它拿走!”乔宇见总导演很着急,但又不能当场写出来,就让导演先回去,答应早上五点把稿子送过来。但是给导演送行已经凌晨3点了,事情来得太快,导演连写什么都没告诉他。在这个时候,乔宇已经处理好了调查。他想起了当时的聚会,大年三十家家团圆,大家都有美好的祝愿。这应该是人们永远记住的一天灵感突来,病如春雨。乔宇立即开始写,并站起来,“永远不要忘记今晚,永远不要忘记今晚,不管天涯海角,全中国的土地拥抱在一起,祝愿祖国过上好日子。”歌词深情,道出了所有中国人在除夕夜的心声。两个小时,凌晨五点,字准时交到了主任手里。

然而,有一个词,却是乔宇花了几十年才写出来的。在乔老的记忆中,有一次奇妙的“邂逅”:有一次我回到家,打开卧室的窗户,突然飞进一只金色翅膀的蝴蝶。它舒适而骄傲,开朗而温柔,灵动而优雅,像老朋友一样在墙上盘旋了好几圈。乔宇惊讶地看着这个小东西,直到它再次飞出窗外,才开始去打扰它。当时,一种善良而神圣的情感充满了乔宇的头脑,但这种情感当时并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那是25年后,也就是1988年,当他开始创作歌颂友谊的歌词《思念》时,他重新打开了沉淀在心中的记忆,写下了又一首经久不衰的好歌。如果他心中没有一只活着的蝴蝶,没有对故人的深深思念,这种感觉和形象永远无法融合,而他只是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融合得如此巧妙、生动、深刻。

◆老年烦恼平淡。

两年后,将是乔的80岁生日。今年是他妻子通奇的金婚纪念日。一路走来,夫妻俩学会了互相包容,互相帮助,婚姻美满。到了晚年,大家都恭恭敬敬地称乔宇为“领导诗人”、“不朽诗人”,乔老却对此一笑置之。当学生们称他为“音乐文学的领军诗人”时,乔先生严肃地说:“我反对这种说法。大师是那些总是光明的,指引道路的人。而我只是一个歌词作者。现在的人在一些报刊杂志上总是被称为“名人”,后面是大师、大师。这是一种浮躁的社会现象。没有人会说‘著名的鲁迅’,我们可以只说鲁迅先生。曹雪芹写了《红楼梦》。他的名气就不用说了,因为一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就会肃然起敬。毛泽东说:中国除了地大物博之外,还有红楼梦。这就够了。”

乔总是对名望微笑,对财富漠不关心,乐观豁达。他平时喜欢抿酒抽烟,也喜欢交朋友。他把一天分成两部分,早上闭门写作,拒绝访客。一旦投入写作,不接任何电话,可见你创作态度的认真。下午有空,或接待访客,或与老朋友聊天,或散步。我喜欢在工作日钓鱼。他说他特别喜欢在雨中钓鱼。知足常乐,乐在其中。

从他身上,你可以明白:有那么多你以前不想要的东西,那么多知识;原来头脑真的可以不厌倦浮名和习气,很多苦只要当时减轻了,以后都可以当谈资和笑料。

这一切,用乔老的一句歌词最能形容:“青山在,人不老”。

他是**和文学剧本的作者:刘姐,红孩子,歌词:我的祖国,牡丹花歌,人们说山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挥动我们的桨,心中的玫瑰,难忘今宵,思念,谈论聊斋,巫山神女,。乔宇代表作品:我的祖国,人们说陕西有美丽的风景,让我们挥动我们的桨,心中的玫瑰,难忘今宵,爱中国等。

已发掘并公布发掘材料的汉代诸侯王、后陵墓中并无“乳山鲁王墓”。估计这条信息本身有问题,此信息可能出自报纸或电视台,不大可能来自专业学刊,文博、考古专家对外发布信息是非常谨慎的。

汉代诸侯王、后陵墓

以下是全国汉代诸侯王(王后)陵墓建筑统计表

墓葬地点•墓主•年代•资料来源•备注

1、长沙杨家山•长沙王刘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96页

2、长沙砂子塘•长沙靖王吴著•BC157•湖南省博物馆《长沙砂子塘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63年2期13页

3、云南大波那•滇王•西汉•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清理报告》,《考古》1964年12期607页•铜棺

4、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与王后•东汉永元二年•AD90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2期127页;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64年12期26页。•砖石墓

5、曲阜九龙山•鲁王或王后墓•西汉中期•山东省博物馆《曲阜九龙山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5期39页。无法确定墓主。但据《汉书•景十三王传》孝景三年始封的鲁恭王,……二十八年毙(公元前129年),故该墓时间当不会太早•崖洞墓

6、同上•鲁孝王刘庆忌•宣帝甘露三年•同上•崖洞墓

7、同上•鲁王或王后•西汉中期•同上•崖洞墓

8、同上•鲁王或王后•西汉中期•同上•崖洞墓

9、定县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刘畅夫妇•公元141—174•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43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11期

10、长沙杨家山•长沙王后墓•?•1975年湖南省博物馆发掘•黄肠题凑

11、北京大葆台•广阳顷王刘建或燕王刘旦•元帝初元四年BC80•北京市古墓发掘办公室《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6期23页;《文物》1986年2期 页;鲁琪《试谈大葆台西汉墓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文物》1977年6期30页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 王灿炽《大葆台西汉墓墓主考》,《文物》1986年2期65页•黄肠题凑

12、北京大葆台•广阳顷王后或燕王后•宣帝至元帝时期•北京市古墓发掘办公室《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6期23页;《文物》1986年2期 页•黄肠题凑

13、徐州土山•彭城王•东汉•南京博物院《徐州土山东汉墓清理简报》,《文博通讯》15期1977年9月;李银德《徐州土山东汉墓出土封泥考略》,《文物》1994年11期

14、贵县罗泊湾• •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9期25页

15、长沙•长沙王后•西汉中期文景•长沙市文化局《长沙咸家湖西汉曹 墓》,《文物》1979年3期1页•黄肠题凑

16、石家庄北郊•赵王张耳•汉初五年•石家庄市图书馆文物考古小组《河北石家庄市北郊西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1期53页•黄肠题凑

17、睢宁刘楼•下邳王•东汉前期•《文物资料丛刊》4辑

18、高邮天山•广陵王•西汉中晚期•《高邮天山一号汉墓发掘侧记》,《文博通讯》32期;《新华日报》1980年5月30日、7月3日2版;《人民日报》1980年7月18日;高炜《汉代“黄肠题凑”墓》,《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443页•黄肠题凑

19、定县北庄•中山怀王刘修•宣帝五风三年BC5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8期1页。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等《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文物》1976年7期57页•黄肠题凑

20、邗江甘泉•广陵王刘荆•永平元年•南京博物院《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文物》1981年11期1页•砖室墓

21、定县三盘山•中山王•西汉中期•北大考古讲义《战国秦汉考古》(上)•黄肠题凑

22、长沙象鼻嘴•长沙王•文帝与景帝•湖南省博物馆《长沙象鼻嘴一号西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1期111页。宋少华《略谈长沙象鼻嘴一号汉墓陡壁山曹女巽 墓的年代》,《考古》1985年11期1015页•黄肠题凑

23、贵县罗泊湾•西汉初年,南越国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考古》1982年4期355页•拟于侯王配偶

24、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武帝元鼎四年BC113•《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崖洞墓

25、河北满城•中山王靖 后窦绾•武帝元狩至太初间•《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337页•崖洞墓

26、山东巨野•昌邑哀王刘骨专•武帝天汉四年—后元二年•山东省荷泽地区汉墓发掘小组《巨野红山西汉墓》,《考古学报》1983年4期471页•BC97—87年

27、长清县孝堂山•济北王刘寿•公元120年•夏超雄《孝堂山石祠画像、年代及墓主试探》,《文物》1984年8期34页

28、铜山龟山•楚襄王刘注及其夫人•武帝元鼎二年•南京博物院《江苏铜山龟山楚王、王后陵墓》,《考古学报》1985年1、3期,《“铜山龟山二号墓”一文的重要补充》,《考古学报》1985年3期,徐州博物馆《江苏铜山县龟山二号西汉崖洞墓材料的再补充》,《考古》1997年1期36页•崖洞墓

29、贵县罗泊湾•相当于王侯一级的官吏配偶 •文帝前元元年至十六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考古》1982年4期355页•BC179—164

30、山东临淄•齐王刘襄•文帝时期•《山东临淄齐王墓》,《考古学报》,1985年2期•5

31、徐州北洞山•楚王•文帝时期•徐州博物馆 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江苏徐州北洞山楚王墓》,《文物》,1988年2期 •4

32、河南淮阳•陈顷王刘崇•东汉中晚期•《中国文物报》1988年12月16日

33、晋宁石寨山•滇王•西汉•《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

34、徐州南洞山•西汉某代楚王及其夫人•徐州博物馆《徐州南洞山汉墓调查记》,未刊稿

35、广州象岗•南越王二主文王赵昧墓•武帝元朔末、元狩初BC122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广州象岗汉墓发掘队《西汉南越王墓发掘初步报告》,《考古》1984年3期•竖穴岩坑石室墓

36、徐州东洞山•楚王后•西汉中晚•徐州博物馆《徐州石桥汉墓清理报告》,《文物》1984年11期22页•崖洞墓

37、淮阳北关•淮阳顷王刘崇•公元124年•周口地区文物工作队 淮阳县博物馆《河南淮阳北关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4期34页•砖石墓

38、邗江县杨寿乡•广陵王刘守•公元5年•扬州博物馆 邗江县图书馆《江苏邗江县杨寿乡宝女墩新莽墓》,《文物》1991年10期39页•主墓是广陵王陵

39、昌乐县东圈•甾川国王后•西汉宣元•潍坊市博物馆 昌乐县文管所《山东昌乐县东圈汉墓》,《考古》1993年6期525页•指M1

40、山东济宁•王后•东汉桓灵•济宁市博物馆《山东济宁发现一座东汉墓》,《考古》1994年2期127•石室墓

41、获鹿高庄•诸侯王刘舜陵•BC114年•《河北获鹿高庄出土西汉常山国文物》,《考古》1994年4期330页

42、徐州楚王山•楚元王刘交陵及其家族•汉文帝元年BC179年•梁勇、梁庆渲著《西汉楚王墓的建筑结构及排列顺序》,《两汉文化研究•第2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2月193页等。

43、永城保安山•梁孝王墓•景帝中元六年•《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安金槐《芒砀山西汉时期梁国王陵墓群考察记》,《文物天地》1991年5期•BC144

44、永城保安山•梁孝王后墓•《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安金槐《芒砀山西汉时期梁国王陵墓群考察记》,《文物天地》1991年5期

45、长清县双乳山•济北王刘宽、王后 BC87年•山东大学考古系 山东省文物局 长清县文化局《山东长清县双乳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3期1页。崔大庸《双乳山一号汉墓一号马车的复原与研究》,《考古》1997年3期16页•封土墓

46、徐州市狮子山•楚王•《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墓的发掘与收获》,《考古》1998年8期1页

47、晋宁石寨山•滇王•西汉•蒋志龙《云南晋宁石寨山M71出土的叠鼓形黜贮贝器》,《文物》1999年9期51页

48、北京老山•燕王或王后•西汉晚期•《文汇报》2000年3月18日、25日、31日;《人民日报》2000年3月20日;《新民晚报》2000年3月31日、4月1日、4月20日。《老山汉墓神秘古尸可能是王后》,《文汇报》2000年9月4日。中央电视台2000年8月20日上午9:30分,曾经现场直播。有关报道较多•黄肠题凑

49、长清双乳山•济北王刘宽•天汉四年—后元二年•山东大学考古系 山东省文物局 长清县文化局《山东长清县双乳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3期1页,任相宏《双乳山一号汉墓墓主考略》,《考古》1997年3期10页•BC97—87

50、长沙砂子塘•长沙靖王吴著•BC157年•湖南省博物馆《长沙砂子塘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63年2期13页

51、徐州九里区•楚王刘纡2公元9年•徐州博物馆《徐州市卧牛山汉墓调查记》未刊稿

52、徐州鼓楼区•楚王•西汉早期•徐州博物馆《徐州驮蓝山汉墓》未刊稿

53、章丘洛庄•济南国王•西汉初期•《山东章丘发现大型汉墓》,《报刊文摘》2000年3月27日;《章丘出土西汉王墓—大过老山汉墓内埋大量兵俑》,《文汇报》2000年8月28日

未被盗掘的有:临淄齐王墓、广州南越王墓、满城汉墓、巨野昌邑王墓、长清双乳山济北王墓

  伏羲作为中国人的始祖级别的人物,出生时间已是千年之前,那么伏羲氏的由来是什么下面是我为你搜集伏羲氏的由来,希望对你有帮助!

  伏羲氏的由来

 上古时代,华胥之渚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

 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就有了身孕, 怀孕 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 伏羲(生卒年不详),风姓,燧人氏之子。《史记》中称伏牺,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 传说 其生于成纪,一说生于仇夷。 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

 伏羲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 历史 。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伏羲氏是哪里人

 根据一些古籍我们可以看出,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在陇西成纪生活,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附近,华胥氏因为踩到了雷泽的脚印而春心萌动,最后怀孕怀了十二年才生下了伏羲,古代又有十二年为一纪的规定,所以又才被称为成纪。也就是说伏羲是甘肃天水人。这也是许多人普遍认为的。但是还有另外几种说法,也有人说伏羲是山东济宁人,因为有古籍中记载到华胥氏是九河的女首领,而九河这个地方则是处在河南和山东的黄河交界处,这样一来又有了伏羲是河南濮阳人的说法,并且还列举出《山海经》中关于雷泽的记载,其中介绍道雷泽是在吴西,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至今现在那里还有着古代所遗留的遗迹。

 虽然关于伏羲是哪里人这个问题,大众之间一直存在着争议,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华胥氏女首领的身份,让她四处放牧辗转,许多地方都出现过她存在的证据,但是依照如今的资料和遗迹也并不能够完全的确认伏羲的出生地到底在哪里,但是伏羲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却是不能够磨灭的。

伏羲氏的出生地在哪

 关于伏羲的出生地的说法,真心是蛮乱的,有一定证据支持的,就有两种说法存在。

 第一种说法,伏羲出生地是在天水县的成纪。一开始听到天水这个地方的时候,我还以为它不是地名,经过了解,它位于甘肃省省内。据说在天水西关有伏羲的庙宇存在,而且它的始建时间是很早之前。在其庙宇的南天殿殿堂的天花板上,有其他地方没有的 壁画 存在,这壁画上有完整的64卦,还有河图图形。而且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一般都是河流发源地或者是河流交汇处,而天水又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母亲河的交汇之处,所以大多数人们认为,天水是伏羲的出生地。

 第二种说法,伏羲的出生地是在河南的淮阳。因为人们认为,人老了是一定要回到出生地的,而淮阳是伏羲政权所在的中心城市,也是埋葬他的地方。而且伏羲他的母亲,华胥氏因为所守护的地方是九河之地,所以被称为九河神女,而九河是河南与山东交界处的南边的黄河地段。所以人们觉得他的母亲在河南,他的出生地也应该是在这里。

1 上古人物介绍伏羲

2 上古时代五帝伏羲

3 伏羲的人物事件有哪些

4 上古大神伏羲之女

5 伏羲的基本介绍

6 上古神话伏羲人物简介

7 人皇伏羲的由来

以出生时间排列顺序为:老子、孔子、曾子、孟子。

1、老子(生卒年不详,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4、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扩展资料:

孔子见老子是指历史上春秋末期孔子见老子之事。其记载的壁画屡屡发现于包括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和四川在内的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为证实发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中国文化史上重要事件的确实存在。

画像石中“孔子见老子”的形象历来为人特别重视。《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及《礼记·曾子问》等许多古籍中多记孔子见老子的故事。画面中,对远程而来,虔诚求教的孔子与年高德勋、礼貌谦恭的老子初见时的神态,表现生动感人。让人一眼便形象地看到孔子谦逊好学,学无常师的美德。

据记载,老子此时已经年迈,比起三十多岁的孔子来,阅历、水平都较高,孔子在老子的盛情接待下,饱览了一些书籍简册,满载而归。临行前老子对孔子进行了谆谆嘱咐,孔子心领神会,把老子的主张比作自由自在地乘风上天,使人无法捉摸的龙,十分玄妙和高超,体现出孔子虚心学习的态度和儒家思想的包容精神。

正如贾志刚在儒学十三讲中所说,“相比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中国儒家的包容性是最强的,因此也才使得此后的将近两千年里中华文明能够走到世界的前列”。孔子与老子的这次相会成为古代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曾子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见老子

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汉代碑刻中的儒家思想

答案:济宁市境内有一处叫做桃花庵的景区,位于济宁市任城区宝华街道宝华山风景区内。

解释:桃花庵是一个以桃花为主题的景点,位于宝华山风景区内,距离济宁市区约20公里。宝华山风景区位于济宁市任城区境内,是济宁市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于一体。

拓展:宝华山风景区是山东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有众多景点,如桃花庵、宝华山、济宁大峡谷等,是游客前来济宁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画像石棺是一种采用线刻、浮雕或镂雕等雕刻技法,将图像或文字雕刻在石棺上的一种装饰艺术。在文物考古学的分类中一般把它归于画像石类,学术界称其为画像石棺。由于不属于平面绘画艺术范围,因此,美术史学家称其为“中国早期的雕刻”。

中国画像石棺从公元前二世纪启蒙发展至公元十三世纪,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演变,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其艺术风格、雕刻技术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史的一个侧面,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世界雕塑史的一席之地。折射出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家所独有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

汉代画像石棺,除少数部分是出土于砖室墓外,其他普遍存于汉代崖墓之中,特别是在四川地区。画像石棺按其所反映的内容可以分为五个类型:一是反映日常生产、生活等现实世界的场景;二是反映历史故事、烈女孝子等题材内容;三是反映未来世界,即理想中的天堂仙界的生活场景;四是各类动物、怪兽、仙巫传说或图腾;五是几何纹、花卉等装饰性图案。

一、西汉石棺石椁艺术

从文献以及考古发现看,以石为棺(椁)的葬制其实很早就已经在一些地区流行。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有:“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说明商周之际在蜀地就有石棺石椁之葬制。吉林辽源市东辽县平岗镇共安村出土的两具商周石棺,更进一步证实石棺这种葬制至商周时已较为成熟,但这一时期的石棺石椁由于出土数量不多,且基本上没有雕刻纹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还处于萌芽状态。

到了西汉,中国画像石棺作为一门装饰艺术,才真正开始起步和发展。西汉早期的画像石棺,在纹饰风格上,表现为简单的门阙、穿璧、常青树、楼堂人物等内容。这一时期的石椁数量较少,主要见于山东邹城龙水、滕州庄里西、临沭曹庄、临沂庆云山等汉代墓地。如现藏于临沂市博物馆的一具石椁,为1984年临沂市册山乡庆云山南坡出土,石椁两挡头和两壁,用阴线雕刻,其中的西侧画像分为三格,中间刻一屋宇,垂幛悬挂,屋内两人相斗,左者持戟冲刺,右者执刀、盾抵御,屋外两侧各植一株常青树。左右两边皆刻玉璧纹,璧间饰不规则的多边纹、三角形纹(图1)。而石椁南壁挡头四周边饰阴线刻菱形纹、三角纹。中间刻两人,戴长冠,着长袍,腰佩长剑,相对而立,作交谈状(图2)。

西汉晚期,石椁墓的分布范围明显扩大,发现数量急剧增多,覆盖了整个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四川(重庆)地区也有部分出土。题材内容也逐步扩展,不仅刻画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如狩猎、出行、乐舞等图像增多,神仙、怪兽等内容也开始出现,尤以西王母、伏羲、女娲等的图像引人注目,还出现了历史人物图像,如老子、伯乐相马等历史故事与传说。总体内容不仅如此,单个石椁墓的图像比早期的墓也丰富了许多。山东邹城卧虎山、兖州农机学校、微山县微山岛、金乡香城蝈堆、江苏沛县栖山等地发现的石椁墓是其中的代表。这一时期的石椁画像无论是雕刻技法,还是题材内容都呈现出发展的趋势,并演变为画像石室墓。

例如,藏于济宁市汉任城王墓管理所的济宁市肖王庄一号石椁,长272厘米,宽90厘米,高86厘米,棺椁四周雕刻有乐舞、谒见、凯旋、双阙、和车马等图案,内容丰富,雕刻手法古朴,表现了死者对生的眷恋,希望将生前的奢华生活带到未来世界(图3、图4、图5)。

山东邹城博物馆所藏的郭里镇出土石椁,题材内容丰富,阴线雕刻有豫让二刺赵襄子等历史传说,有雷公、雨师、风婆、西王母等神仙人物,还有建筑、人物、制车、射猎、建鼓、百戏等日常生产生活,这些图案无不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神仙思想(图6、图7、图8)。

总之,由于现存于世的西汉时期的石棺石椁数量不多,能提供的信息有限,但我们也能从这些图案纹饰上窥见西汉古朴的石棺雕刻艺术,简洁的线条,古拙的装饰表现手法,为后来的东汉石棺艺术的大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东汉石棺石函艺术

东汉是画像石棺艺术发展的高峰,与西汉时期多由石板组合而成的石椁相比,东汉的石棺大都是以整石凿成,应是真正意义上的石棺。从发现和出土的数量来看,东汉也是最多的,基本上占据已发现石棺石椁的一半左右;而从分布情况看,东汉石棺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和重庆地区的河流沿线一带。

庄园经济的发展,以及平民化的出现,造就了东汉多姿多彩的画像石棺艺术。由于是就地取材,还有部分与崖体相连而“伴生”的石函,即崖棺。这些石函、石棺,大多是材质酥松的砂岩,这与川渝地区的地质结构有关,这种红色的砂岩分布广泛,利于开凿雕刻,使这类葬具的普遍使用成为可能。

东汉时期,厚葬之风愈演愈烈,原始的道教思想、神仙思想和奢靡享乐主义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反映在丧葬习俗上。从石棺的内容来看,涵盖了东汉社会的各个方面。

1 神仙人物及图腾崇拜

在佛教还没有传入时,当时的原始宗教崇拜,主要还是对自然图腾的一种崇拜,这一类主要体现在代表日神与月神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坐在龙虎座上能使人长生不老的仙界西王母、各种祥瑞的珍禽异兽,以及代表方位镇守四方和避邪的四灵等。

伏羲女娲和西王母的艺术形象,是东汉时期石棺石函的主要题材内容。1972年,郫县竹瓦铺东汉砖石墓出土的一号石棺后挡,上刻人首蛇身两尾相交的伏羲女娲,左边的伏羲手执日轮,轮中有金乌;右边的女娲,手执月轮,轮中有桂树、蟾蜍(图9)。而二号石棺的前挡阴线雕刻坐在龙虎座上的西王母,头戴胜,饰灵芝,构图简洁饱满(图10)。

现藏于新津县文物管理所的四号棺,为2000年9月在新津县邓双镇龙岩村出土。其前后挡上雕刻的人头鸟身羽蒙、天鹿和六博、师旷鼓琴,无不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图11、图12),而四川博物院所藏的郫县二号石棺棺盖上,所雕刻的青龙白虎,动态十足,栩栩如生,是东汉石棺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图13)。除主图为青龙白虎衔璧之外,棺盖上还雕刻有牛郎织女图,这是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最早的实物的图案;牛郎头上戴冠,用力拉着牛,织女头上梳双髻,长袖飘飘,面向牛郎手执绕线板,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的农耕文化。

2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的市井生活

在汉代,休养生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实施,使得庄园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谷物堆满粮仓。《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充分反映出汉代统治阶层穷奢极欲的生活画面。

从藏于乐山麻浩崖墓博物馆的一口石棺上,我 们清晰地看见人们席地而坐开怀畅饮,各类豪华车马来来往往,表现出富豪们日常出行前呼后拥的生活画面(图14)。而藏于四川博物院的郫县一、五号石棺“宴饮、杂耍、乐舞”图(图15、图16)和“曼衍角抵、水嬉”图(图17)更是将汉代的市井生活,用线刻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向了极致,难怪《后汉书・仲长统传》里描述:“豪人之家,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妖童美妾,填乎倚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东汉奢靡的生活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另外,大量表现农业生产、渔猎、养老等题材内容的画像,也广泛见于这一时期的画像石棺上。

3 历史故事与传说

注重礼仪与孝道,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二十四孝的出现,以及烈女、孔子与老子等历史故事和传说故事的大量出现,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现藏于四川射洪县的一具东汉石棺,侧面雕刻有一幅“鲁秋胡戏妻和季扎挂剑”的故事(图18):在一树下,一女子身着长裙,正躬腰采摘树上的果实,树腰挂一竹篮,其身后一头戴冠,身着长衣,腰佩长剑,牵着马的男人,伸手作调戏状;马后一树上挂着长剑,一男正躬身作揖。

1999年在合江县城出土的一具画像石棺,现藏于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图19),棺的一侧雕刻了“董永侍父”的故事,图中左边一大树下一执杖的老者坐在独轮车上,其前一人,手执一锄,右边刻一辎车,车旁一御者,正赶马车前行。而新津县邓双镇崖墓出土的石棺一侧,表现了汉武帝封方士栾大为“天道将军”的故事(图20)。图中六人,其中二人,体生长羽毛,是古籍中所记载的“羽衣”。左第三人为汉武帝,跟随其身后手上捧笏的二人为侍者,左起第四人为栾大。

“孔子问礼”在东汉画像石棺中也多有发现,现藏于四川博物院的画像石函和新津县的东汉画像石棺上都表现了这一题材(图21)。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孔子问礼”石函,早年台湾学者的文章里曾介绍过,说这件东西毁掉了。其实,该石函早年因偷盗搬运方便被戳断为三段,偷渡出境时被截下,有所损害,加之风化等原因,断裂成大小不等的7、8块,一直未修复示人。2009年四川博物院因新馆开馆陈列展览所需,对其进行了修复,这件文物才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石函画面中的每个人物头顶上方都有人物的名字,整个图案分为三个故事情节,从左至右为:1孔子见老子:左侧有一执杖老者,榜题:“老子”,中间戴冠者向左侧老子问礼,榜题:“孔子”,孔子后方有戴冠执简者,榜题:“曾子”;2神农尝百草:左侧一人朝右方向上手执一草,榜题:“汝诵”,右侧有一人一手执杖,一手将草放入口中,榜题:“神农”;3内容不详:有二人相对牵手,左侧一人腰挂长剑,榜题:“郎麦少君”(已毁);右边一宽袍戴冠者,榜题:“东海太守”。

烈女的出现是夫权思想下的产物,其从一而终的烈女故事,作为封建礼教禁锢了中国妇女千百年来对爱情和婚姻的幸福追求,梁高行是其中的代表,歌颂了梁寡妇,夫早死不嫁,有人求妾,高行挥刀割鼻自刑的故事。新津县邓双镇崖墓出土的十三号石棺既表现了这一题材内容(图22)。图右二人,较胖者右手执镜,左手持一把小刀,正欲挥刀割鼻自刑,此为梁高行,身后一妇人。图中的持节者为使者,其左的扛幡者为随从。

上述这些例证,从侧面反映了东汉推崇孝道礼教的社会风尚。

4 装饰纹样

东汉画像石棺的装饰纹样一般以配角出现,少部分石棺用装饰纹样作主图,图案主要是几何纹、联璧纹、柿蒂纹等,这类纹饰大多雕刻在石棺的棺盖上,起装饰作用。现藏于泸州博物馆的一具石棺棺盖上的纹饰(图23),一头饰柿蒂纹,另一头饰青龙白虎。而合江县白来乡碾子榜村出土的一具藏于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石棺(图24),整个画面均刻联璧纹饰,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玉璧的重视与崇拜,而玉璧是礼天的,是地位与权力的象征。

三、结语

两汉时期的画像石棺,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中又以东汉时期的画像石棺艺术为最,其雕刻艺术粗犷豪放,充分展示了“汉八刀”简洁的雕塑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雄浑大气、灵动自然的艺术风尚。难怪一代大文豪郭沫若也感叹汉代的画像石棺是“巨人米克郎吉乐,壁画犹传创世编”。

汉代画像石棺艺术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东汉的政论家、文学家王符在其《潜夫论・浮奢篇》里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有这样的描述:“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缕玉。�梓鞭槽,良田造萤。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移上潜。”说明汉代厚葬之风的盛行,除了大量陪葬的物品外,还有对墓室的装饰,必然带动墓葬装饰上的攀比,加之一般民众的扩大化,在装饰上出现了不拘一格的形式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代思想之活跃。同时,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死观,即对死的恐惧、生的渴望和眷念,而其留下的众多题材史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为今人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