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一语最早见于那部古籍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一语见于汉代 班固《后汉书 李固传》,是李固说的话。
原文:
昔昌邑之立,昏乱日滋,霍光忧愧发愤,悔之折骨。
自非博陆忠勇,延年奋发,大汉之祀,几将倾矣。
至忧至重,可不熟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
意思:从前霍光迎立了武帝的孙子昌邑王贺,国家黑暗混乱不断滋生,霍光忧虑而且羞愧,后悔至极,只一百天,就把昌邑王贺废掉了。
如果不是霍光忠心勇义,再迎立戾太子的孙子病已即宣帝,大汉恐怕早就岌岌可危了。
最为忧虑与重要的事(指立太子),怎么可以不深思熟虑!这么多的事,只有这件事是最大的。
国家的兴衰,全都在此一举。
扩展资料:
霍光废昌邑王贺立宣帝:
汉昭帝死,无子,此时武帝的儿子只有广陵王胥在。
霍光说广陵王曾经犯罪给先帝废掉的,不可立。
迎立了武帝的孙子昌邑王贺,一百天,把他废掉了。
再迎立戾太子的孙子病已,改名为询,这个便是宣帝。
宣帝立,大权还在霍光之手。
宣帝年少时,因戾太子之故,系掖庭诏狱,几乎丧命。
幸而掖庭令丙吉保全他,后来替他娶了个许广汉的女儿。
宣帝在民间,就依靠他的外家史氏和丈母家许氏。
即位之后,把许氏立为皇后。
霍光的夫人名显,想把自己的女儿立做皇后,听得大怒。
趁许皇后生了太子,就是元帝。
教一个女医生,进毒药把她药死,霍光的女儿就立做皇后。
霍光死后,宣帝渐夺霍氏之权。
霍光的儿子禹,侄孙云、山,相对而泣,霍光的夫人也急了。
就把当初谋弑许皇后的事情告诉他们,他们大惊道:这是灭族的事,如何使得。
于是就有反谋。
事情发觉,都给宣帝杀掉。
霍皇后也废掉。
按霍光的废立,向来读史的人都说他大公无私。
把他和伊尹并称,谓之“伊霍”。
摘 要:引用典故是古诗文中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分为明引和暗引。对于明引,人门容易看出来。而暗引是剪截古事古语,甚至是只融化为一个词或词组,这就易使人们误解文意。文章指出了《二十四史全译・晋书・第三册》翻译不当或错误的地方十二处,提醒读者准确理解典故和古诗文。 关键词:暗引典故 《晋书全译》 误解 古诗文中经常引用典故。《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典故的解释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1]《汉语大词典》对典故的解释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2]引用典故有明引,有暗引。明引是指出古事或指明古语的出处,人们容易看得出来。如: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司马迁《报任安书》)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荀子《劝学》) 暗引则不指明出处,讲究剪截融化。所谓剪截融化就是裁取古事古语并加以改易,使之适合作者自己的本意和对仗严切等方面的需要。如: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王勃《滕王阁序》) 或者如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说的“有时候甚至把典故只融化成一个词或词组,表面上就更看不出有什么出典,但是作者却是有意识地在用典”[3]。如: 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王勃《滕王阁序》) 意思是遥望太阳下的长安,手指云中的吴会。但这里其实是用了典故。《晋书・陆云传》记载,陆云与荀隐相遇,互通姓名,陆云自称“云间陆士龙”(陆云是云间人,即现在的上海市松江区,古属“吴会”),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荀隐是西晋首都洛阳附近的人,“日”隐喻首都洛阳)。这里就是不知道典故的出处,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也是可以的。但有些时候,如果不知道这些词语实际上是浓缩了的典故,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就容易误解文意。如:《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吾荷国恩,年宦已极,启足归泉,无所复恨。”《二十四史全译》翻译为:“我蒙受国家之恩,年龄和官职已经极高,现在迈步往黄泉路上走,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把“启足”翻译为“迈步”,显然没有认识到“启足”是用了典故。“启足”是开启衣被查看手足,后世指善终,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朱熹《四书集注》:“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4] 我们用《二十四史全译・晋书・第三册》里面的误译来说明准确识别和理解暗用典故的重要性。《二十四史全译》是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重点项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规划重点项目。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出版。绝大部分译文准确、流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晋书》包含大量的章表奏启,多用骈文,文字艰深,经常暗用典故。这些地方的翻译容易出错。举例如下: 1《卷六十二・列传三十二》(1429页) (原文)若必月旦,则颜回食埃,不免贪污;盗跖引少,则为清廉。 (译文)如果一定要按月品评人物,那么颜回俸食少,不免贪得卑下;盗跖任官时短,则成了清廉之士。 这里没有认识到“颜回食埃”和“盗跖引少”用了典故。“月旦”泛指评论。应译作:如果一定要加以评论,那么颜回吃沾有尘埃的食物,不免被认为贪得卑下;盗跖分赃时拿得少,则成了清廉之士。《孔子家语・卷五・在厄》记载颜回吃掉孔子沾染了尘埃的饭食,子路发现了,误认为颜回贪而不廉。“盗跖引少”出自《庄子・外篇・�l箧》,即所谓“盗亦有道”,盗窃时勇敢而分得少,才能成为大盗。 2《卷六十四・列传三十四》(1454页) (原文)故华元厚葬,君子谓之不臣;嬴博至俭,仲尼称其合礼。 (译文)因此华元厚葬,君子认为不合身份;嬴博极俭,仲尼称赞他符合礼仪。 这里没有认识到“华元厚葬”和“赢博至俭”都用了典故。应译作:因此华元厚葬其君,君子认为华元没有尽到臣子的规谏的道义;季札把儿子葬在嬴博之间,仲尼称赞他符合礼仪。《史记・宋微子世家》:“二十二年,文公卒,子共公瑕立。始厚葬。君子讥华元不臣矣。”《说苑・卷十九》记载楚国的贤人季札到齐国出使,其子死于齐国的嬴博之间,就葬在那里,葬礼简单合礼,“孔子曰:‘延陵季子于礼其合矣。’” 3《卷六十七・列传三十七》(1508页) (原文)敦大逆,宜加斫棺之戮,受崔杼之刑。 (译文)王敦大逆不道,应该掘棺戮尸,依崔杼那样处理。 这里没有认识到“受崔杼之刑”用了典故。应译作:王敦大逆不道,应该掘棺戮尸,像春秋时齐人对待崔杼那样。“戮尸”就是挖坟开棺,将尸体枭首示众。《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春秋时齐国权臣崔杼杀害齐庄公,后崔杼被齐人戮尸。 4《卷七十・列传四十》(1590页) (原文)乃崎岖寇难,契阔艰虞,匪石为心,寒松比操。 (译文)在外患内乱中崎岖前行,在艰险中历尽离散,心比石坚,操比寒松。 这里没有认识到“匪石为心”用了典故,应译作:具有不像石头那样可以转动的坚定不移的心。《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孔颖达疏:“言我心非如石然,石虽坚尚可转,我心坚,不可转也。” 5《卷七十一・列传四十一》(1594页) (原文)昔宋杀无畏,庄王奋袂而起,衣冠相追于道,军成于宋城之下。 (译文)以前宋杀无畏,庄王拍案而起,士族士绅相追于道,在宋城之下排列好军阵。 “衣冠相追于道”是“剑及屦及”(又作“剑及履及”)的改写,非“士族士绅相追于道”。《左传・宣公十四年》记载宋国杀了楚国的使者无畏,“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言楚王急欲出兵为使者报仇,迫不及待地跑出去,捧鞋的人追到窒皇之路,捧剑的人追到寝门之外,驾车的人追到蒲胥之市,才追上他。 6《卷七十四・列传四十四》(1645页) (原文)有人伦识鉴,拔才取士,或出于无闻,或得之孩抱,世人方之许、郭。 (译文)善于品评鉴别人才,选材取士有的出自默默无闻的平常之家,有的在幼年就得到赏识,当时的人们把桓彝与许迈、郭璞相提并论。 “许、郭”应指许劭和郭太。二人均善于鉴识人才。《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后汉书・郭太传》:“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许迈和郭璞都是西、东晋之交的人,都喜欢寻山访道,追求长生,不以“有人伦识鉴”出名。 7《卷七十八・列传四十八》(1751页) (原文)圣上宽明,宰辅含弘,虽射钩之隙,赏之故行,雍齿之恨,侯之列国。 (译文)圣上宽弘明达,宰辅胸襟博大,即使有射中带钩的仇隙,奖赏照样赐予,有雍齿那样的怨恨,照样封为列侯。 这里没有认识到“雍齿之恨”用了典故。“雍齿之恨,侯之列国”应译作:即使像刘邦对雍齿有切齿痛恨,也照样把仇人封为列侯。《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刘邦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功臣们争功,疑惧不安,张良劝说刘邦急封多次反叛窘辱刘邦而后归附刘邦的雍齿为侯以安众心。 8《卷七十九・列传四十九》(1792页) (原文)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或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 (译文)虽然种植的情趣不很高远,但还是要教育子孙有淳厚退让之风。有时因为狂放,或许让他们举鞭策马,与万石的风度相似。 这里没有认识到“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用了典故。后半句应译作:有时子孙轻薄,希望让他们学习万石君石奋的儿子石庆举起马鞭数马的数量后才告诉皇帝马的数量的谨慎的作风。“万石”指西汉万石君石奋,与其四子均官至二千石,故以万石为名。《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非“举鞭策马”。 9《卷八十七・列传五十七》(1943页) (原文)景、亳垂统,本吞燕之开基。 (译文)景、亳承袭帝位,靠的是兼并的开创之业。 原文标点应作:景亳垂统,本吞燕之开基。应译作:商朝帝王把帝业传到后代,靠的是先祖高辛氏与简狄所生之子契开创的基业。景亳是地名,为商都,在今山东曹县。传说简狄吞吃了燕子遗下的蛋而生了契,契即殷商的始祖。 10《卷八十八・列传五十八》(1960页) (原文)殷若复尔,恐招华士之诛,故不敢不至也。 (译文)刘殷如果再像以前那样,恐怕要招致华士的诛罚,所以不敢不来。 “恐招华士之诛”非“恐怕要招致华士的诛罚”,应译作:恐怕要招致像太公望对华士一样的诛杀。《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齐国隐士华士自己耕种而食,织布而衣,不出仕,隐居山林,姜太公望认为他无益于国,把他杀了。 11《卷八十九・列传五十九》(1971页) (原文)愿明公思高祖纳娄敬之策,悟张良履足之谋,远临深之危,保泰山之安。 (译文)愿明公思考高祖接纳娄敬的计策,领悟张良为人穿鞋的谋略,远离面临深谷的危险,确保泰山般的安稳。 前两句应译作:愿明公思考汉高祖接纳娄敬迁都的计策,迁移都城;领悟张良踩刘邦的脚示意封韩信为齐王的谋略,封赏成都王�濉#ㄒ蛭�当时成都王�迨屏�很大,威胁朝廷。)汉高祖六年,刘邦建都洛阳,娄敬劝说刘邦“都关中”,刘邦“即日驾,西都关中”(《史记・留侯世家》)。本文非用张良为圯下老人穿鞋的典故,为老人穿鞋,算什么谋略呢?《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平定齐地后,派人请求汉王刘邦封自己为临时的齐王,刘邦正要生气,张良“蹑汉王足”,示意刘邦当时控制不住韩信,于是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12《卷九十・列传六十》(1989页) (原文)元帝比少康之隆,处仲为梗,海西微昌邑之罪,元子乱常。 (译文)元帝追求少康的兴盛,处仲从中作梗,海西察办昌邑的罪行,元子扰乱纲常。 应译作:晋元帝司马睿像夏朝的少康中兴夏朝一样中兴晋朝,但王敦叛逆;海西公没有西汉昌邑王一样的罪过,但是桓温废掉海西公,立简文帝。王敦字处仲,晚年叛逆。桓温字元子,为东晋权臣。西汉霍光废掉昏乱的昌邑王,立汉宣帝。桓温伐燕失败,为树立权威,效法霍光,废无罪的海西公,立简文帝。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90页。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二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年版,第114页。 [3]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68页。 [4]朱熹:《四书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页。 (杜恒联 山西临汾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041000)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姜」姓。
以国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与许国,称为许文叔。
旧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
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前533年迁都叶,前524年迁都白羽 ( 今河南西峡县 ),前524年迁容城 ( 今河南鲁山县 )。
战国初为楚国所灭,其后代逐有「许」氏。
二 ; 传说帝尧时许由的后代。
历史上并无证实记在此人,为神话人物。
家族名人
许由 字武仲,生卒年不详。
上古之高士,阳城槐里人。
据传帝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于箕山;尧又欲官之,由谓其言污耳,乃洗耳於颍水之滨。
死后,葬於箕山顶,尧号为「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
许慎 (58?~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
性淳笃,少博学经籍,师事贾逵,专攻古文经学,时人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官至太尉、南阁祭酒。
著有五经异义,今已亡佚。
又著有说文解字十四卷,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
许景澄 (1845~1900)字竹筠,清浙江嘉兴人。
同治时进士,授编修。
光绪年间出使日、俄、法、德、义、奥等国,庚子时官至吏部侍郎。
后因诋斥义和团,触怒慈禧太后,被杀,后得昭雪,追諡文肃。
著有外国师船图表等书。
许世友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功臣,传少林寺出身。
地望分布:河北高阳郡,河南汝南郡。
许姓起源参考之二
许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五,在台湾排名第十一。
许姓出自姜姓,许姓的始祖是许由,他是炎帝的后代。
许由是帝尧时期一位十分有名的贤士,尧因为他的贤德而想要把帝位传给他,但许由不肯,并且逃到箕山隐居。
后来,尧又想邀请他做九州的长官,他就跑到□水边洗耳朵,表示不愿意听。
许由的后代,就世代居住在许昌。
到周武王时,许由的后裔姜文叔被封在许,建立了许国,春秋末期,许国被楚国所灭,许国的国人就有一些用国名自己的姓氏,从此姓许。
发展和演变:许姓最初在河南发展,战国时因为战乱,开始向四周迁徙,发展到了山西,湖北,湖南,河北。
到汉代,又扩展到安徽,山东,陕西,云南,江苏,浙江。
唐朝初期,河南的许姓开始有人进入福建,到宋末,已经发展到广东。
明朝,福建许姓有人移居台湾,更有一些,迁入湖南,广西,福建等地,并且融入当地的少数民族,如侗族,壮族,土家族等。
许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许昌,容城,高阳,汝南,长乐,新城,善里,安定,庐江,长安,昌邑,昆明,会稽,谯郡,安陆,晋陵,中山,太原,长沙等。
许姓起源参考之三
我们在地图和很多书籍中可以看到,有些地方的名称是和一些姓氏的来历有关的。
比如萧县、上蔡县,它们和萧姓和蔡姓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今天我们向您介绍的许姓,它的发源地就在许昌,可以说,许姓的始祖许由和文叔,他们都在许昌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历史的足迹。
在众多姓氏中,许姓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姓氏。
它的起源至今已有四千多年了。
说到许姓的起源,在《庄子逍遥游》、《荀子成相》以及《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众多古籍中,都提到了许由其人以及有关他的传说故事。
在上古的尧舜时期,有一位高士叫许由,是昆吾族部落的首领,他以农耕而食,重义轻利,从而广有贤名,尧帝知道后,要把君位让给他,许由不愿做官,就逃到箕山下隐居起来,尧又请他做九州长,他又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种话,最后尧才把君位传给了舜,几千年来,尧舜禅让的千古美谈,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
在姓氏专著《急就篇》中,就把许由作为许姓的开山始祖。
据记载,许由带领着他的部落族人主要在今天的许昌市鄢陵县和登封市的箕山一带生活,从此,源自许由的这一支许姓后人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另据《姓氏考略》和《姓源韵谱》记载,另一支许姓的祖先是源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伯夷。
许姓是炎帝神农氏之后,到了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分封诸侯国的时候,周武王把伯夷的后裔文叔封于许地(现许昌市),建立了许国,由于许国比较弱小,经常被郑国和楚国所威逼,所以它的都城就不断地迁徙,到了公元前506年,战国初期的时候,许国就被楚国所灭,许国的子民为了怀念自己的祖国,就以国为姓,从此就姓了许。
现在看来,无论是源自伯夷还是许由,许姓的历史都有数千年了。
而这两支许姓的祖先,也同样有着辉煌的历史。
有意思的是,这两支许姓的发源地,都在许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在中国的历史上,许姓名人为数众多,战国时有一位农家叫许行,他是楚国人,跟随他的数十名学生都身穿布衣,自食其力,以织草鞋,席子为生。
许行主张人人必须劳动,任何人都不能例外,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农民的一种朴素的理想。
东汉有一位著名的文字学家叫许慎,他集古文经学之大成的著作《说文解字》,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
在《说文解字》叙中许慎写到:“曾曾小子,祖自炎神……自彼徂召,宅此汝滨”。
意思是我这个许家的曾孙小子,祖先是炎帝神农……我祖上自许昌迁往召陵,从此就居住在汝水之滨。
短短数语,许慎就把他祖先的来历和迁徙的情况说的清清楚楚。
许姓人氏早期在河南境内繁衍生息。
战国后期开始向山西、湖北、湖南等地迁移。
到了汉代,许姓人氏已发展到今天的安徽、山东、陕西和云南、江浙等省。
唐初,陈政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氏将佐随同前往并在福建安家落户。
到了明代,就有许姓人氏从福建开始向台湾迁移。
明代的永乐年间,有许氏的族人叫许冲怀和许申二人,带领着许氏就入台了,到了台湾的台南,开荒种地,创立家业。
到了清代的康熙元年,又有一支许姓从泉州漂洋过海,到了台湾的新竹、彰化这里来开荒种地,建立祖业。
如今,许姓人氏在台湾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发展,已从最初的居住地新竹、彰化等地发展到台南、嘉义、台中、台北等地。
据统计,在台湾一千多个姓氏中,许姓被列为第十一位大姓。
不都是,黑颈鹤、白头鹤、丹顶鹤、白鹤、赤颈鹤是一级。
中国有 9种鹤类 ,白头鹤、丹顶鹤、白枕鹤、灰鹤、黑颈鹤、白鹤、赤颈鹤、沙丘鹤、蓑羽鹤。
1灰鹤:
灰鹤是大型涉禽,略大于白头鹤,略小于白枕鹤,全长约1100 mm;全体灰色,头顶裸出部分红色,两颊至颈侧灰白色,喉、前颈和后颈灰黑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色。栖息于多草丘和水洼地的沼泽草甸中。杂食性,但以植物为主,包括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喜食芦苇的根和叶,夏季也吃昆虫、蚯蚓、蛙、蛇、鼠等。是世界上15种鹤类中分布最广的物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
在中国其繁殖地主要在北方。繁殖方式为单配制,但不稳定,丧失配偶会很快找到新的配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黑颈鹤:
黑颈鹤是大型涉禽,身长115~120cm,体重535kg。全身灰白色,颈、腿比较长,头顶皮肤血红色,并布有稀疏发状羽。除眼后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为中国所特有的珍贵鸟类。
3丹顶鹤:
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象征,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叫仙鹤、白鹤(其实白鹤是另一种鸟类)、鴜鷜,中国古籍文献中对丹顶鹤有许多称谓,如《尔雅翼》中称其为"仙禽",《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胎禽"。
分布范围:内蒙古达来诺尔、乌拉盖、科尔沁、呼伦湖、辉河、嘟噜河下游、迎春、小兴凯湖、兴凯湖、吉林向海、莫莫格、辽宁辽河三角洲、河北北戴河、河南黄河故道、山东长山列岛、寿光、昌邑、潍坊青岛、平邑、汶上、费县、江苏盐城、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灌江、如东、上海、河南庞寨、山东日照、云南昭通、中甸、帕。
4白枕鹤:
该鸟为稀有的笼养观赏鸟类,主要繁殖在黑龙江、吉林等省或更北的广大地区,冬天部分迁徙到江苏、安徽、江西等省的湿地越冬。白枕鹤为国家二级保护珍禽。白枕鹤体形与丹顶鹤相似,略小于丹顶鹤,而大于白头鹤。
5白鹤:
白鹤,大型涉禽,略小于丹顶鹤,全长约130cm,翼展210~250cm,体重7~10kg;头前半部裸皮猩红色,嘴橘黄,腿粉红,除初级飞羽黑色外,全体洁白色,站立时其黑色初级飞羽不易看见,仅飞翔时黑色翅端明显。虹膜-**。幼鸟金棕色。白鹤在中国文化中也是长寿的象征。广东省珠海乡民有专门的“耍白鹤”活动。迁徙经由中国东北,冬季有2000多只聚于鄱阳湖及长江流域的湖泊越冬。习性:于鄱阳湖以水位下降后露出的植物球茎及嫩根为食。
6赤颈鹤:
赤颈鹤(Sarus Crane)全身羽毛大致呈浅灰色,成鸟颈部裸露红色的皮肤。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为黑色,白色而修长的内侧飞羽垂直的覆盖着尾部。嘴灰绿而脚粉红。赤颈鹤栖息于多草的田坝、沼泽湿地及森林边缘。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7白头鹤:
白头鹤亦称锅鹤、玄鹤、修女鹤,是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数量较多、较常见的一种鹤。野生数量7000多只,已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是中国一类保护动物。它体型娇小,性情温雅,机警胆小,不易驯养。它除了额和两眼前方有较密集的黑色刚毛,从头到颈是雪白的柔毛外,其余部分体羽都是石板灰色。
8蓑羽鹤:
蓑羽鹤属于中型涉禽,是世界现存15种鹤中体型最小的一种,成年蓑羽鹤身高在98厘米左右,体型异常纤瘦,体长76厘米左右。体羽以石板灰色为主,背部具蓝灰色蓑羽。颊部两侧各生有一丛白色长羽,蓬松分垂,状若披发。前颈和胸部羽毛黑色,上胸黑羽延长呈披针状。蓑羽鹤分布于北非、西古北界的东南部至中亚及中国。栖息于沼泽、草甸、苇塘等地。以水生植物和昆虫为食,也兼食鱼、蝌蚪、虾等。蓑羽鹤性羞怯,不善与其他鹤类合群,每多独处。其举止娴雅、稳重端庄,故又名“闺秀鹤”。飞行时呈"V"字编队,颈伸直。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9沙丘鹤:
沙丘鹤又叫棕鹤或加拿大鹤,是大型涉禽,体长100~110厘米。通体的羽色均为灰色而缀有褐色,下体稍淡。前额、眼先和头顶的前部都有裸露的皮肤,呈鲜红色,被有稀疏的象头发一样的刚毛。颏部和喉部为白色。初级飞羽为11枚,第三枚最长,飞羽的内为黑褐色,三级飞羽延长成弓状,羽端的羽枝分离,覆盖在尾羽上。尾羽为12枚,短而直。长腿几乎为黑色。
分布状况:1981年迷鸟有至江苏(射阳),于浙江及江西鄱阳湖也有迷鸟出现。 习性:栖居于有草苔原带及河流、沼泽及湖泊边的草场。
彭姓起源参考之一
彭氏字辈:
某支彭氏字辈:应道玉福安,尚正启祖荣,安贞维元传。(传)家敦孝友,开国显忠良。大业光昭代,鸿勋殿楚邦。(邦)泰民康宁,恩宗永世昌。华富贵美德,天顺耀宪章。
湖南衡山彭姓保公房辈分字行:祖宗培植厚,兰树立庭芳,立德通经学,诗书绪以长。本房辈分字行:光承选缔泽,代有士名扬,忠孝维国政,相传继永昌。濠头房:智勇仁为达,福从大德生,前卿共自远,继善必其诚。贺家仲房:友子大曰鼓,芳应均思成,世启家庐远,名扬祖宗荣。湘潭中路铺房:友子大曰鼓,芸应均思成,世应家庐远,名扬祖宗荣。杨子坪房:江右贻谋远,秋堂继起兴,后来宜萃芳,各位振而升。林子冲房:盛世明良会,忠臣起若云,衡湘金玉秀,积庆肇元勋。
湖南湘潭彭氏字辈:思祖惟文太,宗兴伍百年,念征有杰士,述信继商贤。续修辈分字行:安福源流远,中湘世泽绵,诗书昌令绪,孝友绍家传。
湖南益阳彭氏派语:海岳风云会,中原气象雄,星罗如翼轸,才敏咏霓虹,宦籍同江右,声香荐阁东。钟灵观后进,黼黻赞前勋。
湖南浏阳沙溪河江彭氏字辈派行:汝永士名声振,文先人万邦兴,家傅传孝友,树立显朝廷,善良民之庆,厚道德乃成,继锡能长远,祖业应大增。
四川简阳彭姓乾隆十八年辈分派语:钟国家良彦,育君亲手臣。同治二年续修50字:元善成正远,大德定光乾,朝廷尚进举,荣华富贵先,有为增学宪,其才在尔全,志士兴万美,怀道安邦权,天开文远日,宗功永久传。
信述堂彭氏派语:寿考肇祥,厥志丕彰,人才蔚起,望重南湘,国之上瑞,家运维光,元本忠孝,世绪孔长,承先启后,振纪立纲,修齐平治,树德扬芳,式诒有壳,继述永臧,积善笃庆,福禄尔康。
历史来源
一: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大彭为商代的诸侯,大彭国在江苏徐州氏。其后有彭氏。一说大彭即为「彭祖」。
二:为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据《晋书》所载,安定胡水胡有彭氏。又据《姓氏考略》云;西羌,南蛮皆有彭氏。
家族名人
彭祖 尧的臣子籛铿。陆终氏第三子,帝颛顼之孙,历虞夏至商,相传活了七、八百岁。因封於彭城,故称为彭祖。后世用以比喻长寿。
彭蒙 战国齐的隐士,田骈之师,思想与庄子的齐是非说相近。
彭越 字仲,昌邑人。为汉初功臣。佐高祖定天下,封梁王。后因人告他谋反而被杀,被刘邦诛杀他的三族。
彭绍升 字允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及二林居士,际清是他受菩萨戒的法名。江苏长洲县人。清代著名的居士。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及第,授县官,辞不就。因结织罗有高与阅读明朝高僧紫柏的全集,受到感动而归心佛法,尤深信净土。他在净土教义上除莲池外,最推重省庵。平日常闭关念佛,发愿回向。著有一行居士集、居士传、阿弥陀经约论、一乘决疑论等。对清代净土信仰的推展有重要的影响。
彭德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之一,骁勇多智,曾领导朝鲜战争,为一代伟人。
地望分布:甘肃陇西郡,江西宜春郡。
彭姓起源参考之二:彭氏与武夷
提起彭姓始祖,人们自然联想到寿高800的彭祖。几千年来,彭姓子孙都认为自己出自这位亘古以来独一无二的人瑞。据史料记载,彭祖姓名铿,是上古时期部落首领陆终氏的第三个儿子,擅长养生之术,尧帝时,因铿向尧进献长寿之羹,获得尧的赏识,被封为大彭,故称彭祖。从此以后,彭祖的子孙后代皆“以国为姓”,开始了彭姓。
福建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彭汝茂:现在的徐州,历史上叫彭城。彭城是尧帝赐封的,赐封的是因为彭祖的贡献,所以封为彭城。
商末时,纣王为求长生不老,派人窃取了彭祖的长生秘诀,为独占此术,阴谋害死彭祖。为躲避灾祸,彭祖只好离开彭城,云游天下。
福建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彭汝茂:彭祖晚年不得志,所以带领两个小儿子跋山涉水来到现在的武夷山。彭祖从徐州来了之后,当时的年代,这个地方洪水泛滥、野兽出没,荒无人烟,彭祖和他的两个小儿子彭武、彭夷首先疏浚河道,拓宽河床,让洪水顺流而下。随之开荒造田,发展农业文明。
由于彭祖父子三人诛草拓荒,开发武夷,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倍受后人的崇敬。
福建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彭汝茂:现在的武夷山为什么叫武夷山呢?是因为我们当地人为了纪念彭祖和他两个儿子开山有功,所以用他两个儿子的名字彭武,彭夷各取一个字,称为武夷山。
因为历史久远,有关彭祖父子隐居幔亭,开发武夷的种种说法已难以考证,但武夷山的彭氏后裔都乐于接受这些美丽的传说。显然,他们希望借助彭祖这位长寿之神寄托宗族繁衍,五谷丰登的良好愿望,用彭武、彭夷开辟武夷的大无畏精神激励本族子弟进取向上。
根据崇安的史志,彭氏从中原迁入武夷山有文字的记载,始于唐代的彭迁。祖籍江苏镇江的彭迁是唐朝的开国功臣,青年时曾辅佐秦王李世民平定隋末之乱,建立了赫赫战功。彭迁年迈退休后,不图个人的安逸享受,来到武夷山的吴屯定居。彭迁为人豪爽,他把朝廷赏赐给他的钱财,金帛捐献出来,募集大批流民拓荒造田、引水灌溉,使得吴屯一带阡陌纵横,沃野连片。自彭迁定居吴屯之后,彭氏宗族繁衍,人才辈出。在1400年间,仅地方志记载的有功名者就达近百人。如北宋的特科状元彭路,南宋的诗词名家彭奕;清代杰出的外交官彭光誉等人。明末,武夷山的彭氏后裔开始迁居台湾和海外。目前彭姓在台湾属于第31大姓,其主要分布和居住在新竹和苗栗两县。
福建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彭汝茂:彭祖的后裔有很大的特点,吃苦性强,创业性也很强。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台湾的彭祖后裔最近几年不少回来寻根问祖,来到武夷山,来到福建。
彭姓起源参考之三
彭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九,在台湾排名第三十五。彭姓出自黄帝,关于彭姓的起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彭姓是黄帝的后代祝融的后裔。祝融的后裔有八种姓氏,彭姓就是其中的一种,其他还有象董,秃,己,曹之类。第二种是说,彭姓是祝融的弟弟吴回的后代。吴回的儿子陆终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三个受封于彭,传说他因为献了一碗野鸡肉汤给上帝,上帝很高兴,就赐他长生不老。据说他一共活了八百岁,被后人尊称为“彭祖”。彭祖建立了大彭国,后来被商高宗武丁所灭,后人就以彭为姓,从此姓彭。发展和演变:彭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古时候,匈奴,南蛮,西羌等少数民族都有彭姓,后来有一些就融入了汉族。彭姓最早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发展,主要在湖南,湖北一带,到晋朝,已经发展到山东,陕西,甘肃,江西,四川,福建等地,宋英宗时,彭姓首次进入广东,并在清代迁入台湾。彭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淮阳,陇西,宜春,昌邑,豫章,广汉,崇安,阳夏,安定,瀛州,庐陵,浦口,漳州,泉州,梅州等。
关于彭姓的起源,历来的考据十分翔实,所以后世姓彭的人士都可以脉络分明地找到自己家族的来处。这份幸运,当然也是拜彭祖之赐。
彭姓的来龙去脉,各种古籍的有关记载很多,其内容则不外以下数种:
《姓纂》:“大彭为商诸侯,以国为姓,盖陆终第三子彭祖即大彭也。”
张澍所著《姓氏五书》:“颛顼曾孙祝融之弟吴回,生陆终,陆终子六人,其三曰�2055,为彭祖,封於大彭。”
《郑语》:“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
《姓氏考略》:“望出宜春,又,安定胡永胡有彭氏,见《晋书》;又,西羌南蛮皆有彭氏。”
由此可见,汉族的彭姓是颛顼帝的嬴姓之后,颛顼是黄帝轩辕氏的孙子,他的后代,是汉族的主要组成分子。传到其曾孙辈的时候,有重黎和吴回两兄弟先后当了“祝融”,也就是专门掌管祭火及用火的官,对于整个民族的演进极有贡献。吴回的一个叫做陆终的儿子,总共生了6个儿子,其中的老三名为�2055,就是活到800岁高龄的彭祖,算起来是颛顼的第五世孙,由於他的封地是在大彭,所以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地命氏”,而中国也开始有了“彭”这个姓氏。如此看来,彭姓的历史悠久,是不容置疑的。
彭姓,是发源于4000多年以前的殷商诸侯国大彭,当时的大彭,就是现在江苏省的铜城县,迄今铜城县的西边还有一座大彭山,足见其渊源。当然,后世的彭姓人士,最初应该都是从江苏的铜山分支出去,然后在各地分别繁荣茁壮的。
殷商之际的彭姓名人,实际上不仅仅是彭祖一人,另外,还有一位曾谏其君不听而投水死的殷大夫彭咸,也被后世列为人臣的楷模。
秦汉之际,彭氏也是文人名士辈出,其中又以曾经辅佐汉高祖刘邦得天下的大将彭越,最为有名,他曾先后在汉高祖收魏、定梁、灭楚的战事中,多建奇功,后来并被封为梁王,真可以说是显赫一时。
殳作为姓,读法为shū。
殳是汉语三级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持锤棒一类的器具。殳的本义一般认为是一种兵器,无刃,有棱,主要是撞击用。殳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92。用殳作意符的字大都与手的动作有关,如殴、杀、毁。
金祥恒《续甲骨文编》殳字条下收有此字,释为殳,古兵器殳已经发现。1977年9月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有七柄自铭为殳的兵器,而为了解古殳的形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此七柄殳的秘和附加物都保存很完整。
殳古籍解释
㠯杖殊人也,杖,各本作杸。依《太平御览》正,云杖者,殳用积竹而无刃,《毛传》殳长丈二而无刃是也,殊,断也。以杖殊人者,谓以杖隔远之。《释名》,殳,殊也,有所撞挃于车上,使殊离也。殳、殊同音,故谓之殳,犹以近穷远谓之弓也。
殳以积竹,以积竹者,用帻竹为之。《汉书》,昌邑王道买积竹杖。文颖曰合竹作杖也,竹部曰籚,积竹矛戟矝也。木部曰欑,积杖杖也。秘,欑也。《考工记》注曰,庐谓矛戟柄,竹欑秘。凡戈矛柄皆积竹,而殳无金刃,故专积竹杖之名,庐人为之。
本文2023-08-06 13:39: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