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的送别古诗词《送东阳马生序(节选)》阅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宋濂的送别古诗词《送东阳马生序(节选)》阅读,第1张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代: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注释

 选自《宋学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明初文学家。

 东阳,地名,在今浙江东阳。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余:我。

 嗜:喜欢、特别爱好。

 无从:没有办法。

 致书:得到书。致: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每:常常。

 假借:同义复合词。借。

 假,借。

 于:介词,从。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活用为动词,动手。

 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以:以为;是:这样。

 加冠(guān):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患:担心。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游:交往。

 尝:曾经。

 趋:赶到。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叩,请教。

 执:拿着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望,声望,名望。

 隆:高。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充。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色: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提出。

 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以:连词,而,来。

 或:有时。

 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顺。色:表情。恭:恭敬

 至:周到。

 复:这里指辩解,反驳。

 俟(sì):等待。

 卒:最终。

 负箧(qiè)曳屣(yè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曳:拖。

 箧:书箱。

 屣:鞋。

 穷冬:隆冬。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舍:指学舍,书馆。

 支:通“肢”,肢体。

 媵(yìng)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汤:热水。

 沃灌:洗浴。沃,浇水洗(四肢)。灌通“盥”。

 衾(qīn):被子。

 拥:盖着。

 而:表承接。

 乃:才。

 日再食(SI):每天供应两顿饭。再:两次。

 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

 寓,寄居。

 逆,迎。

 逆旅,旅店。

 被(pī)绮(qǐ)绣:穿着漂亮的丝绸衣服。

 被,通“披”,穿着。

 朱缨:红色的帽带。

 缨:帽带。

 腰:腰佩。

 腰,名词作动词。

 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缊(yùn)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敝,破旧。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中:内心。

 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盖:发语词,用来引领一句话,常是感慨或议论之类的,属语气助词;翻译为“大概”。

 

1 宋 苏辙《栾城集》 东坡治水的翻译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七月,黄河决口于澶州曹村(今河南濮阳西),滔滔洪水,“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夺泗入淮,势如“平郊脱辔万马逸,一夜径度徐州洪”,很快包围了徐州城。最高水位高出城中平地丈余。“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城里人惊恐万状,许多富商大贾争相逃离。当时刚上任三个月的知州苏轼,镇定自若,大声疾呼:“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表示“与城共存亡”,及时安定了民心。随着大水的压力,古城墙到处漏水。他组织全城百姓一面用柴草堵塞洞穴,一面加固城防。由于人力不足,他又趟水涉泥连夜赶到武卫营禁军驻地。禁军为皇帝直接指挥,州官无权过问。他言辞恳切,请求卒长合作。卒长为苏轼的精神所感动,当即回答:“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便急令士卒带着畚锸跟随太守筑城。城外洪水深达二丈八尺。苏轼身先士卒,“过家不入”,坚守城头,风餐露宿。他还命其他“官吏分堵以守”,各负其责。军民们见长官都这样拼命保城,也同心协力,奋勇抗洪。“自城中附城为长堤,壮其趾,长九百八十丈,高一丈,阔倍;公私船数百以风浪不敢行,分缆城下,以杀河之怒”。经过七十多昼夜的连续奋战,终于保全了徐州城。水退后,苏轼为徐州城以后的万全之计,又立即赶到城东北查勘荆山下的沟河,尽力筹划改造。并打算兴建石墙大堤,但未获朝廷批准。后经同意,仅建了一道木坝。还于第二年拆除戏马台上的危房霸王厅,用其木料在城东墙兴建了黄楼防洪工程。很快得到了朝廷的奖谕。

“自公去后五百载,水流无尽恩无穷”。从这次抗洪到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的五百四十多年间,徐州虽不断发生水患,但终有长堤为屏,却一直安然无恙。后人缅怀苏轼治水保城的功绩,就把他带领军民抢筑的长堤,称为“苏堤”。

苏轼还曾两次出任杭州地方长官,“居杭州积五岁”。一次是在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任杭州通判(注:通判:官名,州府副长官,有监察所在州府官员之权,凡民政、财政、户口、赋设、司法等事务文书,都须知州或知府与通判通署,方能生效。),另一次是在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任杭州太守。他在任内,多次主持杭州的水利建设。“坐陈三策本人谋,惟留一诺待我画”。诗句记述的是他在杭州复修六井、疏浚茅山河和盐桥河、整治西湖以及开钱塘江石门四件事。前三件均完成,唯第四件由于调任,未能实施。

复修六井,解决杭州居民用水。杭州于隋代建市,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但由于濒临大海,“其水苦恶”,给人民生活与城市发展带来很大不便。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79年)杭州刺史李泌开凿了六井(六井:小方井、白龟池、方井、金牛池、相国井和西井,均居今杭州城西部沿西湖一带。)。“穴平地以为凹池,取诸西湖而注之,此使然之井也。其功大,其费多,其利民也博”。这些井,也就是大小不等的地下蓄水池,引西湖水经暗管注入。唐穆宋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大诗人白居易任刺史,浚治六井,民赖其汲。宋仁宗时(公元1023063年),沈遘任知州,也曾疏治六井,并增凿了沈公井。当苏轼通判杭州时,沈公井已不能用,“六井亦几于废”,市民叫苦不迭。于是,关心“民间疾苦”的苏轼,便与太守陈襄组织市民重新整修了六井,终于解决了城市的饮用水问题。翌年,江浙一带大旱,水贵如油。而杭州居民却免除了久旱缺水之苦,全城人“汲水皆诵佛”,感戴苏轼办了一件大好事。十五年后,他出任太守第二次来到杭州时,发现用竹管引水需要经常更换,且不易维修,以致井水短缺而水价昂贵,于是又将引水竹管一律改为瓦筒,并以石槽围裹,使“底盖坚厚。锢捍周密,水既足用,永无坏理”。同时还开辟新井,扩大供水范围,使得“西湖甘水殆遍全城”。

茅山河和盐桥河是杭州城内的两条大河,北连南北大运河而入钱塘江。由于江水与河水相混,自北宋天禧(公元1017021年)以来,江潮挟带的大量泥沙常常倒灌淤积到河内,殃及市内稠密的居民区,“房廊居舍,作践狼籍,园囿隙地,例成丘阜”。每隔三五年就得开浚一次,既有碍航运,又费人力物力,“居民患厌”。况且,往年浚河挖出的淤泥一经大雨,复冲入河中,又使“漕河失利”。苏轼“率僚吏躬亲验视”,了解到两河淤塞,在于堰闸废坏。于是,他果断地调集捍江兵和厢军一千人,用半年时间,修浚城中的这两条河。接着,他又组织军民在串联两河的支流上加修一闸,使江潮先入茅山河,待潮平水清后,再开闸,放清水入盐桥河,以保证城内这条主航道不致淤塞。茅山河定时开浚,起到沉沙池的作用。自此“江潮不复入市”,免除了泥沙淤积之害。加上又在涌金门设堰引西湖水补给,较科学地完善了杭州城的水利系统。

今日西湖被誉为“人间天堂”,也是与苏轼的整治分不开的。

2 《栾城集》帮忙翻译一下,谢谢

这是北宋苏辙所著的诗文别集。

《栾城集》早在宋代就早多种版本,并以有无《应诏集》和章疏有无删削为标志区分出两个系统。有《应诏集》并多书章疏三十七篇的本子,现今见到最早的是宋刻《苏文定公文集》,分《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应诏集》十二卷,共九十六卷。

现存四十六卷。其次是明清梦轩刻本《苏文定公栾城集》,四卷数同上。

再次是清道光壬辰眉州三苏祠刻本,但卷数、文字与清梦轩本皆有出入。《前集》才四十八卷。

中有清宛陵贡刻本,系清梦轩本的翻刻本。 另一系统缺《应诏集》和三十篇章疏。

属于此系统的现存最早的本子为宋刻递修本《苏文定公集》,今仅存十卷。另一宋刻递本《栾城集》今存二十一卷。

其次是明嘉靖二十年蜀藩朱让栩刻本《栾城集》,今《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又有明治字本,按明嘉靖蜀刻本排印,款式相同。

再次是《四部丛刊》本,实际上也是明嘉靖本之翻版。今人曾枣庄、马德富以明清梦轩本为底本,以其他各本参校,又收辑苏辙佚诗、佚词、佚文共七十四篇,名为《栾城集拾遗》,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栾城集》中。

苏辙,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苏轼的弟弟。仁宋嘉六年(1061),他与苏轼同举制科,一起及第。

本应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但王安石当时知制诰,他认为苏辙在应制科的试卷中论述朝政对袒护宰相而攻击皇帝,不肯制诏诰命,终于未曾到职。其后王安石得到神宗信任,推行新法,苏辙又加以反对,所以在神宗时期,苏辙去仕途上很不得意。

直到元年七年(1084)才被任命为绩溪县令。次年神宗逝世,司马光当政,废除新法,恢复旧法,苏辙也就很快得到提拔。

元元年(1086),苏辙任中书舍人,至元七年,被任命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但到元八年,重新推行新政,他又连遭贬谪。

绍圣四年(1097),他以化州别贺的小官身分,被勒令居住于雷州,次年移居循州。至元符三年(1100),才获得思准赦免,寓居许昌,过了二十年的宁静生活,于政和二年(1112)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苏辙一生著述甚丰,特别是在两次贬官和晚年闲居期间,更加致力于著述。除了《栾城集》外,还有《诗集卷》二十一卷、《春秋集解》十二卷、《古史》六十卷、《龙川略志》十卷、《龙川别志》八卷、《老子解》两卷等。

苏辙比较注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重视实践如阅历对创作的作用,要求作品须有自己的风格,自成一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

他说:“子瞻之文奇,余文但稳耳。”(《栾城遗言》)他的文章立意允当,结构严谨,行文简洁畅达,语言朴实淡雅。

他的一生写的大量政论文就具有这种特点。而且在短短的篇幅中,往往波澜起伏,委曲变化,说理透辟精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如他的《民政策第二》,其主旨乃欲论述宋代科举之弊,但他却首先从周泰民风之异说起,后半部分才自然入题,指责朝庭一面想“求生忠信孝悌之人”,一面却仅仅以科举取士,于是“士大夫为声病剽略之文而治苟且记问之学”,文章主旨至此才完全显豁。清代刘海峰说:“子由之文,其正意不肯一口道破,纡徐百折而后出之,于此篇可见。”

苏辙的大量史论也往往具有这种特点,例如《唐论》一篇,用了一半以上篇幅论述一般历史现象,无只字及唐,但却处处都为后文论唐作铺垫,而论唐又实际上是在论宋,是为宋王朝开救弊的药方。落笔甚远而紧扣中心,言在彼而意在于此,具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苏辙的许多杂记、传状也富于文学色彩,语言冲雅淡泊,不事艳丽,然而形象生动,往往给人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其佳文如《黄州快哉亭记》: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序,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日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不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清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文章先从观览江山形胜着眼,然后结合历史遗迹的凭吊和怀想,就“快哉”二字抒发,气势很足,寓意也很深刻。

另一篇散文《巢谷传》,首写巢谷弃文习武,已使人觉谷与众不同;次写谷与照河名将韩存宝的金石之交,韩因罪“自料必死”,托巢谷以后事,谷“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后写巢谷与苏辙兄弟的交谊。当他们青云直上时,“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而在他们远谪岭南时,谷却自眉州“万里步行”相访,结果死于途中。

全文语言质朴,选材典型,详略得宜,只以三件事就将义士巢谷的风节和形象写得很逼真。苏辙的诗自然朴实,正类其文。

他早期作品反映现实较多,如《夜泊牛口》:“水寒又胫长,坏不蔽股。日莫江上归,潜鱼远难捕。

稻饭不满盂,饥卧冷彻曙。”以质朴的语言描写了蜀中人民的悲惨境况,表现了诗人对民。

3 文言文阅读

小题1:揭:高举; 阴:树荫(阴)、阴凉; 柯:树枝; 安:怎么

小题1:B

小题1: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小题1:(1)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

(2)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

小题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说明:错一字扣05分)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例句中与B项中“之”都是“助词、无意义”。

小题1: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说明:1、“欲”“直”“折”“乎”四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05分;2、“挠”“轧”“委曲”三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05分)

小题1:本题考查对《爱莲说》这篇文章的背诵能力。结合《爱莲说》的内容默写出相应的句子即可。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目录基本属性 内容 特点 目录 地域范围考究 简介 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及其地域分布 《尚书》中嵎夷的地望 《海外东经》诸方国地望考证参考价值 对民俗 对历史 对科学 对文学的影响作者介绍 相关文学作品 《读山海经》 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基本属性 内容 特点 目录 地域范围考究 简介 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及其地域分布 《尚书》中嵎夷的地望 《海外东经》诸方国地望考证参考价值 对民俗 对历史 对科学 对文学的影响作者介绍 相关文学作品 《读山海经》 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展开编辑本段基本属性内容   山海经《山海经》全书 18 篇,约 31000 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 13 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 4 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 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价值参考 特点  《山海经》奇书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山海经》[1]为述图之书 刘锡城在《全

最近常常发现有家长向老师们请教:孩子快要进入高年级了,逐渐开始有了文言文的学习,要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呢?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文言文只是古代人日常交谈的话语习惯,就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习惯用语,这种重意会,重顿悟,不重逻辑思维、分析思维的意会观正是一种重视语感及其培养的表现。在这样的文言文学习环境下,我们帮孩子选择一本相对浅显一些的、富有趣味的古籍让他们阅读,这样他们既能从中感悟人生,又能够培养文言语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孩子如果文言文基础薄弱,建议按照以下顺序来学习。

第一阶段:《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诗经(节选)》。

这类古籍都是三字或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结合历史故事学习,适合古文初学者。

第二阶段:《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

上述古籍以史书和文白小说为主,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可以帮你积累素材增长知识,增强文学素养。

第三阶段:《世说新语》、《颜氏家训》、《菜根谭》、《东坡笑林》、《笑林广记》、《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幽梦影》、《曾国藩家书》。

这类古文主要涉及古人修身养性,臧否人物,简短易懂,且富含哲理。可以摘选经典段落背诵。

第四阶段:《古文观止》、《洛阳伽蓝记》、《水经注》、《荀子》、《孟子》、《庄子》、《韩非子》。

《古文观止》较为基础,难度较低。《洛阳伽蓝记》、《水经注》记载较杂,山川地理风情世俗皆有涉猎,这两本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孟子》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庄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极有表现力;《荀子》擅长说理,论辩机锋百出,思想深邃,逻辑周密;《韩非子》以寓言和史料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平易中见哲理。这四本都能作为文言文的提高读物,帮助孩子夯实古文基础。

明君治理国家的原则,像有若回答密子所说的那样,要有办法。君主听取言论时,一味欣赏说话人的口才,观察行动时,一味赞赏远离实际的作风。所以臣子和民众讲起话来,就高深莫测,做起事来就远离实际。

宓子贱治理单父,有若会见他说:“您为什么瘦了?”路子贱说:“君王不知道我没有德才,派我治理单父,政务紧急,心里忧愁,所以瘦了。”有若说:“从前舜弹奏着五弦琴,歌唱着《南风》诗,天下就太平了。现在单父这么个小地方,治理起来却要发愁,那么治理天下该怎么办呢?所以有了办法来统治国家,就是安闲地坐在朝廷里,脸上有少女般红润的气色,对治理国家也没有什么妨害;没有办法去统治国家,身体即便又累又瘦,也还是没有什么好处。”

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个声名显赫的学者。他亲自实践起来还是不错的,他讲的话很多,但不动听,为什么?”田坞说:“过去秦国君主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叫晋国为他女儿准备好装饰,衣着华丽的陪嫁女子有七十人。到了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媵妾,却看不起秦君的女儿。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妄,不能说是善于嫁女。楚国有个在郑国出卖宝珠的人,他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匣子用香料熏过,用珠玉作缀,用玫瑰装饰,用翡翠连结。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把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叫做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宝珠。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是一些漂亮动听的话,君主只看文采而不管它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道术,阐明圣人言论,希望广泛地告知人们。如果修饰文辞的话,他就担心人们会留意于文采而忘了它的内在价值,从而造成因为文辞而损害实用的恶果。这和楚人卖宝珠、秦君嫁女儿是同一类型的事,所以墨子的话很多,但不动听。”

宋王和齐国作对时,专为习武修建宫殿。讴癸唱起歌来,走路的人停下来观看,建筑的人不感到疲劳。宋王听说后,召见讴癸并加以赏赐。讴癸回答说:“我老师射稽的歌,唱得比我还好。”宋王召来射稽让他唱歌,但走路的人还不停地走,建筑的人也感到疲倦。宋王说:“走路的人还不停地走,建筑的人也感到疲劳,射稽唱得不如你好,这是为什么?”讴癸回答说:“大王可以检查一下我们两人的功效。”讴癸唱歌时建筑的人只筑了四板,射稽唱歌时却筑了八板;再检查墙的坚固程度,讴癸唱歌时筑的墙能打进去五寸,射稽唱歌时筑的墙只能打进去两寸。

良药苦口,但聪明人却要努力喝下去,这是因为他知道喝下去后能使自己疾病痊愈。忠言逆耳,但明智君主愿意听取,这是因为他知道由此可以获得成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