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少将岳云何许人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南宋少将岳云何许人也,第1张

南宋岳云

岳云,字应祥,号会卿,河南汤阴县人。岳云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儿子,是中国历来都不很少有的年轻的将领。岳云出生在河南的汤阴,曾经担任过许多官职,如武翼郎、左武大夫等等。岳云跟夫人巩氏生有二子一女,两个二子分别叫岳甫和岳申,女儿是岳大娘。

岳云画像

绍兴十年,金兀术率兵南侵,率领精锐的部队在郾城跟岳家军进行大战。岳云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出他应有的气魄,身先士卒,率领军队骑兵冲锋在敌军中,挫败了敌军的锐气,又进行多次冲杀,为这场战争立下了很大的贡献。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很少见的骑兵遭遇站,更是在中原野战上更加稀少的战役。

金军在郾城打败后不久,金军又开始增加增援,率领十万军队又选择攻打颍昌,岳家军的守军的军队才只有三万。岳飞预先就下令让岳云率领部分的军队去增援,在大战前,岳飞就曾对岳云说过:“如果这次的大战不能胜利,我就先砍下你的头颅。”当日,岳云在与金军的大战中,来回冲杀了很多次,敌军的人和马统统倒下了。因为金军的数量远远超过自己部队的数量,主将王贵觉得没有胜算就想要撤退,但被岳云拒绝了。在开战半天后,金军的气势低落,岳家军在这个空隙趁势开城门冲出去杀金军,一举歼灭了金军。在这场战争中,岳云诛杀了金兀术的女婿,还生擒了金军的首领将近80人,并且缴获了大量的兵器。

岳云从军

岳云在十二岁的时候就选择了从军,被他的父亲岳飞安排在了张宪的队伍中,当了一名小兵。虽然自己的父亲是一位功高盖世的大将军,但是岳云却没有因此骄纵,而是每天勤于苦练,不敢有任何优越的心理。

岳飞画像

尽管岳云是岳飞十分宠爱的儿子,但是岳飞对他还是非常严厉。记得有一次,岳云跟着一些将士训练骑马爬山的技能,但由于马失前蹄,岳云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岳飞并没有因此心疼岳云,而是非常生气,并且指责岳云,说是因为岳云平常不认真练习的缘故,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了战场上,就会误了国家的大事。说着竟然还下令要将他推出去斩了。众将士听到说要斩了岳云,都跪下来求情,岳飞看在儿子年幼的份上,决定选择用军棍杖打岳云一百次。岳云在受到惩罚之后,更加用工学习了,最后也因此成就了他的钢筋铁骨。

岳飞跟随岳家军到处征战,每次都是冲锋在前,屡次战胜。跟随父亲夺回了原来的失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于岳云立下的功劳,岳飞却没有向皇上邀功,但是他却没有因此抱怨过父亲,只是选择继续为国效力。

在与金兀术大战的过程中,他前后数十次在敌军中穿梭,杀的金军打败,立下了大功。随后,金军的援 战进攻颍昌,岳云以少胜多抵抗了金军的反击。岳云丝毫不惧怕敌军在数量上的优势,主将颍昌想要撤兵,但是岳云仍然坚持抗敌。

岳云出征

岳云,中国英雄人物岳飞的长子,历史上有名的少将。潮剧《岳云出征》主要是介绍了岳云为了解救岳飞而前去对阵金军的故事。岳云在这件事情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打败了金军的军队,解救了困在牛头山上的岳飞。

岳云画像

抗金名将岳飞被金兀术的军队围困在了牛头山上,双方的军队僵持不下。金兀术认为自己的军队并没有很大的把握,于是就派哈迷嗤回国去叫自己的儿子金蝉子前来援兵,又派了大将军薛礼花豹假借牛皋的名义来到了岳家庄,打算引诱捕获岳飞的家眷用此来威胁岳飞,好让岳飞投降。正当岳家庄的百姓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年少的岳云站了出来,对家人说道:“大家不要惊慌,我这就带兵出去打败他们。”岳云的祖母听到非常吃惊,认为岳云太狂妄了,便呵斥他说:“你小小年纪,怎么会说出这种大话!”岳云发现自己的祖母不是很信任他,于是就说:“如果我没打赢敌人,祖母再走也不迟。”于是就带着岳家军和百姓前去应战金军。金军的元帅看到带头的是一个如此年少的小孩儿,就没有多加防备,却没有料到岳云眼疾手快,瞬间向薛礼花豹锤去,还没等到薛礼花豹出手,他已经被打下了马,并且被岳云杀掉了。

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岳飞派牛皋去岳家庄搬救兵,岳云得知情况,向祖母请缨,岳云迅速与岳家军一起赶赴牛头山。

岳云母亲

有很多人怀疑岳云是否是岳飞亲生的,那么答案是肯定的。在史料中记载岳云就是岳飞的第一个妻子所生的,岳云的母亲是刘氏,是他的父亲岳飞在家乡汤阴的时候娶的。而那些说是养子的,应该是在演义中所提到的,所以不太可信。

岳云画像

那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岳云母亲刘氏的相关信息吧。岳飞的第一任妻子是刘氏,同时她也是岳云和岳雷的生母。大约徽宗政和八年的时候,岳飞娶了岳云的生母刘氏。之后岳飞离开了妻子和孩子出去抗战,他的妻子难以忍受艰苦,于是选择了改嫁。

关于岳飞妻子,也就是岳云母亲改嫁的事情,在《会编》有所记载,同时在《要录》中也有相关的记载。《会编》记载相对来说比较仔细详尽,韩世忠得知岳飞的妻子要嫁给自己的一个手下,于是让王忠臣回去告诉岳飞这件事情,快点让岳飞来接他的妻子回家。

岳飞在听到这则密保之后并没有作答。结果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边,岳飞才迫不得己上奏,说:“当初在渡河的时候,将自己的妻儿留在了家中侍奉家母,谁知这人竟然选择了改嫁,我真的是非常痛恨阿。我已经派人给她送去了五百贯钱,用这个来帮助她的家用,以免让别人引起误会。”毕竟是他的妻子先辜负了他,像岳飞这种大男子主义的人当然是觉得非常气愤的。对于皇帝的撮合,他也只能用一些词语来进行回复,但他们毕竟是夫妻一场,也没有过多必要来怨恨他的妻子。

岳云的后代

岳云,岳飞的长子,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年将领,抗金小英雄。在二十三岁那年,他和他的父亲岳飞及张宪遭到宋高宗和秦桧的陷害而死,死后葬在了杭州的栖霞岭。岳云与巩氏生有两儿一女,长子是岳甫,女儿是岳大娘,次子是岳申。因为岳飞得到了昭雪,岳云的后代才得以生存了下来。

岳云画像

岳甫是岳云的长子,字葆真,生于南宋高宗时期绍兴七年间,直到理亲嘉泰四年的时候去世,享年为六十七岁,葬在了西湖边上。岳云遇害的时候,岳甫才是一个四岁大的小孩子,跟随着自己的母亲和祖母以及叔叔流放到了岑南地区。

后来,孝宗皇帝恤录,岳甫从岑南回来,开始是住在潭州地区,同年十月份,又补授岳甫和弟弟岳申为承信郎。岳甫受任为寅教郎,字正卿,职位是吏部郎中。刚开始居住在杭州钱塘那边来看守祖父和父亲的墓地,袭承神武后军统制。隆兴初元间,岳甫在淮西的时候,上奏请复江州的田宅,皇帝允许了。后来岳甫又被任命刺史到宁波,晚年居住在杭州,晚年期间过着恬淡的生活,喜欢书法。在他历年来担任过的职务有朝请大夫、礼部尚书、中奉大夫等。

岳甫生有七个儿子,他的后裔刚开始是居住在苏杭地带,后来又散居在各个地方。经过历史考究,可以看出有两支的去向,一支是以岳甫长子岳觐为首在湖南益阳地区,还有一支是以岳甫次子岳觌为首在杭州地区。

岳云是岳飞的亲儿子吗

在《宋史・岳飞传》中记载的是,岳云不是岳飞的儿子,而是岳飞的养子。其实事实是否如此还是有待商榷的,因为从南宋的一些记载来看,岳云是岳飞的亲生儿子,至于为什么会被说成是养子,也是有迹可循的。

岳云画像

据史书中记载的,岳飞在投军之前,在家乡就已经成亲,妻子为刘氏。后来刘氏为岳飞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岳云一个是岳雷。后来岳飞投身军旅,和赵构一起南下。岳飞就把刘氏留在了家中,照顾家中的老母亲和两个幼子。但是不久之后,黄河以北的地方都被金兵占领了,整个黄河以北的地区都是战乱纷飞。所以刘氏就和婆婆还有两个儿子分开了,改嫁给了别人,而且还改嫁了两次。

后来岳飞在宜兴驻扎下来,派人去找自己的母亲家眷,前前后后找了十多次才找到母亲和儿子。于是就把母亲和儿子接到了江南的军营里。岳飞知道了刘氏已经改嫁了,所以就另外娶了李娃,生了岳霖、岳震、岳霆。后来韩世忠托人转告说岳飞的结发夫人在自己的军营中,是一个小队长的夫人,让岳飞派人来接。韩世忠还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朝廷。岳飞厌恶刘氏没有情义,就没有去接她,给她五百贯钱。但是又被赵构误会自己,于是上书朝廷解释。这些事情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

后来岳珂在编写《鄂王行实编年》的时候因为考虑到这是家丑,于是就把刘氏的这段故事给删了,所以就造成了岳云是养子的误传。

清人入关,软硬兼施地抢走了汉族的“天朝大国”,当然,名不正、言不顺了。刚开始,满人统治的办法,依旧是铁腕。在政治上,大搞“白色恐怖”;在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像“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的血腥杀戮,只是满人强权的“下马威”。及至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赤裸裸的杀戮便告一段落,甚嚣尘上的是思想箝制与文化高压。即便是相对稳定的所谓“康乾盛世”,清廷臭名昭著的“文字狱”仍然没有裁撤,反倒愈演愈烈了。尤其表现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众多经典的肆意篡改。即便家喻户晓的名诗名句,他们也不肯放过

。(右图:《四库全书》书影)

《四库全书》卷人囊中的古籍,大多被动过手脚,因此,许多是二道贩子塞进来的“水货”。满清朝廷太在乎汉人对他们的态度了,俗语讲:“当着矬人,别说短话;对着和尚,别骂秃子。”所谓犯忌讳的话,其实,任何时代都存在,多少、轻重而已。一旦这些讨厌的言辞成为街头巷尾、滚滚而来的公众话题,那就形成了一种舆论,甚至代表民意了。既然语言可能形成暴力,便把这些隐患扼杀在摇篮里。正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下图:《四库全书》的总篡官——纪晓岚)

那些《四库全书》的编纂者们,比如纪晓岚之类的汉臣,自然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惟恐一走神儿,漏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敏感话题,或者犯禁的字眼儿。结果,弄得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汉臣们使出浑身解数来抠字眼儿,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使一人漏网。他们比那些大辫子主人考虑得还无微不至、无孔不入。中华文明的先贤、圣哲,统统都得“过筛子”。公开与清廷作对的人物,当然,混不进《四库全书》。参与编纂的饱学之士最伤脑筋的是,怎样修修剪剪,削削砍砍,使那些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不引起更多的政治联想。实在不堪录用的,尽可丢进垃圾筒;实在有嫌疑、又能舍弃的人物和作品,只得由这帮御用文人,来擦屁股、来贴补丁了。

比如,北宋的民族英雄岳飞,他创作的《满江红》早已深入人心。这种人物,既不能丢开不用,又不敢原文照搬。怎么办呢?公然篡改吧!“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语汇。《四库全书》的编纂者,替岳飞捏造出一句不伦不类的新词:“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这叫什么玩意儿呢?《满江红》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顿时被阉割了。政治指向极为明确的词句,变得暧昧、闲散

。(下图:民族英雄岳飞的塑像)

生活年代稍晚于岳飞的南宋词人张孝祥,也遭受了被篡改的命运。他那首著名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同样挨了刀。词作的内容很简单,描写中原父老、尤其是孔子故里被金人占领后的悲惨遭际:“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想不到,“膻腥”这个词犯忌,是不是对草原民族含沙射影,或者听起来有些粗暴?干脆改作“凋零”。这么一改,似乎北宋沦陷区和金国侵略者立刻就握手言欢、亲如兄弟了。即便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不能做掩耳盗铃式地篡改。稍有头脑的文化人自会去伪存真、立此存照

。(下图:张孝祥的传世手迹)

被《四库全书》推来搡去的名人名篇多如牛毛,再如,和张孝祥同时代的陈亮,也没跳出被篡改的“黑名单”。他那首《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就有问题:“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其中的“耻臣戎”用法不妥,立马改过来——“挽雕弓”。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也得改!“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本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寄奴”是词人对刘宋皇帝的亲切的称呼。这就不行!干脆改成“人道宋主曾住”。倒不是提这个人物怕引起什么联想,也不是清廷最忌讳“胡”、“戎”、“夷”、“狄”、“虏”这些对少数民族带有侮辱性的用语。仅仅是因为《四库全书》的编纂者们太谨慎,太自觉了——怎么能容忍用小名直呼帝王呢?今天你这么叫,明天他那么叫,叫来叫去,触犯到本朝就罪该万死了。汉族文人的奴性一发作,清廷“文字狱”的破坏力量也就越强大。难怪鲁《四库全书》频遭后人诟病,其中最大的硬伤就是:编纂者肆意删节、篡改,使文献资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

吴玠和岳飞谁更厉害

吴玠和岳飞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因为《岳飞传》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相比之下,吴玠的知名度就远远不及岳飞了。吴玠生卒年份为1093-1139,岳飞的生卒年份为1103-1142,从生于年份上来看岳飞要比吴玠小十岁,也就是说吴玠已经立下赫赫战功的时候,岳飞刚刚入伍,吴玠和岳飞谁更厉害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事情。

岳飞画像

吴玠和岳飞谁更厉害?吴玠与岳飞虽然都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但是两个人却并不在同一个抗金战场,而且两个人也没有一起共事过,同时两个人都是依靠自己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获得了自己的升迁与荣宠,所以说到吴玠和岳飞谁更厉害这个问题实在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但是从两个人参加的战役以及影响来看,应该是岳飞稍微的厉害一点。但是如果从两个人的结局来看应该是吴玠更加的厉害一些。

吴玠平生参加的战役有富平之战、和尚原之战、饶凤关之战、仙人关之战,除此之外吴玠还参与了对所驻守的巴蜀门户一带的治理工作。在吴玠参与的战役中吴玠几乎是保持了全胜的纪录。而岳飞一生之中参加的战役要远远的多于吴玠,小的战役数不胜数,仅仅岳飞在战场之上取得的以少胜多的大胜仗,仅仅人所共知的就有郾城大捷、朱仙镇大捷。

而且岳飞的岳家军让金军闻风丧胆。从两个人的影响来看,岳飞的节节胜利,威胁到了宋高宗的主和政策,所以遭到了宋高宗的陷害,后来被主和派陷害而死。吴玠虽然也取得了很多的战役的胜利,但是都是一些防御战的胜利,没有主动的去进攻金国,所以也没有威胁到主和派的利益,因此生前死后都获得了恩宠。所以从上面的种种因素来看应该是岳飞更加厉害一些。

从吴玠和岳飞的结局来看,应该是吴玠更加厉害一些,吴玠顺从了最高统治者的想法,采取了防御性战略,而岳飞则违背了最高统治者的意愿,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惨死,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吴玠要比岳飞高明的多。

吴玠评价

吴玠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当时可以说与岳飞齐名的一位抗金将领,但是吴玠抗金与岳飞的抗金有着很大的不同,吴玠是一位聪明的将领,他使得自己不仅仅在战场之上获得胜利,同时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也获得了最高统治者的恩宠,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获得了荣宠万千,下面就做一下吴玠评价。

吴玠画像

吴玠评价一:首先吴玠是一位非常励志的人,吴玠从一个小兵,依靠自己的战功逐渐的成长为了一方军政大员,死后更是荣宠万千,被追封为涪王。可以说吴玠的成功放在现代来说就是一部很好的励志小说,这一方面是因为吴玠赶上了那个乱世,使得吴玠的通晓兵法,擅长骑射的本领得以施展,另一方面也是吴玠本人确实是具有非凡的才能,在对金作战中屡屡战胜。

吴玠评价二:再者吴玠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将领,懂得如何与最高统治者相处。这是吴玠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获得了最高统治者恩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吴玠看透了最高统治者的心思,在对金作战中采取的是防御性的战略方针,虽然多次战败金国,但是都是在金国进攻自己的时候采取的防御战,并没有直接出击,甚至是想要消灭金国,这是吴玠与同时代的岳飞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同,这样的将领符合了当时最高统治者求和的大政方针,所以吴玠才能够在官场之上混的风生水起,也能够在死后获得荣宠万千。

吴玠怎么死的

吴玠是南宋年间的一位能征善战的抗金将领,战场之上少有败绩,南宋有了吴玠吴璘兄弟才使得金军想要入蜀的梦想多次落空,这样一位骁勇善战的将领,身体素质应该是非常好的,但是却在47岁的盛年突然逝去,让人唏嘘,吴玠怎么死的?很多人都存在着疑问。下面就分析一下吴玠怎么死的。

在吴玠的资料中这样写着:“高宗皇帝因为吴玠功高,授开府仪同三司,晋升为四川宣抚使,但由于长期鞍马之劳,不久吴玠就病卒于防地仙人关,年仅47岁。”吴玠真的是因为长期的鞍马之劳而去世的吗?其实在诸多的史书中对吴玠的去世都有着很多的记载。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二二《高宗绍兴九年六月己巳》条云:“然晚节嗜色,,多蓄子女,饵金石,以故得咯血疾死。后谥武安。”

《南宋书》卷十六《吴玠传》云:“晚节颇多嗜欲,使人渔色于成都,喜饵丹石,得咯血疾以死。”在很多史书中对吴玠的死因都做了记载,无一例外的都说了吴玠晚年的时候纵欲无度,并且为了能够长生不老,甚至是房事能力得到保障,而喜欢服食丹药,于是得了咯血疾病才去世的。

网上的资料与史书记载的有一定的出入,不能说哪一个是错误的,可能吴玠真实的死因确实是因为纵欲无度,并且服食丹药而死,但是这样的一个死法对于吴玠这样一个大功臣来说是不光彩的,所以官方可能就说吴玠是因为鞍马劳顿,患病去世。

关于形意拳的祖师爷,有些人认为是岳飞,有的人认为是达摩祖师,也有的认为是清朝的姬际可,这些说法的来源都是一些古籍记载。但是根据流传的古籍记录,我们可以发现形意拳的祖师爷仍然是岳飞,下面就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些古书中的记录。

达摩老祖

达摩老祖是古时候的天竺高僧,正是他来到中原的少林寺传下了少林武学,从此后少林武术便在全国发扬光大,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一说。而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9年的时候,有人为其写了一首《咏达摩》,称赞达摩在面壁时“全凭心意练功夫”,因为形意拳的原名就叫心意拳,所以有些人就以此句诗为证,认为达摩才是形意拳的祖师。这种想法其实是有偏差的,因为这句诗的意思只是说达摩面壁时只凭自己的心意、随自己所想去练功夫,并不是说达摩练出来的就是心意拳。

岳飞

在形意拳流传下来的古拳谱序章中有明确记录,说岳飞童年时就受业于名师,尤其是箭法和枪法相当精通,后来还从枪法中悟出一套拳法教给自己手下的将士,取名为“意拳”,这就是最早期的形意拳了。

姬际可

也有人认为明末清初的姬际可才是形意拳的创始祖师,实际上这也是有偏差的。因为在刚才那本古拳谱序章中也提到,姬际可是蒲东诸冯人氏,字隆丰,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永济县人,他在钟南山访问名师的时候遇到了世外高人,传授给他岳武穆王(岳飞)留下来的拳谱,姬际可十分高兴,揣摩练习了数年后尽得其中奥妙。根据这些记录来看,姬际可应该是岳飞未经拜师的弟子,也是形意拳的传人,并非形意拳祖师。

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背上纹有“忠君保家”四个字,显示了他的爱国之心,从此被人们所称道。然而,是谁把这四个字刺在岳飞背上的?因为《宋史》没有做详细记录,民间出现了各种版本。一个流行的版本是岳母刺字,曾经是为了鼓励岳飞好好报国。不过,另一种说法是,岳飞背上的纹身是因为宋朝的军事制度。那么,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字从何而来,至今仍是历史未解之谜。

岳飞背上纹着“精忠报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大概源于婆婆愿意鼓励儿子上战场,但不是岳妈妈一手捅出来的。

据记载,岳飞在狱中时,秦桧等人曾秘密请贺铸审问他。岳飞言尽而力抗金军有功,爱国何罪?而在何柱面前,“劈开裳以示铸于背,并有四个大字‘精忠报国’以加深皮”。诚信让贺铸羞愧可怜。

《北京青年报》报道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游标认为,岳飞的母亲石尧是农妇,不太可能识字,所以不可能亲自在岳飞背上纹上“精忠报国”四个字。但最有可能的是,他的母亲让岳飞在背后捅刀子,以鼓励他安定下来,在战场上战斗。

宋朝为了加强对士兵的处理和控制,实行募兵制,要求“为士兵纹字”。

游标教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分析了宋朝的军事制度后,可以得出结论,岳飞的背部不是因为参军而被刺的。

宋朝时期,我国历史上只有一次国家正规军完全靠募兵。汉、唐、元、明、清都实行征兵制。所谓征兵,就是服兵役的一种。只要你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你就必须被强制服兵役。

宋朝的募兵制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国家出钱。所以宋代的兵役是国家出钱的雇佣兵,人员来源复杂。流浪者、饥饿的人和触犯法律的人可能被招募入伍,这使得处理他们更加困难。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加强对荣航的处理和控制,“为士兵纹身”成为一种操作标准。士兵只要入伍,都要纹上文字作为符号。赵匡胤认为军民应该分开控制,这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皇帝的控制。南宋人牛丘《宋史岳飞传》也说:“艺术始祖平定天下,懂得从各个角落招募不卖弄的无赖,刺字为兵。”根据古籍中的零散记载,通常是取“松烟墨”,将一根管针刺入体内,画出人物,直刺皮肤,涂上药酒。

岳飞文身的内容和部位不符合宋代士兵文身的规定。

宋朝的军事需求有两种,一种是皇军,即国家的作战部队;一种是厢军,相当于今天的工程兵,国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如修桥修路,都是由厢军来完成。帝国军和厢军都有自己的定数。在或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武将的社会地位很低。公务员,尤其是进士出身的,社会地位很高,武官被社会严重鄙视。那时候连军官都被鄙视,更别说一般的士兵了,因为那是一个崇尚文学的时代。当然,也有一些开明的士大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种轻视士兵的做法不太好,期望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后来,许多纹身人物被刺在手臂、手掌和手背上,也许是老虎的下颚上。

而且给武士纹身的意图是为了防止武士逃跑或者犯法,所以很容易处理和操纵。所以我们选择刺战士的脸和手掌,这是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果像岳飞那样刺在背上,那就太隐蔽了,没有任何象征作用。所以也说明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不符合“为兵纹身”的征兵标准。

为什么“精忠报国”会错变成“精忠报国”?

现在也有一些

岳飞在抗击游牧民族入侵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的皇帝宋高宗为了表扬岳飞,给岳飞题了“忠岳飞”二字,并让手下做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忠岳飞”。以后每当岳飞出征,都会带上这面写着“忠诚岳飞”的大横幅。到了明清时期,“精忠报国”会变成“精忠报国”,这其实是明清人的误解。

游标教授说,明清时期,从“忠君”到“精忠报国”的转变,大概更多的是皇权的提升,因为“忠”字是宋高宗给的。

游标教授说,明清时期,把“精忠报国”改成“精忠报国”,更多的是宣扬一种皇权,因为“精忠”二字是宋高宗给的。我想鼓励当时的人,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发扬这样一种精忠报国的能量。事实上,在元朝,蒙古人处于统治地位,而汉族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到了明朝,虽然朱元璋建立了汉人控制的政权,但实际上明朝时期,对外侵略还是很厉害的,北方的蒙古势力也很强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全民用这种“精忠报国”的能量来稳定和捍卫汉人的政权。于是“精忠报国”就慢慢流传成了“精忠报国”。

中国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有哪些呢知道中国古代名人从下的故事就可以教育自家的孩子,教他们懂得如何学习下面小编就分享10则关于中国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1、岳飞习射

岳飞家庭贫困,忠厚沉稳,很少说话,但是他天资聪颖,能够很清楚的记住很多书,以及书中的解释。他特别喜欢孙吴的兵法,常常背诵这本书一直到天亮都不肯睡觉。岳飞的记忆力也是非常好的,很多东西他常常只看过一遍就能够记得很清楚。良好的记忆力使得他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他以后行军打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传岳飞年少时就力气过人,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可以引发一千斤左右的腰弩,年少的优越条件使得岳飞更容易练习箭术,他有一位同乡名叫周同。周同在见到岳飞时,周同能三箭齐发射中靶子,而岳飞则一箭拉开穿透了靶子。这让周同分外高兴,于是将自己最喜欢的弓箭送给了周同。这样岳飞就更加积极的练习,最终得到了周同的全部箭术。所以说岳飞的箭术是非常高超的。

岳飞的习射是他人生成功的一部分,习射的学习锻炼出了他的头脑和他的眼睛,让他能够在复杂的战役中找到最关键的突破点,一击即中,从而最终赢得战役的胜利。岳飞习射成就了岳飞一生的荣耀,他的奋斗也是值得后人所学习的。

2、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3、孔子勤奋读书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母亲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母亲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母亲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4、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出身楚国没落贵族家庭,虽然家境不比鼎盛时期,但也衣食无忧生活优渥。家中长辈满腹经纶,对屈原的家庭教育很是重视。屈原深知自己身上流淌着楚国王室血脉,从小对待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离他们家不远处有一座山,山中环境空幽寂静,除了猎户到此打猎,平时里鲜有人迹。屈原在家中读书,冬日里火盆烧的很旺盛,屋子里非常暖和,不一会儿屈原就感觉昏昏欲睡。他想起古籍中记载读书人吃苦学习的故事,便想到去家后面的山洞里读书,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心智,还能不打盹把书读下去。

他把想法告诉家里人后,遭到了家里人的一致反对。但是屈原不顾家人阻拦,带着书本只身来到山里,找了一处背风的山洞,开始读书。山中气温本来就低,洞中更是寒冷潮湿,没过多久就把屈原的手脚冻肿了。他起身跺跺脚搓搓手待身体暖和过来就又开始坐在地上读书。家人看到屈原这么小就能吃苦也就不再阻拦了。屈原在山洞里坚持了三年,终于把《诗经》读懂读透了。这也为后来他开创楚辞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其实,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经验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肯吃苦肯努力,做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远比其他人要多的多。屈原能够取得政治上和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就与他的吃苦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5、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先说观点:是真英雄,但只能说岳飞被冤死大大提高了他的名气,当时的韩世忠论能力本事都不次于他。岳飞打的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的战役,像韩世忠在黄天荡与金军大规模的指挥战斗,基本没有。岳飞总的来说害怕金军来攻,就比如说决了黄河大堤,表面上是淹金人,可金军离黄河还有那么远呢?其实他的真实目的是阻挡金军来攻,避免直接与金军作战。

我不是要黑岳飞,实事求是,有错误的大家可以指正,我们用事实说话。在马家渡战役中,岳飞迎来了自己算得上可以记入史册的一仗,但是结果呢?岳飞跑了,而且是败逃!后来的一段时间,金军不断逼近南宋,但岳飞在干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保卫建康,保卫杭州的战役中,都没有出现岳飞的身影,不觉得很奇怪吗

试问岳飞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役?史书上加载的只有马家渡和郾城战役,其它都是小规模战役根本不值一提,且这俩个也并不是什么著名的战役,只不过后人抬高岳飞,而对战役进行了人为的扩充。岳飞经过后来人们的不断对其功德加持,逐渐成为了一名民族英雄,这其实完全可以,但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岳飞的不实之处,我觉得韩世忠更符合民族英雄的形象。

让我们看看岳飞出名的《满江红》,据现在考证,这首词也并非岳飞所做,“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是这首词里面的句子,贺兰山在哪?在内蒙古唉,不管南宋还是北宋的疆域从来没有到达过那里,岳飞写词会犯这个错误吗?很显然这是后人以岳飞的立场,杜撰的一首词。而且这首词基本上都是出现在明朝时期,在明朝之前的古籍中,包括宋朝均没有发现此词的出处,就像是凭空出现的一般。

岳云简介

岳云是民族英雄岳飞的长子,也有的史书说他是养子。金兵南下烧杀侵略,岳云很小的时候就和父母亲被迫分离了,在颠沛流离中岳云亲眼目睹了金兵的种种恶行,于是岳云在心底就立下了要保卫国家的志向。

《精忠岳飞》中周斌饰演岳云

岳云从小习武,十二岁的时候就从军了,被岳飞编到了张宪的部队中做了名普通的小卒。公元1134年的时候,年仅十六岁的岳云就随父出征,收复了随州、邓州等失地。岳云表现非常勇猛,被军中人尊称为“赢官人”。

公元1140年的时候,金兀术带着兵马南侵,在郾城的时候和岳家军大战。岳云身先士卒,率领背嵬军骑兵冲锋陷阵,对金兀术士兵的士气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之后又反复冲杀,是这场战争中的主要功臣之一。郾城被岳家军打败之后,金兵就开始增援,增兵十万转头攻打颍昌。岳云先带着部分背嵬军增援颍昌,岳飞对岳云说,如果此战不胜,就砍下你的头颅。

在这一战中,岳云率领背嵬军来回冲杀数十次,杀的死血流成河。双方鏖战半日之后,金兵士气低迷,岳云带人出城开杀,将金兵一举击败。这一战中还杀了金兀术的女婿夏金乌,杀死敌兵不计其数。

后来岳飞父子被秦侩以莫须有的罪名刑讯被捕入狱,在公元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岳飞就在大理寺狱中被害身亡,而岳云和张宪也在临安闹市被斩首示众。

岳云的武器

关于岳云的武器,这其中还是有一些文章可以作的,因为这里面对岳云所用的武器有些误会。在《说岳全传》和《八大锤》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岳云所使用的兵器都是双锤,这似乎给了大家很深的印象,以至于让大家都有了岳云是使用双锤的错觉。

岳云锤

但是有研究的学者发现,在古代兵器中的“锤”,在繁体字的时候都是写作“m”。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锤”在古代的时候,并不是锤子,一般是被称为是“骨朵”、“骨朵子”的一种兵器,大致是那种像蒜头造型的那种兵器。虽然说宋朝的时候“锤”和“m”两个字已经可以通用了,但是如果岳云用的兵器真的是蒜头形状的锤子的话,那么在记载的时候也会记载说他是手持双骨朵的。

但是史记中的描述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在几卷不同的古籍中有好几重不同的记载,但是都没有出现过骨朵这样的字样。在《鄂王传》和《宋史・岳云传》等古籍中所记载的是“铁椎”;在《鄂国金佗续编》有“铁m”、“两锥”两种写法。所以大致能够判断,宋朝的时候“m”“椎”“锥”三字是可以当成通假字来使用的。

而在《辽史》对骨朵、m这些兵器进行了分别的描述,所以能够大致的推断骨朵和m可能不是同一种兵器。在《金史》中有记载“每畋猎,持铁连m击狐兔。一日与海陵同行道中,遇群豕,亨曰:‘吾能以m杀之。’即奋m遥击,中其腹,穿入之。”所以说“铁连m”是类似后世链镖的穿刺性兵器,而决非是后世流星锤式的兵器。

岳云

岳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将,小小年级就有了很大的成就。从他的上来看,他给读者的形象就是年轻和帅气,双手握着一把大银锤纵横沙场,英勇无敌,这是一位忠心为国、正直善良的岳家军,是在历史上十分了不起的一名年轻的大将。

岳云画像

有一次,当岳飞在前线抗击金兵的时候,金兵因为打不过岳家军,于是决定派兵去岳飞的家中抓拿岳飞的家属来进行要挟。当家中不知如何应对的时候,小岳云站了出来,对家人说:“大家不必惊慌,待我前去打败他们。”祖母听到岳云的话,大声呵斥他:“你小小年级,怎能说出这种大话!”岳云反驳道:“我如果没打嬴番兵,祖母那时候再走不迟。”随后,就带领兵队和村民去大战金兵。番兵的大将薛礼见到年级如此小的岳云,并没有多加防范,只见岳云迅速向他捶打一击,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就已经被岳云打下了马。副将军看到这个情景,想要纵马过来帮忙,正要举起斧子往岳云那砍去,但岳云的一个锤子将它荡开,另一个手将银锤砍向副将,副将在一招的功夫内早已死在了马下。金兵看到副将已死,于是都全部散去,岳云大获全胜,带着兵队回到了家中。

之后的岳云跟随岳家军走南闯北,到处征战,每次打战都是冲在最前锋的位子,几乎没有不胜的战。十六岁的岳云跟随岳飞出征去收复被金军所占领的随州和邓州。少年岳云手持双锤,冲在最前,很快就收复了随州,之后又收复了邓州,被人称做是“常胜小将军”。

岳云母亲

有很多人怀疑岳云是否是岳飞亲生的,那么答案是肯定的。在史料中记载岳云就是岳飞的第一个妻子所生的,岳云的母亲是刘氏,是他的父亲岳飞在家乡汤阴的时候娶的。而那些说是养子的,应该是在演义中所提到的,所以不太可信。

岳云画像

那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岳云母亲刘氏的相关信息吧。岳飞的第一任妻子是刘氏,同时她也是岳云和岳雷的生母。大约徽宗政和八年的时候,岳飞娶了岳云的生母刘氏。之后岳飞离开了妻子和孩子出去抗战,他的妻子难以忍受艰苦,于是选择了改嫁。

关于岳飞妻子,也就是岳云母亲改嫁的事情,在《会编》有所记载,同时在《要录》中也有相关的记载。《会编》记载相对来说比较仔细详尽,韩世忠得知岳飞的妻子要嫁给自己的一个手下,于是让王忠臣回去告诉岳飞这件事情,快点让岳飞来接他的妻子回家。

岳飞在听到这则密保之后并没有作答。结果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边,岳飞才迫不得己上奏,说:“当初在渡河的时候,将自己的妻儿留在了家中侍奉家母,谁知这人竟然选择了改嫁,我真的是非常痛恨阿。我已经派人给她送去了五百贯钱,用这个来帮助她的家用,以免让别人引起误会。”毕竟是他的妻子先辜负了他,像岳飞这种大男子主义的人当然是觉得非常气愤的。对于皇帝的撮合,他也只能用一些词语来进行回复,但他们毕竟是夫妻一场,也没有过多必要来怨恨他的妻子。

岳云儿子

岳云与妻子巩氏生有两儿一女,岳云的长子是岳甫,次子是岳申,女儿岳大娘。岳云的长子岳甫等到他的祖父岳飞洗清冤屈之后,他就被晋升为了吏部尚书,岳甫在南宋时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岳云的次子任命为保义郎。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岳云两个儿子的相关信息吧。

岳云儿子岳甫

岳甫,岳云的长子,字葆真、大用,号周伯,河南人。在岳飞和岳云遇害的时候,岳甫那时候才四岁,跟随母亲巩氏、祖母李氏和叔叔岳雷一起被流放到了岭南。等到岳飞昭雪之后,那是的岳甫二十五岁,朝廷补授他为承信郎,又授他为宣教郎,居住在杭州来守着岳飞和岳云的坟墓,袭承神武后军统制。

淳熙十三年十二月,岳甫被任命为明州的刺史。初到明州,岳甫首先是拜访了自己的恩师史浩,史浩详细了向岳甫述说了关于岳飞昭雪的经过。岳甫向史浩了解了明州的民情,又向恩师请教了治理的政策。在岳甫任职的期间,他为当地的人民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其中一件事是兴修水利,在地方志的记载中,岳甫在到任时,刚好是冬天的时候,水利工程只能暂时停滞,等到第二年的时候,修浚的速度明显加快,并在那年就全部完工了。

岳申,岳云的次子。岳甫二十五岁的时候,从岑南回来,刚开始是居住在长沙。同年十月,皇帝圣旨补授岳甫和岳申为承信郎。

岳云的后代

岳云,岳飞的长子,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年将领,抗金小英雄。在二十三岁那年,他和他的父亲岳飞及张宪遭到宋高宗和秦桧的陷害而死,死后葬在了杭州的栖霞岭。岳云与巩氏生有两儿一女,长子是岳甫,女儿是岳大娘,次子是岳申。因为岳飞得到了昭雪,岳云的后代才得以生存了下来。

岳云画像

岳甫是岳云的长子,字葆真,生于南宋高宗时期绍兴七年间,直到理亲嘉泰四年的时候去世,享年为六十七岁,葬在了西湖边上。岳云遇害的时候,岳甫才是一个四岁大的小孩子,跟随着自己的母亲和祖母以及叔叔流放到了岑南地区。

后来,孝宗皇帝恤录,岳甫从岑南回来,开始是住在潭州地区,同年十月份,又补授岳甫和弟弟岳申为承信郎。岳甫受任为寅教郎,字正卿,职位是吏部郎中。刚开始居住在杭州钱塘那边来看守祖父和父亲的墓地,袭承神武后军统制。隆兴初元间,岳甫在淮西的时候,上奏请复江州的田宅,皇帝允许了。后来岳甫又被任命刺史到宁波,晚年居住在杭州,晚年期间过着恬淡的生活,喜欢书法。在他历年来担任过的职务有朝请大夫、礼部尚书、中奉大夫等。

岳甫生有七个儿子,他的后裔刚开始是居住在苏杭地带,后来又散居在各个地方。经过历史考究,可以看出有两支的去向,一支是以岳甫长子岳觐为首在湖南益阳地区,还有一支是以岳甫次子岳觌为首在杭州地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