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气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梅核气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梅核气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梅核气汤 1 拼音

méi hé qì tāng

2 处方

香附子12克,青皮12克,陈皮12克,木香12克,郁金9克,乌药9克,苏梗12克,厚朴花9克,制半夏9克,山豆根9克,射干9克,甘草3克。

3 功能主治

行气化瘀,清咽利膈。主痰湿中阻,痰气上逆。

4 梅核气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5 摘录

高文武方

古籍中的梅核气汤 《古今医鉴》:[卷之九]梅核气

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有如梅核之状是也。始因喜怒太过,积热蕴隆,乃成厉痰郁

《妇科心法要诀》:[卷六杂证门]梅核气证治

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即所谓咽中如有炙脔也,俗名梅核气。盖因内伤七情,外伤寒冷所致,宜用《金匮》半夏

《医宗金鉴》:[卷四杂证门]梅核气证治

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即所谓咽中如有炙脔也,俗名梅核气盖因内伤七情,外伤寒冷所致,宜用金匮半夏厚朴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七〔附〕梅核气证]治方

姜二片,煎八分,食远徐徐服。(《秘方》)法制硝糟汤治梅核气如神。腊糟(不下水者,一斤)朴硝(净者,

《疡医大全》:[卷十七咽喉部]梅核气门主论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方之天仙藤散 31 组成 32 制法 33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4 《妇人良方》卷十五引陈景初方之天仙藤散 41 天仙藤散的别名 42 组成 43 制备方法 44 功能主治 45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46 附注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天仙藤散 51 处方 52 炮制 53 功能主治 54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方之天仙藤散 61 组成 62 功能主治 63 各家论述 7 《魏氏家藏方》卷四方之天仙藤散 71 组成 72 制备方法 73 功能主治 74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8 《妇人良方》卷二十引《经验妇人方》之天仙藤散 81 组成 82 制备方法 83 功能主治 84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9 《镐京直指》卷二方之天仙藤散 91 组成 92 功效主治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天仙藤散 1 拼音

tiān xiān téng sǎn

2 概述

天仙藤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七首。

3 《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方之天仙藤散 31 组成

炒天仙藤、炒香附、陈皮、甘草、乌药各等分[1]

32 制法

上药为末[1]

33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五钱,加生姜、木瓜、苏叶各三片,水煎服,日三次[1]。

34 功能主治

《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方之天仙藤散主治妊娠水气,腿足浮肿,喘闷不安,或指缝出水者[1]。

4 《妇人良方》卷十五引陈景初方之天仙藤散 41 天仙藤散的别名

香附散、天仙藤饮

42 组成

天仙藤(洗,略炒)、香附子(炒)、陈皮、甘草、乌药(不须要天台者,但得软白、香而辣者良)各等分。

43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44 功能主治

《妇人良方》卷十五引陈景初方之天仙藤散主治子气。妊娠自3月成胎之后,两足自脚面渐肿腿膝以来,行步艰辛,以至喘闷,饮食不美,似水气状,至于脚趾间有黄水出者。

45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大盏,加生姜3片,木瓜3片,紫苏3叶,同煎至7分,放温澄清,空心、食前服,每日3次。小便利,气脉通,体轻,肿渐消,更不须多服。

46 附注

香附散(原书同卷)、天仙藤饮(《灵验良方汇编》卷三。)本方方名,《仙拈集》卷三引作“水肿饮”。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天仙藤散 51 处方

天仙藤、青蒿子(炒)、桑白皮(炒)、香附子(炒)、荆芥穗、前胡(生姜汁制炒)、柴胡、桔梗、麻黄(去根节)、苍术(炒)、干葛、陈皮,各十斤。茴香(炒)、秦艽、川芎、白芍药、黄半夏(为粗末姜汁炙)、羌活,各二斤半。甘草(炒)、肉桂(去粗皮)、白芷、厚朴(去粗皮姜汁炒),各五斤。

52 炮制

上二十四味,为粗末。

5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天仙藤散主治男子、妇人五劳七伤,感冷冒寒气弱体虚,多倦少力。常服壮筋骨,肢体轻健,进食。

54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乌梅、枣子,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并两滓作一服煎。

5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方之天仙藤散 61 组成

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茯苓、白术、大腹皮、人参、紫苏、当归、杏仁、厚朴、白芍。

62 功能主治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方之天仙藤散主治子气(亦名胎肿)。妊娠3月,两足自脚面渐肿至腿膝,行步艰辛,以致胸膈喘闷,饮食减少,似水气状,脚趾间有黄水出者。此系素有风气,或冲任二经有血风所致。

63 各家论述

是方四君补正气,归、芍养胎血;附、陈、乌、腹利气消胀;杏、朴快膈温中,天仙佐之;紫苏主治妇人血风之气。肿消之后,当用四物、四君、杜仲、远志、山药、木香之属,峻补气血。

7 《魏氏家藏方》卷四方之天仙藤散 71 组成

天仙藤1两,甘草(炙)1两,桔梗(炒)1两,青皮(去瓤)1两,香附子2两,天台乌药2两,川白芷2两,陈皮(去白)2两。

72 制备方法

上为末。

73 功能主治

《魏氏家藏方》卷四方之天仙藤散主治蒸热劳气,百骨酸痛,腰背拘急,小便赤黄,脚手沉重,胸中不快。

74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乌梅1个,煎至7分时,通口服。

8 《妇人良方》卷二十引《经验妇人方》之天仙藤散 81 组成

天仙藤5两(炒焦)。

8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83 功能主治

《妇人良方》卷二十引《经验妇人方》之天仙藤散主治产后腹痛不止,及一切血气腹痛。

84 天仙藤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产后腹痛,用炒生姜、小便和细酒调下;常患血气,用温酒调服。

9 《镐京直指》卷二方之天仙藤散 91 组成

天仙藤3钱,江西术3钱,炒条芩1钱5分,阳春砂8分(冲),大腹皮2钱,炒枳壳8分,制香附3钱,白茯苓3钱,冬瓜子3钱。

92 功效主治

立夏

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蝼蝈鸣。蝼蝈,小虫,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谓之土狗是也;一名蝼蛄,一名石鼠,一名螜音斛,各地方言之不同也。《淮南子》曰:蝼蝈鸣,邱螾出,阴气始而二物应之。《夏小正》:三月螜则鸣是也。且有五能,不能成一技:飞不能过屋;缘不能穷木;泅不能渡谷;穴不能覆身;走不能先人。故《说文》称鼫为五技之鼠。《古今注》又以蝼名鼫,鼠可知。《埤雅》《本草》俱以为臭虫,陆德明、郑康成以为蛙,皆非也。

蚯蚓出。蚯蚓即地龙也一名曲蟺,《历解》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

王瓜生。《图经》云:王瓜处处有之,生平野、田宅及墙垣,叶似栝楼、乌药,圆无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细而多糁,又名土瓜,一名落鸦瓜,今药中所用也。《礼记》郑元注曰:即萆挈。《本草》作菝葜,陶隐居以辨其谬,谓菝葜自有本条,殊不知王瓜亦自有本条,先儒当时如不检书而谩言者,可笑。 《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乌头的植物形态 4 乌头的栽培 5 乌头的病虫害 6 乌头的性味功用 7 乌头的别名 8 乌头的气味 9 乌头的主治 10 乌头中毒 101 不良反应机制 102 临床表现 103 治疗 11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乌头的方剂 2 用到中药乌头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乌头 1 拼音

wū tóu

2 英文参考

mon monkshood

毛莨科乌头属乌头种,学名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入药,为川乌,侧根入药称附子。中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省西部,西藏自治区东部和云南省北部的高山地带。

3 乌头的植物形态

株高60120cm。侧根常数个,侧生于主根四周。栽培品种的侧根(即称附子)通常12个,倒卵圆形至倒卵形。茎直立。叶互生。总状花序,花大,蓝紫色。

果含多数种子。花期9月至10月,果期10月至11月。

4 乌头的栽培

较好的乌头栽培品种有四川的南瓜叶,陜西的和尚头,对气候土壤条件要求不严,耐寒、耐阴湿、耐肥,但抗病性较差。

附子繁殖材料(习称乌药)多在1000m左右的山区培植。宜在海拔500m左右的坝地栽培。选择三年未种附子的肥沃水稻田种植,水稻收获后,施腐熟厩肥或堆肥作基肥,耕肥24次,作成宽7090cm的高畦,沟宽为20cm左右,平整后的畦面呈龟背形。12月上旬栽种,每畦种23行,株距15cm,每穴种1个。芽头向上,栽完盖土610cm,间种遮荫作物。4月上旬修根,一般留23个侧根。瘦小苗只留1个,其余的附子均用小刀除去。4月底至5月初苗高45cm左右,开始去尖、去腋芽。5月中旬第二次修根。追肥23次,注意灌排水。

5 乌头的病虫害

病虫害主要有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spp;蛴螬、蝼蛄等。附子含乌头堿,有剧毒,加工后才供药用。母根晒干称为川乌,也供药用。

6 乌头的性味功用

味辛甘,性大热,有毒。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功能。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虚寒痹痛,阳虚水肿,心力衰竭,慢性肾炎,阴寒水肿等症。

7 乌头的别名

乌喙、草乌头、土附子、奚毒、耿子、毒公、金鸦。苗名:莨、芨、堇、独白草、鸳鸯菊。汁煎名射罔。

8 乌头的气味

(乌头)辛、温、有大毒。(乌喙,一名两头尖)辛、微温、有大毒。(射罔)苦、有大毒。

9 乌头的主治

1、中风瘫痪(手中颤动,言语蹇涩)用草乌头(炮,去皮)四两,川乌头(炮,去皮)二两,乳香、没药各一两,共研为末;生乌豆一升,以斑蝥三至七个,去头翅,同煮豆熟,去取得取豆,焙干为末,加入上述药末中,以醋、面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此方名“左经丸”。

2、瘫痪顽负(风节疼痛,下元虚冷,一切风疮)。用草乌头、川乌头、两头尖各三钱,硫磺、麝香、丁香各一钱,木鳖子五个,共研为末。再以熟艾揉软,合在一起用草纸包裹。烧熏痛处。此方名“雷丸”。

3、腰脚冷痛。用乌头三个,去皮脐,研细,醋调贴痛处。

4、久患头风。用草乌头尖(生)一分、赤小豆三十五粒、麝香二分,共研为末。每服半钱,冷薄荷汤送上。

5、耳鸣耳痒(耳中如闻流乐声及风声,不治成聋)用新掘得的生乌头,乘湿削如枣核大,塞耳内。一天换二次,几天病愈。

6、喉痹口噤。用草乌头、皂荚,等分为末,加麝香少许擦牙,并吸入鼻内,牙关自开,又驻京:用草乌尖、石胆,等分为末,每用一钱,以醋煮皂荚的液汁调稀,扫涂肿上,流涎几次,其毒即破。

7、脾、寒、厥疟(先寒后热,名寒疟;但寒不热,面色黑者名厥疟;寒多热少,百黄腹痛,脾疟)用上等草乌头削去皮,开水泡几次,密盖一段时间,取出切细、焙干,研为末,加猛然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清早服,以姜十片,枣三枚、葱三根煎汤送下,吃一点枣子坟往。隔一、两小时再服药一次。

8、腹中症结。用射罔二两、椒三百粒,共捣为末,加鸡蛋白和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一丸,渐至三丸,病愈为止。

9、内痔不出。用生草乌头切片,加醋熬成膏,摊贴患处,次日即可把根拔出。又方:两头尖一两、巴豆四个,捣烂贴患睡,疔自拔出。

10、疔毒恶肿。用生草乌头切片,加醋熬成膏,摊贴患睡,次日即可把根拔出。又方:两头尖一两、巴豆四个,捣烂贴患处,疔自拔出。

11、遍身生疮(阴囊及两脚最多)。用草乌头一两,盐一两,化水泡一夜,炒红,研为末;另取猪腰子一个,去膜煨熟。竹刀切细、捣烂,加醋、糊调药末为丸,如绿豆在。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

12、瘰疬初起(未破,发寒发热)。用草乌头头半两、木鳖子二个,加米醋磨细,再投入捣烂的葱头和蝗蚓粪少许,调匀敷患处,外贴纸条,留通气孔。

10 乌头中毒

乌头属毛茛科植物,药用其根块。主要为乌头、旁根为附子。[1] 

101 不良反应机制

全株有毒,以块根为最毒,种子次之,叶又次之,其有毒成分为乌头堿、新乌头堿。乌头堿毒性最强,内服3~4mg即可致死亡。主要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先兴奋后 作用,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由此可引起迷走神经中枢兴奋,出现心律失常及心动过缓等。由于延脑中枢被麻痹发生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最后可发生心搏骤停及呼吸衰竭。[2] 

102 临床表现

[3] 

1四肢麻木  

特异性刺痛及蚁走感,麻木常从指尖开始再遍上肢、口、舌及全身麻木,重者还有躁动不安,肢体发硬或肌肉强直而不能伸屈,偶可发生阵发性抽搐、耳鸣、复视和牙关闭紧。

2 迷走神经中枢 

表现先兴奋而后麻痹,中毒后迅速出现恶心、呕吐、流涎、腹痛和腹泻。在循环系统方面,表现心悸、气急、心动过缓及心律失常。

3呼吸系统 

呼吸先为急促而后迟缓,可因呼吸肌痉挛而发生窒息,甚至可发生呼吸及循环衰竭。

103 治疗

乌头中毒的治疗要点为[3] :

1排毒 

立即催吐,洗胃及导泻,静脉补充液体,以促进毒物排泄。

2解毒 

用阿托品抑制腺体分泌,抑制平滑肌过度紧张状态,阻断迷走神经对心脏的影响及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使之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3对症治疗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乌药叶 31 乌药叶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功能主治 4 《辞典》·乌药叶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乌药叶的别名 44 来源 45 原形态 46 功能主治 47 乌药叶的用法用量 48 附方 5 新资源食品 51 中文名称 52 拉丁名称 53 来源 54 食用部位 55 食用量 56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乌药叶的方剂 2 用到中药乌药叶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乌药叶 1 拼音

wū yào yè

2 英文参考

bined spicebush leaf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乌药叶

乌药叶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1]。

31 乌药叶的别名

蒡箕茶[1]。

32 来源及产地

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的叶[1]。分布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等地[1]。

33 功能主治

温中燥脾,理气,止痛[1]。

1治腹中寒痛,食积,小便滑数[1]。煎服:45~9g[1]。

2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1]。鲜叶捣烂酒炒敷[1]。

4 《辞典》·乌药叶 41 出处

《本草拾遗》

42 拼音名

Wū Yào Yè

43 乌药叶的别名

蒡箕茶(《医林纂要》)。

44 来源

樟科植物乌药的叶。

45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乌药"条。

46 功能主治

温中,理气,止痛。治腹中寒痛,小便滑数,食积,风湿关节痛。

①《本草拾遗》:"炙研煎饮代茗,补中益气,止小便滑数。"

②《本草蒙筌》:"下气。"

③《医林纂要》:"温中燥脾,消食杀蛔。治腹中寒痛。"

47 乌药叶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外用:捣敷。

48 附方

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乌药鲜叶捣烂酒炒敷患处。(《广西中药志》)

5 新资源食品

2012年11月12日卫生部公告2012年第19号批准乌药叶为新资源食品。

51 中文名称

乌药叶

52 拉丁名称

Linderae aggregate  leaf

53 来源

樟科植物乌药( Linderae aggregate )

54 食用部位

嫩叶

55 食用量

≤5克/天

56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1婴幼儿、儿童、孕期及哺乳期妇女不宜食用,标签、说明书中应当标注不适宜人群。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解痉散瘀汤的用法用量 5 备注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解痉散瘀汤 1 拼音

jiě jìng sàn yū tāng

2 处方

丹参15g,白芍12g,赤芍12g,地龙6g,稀莶草12g,牛膝12g,归尾12g,桃仁9g,两面针12g,甘草6g

3 功能主治

外伤或劳损所致的局部拘急瘀肿疼痛。颈肩腰痛,外伤血栓性静脉炎,证属瘀滞型者。

4 解痉散瘀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天1剂。重症可每天服2剂。加减运用:局部疼痛较剧加乳香6g,没药6g,头痛加白芷12g;背部痛加葛根12g;肩部痛加姜黄12g;胸部痛加柴胡9g,腰部痛加杜仲12g

5 备注

本方用于瘀滞型各种疾病,疗效确切。近年治疗48例,痊愈40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典型病案:李某,男,1986年10月5日初诊。患者颈痛与左侧偏头痛半年,有颈部扭伤史。此后头痛反复发作,疼痛上午重下午轻,原诊为颈椎病,经 、牵引、西药等治疗未见明显效果。查:颈后伸活动受限,C5、C6压痛明显,颈肌痉挛,臂丛牵拉试验(一),舌有瘀斑,脉结涩,X线片示: C5、C6椎间隙变窄,C5后下缘变尖。血象。尿检未见异常,诊断:颈椎病(瘀滞型)。治疗:内服上方,每天1剂,连服6剂,原症基本消失,但夜梦甚多,原方去归尾、桃仁、加合欢皮12g、夜交藤12g,再服3剂,原症全部消失,观察3个月未见复发。

6 摘录

《广西中医药》

古籍中的解痉散瘀汤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下部]便毒

宜山甲内消散以消解之;若过于坚硬大痛者,宜红花散瘀汤舒通之。前药用之不应者,宜九龙丹攻之;若无痛无

《外科心法要诀》:[卷九下部]便毒

宜山甲内消散以消解之;若过于坚硬大痛者,宜红花散瘀汤舒通之。前药用之不应者,宜九龙丹攻之,若无痛无

《丹台玉案》:[卷之五胁痛门]立方

疏肝散瘀汤治瘀血凝结两胁刺痛。当归红花苏木青皮柴胡(各一钱)山楂(二钱)白芍乌药桂枝甘草(各八分)

《傅青主女科歌括》:[女科下卷小产]跌闪小产(五十二)

。故必补气以生血,新血生而瘀血自散矣。方用理气散瘀汤。人参(一两)黄(一两,生用)当归(五钱,酒洗

《正骨心法要旨》:[卷三四肢部]竹节骨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方之五香散 31 组成 32 制备方法 33 功能主治 3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35 各家论述 4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五香散 41 组成 42 制备方法 43 主治 4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香散 51 处方 52 炮制 53 功能主治 5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方之五香散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妇人良方》卷八方之五香散 71 组成 72 功效 73 主治 7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方之五香散 81 五香散的别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86 附注 9 《外科方外奇方》卷三方之五香散 91 组成 92 主治 9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10 《赤水玄珠》卷八方之五香散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04 制备方法 11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五香散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14 制备方法 12 《圣济总录》卷一○○方之五香散 121 组成 122 主治 12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24 制备方法 13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之五香散 131 组成 132 功效 133 主治 13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36 用药禁忌 14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方之五香散 141 组成 142 功效 143 主治 14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45 加减 146 制备方法 15 《备急千金要方》卷六方之五香散 151 组成 152 功效 153 主治 15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56 各家论述 16 《魏氏家藏方》卷五方之五香散 161 组成 162 主治 16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64 制备方法 17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二方之五香散 171 组成 172 功效 173 主治 17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引《崔氏方》之五香散 181 组成 182 主治 18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84 制备方法 19 《胎产秘书》卷下 191 组成 192 主治 19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20 《普济方》卷一八一引《医学切问》 201 组成 202 主治 20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204 制备方法 2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香散 1 拼音

wǔ xiāng sǎn

2 概述

五香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八首。

3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方之五香散 31 组成

海螺、犀角、鳖甲、熏陆香、升麻、射干、丁香、青木香、沉香、黄连、甘草、牡蛎、羚羊角、黄芩各四分,吴茱萸三分,黄柏六分[1]。

甲香4分,犀角4分,鳖甲4分,熏陆香4分,升麻4分,乌翣4分,丁香4分,青木香4分,沉香4分,黄连4分,甘草4分,壮蛎4分,羚羊角4分,黄芩4分,吴茱萸3分,黄柏6分。

3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1]。

上药治下筛。

33 功能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方之五香散主治感受山岚毒气,暴肿恶疮[1]。

江南毒气恶核,射工暴肿生疮。

3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方寸匕,白开水送下,日三次;外用鸡子清和散敷疮上[1]。

中射工毒及诸毒,每服方寸匕,水送下,1日3次。以鸡子白和涂肿上,干易之,并以水和少许洗之。

35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五香通窍散血,三黄分解毒热,升麻吐蛊毒诸邪,乌翣散咽喉结气,吴茱萸逐风痹止痛,甘草解中外邪毒,鳖甲除坚积寒热,牡蛎软坚消肿,犀角散血解毒,羚羊角散恶血蛊毒,辟一切不祥,乃射工之专方。

4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五香散 41 组成

沉香、檀香、木香、零陵香各三钱,麝香三分[1]。

沉香3钱,檀香3钱,木香3钱,零陵香3钱,麝香3分。

4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1]。

43 主治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五香散主治狐臭[1]。

4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次五厘,水调擦腋下,三日一次;或将药末二钱盛绢袋内,挂腋下[1]。

每用5厘,津调搽擦两腋下,3日1次,或用香末2钱,绢袋盛贮、挂于腋下亦效。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香散 51 处方

木香、丁香、沉香、乳香、藿香,各等分。

52 炮制

上为粗末。

5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香散功在升降诸气,宣利三焦,疏导壅滞,发散邪热。治阴阳之气郁结不消,诸热蕴毒,肿痛结核,或似痈疖而非,使人头痛恶心,寒热气急。

5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5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方之五香散 61 处方

木香 沉香 鸡舌香 熏陆香各30克 麝香(别研)22克

62 制法

上药捣罗为末,入麝香研令匀。

63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方之五香散主治感受秽恶之气,咽喉肿痛者。

6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温服,不拘时候。

65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7 《妇人良方》卷八方之五香散 71 组成

乌药、白芷(炒)、枳壳、白术(炒)、良姜(炒)、甘草、莪术(有孕者减半)各等分。

72 功效

安胎。

73 主治

食鱼伤,泄泻不止,气刺奔冲,及妇人产前、产后腹痛,产后败血冲心,孕妇脾泄泻痢。

7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鱼伤,泄泻不止,气刺奔冲,及妇人产前、产后腹痛,血气,用温酒调下;产后败血冲心,用败蒲煎汤调下;安胎,以糯米饮调下;孕妇脾泄泻痢,煎陈米饮调下,食前服。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8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方之五香散 81 五香散的别名

五香圣散

82 组成

沉香1两,麝香半两(细研),木香3分,藿香3分,乳香1分,黄耆1两(锉),槟榔3分,当归3分(锉,微炒),积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白茯苓3分,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白芍药3分,卷柏3分(微炒),芎3分,熟干地黄1两。

83 主治

肠风气滞,流注下部,致生肿结,牵引脏腑不和,时发疼痛,经久下血,大肠虚乏,羸瘦。

8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以粥饮调下。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86 附注

五香圣散(《普济方》卷三十七)。

9 《外科方外奇方》卷三方之五香散 91 组成

丁香4分,木香4分,乳香4分,沉香4分,麝香5厘,腰黄6分。

92 主治

疔疮赤黄危急。

9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用针挑破疮头,将醋一点,用药少许,按膏药上贴之。

94 制备方法

上为末,好醋调,须于端午日午时合之。

10 《赤水玄珠》卷八方之五香散 101 组成

五倍子(炒焦存性)、香白芷(炒)各等分。

102 主治

血痢,脉滑。

10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白汤调服,1日3次。

10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1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五香散 111 组成

沉香、丁香、木香、熏陆香、川升麻、连翘、麝香。

112 主治

蜂瘘发于颈项,累累相连,肿痛。

11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每日空心及晚食前温服。

11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同研令匀。

12 《圣济总录》卷一○○方之五香散 121 组成

沉香(锉)1两,丁香1两,木香1两,麝香(研)1两,熏陆香(研)1两,鬼箭羽1两,当归(切,焙)1两,没药(研)1两,肉豆蔻仁1两,牛黄(研)3分,桂(去粗皮)3分,鬼臼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金牙3分,犀角(镑)1两1分,羚羊角(镑)1两1分,大黄(煨)1两1分,人参1两1分,升麻1两1分,桔梗1两1分,桃仁(去皮尖双仁,麸炒)1两1分,丹砂(研)1两1分,安息香(研)1两1分,附子(炮裂,去皮脐)1枚(正者)。

122 主治

五尸鬼邪,走注疼痛及风气。

12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汤饮或酒调下,1日2次。

12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3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之五香散 131 组成

沉香(锉)1两,乳香(研)1两,丁香1两,木香1两,藿香1两。

132 功效

排毒托里。

133 主治

痈疽内攻五脏,烦闷不安。

13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先以清酒5升,黄耆5两(寸截),瓶内封闭,浸1宿,旋取1盏,每服1钱匕,微温调下,日3夜2。

135 制备方法

上药以4味捣罗为细散,入乳香和匀。

136 用药禁忌

不可犯铁器。

14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方之五香散 141 组成

木香1分,丁香1分,藿香叶1分,沉香半分,乳香半分,连翘半分,木通半分,续断半分,桑寄生半分,甘草(微炙)半分。

142 功效

透达经络。

143 主治

痈疽五发证,令人头痛恶心,寒热气急,拘挛。

14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井水1碗,煎7分,加麝少许,患在上,食后服;患在下,食前服。

145 加减

有热,加灯心、桑白皮。

146 制备方法

上锉细。

15 《备急千金要方》卷六方之五香散 151 组成

毕豆4两,黄耆2两,白茯苓2两,萎蕤2两,杜若2两,商陆2两,大豆黄卷2两,白芷3两,当归3两,白附子3两,冬瓜仁3两,杜蘅3两,白僵蚕3两,辛夷仁3两,香附子3两,丁子香3两,蜀水花3两,旋覆花3两,防风3两,木兰3两,芎3两,藁本3两,皂荚3两,白胶3两,杏仁3两,梅肉3两,酸浆3两,水萍3两,天门冬3两,白术3两,土瓜根3两,猪胰2具(晒干)。

152 功效

令人白光润。

153 主治

(黑干)疱黡(黑曾),黑运赤气。

15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以洗面。14日白,1年与众别。

155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

156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方中白附专除(黑干)黑,皂荚专祛毒风。水萍开腠发汗去风甚于皂荚,冬瓜仁悦泽颜色,木兰皮去面热疱(查包)毕豆善去瘢(黑干),蜀水花灭瘢悦泽颜色,猪胰善涤垢腻,白梅能去恶肉,其余为祛风逐湿,和血调气,及芳香之药。

16 《魏氏家藏方》卷五方之五香散 161 组成

乌药1两,益智仁半两,香附子(去毛)1两半,苍术(米泔浸1宿)半两,青橘皮半两(去瓤),陈橘皮半两(去白),甘草3钱(炙)。

162 主治

男子、妇人一切气痛。

16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白艾3叶,煎至7分,食前服。

164 制备方法

上先用前5味同炒香熟,次入陈皮、甘草炒赤色,并为细末。

17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二方之五香散 171 组成

木香、丁香、藿香、沉香各等分。

172 功效

消散。

173 主治

一切疮肿,欲作痈毒,发背。

17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大钱,水1盏,煎23沸,稍热服,先嚼好麝香少许,以前药送下,胸膈食稍空服之。

17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8 《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引《崔氏方》之五香散 181 组成

沉香4分,丁香4分,麝香4分,熏陆香4分,鬼箭羽4分,当归4分,豆蔻仁4分,牛黄3分(烧),鬼臼3分(烧),橘皮3分(烧),金牙3分(烧),犀角屑6分,羚羊角屑6分,大黄6分,升麻2分(研),桔梗2分(研),桃仁(去尖皮,熬)2分(研),光明砂2分(研),安息香2分(研)。

182 主治

疰忤邪气,或热或寒,时气在骨节间,似瘥似剧,兼主百病。

18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以汤饮酒随病服1方寸匕,1日2次,病愈即停;亦可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

18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9 《胎产秘书》卷下 191 组成

丁香、木香、沉香、肉桂、麝香各等分。

192 主治

产后流注,乳疽,阴毒、肿毒、风毒。

19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麝一半为末,再加白芷、苏叶、姜黄、血竭同和饼。再用大蒜糊薄,铺初起之处,以上五香饼放好,用艾灸在饼上,其痛者,灸至不痛发痒方止,痒者痛方止,如不痛不痒,灸至皮肉融和为度,多灸为贵,毒自散矣。

20 《普济方》卷一八一引《医学切问》 201 组成

香附子1两,乌药1两,陈皮1两,羌活2钱,莪术半两。

202 主治

男子、妇人一切气,心腹满痛,牵引腰背。

20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热酒调下。

204 制备方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