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华塔属于哪里
上海法华塔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嘉定法华塔在今嘉定区嘉定镇的中心,又名金沙塔。法华塔建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当时这里还叫“练祁市”,十年后,嘉定设县。县城建设就以此塔为中心,因它是全城最高点,在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之中心。
塔建成后,至大元年(1308年)重修。后几经兴废,至明代万历年间损坏尤甚,只剩下底层还比较完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知县陈一元募款重修,仍恢复七重楼台,四面设壶门,砖木结构,高4083米,各层有平座、栏杆、腰檐,层间飞檐翘角,下悬檐铃,风动铃响,清脆悦耳。“金沙夕照”是当时嘉定的人文胜景之一。明末嘉定四先生之一、书法家娄坚题了“法华塔”之匾。
塔传至民国期间又凋零不堪,民国十三年(1924年)邑人戴思恭募款大修时,改底层围廊、各层腰檐栏杆、七层塔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新中国成立后,嘉定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嘉定县政府决定联合拨款近200万元对严重倾斜(中心位移达120厘米)的法华塔进行抢修,并动迁周围居民和商店。2月,先行清理塔底层下的地宫和六层塔室的壁龛,清出宋以前古钱币、元代八思巴文钱币、玉人、玉雕动物、石造像、银盒、青铜器、瓷器、古籍等宋、元、明代文物上万件。修复时,亦将一批当代珍品“世纪宝鼎”的子鼎、展示法华塔修复前风貌的高级紫砂茶壶、激光玻璃“神光”、瓷器精品“三阳开泰”、邓散木治印“清代寿山石对章”、银质2000型桑塔纳轿车和金质灯泡模型、南翔小笼馒头玉雕、金盾、银盏、留青竹刻、黄杨木雕等,入藏地宫。1996年底竣工,通过经纬仪测定,塔身总体“站直”,达到规定要求,而且恢复了古塔“铃铎响诸天”的固有风采,并为其设置了立体泛光照明,使昔日“四角放光”的传说成为现实。每层塔内设有楼梯,拾级而上可眺望全城景色。塔下弯弯的河水、幽深的街巷、古色古香的老屋,构成了嘉定一景。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南大街349号
类型:古迹古塔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21-59927867
开放时间:
8:00-16:30
门票信息:
门市价:60元
嘉定镇街道:春秋战国之前,长江口形成古海岸,练祁河畔(现西门老街一带)已有人类活动,至梁天监(502—519)形成聚落。唐代嘉定古镇因练祁河得名,称练祁市。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设县治,依年号命名嘉定,延垂至今。2000年9月,嘉定镇撤镇建街道。嘉定镇于1991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上海市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素以人文荟萃闻名,向
1977年作品《荷塘清趣》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览”。1980年作品《荷塘清趣》编入《竹刻艺术》一书。1992年开始,作品进入佳士得、苏富比拍卖。中央电视台和美洲东方卫星电视台相继播放了他的专题片《海内留青第一家》。1997年《徐秉方竹刻集》一书出版发行。2002年《竹刻留青第一家》一书出版发行2003年于上海浦东建立徐氏竹刻艺术馆。2004年《徐秉方刻竹人生》一书出版发行。1994年他被轻工业部国史办编入《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群星谱》一书,1996年由香港大世界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徐秉方竹刻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分别于2002年、2004年出版发行了《竹刻留青第一家:徐氏父女竹刻鉴赏》、《徐秉方刻竹人生》二书,并已载入世界名人录。2009年被文化部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又被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中国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成为当今中国工艺美术界二十八位核心成员之一。
竹木雕刻的发展高峰是明清时期,雕刻技艺不断创新,艺术名家接连涌现,致使竹木雕刻艺术大大超越了历朝历代,成为了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从明朝晚期开始,竹雕形成了两个中心,即两个艺术流派——金陵派和嘉定派。金陵派由濮澄(字仲谦)在万历年问创立,其工艺特点是以用刀很浅的浮雕技法为主,代表人物有濮澄、方洁(字矩平,号治庵)等;嘉定派则由朱鹤(字子鸣,号松邻)在明晚期创立,其工艺特点是以笔法运用于刀法之中,“洼隆浅深”,深刻透雕镂空五六层,该派的优秀艺术家较多,影响较大,其代表人物有朱鹤及其子朱缨(号小松)、其孙朱稚征(号三松),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吴之瑶、周灏、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等。此外,还有一种创立早、流传时间长,且在明朝晚期发扬光大了的工艺也焕发了异彩,留青刻竹的工艺技法经明末竹刻家张希黄在唐代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后,利用了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代表人物有张希黄等。
明清时期的家具雕刻艺术是中华民族雕刻艺术的辉煌创造,雕刻饰件焕采生辉、超凡脱俗,是明清家具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明朝时期,象牙雕刻艺术在此时也达到一个高峰,雕刻流派形成一定规模。从古籍记载以及留存的作品来看,大致主要集中在今天的苏州、广州、上海、北京等地。苏州地区是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传统文化深厚,故苏州象牙雕刻艺术一直充溢浓郁的文化气息,总体风格典雅醇厚。艺人善于用隐起手法,在其隐起适应的面上施展技艺,形象生动,意境幽远,布局疏朗得当,给人以恬静之感。从现在的留存作品来看,主要以一些比较小件的文房四宝为主要雕刻对象。在题材的选择上多以一些名家书画作品作为雕刻粉本。山水画作品的雕刻风格近似于吴门四家风格,而在花鸟画的雕刻风格创作上与恽寿平的风格很接近。
清朝微雕在象牙雕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曾涌现过一大批微雕名家巨匠。
明清时期,陵墓雕刻与宗教雕塑,特别是在朝廷官府直接控制下所产生的作品,规模大,材料贵重,制作精细,石雕工艺更加精巧。如明、清皇陵即是典型代表。佛教雕塑发挥艺术想像进行创造,对群众有很大的吸引力。
2008年12月5日,经过四年筹建的宁波博物馆正式开馆。它犹如一颗明珠从东海之滨升起,一亮相就吸引了国际博物馆界高端的目光。开馆之日,“携手2010:宁波国际博物馆高峰论坛”在宁波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国家文物局领导、国内外知名博物馆馆长、专家出席论坛,此论坛将诞生体现国际博物馆先进理念的《宁波宣言》。同时,借此国际论坛良机,宁波博物馆还与英国诺丁汉市、德国亚琛市、波兰比得哥什市、韩国大邱市、顺天市、日本益田市等宁波的国际友好城市的九家博物馆,签署《建立宁波国家友好城市联盟共识》,达成在展览巡展互换、文博图书资料共享、人才培训交流、学术研究共探等合作意向……
建博物馆是宁波人很早就做的一个梦,一个城市没有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多少有些说不过去,特别是像宁波这样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地方。博物馆人一直在朝着这个梦努力着:1981年宁波博物馆在市展览馆挂牌;2001年宁波市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在庆安会馆成立;2004年11月宁波博物馆重新选址、立项。这些举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如今,宁波博物馆终于落成,在中国博物馆行业,颇有些大器晚成的意味。
宁波是一座国际化港口城市,宁波博物馆以高起点、国际化水准亮相,它寄托着方方面面的希望。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在博物馆建设工地考察时明确提出:“宁波博物馆要成为宁波向世界展示文明的窗口,走向世界的舞台!”
“窗口”刚刚打开,虽有些晚,但自然有着“后发优势”:别人成功的,我们可以拿来;别人走的弯路,我们可以加以避免。可要在世界博物馆之林,脱颖而出,没有别的路可走,只能走开放创新之路。
探索市区共建博物馆新机制
过去一提博物馆,宁波显得有些尴尬,因为一直处于有馆无舍的境地。近年来,宁波市为打造文化大市,繁荣文化事业,将博物馆建设列为市政府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地点选在鄞州区。当时,宁波市鄞州区政府为繁荣本区文化事业,也希望建一家综合性的历史博物馆。为了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资源的重复、浪费,宁波市决定一馆两用,资源共享,市、区两级共建宁波博物馆。博物馆由宁波市政府和鄞州区政府共同投资,地点在鄞州区,市、区两级政府共同管理,共同使用,实现了市、区两级资源、平台共享,博物馆根植大社区地域的模式。鄞州区以宁波博物馆为龙头,在本区内建17家国有和民营博物馆,将鄞州区打造成一个大社区博物馆群,彰显地域文化特色,走上保护文化遗产“博物馆化”之路,而“博物馆化”推动了鄞州中心城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聚集效应,促进了鄞州区的整体发展。目前,这种共建模式在宁波得到推广。
探索博物馆建筑新乡土主义风格
在中国,博物馆建筑从最初的仿古建,到后来的仿文物器型,都是在一个“仿古”风格、理念上做文章。当今新建、扩建博物馆热遍及全国,各地都要求将博物馆建成当地城市标志性建筑。而博物馆的“标志性”,无疑意味着要达到外在造型与内涵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历史、自然、现代元素的统一。
宁波博物馆建筑倡导的是一种新乡土主义风格。这是一种强调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设计倾向,强调乡土味和民族化特征。它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划和设计模式,而是在设计中尽量使用地方材料,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特色,这就使博物馆建筑在整体风格上与当地的风土环境相融合,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宁波博物馆的建筑外型突出地域“山”“水”“海洋”特征,平面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层以上,建筑开裂,微微倾斜,演变成抽象的山体,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微微向南滑动的态势。场馆北部为一片水域,整体建筑仿佛一艘刚从水中上岸的大船。其独特之处是建筑外墙由“瓦片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混合构成。“瓦片墙”使用了上百万块宁波城市拆迁回收的历代旧砖瓦,由50名工匠手工砌筑,使得博物馆一建成,就凝聚了百年历史,建筑本身就成了历史展品。而使用“竹条横板混凝土”的外墙,竹之纹理更突显了江南深厚的自然和乡土风格,这比使用大理石、外墙漆更加自然、节约、环保。
探索学术型博物馆平台
宁波博物馆力求把博物馆打造为孕育新思想、新智慧的“智谷”,使博物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宁波博物馆拟联合内地沿海城市和港、澳、台地区的博物馆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博物馆学会海事专业委员会”,以求在该领域合作、探索,产生新思想,形成推动海洋文明发展的合力。同时,宁波博物馆从2008年10月起推出市民大讲堂“东方讲坛”,每月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免费为市民作一至二次学术讲座,激荡思想,开启智慧。
新思想、新智慧既需要在交流、合作中孕育,更需要以出版物为载体开花、结果。今后宁波博物馆将会更系统地出版馆刊和丛书。馆刊包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浙东文化集刊》,每年出两集,面对国内外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征集以博物馆学为主兼及浙东文化研究的论文;还有内部出版交流的季刊《宁博之窗》,在行业内交流,借此凝聚一批博物馆研究核心力量。丛书总定名为《宁波博物馆研究丛书》,下分四大系列丛书:《宁波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当今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精品特展丛书》《当代海内外著名宁波籍艺术家、收藏家精品特展丛书》《宁波博物馆学术研究丛书》。这些出版物是新思想、新智慧的载体,同时也将方便更多的宁波人“把博物馆带回家”。
探索开放型博物馆新途径
宁波是一座国际化港口城市,作为城市的博物馆,其社会责任就不单单是做好博物馆内部的事,还要为宁波这座开放城市进一步拓展海内外影响,充分体现博物馆城市影响力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宁波博物馆还没正式开馆,就以开放的胸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高起点开创事业发展新领域:一是大力策划举办“携手2010:宁波国际博物馆高峰论坛”,积极为国际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论坛平台。2010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将在上海举行,宁波博物馆主动向国家文物局申报,由中国博物馆学会、宁波市政府共同主办“携手2010:宁波国际博物馆高峰论坛”,这是宁波博物馆首次向世界展示风采;二是发起“建立宁波国际友好城市博物馆联盟”,开展国际文化合作交流。三是成立“宁波博物馆发展基金会”,这将成为国内首家博物馆发展基金会。基金会策划赞助的第一个项目将是宁波博物馆与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举办“中国博物馆十大风云人物评选活动”;四是实施“动员海内外宁波籍著名艺术家、收藏家向宁波博物馆捐赠藏品的世纪工程”。宁波人自古有收藏传统,明代天一阁藏书楼是宁波的文化品牌,至今,宁波人的收藏传统已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博物馆情怀”现象,从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马衡、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到上海宁波帮商人后裔秦秉年、香港著名收藏家庄贵仑……这些宁波籍名人都对博物馆情有独钟,为博物馆贡献才智、捐赠藏品。
2004年,香港著名宁波籍收藏家哲夫曾向筹建中的宁波博物馆捐赠了数十张反映清代宁波历史的明信片、邮票;2008年7月19日,92岁高龄的中国当代著名版画家、上海宁波籍人士邵克萍先生,将毕生创作的200多件版画精品、木刻版、手稿捐献给了宁波博物馆;随后,北京大学宁波籍教授陈炎也表达了捐赠的意愿。据悉,“动员海内外宁波籍艺术家、收藏家向宁波博物馆捐赠藏品”,是宁波博物馆实施“大博物馆”、“大资源”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一项世纪工程。
探索志愿者社会化国际化服务新模式
宁波市现有热心各类公益活动的志愿者67万人,宁波博物馆希望把志愿者打造为博物馆的一支忠诚的社会力量,帮助博物馆承担遗产保护、文明传播、国民教育的社会责任。为此,创新性地发展了志愿者服务模式――志愿者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吸收的志愿者大多具有专业特长,如教授、医师、工程师、艺术家等,这些人是志愿者队伍的核心。对于志愿者,博物馆将统一按“五创”标准(创国家一级博物馆、创全国文明城市、创4A级风景区、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进行礼仪、技能、知识等全方位培训,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并通过他们推动市民素质整体提高,真正体现“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终身课堂”这一价值理念。除了讲解之外,博物馆希望志愿者更广阔、更深入地融入社会,将博物馆文化传向身边的人、周边的社会,并发动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借助志愿者的社会网络,博物馆将跳出围墙,以“流动博物馆”的独特形式,真正走近市民,走向社会。
创新的另一个特点是志愿者服务国际化。为打造一支体现国际化水准、发挥国际化文化交流作用的志愿者队伍,宁波博物馆正与国际著名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展馆、校合作,在宁波博物馆成立“诺丁汉大学国际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由6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组成,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多种语种翻译、讲解、学术交流、展览交流。目前,宁波博物馆正在按“五创”标准对国际志愿者进行培训,将来则计划筹建“国际博物馆志愿者培训中心”,为宁波博物馆,也为宁波这座城市架起一座通向世界的文化桥梁,开创中国博物馆界国际志愿者工作新风尚。
链接 走进宁波博物馆
宁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孕育了中国长江流域著名的史前文化“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青瓷的发祥地,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同时,宁波还拥有独具特色的天一阁藏书文化、保国寺古代建筑文化,明清浙东学派文化、宁波帮文化。具有深厚地域文化底蕴的宁波博物馆,是宁波市委、市政府确定确定的“十一五”期间重点公共设施,坐落于宁波市东南新城区,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是展示宁波历史、艺术、民俗的综合性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现有藏品6万余件,共设7个展厅,按主题陈列、专题陈列、特别陈列内容构建“三位一体”的展览体系。
主题陈列为:“东方‘神舟’――宁波历史陈列,由“远古四明”“拓地三江”“州城确立”“国际港口”“海定波宁”“东南都会”“开埠通商”七部分组成,以宁波区域文化发展为基础,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展示宁波自河姆渡文化开始7000年文明史。
专题陈列有两个:一为“明清竹刻艺术陈列”,展品多为著名宁波籍竹刻鉴藏家秦康祥先生的旧藏,2001年由其哲嗣秦秉年先生无偿捐赠,我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王世襄、朱家溍鉴定认为:“这是现知最重要的竹刻收藏,从质量和数量来看,在全国范围内都名列前茅。”二为“阿拉老宁波――民俗风物陈列”,包括“宁波老字号”“甬上婚俗‘十里红妆’”“宁波老墙门”“宁波岁时节俗”“宁波民间工艺美术”“宁波戏曲与宁波方言”六部分,观众可以在这里找寻城市记忆,找到老宁波的回乡之路。
特别陈列为:“时代的印痕――当代中国著名版画家邵克萍先生捐赠艺术品特展”,邵克萍先生从1940年开始投入“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属代表性人物,其作品以现实主义风格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代印痕,2008年7月,92岁高龄的上海市宁波籍版画家邵克萍将其毕生创作的木刻版、版画精品捐赠给了宁波博物馆。
此外,宁波博物馆开馆期间还策划引进“皇家珍宝――故宫藏御用金银器特展”,展出清宫皇家珍宝。引进特展,旨在让市民不出宁波,就可领略各地著名博物馆、著名收藏家、艺术家的精品展览,使博物馆的展览常展常新。举办特展是宁波博物馆今后的重头戏,是该馆践行“大资源观”,取天下文物为我所用的举措。
宁波博物馆在收藏、研究、保护、展示宁波地域性、整体性、成套性的文化遗产中,不仅能让人们了解历史,更能让公众借助文物穿越时空,领略宁波文化的不朽魅力,感悟名城的永久动力,站在历史的平台上思考并展望未来,成为折射这座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地域走向世界的精神坐标;成为解读历史和理解世界的文化殿堂
本文2023-08-06 13:13: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