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上杭名人有哪些 古今的都行?
上杭籍开国将军---中将
1、袁子钦(1908--1968)又名袁致卿, 福建省上杭县人。
2、袁子钦(1908--1968) 又名袁致卿, 福建省上杭县人。
3、罗舜初(1914---1981) 福建省上杭县人。
上杭籍开国将军--少将
1、陈海涵(1914--1994) 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人。
2、陈茂辉(1912----) 福建省上杭县人。
3、丁甘如(1917--1995) 福建省上杭县白沙人。
4、黄鹄显(1914--1986) 福建省上杭县蓝家渡人。
5、黄炜华(1914---2001) 福建省上杭县南阳人。
6、孔瑞云(1917--1992) 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人。
7、兰庭辉(1913----1983) 福建省上杭县庐丰人。
8、雷钦(1915--)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9、李平(1915--1964) 福建省上杭县白砂人。
10、刘 彬(1912---1989) 福建省上杭县蓝家渡人。
11、刘禄长(1914--1980) 福建省上杭县丰稔人。
12、刘永生(1904---1984) 福建省上杭县人。
13、刘振球(1911--1997) 福建省上杭县中都人。
14、邱国光(1918--2001) 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人。
15、邱相田(1916--1984) 福建省上杭县溪口人。
16、邱子明(1914---1999)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17、王贵德(1914--) 福建省上杭县太拔人。
18、王集成(1907--1983)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19、王奇才(1903--1976)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20、王胜(1909--1996)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21、王香雄(1918--1988)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22、王直(1916-------)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23、翁祥初(1908--1997) 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人。
24、张力雄(1913---) 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人。
古代名人一组
1、邱弘
明朝人物 邱弘,字宽叔,上杭人,明朝中期大臣。天顺末进士。授户科给事中。
2、胡时
〔明〕字子俊,福建上杭人。以明经教授于乡。洪武(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间荐授本学训导。善诗,工楷书。
3、邱大儒
〔明〕字涵春,福建上杭人。精鼓琴,善小石兰竹。事母至孝。晚年客死楚中。
4、华喦
〔清代著名画家〕字秋岳,一字空尘,号新罗山人,又号白沙道人,离垢居士,东园生,布衣生。福建上杭人,侨寓扬州。
5、李奎光
〔清〕字朗垣,福建上杭人。光绪(一八七五―一九o八)间诸生。善花卉蝴蝶。
6、罗晓帆
(1894—198310) 别名花草主人,福建上杭人。擅国画。1922年毕业于上海美专。
7、邱青风
〔清〕字彭祖,号别乜,福建上杭人,客江右。善水墨蔬菜。
8、李翠岩
〔清〕福建上杭人,寓粤。善画,传真非近人所及。
9、应元
〔清〕福建上杭人。精医理。善画,有天官图,不施金碧,而神采奕奕,为世所重。
10、包识生
(1874~1934) 又名一虚,字德逮,福建上杭人,叔祖伯寅、父桃初皆业医。包氏幼承父业,年二十即行医,旋游粤东,所至有医名。民国元年(1912年)移居沪上。
11、邱景源
〔清〕字晓岚,号小澜,福建上杭人。仕东粤二尹。善隶书,工水墨山水。著有天下名胜图册。《历代画史汇传附录》
12、 邱钟灵
〔清〕号芝山,福建上杭人。乾隆(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间武举人。官镇江衞运粮千总。精行、楷书,与王文治、鲍皐、李御、殷石琴、张石帆诸名士,流连诗酒无虚日。
13、 宋省予
幼名连庆,字廉卿、善余,束发更名省予,号春风红杏楼主(简称红杏主人)。清宣统二年庚戌十月寸一日(公元1910年12月12日)生于福建上杭城关。
14、丘 复(1874~1950年)
丘复,原名馥,字果园,别号荷生,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生于上杭县兰溪镇曹田村。6岁上蒙馆,19岁列郡庠,24岁赴省试,考中举人。著有《念庐诗稿》10册、《念庐诗话》5卷、《念庐文存》5册、《念庐联话》1卷,编纂了《上杭县志》36卷、《长汀县志》35卷、《武平县志》31卷,还整理校勘了《后汉书注校补》、《杭川新风雅集》、《天潮阁集》等古籍多种。1950年9月,丘复病逝于曹田故居。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排名以跟帖先后而排)
1、饶添发 上杭中都镇黄店村人福州空八军大校 副政委政治部主任
2、饶谨 上杭县中都黄店村人08年反CNN人物中央台各栏目均有采访过他(本人小时候和他一起长大)上杭一中毕业 后就读于清华大学
3、张建生 福建上杭县中都镇人 福建省公安厅副厅长 福建省警察学院党委书记
4、叶双瑜 福建省上杭县中都镇人 福建省政府副省长
福州空气质量超级好,闽江夜景也很好!那么,你知道福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我是来给你介绍的。福州好玩的地方推荐1: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侧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巷的总称。“三坊”是:一锦坊、文儒坊、广禄坊。“七巷”是:杨桥巷、朗关巷、安民巷、黄翔巷、钟楼巷、公巷和鸡皮巷。“谁知五柳寂寞,却住三坊七巷”,这是一整块的古民居。它最早建于明朝。历经明清两个世纪的历史,大部分建筑仍保存完好。街区里有很多名人故居,还有一个民俗博物馆。了解一个城市,不一定要走遍这个城市的所有大街小巷。可以选择一条老街,慢慢走过。走过三坊七巷,也就走近了福州。来这里,主要是看这些建筑和名人故居。这里的房屋,门窗都是镂空雕刻,图案和摆件丰富,随处可见精致的台阶、门框、花架、立柱。区内基本都是窄巷子,白墙瓦房,黄木屋。小巷纵横,石板铺成,街道有的弯弯曲曲,有的笔直,大同小异。每条小巷都有石雕牌坊。从南后街的牌楼进去后,首先看到的是杨桥路,这是七条巷子最北的一条。杨桥路有林觉民、冰心故居,在我的家乡描述的很生动。再往前走就是郎官巷,这里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此外,还有一家梅尔书店,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民俗博物馆。然后是塔巷和黄巷,在塔巷的南边。在弄堂里,学者们生活了许多代。有个小景叫小黄楼,郭白因故居(天开元红木博物馆)也在这里。三坊之首是衣锦坊,钟芳16号是清嘉庆进士郑鹏程的住所,其中衣锦坊水岸戏台最具特色。再往前是安民巷,抗日战争时期福建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如今这座老房子被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文儒广场是第二个广场,清代“文士”(五代文人)之家陈故居就在这里。之后的公巷巨宅结构精美,光是室内木雕和石雕构件就令人叹为观止。之后,光禄广场是三个广场中的最后一个,光禄银泰最有名。除了看景点,时代的脉搏也在这条古建筑步行街上跳动。星巴克和麦当劳与老字号“永和鱼丸”和“福州软蛋糕店”比肩而立。你还不如去福州街上的特色小吃“闫妍”(也叫燕皮馄饨),或者去鱼丸店里吃鱼丸。鱼皮和猪肉馅特别好吃。亮点:1白墙灰瓦的建筑建在街对面,是木屋,适合回忆和拍照。房子里经常有很多免费开放的展览,可以感受到南方精致的手工艺品。这里有许多名人故居,如冰心、严复、林觉民等。来这里看看名人的故乡。街上有许多小吃。来这里吃特色的燕皮馄饨和福州软糕。福州好玩的地方推荐二:玉山玉山位于福州市中心鼓楼区东南角,五一广场对面。相传古时候有一个“俞月家”住在这里,故名。是福州三大名山之一,值得一游。整座山形似巨石,名胜古迹众多。比如有白塔、九月台、平原台、炼丹井、阔兰台等。、以及纪念明代著名抗日学者戚继光的启功殿、严复阅览室的法语堂、郁达夫故居等。此外,还有许多小巧玲珑的亭子,如万象亭、吸亭、步山精舍等。这些亭台楼阁若隐若现于松竹花丛之中,令人神往。在所有的景点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山西脚下白塔寺的白塔。它被称为“白塔”,因为它的外表被漆成灰色。它的外观真的很漂亮,非常适合拍照。此外,登塔远眺,可以将附近的景色尽收眼底。整座山不高,爬起来也不难,环境也很好。有许多绿色植物。爬山后会看到树木参天,古榕树交织,非常适合散步。而且因为是免费的,有时间可以去锻炼。亮点:1福州三山之一,绿化好,非常适合散步健身。白塔是福州的标志之一。3去启功庙祭奠抗击日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福州好玩的地方推荐3:鼓山鼓山风景区位于福州东郊,闽江北岸,可算是福州最著名的景点。它之所以叫孤山,是因为它的顶峰有一块像鼓一样的巨石,每当风雨交加时,就会有摇摇晃晃的声音。爬孤山不需要门票。从山脚到山顶有几条路。想健身的话,建议从公路和索道之间的石阶古道上山。古道上每隔一段路就有一个休息的亭子,沿途有很多摩崖石刻,是锻炼身体的好地方。鼓山一直是福州的佛教胜地,半山腰的涌泉寺是鼓山最重要的景点。从古石阶上行,蜿蜒1800多米,穿过七亭,再经山门直抵涌泉寺。爬到涌泉寺大约需要一个小时。鼓山的售票处也设在这里。想进涌泉寺,需要买票。庙里香火好,建筑宏伟。寺内的千年铁树、鸡丝木坛、血经合称为镇山“三宝”。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下山,你可以原路返回。如果实在懒,也可以坐缆车下山。单程票价50元,因为山不高,不推荐。建议散步,运动。如果原路返回,10元就可以游览鼓山达摩克利斯十八景。十八景虽然没有什么特色,但是十八景的生态环境和摩崖石刻都很不错。亮点:1福州是著名景点,免费,是爬山锻炼的好地方。山上有一座千年古刹——涌泉寺,据说很有效,香火十足。福州好玩的地方推荐4:西湖公园。西湖公园位于福州市西北部,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福州保存最完整的古典园林。提到西湖,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杭州西湖。其实中国远不止一个西湖。福州西湖略逊于杭州西湖,水域面积也无法与杭州西湖相比。西湖公园是一个老式的街心公园,类似于北京的元大都遗址公园,在河边,是老年人早起的地方。园内有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斜阳、水晶月初、荷亭晚唱等八个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叹为观止,留下了许多佳作。赵的西湖晚盘赞曰:“十里柳如丝,湖光更奇夜。”辛弃疾游福州西湖时也写道:“若阴有雨更好,石未婚。”但是,对于一个街心公园来说,不必追求什么景点,既费力又费事,平白浪费时间。就像当地人一样,你可以选择一个环境安静的地方随意走动,收获一份平静的心态。景点集中在华凯岛,北面有省博物馆、艺术展览馆、西湖剧院等建筑穿过戴宇大桥。飞越虹桥向西,是儿童乐园;你可以穿过步云桥向西南方向去动物园。如果想在一日游中插入西湖公园,离省博物馆和三坊七巷不远。可以从公园往北走到博物馆,再回到三坊七巷去玩。总的来说,西湖公园的景观布局还是不错的,市中心还有这样一个免费的公园,是市民和游客不可或缺的休闲活动场所。亮点:1福州的老年免费公园是市民和游客休闲活动的好去处。2靠近福州著名景点三坊七巷、省博物馆,可放一日游。3辛弃疾游福州西湖时写道:“若阴有雨更好,石未婚。”福州好玩的地方推荐5: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又称福州植物园,是福建省第一座国家森林公园,也是中国十大森林公园之一。位于福州北郊新店镇赤桥村。福州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几乎所有的公园都免费对公众开放,包括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相对于一些城市公园、植物园,收10、20的门票就显得有诚意多了!一听说是免费的,我也有了逛街的动力!与福州其他小公园不同,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规模宏大,全园分为六大区(旅游区):竹观赏园、树观赏区、人文景观区、以自然景观为主的龙潭景区、福建森林博物馆、鸟语林。没必要在公园里找景点。这是一个爬山和放松的地方。森林公园植被丰富,氧气充足,是福州的天然氧吧。当地人来这里爬山,烧烤,和父母一起玩乐。最受欢迎的时间是春天。在每年的樱花季,公园里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樱花、梨花和桃花,非常美丽。赏花呼吸新鲜空气真是太好了。爬山主要是在公园的龙潭景区。登山步道蜿蜒于景区群山之间,起于荔枝园,止于龙潭瀑布,全长52公里。强度不大,完全不用担心身体问题。亮点:1福建省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十大森林公园之一。2免费开放,休闲锻炼的好地方春天,你可以看到到处都是花,真的很漂亮。
其实提到闽侯县几乎不会有知道吧,但是提到闽侯县的博物馆呢,那可是个建馆约70年的老博物馆了。很多时候我们想要了解一些东西,只看在家翻翻书,查查百度,总是会觉得太片面了。只能抽象的理解,却不能设身处地的真正的用双手、用眼睛去感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博物馆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福州市闽侯县博物馆的游览攻略吧。
一、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后停止入馆),每周一全天闭馆(含国家法定假日)。
二、限流措施1每日接待观众限额500人。
2实行总量控制、分时分流等限流措施。每日参观总量控制在500人次内,瞬时人流量最高为100人,实行单门进、单门出。
三、参观流程①提前通过闽侯县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进行网上实名预约(可现场扫码预约),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预约,每个账号最多可预约3人,凭预约码到安检处核销,现场进行核验。
②打开闽政通APP/支付宝/微信,自行扫描我馆“张贴码”并出示“登记成功”页面,或提供八闽健康码在安检处使用扫码枪登记。
四、注意事项1如有老年游客和无法操作预约平台的游客可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在入馆处实名登记。
2观众参观须全程佩戴口罩。排队入馆和参观时需保持1米以上距离,避免扎堆聚集,严禁触摸展品。严禁吸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文明参观。
3疫情防控期间,建议观众参观时间控制在90分钟内,参观结束后,不要在展厅及馆区内逗留、聚集,请自觉离馆。
414天内到过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及体温超过372℃,或有剧烈咳嗽、胸闷、呼吸急促、乏力等可疑症状的人员,谢绝入馆,并立即上报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处置。
5闽侯县博物馆将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工作人员健康上岗,每日按规范要求,定时对公共区域和相关物品设备进行消毒,并对重点区域增加消毒频率。请您积极配合场馆疫情防控管理措施,时刻保持个人防护意识,共同营造安全、卫生、有序的参观环境。
五、看点推荐这个博物馆最最最值得看的就是各种贝壳,还有像玉石器、骨贝器之类的古代器具。在有的陈列馆厅里,还有非常珍贵的丝织物、书画、古籍等。
都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有不少人都认为“以史为鉴”,所以我们也应该多去去博物馆,了解了解我们的人文历史文化,和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上图为石壁观音 下图为鸦浴池 是一个被雷火击成的小石池
读者萧先生在雷雨中逛乌山发现了一个秘密:“福州乌山上,多处景点是被雷劈出来的”。萧先生粗略数了下,约有11尊造像有雷劈的记载,分别是石壁观音(3尊),西方三圣佛像(3尊)、天佛像(4尊)及大士殿内的雷劈观音(1尊)。
历代乌山为何如此容易遭雷劈?昨日,记者循着萧先生给的地图逛乌山,一路探寻雷劈景点,并采访专家,探求其成因。
多尊雷劈造像不太好找
记者探寻的第一站是山顶处的四方亭,前面立着一块“兴建石壁观音亭碑记”的石碑,除了“观音”旁边还有童男童女两名,我们推测此合起来为“石壁观音”3尊。
“石壁观音”是雷劈而成,大部分过往的游客都知道。查阅了网络资料,民间传说此处原是一块天然岩石。唐天宝八年,有一日遭雷火霹击,过后,岩壁上隐约显现出观音像。后人将其加工成浮雕的观音像,不完整的部分用泥土补足,成为一组石雕与泥塑结合的艺术品。
第二站是西方三圣佛像,地址颇为隐蔽,位于风景区南入口,冰壶景区,藏身于榕树根系包裹下巨石石壁上的大型石壁造像。
乌山风景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说,经文物专家考证,三尊佛像先被雷劈出影像,后人为凿刻于唐末五代时期,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接下来的第三站是天佛像,大约在靠近天皇岭的地方,因为没有龛位,不太好找。
乌山风景区的旅游景点介绍上记载着:据欧阳詹《佛像记》记载:唐天宝八年五月六日,骤雨雷震,须臾晴霁,石心涌出佛像三十二尊。天佛像只是其中的一组。
原本要探寻的第五站是大士殿内的雷劈观音,可惜昨日我们没有看到。据上山的游客说,此处不开放已经有两三年了,起因是前几年大士殿内着火了,部分阁楼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门口也没有关于雷劈观音的记载,山上的游客说,此处的雷劈观音确实存在,就在正殿上,也没被烧毁。
总结起来,这11处造像除了石壁观音亭,其余的地方都不太好找,提醒游客注意看一路上的木制指示牌,和景点旁边用木牌子写的景点解析。
霹雳岩和鸦浴池也是雷劈而成
昨日,不少游客还告诉我们,乌山上另有两处著名景点也跟雷电有关,分别是霹雳岩和鸦浴池。
乌山上霹雳岩景区赫赫有名,曾经是此山的制高点,石壁上的“霹雳岩”三个大字赫然在目。这三个楷书大字是北宋熙宁年间福州太守程师孟的手迹。因为古时位于城南的乌石山独独高耸,四周低矮空旷,雷电季节,常直劈而下,所以该岩石恰是雷劈而就,故称“霹雳岩”。
霹雳岩是宋元明清摩崖题刻的集中区。霹雳岩左侧石块上有一题刻,主要记录了绍兴二年大学士李纲因抗金被罢免官职后,到乌石山长乐台瑞云庵与参知政事孟庾等人所开商量抗金事宜的军事会议时留下的摩崖题刻,在霹雳岩石块左侧还有记录宋代靖康之变,钦宗皇帝与徽宗皇帝二人被金人俘虏后,哲宗皇帝的三女儿吴国长公主与其驸马爷潘正夫携家眷一路南逃至福州停留五日之久的故事,登乌石山观看李阳冰的般若台铭所留下的摩崖题刻。
霹雳岩旁有一榕树“枯木逢春榕”,这棵在强台风摧残下从主枝上断裂的榕树,凭着顽强的生命斗志,在枯断的另一头利用仅有的气生根支撑并汲取养分,重新发芽长枝,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成为一棵独立成长的榕树,枯木逢春的历程在枯断的枝条上依然清晰可见。
在石壁观音亭附近,还有一个亭子叫东壁亭,亭子下方有一个池子叫鸦浴池,《乌石山志》载:“鸦浴池,乌石山三十六奇之一。古记云:雷震石坛,成穴丈余,不知泉脉所出。夕阳萧疏,群鸦乱浴于此。坛上破裂如阔斧,深尺余。苍在乌石,往往将积水酌干,次早渐涌,一两日即半注矣;遇雨则盈而难涸,乃山气上泄,雾露下注所致。旁楷书镌鸦浴池三字。”
由古籍记载中可以看到,鸦浴池是一个被雷火击成的小石池。池内不断有泉水涌出,每到黄昏即有群鸦来浴,故得此名。清代林枫《榕城考古略》中引王廷对诗“一派浴鸦泉似镜,半空度鹊石为桥”,说明这里直到清代时鸦浴池的泉水仍然是清澈如镜,宜于烹茶。
专家读“雷”
乌山曾是市区制高点
雷劈造像众多,是因古人相信神赐佛像,对雷劈石壁呈现的形象加工修饰而成
为何乌石山上雷劈造像众多,我们在鼓楼区园林局查到关于《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考察乌山摩崖题刻及造像》文章,文章如此描述:乌山造像共有11尊,分别是石壁观音(3尊)、西方三圣佛像(3尊)、天佛像(4尊)及大士殿内的雷劈观音(1尊)。传说这11尊造像都是因山上石壁遭雷火霹击呈现隐约的观音或佛形象,百姓对其进行加工修饰,于是形成造型清晰的石刻作品。历代众多信众都认为这是神赐佛像,纷纷到此祭拜、供奉。后人还对石壁观音、雷劈观音进行修复并塑了金身,并在石壁观音处修建观音阁……
省防雷中心的专业人士说,乌石山确实在市区算是比较高的山,某一个地区的制高点容易被雷击这是常识,现在乌山上还有一个雷电观测点,如今市区高楼比较多,引雷点也多了起来,乌山显得不那么出众。而“三圣佛像“之类的景点之所以能形成,归咎于它顶上的榕树引雷,然后把榕树下的石头劈出图案,这才成就了“三圣佛像”,这跟打雷日不要站在树底下是一样的道理。
雕版印刷的出现
书册制度
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宋浙本
宋建本
宋蜀本
辽本和金平水本
元刻本元浙本
元建本
明刻本明前期即从洪武到弘治的刻本
明中期即从正德到隆庆的刻本
明后期即从万历到崇祯的刻本
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清前期即从顺治到雍正的刻本
清中期即从乾隆到咸丰的刻本
清后期到民国即从同治到宣统民国的刻本
活字本
套印本
插图本
抄本
稿本
批校本
影印本雕版印刷的出现
书册制度
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 宋浙本
宋建本
宋蜀本
辽本和金平水本
元刻本 元浙本
元建本
明刻本 明前期即从洪武到弘治的刻本
明中期即从正德到隆庆的刻本
明后期即从万历到崇祯的刻本
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 清前期即从顺治到雍正的刻本
清中期即从乾隆到咸丰的刻本
清后期到民国即从同治到宣统民国的刻本
活字本
套印本
插图本抄本稿本批校本影印本展开 我国古代的图书,主要是以写本和印本两种形式流传后世的。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区有异,写刻者不同,以及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的差别等原因,古代图书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我们通常把研究这些版本的学问叫古籍版本学。
编辑本段雕版印刷的出现
印刷术是我国发明的,开如发明的是雕版印刷,这应是家喻户晓的事情。所谓雕版,是指用木板雕刻。木板选料有讲究,质地太松不适宜,所以一般用梨木和枣木,前人把刻印书叫做“付之枣梨”, 印书一般都用黑墨,但第一遍印时为了便于三校,有时也用蓝色或红色印,清代以到民国时刻书则多用红印,也有用蓝印,当然也可以不用红蓝试印直接用黑墨印。 雕版印刷发明的时代,明清以来有种种讲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隋文帝开皇时说和唐太宗贞观时说。雕版印刷进入五代,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即不再停留于刻民间需要的日用印刷品以及一些字书、宗教读物,而转入刻印正统的书籍。重点是刻经,这不仅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经是最主要的、为人所必读的书籍,而且和唐以来推地科举制有很大关系。
编辑本段书册制度
是指书籍的形式,再具体点可以说是单指书籍的外形,而不包括书籍的内容,也不包括书籍的材料,以及抄写、刊刻或其他印刷的方法。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或者可以说是从卷子到册叶的过渡形式。翻到哪里就可翻到哪里,查找起来极其方便,即使从头到尾翻一遍也极其迅速,迅速得像旋风一样,于是给它起了个“旋风叶”的名称。旋风叶进一步演变就成了“蝴蝶装”。到蝴蝶装书已不用长条木板印刷而改用长方块木板印刷,成为若干单页装订起来的书籍。
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地方,叫“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余纸,上边叫“天头”,下边叫“地脚”,左右都叫“边”。版面的四周叫“版框”,拼成版框的粗线叫“边栏”,也叫“栏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左右叫“左右栏”。边栏只有一条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在粗线内侧现加一条细线叫“双边”或“双栏”。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三种形式,而绝无作上下双边而左右单边的。版面用直线划分成若干“行“。版面中间一行,不刻正文(当然也不刻小注),叫“版心”,也可叫“中缝”。版心往往用花纹或横线分划成三段,花纹按其形状叫“鱼尾”。只有上面一个鱼尾,下面用横线的叫“单鱼尾”,上下都有的叫“双鱼尾”。 蝴蝶装有个缺点,即由于书页的后半页的背面和第二页前半页的背面不相连,读下去必须连翻两页,平时打开书来,也往往遇上空白的背面,不方便。于是,有人把书页的反面对后面折起来(像后来的线装书那样),让书页的两个外边粘在书背上,就成为“包背装”,也叫“里背装”。 现在的线装,是明代中期出现的。其所以出现,当是由于包背装在书背处易于破损,破损了光靠两三个纸捻不能把书脑部分压平伏,书的右上右下两角卷起来很不美观。于是在包背装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即在打孔订好纸捻后,不再用整张书衣而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书衣,分置书前书后,然后在书脑处再打孔穿线订成,所以叫线装。线装是有一定规格的,一般只打四个孔,叫“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书衣在明代多用蓝色(也称磁青色)和棕色(也称古色、古铜色),清代则棕色多一点,个别也用混金的,但清末民国时又喜用蓝色。绝大多数用纸裱两至三层,也有用绫或绢裱制的。在前后书衣和正文之间至少订进一张空白纸,有时可多至两三张,叫“护页”或“副页”,也有人称之为“看页”。 明清时喜欢给线装书做“书套”,雅一点也称之为“函”。用硬纸做亲里,外面裱糊蓝布,里面裱糊白纸,把书四边包起,用两个牙签插紧,只空出书头和书根,讲究的则不用蓝布而用锦,有时还把书头和书根也包起来,叫“四合套”。四合套中讲究的更把书头、书根的两块接边处挖成云纹镶嵌,叫“云字套”。但这些书套因为用桨糊裱 ,易被鼠咬,日子外了又易散坏,因此好多人喜欢用所谓“夹板”。这是用两块和书册一样大小的木板,上下两头各穿上一根布带子,把书册夹住扎牢。木板要结实,多用梓木、楠木、花梨木、枣木、樟木之类。此外,还有些文物性的善本书除了用书套或夹板外还常做精致的木匣子或小木箱子装起来,匣里或社会公德同上刻上书名、版本、册数以及收藏者姓名字号。
编辑本段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
宋浙本
北宋继承五代的传统,以官刻为主,官刻中又以国子监词条一即监本为主。 南宋泊本中的官刻本仍以国子监粞为主。当时礴京国子监的书版都被金人弄走了,为了满足读书的需要,新京城颐安府即杭州的国子监覆刻了北宋监本的经注和单疏,现存的《周易正义》、《春秋公羊传疏》、《尔雅疏》就都是南宋初年的监本,不过有的版片已经后来修补过。
宋建本
北宋时福建地区刊刻的书,现在留下来的只有两部佛教的《大藏经》,一部是北宋元丰三年在今福州开刻的《万寿藏》,一部是政和二年在同地开刻到南宋乾道八年才完成的《毗卢藏》。 古藉版本学上所说的宋建本,主要是指建宁府建阳县的坊刻本。因为建宁府在宋代属于福建路,而福建地区古称为闽,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闽本。北宋时的建阳坊刻本没有能流传下来,传世的都是南宋时所刻,其为数不多,几不亚于浙本官刻而大大超过杭州的陈、尹诸家坊刻。
宋蜀本
唐五代以来,今四川成都成为与杭州东西对峙的全国雕版印刷中心。北宋开宝四年中央政府专门派人到成都开刻了我国最早的一部印本佛教《大藏经》,也称《开宝藏》,是卷子本,字体颇有唐写卷子本的味道,多少夹杂点北魏字体的成分,现在还保存有一些零卷。早期的蜀本已经看不到了,保存下来的最早也只是北宋末南宋初的刻本,此外都是南宋本。
辽本和金平水本
辽的刻书技术应是从宋传过去的。刻书中心大概不会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辽的政治中心上京,辽的南京即今北京,倒有成为刻书中心的可能,但也无明文可稽。刻本则长期以来从未有人见过。今天见到的辽刻本,是在山西应县发现的。应县有个佛宫寺,寺里有座辽清宁二年建筑的木结构的释加塔,1974年在塔第四层主像释加牟尼腹中找出六十一件辽刻本。 金初兴时虽然以武力称雄,但也颇重视文化。现存的金平水本为数极少,只有《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壬辰重改正吕太尉经进荘子全解》、《刘知远诸宫调》、《南帝内经素问》、《重编添补分门事苑撮要》、《萧间老人明秀集注》、《新修■音引证群籍玉篇》等几种,基本上都是坊刻。
编辑本段元刻本
元浙本
国子监这个名称当然取消了,但原先南宋的国子监并没有拆毁,而改成了西湖书院,元黄溍《西湖书院义田记》说:“西湖书院,宝宋之太学,规制尤甚,书所刻经史群书,有专宫以掌之,号书库官,宋亡学废,而板库具在。”据考证,其中绝大多数是南宋国子监遗留下来的,也有个别是元代浙江地区刊刻的元浙本。这些地区的家刻本,也和南宋一样还不如官刻之多。现存较有名的有在今浙江淳安的邵桂子编刻《邵氏世谱》,在今江苏松江的业曾南阜书堂刊刻《东坡乐府》,在今江西南丰的西思敬刊刻《元丰类稿》,在今江西南丰王常刊刻《王荆文公诗笔注》。
元建本
元建本上多有牌记,或曰某某书堂,或曰某某书舍,或曰某某精舍,或曰某某书院,一概都是书铺的牌号,和政府设立的书院是两回事。和南宋时一样,在元代官方有时也把书交给建阳书坊刊刻。
编辑本段明刻本
明前期即从洪武到弘治的刻本
明前期的刻本,基本上延续了元刻本的风格。除了北方的临汾人明后不再成为别具格局的刻书中心,不再有明平水本之称外,大体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系统。即建阳的坊刻建本继续局守一隅成其小系统,此外全国各地几悉继承元浙本系统成为大系统。此大系统的主要特点即和元浙本同样使用赵体字,而且不论官刻、家刻、坊刻在字体以至版式上几无甚出入,仅管刻手有精粗之别。这种所谓明初本以官刻为多。官刻中包括内府本,国子监本,其他中央机构的刻本,地方官刊的所谓书帕本,以为介于官刻和家刻之间的潘府本。明前期家刻本传世的似不如官刻之多。明前期坊刻本除建本外也不算多。
明中期即从正德到隆庆的刻本
明刻本到这个时期起了一次大变化。变化的最显著之点,即字体由前此的赵体突然改换成整齐的欧体,而版式也由前此的大黑口变成了白口。这个变化始于正德,剧于嘉靖,下及隆庆,其中尤以嘉靖时所刻的数量既多,质量又高,成为明刻本以至我国版本史上的一大特色。“嘉靖本”也随之成为了版本目录上的专用词语。 大概由于这种刻书风格新鲜受欢迎,很快传播到外地,不仅影响到外地的家刻,还影响到官刻、藩府刻、坊刻。这种标准嘉靖本的风格,到隆庆时才逐渐起了变化,向后期的万历本过渡。
明后期即从万历到崇祯的刻本
从万历开始,明刻本又出现不同于标准嘉靖本的新风格。其主要特点仍在字体和版式,尤以字体的转变更为显著,即由原先虽见方板整齐但仍出于南宋浙本欧体的标准嘉靖本字体,转变成为更加方板整齐、横平竖直,而且横细竖粗、完全脱离欧字的新字体。这种新字体世称“方体字”,但也有人称之为“宋体字”。从现有资料来看,开始用这种方体字刻书是在安徽的徽州。明以来徽州人多外出经商,人称“徽商”。徽商们常到南京、扬州、杭州等地活动或定居,往往会把徽州的刻工带过去,同时徽州刻书又常请苏州的文人主持校勘,因此江浙的刻书风气很快受其影响,随之这种方体字刻本普及到全国很多地区。 万历时还出现了一种所谓“写刻本”。所谓“写刻本”,而是由于嘉靖、万历时刻书字体日益整齐规范,最终产生了完全脱离普通书写字体而专用来刻书的方体字,这时再重新用普通书写字体来刻书,就被称之为“写刻”,称其本为“写刻本”。万历时出现的写刻本仍用赵体字,但讲究的已不像所谓明初本的赵体那样笔道丰利刚健,而转趋流利生动。 天启、崇祯两朝的刻本通称为明末刻本。明末刻本中除保持了万历时的方体字和少数写刻者外,在杭州的坊刻中又使用了一种新的方体字。它不像万历时始创的方体字那么方,那么横细竖精,而变为字体稍长、笔画较瘦的方体字,可称之为长方体字,看上去颇有清朗醒目之感。
编辑本段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
清前期即从顺治到雍正的刻本
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刻本,多数继承了明代后期的传统刻方体字本,其中以万历传下来的方体字为主,也有用天启时创制的长方体字和汲古开创制的扁方体字。这时期的方体字本有粗有精。长方体字的本子比方体字本刻得少。清前期这种方体字本以及写刻本的纸张,一般用厚一点的毛边纸或薄一点的毛太纸,而以毛太为多,早一点的也使用明末刻本常用的质地更差的竹纸,另有用一种白色的纸叫连史纸,这些都比较常见。 清代坊刻的章回小说一般也通用方体字,但多数比明后期的建本小说还要拙劣。清代前期刻本中比上述几种方体字本更具特色的是写刻本。顺治时清世祖还宠用宦官,设立十三衙门,汉经厂等依然存在,内府刻书当仍由宦官掌管。世祖死,宦官即被整肃,其首脑吴良辅处斩,十三衙门撤销,其后修书刻书当转归文职职人员办理。所以清代皇家刻书笼统地自可称为内府本,而习惯上将康熙及其后的专称“武英殿本”,还常简称为“殿本”,而顺治时刊刻的仍称之为内府本。
清中期即从乾隆到咸丰的刻本
清武英殿刻书在乾隆整六十年间可说进入了全盛时期。所刻书据统计多至三百零八种,到嘉庆时的二十九部、道光时十二部、咸丰时二部就明显地在走下坡路。进入后期同治一部、光绪二十二部、宣统二部然后清朝的统治结束。
在乾嘉学派的推动下,又一次出现了刊刻古书的高潮。这次高潮和明嘉靖时出现的不完全一样,嘉靖时刻古书重在作诗文,乾嘉时则重在讲学问,所刻古书的特点一是注重校勘,多数要写出校语,叫校勘记或考异。再是不惜工本地刻仿宋本,版式行款一依旧本不让变动。这时期不论仿宋本、写刻本、方体字本一般都有内封面,多数是正面题书名卷数,背面题刊刻者或年月,不像明万历以来坊刻本的内封面具有广告性质。
清后期到民国即从同治到宣统民国的刻本
就刻书事业来看,乾嘉的全盛时期过去之后,到这时却颇有点复苏的气象。其标志则是在好些省会正式办起了公家的刻书机构,叫书局,刻印了大量价廉而质量也不坏的书籍。前此地方官刻书全凭官们个人的喜好或需要,不曾设立过专职的刻书机构,所以这时书局的设立可说是我国出版史上一件大事。以致到民国时好多公私出版机构还承用了书局这个名称,即至今日仍有中华书局之称。 按设置地点来讲,在南京的有金陵书局,人民国幷入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即今南京图书馆,有江楚书局(人民国并入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在扬州的有淮南书局(人民国并入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在苏州的有江苏书局(人民国并入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在杭州的有浙江书局(人民国改为浙江省立图书馆附设印行所),在南昌的江西书局,在武昌的崇文书局(人民国改湖北官书处),在长沙的有传忠书局、思贤书局,在成都的有存古书局,在济南的有皇华书局(后改山东书局),在太原的有浚文书局(后改山西书局),在福州的有福州书局,在广州的有广雅书局(人民国改为广雅版片印行所),在昆明的有云南书局,在贵阳的有贵州书局。这些书局刊刻的书,人们通称之为“局版”、“局本”。
编辑本段活字本
不用整片的木板来刻书,而改刻单个可刷印的反体字,不要印书不须雕版用这些单个字拼排就能印,印毕拆散这些单个字又可用来印别的书,灵活而不像雕版印刷那么固定死。所以当年沈括把这种用单个字拼排的书版叫“活板”,后来就称这些拼版用的单个字叫“活字”,印成的书叫“活字本”,以便和整片雕版的刻本相区别。
编辑本段套印本
不论刻本或活字本,一般都用一种颜色来刷印,其中最常用的自然是黑色,试印本或其他特殊情况有用蓝色或红色的。套印本则印一部书一页书用两种颜色,即除黑色外还用红色,而且是把这印黑色的文字和印红色的文字分别刻成两副版片,先在纸上刷印黑色的,再把红色的套上去刷印,刷印成既有黑色即墨色、又有红色即朱色的本子,人们称之为“朱墨套印本”,更常省称之为“套印本”。
编辑本段插图本
在书上配刻了图书的
,通称为“插图本”,也可称“带图本”,再由此派生的以图书为主体的书则通称为“书谱”。这些都是我国雕版印刷中固有的东西。
编辑本段抄本
抄本,过去多写作“钞本”,如今则习惯作“抄本”。这里讲的抄本是指刻本出现后派生的抄本,即绝大多数是从当时已难得的旧刻本抄录及展转抄录的本子。
编辑本段稿本
“稿本”,广义的是凡撰写的文章著作没有付印的都应叫稿本,付印了那原稿也仍是稿本。但古籍版本里的稿本,只是指总论第一章古籍范围之内的书籍的稿本。此外的近现代人著作的稿本如是名字且有价值者自宜珍藏,但不在这古籍的稿本之列。
稿本又应分为三类,即“原稿”、“清稿”和“写样待刻稿”。原稿:是作者的手稿,一般是亲笔。清稿:原稿往往要经作者涂改,涂改得多了,就由作者自己或请别人重抄一遍,叫清稿。写样待刻稿:著作要刊刻时,如第三章所说要在印好的方格纸上用刻书的字体、刻书的要求把全书腾写一遍,叫做“写样”。
编辑本段批校本
“批校本”,是一个笼统的广义词,它包括了“批本”、“校本”、以及既校又指的“批校本”。批本:是在刻本或抄本上施加批评圈点。校本:是在刻本或抄本上用其他刻本抄本或其他古籍来校出异文,改正文字。批校本:这是狭义的批校本,即指既校又加圈点评语的本子。
这三种之外,还有一种叫“过录本“的,是借到了一部名人或有价值的批本、校本或批校本,自然另找一部相同的刻本把这种批校原样过录在上面。
编辑本段影印本
这里所说的是影印本,是狭义的专指我国古籍的影印本,是把古籍的刻本以及前面讲过的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抄本、稿本、批校本等摄影后制版印刷,
印成基本上保留原书面貌的本子。这种摄影和制版的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在这以前要新本子保留原书面貌,只能用前面讲过的仿刻、覆刻等办法,但即使最精细的覆刻,也不如这种影印的新技术之能不走样。因为这种新技术引进后,很快地“洋为中用”用在影印古籍上面,从清后期开始,到民国时已基本上取代了前此仿刻、覆刻而成为古籍出版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国用来影印古籍的技术,大体有石印、珂罗版印、金属版印、照相胶版印几种。
本文2023-08-06 13:06:1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