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起文言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刘起文言文,第1张

1 如何对待伪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自从百阎氏《尚书古文疏证》出后,今传《古文尚书》为晚出伪书大抵已成定谳。

此后又得乾隆皇帝肯定。此后,清人比较有名的《尚书》注本,大概只有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注了古文的篇目,其他多只存今文二十八篇。

当下最有名的《尚书校释译论》四大册,也只存今文二十八篇。顾颉刚先生提出度的“《尚书》十种”中有《伪古文尚书集证》的计划,可惜刘起(金于)先生认为“非《尚书》学之急”。

乃至今日没有便于后学使用的新注本。所见唯屈万里先生《尚书集释》附录《伪古文尚书袭古简注专》逐条标出《伪古文尚书》袭用先秦秦汉文献的句子,非常简略。

我承认今传《古文尚书》是晚出伪书。但辨伪不是焚书。

《伪古文尚书》对于属后世影响巨大,特别是对于宋明理学尤其重要。其价值肯定不在伪《列子》之下。

所以很应该有个新的好注本。

2 古代皇帝都叫什么

"朕"或"寡人"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搀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寡人,寡德之人。 古代王侯也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 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 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 唐以后只有皇帝可以称寡人、孤家,是一种君主的谦称,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巩固江山一统。 皇后自称哀家,意思是我多么悲哀呀。谦虚。英语的皇后是queen打扑克的疙瘩。字母qu是一个挽着头发的女人的象形,ee是眼睛,n是门。皇后只不过是一个看门的女人。因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皇后都不过是一个悲哀的女人而已。

3 朕,古代是什么意思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

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

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

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

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

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

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

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

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搀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

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

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4 历史的魅力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孙权劝学》这篇文言史文,使我明智,令我受益。文虽短,意却深,事虽小,理却明,这就是我对它的评价。

三国,使人惊心的一个时期,里面英雄如云,壮士若海,在吴国中,吕蒙就是国君孙权手下大将之一,可他不爱读书,通过孙权劝告,肚子里的墨水越来越多,连鲁肃也大吃一惊。

孙权虽不是书中主角,但他对下属的关爱、所作所为,堪称一名君子。首先,他雄才大略,并不鼠目寸光,学会以前人失败的;例子去思考,让属下吕蒙做一名有勇有谋的将军。其二,他能以身作则,既让吕蒙心服口服,又在吕蒙心中树立榜样,从而尊敬他。

古人有云:“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孙权的这种以理服人,值得我们学习。试想,假如你想要别人学会宽容,自己又小肚鸡肠;上级领导没有做好本分,却批评下级没把工作做好;家长自己吸烟喝酒,却不允许孩子这么做。。。。。。这能服众、服人吗?而孙权在百忙中读书长识,在国家建立好榜样,同时又可以督促手下大将用功,不亦说乎

身为主角,吕蒙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在生活中,强者鄙视弱者的现象司空见惯,当我们面对别人时,是否也想过这句话呢?当我们失败后,是不是也应该紧记此话,有这个意念,通过努力,让别人刮目相待?同时,大家也要谦虚受诫,以长补短。

《孙权劝学》这篇古文精、美。精在其语短却长,美在其高尚人格。

5 想买本 尚书 不知道哪个版本最正宗

帮楼主列一些书目,楼主可以有选择得读 1 周易尚书 /刘登阁著--大连出版社,1998年10月--212页 m_linkvall 2 尚书译注 /顾宝田 注译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249页 m_linkvall 3 尚书思想研究 /游唤民著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53页 m_linkvall 4 尚书入门 /钱宗武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241页 m_linkvall 5 尚书文字合编(一) /顾颉刚 顾廷龙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3173页 m_linkvall 6 尚书源流及传本 /刘起?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2版--314页 m_linkvall 7 今文尚书语言研究 /钱宗武著--岳麓书社,1996年4月第1版--331页 m_linkvall 8 尚书原始的史册 /章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194页 m_linkvall 9 《尚书-虞厦书》新解 /金景芳 吕绍纲著--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454页 m_linkvall 10 白话中国古典精萃文库(卷十一)尚书??上古之书 /刘加林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239页 m_linkvall 11 日本的尚书学与其文献 /刘起纡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6月第1版--245页 m_linkvall 12 尚书词典 /周民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370页 m_linkvall 13 传世名著百部 尚书 /郭超著--蓝天出版社,null--118页 m_linkvall 14 尚书文字校读 /臧克和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768页 m_linkvall 15 尚书易解 /周秉钧著--岳麓书社,1984年11月第1版--315页 m_linkvall 16 尚书正议 /[汉]孔安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316页 m_linkvall 17 尚书译注 /王世舜著--null,null--448页 m_linkvall 18 尚书译注 /王世舜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294页 m_linkvall 19 尚书通检 /顾颉刚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5月第1版--308页 m_linkvall 20 尚书古文疏证(全二册) /[清]阎若璩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1328页 21 尚书综述 /蒋善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457页 m_linkvall 22 今古文尚书全译 /江灏 钱宗武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466页 m_linkvall 23 白话尚书 /周秉钧著--岳麓书社,1990年8月第1版--357页 m_linkvall 24 《尚书》与古史研究 /李民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第1版--159页 m_linkvall 25 《尚书》与古史研究(增订本) /李民著--中州书画社,1981年4月第1版--256页 m_linkvall 26 今文尚书考证 /[清]皮锡瑞著--中华书局,1989年12月第1版--535页 m_linkvall 27 尚书学史 /刘起?著--中华书局,1989年6月第1版--517页 m_linkvall 28 尚书今古文注疏(全二册) /[清]孙星衍著--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1版--613页 m_linkvall 29 同文尚书(全三册) /[清]牟庭著--齐鲁书社,1981年11月第1版--1650页 m_linkvall 30 《尚书》史话 /马雍著--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1版--84页 m_linkvall 31 尚书通论(增订本) /陈梦家著--中华书局,1985年10月第1版--350页 m_linkvall 32 尚书译注 /李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428页 m_linkvall 33 《尚书》法学内容译注 /张紫葛 高绍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161页。

6 为什么古代帝王要称自己为寡人和孤

寡人,寡德之人。

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

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皆称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 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

’”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

从汉至五代,也有此称。 刘邦为汉王时,韩信为齐王时,隋杨广为晋王时,后汉刘赟被迎立时,均自称寡人,惟汉时尚多见,汉以后较少见。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皇帝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毂”等等。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

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

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

”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

”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

《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

《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 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

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掺假。

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 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 孤人是东周以前王的自称,东周后,天子脚下的那些诸侯和王自称寡人,秦始皇统一后就自称朕,历代帝王自称朕。孤、寡都可以看出“只有一个”,说明那些王的骄傲自大,认为普天之下只有自己是这样高贵。

朕在秦始皇以前人人都可以自称,秦始皇为了突现高贵,把朕作为自己一个人的自称,其他人不得自称朕。

中医书籍

想自学中医,要入门需要看这些书

首先是内经,而且一定要学好医古文,否则看近代注释版,会误导你的。然后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金匮、中藏、针灸甲乙经、脉经、雷公炮炙论、频湖脉学、本草纲目、望诊遵经、颅囟经、扁鹊心书、厘正按摩要术、珍珠囊、医学启源、类经图翼、景岳全书、妇人规、妇科发挥、证治准绳、医原、针灸大全、四圣心源、医学源流论、医学衷中参西录、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灸绳、幼幼新书、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发挥、幼科概论、小儿药证直诀等,再加上历代名家医案以相互印证揣摩。

注意间看图中左上角,回答的目录中的所有中医书籍均出自于此,其有很多中医书籍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这是必不可少的,前者打基础,让你好歹知道中医书里那些字,词都是什么意思,诊断学,可以学一些粗浅的诊断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诊断的思路。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血,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等等……这个是必须要掌握的基础。

好了,接下来你可以看一些古籍了。

强烈推荐学习基础知识却还没被各种辨证方法搞得眼花缭乱的新人学习《伤寒论》

憋再想着其他的了,安安心心学习伤寒论吧。

可以直接硬背,然后再灵活运用到临床,伤寒论比起其他辨证,算是难的,但是……我觉得是最好用的。

或者题主觉得背诵太痛苦,想把伤寒论的内容搞个透彻。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适合初学者。

折中的方法, 先看四大经典中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四大经典中我觉得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这个了,  古代很多名医都是从这个开始学的,  看不懂的地方边学边补基础 当然不是叫你看原文, 是叫你看有古代名家注释的版本,  比如医宗金鉴里的伤寒和金匮的部分,  黄元御《伤寒悬解》《金匮悬解》, 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伤寒论浅注》等  现在有些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古代名医的合集 名字类似《某某医学全集/全书》 基本上头两章都是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入门的话, 我觉得伤寒论比内经更好,  内经是纯理论的, 学完完全不知有什么用,  伤寒杂病论就不一样了, 学完可以自己尝试开方 学完伤寒杂病论(能理解那种), 我觉得差不多可以算有点基础了,  然后在去看其他的书就容易多了

中医书籍

这些中医书籍均出自图中左上角

其它中医书籍推荐:

│  │  灵枢经脉翼pdf

│  │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pdf

│  │  黄帝内经 (唐)王冰pdf

│  │  黄帝内经 灵枢经pdf

│  │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七篇和遗篇二篇pdf

│  │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原文pdf

│  │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应用分表pdf

│  │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总论总表pdf

│  │  黄帝内经 素问pdf

│  │  黄帝内经1000问(叶学益)pdf

│  │  黄帝内经专题研究(王琦)pdf

│  │  黄帝内经临证指要(刘柄凡)pdf

│  │  黄帝内经使用手册(高清版)pdf

│  │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pdf

│  │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下)pdf

│  │  黄帝内经太素语译 李克光 郑孝昌主编 2005pdf

│  │  黄帝内经导读 傅维康吴鸿洲pdf

│  │  黄帝内经概论 温热论新编 金寿山龙伯坚pdf

│  │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扫描版)pdf

│  │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郭蔼春)pdf

│      金匮肾气丸(难病奇方系列丛书)pdf

│      金匮要略三步释(刘读文)pdf

│      金匮要略临床新解(张笑平)pdf

│      金匮要略临床研究(王占玺)pdf

│      金匮要略今释PDF

│      金匮要略参新释 卢景明pdf

│      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pdf

│      金匮要略广注校诠 宋收功刘渡舟pdf

│      金匮要略心典pdf

│      金匮要略指难pdf

难经临床学习参考pdf

│      难经本义pdf

│      难经校注pdf

│      难经校注pdf

│      难经正义pdf

│      难经正义(清)叶霖pdf

│      难经汇注笺正pdf

│      难经注疏(日本)名古屋玄医pdf

│      难经白话解(陈璧琉)pdf

│      难经经释·难经经释补正)pdf

│      难经解难校译)pdf

│      难经语译pdf

│      难经语译pdf

│      难经集注pdf│      

金匮要略教程乔模扫描版pdf

│      金匮要略教程pdf

│      金匮要略方药新解(高清版)pdf

│      金匮要略易解pdf

│      金匮要略校注 何任主编 范永升等编写 1990pdf

│      金匮要略校注pdf

│      金匮要略校注pdf

│      金匮要略注释pdf

│      金匮要略浅述pdf

│      金匮要略浅释pdf

│      金匮要略现代研究文摘pdf

│      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pdf

│      金匮要略类编)pdf

│      金匮要略讲座资料选编pdf

│      金匮要略讲解pdf

│      金匮要略论注pdf

│      金匮要略语译pdf

│      金匮要略语释)pdf

│  │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明· pdf

│  │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pdf

│  │  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高清版)pdf

│  │  黄帝内经灵枢经(任廷革)pdf

│  │  黄帝内经灵枢译释pdf

│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张志聪pdf

│  │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上、中、下)(高清版)pdf

│  │  黄帝内经类析(梁运通)pdf

│  │  黄帝内经素问 运气七篇讲解(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pdf

│  │  《伤寒总病论》释评pdf

│  │  《伤寒杂病论》汤方现代研究及应pdf

│  │  《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pdf

│  │  《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pdf

│  │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影印版pdf

│  │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pdf

│  │  《伤寒论》方证辨析与应用pdf

│  │  《伤寒论》pdf

│  │  《伤寒论》疑难解读-李心机pdf

│  │  《伤寒论》脉法研究pdf

│  │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pdf

│  │  《伤寒论》词语解释pdf

│  │  《伤寒论条辨》明·方有执编著pdf

│  │  《伤寒论研究》与《临证演讲录》pdf

│  │  《伤寒论研究》与《临证演讲录》pdf

      义乌方言是一门古老的方言,其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印记,这既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时对于研究我国古汉语的发展,又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活标本。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改革开放以后小商品市场声誉鹊起,名扬国内外。其县历史悠久,秦王赢政(始皇帝)廿五年(前222),定江南,平百越,建县名乌伤,属会稽郡。乌伤县名的由来,相传“秦颜孝子氏,事亲孝,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乌孝,曰义乌,皆以孝子故”。唐武德七年(624)起称义乌,宋时属婺州,明、清属金华府。惟其历史悠久故,其地方言也纯正质朴,古韵悠长。

    义乌方言在我国七大方言区中,属吴语区,是浙江南区吴语婺州片中的一个小分支。但却与我们耳熟能详的以上海话、苏州话为代表的“吴侬软语”不同,义乌方言中有大量的入声调,念白起来是“梆梆”作响,外地人听起来是如听天音,很不悦耳,有人说听苏州人吵架似情人蜜语,我说听义乌人说情话却如吵架一般。尽管如此,却不影响义乌方言与上海话、苏州话乃同宗的事实,其实在某些字的发音上,两者还约略有迹可循,如在义乌方言中,称“我们”为“阿拉”,称“你”为“侬”,与上海话、苏州话的发音还是基本一致的。

      撇开义乌方言的身份不谈,单考究其中保留的大量古汉语印记的信息,我们可发现义乌方言的珍贵与可爱之处。试举两例证之,两个义乌人见面,相互问候,与国人一样,必定会问“你吃了吗?”,表示对对方温饱问题的关心。义乌人在说这句话的发音是“侬食过没?”,“吃”在义乌方言中一律称之为“食”,名词作动词用,“食饭、食酒、食茶、食烟、食素、食肉、食菜”,这是典型的古汉语用法,我们可在古籍文献中找到众多例证。外地人学说义乌话,这也是一大诀窍。以我的浅闻陋见,似无一个地方方言,是如此称“吃”为“食”的。又如,义乌方言说“玩”不叫“玩”,也不是上海话中的“白相”,而是称之曰“嬉”,古语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义乌方言中的“嬉”,读音、词义与古汉语是一致的。此外,义乌方言中称“不”为“弗”,称“死”为“倒”,称“疯”为“癫”,称“筷子”为“箸”,称“爹娘”为“爷娘”(与《木兰词》中的用法一致),称“找”为“寻”,称年老妇人为“老嬷”,称年青未出嫁女子为“小娘”等等,实在是活脱脱的古汉语用法。“睡觉”一词也颇具代表性,该词的发音与上海话、苏州话的“悃觉”不同,义乌方言称之曰“眠”。除“睡眠”一词尚常用于现代书面语之中以外,“眠”一词的单独用法只能在古籍中寻其踪迹。像“食(吃)”、“嬉(玩)”、“眠(睡)”等等,这些已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消失的词,恰恰在义乌方言中作为最常用、最本义的词保留至今。这是义乌方言与古汉语一脉相承的最直接有力的例证!

    在义乌方言中,还有一些非常耐人寻味的词语和用法。如称“过夜”为“宿(音su)夜”,称“造房”为“葺屋”;称“窗户”为“窗门”,此词看似有“窗”和“门”两个词组成,而其义单指“窗”义,是典型的古汉语偏义用法。还有,称小孩子乖巧为“填债”,反之小孩子调皮捣蛋则称之曰“取债”,结怨结仇为“结孽”,说人长的漂亮叫“齐整”,称早晨为“五更”,早饭则叫“五更饭”(古籍中有大量“五更造饭,三军开拔”之类的表述)。在义乌方言中,副词“很”是没有的,一律称之为“危险”;称“辣、烫、冰”等感觉时,则会在这些词语后面加一个“人”字,“辣人、烫人、冰人”,显示以“人”为中心的用法。

      义乌古代在于越境内,东周时先属越国,后为楚地。古越文化和楚文化在这块土地上均有遗风,最明显的就是义乌方言。我在上大学时,有一位专事古典文学研究的陈继东老先生,在讲授屈原名篇《离骚》时,他认为“离骚”一词,乃取自义乌方言,发音如“迹躁”一词,意即“苦闷、烦躁”,其发音词义与义乌方言还是有轮廓可寻。这或可称为“离骚”一词的新解。

    当然,我无意抬高义乌方言的地位,但在我国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发展历程中,义乌方言或有意或无意的与古汉语的高度同源性,以及至今保留的大量的古汉语信息,实在是很值得有识者去探究一番。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