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图腾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华图腾,第1张

  中国文化中,龙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麼?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龙的节日

  形形色色的祷龙习俗,导致了龙的节日和庙会的形成。

  一年到头,几乎每个月都有龙的节日或庙会,有时一月内还有多次。这些节日庙会有属於某个民族的,有属於某几个民族的;有属於某片地域的,有属於多片地域的;并且集祈神、教化、生产、娱乐等於一体,体现著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

  下面我们按农历时序介绍一下这些龙的节日与庙会:

  农历正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山城海滨,旱埠水乡,全国各省区几乎都有『龙灯会』,也称『闹龙灯』、『盘龙灯』、『舞龙灯』、『掉龙灯』、『耍龙灯』等。除此之外,正月初五有『龙头节』。这是云南河口大瑶山地区瑶族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在这一天用各种供品祭祀龙王。正月辰日,则有『祭龙节』,红河哈尼族群众在这一天以村为单位举行郑重的祭祀活动。祭礼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称为『龙头』的老人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各家各户自己置办齐猪、鸡、鸭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献祭。祭时停产三日,祭后的第一个午日,各户派一个男性自带酒肉去『龙头』家聚餐,以示谢意。和哈尼族的『祭龙』相似,基诺族有『祭大龙』的节日。届时全寨停产三天,立两个木桩於村寨门口,表示禁止出入。第一天妇女非但不能出寨门,连家门都不能出。村寨边搭一临时草棚,草棚 前有大树,树下宰水牛一头,水塘边杀母猪一头,小猪七头,将牛尾巴挂在大树上,猪骨头供在水塘边。

  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湖北武昌有『祭龙会』,形式有舞龙、烧龙和拔河比赛——以所用的绳子象征龙。另外,还有於春节期间,在北京龙潭湖公园举办的『龙潭庙会』、於龙庆峡举办的『龙庆峡冰灯会』——这些庙会、灯会、不仅名称与龙有关,内容也多有龙参与,如舞龙、赛龙、龙灯造型等。

  正月二月之间,有『祭龙潭节』。这是云南兰坪普米族的传统节日(宁蒗普米族一般在三月、七月举行)。普米族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龙潭』(亦称『灵泉』),地点大多在深山老林峡谷涧畔。届时全家同往,在『龙潭』附近歇宿三日。他们用木棍和木板搭成高台,称作『龙塔』,即『龙宫』。塔前立一个百尺标竿,上挂七个用鸡毛麻线扎成的七角斗架,作为龙神的住处。将牛奶、清酒、酥油、乳饼、茶叶、鸡蛋等祭物摆在龙塔上,先请巫师登坛念经,然后全家祈祷,祷毕,将涂有酥油的五十个面偶投入龙潭。各家祭祀后,全村还要举行更隆重的祭祀。

  二月初一是『春龙节』。旧时山东惠民一带的乡民取灶灰作青龙状,以图吉祥。《中国全国风俗志》有记:『二月朔日为青龙节,取灶围物,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

  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这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覆盖面广,影响也大。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记》云:『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薰虫。』这一天,北方农村普遍流行吃炒豆的习俗,并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还有『龙抬头日兆』的俗信,即以是日之阴晴卜一岁之潦旱,以为天晴则主旱,阴雨则主潦涝。在大巴山黄官一带,人们把二月二称为『春龙节』。为了喜迎春龙,山民们全家起大早,将居室内外房前屋后打扫得乾乾净净。然后趁早吃『龙须面』,面拉得越长越好,意思是龙须绵长,象征吉祥。吃面时,由年长者率先端碗,站在堂屋中间,面向室外天空,念唱一段『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包谷棒子粗又大,高梁谷子舞龙头』之类的吉言歌诀。中午吃『龙鳞饼』,饼上有村妇们精心制作的『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花纹。这一天还禁止妇女做针线活,因为传说神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同日还是云南苗族群众举办『祭龙会』的日子。一般是以村寨为单位,以大树作为龙的象征,以猪、鸡、狗等为祭品。

  龙起源的种种说法

  著名学者闻一多在本世纪40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形,他认为,龙的主乾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他说:"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大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於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孙作云也研究过龙,他与闻一多的观点略有不同,他认为龙是蛇的神秘化。他说:"在中国原始社会,在中原地区,有以水中动物或两栖动物作图腾的几个近亲氏族。他们结成一个联盟,其中最主工的是以蛇为图腾的氏族。蛇加以神秘化,变成图腾神物,就在龙。因此,蛇氏族也就是龙氏族"

  刘敦愿也认为龙最初的形象是蛇,但与上述学者所说略有差异。他说:"龙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神物,传说的起源既早,流传也很广远,内容十分复杂。但历史地考察起来,不过是一种对於爬行动物的原始宗教崇拜的延续和发展而已,最初的形象是蛇,所代表的自然力量是土地。"并认为,"有角的龙就是蛇,以角来表示其神异性,甲骨文金文所见的龙字都有是如此。"

  台湾学者袁德星亦主张龙的真相是蛇。他在1978年所写的论文中指出:"宗教上文化中的蛇便是龙。""蛇晋级为龙,完全是文化行为所造成的。"

  伏羲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我们的先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彩夺目的文化遗产。华夏子孙对民族文化的探索显示了她非凡的创造力,为人类社会进步贡献出无数璀璨的隗宝。当我们研究、整理、开发这份遗产时,沐浴著她那智慧之光,深感应让她为今天和明天祖国的文明建设献出潜在的光辉。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国第一位人王,他和女娲被誉为中国的『亚当』和『夏娃』。传说伏羲、女娲均为人首龙身,或说人首蛇身,是他俩繁衍了整个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伏羲的诞生和功绩,从远古流传至今,历代尊为人祖,千秋俎豆。他们为人类的繁衍、生存,探索发明了新的生产手段和新的生活方式,『肇启文明』使人类摆脱了洪荒时代的蒙昧状态,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兴旺发达奠定了根基。

  伏羲,是中华民族所敬仰的人文初祖,是华夏龙的传达室人之根基,以其为代表的先民们开创性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孕育和形成了『伏羲文化』,伏羲文化『一划开天』把人类从洪荒时代推进到了一个文明的新纪元,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伏羲文化,弘扬伏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从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不仅是羲皇故里——天水300万人民的神圣责任,也是全国人民和全球华夏子孙的历史责任。

  有关龙的记载

  根据古代的经文,龙是一种创造物,它有鹿一样的角,骆驼的头,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颈。它的腹部看上去像一种『Shen』(一种类似鳄鱼的虚构的水龙)。它的爪像鹰,指间像老虎,而它的耳朵则类似於一种水牛。龙有能力在瞬间从一种物体变成另一种;从胖到瘦,从高到矮。它也可以飞上天以及下到海底。看上去,龙似乎是一种具有超能力的创造物,能变换成各种形式。在中国,龙的标志诞生在商、殷朝(公元前16-11世纪,中国出现最早的象形文字期间),它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与海龟的外壳上。这些刻花描述了一种有角的爬虫动物,它有牙齿、鳞,有的也有爪子。上述符号通常指明龙被视为一种残酷的、罪恶的,带来不幸的创造物。基於这些符号,中国科学家总结出其实是一种短吻鳄鱼。在几个世纪中,科学家提出过许多关於龙的解释与推测。无疑,龙在它最初的形象中一定是一种爬虫动物、一种蛇、一种短吻鳄或是蜥蜴。距今5000-6000年的化石与古迹说明,蜥蜴、短吻鳄及龙是由象征荣誉的图腾以及宗教中改编而成的。通过研究这些发现上的画像,我们可以追溯到龙最早的形象,它的进化史到它现在的外貌。

  虽然第一条龙只有一种单一的形象,但随著中国古人彼此间的联系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把他们的图腾描绘地更具有想象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图象就演化成了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龙或图腾。

  因此,龙是人们想象力的结晶,是被人们崇拜了几个世纪的神秘创造物。在现代国画中,龙也以各种形式出现。少数民族把龙描述成各种样子,从一条鱼到鳄和人。

  龙文化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成为了一种文化。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龙这一虚幻的神物,盘旋人们心中已有几千年之久。

  中国龙起源於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出於对大自然的崇拜与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心中构造了一种拥有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鱼尾等特征的神兽,并赋予它翻云赋雨,兴风作浪的神力,这就是龙。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频繁出现,它成为了开天辟地的神,帮助黄帝统一了中国,又力保大禹治水,为千千万万人民造福。

  在封建时代,龙象征著皇权、神权,是不可侵犯的威严,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龙更成为一种吉祥物,飞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人们舞龙、赛龙舟,在灯谜、对联、图画中,龙成为了不朽的主题。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将流传千年的龙文化发扬光大,弘扬一种浩穷天宇的民族之气。

  龙,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百兽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纳百川之胸襟。在这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还将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新世纪的中华魂。

  龙的种类

  夔龙: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於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於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於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乾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於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龙的形式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升龙』。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下降较急者,称『急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龙』。

  双龙戏珠: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於建筑彩画和高贵繁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包括近似於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云龙: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相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富有动律感。在表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纹』内容,综合到一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缠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拐於龙:源於草龙,又脱胎於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於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团龙: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於唐代,明清时运用较为普遍。『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为什麼说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捏黄土造出来的。女娲创造了人类,那麼女娲她自己又是谁创造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

  什麼是图腾呢?图腾(totem)是原始社会氏族的一种标志。图腾信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图腾的色彩在女娲、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出。蛇图腾分布很广,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几千年的不断迁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图腾传遍了长江南北,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图腾的遗迹或习俗。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天龙"、"家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龙的美术

  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全套共有3种面值,币制为关平银,1分银为绿色,3分银为红色,5分银为**,刷色有深浅暗亮等差异,采用凸版印刷,有背胶,齿孔125度。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先后分三期印制、发行,根据票幅和纸张等特征分为:

  薄纸大龙 1878—1882年印制,为第一期。纸质韧薄,略呈透明,图框间距约25mm,后期全张为25(5×5)枚,但3分银全张为20(5×4)枚。此期印量最多。

  阔边大龙 1882年印制,为第二期。图框间距约45—50mm,纸张比较复杂,有的脆薄而易裂损。因纸张尺寸关系,3分银全张改为15(5×3)枚,除3分银外,另外两种印量较少。5分银新票存世尤少,为名贵品,俗称黄5分,全张新票为孤品,原由美国集邮家施塔收藏,曾被中华邮票会誉为『西半球最罕贵之华邮』,1991年由香港林文琰购藏。

  厚纸大龙 1883—1885年印制,为第三期。纸质厚而不透明,图框间距25—325mm,因子模磨损和纸张尺寸关系,全张都改为20(4×5或5×4)枚。按齿孔形态又分光盼、毛齿2套。

  大龙邮票发行量共约法100万枚,关於它的具体发行日期迄今为止未见记载,经研讨,大龙邮票的最早发行日期被认为在1878年7月24日至8月1日之间。因此,大龙邮票的发行史、子模特征和版式、邮戳、实寄封等,长期以来都是集邮研究的重要课题。

  龙的影响(一)

  中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

  诗歌是我国文学中出现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诗歌集《诗经》中,就已有关於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在春秋战国时兴起的楚辞中,龙也是诗人幻想咏颂的对象。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脍炙人口的《离骚》中,以热情真挚的语句、丰彤荟蔚的修辞表现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强烈的懮国情怀。诗人讲到他因不见容於楚国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贤女、圣妃时,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在彩云中遨游: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用兮,吾将远适以自疏。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绂而奔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大意为: 为我驾起那娇健的飞龙,

  乘上玉与象牙装饰的车辆。

  心志不一岂能共处,

  我将自己离去,适彼远方!

  我的车队有千辆,排列整齐,

  队伍威武,隆隆驱驰。

  每辆车有八条蜿蜒的神龙牵曳,

  车上飘动著五彩的云旗。

  龙的影响(二)

  在诗人的另一组诗《九歌》中,屈原将民间祀神的巫歌进行了艺术的加工,注入了自己的挚热的情感,使诗句充满了奇幻瑰丽的浪漫色彩和摄人魅力。诗中描写的仙人大都有驾龙的神车,因而诗中有不少涉及龙的诗句。

  汉以后,赋体流行。由於得到汉代帝主特别是汉武帝的倡导,赋体发展很快,但同时内容与风格上却变得绮丽空虚、百般铺陈,成了歌功颂德的文体。汉及汉之后瑞符之说大行,而瑞符又以龙为最,於是龙成了赋歌咏的主要题材。唐宋时期的赋中也不时出现所谓的『龙赋』,但大都空洞无物,有的纯粹是一种阿谀。艺术上也无大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大家手笔的龙赋别有一番气象,如白居易的《黑龙饮渭水赋》,尽管完全是诗人的想象,但给人栩栩如生、神态毕现之感,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宋王安石作《龙赋》,以龙喻人,别开生面。

  在古代七言与五言诗歌中,直接咏龙的不多见。《全唐诗》仅录唐初李礄一首:『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超。』北宋韩崎也有咏龙诗一首:『育德知何宅,逢辰或见灵。

  配乾虽有象,作解本无形。浃物周寰宇,遗功在沓冥。丹青如可状,试下叶公庭。』这类龙诗在内容与艺术上都没有多少可取之外。倒是一些描写与『龙』有关的自然现象和民俗活动的诗,由於作者有细致的观察,显得生动、真实、细腻,有较高的艺术性。如宋欧阳修的《百子坑赛龙诗》,主要写民间祈雨,诗人先写降雨情形,然后写祈雨得验、农民万分欢欣的场面:『明朝老农拜潭侧,鼓声坎坎鸣山隅,野巫醉饱庙门合,狼籍乌鸟争残余。』场景活灵活现。再如陆游的《龙挂》诗:『成都六月天大风,发屋动地气势雄。黑云崔鬼行风中,凛如鬼神塞虚空。霹雳迸火射地红,上帝有命起伏龙。龙尾不卷或天东,壮哉雨点车轴同,山摧江溢路不通,连根拔出千尺松。』龙卷风那种令人惊悸的气势和破坏力跃然纸上。

  龙的影响(三)

  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龙也是个重要角色。中国小说源於『志怪』与传奇,而志怪传奇又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渊源的关系,因此神话中的龙也就进了小说。较早的有《搜神记》、《续玄怪录》、《宣室志》等,最精彩的,是李朝威所著的《柳毅传书》。

  小说中写书生柳毅落第回乡,途经泾阳遇一龙女,龙女受夫家虐待,被赶到荒野上牧羊。柳毅同情龙女,代为传信给女父洞庭君。洞庭君之弟钱塘君性暴烈,见信大怒,径赴径阳,将龙女夫家人杀死,救出龙女,并要将龙女嫁给柳毅。因钱塘君言词傲慢,柳毅拒绝。龙女爱慕柳毅,遂变幻容貌,托名卢氏女,与柳毅终成眷属。小说想象丰富,情节曲折浪漫,对龙女与钱塘君的刻画极为生动。这一故事广泛流传,以此为蓝本改编的戏曲元、明、清三代皆有。明代神魔小说兴盛,小说对龙的描写及其情节多掺加了佛、道的内容,其中的龙往往是作者谴责、戏谑、嘲讽的对象。

龙是存在的直接证据还没有。

1、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

2、传说龙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3、龙的形象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源于鳄鱼,一说来源于蛇,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猪,甚至有说法称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

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1、本体不同:在传说当中,龙也有很多种,各不相同。鲤鱼跃龙门就是说鲤鱼在某种状态下可以变成龙,蛇化也就是说蛇在漫长的历史中会先进化成蛟才能化为龙,这两种转化方式的本体是不同的,一个是鲤鱼,一个是蛇。

2、地位不同:蛇化龙的地位较高,而鲤化龙的地位较低。在化蛟龙和龙之后,还可以进化到更高级的水平,应龙被称为“龙祖”,可见其地位之高,其地位要远远高于鲤化龙。

3、转化时间不同:蛇化龙要经过漫长的历史,一条蛇在500年后才会变成蛟,也就是蛟龙,而再过几千年,蛇才能变成应龙,而鲤鱼化龙时间上是要比蛇化龙要短很多。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是长寿和神力的代表。除了天生的龙族外,还有鲤鱼化龙和蛇化龙。鲤鱼跃过了龙门,就可以脱去鱼身变成龙。蛇通过千年修炼变化成龙。

鲤鱼不需要努力修炼。只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等待龙门的出现,跃出水面跳过龙门就可以幻化成龙了。鲤鱼一旦修行到很高级别,但跳过龙门时会产生风雷激荡,或者说是召来天劫。

除此之外虽然跃龙门也有难度,但是相对蛇化龙要简单很多,只要重复练习和重复跳跃就能成功。蛇大成蟒、蟒大成蚺、蚺大成蛟、蛟大成龙,这是蛇化龙的一个基本流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