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谶纬对汉代七言诗发展的影响]七言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3收藏

[论谶纬对汉代七言诗发展的影响]七言诗,第1张

作者:吴从祥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01期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1)04-0095-05

 对于七言诗的起源、孰为第一首七言诗等问题一直是古典诗歌研究领域中颇有争议的问题,至今依然无定论。研究七言诗起源时,虽然有些学者如罗根泽等,已经注意到了纬书中的相关资料,①但仅引以为据,并未对二者间关系作深入考察。因此对谶纬与汉代七言诗之关系实有再作一番考察的必要。

 一、汉代七言诗的演进

 对于七言诗的起源,学者们意见不一,主要有《诗经》说、楚辞说、民间歌谣说、镜铭说等。其实,任何一种文体的产生往往都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因此,与其简单的“归宗认祖”,倒不如在大的文学背景下细致考察其萌生、形成和发展的轨迹。研究七言诗的起源和发展亦当如此。

 简单地说,所谓七言诗,就是通篇都是七言句(或至少以七言句为主体)的诗。结构完整性、七言主体性和富有诗味性是构成七言诗的重要标准,也是七言诗区别于七言句、七言段和七言韵文的标志。从现存文献来看,先秦时期不仅没有七言诗,②甚至连七言句都比较少。“《诗经》里的七言句非常少,即使加把加‘兮’的八字句也算上,只有10句左右。”[1]楚辞中有不少七言句,但多带“兮”字,纯七言句较少。直至西汉初期都没有完整的七言诗出现。自先秦以来,诗歌便是由文人诗与民间歌谣两大部分构成的。汉代诗歌亦是如此。汉代盛行的文人诗有骚体和非骚体两种。因此,考察汉代七言诗的演变必须兼顾三者,同时参考当时流传的韵文,如镜铭、字书、歌诀等。

 先看看汉代民间歌谣发展情形。从现存文献来看,西汉前期虽有少数由两句七言句组成的俗谚、里语,但没有出现比较完整的七言歌谣。到了西汉后期方出现了比较成熟的七言民间歌谣。由于文献的散佚,今存具有三句以上七言句的民间歌谣极少,仅《上郡吏民为冯氏兄弟歌》一首:“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周公康叔犹二君。”[2](P3305)此歌最早载于《汉书·冯野王传》,可见其产生于西汉成帝时期。该歌谣仅开头两句为三言,其余四句皆为七言,并且一韵到底。这首歌谣虽杂有两句三言,但从较宽泛的意义而言,这首歌谣可以算作是七言诗了。这首歌谣的出现表明,西汉后期七言诗已经初具规模。笔者据逯钦立辑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统计,东汉时期具有两句以上的七言句的民间歌谣共20来首,有三句以上七言句的共8首,③有6首可以确定为桓、灵时期作品,另外两首亦可能是东汉中后期作品。这8首民谣中有四首全部由七言句组成,如《苍梧人为陈临歌》、《皇甫嵩歌》等。也就是说,到了东汉中后期七言歌谣体式趋于完善,出现了一些比较完整的七言歌谣。

 再看看汉代骚体诗发展情形。西汉骚体作品中不含“兮”、“之”等虚词的七言句极少,连贯的整齐七言(包括“兮”字)片断几乎没有(多以六言句为主),直至东汉班固《两都赋》末尾附诗《宝鼎诗》和《白雉诗》,才出现了比较工整的带有“兮”字的七言诗。这与非骚体文人七言诗形成时间不相前后(详后文),并且楚辞体七言句的节奏与后世七言诗四三节奏颇多差异。④因此,骚体诗对七言诗起源和发展的影响不可高估。

 再看看汉代文人诗创作情况。汉高祖时唐山夫人作《安世房中歌》十七章,这十七章基本上都是四言(杂有少量的三言)。到了汉武帝时,诗歌创作情况有所变化。汉武帝时期的《郊礼歌》中出现了一些工整的七言段,如《天地》末尾有八句七言,《天门》末尾有八句七言,而《景星》后半连续十二句七言。但这些“都不是纯粹的七言诗,是杂言诗中的七言诗句。”[3](P181)值得注意的是“七言”的出现。《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著“八言、七言上下”。[2](P2873)《后汉书·张衡传》:“所著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闲》、《七辩》、《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4](P1940)《后汉书·文苑列传·杜笃传》:“所著赋、诔、吊、书、赞、七言、女诫及杂文,凡十八篇。”[4](P2609)《后汉书·文苑列传·崔琦传》:“所著赋、颂、铭、箴、吊、论、九咨、七言,凡十五篇。”[4](P2623)两《汉书》将“七言”与赋、诔、铭等文体相并列,表明“七言”是一种文体。“七言”是什么样的文体呢?虽然史籍中对“七言”有不少记载,但并未载录原文。《文选》李善注保存了一些汉代“七言”残句。东方朔七言:“折羽翼兮摩苍天。”[5](P1031)刘向七言:“博学多识与凡殊”,“时将昏暮白日午”,“朅来归耕永自疎”,“结构野草起屋庐”,⑤“宴处从容观诗书”,⑥“山鸟群鸣我心怀”等。[5](P48,591,677,1673,1105,1128)此外,《北堂书钞》卷152引繁钦《七言诗》:“阴云起兮白雪飘”。[6](P387)傅玄《吴楚歌》题下注明“七言”,而六句全为骚体句。《文选·北山移文》注:“《董仲舒集》,七言琴歌二首。”[5](P1959)这些表明,“七言”指的是七言句式作品,包括纯七言作品和含“兮”字的骚体七言作品。上文所引“七言”都是残句,难以窥见这种文体的特征,而汉武帝时的《柏梁台诗》为研究“七言”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艺文类聚》:“汉孝武皇帝元封三年作柏梁台,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者,乃得上坐。皇帝曰……”[7](P1003)以前学者多怀疑《柏梁台诗》为伪作,近期学者从用韵、职官等方面进行重新考证,认为此诗可信,当作于汉武帝时。⑦此说可信。全诗共26句,一韵到底,皆为不含“兮”字的七言句,由汉武与二十五臣子联句而成。这首诗是众人联句的集合体,且各句内容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关联,因此全诗并无多少诗味可言。从今存文献来看,直至西汉后期没有出现比较完整的文人七言诗。到了东汉前期,文人七言诗创作发生了巨变,出现了一些比较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马援《武溪歌》:滔滔五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嗟哉五溪多毒*。[6](P163)

 崔駰《七言诗》:鸾鸟高翔时来仪,应治归德合望规,啄食楝实饮华池。[6](P171)

 李尤《九曲歌》:年岁晚暮时已斜,安得壮士翻日车,肥骨消灭随尘去。[6](P174-175)

 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长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6](P180)

 前三首诗一韵到底。马援《武溪歌》一、三、四句入韵,韵脚为“深”、“临”和“*”,在汉代这三个字都属侵部。⑧这首诗一韵到底,中间杂有两句四言,虽不似完整七言诗,但已经比较近似七言诗了。崔駰《七言诗》韵脚为“仪”、“规”和“池”,“仪”为歌韵,“规”为支韵,“池”亦为歌韵,汉代“歌”韵与“支”韵多通押。李尤《九曲歌》韵脚为“斜”、“车”和“去”。在上古韵中“斜”和“车”皆在鱼部,“去”在侯部。到了汉代“鱼、侯合为一部”。[8](P13)张衡的名作《四愁诗》除每章首句为七言骚体句外,其它皆为纯七言句,因此《四愁诗》可算是“比较完整的抒情七言诗”。[1]张衡《四愁诗》中间换韵,前三句同韵,后四句同韵。此外,赵晔《吴越春秋》中的《穷劫之苦》、《苦之思》、《河梁诗》(唯首句有“兮”字)等,⑨都是比较完整的七言诗了。也就是说,到了东汉中期,已经出现了比较完整的文人七言诗了。

 二、纬书中的七言韵文

 谶纬是汉代经学神学化、宗教化和方术化的产物。汉代谶纬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发展过程,一般认为西汉中后期是谶纬的初兴期,两汉之际是谶纬兴盛时期,东汉前期是谶纬的鼎盛时期,东汉中后期是谶纬的衰微时期。从今存纬书文献来看,纬书中有不少七言韵文。为了便于后文论说,先将纬书中具有两句以上七言句的韵文摘录如下:

 (1)九侯七杰争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头,谁使主者玄且来。(《洛书录运期》,《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引)

 (2)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河图赤伏符》,《后汉书·光武纪》引)

 (3)帝不先义任道德,王不先力尚仁义,霸不先正尚武力。(《论语摘衰圣》,《太平御览》卷76引)

 (4)《摘洛谣》曰:剡者配姬以放贤,山崩水溃纳小人,家伯罔主异哉震。(《诗泛历枢》,《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疏引)

 (5)三皇设言民不违,五帝画象世顺机,三王肉刑揆渐加,应世黠巧奸伪多。(《孝经纬》,何休《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疏引)

 (6)高皇摄正总万庭,四海归咏治武明。文德道治承天精,元祚兴隆协圣灵。(《龙鱼河图》,《太平御览》卷87引)⑩

 (7)有人雄起戴玉英,祈旦失籥亡其金,虎贲东南纷纷注精起,昌光出轸己图之。(《洛书灵准听》,《古微书》)

 (8)上参南斗第一星,下立草屋为紫庭。神龙之冈梧桐生,凤鸟载翼朔旦鸣。(《河图圣洽符》,《汉学堂丛书》)(11)

 (9)二□建戈不能方,两金相刻发神锋,空穴无主奇入中,女子独立又为双。(《孔子河洛谶》,《古微书》)

 (10)吴王出游观震湖,龙威丈人名隐居,北上包山入灵墟,乃造洞庭窃禹书。天帝大文不可舒,此文长传六百初,今强取出丧国庐。(《河图张绛象》,《古微书》)

 谶纬盛行于汉代,后因受到谶的牵连,纬书被列于焚毁之列,于是汉代纬书文献亡佚殆尽,今所见纬书集子都是明清以来学者辑佚的结果。今存纬书文献可能只是汉代谶纬的极小一部分,但通过残存的只字片语,依然可以窥见当时谶纬的大体情形。东汉光武帝宣布图谶于天下之后,谶纬被经典化和定型化,凡其宣布的八十一篇是合法的,是神圣的真理,除此之外的谶纬则是非法的,属于禁毁之列。这样,人们只能遵从这八十一篇,再无编造图谶的自由了。自此之后,编造图谶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由此可以推断,虽然流传至今的纬书(辑佚)集中间或许杂有少许汉代之后晚出的材料,但不可否认大多谶纬文献基本形成于光武宣布图谶于天下之前。以上前六条纬文皆见于宋代及之前的文献,因此比较可信,后四条出现较晚,虽不如前六条可信,但亦不可随便加以质疑。

 三、东汉士人对谶纬的接受

 在两汉之交和整个东汉时期,谶纬在士人群体中广为流传。谶纬之所以能够广为传播与其自身特征和政治地位有着密切关系。

 从今存纬书文献来看,汉代谶纬来源广泛,既包括前代或同时代的谣谚、谶语,(12)也包括前代或同时代经学家的经说等。总体而言,谶纬多出于汉代方士或方士化儒生之手。如《赤松子谶》首出于术士甘忠可之口,甄丰之子寻数造符命,无赖文人哀章造符命言王莽当为天子,卜者王况造谶言“刘氏当兴,李氏为辅”,道士西门君惠作谶“刘秀当为天子”等。就才学素养而言,这些方士和文人往往高于一般民众,甚至具有一定的经学背景,如哀章、甄寻等。就身份而言,他们多介于一般民众和上层文人之间。他们多是一些失意文人,往往混迹于下层,与下层民众文化有较多接触,但同时他们又与上层文人有不少交往,对上层精英文化亦颇为了解。这种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使得他们编造的谶纬既具有民众文化的特点,同时又带有精英文化的气息,往往是介于民间歌谣与文人诗之间的韵文,如上文列举的《赤伏符》、《摘洛谣》、《孝经纬》等皆是如此。正因如此,这些谶纬不仅在下层民众中广泛流传,而且在上层士人中也流传甚广。

 众所周知,谶纬是经学在汉代发展的产物,因此谶纬当产生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成帝时,李寻便提到“五经六纬”,这表明在成帝时期,谶纬文献基本初具规模。(13)在西汉中后期,谶纬作为秘书深藏于内府,《汉书·王莽传上》:“甘忠可、夏贺良谶书藏兰台”,[2](P4094)可资为证。这些谶纬秘书由史官掌管,较少流传于世,往往不为世人所知,“当时诸儒所得见者,则官师子弟私相传授之本耳。”[9](P239)到了西汉后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谶纬编造日多,几乎泛滥成灾,因此谶纬在社会上流行日广。到了东汉时期,谶纬传播发生了极大变化。自光武宣布图谶于天下之后,图谶由秘学而走向“公学”,“于是流行遂广,通人硕士,罔不究治”。[9](P239)张衡亦云:“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4](P1911)东汉时期通纬者众,朱彝尊《经义考·毖纬》以及阮元《七纬序》中作了较详尽的论说,在此就不作详细枚举了。就文人而言,东汉前期文人无不通于纬学,如苏竟、班固、王充、张衡、马融等。东汉中后期情况亦多如此,如赵晔、贾逵、蔡邕等莫不通纬。也就是说,自光武宣布图谶于天下之后,谶纬被经典化,正式成为经学的一部分,成为儒生必修的课程之一,生活在这样时代背景下的士人必须通于纬学,否则便无“学问”可言了。纬书中有数量众多的七言韵文,东汉前期文人多通于纬学,对纬书中的七言韵文自然非常熟悉,因此他们诗歌创作难免受到纬书影响。

 四、纬书与汉代七言诗

 以上分析表明,到西汉后期七言歌谣已初具规模,比较完整的文人七言诗到东汉中期基本形成。自西汉后期至东汉中期正是谶纬由兴盛走向神圣化、经典化时期,谶纬对汉代七言诗的发展是否产生一定的影响呢?

 (一)风格介于民谣与文人诗之间。从上文列举可以看出,纬书中具有三句七言的韵文有五首,具有四句七言的韵文有三首,四句以上的一首,共计近十首。这些纬文大多基本形成于光武宣布图谶之前。不管是从数量上看,还是从篇幅长短来看,这些都是研究汉代七言诗演进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从风格上来看,这些作品融民间谣谚与文人诗于一体,或俗或雅,风格多样。如其三《论语摘衰圣》句式完全相同,并且同词重复,颇似民间谣谚。其四《摘洛谣》原本可能是一首民谣,后被纳入纬书。其二《河图赤伏符》和其八《河图谶》皆是典型的谶言。而其五《孝经纬》和其六《龙鱼河图》主题集中,语言多变,颇似文人诗。纬书七言韵文亦雅亦俗的风格显然与其作者多为下层方士和方士化的文人密切相关。

 (二)用韵方式。西汉前期含有七言的民谣往往是“三,三,七”式,第二个“三言”与“七言”押韵,一韵到底。如《长安谣》:“伊徙雁,鹿徙菟。去牢与陈实无贾。”[2](P3730)《上郡吏民为冯氏兄弟歌》开头亦是“三,三,七”句式,并且一韵到底。从现存的为数不多的“七言”来看,亦是句句押韵,如《柏梁台诗》等。(14)文人诗中较长的七言片断或一韵到底,如《郊祀歌》中的《景星》十二句七言一韵到底,或不时换韵,如《天地》四句一换韵,《天门》两句一换韵。东汉文人诗抑或一韵到底,或换韵。到了西汉后期,铜镜铭文中出现了不少七言句,虽句数多少不一,但大多一韵到底,不换韵。如“新有善铜出丹阳,炼冶铜锡清而明。尚方内□□□场,巧工□之成文章。左龙右虎掌四静,不雀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如侯王。千秋万岁乐未央。”[10]“尚方治镜佳且好,苍龙白虎辟除道,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寿如金石之国保。”[11]纬书中的七言韵文主要有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种形式。纬书七言韵文多一韵到底,如其四《摘洛谣》韵脚“贤”、“人”、“震”在汉代都属“真”部。其六《龙鱼河图》韵脚为“庭”、“明”、“精”、“灵”,“明”属阳部,其他三字为耕部,西汉时期“明”字常与耕部字通押。(15)其五《孝经纬》前两句为“微”韵(汉代微脂合为一部),后两句为“歌”韵,二者有时通押。(16)其它的如其八、其九等皆为一韵到底。纬书七言韵文亦有一些换韵的,如其七前两句韵为“阳”和“侵”,后两句都为“之”韵,这三个韵部汉代较少通押,当属换韵。由此可见,纬书七言韵文在用韵文面超越了民歌谣谚常用的一韵到底的模式,与汉代文人诗的押韵模式颇为相近。

 (三)句式节奏。众所周知,四三节奏是七言诗基本节奏。如上所说,汉武帝时的《郊祀歌》中的《天地》、《天门》和《景星》中便出现了大段的七言句,但“每句七言的四言和三言词组的意义却多自相对应或边属,甚至重复”,[1]并没有形成比较规范的“四三”节奏的七言诗句。七言联句《柏梁台诗》乃七言句的集合体,虽然节奏上有“前四后三”之式,但前“四”与后“三”之间关联不是很密切,且多为散文句。一些零散的“七言”片断多亦如此。从句式节奏来看,纬书七言多形成了“四三”节奏,如其二《河图赤伏符》、其四《摘洛谣》、其五《孝经纬》和其六《龙鱼河图》等皆是如此。不仅如此,一句之中前四与后三的关系非常密切,如其五《孝经纬》和其六《龙鱼河图》等。东汉张衡的《四愁诗》在句式节奏方面基本形成“四三”节奏,并且前四与后三紧密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由此可见,纬书七言句在节奏上正处于由非“四三”节奏逐渐向“四三”节奏过渡时期,为七言诗“四三”节奏定型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内容主题。早期文人诗中的七言段,如《郊祀歌》中的《天地》、《景星》等,以及七言联句《柏梁台诗》等,每一七言句自成一体,“各句之间的意脉往往不连贯”,其篇制往往是“单行散句的连缀”。[1]因而这些七言片断往往没有核心主题,更很少围绕核心主题来展开叙述。散句连缀、缺乏主题的现象在一些应用韵文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章》,以及铜镜铭文等皆有此弊。纬书中也有不少片断,如《河图赤伏符》便是典型,三句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关联。但也有不少片断,句与句之间联系比较密切,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主题。如其五《孝经纬》,对四个不同时代的情况进行对比,从而表现出一代不如一代的主题。再如其六《龙鱼河图》,主要是围绕汉皇平治天下来展开叙述的。如果其十《河图张绛象》可信的话,则是一首主题集中、富有情节的七言诗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谶纬的经典化和神圣化,使得东汉文人多通于纬学,对纬文很熟悉。纬书七言作者往往是介于一般民众与上层文人之间的方士或方术化的文人,其风格兼民间歌谣的质俗与文人诗的典雅,其用韵方式与文人诗颇多相通,其句式节奏趋于七言诗“四三”节奏,其主题更为集中。由此可见,纬书七言在继承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又大大超越了民间歌谣,并不断向着后来的文人七言诗靠拢。因此,纬书七言韵文不仅是七言歌谣向文人七言诗转换和演进的过渡桥梁,而且对汉代文人七言诗的发展与成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罗根泽《七言诗之起源及其成熟》一文中引用了四条纬书资料,《罗根泽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90-191页。

 ②罗根泽对一些署名为先秦人的伪七言诗作了批判。详情参见罗根泽《七言诗之起源及其成熟》,《罗根泽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68-177页。

 ④具体参见葛晓音《早期七言的体式特征和生成原理》,《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以及赵敏俐《七言诗并非源于楚辞体之辨说》,《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⑤《文选》卷三十七《出师表》李善注作刘歆七言诗。逯钦立案:以韵断之,亦是向作,《选》注误作刘歆耳。此从逯说。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115页。

 ⑥《文选》卷二十三《赠士孙文始诗》注引作刘向七略。逯钦立案:七略乃七言之误。又“向”字,胡刻李注本作歆,今从六臣作向。此从逯说。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115页。

 ⑦具体参见王晖《柏梁台诗真伪考辨》,《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⑧本文对汉代字韵的分析主要参考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和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⑨《吴越春秋》中这三篇诗歌可能不是春秋时代的作品,而是东汉赵晔所作。

 ⑩《初学记》卷9引作《河图考灵耀》。

 (11)《南史·齐高帝纪》作《河图谶》。

 (12)余冠英认为,“谶纬本是童谣的变形,童谣多七言,所以谶纬亦多七言。”此说颇有几分道理。余冠英《七言诗起源新论》,《古代文学杂论》,中华书局1987年,第134页。

 (13)李学勤认为“在成帝时诸纬业已大备,纬书的起源肯定更早。”此说可再作商榷。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265页。

 (14)具体参见王晖《柏梁台诗真伪考辨》,《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15)具体参见罗常培、周祖谟《两汉韵部分论》,《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34页。

 (16)具体参见罗常培、周祖谟《两汉韵部分论》,《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29页。

作者介绍:吴从祥(1973-),男,江西九江人,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博士后,浙江 绍兴 312000。

1 羿射不中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

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夏王谓傅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 则不中的者,何也?”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译文

夏王指着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约一寸的兽皮箭靶对神箭手后羿说:“请射吧!射中了,就送给你万金作为奖赏;射不中,就收回你的千户封邑。”羿听了夏王的话,脸色变化不定,气息急促难平,神情十分紧张。于是弯弓射去,没有射中,第二箭再射,又落了空。

夏王问付弥仁:“这个后羿,从来都是百发百中,而我今天和他定约了赏罚条件后,他却射不中了,为什么呢?”付弥仁回答道:“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情绪波动影响了他的射技,万金厚赏造成了他的心理包袱。人如果能做到不计较得失,把赏罚置之度外,那么谁都能成为无愧于羿的神箭手了。”

注释

羿:即后羿,传说中的人物,擅长射箭。

的:靶子

削:减

斯:这个

以:用

更;再一次

遗:抛弃

愧:比。。差

2含义

学习或做事时如果顾念得太多,就不会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2 《不记人过》文言文阅读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红色字。

①不喜计人过

②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③是小子亦参政耶

④同列犹不能平

⑤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直线对应连接起来。

①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日 A同列

②蒙正遂止之 B朝士姓名

③不问之何损 C吕蒙正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人皆服其量。

4请简要谈谈你对“不计人过”的看法。

1答案:①过失②经过③这④还,仍⑤古义:听;今义:嗅。

①“过”的解释可以联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人恒过,然后能改”解释为“过失、错误”。②参照①的解析。③“是”在这古汉语中大多不作判断动词讲,而作指示代词,应解释为(……隐藏……)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____________________

(2)悔不穷问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1)假装 (2)穷尽

2、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了他们。

3、(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

(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翻译: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朝中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我不知道你的问题是什么,随便找的

3 任末好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或依林木之下: 或

⑵更以净衣易之: 易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3、任末“非圣人之言不视”对你的启发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⑴ 有时 ⑵ 交换,换

2、(他)经常说做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来办成事情(成才)呢。

3、读书要有选择,要选读名人的好书

4 求初一文言文阅读题(要有答案,不要太难)

题目: 2006-2007学年七年级上语文期末考试卷 (满分100分 完卷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知识积累与运用26%(1-7题) 1、下列各组字词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2% A、酝酿(niàng) 滑稽(jī) 洗濯(zhuó) 孪(luán)生 B、梦寐(mèi) 称职(chèn) 赏赐(cì) 嫩芽(rùn) C、诀别(jué) 什物(shí) 笼罩(lǒng) 猝然(cù) D、厄运(è) 虐杀(nüè) 炫耀(xuàn) 匿笑(nì) 2、根据语境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2% 友情,是人生一笔 的储蓄。

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 ;是生病时的 ;是跌倒时的真诚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春风。 A 、受益匪浅 逆耳忠言 苦口良药 B、苦口良药 逆耳忠言 受益匪浅 C、逆耳忠言 受益匪浅 苦口良药 D、逆耳忠言 苦口良药 受益匪浅 3、下列作家作品配对有错误的一项是( )2% A、《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 B、《纸船》--谢婉莹--中国 C、《金色花》--泰戈尔--泰国 D、《绿色蝈蝈》--法布尔--法国 4、语文实践活动:某学校的一位老师,接到一份请他参加学术讨论会的通知,但他因病不能出席。

如果他给大会秘书处写信说明情况,比较得体的一句话是( )2% A 我因病不能参加这次大会,失去了一次学习良机,对此,深感内疚。 B 我因病无法前去参加大会,失去了一次与同行切磋学问的良机,对此深感遗憾。

C 我因病不能到会,失去了一次学习的绝好机会,对此深感不幸。 D 我因病无法参加这次会议,辜负了你们的美意,对此深感惭愧。

5、名著阅读题: ①有关《爱的教育》正确的一项是( )2% A、《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所作。 B、《爱的教育》原名《心》。

C、《爱的教育》书中不仅有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记,还有他的父母及老师讲的故事。 D、《爱的教育》中《意大利》一文父亲是要教育恩利科要勤俭节约的美德。

②写出下列一则寓言的寓意。3% 夏天,将至中午的时候,几个行人晒得很苦,看见一棵阔叶树,就走过去,躺在树荫底下休息。

他们仰望着阔叶树,彼此议论说:"这树不结果子,对人无用。"阔叶树回答说:"忘恩负义的人,你们正在享受我的恩惠,还说我不结果子,对人无用?" 寓意: 6、古诗文背诵默写题。

10% 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

② ,天光云影共徘徊。 ③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④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

⑤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⑥辛弃疾在 《西江月》中,运用嗅觉、听觉结合写农村夏夜美景的词句是: , 。

⑦《〈论语〉十则》中,表达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不亦君子乎? ⑧春节将至,调动你的积累,和大家分享一句完整的写"春"的诗句吧。 , 。

7、仿造划线的句子再续写一句。3% 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也许你无法拥有浩瀚的大海,但是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也许 ;但是 。

只要你满怀信心,善于发现,你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15%(8-11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5% ①期日中( ) ②已去( ) ③引之:( ) ④友人惭( ) ⑤尊君在不( ) 9、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2%(标注两处) 过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 后 乃 至。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从" "和" " 两点对答反驳。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 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

4% 11、翻译下列的句子。4% 与儿女讲论文义。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三、现代文阅读29%(12-23题) (一)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16%) ①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

A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

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

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 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 )和( )了。

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B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

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

5 求10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

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

6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D “及明帝初”为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句,排除A、B;“肇独曰”这里“肇”为主语,其前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到了明帝初年,参与恭迎的亲近侍从和百官,从侍中崔光以下全都受到加封,封游肇为文安县侯唯独游肇说道:“儿子继承父亲的地位,是古今的常事,因为这一点而获得加封,将怎么自居?”(2)C “文中指诸子百家的重要代表作品”错,“经”文中指儒家经典著作(3)C 张冠李戴,“游肇召集公卿聚会”错,原文为“及元叉废灵太后,将害太傅元怿,乃集公卿会议其事”,应是元叉召集公卿聚会(4)①见:表被动;以:因为;扶侍:服侍句子翻译为:游肇谦虚朴素敦厚庄重,温文尔雅受到信任因为父亲年老,请求辞职服侍②以:认为;执志:执意;嘉:称赞句子翻译为:游肇认为自己的名字是孝文帝所赐,执意不肯,高肇十分恨他,宣武称赞他刚正耿直答案:(1)D(2)C(3)C(4)①游肇谦虚朴素敦厚庄重,温文尔雅受到信任因为父亲年老,请求辞职服侍②游肇认为自己的名字是孝文帝所赐,执意不肯,高肇十分恨他,宣武称赞他刚正耿直参考译文:游肇,字伯始,孝文帝赐给他名博通经史孝文初年,担任内秘书侍御中散皇帝南下亲征,游肇上表劝阻,皇帝没有接受他的意见不久迁任太子中庶子游肇谦虚朴素敦厚庄重,温文尔雅受到信任因为父亲年老,请求辞职服侍孝文帝想让他以俸禄供养,于是令他出任本州南安王元桢镇北府长史南安王去世后,又担任高阳王元雍镇北府长史游肇为政清廉简约,加以匡正辅佐,历辅二王,很有政绩因为父去世解除官职又被任命黄门侍郎,兼侍中,任畿内大使,罢免坏的官员,提升好的官员,赏罚分明 游肇是位儒者,时常注重礼教,以法度制裁所纠举的,没有一个不是伤风败俗的他执法仁明公平,断案务求怜悯宽恕尚书令高肇,是宣武的舅舅,百官畏惧,因为游肇的名字与自己相同,想让他改名游肇认为自己的名字是孝文帝所赐,执意不肯,高肇十分恨他,宣武称赞他刚正耿直迁任侍中梁军的主将徐玄明斩杀其青、冀二州刺史张稷的脑袋,率郁州归附朝廷,朝廷商议派兵赴援,游肇上表认为不应使军队劳累去争夺海岛之地,皇帝不采纳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肇,字伯始,孝文赐名焉博综经史孝文初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肇,字伯始,孝文赐名焉博综经史孝文初等到大将军高肇征讨蜀地时,游肇又陈辞请求等待以后图谋,(皇帝)又没有采纳 明帝登位后,升任相州刺史,有很好的政绩游肇处理政事不是很快决断,主管者与谘呈官往返多次,一定穷究事情之理,然后下笔处理尽管宠贵权势请托,他始终不屈服,正直无邪的节操,为当时人敬服到元叉废黜灵太后时,将加害太傅元怿,于是召集公卿聚会商议此事在那时,群官没有不失态变脸色顺从元叉旨意的,唯独游肇高声发言,认为不行,元怿终究没有下到官署处理去世,谥号文贞公游肇外表宽缓柔和,内心刚强正直,特别爱好儒家典籍经传,手不释卷通晓《周易)《毛诗》,尤其精通《三礼》写有《易集解》,撰写《冠婚仪》《白硅论》,诗赋表启共七十五篇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肇,字伯始,孝文赐名焉博综经史孝文初文章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肇,字伯始,孝文赐名焉博综经史孝文初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游肇谦虚廉洁不争逐,曾经撰写《儒巷》,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他清贫寡欲,生活来源凭借俸禄罢了游肇任廷尉时,宣武曾经命令游肇,希望(他对罪犯)有所减罪宽恕,游肇执意不听从,说:“陛下自能宽恕(他们),怎能命令我徇情枉法呢!”他坚持己见就像这样到了明帝初年,参与恭迎的亲近侍从和百官,从侍中崔光以下全都受到加封,封游肇为文安县侯唯独游肇说道:“儿子继承父亲的地位,是古今的常事,因为这一点而获得加封,将怎么自居?”坚决推辞不接受评论者推崇他。

7 扇不在新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庾稚恭为荆州,以毛扇上武帝,武帝疑是故物。

曰:"柏梁云构,

先居其下;管弦繁奏,钟、夔先听其音。稚恭上扇,以好不以新。"庾后闻之,曰:"此人宜在帝左右。"

译文:庾稚恭任荆州刺史时,晋献给晋武帝(

)一把羽毛扇,武帝怀疑是旧的。

说:"柏梁台高

丽,需要

从底下把它建起来;关弦繁复的旋律,需要

和夔那样的乐师先检听它们的声音。稚恭献上的扇子,因为是好的,而不因为是新的。"庾稚恭后来听到这件事,说:"

这个人适合在皇帝的左右。

8 文言文《扇不在新》阅读答案大全

原文

庾稚恭为荆州,以毛扇上武帝,武帝疑是故物①。侍中刘劭曰:“柏梁云构,工匠先居其下②;管弦繁奏,钟、夔先听其音③。稚恭上扇,以好不以新。”庾后闻之,曰:“此人宜在帝左右。”

注释

①“庾稚”句:按《晋书》载,献扇一事出于庾稚恭的哥哥庚怿。庚怿任豫州刺史,曾把白羽扇献给晋成帝。毛扇,羽毛扇。据说原产于江南,后来才传入中原一带,所以能进献给皇帝

②柏梁:柏梁台,汉武帝所筑,在长安城。云构:高耸入云的建筑;大厦

③管弦:乐器。管指管类乐器,弦指弦类乐器。钟。夔(kuí):钟子期和夔,这里指代懂得鉴赏的音乐家。钟子期是春秋时楚人,善听音乐。伯牙弹琴时,意在高山或流水,钟子期都能领会。夔是舜时的乐官。按:这两句说明新的也是旧的。

翻译

庾稚恭任荆州刺史的时候,向晋武帝进献羽毛扇,武帝怀疑是用过的。侍中刘劭说:“柏梁台那样高大的楼台,是工匠先处在里面;管弦齐奏,也是知音的人和乐工们先审察它的音。稚恭进献扇子,是因为它好,不是因为它新。”庾稚恭后来听说这件事,便说:“这个人适合在皇帝身边。”

9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②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⑥,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⑦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⑧,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⑨。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1993年上海古籍版)

[注释]

①孔融字文举,东汉末鲁人,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对曹操多非议,为其所杀。

②李膺字元礼,东汉末清议领袖之一

③俊才:才智出众的人。清称:指有名望的人。中表:指与姑母、舅母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通:通报,传达。

④府君:汉代人称太守为府君。李府君,指李元礼。

⑤君:您,表尊称。仆:我,表谦称。

⑥先君:先人。指前辈,祖先。仲尼:孔子字仲尼。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师资:老师。孔子曾向老子请教。

⑦奕世:累世。通好:通家之好,汉魏以师友为通家。

⑧了了:聪明伶俐。

⑨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一)从文中找出表示人称关系的词。

(二)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人以其语语之

②大未必佳

③韪大踧踖

(三)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四)试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融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一)我君仆其

(二)①前者是名词,话语;后者是动词,告诉 ②长大 ③很

(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韪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其实这个命题并不正确,孔文举在诡辩。

(四)提示:聪明机智、出言不逊、恃才傲物、狂放自大。

陈韪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孔融说这话的反击方法是什么?

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陈韪现在很一般;反击方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李元礼的家里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大家对年仅十岁的孔融竟能这样博学和随机应变感到惊奇。

正在这时一个叫陈韪的人来拜访李元礼。陈韪也是一名有些名气的学者。在座的宾客就将孔融刚才的表现告诉他。谁知陈韪却不以为然,当着孔融的面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虽然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先生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言下之意,陈韪是一个庸才。陈韪被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趣味题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拜访李元礼。在座的宾客对孔融的博学和随机应变都感到惊奇,而陈韪却不以为然,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虽然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我想陈先生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听后半天说不出话来。(《世说新语•言语》)

孔融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让陈韪如此的难堪?

陈韪现在很一般,是个庸才。

[点拨]陈韪说孔融以后未必聪明;孔融反击方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是千年糟粕,还是文化宝典?点评我国古代这几本争议很大的古书

程哥历史观V

原创 · 2022-09-03 09:22 · 历史领域优质创作者

+订阅

删除版在谈这几本书之前,作者想说,一本书就能决定一个民族的兴衰和历史发展吗?显然不能,历史是由无数人用鲜血和智慧共同铸造的,而不是靠一本书或一个人的思想所能决定的。

当你过分迷信一本书或一种学问,并把这本书的作用无限放大后,这本书即便是真的宝典,也会被笼罩上一层玄学、迷信和骗术的色彩。

圣经、古兰经、易经、道德经、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商君书、红楼梦等哪类书不是如此?真正能推动社会发展的是人类自古至今的文化积累,而不是千年之前的陈旧思想。

·是骗术还是哲学之王

《易经》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后世之人靠这本书进行坑蒙拐骗的江湖术士。

作者见过最无耻的一个言论就是说我们能够打跑日本人和西方列强,活得有尊严,靠的全是因为某人精通《易经》里的奇门遁甲,而不是……

如果真的这样,为何后来一夜之间各路算命烧香的江湖混混全部都销声匿迹了呢?

在大环境面前,这些无耻鼠辈怎么不给自己算一卦?

在那短短的几十年我国创造了“两弹一星“,靠的是《易经》?

如果《易经》这本书真的那么牛,我们就不会有近百年的屈辱史,也不会有后来的日本进中国了。

我们只需找几个易经大师算一算,算出敌国的致命要害,一做法,一念咒,一点香就破坏掉了对方的风水,那还要部队和科研机构干什么呢?

至于那些江湖骗子嘴里千年之后的事情,那不是自欺欺人吗?你连当下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还指望千年之后的事情吗?

《易经》是我国刚刚拥有语言不久后几个人共同创造的读物,后世之人却硬将自己的东西强塞到这本书里,有意思吗?

如果真的这样,我们干嘛要研究化学、物理、数学,我们应该将所有精力都用来研究《易经》。《易经》仅仅是一本书,而不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万金油。

《易经》最初的设想和后世之人的解释到底相差了多少又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一本谁也说不清楚的书,真的值得大吹特吹吗?

这本书即不能解决别人的问题,也不能解决其信徒的问题。

《易经》的崇拜者们连一个通俗的标准通行版都写不出来,就像《红楼梦》里的“王一贴”给贾宝玉开的治病药方一样,一个梨,两块冰糖就能包治百病。

你不要问为什么,今天吃不好,明天吃,明天吃不好后天吃,你吃一百年,总有死的时候吧,你一死,你的病不就好了吗?

你吃好了是我的功劳,你没吃好说明你没悟透其中的奥妙,至于你的怀疑,不好意思,这个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你读不懂就再读一百年吧!

对于这些过分吹嘘这本书,并靠这本书来到处骗钱骗色的江湖术士,作者只想说,当初……

如果这些人真牛,当初就不该夹着尾巴做人。

但大环境变了之后,这些个江湖骗子又都出来张牙舞爪、危害……

唐代诗人李商隐写了一首诗叫《贾谊》,内容是这样的: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

·是保守还是包罗万象

看看今天各种价格上万的国学培训班有多少,仅仅两天课程动不动就收费几万、十几万,他们真的就能学到东西吗?

更有甚至者,在某些地方还开设了“小三培训私密班”、“女德班”等低级的玩意,学费动辄几十万之多。

而这些班都是打着国学的名义在教导学员将人性里最恶、最残忍、最卑鄙无耻的东西发挥出来。

将厚黑学、心理学、营销学、宫斗学、害人学等拼凑在一起对学员反复洗脑,让他们从一个个正常的人,变成为了上位可以不择手段的恶魔。

即便这些人靠着这些阴谋诡计取得了地位和财富,她们内心深处真的会幸福吗?这些商学院中的骗子讲师,最喜欢引用的就是《道德经》。

有人说《易经》是万经之母,有人说《道德经》才是人类最智慧的宝典,在这些骗子手里,只要能赚钱,一切都可以变成他们包装的工具。仅仅一个五千字的文章,真的就能包含哲学、养生、兵法、做人做事的各种深奥道理吗?

且不说《道德经》的800多个版本那个才是原创,就是今天我们对道德经的解释,真的是老子写的,或老子原来想表达的意思吗?

《道德经》里“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怎么听都不像是正能量的话。

但在后人的解释里,一个字都有几百个意思。

反正我国古人就是最聪明的,写东西就喜欢写得玄乎其玄,这样不论后人怎么解释,最终解释权都在古人手里。

对比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错误百出的白话著作,我国古人是永远也没有错的,错的永远都是后人自己的愚笨。

牛顿三大定律可以被后来的爱因斯坦所打破,但《道德经》至今无人敢说自己就真正研究透了。

作者搞不懂的是,如果说2000年前人的思想比我们现代人更牛,如果不是后人不断的积累,他们怎么没研究出来飞机、大炮,而我们今天发明了网络了呢?

国外科学家们也没研究这些,人家又是靠什么拿的诺贝尔奖项和搞的哲学呢?

·是帝国之术还是华夏悲哀

其实,作者想说的是两本书,一本叫《商君书》,一本叫《资治通鉴》。如果读者里有真正了解这两本书的,他们可能会被吓出一身冷汗。

我国古代的政治比西方早成熟了一千多年,自秦始皇之后就不再是封建时代,而是帝制时代了。

封建时代的标志是将领土分封给各个诸侯,而帝制时代的核心思想是……

这时皇帝最大的心病不是外敌,而是……

而《商君书》和《资治通鉴》这样的书是古代的帝王之术,就是教给帝王怎么治国的,普通士大夫和平民是没有资格看的。

当我们抛开冠冕堂皇的虚伪来阐述历史时,你会发现历史上的各位帝王都是那么的血腥和残忍,根本没有一个我们想象中的……

当作者翻看了古今中外所有的历史后才发现,谁杀的人最多,谁对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造成的破坏最大,谁在历史上反而……

当我们回过头来再审读《商君书》时,它又有什么错呢?错的始终是人。

这两本书里,将……的精髓书写到了淋漓尽致。同时,这种东西像病毒一样……

·一套古代读书人必读的功名之书

四书五经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套书。且不论这些书是不是真正的经典,但自从这几本书被帝国之家选中当成科举的教材之后,这几本书就已经失去了他们原来的意义了。

《红楼梦》的作者无论是曹雪芹还是其他谁,都是对科举制度和古代官场文化很反感的一个人,他是一个儒学里传统文化的叛逆者。

在前八十回,《红楼梦》的作者一直将人性里最美好的东西都隐藏在一个小小的大观园里,而拒绝所谓的入世为官,更讨厌读什么八股文章。

朱元璋这一创造性的发明,到底是危害了后世千年,还是真的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扬了?恐怕得有读者您自己来下结论了。

但作者本人对程朱理学和禁锢妇女思想的东西是非常反感的。

一个到了民国时期还将人口贩卖合法化,有什么资格嘲笑人家的奴隶买卖呢?发配为奴、官妓、军妓这些公然合法化的东西,难道不是对人文、礼仪最大的讽刺吗?

但在很多人眼里,人家野蛮就是卑劣,自己的那些不堪的过去反而成了崇高的精华。

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明明喜欢将人分为鲜明的三六九等,却总是标榜自己是……

蒙古统治者被人划分为四个等级,满汉之别都被后来的文人百般谩骂,但我们自己古代先贤却把人分为三教九流,这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同样是人,就因为他们从事了不同的职业,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子女晋升途径就会被全部堵死,这不是赤裸裸的职业歧视和……

当所有社会精英都想读懂这几本书,都想着读得万卷书货于帝王家,都想着升官发财,封妻荫子时,谁还去搞科研呢?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里,真正的科研技术反而被鄙视为“奇*巧技”,搞科研的人被称为下九流。

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如果不将科技人员最为尊贵,待遇最高,而是所有精英都一心想……

当我们解释完这几本书之后,读者里很多人会不舒服。这里面有吃江湖饭的骗子,也有靠这些东西生存的各级讲师,更有道貌岸然的各类国学伪君子。

当作者写的东西触及到了他们最本质的核心利益之后,他们就坐不住了。不信,读者您去看评论区,如果没有被屏蔽的话,绝对会比这篇文章更加精彩!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决没有破坏那些有价值的书籍,而是咸阳城有些“术士”,这些人听说秦始皇在寻找关于延长寿命的方法,于是他们就写了一些讽刺秦始皇的书,这可是侮辱皇帝的标准死罪啊!秦始皇能不杀他们吗?能不把那些污蔑他的书籍烧掉吗?之后幸存的一些术士,自然就把秦始皇描写成了迫害文人的暴君。

秦始皇不但没干过损害古籍文献的坏事,反而保护了不少文献书籍。

比如“六国的国史书籍”,秦始皇曾派人精心收藏了起来。

六国被灭后,秦始皇下令搞“文禁”,不许老百姓私自收藏六国的史书,只许官方收藏,并未因六国曾经是敌人就毁掉他们的史书,秦始皇考虑到这是历史记载,对历史要负责,所以说秦始皇还是比较英明的,不是传说中的那种暴君人物。

所以说秦始皇对古籍文献不曾有过损害。

乾隆修《四库全书》,因思想偏见太深,删去了很多珍贵内容,对古籍文献损害巨大。

《四库全书》是乾隆亲自组织人修订的,期间用了10年才完成。

1、因乾隆思想过于封建,他认为只有儒家的内容,值得留存在四库全书中,那些西方的科技内容属于“异端邪说”,可以学习他们的技术,但不能把内容学说记录到四库书籍中。

2、乾隆只允许把少量的农业、医学、天文类科技学说,留存在四库全书中,其它科技学说一概删除不留。

3、乾隆不允许把戏曲、小说类的文艺内容留存在四库全书中。

4、四库全书的部分图文内容,有被删掉或被篡改过。

乾隆的这种封建愚昧思想,可以说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难怪清朝末年我们与西方的差距那么大,乾隆对此事贡献不小啊!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乾隆的修四库全书,很明显谁才是损害过古籍文献的凶手。

有个鲁壁。

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明代为纪念孔鲋保藏儒家经书的功绩而刻制鲁壁碑。

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将他的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史称恭王。鲁恭王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