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赴天竺求法的目的是什么 记录他生平的典籍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3收藏

法显赴天竺求法的目的是什么 记录他生平的典籍有哪些,第1张

背景

只有了解背景,才能真正了解法显赴天竺求法的目的以及这一次求法的重要意义。佛教传入中国,到了东晋法显时代,已经约有三百年的历史了。流传的内容主要有两大体系,一是以支谶、支谦为代表的大乘空宗般若学;一是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小乘和大乘都传进来了。从时间先后来看,传法最盛的时代大体上有三个:支谦、竺法护时,所译多般若方等;道安时,所译多有部经论;鸠摩罗什时,大乘之学极为昌明。佛法已深入中国文化了。 一个外来的宗教,传入一个文化传统迥异的国家,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撞,佛教不能例外。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试探、伪装、适应,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最后达到了融合的阶段。到了东晋,应该说这个阶段已经达到了。

从政治形势来看,此时中华大地已经分为南北两区。西晋亡于建兴四年(316年),次年晋元帝即位,是东晋的开始。北方的统治者都是少数民族,大都扶植佛教,后赵、前秦、后秦、北凉,崇佛更为突出。在南方,则是所谓“衣冠南渡”,北方的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为了躲避异族压迫,纷纷南逃。这些人,包括一些国王在内,也都崇信佛教,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总之,南北两方都对佛教垂青。佛教可以说是在中国已经牢牢地立定了脚跟。从佛教内部来看,也有几点值得特别提出的。首先是僧寺日益增多。根据唐法琳《辩正论》的记载,东晋一百零四年,共建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

这个数字是否可靠,不得而知。(参阅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第574—580 页)其次,僧伽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僧尼数目与日俱增。再次,名僧辈出,出了一些很有影响的高僧。最后,从印度和西域来的和尚也多了起来。还有一点必须在这里提一下:许多高僧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并不限于北方或者南方,而是跨越地区,跨越政治分界。佛教虽然已经有了坚牢的基础,但是究其实际却是送进来的成份多,而取进来的成份少。中国僧人或者居士前此往西域求法者,颇亦有人。但是他们多半只到了西域而止。在法显前真正亲临天竺者,实如凤毛麟角。在这样的情况下,到了晋末宋初,就掀起了一个西行求法的运动。中国僧人西行求法者,或意在搜寻经典,或旨在从天竺高僧受学,或欲睹圣迹,作亡身之誓,或想寻求名师来华。(参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二章)

在搜寻经典中,一般说来,也不是漫无边际地乱搜一气,而是有目的、有重点的。最突出的重点就是搜求印度本土的佛教戒律。只要了解当时中国佛教发展的阶段,就会认为,这样做有其必然性。上面已经说到,僧尼人数日增,僧伽已经形成,这就产生了一个寺院管理问题。人数少了,只需约法三章,就能使僧伽生活正常运行。人数一多,就需要比较详备的条例。举道安作一个例子。梁慧皎《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说: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既至,住长安五重寺,僧众数千,大弘法化。(见《大正新修大藏经》)可见道安门下和尚之多。《道安传》接着说: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佛法 ,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可见道安也感到为僧尼立法的必要性。但是他立的法还是非常简略的。同印度那些律比较起来,简直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著述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书中记述的地域甚广阔,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佛国记》内,广州被视为“汉地”,汉族地区的南部至少已包含广东地区在内。

法显是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他还参加翻译从天竺取回的佛经《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等。

记录法显生平的典籍相当多,举其大者有以下几种:(一)《法显传》,法显撰述。(二)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简称《祐录》。(三)梁慧皎撰《高僧传》卷三《法显传》。(四)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五)唐靖迈撰《古今译经图纪》。(六)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七)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八)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九)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射干散处方射干30克赤芍药30克川升麻60克杏仁4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牛蒡子30克枫香30克葛根60克(锉)麻黄30克(去根、节)甘草60克(炙微赤,锉)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功能主治疏风宣肺,凉血解毒。治风毒上攻,咽喉肿痛,水浆不下。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奇效良方》卷六十一:射干散处方射干天竺黄(研)马牙消(研)各30克犀角屑玄参川升麻白矾白药黄药炙甘草各15克制法上为细末,研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小弹子大。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宣肺利咽。治热毒上攻,悬痈肿痛,咽喉不利,胸中烦热。用法用量不拘时,以绵裹1丸,含化咽津。摘录《奇效良方》卷六十一《圣惠》卷七十八方名射干散组成射干半两,川升麻3分,人参3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2分(汤浸,去白瓤,焙)。主治产后伤寒,经数日后,胸中妨闷,喉咽噎塞,不能饮食。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散。《圣惠》卷八十三方名射干散组成射干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紫菀(洗去苗土)半两,桂心半两,半夏半分(汤洗7遍,去滑),甘草1分(炙微赤,锉)。主治小儿咳嗽,心胸痰壅,攻咽喉作呀呷声。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加生姜少许,煎至5分,去滓,入蜜半茶匙,搅令匀,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散。《圣惠》卷八十九方名射干散组成射干1分,川升麻1分,百合1分,木通(锉)1分,桔梗(去芦头)1分,甘草(炙微赤,锉)1分,马牙消半两。主治小儿脾肺壅热,咽喉肿痛痹。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散。《圣惠》卷六十四方名射干散别名射干饮组成射干2两,商陆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以上3味捣罗为末),赤小豆3合,麻子2

详见百科词条:射干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6:39:52 共352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天竺桂的别名 3 来源 4 性味 5 功能主治 6 天竺桂的用法用量 7 备注 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天竺桂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天竺桂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天竺桂 1 拼音

tiān zhú guì

2 天竺桂的别名

天竹桂、山肉桂、野桂

3 来源

樟科樟属植物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以树皮和叶入药。全年可采,剥下树皮阴干;叶随时可采,鲜用或阴干。

4 性味

甘、辛,温。

5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用于胃痛,腹痛,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跌打损伤。

6 天竺桂的用法用量

根皮或根5~7钱;外用适量,树皮研粉,水调或酒调敷患处。

7 备注

(1)山玉桂(糖瓜木)Cinnamomum jensenianum HandMazz。功效和前种基本相似。

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天竺桂的方剂 天竺黄汤

zhúhuángtāng《麻症集成》卷四:组成:天竺黄、郁金、僵蚕、胆星、黑栀、蝉退、甘草。主治:风

天竺饮子

úyǐnzǐ《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天竺饮子:处方:川郁金(用皂角水煮切作片焙干)、

天竺黄散

拼音:tiānzhúhuángsǎn英文:概述:天竺黄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二十七首。《太平圣惠

九龙控心散

钱,铅白霜1钱,雄黄1钱,乳香1钱,蜡茶末1钱,天竺黄1钱,全蝎1钱,甘草1钱。制法:上为末,研和匀

牛胆星丸

gwán《绛囊撮要》:组成:陈极牛胆星1两5钱,天竺黄1两,白芥子5钱,香犀角尖1两,羚羊角尖1两,

更多用到中药天竺桂的方剂

用到中药天竺桂的中成药 小儿羚羊散

:WS3B019490处方:羚羊角200g天竺黄250g朱砂100g甘草75g冰片125g金银

小儿惊安丸

3B188395处方:牛黄15g麝香18g天竺黄60g僵蚕90g全蝎(酒洗,去头尾足)90g天

惊风散

B243197处方:朱砂150g雄黄450g天竺黄300g全蝎(去勾)40g钩藤300g巴豆霜2

牛黄抱龙丸

九首。牛黄抱龙丸中成药的主要成分为牛黄、胆南星、天竺黄、茯苓、琥珀、麝香、全蝎、僵蚕(炒)、雄黄、朱

七味马钱子丸

子40g诃子(去核)125g红花75g木香75g天竺黄100g乳香50g沉香50g制法:以上七味,共

更多用到中药天竺桂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天竺桂 《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桂耳

今所谓交桂;曰牡桂,今广桂;曰桂,俗呼木犀;曰天竺桂,浙中山桂也,有子如莲;曰月桂,四季有花者,此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十九木部中品之下]木之木

无毒植生天竺桂主腹内诸冷血气胀功用似桂皮薄不过烈(名医所录)苗〔衍义曰〕天竺桂与牡菌桂同但薄而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心腹痛

暴心痛,酒服。)安息香(心痛频发,沸汤泡服。)天竺桂沉香檀香苏合香必栗香龙脑香樟脑香樟材杉材楠材阿

《证类本草》:[卷第十二]桂

八月采皮,九月采花,并阴干,不可近火。中品又有天竺桂,云生西胡国,功用似桂,不过烈,今亦稀有,故但

《证类本草》:[卷第十三]天竺桂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