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筝
风筝真正的考起源,现在已无法考证。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最早的风筝并不是玩具,而是用于军事、通讯上。唐代晚期,因为有人在风筝上加入了琴弦,风一吹,就发出像古筝那样的声音,于是就有了 “风筝”的叫法。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最先放风筝。早在信史之前,传说中国人已会放风筝。相传公元前四世纪,中国著名工匠鲁班(即公输班)做了一只风筝,升空三日而不坠。还有一个故事说一名将军包围了王宫,利用风筝测量宫墙与己方军队的距离。风筝可用于送砖上屋或在风筝尾部系上鱼钩钓鱼。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19世纪英国发明家克雷由风筝产生灵感而发明滑翔机。德克萨斯州演员科迪“上尉”,曾利用风筝拖动折叠式小艇,横渡英伦海峡;1901年再接再厉,乘坐双箱形风筝飞行,使英国陆军部大感兴趣。不久,飞机取代了军用风筝,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驾驶他的新双翼飞机时失事遇难。1970年,美国太空计划设计了各种“飞行翼”,使风筝再次成为成年人的玩意儿,例如罗格乐乐折叠飞行翼,本是专为水星号太空船仓安全着陆而设计的,后来被降落伞取代了;但这种折叠翼,结果成为今日悬挂式滑翔机的机翼。风筝飞上天空为飞机飞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灵感。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或“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纪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作者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宋太宗时举进士,后擢升为相,太宗嘉之,以比魏征。寇准死后宋仁宗谥号忠愍。寇准的诗受晚唐派影响,情景交融,清丽深婉。有《寇忠愍公诗集》三卷留世。上引五言绝句是否原引此集,尚待查考。
该诗虽题名为《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二字,甚至也看不到纸鸢的形象。诗人意在借物写景,状景抒怀。“碧落”指天界、天空。前句写环境气氛和眼前所见:初秋晴朗的天空,风力不大,风筝难以升空高飞。后句遐想抒怀,借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旁云而飞的现象,抒发人事腾达还需有所依托的感叹。
观村童戏溪上
(宋)陆游
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不倦,一生主张抗金复国,但屡遭排挤、罢黜,“一片丹心”始终不得报国。陆游著作极富,八十高龄犹赋诗作文,存诗近万首,有《陆放翁全集》存世。该句摘自何卷,尚待查考。代儿童游戏多种多样,十分丰富。该诗写了两种游戏,一是骑竹马;一是放风筝。竹马在地面上奔跑,跑来跑去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叫,好不骄横。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写风筝与风的关系时,手法与众不同,他不说风筝凭借风力而飞,却说风筝挟持丰大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在这里,作者把风筝作为主体,视它为生灵,真是把个风筝写活了。读此诗,不由得想到现今仍然流行于日本的“斗风筝”。打斗的风筝多为长方形硬板子,从背后勒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不拴尾巴,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许多风筝同时升空,并不回避碰撞缠绕,而是互相打斗,互相“割线”,一旦线断,任其飞去。最后,谁还留在空中,谁便是胜利者。那场面颇有陆翁诗的气势。
纸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
王令(1032-1059)字逢源,北宋诗人,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五岁时父母双亡,随其叔祖客居广陵(今扬州),长大后以教学为生。王令才高命短,28岁卒。他的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令集》,诗赋文共21卷。该诗是否原引《王令集》,尚待查考。“端”古为布帛之量,一丈八尺为一端。“末多端”是指不多、不远的意思。放风筝的人未必就是因为飞鸟飞得不远,才把风筝放起来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然而作者这么想,这么说,显然他是把风筝当作飞鸟一样看待了。你看那风筝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万里的大鹏鸟,也没有这般本领。
这是一首宏观描写风筝的诗。作者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而是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与风筝飞升的气垫,写出了风筝最本质的特性—拔高,善翔。飞得高,放飞线角度大,稳定性强,这也正是今天风筝爱好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风筝十首
(元)谢宗可
凭依片纸得天飞何故声扬欲作威
瘦骨几茎徒远举柔丝千尺总危机
云晴日暖春初好雨骤风狂事渐非
高树上林须引避牵缠到底不能归
半纸浮名寄太虚御风列子竟谁如
高从自致非攀附道在因时作卷舒
声澈瑶京传凤吹影飘仙侣曳露裙
一丝不挂儿童手浪迹天涯乐有余
自负云霄早致身安排线索靠他人
摩天手段乘风展掉尾精神逐日新
暂耸观瞻喧里巷终嗟破碎委埃尘
牵来拽去成何用骤雨淋头断送春
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
博得飞翔纤指上逞将声势半天中
目花轻薄流溪水学絮颠狂落草丛
皮骨飘零丝络在相看拍手笑儿童
共仰高风不可攀几回放去便收还
丝纶何必全设施骨相从知避险艰
飘若素云浮碧汉翩然白鹤度青山
春光远览应无限勘破飞腾只等闲
蓦地翻空在眼前糊涂片纸任高骞
看来爷面人无限避去全身雨满天
直上难防抛瓦坠暗中返照带灯燃
春风催促清明到栖止园林没挂牵
谁解风云继点狂鸢鱼飞跃见天章
五丝续命能冲举一叶横空入混茫
俯仰尘寰何扰扰仰探璇宇但苍苍
神游八极求归宿斗张虚窗藉纸张
蹴罢秋千斗草慵纸鸢浮动寄游踪
翩翩似逐寻巢燕声响如传度岭钟
大小随宜俱活跃高卑无意较腾冲
卷怀偃息乘春晓纵尔穿云第九重
空外秦筝何处闻遥看片片起巫云
霓裳逶逦飘罗带翠袖招摇曳练裙
舞柳飞花呈幻景和风丽日动星文
仙真控鹤来蓬阆相与徊翔趁逸群
浮游踪迹等云藻御气凭虚赋物形
荡荡飞空无阴碍萧萧委运自清宁
丝联绳引终须断律改春归毕竟停
法界依然舒广望消除点缀湛青冥
----《咏物诗·卷下》
纸鸢
(元)谢宗可
弧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爷羡频
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
声弛空碧东风晓影度遥天化日春
谁道致身无羽翼回看高举绝红尘
谢宗可,生卒经历不详。清乾隆辛亥年刻有其《咏物诗》两卷。《风筝十首》摘自卷下。另《纸鸢》一首,观其风格,与《风筝十首》倒了相近,原引何处,尚待查考。
1 关于鸢的诗句唯美
关于鸢的诗句唯美 1来帮我想个带“顷“鸢”2字的诗句
这里有不少的诗歌都是带鸢字,希望有助于你
《有鸟二十章》之七
——唐·元稹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
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有鸟》
唐元缜
有鸟有鸟群纸鸢, 因风假势童子牵
去地见高人眼乱, 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 余势尚存犹在天
《纸鸢》宋王龄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鸟飞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飞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搏鹏似尔难
《纸鸢图》
明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竹枝词》
清孔尚任
结伴儿童裤褶丸,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风早,笑我风筝五丈风
《无题》
近代邓拓
鸢飞蝶舞喜翩翩, 远近随心一线牵
如此时光如此地,春风送你上青天
2带“鸢”字好听的词语有哪些
鱼跃鸢飞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
又如:鸢肩(指上耸似鸢的肩膀);鸢蹲(蹲伏如鸢。比喻怀才而贫困踬伏);鸢飞鱼跃(比喻化育流行,万物各得其所);鸢肩羔膝(耸肩屈膝。形容卑微的样子);鸢肩鹄颈(耸肩伸颈。形容伏案冥思苦想之状)
鸢飞戾天
见《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这里比喻为功名利禄而极力高攀的人。鸢又名黑耳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到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3
这句出自唯美句子 作者:第一句子网
1
人生若只如初见,自当结发绾三千,轻描淡写纸上鸢,画尽归魂了残念。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出自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纳兰容若)(1655-1685,满族)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事物的结果并不像人们最初想象的那样美好,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变化得超出人们最初的理解,没有了刚刚认识的时候的美好、淡然。那么一切停留在初次的感觉多么美妙,当时的无所挂碍,无所牵绊,一切又是那么自然。初见时的美好,结局的超乎想象,勾绘的人生,总有那么几许淡淡的遗憾和哀伤问问。以上供参考。
4关于纸鸢的诗词
纸 鸢 (宋)寇 准 碧落秋方静 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 终共白云飞 作者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
宋太宗时举进士,后擢升为相,太宗嘉之,以 比魏征。寇准死后宋仁宗谥号忠愍。
寇准的诗受晚唐派影响,情景交融,清丽深婉。有《寇忠愍公诗集》三卷留世。
上引五言绝句是否 原引此集,尚待查考。 该诗虽题名为《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二字,甚至也看不到纸鸢的形象。
诗人意在借物写 景,状景抒怀。“碧落”指天界、天空。
前句写环境气氛和眼前所见:初秋晴朗的天空,风力不大,风筝 难以升空高飞。后句遐想抒怀,借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旁云而飞的现象,抒发人事腾达还需有所依托的感 叹。
观村童戏溪上 (宋)陆 游 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身于 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不倦,一生主张抗金复国,但屡遭排挤、罢黜,“一片 丹心”始终不得报国。
陆游著作极富,八十高龄犹赋诗作文,存诗近万首,有《陆放翁全集》存世。该句 摘自何卷,尚待查考。
宋代儿童游戏多种多样,十分丰富。该诗写了两种游戏,一是骑竹马;一是放风筝。
竹马在地面上 奔跑,跑来跑去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 叫,好不骄横。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写风筝与风的关系时,手法与众不同,他不说风筝凭借风力而飞,却 说风筝挟持丰大风在空中飞扬跋扈。
在这里,作者把风筝作为主体,视它为生灵,真是把个风筝写活了。 读此诗,不由得想到现今仍然流行于日本的“斗风筝”。
打斗的风筝多为长方形硬板子,从背后勒 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不拴尾巴,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 许多风筝同时升空,并不回避碰撞缠绕,而是互相打斗,互相“割线”,一旦线断,任其飞去。
最后,谁 还留在空中,谁便是胜利者。那场面颇有陆翁诗的气势。
纸 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 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 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 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 笑杀抟鹏似尔难 王令(1032-1059)字逢源,北宋诗人,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五岁时父母双亡,随其叔祖 客居广陵(今扬州),长大后以教学为生。王令才高命短,28岁卒。
他的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198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令集》,诗赋文共21卷。
该诗是否原引《王令集》,尚待查考。 “端”古为布帛之量,一丈八尺为一端。
“末多端”是指不多、不远的意思。放风筝的人未必就是 因为飞鸟飞得不远,才把风筝放起来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然而作者这么想,这么说,显然他是把风筝当 作飞鸟一样看待了。
你看那风筝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 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万里的大鹏鸟,也没有这般本领。 这是一首宏观描写风筝的诗。
作者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而是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与风筝飞升的气垫,写出了风筝最本质的特性—拔高, 善翔。
飞得高,放飞线角度大,稳定性强,这也正是今天风筝爱好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风 筝 十 首 (元)谢宗可 凭依片纸得天飞 何故声扬欲作威 瘦骨几茎徒远举 柔丝千尺总危机 云晴日暖春初好 雨骤风狂事渐非 高树上林须引避 牵缠到底不能归 半纸浮名寄太虚 御风列子竟谁如 高从自致非攀附 道在因时作卷舒 声澈瑶京传凤吹 影飘仙侣曳露裙 一丝不挂儿童手 浪迹天涯乐有余 自负云霄早致身 安排线索靠他人 摩天手段乘风展 掉尾精神逐日新 暂耸观瞻喧里巷 终嗟破碎委埃尘 牵来拽去成何用 骤雨淋头断送春 一番春事一番空 放却风筝逐断蓬 博得飞翔纤指上 逞将声势半天中 目花轻薄流溪水 学絮颠狂落草丛 皮骨飘零丝络在 相看拍手笑儿童 共仰高风不可攀 几回放去便收还 丝纶何必全设施 骨相从知避险艰 飘若素云浮碧汉 翩然白鹤度青山 春光远览应无限 勘破飞腾只等闲 蓦地翻空在眼前 糊涂片纸任高骞 看来爷面人无限 避去全身雨满天 直上难防抛瓦坠 暗中返照带灯燃 春风催促清明到 栖止园林没挂牵 谁解风云继点狂 鸢鱼飞跃见天章 五丝续命能冲举 一叶横空入混茫 俯仰尘寰何扰扰 仰探璇宇但苍苍 神游八极求归宿 斗张虚窗藉纸张 蹴罢秋千斗草慵 纸鸢浮动寄游踪 翩翩似逐寻巢燕 声响如传度岭钟 大小随宜俱活跃 高卑无意较腾冲 卷怀偃息乘春晓 纵尔穿云第九重 空外秦筝何处闻 遥看片片起巫云 霓裳逶逦飘罗带 翠袖招摇曳练裙 舞柳飞花呈幻景 和风丽日动星文 仙真控鹤来蓬阆 相与徊翔趁逸群 浮游踪迹等云藻 御气凭虚赋物形 荡荡飞空无阴碍 萧萧委运自清宁 丝联绳引终须断 律改春归毕竟停 法界依然舒广望 消除点缀湛青冥 ----《咏物诗·卷下》 纸 鸢 (元)谢宗可 弧骞稳驾剡溪云 多少儿童爷羡频 半纸飞腾元在己 一丝高下岂随人 声弛空碧东风晓 影度遥天化日春 谁道致身无羽翼 回看高举绝红尘 谢宗可,生卒经历不详。
清乾隆辛亥年刻有其《咏物诗》两卷。《风筝十首》摘自卷下。
5含靖焱的句子诗词都有哪些
《开元寺东池早春》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池水暖温暾,水清波潋滟。
簇簇青泥中,新蒲叶如剑。
梅房小白裹,柳彩轻黄染。
顺气草薰薰,适情鸥泛泛。
旧游成梦寐,往事随阳焱。
芳物感幽怀,一动平生念。
《射鸢诗》
年代: 魏晋 作者: 刘桢
鸣鸢弄双翼。飘飘薄青云。我后横怒起。意气凌神仙。发机如惊焱。三发两鸢连。流血洒墙星。飞毛从风旋。庶士同声赞。君射一何妍。
《句》
年代: 宋 作者: 谌祜
王侯蚁穴青青草,鼓吹蛙庐焱焱镫。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觉悟因傍喻,迷执由当局。膏明诱暗蛾,阳焱奔痴鹿。
1关于“纸鸢”的诗句
陆游 春日杂兴
小甔有米可续炊,纸鸢竹马看儿嬉。
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唐 高骈《风筝》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宋 陆游
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
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明 徐谓《风鸢图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 高鼎《村居》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 孔尚任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清 郑板桥《怀潍县》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 吴友如的题画诗
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清 曹雪芹的《红楼梦》
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清陈长生《春是信笔》
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清 骆绮兰《春闺>>
2放纸鸢的诗句有哪些1、《清明日狸渡道中》
宋代: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墦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2、《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题纸鸢止宋齐丘哭子》
唐代:李家明
安排唐祚革强吴,尽是先生作计谟。
一个孩儿拼不得,让皇百口合何如。
4、《观村童戏溪上》
宋代: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5、《访曲江胡处士》
唐代:刘得仁
何况归山后,而今已似仙。卜居天苑畔,闲步禁楼前。
落日明沙岸,微风上纸鸢。静还林石下,坐读养生篇。
6、《寒食日早出城东》
唐代:罗隐
青门欲曙天,车马已喧阗。禁柳疏风雨,墙花拆露鲜。
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
3关于纸鸢的诗词纸 鸢 (宋)寇 准 碧落秋方静 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 终共白云飞 作者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
宋太宗时举进士,后擢升为相,太宗嘉之,以 比魏征。寇准死后宋仁宗谥号忠愍。
寇准的诗受晚唐派影响,情景交融,清丽深婉。有《寇忠愍公诗集》三卷留世。
上引五言绝句是否 原引此集,尚待查考。 该诗虽题名为《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二字,甚至也看不到纸鸢的形象。
诗人意在借物写 景,状景抒怀。“碧落”指天界、天空。
前句写环境气氛和眼前所见:初秋晴朗的天空,风力不大,风筝 难以升空高飞。后句遐想抒怀,借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旁云而飞的现象,抒发人事腾达还需有所依托的感 叹。
观村童戏溪上 (宋)陆 游 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身于 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不倦,一生主张抗金复国,但屡遭排挤、罢黜,“一片 丹心”始终不得报国。
陆游著作极富,八十高龄犹赋诗作文,存诗近万首,有《陆放翁全集》存世。该句 摘自何卷,尚待查考。
宋代儿童游戏多种多样,十分丰富。该诗写了两种游戏,一是骑竹马;一是放风筝。
竹马在地面上 奔跑,跑来跑去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 叫,好不骄横。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写风筝与风的关系时,手法与众不同,他不说风筝凭借风力而飞,却 说风筝挟持丰大风在空中飞扬跋扈。
在这里,作者把风筝作为主体,视它为生灵,真是把个风筝写活了。 读此诗,不由得想到现今仍然流行于日本的“斗风筝”。
打斗的风筝多为长方形硬板子,从背后勒 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不拴尾巴,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 许多风筝同时升空,并不回避碰撞缠绕,而是互相打斗,互相“割线”,一旦线断,任其飞去。
最后,谁 还留在空中,谁便是胜利者。那场面颇有陆翁诗的气势。
纸 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 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 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 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 笑杀抟鹏似尔难 王令(1032-1059)字逢源,北宋诗人,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五岁时父母双亡,随其叔祖 客居广陵(今扬州),长大后以教学为生。王令才高命短,28岁卒。
他的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198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令集》,诗赋文共21卷。
该诗是否原引《王令集》,尚待查考。 “端”古为布帛之量,一丈八尺为一端。
“末多端”是指不多、不远的意思。放风筝的人未必就是 因为飞鸟飞得不远,才把风筝放起来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然而作者这么想,这么说,显然他是把风筝当 作飞鸟一样看待了。
你看那风筝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 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万里的大鹏鸟,也没有这般本领。 这是一首宏观描写风筝的诗。
作者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而是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与风筝飞升的气垫,写出了风筝最本质的特性—拔高, 善翔。
飞得高,放飞线角度大,稳定性强,这也正是今天风筝爱好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风 筝 十 首 (元)谢宗可 凭依片纸得天飞 何故声扬欲作威 瘦骨几茎徒远举 柔丝千尺总危机 云晴日暖春初好 雨骤风狂事渐非 高树上林须引避 牵缠到底不能归 半纸浮名寄太虚 御风列子竟谁如 高从自致非攀附 道在因时作卷舒 声澈瑶京传凤吹 影飘仙侣曳露裙 一丝不挂儿童手 浪迹天涯乐有余 自负云霄早致身 安排线索靠他人 摩天手段乘风展 掉尾精神逐日新 暂耸观瞻喧里巷 终嗟破碎委埃尘 牵来拽去成何用 骤雨淋头断送春 一番春事一番空 放却风筝逐断蓬 博得飞翔纤指上 逞将声势半天中 目花轻薄流溪水 学絮颠狂落草丛 皮骨飘零丝络在 相看拍手笑儿童 共仰高风不可攀 几回放去便收还 丝纶何必全设施 骨相从知避险艰 飘若素云浮碧汉 翩然白鹤度青山 春光远览应无限 勘破飞腾只等闲 蓦地翻空在眼前 糊涂片纸任高骞 看来爷面人无限 避去全身雨满天 直上难防抛瓦坠 暗中返照带灯燃 春风催促清明到 栖止园林没挂牵 谁解风云继点狂 鸢鱼飞跃见天章 五丝续命能冲举 一叶横空入混茫 俯仰尘寰何扰扰 仰探璇宇但苍苍 神游八极求归宿 斗张虚窗藉纸张 蹴罢秋千斗草慵 纸鸢浮动寄游踪 翩翩似逐寻巢燕 声响如传度岭钟 大小随宜俱活跃 高卑无意较腾冲 卷怀偃息乘春晓 纵尔穿云第九重 空外秦筝何处闻 遥看片片起巫云 霓裳逶逦飘罗带 翠袖招摇曳练裙 舞柳飞花呈幻景 和风丽日动星文 仙真控鹤来蓬阆 相与徊翔趁逸群 浮游踪迹等云藻 御气凭虚赋物形 荡荡飞空无阴碍 萧萧委运自清宁 丝联绳引终须断 律改春归毕竟停 法界依然舒广望 消除点缀湛青冥 ----《咏物诗·卷下》 纸 鸢 (元)谢宗可 弧骞稳驾剡溪云 多少儿童爷羡频 半纸飞腾元在己 一丝高下岂随人 声弛空碧东风晓 影度遥天化日春 谁道致身无羽翼 回看高举绝红尘 谢宗可,生卒经历不详。
清乾隆辛亥年刻有其《咏物诗》两卷。《风筝十首》摘自卷下。
4放纸鸢的诗句与纸鸢有关的诗句如下: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 孔尚任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清郑板桥《怀潍县》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 吴友如的题画诗
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清曹雪芹的《红楼梦》
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清陈长生《春是信笔》
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清骆绮兰《春闺》
5与纸鸢有关的诗句1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高骈《风筝》
2 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徐谓《风鸢图诗》
3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4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骆绮兰《春闺》
5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陈长生《春是信笔》
6描写纸鸢的词或诗句1)奥运赛场上比赛真激烈,运动员们奋力拼搏。
(2)_八拜之交 白首同归 道义之交 高情厚谊 恨相见晚
恨相知晚 莫逆之交 倾盖如故 深情厚谊 深情厚意
生死不渝 叨在知己 万古长青 刎颈之交 相视而笑
莫逆于心 相视莫逆 心照情交 心照神交 一诺千金
亲密无间 推心置腹 肝胆相照 情同手足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 同甘共苦 关怀备至 盛情款待
促膝谈心 情深似海 拔刀相助 海誓山盟 心心相印
等词语都可以表达朋友之间的友情
(3)描写儿童在迷人的春光中嬉戏的诗: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描写大自然壮丽景观的诗句: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四、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七、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八、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九、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十、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十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十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十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十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5)补充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舟》)
(6)对对子: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人寿年丰,国泰民安。
江山添秀色,大地浴春晖
神州飞天壮国威,女排夺冠振昆仑。
7描写纸鸢的诗词《怀素上人草书歌》年代: 唐 作者: 朱逵几年出家通宿命,一朝却忆临池圣。
转腕摧锋增崛崎,秋毫茧纸常相随。衡阳客舍来相访,连饮百杯神转王。
忽闻风里度飞泉,纸落纷纷如跕鸢。形容脱略真如助,心思周游在何处。
笔下惟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去。怪状崩腾若转蓬,飞丝历乱如回风。
长松老死倚云壁,蹙浪相翻惊海鸿。于今年少尚如此,历睹远代无伦比。
妙绝当动鬼神泣,崔蔡幽魂更心死。《溪隐》年代: 唐 作者: 徐夤将名将利已无缘,深隐清溪拟学仙。
绝却腥膻胜服药,断除杯酒合延年。蜗牛壳漏宁同舍,榆荚花开不是钱。
鸾鹤久从笼槛闭,春风却放纸为鸢。《虚飘飘一首》年代: 宋 作者: 王阮虚飘飘,雪花逢日照,柳絮入春摇。
腐草编浮屋,游丝织彩绡。老蚌三更光射月,风鸢一片纸干霄。
虚飘飘,比人富贵犹坚牢。《送王教授之官临邛》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剩喜人从义理趋,却忧末羽堕浮虚。
未通经术先谈传,只送人言不识渠。偶向檐头觅桃李,径从纸上索鸢鱼。
君今去主师儒席,后倦先传谨在初。
1、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译文: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3、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吴友如《题画诗》
译文:风筝只依靠风的力量就能有矫健的英姿,不用凭借羽毛丰满。牵着的红线向天空飞去,这就是直上青云通畅道路。
4、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孔尚任《燕九竹枝词》
译文:小孩子成群结伴,穿着红裤子放起风筝,提着风筝线怒骂老天爷:人人都夸奖你春天来得早,你为啥不起一阵春风把我的风筝送上天。
5、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唐·高骈《风筝》
译文:那音调模糊成曲勉强能欣赏,但不久又奏出另一种声调。
扩展资料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传到了欧洲。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
参考资料:
本文2023-08-06 12:53: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