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古籍中生活中的哲理的句子
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两县令竞义婚孤女》)1——3
2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3眼孔浅时无大量,心田偏处有奸谋。
4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5运退黄金失色,时来铁也生光。(《卖油郎独占花魁》)5——6
6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7得放手时须放手,可施恩处便施恩。(《大树坡义虎送亲》)7——8
8奉劝人行方便事,得饶人处且饶人。
9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10观棋不语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陈多寿生死夫妻》)10——12
11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12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
13救人须救急,施人须当厄。(《刘小官雌雄兄弟》)13——14
14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15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小妹嘲东坡语)(《苏小妹三难新郎》)15—19
16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东坡嘲小妹语)
17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小妹嘲东坡语)
18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东坡嘲小妹语)
19闭门推出窗前月,(小妹上联)投石冲开水地天。(少游下联)
20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堪皮靴单证二郎神》)
21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22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23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24日前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25人逢喜信精神爽,话合心机意趣投。(《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26情知语似钩和线,从头钓出是非来。(《赫大卿遗恨鸳鸯绦》)
27理直千人必往,心亏寸步难移。(《陆五汉硬留合色鞋》)27——28
28闭门家里坐,祸从天上来。
29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张孝基陈留认舅》)29——32
30种田不熟不如荒,养儿不肖不如无。
31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32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33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施润泽滩阙遇友》)33——34
34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35世上万般哀苦事,无非死别与生离。(《白玉娘忍苦成夫》)35——36
36鳌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再不来。
37世上死生皆为利,不到乌江不肯休。(《薛录事鱼服证仙》)
38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李玉英狱中讼冤》)38——39
39羊肉馒头没得吃,空教惹得一身臊。
40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卢太学诗酒傲公侯》)40——43
41富家一席酒,穷汉半年粮。
42盛衰有命天为主,祸福无门人自生。
43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
44四十光景急如梭,一岁光阴如捻指。(《郑节使立功神臂弓》)
45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黄秀才徼灵玉马坠》)45——47
4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与风流作话文。
47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
48鸭子谩尝黄蘖味,难将苦口对人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48——50
49猪羊走屠宰之家,一脚脚来寻死路。
50劝君出话须诚信,口舌从来是祸基。
51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一文钱小隙造奇冤》)51——53
52铜盆撞子铁扫帚,恶人自有恶人磨。
5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5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徐老仆义愤成家》)
55斩草不除根,萌芽依旧发。(《薛瑞虹忍辱报仇》)55——56
56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57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杜子春三入长安》)57——59
58要求生活计,难惜脸皮羞。
59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
60神仙本是凡人做,只为凡人不肯休。(《李道人独步云门》)
61 分明断肠草,错认活人丹。(《汪大尹火焚宝莲寺》)61——62
62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分类: 资源共享
解析:
linqu-window/zs/ly
临朐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是山东省千里民俗旅游线的重点县。山旺古生物化石世界罕见, 种类繁多,保存完美,其产地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区;五镇之首——沂山被列为省级风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天然温泉老龙湾,水深盈丈,清澈见底,有"北国江南"之称;景 人的石门坊,群山环翠,壁立千仞,重阳时节遍山红叶,夕阳残照,朱谷丹崖,瑰丽如画。
--------------------------------------------------------------------------------------------------
古齐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多有长城。除北方燕赵长城外,尚有齐长城、魏长城、楚长城。齐长城横亘于山东中部,在临朐境内长达50公里。由于时代变迁,军事不断发展,渐失城防意义,不为军家所重,任由风雨剥蚀,人为破坏,现仅存遗址、关墟隆土逶迤于山间。长城依山而建,随峰岭沟壑上下起伏。逢悬崖、峻峭陡坡难以攀登处,用巨石砌筑3--4米高的石墙
遇缓坡、低洼、狗谷,先以土石填平筑基,基宽7--8米;一般较平整地段,基宽8--10米。墙基均以大大石砌筑,其宽5--6米不等,高为3米许。基上筑墙,土石结合,外以石墙包皮,宽1米,每层俱有钉石勾连。内为夯土,统的院落形式,四面围墙成院,其间再以甬路、花墙相隔,分为东、中、西三院落。主体建筑于中院,前为拱形牌坊式山门,正门高出,门上石匾额,上镌“东镇庙”三大字。左右偏门略低,三门封顶俱为绿琉璃。进为拱券山门一间,顶亦系碧瓦。山门东西,各有将军殿两间,又名“神君殿”。殿后,东侧钟楼,西侧鼓楼,二楼均为亭阁式。在进为“御香亭”。亭前后台阶、左右各立名人碑刻。“御香亭”后是正殿,又称大殿,为东镇庙的主体建筑。廊台四面,石栏整齐玲珑,封顶碧瓦,檐桷凌空飞出,砌筑鳞次严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整个大殿造型、风格、彩绘,与北京故宫殿宇相似。殿前祭台,锁钉栏板结构,料以青石,设计匠心独具。台之左,有建隆御碑,右有元大德御碑亭。
西院公馆,馆门上有“万山深处”四字匾额,字大径尺,体行书,奇古浑朴,遒劲秀丽。馆内有“净风轩”三楹,中间卷厦,厦前额曰“一尘不染”。东院公馆,其规制大小,建造用料,砌筑工艺等均不及西院。
东、中、西三院,计有庙殿神堂、楼亭廊庑、道房斋舍等170余楹,是古代青州境内最大的山庙。院内千载名木古树,参天蔽日;历代御碑古碣,大家题刻,丛矗如林,计360余幢,素有“东镇碑林”之称。
“名山俗物少,古刹神木多”。东镇庙由来久远,名木古树,自然不乏。现存者仅有汉柏、唐槐、元银杏等数株。
北魏石佛
东镇沂山,是古代青州地方佛教的发祥地。《东镇述遗记札》载:“东镇寺庙祠观,多供石造像。古道明倒寺。佛四百 锓刻工致情态活脱”。是寺,坐落于沂山东麓,汶水左岸,即今之上寺院村。明道寺始建于东晋咸安初,盛于南北朝,有殿堂斋舍200余间,石造佛像400余尊,僧伽近百人,是东镇梵宇之冠,也是青州地方佛教的活动中心。至唐末“会昌法难”,殿宇荡平,僧众还俗,石佛砸毁,摒弃荒野。
至宋初,佛教复兴,沙门见其劫馀石佛,破首敝足,断臂残躯,掷扔寺墟沟壑,狼藉不堪,景象凄惨,对佛
亵渎失敬,于心不忍,便筹集募金,以明道寺遗址中心,凿石穿地,砌砖成室,将抛散四处的大小破随佛石,收集聚合,安葬其中。再筑浮屠于其上,名“舍利塔”供礼拜祭祀。
时越千年,几经沧桑,朝代数改,舍利塔早已废圯,“龙窟”深埋地下,其上易为田舍。然经缜密调查,反复考究,终于找到了舍利塔遗址及其壁记,并进行了抢救发掘。
塔下“龙窟”为一圆形攒尖式的窀穸,以青砖砌筑,深数米。其间堆满石佛残体,缝隙壅塞淤泥。经发掘清理,共出土大小残破佛体700于块。多为少手缺足,颈折腰断,较完整者仅几尊。石佛多为立像,其大小不一。雕刻用料,大型造像主要是杂有淡黄斑纹的青石,其次为石灰质砂岩,再为少量滑石,另外还有几尊陶佛。雕刻形式,大型佛像尽是圆雕,中型造像深浮雕、圆雕各半,小型者多数为深浮雕,个别圆雕;较大的佛座图案纹饰,尚采用了透雕。不少造像的背光、项光、佛座四周及背面,用浅浮雕或线刻画像,镌刻了佛教故事,内容生动有趣,耐人寻味。造像种类较全,佛有释迦佛、弥勒佛、药师佛、卢舍那佛等共11种;菩萨有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虚空藏以及随侍阿弥陀佛的二十五菩萨等数十种,不胜枚举;明王主要有不动明王、大威德、金刚夜叉、军荼利、降三世五大名王;天有吉祥、技艺、梵天、低释天、四天王及天龙八部、药师十二神将等。部分佛像的背光、项光或佛座周围,刻有铭文,书尽魏体,大都书刻端方,笔力遒劲,是不可多得的碑刻。款识年代,大都是北魏、东魏、西魏,其中北魏后期、东魏初期居多,次之西魏、北齐,北周较少,隋、唐者虽有,却寥无几尊。造像大部敷粉彩绘,除最小者,很少塑面,尚有数尊鎏金者。所有石佛造像,面目清瘦,体态轻盈博衣宽带,衣着褶纹稠密,劲紧连绵,呈阶梯形,重要图案纹饰,多是莲花、忍冬、火焰等浮雕,大有汉魏风格。从铭文时代、造型特征不难看出,这批石佛像主要雕刻于北魏至东魏时期,是罕见的古老石造像。
从石佛的破碎部位看,多在颈项和四肢,凡断裂处都有砸击面,数量又多,当是有意砸毁的。据佛石的风化程度推断,遗形归骨舍利塔下龙窟时,已砸毁150年左右,石佛毁坏时间该于唐末。按《旧唐书·武宗纪》卷十八上载:武宗李炎,宠信道士赵归真,真排毁释氏,帝恶僧尼耗蠹天下,敕令拆天下佛寺 天下废寺 。这次毁佛即是历史上所说的“会昌法难”,沂山北魏残破石佛,正是这场法难的产物。
这批石佛造像,时代早,迄今已1590余年。数量繁多,仅独立成佛者达200余躯。种类全,佛、菩萨、明王、天各种均备。形态各异,坐立盘蹲、行飞跪卧,各种姿势均有。神情不一,喜、怒、忧、惧、爱、憎、欲七情俱全。构思精巧,造像优美,比例匀称自然,形象逼真,活现若生。雕刻煎繁得当,线条流畅,琢磨细致,工艺精湛。它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佛教兴衰,僧道斗争,历史上的毁佛运动,以及古代的雕刻艺术、书法绘画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东镇沂山北魏石佛,是劳动人民知会的结晶,佛教艺术的杰作,国内少见的文物瑰宝。
渎失敬,于心不忍,便筹集募金,以明道寺遗址中心,凿石穿地,砌砖成室,将抛散四处的大小破随佛石,收集聚合,安葬其中。再筑浮屠于其上,名“舍利塔”供礼拜祭祀。
时越千年,几经沧桑,朝代数改,舍利塔早已废圯,“龙窟”深埋地下,其上易为田舍。然经缜密调查,反复考究,终于找到了舍利塔遗址及其壁记,并进行了抢救发掘。
塔下“龙窟”为一圆形攒尖式的窀穸,以青砖砌筑,深数米。其间堆满石佛残体,缝隙壅塞淤泥。经发掘清理,共出土大小残破佛体700于块。多为少手缺足,颈折腰断,较完整者仅几尊。石佛多为立像,其大小不一。雕刻用料,大型造像主要是杂有淡黄斑纹的青石,其次为石灰质砂岩,再为少量滑石,另外还有几尊陶佛。雕刻形式,大型佛像尽是圆雕,中型造像深浮雕、圆雕各半,小型者多数为深浮雕,个别圆雕;较大的佛座图案纹饰,尚采用了透雕。不少造像的背光、项光、佛座四周及背面,用浅浮雕或线刻画像,镌刻了佛教故事,内容生动有趣,耐人寻味。造像种类较全,佛有释迦佛、弥勒佛、药师佛、卢舍那佛等共11种;菩萨有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虚空藏以及随侍阿弥陀佛的二十五菩萨等数十种,不胜枚举;明王主要有不动明王、大威德、金刚夜叉、军荼利、降三世五大名王;天有吉祥、技艺、梵天、低释天、四天王及天龙八部、药师十二神将等。部分佛像的背光、项光或佛座周围,刻有铭文,书尽魏体,大都书刻端方,笔力遒劲,是不可多得的碑刻。款识年代,大都是北魏、东魏、西魏,其中北魏后期、东魏初期居多,次之西魏、北齐,北周较少,隋、唐者虽有,却寥无几尊。造像大部敷粉彩绘,除最小者,很少塑面,尚有数尊鎏金者。所有石佛造像,面目清瘦,体态轻盈博衣宽带,衣着褶纹稠密,劲紧连绵,呈阶梯形,重要图案纹饰,多是莲花、忍冬、火焰等浮雕,大有汉魏风格。从铭文时代、造型特征不难看出,这批石佛像主要雕刻于北魏至东魏时期,是罕见的古老石造像。
从石佛的破碎部位看,多在颈项和四肢,凡断裂处都有砸击面,数量又多,当是有意砸毁的。据佛石的风化程度推断,遗形归骨舍利塔下龙窟时,已砸毁150年左右,石佛毁坏时间该于唐末。按《旧唐书·武宗纪》卷十八上载:武宗李炎,宠信道士赵归真,真排毁释氏,帝恶僧尼耗蠹天下,敕令拆天下佛寺 天下废寺 。这次毁佛即是历史上所说的“会昌法难”,沂山北魏残破石佛,正是这场法难的产物。
这批石佛造像,时代早,迄今已1590余年。数量繁多,仅独立成佛者达200余躯。种类全,佛、菩萨、明王、天各种均备。形态各异,坐立盘蹲、行飞跪卧,各种姿势均有。神情不一,喜、怒、忧、惧、爱、憎、欲七情俱全。构思精巧,造像优美,比例匀称自然,形象逼真,活现若生。雕刻煎繁得当,线条流畅,琢磨细致,工艺精湛。它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佛教兴衰,僧道斗争,历史上的毁佛运动,以及古代的雕刻艺术、书法绘画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东镇沂山北魏石佛,是劳动人民知会的结晶,佛教艺术的杰作,国内少见的文物瑰宝。
摩崖造像
东镇沂山,非但僧寺尼庵繁衍,石屋、石窟、摩崖造像亦多,且时代早,数量多,雕造精细,尤其是歪头崮。歪头崮摩崖造像,肇造于北魏中期,多为大型佛、菩萨像,形式浅浮雕,数量60余尊,集中雕刻于歪头崮西、南两面陡崖石壁。规模极为可观。至北周建德五年(574年),武帝宇文邕敕令拆庙毁佛,歪头崮摩崖造像自难幸免。唐朝建立,佛教兴起,除于东镇广造寺院兰若外,尚大兴金石之工,再次于歪头崮岩崖雕刻佛造像。此次面广量多,南自花枝台东侧石壁,北至南天门上下悬崖,仅大型造像即有百余躯,种类较全。形式多为浅浮雕,亦有线刻。佛像体量大小不一,雕刻细腻,刻画逼真,栩栩如生。歪头崮摩崖造像,无论数量质量,都是不可多见的造像群。至唐“会昌发难”,佛门又遭破坏,营造近200年的摩崖造像,数日之间,毁损殆尽。自此,该造像群再无重雕新刻。至清末,所剩无几。
现仅存观音像一躯,位于南天门外东侧峭壁。造像为坐式,其高12米,镌刻形式浅浮雕,造型丰标优美,神情安详端庄,刻工精细,生动活现。据造像面部丰满、各部比例相称、形神兼备、衣褶疏放、佩带饰物等特征,及其风化程度,考究推断,该佛像为唐刻造。
“救苦观音”造像,迄今已1000余年,历尽香烟弥漫山谷的繁华庙会,享受过人间的膜拜盛祭,也目睹毁佛风暴的劫难,它是“会昌发难”的唯一幸存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南天门
东沂山歪头崮西南角,“十八盘”尽头,悬崖顶端高耸一小型阁楼,名“南天门”,它是登临歪头崮的唯一进出门户。
该门创建于唐代,牌楼式。北宋初,遭雷击倾毁,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复建,形式更为阁楼,明成化间复修,又改为戍楼式。清初重建,依然前制。门之左侧及东北面,与崮顶山石相连,其它诸面均临悬崖深谷,地形孤立少倚,陡绝险岌,
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要隘。是门,于清同治中期,屡遭匪祸破坏,浸寻凋敝,至十一年(1872年)秋,因暴雨楼室倒塌,基台墙裂,其额也坠于崖下摔碎,惟剩其“庙存”之画图与题额拓片。清亡,民国建立,僧道还俗,图、片亦被其卖掉无存。
时当盛世,百业并举,旅游振兴。1994年,沂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歪头崮风景区,恢复古迹,重建南天门,门已久圯,史料少记,营造乏据,幸得邑人吉梦涛后裔,将珍存70余年的有关该门画图、拓片一并献出。按图形制于旧址复修,并将明代李昂所书题额,再镌刻于石,镶嵌门楣之上,使这经历1300余载的古建,原貌复立,重现人间。
沂山南天门,倾毁120多年,而今时未半载,霍然屹立于名山极峰之巅,重振英姿,再展新颜,迎接中外宾客。
人世蓬莱”石刻
歪头崮南面,峭壁重叠,垂立百仞,高耸云表,其侧面较平整宽大,石刻颇多,据有关史料不完全统计,共十余处。有唐代八仙之一张果老的“瀛洲仙境”石刻。有北宋仁宗时观文大学士庞籍题壁“郝崖映辉,云海飞霞”。字体行草,径尺半许,直排两行,阴刻。气韵豪放不拘,洒落大方,笔力仓劲老练。有金
代世宗大定间正隆进士张万公题刻“凌壁悬崖”。正书,笔路流畅劲健,圆润遒美。除此,还有元代兵部侍郎于钦,明巡抚应天十府陈凤梧、山东参政陈沂、左副都御使袁宗儒等名流大家题刻。 这些镌刻,可惜年久日深,雨浸阳曝,山石风化迸裂,剥蚀毁坏殆尽。现在几处,亦多漫灭不清。其中清末“人世蓬莱”刻石尚清晰若初。题刻于南天门外左侧赭色峭壁。字旁行而排列起伏有变,生动自然,字大斗方,体隶书,古朴秀丽,苍劲挺拔,镌刻形式双勾。末刻款识,小字阴文,直排两行:“同治乙丑,了一子书。”石刻虽寥寥四字,却真切活现地道出了沂山歪头崮山水奇异,云雾竟年,如同东海仙境蓬莱。
碧霞祠
祠位于歪头崮顶之阳,是朐邑内最早的“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祠”。宋称“昭真祠”,明称“碧霞灵佑宫”,清曰“碧霞祠”,因碧霞元君住于泰山,又称“泰山娘娘”,乡里俗称谓“泰山老母殿”。该祠始建于北宋景佑间,元、明两朝各有修葺,并分别增建“福神庙”、九天玄女娘娘庙“。至清末失修倒塌。1915年,再重修。由于山巅起伏不平,地面狭窄,祠庙规模局促,构造粗糙简陋。
登上歪头崮,折而东,过”通玄门“,山石盘陀,小径弯曲陡立,夹道松柏摩肩,苔鲜铺地,白蜡屈曲如波,似倒影浮动,景色清净而幽雅。拽荆扳树,沿石蹬而上,约百米许,至一山坡台地,便是碧霞祠所在。祠倚山而建,体量中型,面宽3间,其用料,大架木结构,墙壁砌以砖石,形式均为硬山式,正殿砌脊,两庑卷棚,封顶俱覆以小青瓦。庙院四面砖墙,山门垂花式,封顶黄琉璃。祠
之周围,古松老柏,荫郁苍翠。岩隙间,野榆紫荆,斜身垂枝,显柢露爪,犹似虬龙蟠伏。其南岩崖,巨石层叠高耸,险峻峥嵘。登石眺望,万水千山,无边村野,尽置眼底,令人赏心悦目。院内外多白蜡树,其最老者是碧霞祠前一株,传说为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年二十年(1755年)祭游东镇沂山时亲手栽植。该树虽非高大,但稀有而古老,更是皇帝栽植,游人登临歪头崮,争相观赏,且留下了许多诗文。
此树迄今已230余载,树干枯空,外皮大半脱落,杈丫焦枯,枝叶数年萎绝,阑珊婆娑,失去生意。然近年忽复生机,重发新枝,绿叶繁茂,欣欣向荣,传为“神木”。人们喜称谓“枯木逢春”。游客们认为枯而发荣是“吉祥征兆”,每每于树下摄影留念。
歪头崮碧霞祠,是沂山风景区的主要古建之一,造型优美,建筑玲珑,又置高峰绝壁之巅,系于蓝天,大有仙家之幽。
东镇庙碑林
东镇沂山,历史悠久。自黄帝登封东泰山,舜肇州封山,定为重镇。历夏及商,皆有望秩之典。周有沉埋之祭,秦加车乘骝驹。西汉太初三年(前102年),武帝亲临其下,令礼官祀之,并建祀庙。尔后各朝,俱有加礼诏封。魏文帝瘗沉圭璋;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诏就山立祠,取侧近巫一人洒扫,并所莳松柏;唐贞观十年(636年)加封沂山为“东安公”;宋真宗诏封沂山为“东安王”,元成宗封沂山为“元德东安王”;明洪武去封爵正神号,称、
“东镇沂山之神”,清雍正诏封沂山为“佑民捍御之神”并诏定每岁春秋仲月,由所在专祭,以守土正官主之,凡遇国家大典,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兴师征战”,皇帝还亲自或遣重臣赴东镇祭告。由于朝廷御祭,加之沂山雄伟秀丽,大家名士,骚人墨客,纷至沓来,观光揽胜,四时不绝。其间流下了大量的古碑石刻,遍布庙院内外,丛矗如林,故有“东镇碑林”之称。据光绪三十年(1904年)不完全统计,有古碑360余幢。宣统、民国间亦有增建。碑碣大小不一,最高者近7米,低者米许。用料多为青石,极少花岗岩。时代最早者西汉,晚者民国,其中有御碑16幢,现仅剩4幢。最早者元大德御碑,位于大殿祭台西南角。碑冠蟠结青龙四条,形式浮雕,其造型美观,生动逼真。正碑镌元成宗大德二年《加封五镇诏》文。再为明洪武御碑,坐落于祭台东侧,地势较高,与大德御碑隔台相对。其用料及结构与元碑同。其造型巧思,雕刻琢磨细腻,形象神气,昂头挺颈欲动,活脱若生,人称“神龟”。游客至东镇庙,往往于此摄影留念。正碑刻明太祖洪武三年“诏定岳镇海赎神号”诏旨。是碑风格特殊,
元成宗大德御碑
封沂山为元德东安王
古朴典雅,巍峨高大,是东镇碑林之最。其余二碑,是清康熙、乾隆祖孙两代祭游东镇沂山御碑,高丈余,左曰“灵气所钟”,康熙五十年颂。右曰“大东陪岳,乾隆二十年颂”。康熙御碑,其冠较完整,碑身虽破为数块,然题刻仅”所”字下部稍残缺。乾隆御碑,仅找到碑冠,“大”字上部及“乾隆御笔之宝”印刻石块,其余正在发掘中,不久将挺身复立于东镇碑林。其它碑刻,除御遣钦差和地方官祭告东镇所留外,余碑也尽是椽笔名流,游览沂山题咏。
这些古碑,不但记载了历代朝廷官府,对沂山的诏封祭告,膜拜祀事,还刻记了风雨不调、亢旱洪滥、地震陨落等自然灾害及国家变革、外侵内乱、边关军事情况,也歌颂了东镇奇山异水、秀丽绝佳的风光。碑刻字体,正、草、隶、篆、行书、狂草均有。镌刻形式,阴刻、阳文、双钩俱全。底座碑冠,花边纹饰,深浅浮雕、线刻齐备,形式各异。文体有诏旨、祭文、记、诗、词、歌、赋、散文、题词等,其中致祭碑文与诗歌散文各占少半。篇幅长短不一,长者几千言,短者数十字。题材内容广泛,有国家政治大事,亦有当地奇事轶闻。东镇碑林,是国内少见的艺林珍薮,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情况、自然变化,以及文学、书法、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史料。
由于碑置露天,任风雨侵蚀,日久年深,一些碑文漫漶不清,个别断裂倾倒。特别是近百年来,战乱频临,屡遭兵灾之获,加之旧时寺庙遗物,不被
人们重视,破坏甚剧。为保护管理好文物古籍,使东镇碑林复兴再世,县组织对残碑断碣进行挖掘整理。发掘考察完毕,于1985年秋后动工复立。再经1986、1987年两次施工,共复立古碑近百幢,并整理编写了《东镇碑林文集》2卷。至此,使毁伐殆尽的千载碑林,萌生再荣,驶复回春。随着各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古碑陆续复现,东镇碑林将日臻完善。
登沂山
假日乘兴登沂峰,放眼四顾尽葱茏
玉皇顶上踏游云,歪头崮下叹迷蒙
信步古寺听松涛,驻足山居闻歌声
才过瀑布濯轻尘,又入碑林觅诗踪
沂山赏洋槐花
山脚洋槐花早放,山腰洋槐花犹香;
我自花海浮上来,山顶洋槐蕊初黄。
登沂山百丈崖
白云绕峭壁,欲登亦不难。
潺潺流水声,引我到山巅。
瀑布真面目,尽收在眼前。
千溪汇百丈,一跌化为烟。
缥缈半空里,落地归自然。
又化清溪去,滋润万亩田。
观沂山松云有感
沂山观松涛,白云来缭绕。
疑在蓝天上,仰看红日高。
可以的。念天尊名号并不受此限制。
道教凡是六戊不朝真,不烧香、诵经、不朝拜,不建斋设醮。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日,这叫“明戊”。《抱朴子》云:“天地逢戊则迁,出军逢戊则伤,蛇逢戊不进,燕逢戊不衔泥”。《女青天律》云:”若法官道士焚香诵经,不禁六戊,钟鼓齐鸣,进表上章关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念皇经和拜静斗的老修行,亦忌“暗戊”,口诀为:“正羊(未日),二犬(戌日),三在辰,四月期间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鸡(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日),十猪(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头(丑日)重千斤”。
“戊不朝真“之说虽然古籍载,也是现代专家学者普遍的说法,但实际上在现实中,很多道教派并不遵循此规定,比如在在清代道教全真派丛林规定:每逢戊日,定要讲习《道德》、《南华》、《黄庭》等经。
根据重要的道教典籍《天坛玉格》中所言:戊日不得烧香行判开印。但随后又指出:雷法多用戊日。并在天师指迷歌中指出:法印却在戊日雕,天雷尤禁不教烧香,盖此法家之所宜详考,高职之士,固不待疏。
由此而可知,戊日不朝真,只是道教一些流派的做法,如果按这些学者的说法,非是要所有的道教人士都必须遵从“戊不朝真”之说,那便荒谬了。
1、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即“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天地的主宰,又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大天尊”,
“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玄穹高上帝”、“天公”、“老天爷”。玉皇大帝即昊天上帝,无始以来,劫数久远,圣人应号,亦复无边。
上帝本自然,垂象立号教化众生而有所祷也。玉皇大帝常住妙有无迹真境中,地位崇高,永处太玄至真上天之上.已证八身:道身、法身、本身、真身、迹身、应身、分身、化身。
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最高信仰“道”的神化,被认为是道的本体。犹如人间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辖七十二地,掌管神、仙、佛、圣、人间、地府的一切事,权力无边,有穹苍圣主。
诸天宗王之称,赞玉帝之尊,权大化,得元始天尊秘授赤字玉文而开天执符,主承太上无极大道之法旨而含真御历,金阙四御辅助,北极四圣佐护,神霄九宸大帝拱卫。
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统领万圣。玉皇大帝在中国民间的影响极大,祭祀玉皇的仪式往往超越了三清的规格,玉皇即昊天上帝。
2、女娲娘娘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
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
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3、西王母
王母娘娘,另称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太灵九光龟台金母、瑶池金母、西王母、金母、王母、西姥等,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厉的长生女神。
在道教神话,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的昆仑山,是女仙的首领,主宰阴气,相对于男仙之首东王公。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全真教的祖师。在汉族羌族神话中,王母有时也被认为是创世神。
西王母的起源被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祖先神化。许多古籍及传说中都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商代的《归藏》对照西周的《周易》,可知王母拥有不死神药。
《竹书纪年》中,西王母的形象是一位雍容的女帝王形象。《山海经》中的形象则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狌,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4、赵公明
赵公明,本名朗,字公明,终南山下西安周至县赵大村人,又称赵玄坛,“玄坛”是指道教的斋坛,也有护法之意。相传为正财神。赵公明是在汉族民间传说中是主管财源的神明。
财神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汉族民间信仰。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汉族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并没有封赵公明为财神。
只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简称“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
后来,汉族民间认为赵公明手下所掌管四名与财富有关的小神,其分别是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因而成为财神。
5、太白金星
太白金星是中国民间信仰及道教神仙中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在道教神话体系中他只是玉帝的信使。本为道家先哲老子的学生,后悟得老子口中之道教真言,得道升仙。
为感恩老子真传,在其出生得道地亳州修建了道德中宫。据说是一位白发苍苍、表情慈祥的老人,忠厚善良,主要职务是玉皇大帝的特使,负责传达各种命令,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阴阳家认为其是武神,掌管战争之事,主杀伐。只要金星在特殊时间、区域出现,是“变天”的象征,是暴发革命或政府变异的前兆,代表要发生大事了。
《汉书·天文志》:“太白经天,乃天下革,民更王。”唐代玄武门之变前,太史令傅奕曾密奏唐高祖:“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秦王李世民登基之后,还不忘此事。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
本文2023-08-06 13:30: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1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