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县博物馆的建筑布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海安县博物馆的建筑布局,第1张

故居坐北朝南,系一组完整的四进式宅院。大门前为光绪二十五年(1899)海安镇董们捐铺的花岗岩石板街。临街大门楼气派庄严,上有“天官赐福”、“麻姑祝寿”、“鹿鸣梧桐”等9幅镂空砖雕,透满神韵。大门两侧分列着一对雕有“暗八仙”和“狮子戏球”图案的白色长方石鼓,门墙左右嵌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南通市人民政府)和“海安县博物馆”(已故全国著名书画家王个簃题)白色大理石标牌。跨过高2尺的门槛,门厅地面有一幅彩磨石“瓶升三戟”图,以蕴含的寓意,祈祝主人官运亨通,平升三级。抬头望,门框拓方上木雕“二龙戏珠”吞云吐雾,屏门上端高悬原国防部长、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韩国钧先生故居”匾额,金光烁烁。推开门厅屏门,南通工艺美术家王道雕塑的一尊仿青铜韩国钧先生胸像跃入眼帘,先生御敌抗侮之巍然正气尽显眉宇之间,塑像在苍松翠柏映掩中显得更为伟岸。塑像身后,一道高高的磨砖照壁墙上,镌刻着海安名匠徐春荣所作的巨幅砖雕《松鹤图》。一对栩栩如生的仙鹤,傲立于苍松之上,其手艺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二门朝东,一对圆形石鼓上除相对雕有“三狮戏绣球”外,在石鼓底座侧面还左雕“鹿鸣梧桐”、右刻“凤凰牡丹”。门楼上方,两幅“状元及第”、3幅“福、禄、寿”砖雕将二门楼装点得更加雍贵。那门楼墙上刨制得异常光滑的墙砖以及几无间隙的砖缝,不知出自哪位工匠之手,其技艺令后人称羡。

站在二门口西望,墨绿色琉璃窗衬映着的腊梅、天竺、五针松、太湖石,组合成了一幅天然的“岁寒三友”图,既雅致高洁,又引出了一种朦胧的诗意,给人以无穷的遐想。一代儒将陈毅与夫人张茜1940年11月应韩国钧盛情邀请留驻西花厅时,就在此窗下抒八路军南下部队与新四军会师之豪情,吟作了题赠刘少奇、黄克诚诸同志的“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汊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的不朽诗篇。

入二门后,人们顿时感悟到,整个故居是以一根南北向中轴线左右伸展,形成了一处由南向北递进的照厅、正厅、穿堂、堂屋的4排住宅群落,而每进住宅之间又是以曲廊勾连、窗槅穿透的一组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建筑群体。它们通透开敞,起承转合,和中有序,和序统一,既符合懦家礼法精神的需要,又从深厚的建筑文化中,体现了主人脱俗清雅、庄重深沉的审美情趣。

照厅内陈列着韩国钧先生生平业绩展,详尽介绍韩国钧从文人中举,知县起家,至掌管省政,转变为邑人共仰、邦国敬重的著名爱国人士的一生。其中展品有:登载韩国钧愤然辞去安徽省巡按使消息的民国4年(1915)10月10日如皋《通俗报》;刘少奇、陈毅等为韩国钧逝世敬撰之挽联;登载蒋介石所发唁电的民国31年2月4日《新华日报》(重庆版);韩国钧编纂的集宋、元、明、清16家著述的古籍丛书《海陵丛刻》,考订、汇编的《吴王张士诚载记》;与章太炎、蔡元培、黄炎培、张謇等名流通信往来的汇集《朋僚函札》;以及表现韩国钧面对日寇屠刀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的图文、诗赋等。

海安县博物馆

正厅屏门上挂“陈毅拜会韩紫石”巨幅国画中堂,由南通国画院原副院长张淮绘作。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由著名书法家仲贞子篆书。在圆融精美的卷棚与端庄厚实的屋梁下高悬着24盏宫灯,每有贵客来临,必灯火通明,既热烈又温馨。大厅内陈设着造型简练、古趣清雅和雕刻细腻、富丽华贵的明、清家具。居中的圆桌上,置一盆韩国钧当年珍玩的黄杨,其干回蟠折屈,一寸三弯,为典型的扬派盆景,曾参加南通国际盆景比赛获银牌奖,这是如皋绿园原总经理花汉民收藏后捐赠故居的。正厅内上悬匾额4块,其一“魏公间气”,是韩国钧八十寿辰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陈果夫、吴稚晖题赠;其二“潞国精神”,为韩国钧1925年任国民政府江苏省长时的水陆警备司令(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苏省副省长)冷遹敬赠;其三“大德必寿”,系韩国钧八十寿辰时世界红十字会敬立;其四“学有渊源”,乃韩国钧题赠海安名医杭海轩,杭老先生后又转赠给故居的。4块匾额所题创意不凡,寓意而不露,为故居增添了光彩。正厅抱柱楹联“千秋古史乃家法,紫袍玉带真天人”为清代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的翁同龢手迹。

正厅的西部人称西花厅,是韩国钧会见贵宾之处所。当年陈毅率新四军移师海安时,就应邀驻于此,陈、韩二人虽相交时短,然相知甚笃,斟酒论文,接席无虚日。期间,刘少奇(化名胡服)来海安时,亦来韩公馆会见韩国钧,韩为之设宴洗尘,新四军***自刘、陈以下,曾大会于韩公馆。

绕过正厅屏门前往穿堂,眼前是一个长满桂花树的院子,每当八月中秋前后,金**的桂花竞相盛开,整个故居都沐浴在那习习香风之中。穿堂的厅室内,陈列着代表海安悠久历史的青墩、吉家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大批陶器、石器、麋鹿角以及亚洲象化石和馆藏历代珍贵文物。华彩风流的海安五千年文明史,璀璨而又神奇的青墩文化,足令海安人骄傲无比,让参观者流连忘返。

第四进堂屋内,通常陈列着在故居修复时海安县人民政府向全国各省市知名书画家征集的书画作品。全国800多位省级以上书法家、美术家协会会员,为韩国钧先生崇高的民族气节所折服,在接函后纷纷泼墨挥毫,竭诚惠赠了得意之作。其中有苏局仙、沈柔坚、王学仲、刘文西、萧劳、萧娴、郭化若、赖少其、刘艺等全国著名书画家。集全国(包括台湾省)各省、市书画家之大作,汇现代书法、篆刻、国画优秀作品于一堂,这批极为珍贵的文化财富,堪称海安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故居四进厅屋的槅门极有特点,不仅制作玲珑精致,且用冰花玻璃衬映花饰。每扇门下部均雕有阴刻图画,或“梅兰竹菊”,或“八骏马”,或各种花鸟,或各式山水,使这些槅门显得十分清雅素美。连接二、三两进的回廊壁上,镌刻清代嘉庆海安巡检司萧海清撰书法家仲贞子以真草隶篆四体书写的《海安三塘十景》,诗词书篆,珠联璧合。

出堂屋东侧六角小门进入火巷,眼前一道高墙将故居与东邻隔开,高墙上漫天铺地长满了绿色小叶的爬山虎,枝蔓缠绕,重叠碧翠。地面上那条条砖缝中长满了绿苔的巷道,似一条青灰底色上织满了绿色小格的地毯,由二门前小院一直铺到一座火车车厢式的小洋房前。这座小洋房据传系由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韩国钧四子韩宝琨设计,距今约有80年。其模仿火车车厢的内部设计,别具一格,世人称奇。西式房顶下,内置乳白色拱形天花板,以优质木材作板壁,所有窗扇皆设3层:一百叶、二网纱、三玻璃,主人可按季节、天气之变化而替换。地面铺贴彩绘瓷砖,至今仍色彩鲜艳,坚固光滑。北室为客厅,南室为韩国钧卧室。外为四面吊顶走廊,上饰木质西式图案,下装栏杆。南侧小院内筑一淀水池,并延伸至小洋房之下,既可储蓄天水,又可调节房内气温。这座西式洋房在一组晚清建筑中分外引人注目。此外,这里还是载入华中抗日战争史册而闻名遐迩的“苏北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与“会址”相邻的是韩公馆的花园,花木扶疏,奇石突兀,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每年冬春,腊梅、红梅、白梅竞相绽放,幽香沁人。那小瓦出檐的圆门旁,竹影摇曳,体现了文人家居不可无竹的意趣。园中陈列各式盆景,青的如五针松、罗汉松,红的如石榴、月季,树桩如紫薇、米榆等等,可谓“大景入神、小景入画”。一棵200多年的真柏尤引人注目,蟠龙般的树干撑着一把雨伞似的翠绿色树冠,更显得故居的深幽、苍古。北侧一棵伟岸挺拔的广玉兰树,高10余米,干径超过1米,距今已100余年。初夏时,碗口大的乳白色玉兰花开满枝头,雍容高洁,清香扑鼻。香港《文汇报》曾载文称之为“玉兰王”。南通市定广玉兰为市树,而南通市境内最大的一棵广玉兰则是海安韩国钧故居内的这一棵。

泉城济南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

欢迎你们到泉城济南来旅游,在济南停留其间将由我来接待你们并为你们提供服务,我希望我的讲解能使你们在济南玩得开心,过得愉快。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约158亩。趵突泉公园是一座以泉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公园,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誉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趵突泉公园以观泉、赏鱼、品茶、山石、文化为特色;以小巧玲珑、步移景异,清洁幽静,古朴典雅而著称。

现在我们看到这座白墙灰瓦、出檐卷山、卷棚式的民族风格建筑的大门就是趵突泉公园东门。大门正中匾额上“趵突泉”三个贴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写的。进了大门,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迎门假山,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迎着大门建假山吗?这是古代造园的一种手法,叫做“障景”法,也就是说以山为主,迎门迭石,似透非透,成为公园门口处的自然屏障,与石后的溪流构成环水行之势,同园中其它景物相分离。这座假山的石块全部采自于济南南部山区,石质,色泽,纹理都可以同江苏无锡的太湖石相媲美。假山下有一山洞,洞顶和入口处采用了大块石,用悬挂的手法形成巨石悬挂的逼真壮观景色。洞壁上又留出适当的空隙,便于采光和空气的通畅。此乃济南假山中的佳作,受到园艺家极高的赞誉。

过了晴雨桥,大家再往前走看到这块石姿优美,纹理自然,高四米,重八吨的龟石了。它最初为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张养浩所收藏。张养浩酷爱自然山川,弃官归隐济南后以山猿、野鹤、山石为友。此龟石有“皱、瘦、透、秀”的特点,在此与它合影,取长寿延年的吉祥之意。(好,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合影留念)。

请大家随同我一起往前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马跑泉。为什么叫马跑泉呢?据说北宁时期的抗金将领关胜的战马刨出来的,故得此名。相传,关胜是梁山的农民起义将领,是济南总兵刘豫的部将,骁勇善战,金人南侵时,誓死不降,奋力抗金。一次激战中,败走麦城,口渴无水,十分难忍。他的战马仰天长嘶,前蹄奋力刨地,泉水夺地而出,后人为纪念此泉,称它为马跑泉。

再往前走,我们就来到了漱玉泉景区。“漱玉泉”三字是已故济南书画家关有声的手笔。“漱玉泉”三字的来历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古代人们常把女子的牙齿称之为“玉”,女词人李清照常在此打扮梳洗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因李清照著有的集子《漱玉集》;还有一种说法是从“漱石枕流”这个成语化来的,说哗哗的泉水刷玉石。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李清照纪念堂,建于1979年,纪念堂两旁是郭沫若先生写的对联。上联是“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写的是李清照故居所在地;下联“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是对其词作成就的赞扬,称赞她所作的“漱玉集”以及为丈夫《金石录》所作的序。挂在门厅内的匾额“一代词人”也是郭沫若手书的。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杰出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的文官,是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博学多才,母亲也是一位壮元的孙女,知书达礼。李清照自小受双亲熏陶、启发和诱导,再加上天资聪慧,酷爱读书,成为当时杰出的文学家。李清照18岁时,与当朝宰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妇俩互相支持,恩恩爱爱,作诗填词,研究金石书画,购置古籍字画。靖康之难以后,北宋灭亡,金兵南侵,宋五朝南渡,偏隅江南,李清照夫妇被迫南下,途中,明诚病死。晚年的李清照一直过着无依无靠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渡过了她的余生。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为分界线,前期的词大多描绘的是歌咏自然,赞美生活,夫妻恩爱、思念的词。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如梦令》);“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红藕相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后期的词作大多抒写了家国之恨和悲叹自身命运凄苦的。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称为“易安体”。今有辑本《李清照集》和《漱玉词》。

再往西走,就到了金线泉处。金线泉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并称为济南四大名泉。“金线”的形成,是由于两岸泉水相对涌流,流势均衡。当太阳照射到池底,平静的水面上,就会显示出一条聚成的水线,金光闪亮,象游丝一般,忽隐忽现,随波荡漾,蜿蜒多变。老金线泉的“金线”已难看到,新金线泉的“金线”也必须在水势旺盛,阳光照射角度适当时才能看到。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曾有幸在月光的映照下看到“金线”,而元代诗人元好问多次游历金线泉,却不可得,甚为遗憾。

再继续往西走,我们就来到了尚志堂。尚志堂,也叫“金线书院”,由金线泉而得名。旧时指官家或私人藏书和讲学的地方。尚志堂院中栽植了白玉兰、紫玉兰,每到初春,玉兰花争相绽开,芳香扑鼻,故尚志堂院也称玉兰院。大家注意到院中的这块太湖石了吗?它叫“待日峰”,原为张养浩收藏,在一点五米左右高的石身上,布满了圆月形成或弯月形透洞数处,每当皓月高悬之夜,石形和透洞在月光照射下,映入石前池水中,更显得玲珑剔透,秀美无比。

出尚志堂西行,便到了泺源堂。泺源堂,前有抱厦,突出水面,栋梁彩缓,黄瓦红柱,形体雄伟。大家请看抱柱上的诗刻:“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此句是元代著名文学家赵孟对趵突泉奇景的最好写照。

泺源堂的北面的建筑是娥英殿,是为纪念虞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而建的祠。娥英祠北面是三大殿景区。三大殿院内的花格透墙上,镶嵌着30余方石刻,是历代名人的佳作诗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院内的这尊罕见的“双御碑”,记载了康熙三临、乾隆二临趵突泉的题词诗文,标示了趵突泉的地位。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趵突泉景区,站在来鹤桥上。来鹤桥原为木桥,明万历年间历城知县张鹤鸣所建。1956年开辟趵突泉公园时,修建了这座石桥。大家请抬头看这一朱漆木牌坊上的字“蓬山旧迹”,另一面是“洞天福地”。据传说,过去人们曾把趵突泉的三股水柱,比作蓬莱仙山,即在神话中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州。想登蓬莱山求仙的人到处寻找仙山,当他们来到趵突泉边,看到三股水注,其状如山且不能攀登,猛然醒悟,仙景在此,故立“蓬山旧迹”坊。如果你到泉东面望鹤亭茶社,一边品茶,一边赏泉,则有“润泽春茶味更真”的诗意。

趵突泉泉池呈长方形,东西长三十米,南北宽二十米,周围绕以石栏。池边俯视,一泓碧水,清如明镜;三泉涌涛,喷雪溅玉;势如鼎沸,声若雷鸣;水草袅袅,鱼翔浅底;绿叶红鳞,辉映其间。历代文人学者都对趵突泉留下了诸多咏赞。如元代散曲家张养浩“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而能再现趵突泉泉水全貌的,还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趵突泉赋》。济南“家家泉不,户户垂杨”的独特景色是怎么形成的呢?济南的泉水,来源于济南市区以南,锦绣川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的岩石是约四亿年以前形成的一层很厚的、质地比较纯粹的石灰岩。这种石灰岩地区,地表有溶沟、溶槽,地下有漏斗、溶洞、暗河以及钟乳石,便于大量的雨水和地表水渗入地下。山区的石灰岩层,以大约三十度的斜度,由南向北倾斜,大量的地下潜流,神出鬼没地向济南运动。刚好,在大明湖往北,地下岩石变成了坚固的火成岩,大量的地下水流到这里,碰到火成岩的阻挡,拦蓄起来,越积越多,水泄不能,必须寻找出路。而在济南旧城一带,地势低洼,有的地方甚至低过了地十水的储水面,地下水便穿过地表,夺门而出,形成了众多泉水。趵突泉泉水甘美,用以沏茶,色如琥珀,幽香袭人,极为爽口。据说乾隆下江南时,出京带玉泉水,到济南时带趵突泉水,以备饮用。

站在观澜亭上,可以看到亭前水中的石碑,上刻“趵突泉”三字,是明代胡缵宗书写的,如果你细心点也许会发现“突”字少了上面的那一点。亭后的石刻“第一泉”三字是清代王钟霖书写,“观澜”石刻二字是明代张钦书写。泉池南面的水榭、漏窗,半壁廊与北岸泺源堂相互衬托,形成对景。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沧园和白雪楼景区。沧园,原名叫“勺沧园”,取“沧海一勺”之意。这里原是明代著名诗人“后七子”之一李攀龙的读书处,“勺沧”的名字,表达了人们向李攀龙学习的心愿。明万历年间,按察使叶梦熊曾在沧园西侧建“白雪楼”,纪念李攀龙。白雪楼和沧园几经修葺,现在的沧园是三厅一围廊,两个跨院,流溪随园,楼阁玲珑,雕梁画栋,彩漆纷呈,院中培植的名种名花异木,盆景,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庭院风格。这株“泰山松”,苍劲、雄伟,气势奔放,树龄在150年以上,是一棵不可多得的具有齐鲁风格的树桩盆景。园内人工修造的大型山石盆景,造型自然,点缀以罗汉松,红叶,黑松等树桩植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现在我们已经穿过了枫溪区,又回到了趵突泉公园东门口,今天讲解就到这里。讲解不妥之处,请多多包涵并留下你们的宝贵意见。

希望你能有用!!!!!!!!

各大博物馆留存的书画、卷轴不少,题材可谓丰富多姿,有龙、凤、麒麟、马、牛、鸟、狗等等等等,但你仔细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关于猫题材的花鸟画的确非常少,为什么呢?

古代书画分类很细,魏晋时开始主要以人物画、故事化为主,主角统统都是人,会捎带描写到器物、房屋、服饰等,是为教化众民所作,一般很少出现动物题材。到隋唐之际,马、牛等题材开始出现,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含义,是代表朝臣辛苦济世,老骥伏枥或歌颂君王武德雄风的,都有特定的含义。山水画基本上形成在五代到北宋之间,一直就不以表现动物为主,没出现猫就很正常;到北宋、南宋时,社会经济大发展,人们有钱了,甚至史籍中已经出现了市场贩卖猫粮的记录,这个时候猫主题画才正式开始出现。

还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古代猫被人类驯化的时间较晚(目前发现最早距今4000多年前),而且受到人们重视程度远不如狗、熊等动物。在文献里最早的关于最早的明确的养猫的记录,在南朝的顾野王笔下:“似虎而小,人家蓄养令捕鼠”。

不过从《庄子》等文献也可看出先秦时代已经有人开始养猫,但明显猫的地位在当时是不如狗的。因为现在考古发现古代中国人养猫的不多,但是养狗的很多,如当时的贵族墓葬里面,常见椁室之下有腰坑,里面最常见的殉葬的动物就是殉狗,目前还极少发现腰坑里有殉猫的,这自然与狗在当时社会生活里较高的地位有关。狗因为能看家护院、打猎卫护主人而受到贵族喜爱,在死后也伴随在身边,而猫就没有这种殊荣了。更有意思的是在六朝以前人们更多地使用狗来捕捉老鼠,这样的话猫的存在感就更低了。

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先秦直到秦汉时期人们的观念。先秦时代流行的俗语、寓言故事里有关狗的很多,如“狡兔死,走狗烹”、“鸡鸣狗盗”等,而关于猫的则是几乎找不出来。可以找到的人们对猫的描写是这样的,“卑身而伏,以候敖者;|西跳梁,不避高下”。还是非常凶猛敏捷的模样,远远不是今天猫奴们怀里温柔萌萌哒的吃猫粮长大的小猫。换句话说,古代的猫处在一个半驯化的阶段,越早的猫野性越大,难以驾驭。此外在《山海经》里还谈到许多怪兽时都喜欢用它们外形长得像狸(一种野猫),能御凶来突出这些生物的特点。毫无疑问正是凶猛而非呆萌、可爱的印象在古人心中占据了主流意识。

在唐代以前养猫也并不普遍,只是少数人豢养,因而在唐代以前的绘画、文集里极少见到猫的踪影。真正猫的普及是在宋代,“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从侧面正说明了在当时上层养猫的一种风潮。陆游就是宋代最爱猫的猫奴,还专门写了很多诗来写他是如何玩猫的,比如下面这首写出他十分怜爱猫的神态:这首诗大家最熟悉的末尾几句,即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但是,即使它已经孕育出来,为啥我们还是没有看到太多呢?

因为精品作品大量的流失海外,国内的存世量太少,普通文物收藏爱好者自然是难得一见。猫的神韵不好把握,就如同花牛、画马一样,也是有特定的名家,绝大多数职业画家一般不会涉足,而是多集中在人物、山水、花鸟、界画等大流派,题材生僻冷淡是另一个原因。

说白了:倒不是完全没有,就是存世量太少,我们很难看见。

中国人画动物是讲究寓意的,不会胡来。宋代《宣和画谱》中记载过:“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

马和牛是最为常见的古代绘画动物,他们代表任重道远和天地和谐;狗代表忠诚勤勉,羊则寓意温文尔雅,善良祥瑞。

猫呢?猫的谐音是“耄”,就是老年人高寿的意思,猫出现在绘画上,往往和牡丹相伴,牡丹代表富贵,猫代表长寿,也就是“福寿绵长”之意,多用在为老人家祝寿的场合上,用途相对较窄。

再说,在古代绘画中,文人画一直是被关注和追捧的主流,而老人则垂垂老矣,年近暮年,又有多少人愿意热捧呢?

说起来,画猫的名家也不少,如南宋的李迪,绘有《狸奴小影图》、《狸奴蜻蜓图》、《秋葵山石图》;靳清绘制有《双猫图》;毛益有《蜀葵游猫图》;许迪有《葵花狮猫图》;佚名画家还有北宋的《富贵花狸图》、《冬日婴戏图》、《戏猫图》、《狸奴图》、《狸奴婴戏图》等,明清以来作品就更多了,余不一一。

但总体来说,比起遛鸟、养鱼、盆景、养狗,养猫在中国古代始终是一个极为小众的爱好,圈子也很有限。大多数的猫奴们都是文人、太监和一些宫女,因此故宫里的猫也格外讨人喜欢。翻遍《红楼梦》、《西厢记》、《西游记》等古典小说,有送鹦鹉的、八哥的,有玩蛐蛐的、斗鸡的,但猫都是踪迹全无,可见在古人心目里猫是一个比较神秘难以捉摸的生灵,故而也就敬而远之。如陆游、八大山人一样爱猫养猫的猫奴们就终究成为少数,自然也就难以在字画古籍中更多露面了。

更多专业知识请回复99查询知识百科,也可输入“星月”“南红”“紫檀”“蜜蜡”“绿松”等关键字直接获取精华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回顾热文精选

答案:想要得到桃源深处有人家盆栽小桌,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在当地旅游局或者景区管理处了解相关信息,看是否可以购买或者租借;2通过当地居民或者民宿业主了解情况,看是否可以购买或者借用;3自行寻找类似的盆栽小桌进行DIY制作。

解释:桃源深处是一个比喻性的词语,指的是一个难以到达的、幽静的地方,因此获取盆栽小桌也需要通过特定的途径。第一种途径需要通过官方渠道了解相关信息,第二种途径需要与当地人建立联系,获取相关信息,而第三种途径则需要自己动手制作。总之,获取盆栽小桌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努力,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拓展:除了桃源深处,盆栽小桌也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一些家居装饰店或者花卉店都有售卖,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选择。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进行购买,但需要注意商品的质量和信誉度,避免受到欺骗。

1 翻译一下 徐霞客游记 游黄山日记 古文翻译

从路旁一条岔路往东上去,是以前所未到的地方,于是向前直上行进,几乎要挨到天都峰的一侧。又向北而上,在石缝中行走,石峰一片一片的拔地而起。路就宛曲流转在石峰之间:道路堵塞了,就凿开它;陡峭的地方,就凿成台阶往上爬;路断开了,就架起木板通过;上下落差比较大的地方,就架起绳梯接起来再爬上去。不时往下看,峻峭的山谷让人只觉得阴森森的,枫树和松树相间而生,五彩斑斓,互相交错,灿烂得如图画锦绣。于是感慨黄山当是我一生所能见到的奇观之一,然而更有天都峰这样的奇观,我未前去一探,实在是美中不足,让人心生遗憾啊!

回眸间随从们都因为碍于险阻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再往上爬;我没注意他们是因为这一路的风景不觉着诱惑我独自向上攀登。已经到达一座峰头,只见一间寺庙屹立其上,仿佛就要腾空飞起,这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没有到达的地方。站在这座峰头,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靠着从玉屏峰吹来的山风,仿佛天都和莲花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去拥抱。往四周眺望,各种各样奇秀的山峰错落排列,山谷纵横交错,简直就是黄山最壮观的地方。不是我第二次到黄山来,怎么知道黄山之奇竟达到这种境界!

正巧遇到一位游行的僧人澄源,更加兴致勃勃。过了中午,随从仆人们也赶到了。一行人站在寺庙前,指点品评着天都、莲花两峰。寺庙的僧人说道:“天都峰虽然很近,但毕竟险峻无路;最好在近处观望着天都峰,明天一早去攀登莲花峰。”我没听从,决意要到天都峰一游。

带领着澄源和尚和仆役们仍向着崎岖的山路进发。到了天都峰的一侧,我们沿着流石逶迤盘旋而上,抓着野草荆棘,见有石块堆成的路,就踏着石块往上走,见有石崖斜侧可攀,就顺着崖壁攀援。每当到了手脚没处搁的地方,澄源和尚必先攀上去,再拉我们上去。心中想着上去都这么难,下来怎么办呢?然而坚定了决心就不再往回走。

经历数次凶险,最终到达了天都峰的峰顶。山顶上只有一块石头有数十丈高,澄源观望了一下,见其侧边有台阶,于是协同我往上登临。从山上往下看,诸峰无不伏在天都峰下面,唯独莲花峰能和它齐平。时逢浓雾一会生出,一会消止,一阵雾来,对面都难以看清。眺望莲花峰等山峰,多半隐没在雾中。独自登上天都峰,我往前走,雾则跑到身后,我往右行几步,雾则从左边生出。峰顶上松树也有弯曲挺拔,纵生横卧的,千姿百态;柏树虽然很大,但无不平贴生于石头上,就好像苔藓一样。山高风自然就大,雾气飘忽,往来不定。往下张望诸峰,云雾中,时而惊现为绿色尖而高的山,时而被吞没为银色的海洋。再往山下看,则日光闪耀,别有一番天地。

注:徐霞客这天应该已经做好了攀登天都峰的准备的。先在石缝间走过一段山路,继而到达一个中转站(不知叫什么峰,只知上面有座寺院叫文殊院),休息了一会儿下午又接着进发。

这篇文章写得跌宕起伏,可谓一路艰险,一路风景。作者的衬托手法是非常高超的,他先写在石罅间行进的艰难,这就为后文攀登天都峰“攀草牵棘”、“手足无可着处”的艰险作了衬托;又用寺院僧人的规劝来衬托路途的艰险,进一步衬托诗人攀登天都峰的决心。作者为何要不畏艰险,下定决心攀登呢?这是因为天都峰景色的奇丽,而作者最后登临天都峰顶,看见云雾变化,松柏奇姿,仿佛也是对作者的一种回报。

2 谁有徐宏祖的游黄山记的古文加翻译

游黄山日记(后)〔明〕徐弘祖戊午九月初三日 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

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七十里,宿江村。

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初五日平明,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一坞幽然。

别澄源,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莲花峰。

既陟而磴绝,疑而复下。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坡侧度石隙,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中空如室。

从其中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峻出天表也。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

方徘徊欲升,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陟顶。

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久之,返茅庵,凌虚出粥相饷,啜一盂。

乃下至岐路侧,过大悲顶,上天门。三里,至炼丹台。

循台嘴而下,观玉屏风、三海门诸峰,悉从深坞中壁立起。其丹台一冈中垂,颇无奇峻,惟瞰翠微之背,坞中峰峦错耸,上下周映,非此不尽瞻眺之奇耳。

还过平天矼,下后海,入智空庵,别焉。三里,下狮子林,趋石笋矼,至向年所登尖峰上,倚松而坐。

瞰坞中峰石回攒,藻缋满眼,始觉匡庐、石门,或具一体,或缺一面,不若此之闳博富丽也!久之,上接引崖,下眺坞中,阴阴觉有异。复至冈上尖峰侧,践流石,援棘草,随坑而下,愈下愈深,诸峰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

日暮,返狮子林。初六日别霞光,从山坑向丞相原下。

七里,至白沙岭。霞光复至,因余欲观牌楼石,恐白沙庵无指者,追来为导。

遂同上岭,指岭右隔坡,有石丛立,下分上并,即牌楼石也。余欲逾坑溯涧,直造而下。

僧谓:“棘迷路绝,必不能行,若此坑直下丞相原,不必复上此岭;若欲从仙灯而往,不若即由此岭东向。”余从之,循岭脊行。

岭横亘天都、莲花之北,狭甚,旁不容足,南北皆崇峰夹映。岭尽北下,仰瞻右峰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二僧也。

下至坑中,逾涧而上,共四里,登仙灯洞。洞南向,正对天都之阴。

僧架阁连板于外,而内犹穹然,天趣未尽刊也。复南下三里,过丞相原,山间一夹地耳。

其庵颇整,四顾无奇,竟不入。复南向循山腰行五里,渐下,涧中泉声沸然,从石间九级下泻,每级一下有潭渊碧,所谓九龙潭也。

黄山无悬流飞瀑,惟此耳。又下五里,过苦竹滩,转循太平县路,向东北行。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徐霞客游记》明万历四十六年九月初三 我们一行离开白岳山榔梅庵,到了桃源桥,从小桥右面而下,山路异常陡峭,这就是上次游黄山时所走的路。往前走七十里,夜宿在江村。

初四日 步行十五里路到达汤口。再五里,来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便拄着手杖朝朱砂庵方向攀登。

走了十里路,登上黄泥冈,原先被云雾遮没的诸山峰,渐渐显露出来,又渐渐落到了我的手杖底下。转入石门,经天都峰半山腰而下,则天都、莲花两座峰顶,都以秀美的英姿兀立在半空。

路旁有一岔道朝东而上,却是昔日所未到之处,于是往前直上,差不多到达天都峰旁。再往北而上,攀行在石隙之中。

只见两侧峰石一片片夹峙而起,山道迂回曲折于岩石间,遇到山石阻塞就凿通它,遇到山崖。

3 《游黄山》的原文译文

黄山的奇特,因为那里的泉,因为那里的云,因为那里的松。

水奇,没有比白龙潭更奇的了;泉奇,没有比汤泉更奇的了,它们都环绕着黄山山麓。桃花源的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扣白云溪则向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条小溪都流淌在山脚下。

山谷中空空荡荡,是水,填满了山的腹部,一条条小溪在喷溅,在奔流,都出自山腰以下,因此,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 黄山极高,雷雨都在山下,云气聚集从山中涌出,游荡一番又回到山中,都在山腰间飘荡,每每望见天都等山峰,白云生成一条长长曲飘带,却不能到达它的顶峰,过了一段时间,云气腾涌弥漫,合拢成一片,遮住下面的天空,山峰却矗立在白云之上。

铺展开来的云朵,放眼望去,就像天海一样波澜壮阔,忽然之间,又一下子散开,好比是受惊的野鸭和兔子,顷刻之间逃得无影无踪。黄山诸峰高高地耸立在云层之外,天空是那么辽阔高远,是因为云气无所依附。

从汤寺以上,山上都生长着笔直的松树和各种名贵的树木,如桧树、楩树、楠树等等,藤蔓罗络其上,芳草覆盖其下,清幽的树荫会集在一起。登上老人峰,就会看到悬崖峭壁上一棵棵奇形怪状的松树,背靠石壁,横空出世。

从这里往上走,没有哪一棵树不是松树,没有哪一棵松树不奇特:有树干细得像人的小腿,可是树根却盘旋曲折延伸几亩土地的;也有树根只有一丈长短,可是树枝茂盛修长遮蔽道路的;。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游黄山记清朝袁枚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

小题:C 小题:B 小题:C小题:“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C 逼;接近,走近。小题:B 而:均为连词,表修饰关系。

人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气/代词,“……的人”;C则;连词,那么/连词,表转折,却;D、以:介词,用/连词,表目的,用来。小题: 体现了作者超凡朋俗的情怀”错误,与僧人的对答是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开朗的性情。

小题:“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文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

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

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 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

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

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

云气直扑进屋,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功夫,屋内一片云雾迷蒙,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出来, 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 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

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描述。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

第二天,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断了,忽然见一块石头像大鳌鱼,张着巨口,不得已只好走进鱼口中,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天风吹得人站立不住。

晚上到达狮林寺住宿。趁太阳未落,又登上始信峰。

始信峰有三座山峰,远看好像只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近前看才见另一座山峰躲在它们身后。始信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

我站在山顶,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和尚担心,用手拉住我。

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和尚问道:“为什么?”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飘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找到活的办法。”

和尚笑了起来。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把武器库中的武器仪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约有吃一顿饭的功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僧人高兴告诉我说:“这就是云铺海。”

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 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油脂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只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

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区别,不全是一模一样的。初九日,从天柱峰转道下来,过白沙矼,到达云谷,家里的佣人们用轿子迎接我,这次共计步行五十多里路,进山一共七天。

5 《游黄山》的原文译文

黄山游记钱谦益原文 :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

水之奇,莫奇于白龙潭;泉之奇,莫奇于汤泉,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

山空中,水实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也。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间。

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四合,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

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汤寺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桧、榧、楩、楠,藤络莎被,幽荫荟蔚。陟老人峰,悬崖多异,负石绝出。

过此以往,无树非松,无松不奇:有干大如胫而根蟠屈以亩计者,有根只寻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因依如悬度者,有穿罅冗缝、崩迸如侧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有矫矫如蛟龙者,有卧而起、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而复横者。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倚倾还会,与人俯仰,此尤奇也。

始信峰之北崖,一松被南崖,援其枝以度,俗所谓接引松也。其西巨石屏立,一松高三尺许,广一亩,曲干撑石崖而出,自上穿下,石为中裂,纠结攫拏,所谓扰龙松也。

石笋工、炼丹台峰石特出,离立无支陇,无赘阜,一石一松,如首之有笄,如车之有盖,参差入云,遥望如荠,奇矣,诡矣,不可以名言矣。松无土,以石为土,其身与皮、干皆石也。

滋云雨,杀霜雪,勾乔元气,甲坼太古,殆亦金膏水、碧上药、灵草之属,非凡草木也。顾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不亦陋乎?度云梯而东,有长松夭矫,雷劈之仆地,横亘数十丈,鳞鬣偃蹇怒张,过者惜之。

余笑曰:“此造物者为此戏剧,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年,不知如何槎枒轮菌,蔚为奇观也。吴人卖花者,拣梅之老枝屈折之,约结之,献春则为瓶花之尤异者以相夸焉。

兹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与?”千年而后,必有征吾言而一笑者。译文 :黄山的奇特,因为那里的泉,因为那里的云,因为那里的松。

水奇,没有比白龙潭更奇的了;泉奇,没有比汤泉更奇的了,它们都环绕着黄山山麓。桃花源的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扣白云溪则向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条小溪都流淌在山脚下。

山谷中空空荡荡,是水,填满了山的腹部,一条条小溪在喷溅,在奔流,都出自山腰以下,因此,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黄山极高,雷雨都在山下,云气聚集从山中涌出,游荡一番又回到山中,都在山腰间飘荡,每每望见天都等山峰,白云生成一条长长曲飘带,却不能到达它的顶峰,过了一段时间,云气腾涌弥漫,合拢成一片,遮住下面的天空,山峰却矗立在白云之上。

铺展开来的云朵,放眼望去,就像天海一样波澜壮阔,忽然之间,又一下子散开,好比是受惊的野鸭和兔子,顷刻之间逃得无影无踪。黄山诸峰高高地耸立在云层之外,天空是那么辽阔高远,是因为云气无所依附。

从汤寺以上,山上都生长着笔直的松树和各种名贵的树木,如桧树、楩树、楠树等等,藤蔓罗络其上,芳草覆盖其下,清幽的树荫会集在一起。登上老人峰,就会看到悬崖峭壁上一棵棵奇形怪状的松树,背靠石壁,横空出世。

从这里往上走,没有哪一棵树不是松树,没有哪一棵松树不奇特:有树干细得像人的小腿,可是树根却盘旋曲折延伸几亩土地的;也有树根只有一丈长短,可是树枝茂盛修长遮蔽道路的;有的沿着陡崖度过深谷将靠近两边的石壁,好像悬空度过的;也有穿过石头的缝隙,从石缝中伸出头来,好象从悬崖的一侧生长出来的;有高高竖起团团簇拥,好像羽毛制成的车伞的:也有昂首挺立英武不凡,好像一条游龙的;有横卧着又竖起、竖起后又横卧着的;也有连在一起又分开,分开后又连在一起的。文殊台的左侧,百步云梯的背面,山势几乎垂直向下,却都有松树蹲踞其上,它们歪歪斜斜地相互靠拢在一起,与游人低头抬头之间亲近嬉戏,这是最为奇特的。

始信峰北侧的高崖之上,有一棵松树覆盖住南边的山崖,可以攀着它的树枝渡到南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接引松。它的西边,巨石林立像一座屏风,有一棵松树,才不过三尺来高,枝叶铺展开来,却有一亩之广,虬曲的树干撑破石崖挺身而出,又从上往下穿过石头,巨石因此而裂为两半,枝干纠缠在一起,张牙舞爪,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扰龙松。

石笋矼和炼丹台,顶峰上巨石耸起,孤峰耸峙,没有支脉,也没有多余的山头,一块石头上一株松树,好比是头上有一支发笄,马车上有一把伞盖,参差错落,高耸入云,远远望去,则像一棵荠菜,真是奇特啊,诡怪啊,不能用语言来形容啊!黄山松下面没有土壤,就把石头当作土壤,如此一来,它们的树身、树皮、树干都像石头一样坚硬,受到云雾与雨水的滋润,又受到霜雪严寒的肃杀,吸收宇宙的原始之气而萌发,在遥远的古代破土而出,大概也就等同于金膏水、碧上药、灵草一类的名贵之物,不同于寻常草木了。可是有人却想将它们砍挖下来,当作盆景放在眼前赏玩,不是很浅薄吗?登上百步云梯往东走路边有一棵大松树,屈曲伸展,被雷电击中,倒伏在地上,绵延有数十丈,树皮松针好比龙鳞龙鬣,傲慢地张开。

6 跪求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译文

戊午年(公元1618年)九月初三,我从白岳榔梅庵出发,到了桃源桥。

从小桥右边下山,山坡非常陡,这就是从前通向黄山的路。走了七十里地,投宿在江边的一个村庄。

初四,走了十五里路,到了汤口。又走了五里,到了汤寺,在汤池里边沐浴。

拄着拐杖向着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上到了黄泥冈。

这时云雾里边的各个山峰,渐渐露出来,又渐渐的落到我的拐杖底下。拐进石门,越过陡峭的天都峰的威胁往下看,天都峰、莲花峰两座山峰,都有一半插入云霄,选一条路的分支往东攀登,那是从前我没有到过的地方,于是一直往上爬,几乎到达了天都峰的山坡。

又往北上,在石缝里攀行。山峰相对耸立,中间只有一条缝;山路在石头之间蜿蜒不断,又堵塞的地方就凿开它,陡峭的地方就凿出台阶,断裂的地方就用木头搭桥连通它们,高悬的地方就用梯子搭上。

往下俯视,陡峭的山谷非常阴森,枫树和松树交错混杂,五色缤纷,灿烂的好像画出来或绣出来的。因此感觉黄山是我一生见到的奇观,但是奇妙到这种地步,从前没有来过,这次游历真是又痛快又惭愧啊! 这是我的从人都害怕险阻停下了,我也停下没有继续上去;但是一路奇景,不觉的引诱我独自前往。

登上峰顶以后,有一座庙庵像翅膀一样伸出来,这是文殊院,也是我当年打算登上却没有登上的地方。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后边倚着玉屏风峰,两座山峰的秀丽景色,用手就能揽过来。

向四周看奇峰交错耸立,许多山谷纵横交错,真是黄山的绝美的地方!如果不是再来一次(前度已来过一次),怎么能知道这里如此奇妙?碰到了云游的和尚(法号澄源),非常兴奋。过了中午,我的从人恰好到了。

站在文殊院前,指点着两座山峰。院里的和尚说:“天都峰虽然近但是没有路,莲花峰可以登上但是路远。

今天只适合靠近天都峰而观赏,明日再登上莲花峰峰顶。”我不同意,决心去攀天都峰。

带着澄源和尚、下人又走下窄路。到达天都峰旁边,从流石曲折而上。

抓着草和荆棘,遇到石块就越过石块,遇到石崖就攀登石崖。每当到了手脚都没有地方放的地步,澄源和尚一定率先登上然后再垂头拉我们。

一想到往上爬尚且如此,往下走如何得了?最后就顾不上想这么多了。多次遇到险情,中遇到到了峰顶。

只有一块石头在山顶几十丈大,澄源和尚在旁边寻路,找到一个台阶,扶着我往上爬。所有的山峰都好像往下走,只有莲花峰和它相当。

这时浓雾一会起一会停,第一阵刚起来,就看不到对面的人。眺望莲花峰,大多都在雾里。

我独自爬天都峰,予到了前头,则雾就跑到后头;我到了右边,则雾跑到左边。这里的松树依然有弯曲、挺拔交错的;柏树虽然比手臂粗,都平贴在石头上、就像苔藓的样子。

山高风大,雾气来来去去也不定。往下看各山峰,一会出现绿色尖而高的山,一会隐没成银色的海洋。

再往山下看,日光闪耀,真是另一种景象。快到了傍晚,于是脚放在前边,手在后边扶着地,坐着往下走。

到了绝险的地方,澄源和尚就用手照应着我。过了仙境,到了山沟,天色很晚了。

又从那条窄路往上走,到了文殊院。 初五,天一亮,我们从天都峰的山沟中往北走下二里路,石壁耸然而立。

下面的莲花洞正好和前面石坑里的石笋对峙,一做山坞幽然坐落在那里。告别了澄源和尚,下山到了分叉的路的旁边,向莲花峰前进。

一路顺着陡峭的崖壁往西走,又向下再往上,刚要走下一百步长的云梯,发现有条路可仪直接通向莲花峰。但是路很陡几乎上不去,郑怀疑要往下走。

对面山峰的一个和尚高声喊:“这正是去莲花峰的路!”于是从石玻的侧面越过大石缝。路很窄而且陡峭,峰顶都是巨石耸立,中间空空的就像屋子。

从其中的台阶径直往上,台阶尽头转进山洞,曲折诡秘,就像空中的楼阁,忘记了这是险峻的靠近天的地方。走了一里见到一座茅庐,坐落在石缝中。

正犹豫是否开门,刚才呼喊的那个和尚到了,他法号凌虚,就是在这里建造茅庐的人,于是和他共同爬山顶。顶上有一块石头,有二丈高,和尚找出梯子来向上爬。

山顶豁然开阔,向四周眺望天空,天都峰也在下边了。大盖这座山峰坐落在黄山的中央,只有它比别的山峰高,四面岩壁耸立,遇到朝阳的照射放出晴朗的色彩,层层亮光,让人狂叫,想要跳舞。

过了很长时间,回到了茅庐,凌虚和尚熬粥款待我,我喝了一佛盂,于是下山。到了分叉的路的旁边,经过大悲顶,爬上天门。

过了三里地,到了炼丹台。沿着台嘴往下走,观看玉屏风、三海门等各山峰,都从深邃的山坞中耸立而出。

炼丹台有一个山冈下垂,没什么险峻的其实,只有俯视翠微峰的背面,山坞中峰峦交错,上下辉映,不看这里就体会不全眺望的奇异景色。回来的时候经过平天矼,走下后海,到了智空庵,有告别庵里的和尚。

走了三里,经过狮子林,走向石笋矼,到了去年登上的峰顶上。倚着松树坐下,俯视山坞里峰、石错杂,满眼都是如画的景色,才发现匡庐、石门,有的好像一个整体,有的缺少一面,不像这里宽广宏大丰富富丽!过了很长时间,向上攀登山崖,向下眺望山坞,隐隐觉得不对劲。

又走回山冈上尖峰的旁边,踩着流石,抓着棘草,沿着石坑往下,越下越。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