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以古为镜”的具体史实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唐太宗“以古为镜”的具体史实是什么?,第1张

唐太宗强调以史为鉴,不仅收到了警钟长呜的效果,而且有时候简直是立竿见影。贞观元年(627年),他想营造一座宫殿,木材石料都准备好了,这时突然想到秦始皇因广营宫室而引起天下怨恨,民众竞相反叛的情景,于是借鉴秦朝历史而终止修建。前赵刘聪打算给刘皇后兴建凰仪殿,廷尉陈元达谏阻,聪大怒,下令杀陈元达,这时刘皇后手疏苦谏,言辞甚切,聪遂怒解而甚羞愧。太宗世民于贞观十六年(624年)在蓝田买了木料,将要建造一座宫殿,恰好这时他读到《刘聪传》中的上述故事,于是遥想刘聪的故事,取消了重新建造宫殿的打算。这两件事说明,历史对世民奢侈浪掷的抑制作用,与张玄素谏修乾阳殿的回天之力有异曲同功之妙。

  张玄素谏修乾阳殿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贞观四年(630年),粮食丰收,米价大跌,社会比较安定,颂扬之声渐多。这年六月,唐太宗下令调集士兵去修建洛阳的乾阳殿,准备到洛阳巡视。诏令刚刚发出,从侍御史提升为给事中的张玄素便上书劝谏说:如今百姓在乱离之后,财力凋敝,生计未安,三、五年间恐难恢复,陛下怎能去营建尚未巡幸的洛阳宫殿呢?臣曾见隋室大造宫殿时,大木头从豫章(今江西省地区)采来,两千人才运一根木头,车轮用铁皮包着,走一二里路就被磨破,另有数百人带着铁皮轮跟在后面替换,一天走不到二三十里,一根木头约要用数万民工方能运到洛阳,其余开支更不计其数。陛下如今国力远不如隋朝,要驱使满身伤痕的百姓去干当年隋朝所以灭亡之事,这不是比隋炀帝还不如吗?唐太宗读到他不如隋炀帝的话,大为恼火,把张玄素叫来质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和夏桀、殷纣比较如何?张玄素回答说:如果动工修这个乾阳殿,也一定会天下大乱的。李世民听到一个乱字,不禁惊了一身冷汗。他深知隋炀帝无休止地劳役百姓,终于自取灭亡。于是他对大臣们说:我想得不够成熟,没有想到会引起这样严重的后果。张玄素说得对,所有工程一律停止。以后到洛阳即或露宿,也无不可。他不但下诏取消修建洛阳宫,还赐给张玄素彩帛一百匹。事后魏征赞叹说:张公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广博。但主要还是隋炀帝的灭亡给唐太宗敲响了警钟。

  隋炀帝有一个嗜好就是巡游。他在位的十三年中,留住在京都的时间非常有限,经常携带着数十万军队,大批官员,后妃公主,僧尼道士,时南时北,四处巡游,所经之处,沿途数百里内都要供给洒肉,弄得是家家鸡犬不宁。这个情况,唐太宗也曾耳闻目睹,知道隋炀帝好讲排场,夸耀自己,这也是他亡国的一个原因。所以他在位的二十三年中,除掉一些特殊情况外,他的活动大都在长安和洛阳一带。

  贞观六年(632年),一些大臣见到唐王朝的国力一天天强大,天下太平,认为应该率领百官封告泰山。唐太宗说:你们都认为祭泰山是帝王盛事,我以为不然。如果天下安定,家给人足,虽不祭泰山,有何不可!秦始皇封祭过泰山,汉文帝却没有封祭泰山,后代人会说汉文帝没有秦始皇贤明吗?而且祭祀天地,表示诚敬就够了,何必一定要登上泰山才算虔诚呢!但是大臣们又不断上书请求唐太宗封禅,终于打动了唐太宗的虚荣心,当他打算批准封禅之事时,一位铁面无私敢于犯颜直谏的大臣出来反对了,他就是魏征。这下唐太宗不高兴了,他质问魏征说:你不让我封禅,是我的功业不够高吗?回答说够高了!对人民的仁德不厚吗?够厚了!那是中国还未安定吗?安定了!四夷还未降服吗?服了!是年谷还不丰盛吗?丰盛了!那是吉祥的符端还未出现吗?出现了!唐太宗奇怪了,便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去封禅呢?魏征说:陛下的功劳虽高,但百姓受到的恩惠还不够多;仁德虽厚,但恩泽还没有遍及所有的人;天下虽已太平,但财力还不够充裕;粮食虽说丰收,但库存还很空虚,怎么能向天地报告功业呢?况且自隋朝大乱以来,户口还没有恢复,仓库也不够充实。而陛下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不是现在的国力所能承受得了的。这就好像一个人得了十几年重病,现在虽然痊愈,但身体还比较虚弱,如果不注意调养,让他去承受力不胜任的事情,那后果将会怎样呢?而且如今从伊水和洛河以东,直到大海,人烟稀少,满目荆棘,所以现在举行封禅大典,是崇虚名而受实害,时机还不成熟啊!魏征的一席话,顿时使唐太宗清醒过来,他记起了隋炀帝家破人亡的惨痛教训,这个下决心不走隋炀帝老路的帝王,终于取消了封禅的念头,直到贞观二十三年他病逝时,也没有去泰山封禅。

  唐太宗以古为镜,主要是以亡隋为鉴。因为一个统一寰宇,兵锐甲强的隋帝国,仅仅历时三十余年就突然之间覆灭了,这个历史教训太深刻了,值得令人深思。正是隋末农民起义的沉重一击,使他思想上怕字当头,才把过去亡国破家的历史当作警钟,经常对自己敲撞。困而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就成了贞观年间君臣的座右铭。

古镜记部分翻译如下:

隋朝汾阴县有个叫候生的人,是个德高望重的奇士。我像尊敬恩师一样敬重他。在他临终前,把一面古镜赠与我,并对我说:“拥有此镜者,邪魔外道就不敢祸害此人。”

我接受了他赠与的镜子,像宝贝一样对待。

这面镜子直径有八寸,镜子柄上雕刻一只蹲伏着的麒麟;围绕镜子手柄周围还有雕刻的龟、龙、凤、虎,都按照一定的方位依次排开;镜子的周围装饰的还有八卦,八卦外点缀的还有十二星辰;与十二星辰对应的是十二生肖;在星辰和生肖之外,还有二十四个字,字是古体隶书,每个字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陈列,但是这些字我查遍字典也没找到是什么意思。

侯生在赠与我的时候曾对我说:“那二十四个字,与之对应的是二十四气象。”在阳光下一照,背上的图画和文字就显示在镜子里,图画和文字竟然和镜子背面的图案没有丝毫的差距。

用手敲一下镜子,声音徐徐散开,清脆缭绕,小半天才缓缓散去。我的天呐!一般的镜子怎能和此镜作比较呢?就是能看一眼这面镜子的人,一定是一位世外高人,更何况拥有此镜者!

侯生经常对我说:“古代黄帝曾铸十五个镜子,第一个的直径是一寸五寸,按照月亮的阴晴圆缺来排列的;每一面镜子相差一寸。这面镜子是其中的第八个。”虽然时间已经很久远了,古籍里面都没有记载,但是从高人嘴里说出来,这一定不会是假的。

以前,杨家自从有了杨玉环,已经风光了好几代了;张公丢了名贵的宝剑,不久就死于非命;而今。我正遭受乱世纷争,在尘世里沉浮,时长静坐愁闷,一生的事业竟也没什么起色,接下来的生活该何去何从呢?

宝镜后来也丢失了,这是多么悲伤的往事啊!现在我将关于宝镜的一些奇闻异事凡是我所能知道、所能了解的,都一一记载下来,数千载之后,如有得到这面宝镜的人,好知道这面镜子不同寻常的来历。

隋朝殇帝大业七年五月,我从检察官的位置上辞去官职回河东老家,路过侯生的老家就前去拜访,却赶上恩师侯生辞世,依据侯生临去世前的交代,把宝镜赠与我,我就因缘巧合的携宝镜归家。

六月,我从老家来首都长安,在皇宫附近的程熊家居住。程熊刚刚有一个客居的婢女,长得甚是端庄秀丽,名叫鹦鹉。我刚到投宿的地方,卸下马车,整理一下衣服,就拿出宝镜看看。鹦鹉在远处看到这一切,立马向我扣头直至流血满地,嘴里还不停地说:“不敢住了,不敢住了。”

嫫母,又名丑女。5000年前,黄帝为了制止部落“抢婚”事件,专门挑选了品德贤淑,性情温柔,面貌丑陋的丑女(封号嫫母)作为自己第四妻室。黄帝还说:“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5000年前,黄帝战蚩尤,降神农,平息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结束了野蛮时代,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才刚刚开始。制衣冠,造舟车,梳妆打扮也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那时,先民们为了整理自己的蓬头垢面,经常面对一盆水,或者站在平静的河边、水边,整理一番。所以,古籍书上记载,把这种“照镜”子,叫“鉴于水”。那么,这与嫫母有什么关系呢 相传,人类使用第一面镜子就是嫫母发现制作。那时,黄帝宫里人经常站在水边映照自己的脸面,梳妆打扮。嫫母觉得自己长的丑,轻易不去水边梳妆打扮自己,每逢节日也不随便抛头露面。整天只知道在黄帝身边干活儿。有一次,彤鱼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挖石板,嫫母二话没说,就随同彤鱼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去了。嫫母气力大,挖石板比别的女人都快。不到半天就挖了二十多块。这时,太阳正当中午,阳光普射大地。嫫母突然发现石头堆里有一块明光闪闪的石片,阳光一照非常刺眼。嫫母弯腰用手轻轻从地里刨出来,拿在手中一看,不由得吓了一跳。这是什么怪物,自己丑陋的面孔全照在这块石片上。连她自己也觉得奇怪!她悄悄把这块石片藏在身上,回到黄帝宫里对任何人也没有讲这件事。她乘周围无人,又把石片取出来,发现石片的平面凹凸不平。照映在上面的面孔怪模怪样。嫫母到制作石刀、石斧的厂房,找了一块磨石,把石片压在上边反复磨擦,不大工夫,石片表面上全部磨平了。她用来一照,比刚才清晰多了。只是自己的面貌还是那样丑。她又磨了一阵子,拿起来再一照,自己仍然很丑。嫫母自言自语的叹息说:“看来面丑不能怪石片(镜子)。”从此以后,嫫母再也不去河边、水边去梳妆打扮了。每天早上起来,照着石片,收拾打扮一下自己,用后又悄悄藏起来。时间一长,嫫母也大意了。有一次嫫母帮助彤鱼氏在石板上烧肉,因火力过大,石板被烧炸了,飞起一块碎石渣,打破了嫫母的脸,血流不止。嫫母赶忙回去,拿出石片,照着自己脸上贴药。谁知,黄帝不知什么时候回来,轻手轻脚走到嫫母身后,发现嫫母一手拿着什么东西照着自己,一手向脸上贴药。黄帝走向嫫母身后,头贴近嫫母的肩膀,刚要仔细观看,不料,嫫母惊呼一声!她发现石片上出现了黄帝面孔。扭头一看,才知黄帝站在她的身后。黄帝问嫫母:“你手里拿着什么东西。”老实忠厚的嫫母,一听黄帝问话,知道此事绝不能哄骗黄帝,噗嗵一声跪在黄帝面前。嫫母把发现这块能照人的石片,从头至尾向黄帝诉说了一遍,恳求黄帝宽恕她。黄帝听罢,哈哈大笑,双手搀起嫫母说:“这是你一大发现,你不但没错,还立了一大功!”黄帝说罢 ,立刻叫来嫘祖,方雷氏,彤鱼氏,把嫫母这块能照见人面孔的石片拿出来,叫她三位妻室见识一番。嫘祖笑着说:“黄帝,怪不得很长时间不见嫫母去水边梳妆打扮,原来她有这个照人宝物。”彤鱼氏紧接着说:“黄帝,这个发现,应该给嫫母妹妹记一功!”黄帝兴奋地说:“当然要记一功!” 人类使用镜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此就开始了。 难怪,有一本《物原》古书上说:“轩辕作镜”。《轩辕内传》这本书上也说:“帝会王母,铸镜十二,随用而用。”《述异》这本书上也说:“饶州旧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类发明了铁镜和铜镜。4000年前,埃及出了古铜镜。随后我国也出土了青铜镜。秦汉以后,我国铜镜制造水平已闻名中外。铜镜不仅是梳妆、整容的用具,而且是造型优美的工艺品。

有把锈针漫与人——学习古文献的一点体会

---------摘自韩山书院

说实话,论坛里藏龙卧虎,谈这个话题,只会献丑,不过也是自己的浅显心得,就当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对初学者,有些许启发。

学习古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择了一条寂寞而艰难的路,具体不用我多说,所以,如果真的有强烈的兴趣,那就耐住寂寞,艰难地走,如果没有多少兴趣,还是趁早放弃。

先说些我认为学习古文献的基础。

首先是要有一些古籍阅读能力,通文字音韵训诂。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得多好,不过基本的一些,还是要懂,否则无法进行下去。学习的方法,无非多读,多看。

具体说:1、会一些篆文。甲骨文之类的,太专业,就算了。但得识一些篆文,因为藏书印之类的,篆文多。方法:看《说文解字》,不能通读的话,看五百四十部首也行。

2、会一些草书。许多材料,是稿本、钞本,用草书、行书写成,有些刻印的书,序跋之类的,也是行书、草书。不识一些草书,无法阅读。学习方法:找本《草书千字文》,或孙过庭《书谱》。多看。

3、会一些俗字,敦煌卷子固然有很多俗字,许多世俗材料也有俗字,钞本、稿本也有俗字,许多刻印的书,也有俗字。不误俗字,有的书就读不下去。方法:《干禄字书》、《龙龛手镜》、《碑别字新编》或黄征老师的《敦煌俗字典》等。

其次,要会查工具书。可以看一看《文史工具书举要》之类的,介绍文史工具书使用法,不仅要学会,更要时时用。要知道有哪些工具书,什么情况下,可以去查哪个工具书,如何去查。具体的,就不用多说了。我常常看到有些朋友,有个什么问题,到处问人,不得其解。其实只要知道有应该查什么工具书,一检便得的。

再次,要知道如何找材料。我要研究一个什么问题,得需要查哪些材料,心里得有数,这需要一些目录学的知识。然后是如何去查,像清人的集子,可以看《清人别集总目》之类,上面列有馆藏,可以到处跑跑。材料又分纸质材料、电子材料。有些材料,数典、龙腾、爱如生,包括我们韩山书院,能够下载,也就免得东奔西跑。

具体的古文献研究,方向很多,千差万别,但我觉得有些基础的,应该掌握。

我建议大家花半年到一年时间,做一个个案研究,即研究某一个作家或学者。不宜太著名的,二、三流的就可以了,主要是锻炼自己,不求出多少成果。可以做的工作很多:生平考、家世考、交游考、著述考、某一著作的版本考……然后尝试整理其著作,涉及到版本考察、校勘、标点等。然后可以作此人的年谱,辑录其佚文佚作、辑录生平资料、辑录评论资料、辑录交流唱和的诗词……经过这一轮的尝试,应该对古籍整理有了粗略的认识。以后看到别人一篇文章,也知道从哪些角度进行评价了。

具体研究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方向而异。

我很惭愧,在南师大学习六年,没有很好的学到老师的方法,只是在瞎混,不过就自己所熟悉的,举三个例子:

我导师赵生群教授,研究《史记》、《春秋》,《史记》一百三十卷,加上三家注,得有二百万字左右,据赵老师讲,他前后通读过几十遍,零星查找不算,所以我们课上提一个什么问题,他基本都能背出原文来,来龙去脉很清楚。这是需要花很多工夫的。但能够做到这样,就会精熟,许多问题就会浮出来,得到解决。每再读一遍,都会发现一些新问题的。当然,不仅仅是看《史记》一书,相关的《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汉书》……,也自然要熟悉。这是一条路子。

黄征教授,研究敦煌语言文字,简单看,就是识字,但请不要小看这识字之术,许多敦煌学研究者,有的还是很著名的敦煌文学、敦煌文字的大家恰恰缺乏这一基本能力,因此误读原卷,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错得就更加离奇,这种情况以前可谓广泛,现在也不少见。所以识别敦煌俗字,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大学问,黄征老师又将这上升为理论,著述很多。具体方法我没有尝试过,所知道的大概是,多看原卷(不是去法国、英国看敦煌卷子,是指看图版,上古等出的几套,或者实在不行,《敦煌宝藏》也可将就),对照他人录文。最好是拿着《敦煌变文校注》,边读边核对原卷,一篇一篇读,注意其校注,这样大半本读下来,一般的俗字,就都认识了。如果无法找到原卷,那看黄老师《敦煌俗字典》,也可以,不过效果不如对原卷好,没有直观印象。坚持一年,就掌握了一个大概,再去看一些学者的敦煌学研究,就会发现真的是“讹火满纸”了。

江庆柏教授,清代文献研究、四库学研究。江老师可以说是我见过最勤奋的老师,近年所出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清代进士题名录》,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肯定,可见先生扎实的学风和过硬的功力。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所收几万人,一一去图书馆查找原始资料,进行详细的考证,前后看过的资料,有数万种之多,这种做学问的态度、方法,让人钦佩,值得所有研究古文献的学习。

说得有点乱,以后再整理修改,希望大家也多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谈谈自己熟悉的学者治学的方法。

古玩鉴定仅仅凭借肉眼与经验识别,其可靠性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存在困难并很难形成说服力,尤其是在拍卖现场或研讨会上,如今行业内都通过辅助性的便携式视频显微镜来进行现场识别! 如Anyty的 MSA200、WM401TV、WM601TV、WM401TVPC、WM601TVPC等显微镜识别可把微小的东西放大,在100-200倍率、400-600倍率都可很清晰看到黏土的样式、气泡等情况,在显微镜下可一目了然,有经验的古玩爱好者,根据这些信息,就可判断古玩的年代、出入及真伪。

也因便携式视频数码显微镜的分享性比较强,适用于现场(拍卖会、客户现场、朋友间的分享);又可实时拍照摄像,可进行对比存储;且便携式数码显微镜一般都有对比及测量功能,是古玩鉴定爱好者进行分析必备工具。

古玩收藏

首先,应该对古玩收藏活动持有清醒客观的认识,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误解,摆正心态。为什么古玩收藏会产生这么大的魅力?除了收藏活动给人们带来文化精神享受和艺术熏陶的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看重它的投资赚钱,使资本保值增值的功能。在收藏界的确盛传着不少依靠投机或投资买卖,拾漏捡遗而一本万利,获益丰厚的佳话美谈。不幸的是人们只看到这些表面赚钱的热闹现象,而没有去深入探究为什么他们能成功赚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正是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成功赚钱案例,不仅引起了人们来参与古玩买卖的兴趣,并且使人们对古玩收藏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片面认识,错误地以为买卖古玩可以获利保值,从而盲目地,在没有了解掌握必备知识的情况下草率购买。要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有许多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因为轻率购买而上当受骗、血本无归。古玩收藏是对专业知识要求很高的活动。这些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它没有捷径可走。真正有心从事收藏活动的人士,只有潜心研究鉴赏知识,了解市场动态、行情,才能懂得对繁杂的古旧物品有所甄别取弃,才能侥幸少花冤枉的学费。所以搞收藏切忌短视盲目,唯利是图,应该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添生活情趣为主要目的,个人投资理财仅为其次。这样心态平和心理健康地从事收藏活动或许在经济回报上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其次,应该注意到进行古玩收藏活动与任何投资活动一样存在着相应的风险。其中最基本的包括政策法规的风险,操作失误的风险和套利的风险。

政策法规的风险。文物商品是特殊商品,我国现行《文物保护法》是1982年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颁布实施的。虽然它制定距今20年,有些具体相关内容已不适合当前的社会发展(人大也正在加紧进行文物法的修正工作),但它毕竟是国家现行的法典。它对馆藏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都有具体的界定,尤其是对文物的收藏和流通所作出的相关具体规定,应引起市场参与者的重视。例如《文物保护法》明令禁止买卖出土文物,地下出土文物归国家所有。但这一条被许多人视而不见。尽管有的出土文物经济价值不大,买卖价钱相当低廉,但这事情的严肃性不属于经济范畴。

操作失误的风险。就一般的古玩收藏爱好者而言,操作失误是指以真品的价格买了仿造品,或是以高出市场的价格买了真品。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有可能随着需求的变化,获得某些补偿、回报。而前者却只能使你亏损,回本无望。古玩收藏作为理财手段,具体由专业人士操作,在操作正确无误的情况下,尚且难免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和供需要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回报预期无法兑现,更何况不具有专业鉴赏知识,对市场操作认识肤浅的爱好者,参与买卖古玩操作失误的风险就尤其明显了。

套利的风险。客观地讲,古玩市场毕竟是一个不健全、有待完善的交易市场。买与卖者之间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地交易较大程度上都要看参与者对市场的参与和认知程度。

再就是怎样尽量避免少犯错误。人们在市场经济的历练下,操作行为不得不谨小慎微。然而为什么不论经验丰富的行家,还是初入门槛的爱好者,都难免买错物件呢?缘皆因于“信”字。这里既有专业鉴赏能力的原因,又有鉴赏能力之外的原因。行家往往因为知识和经验丰富而过于自信,跟着感觉走,偶有闪失。爱好者鉴于鉴赏能力的不够,求“专家、朋友”帮助为其掌眼,因而轻信“专家朋友”的意见。亦或轻信售物人讲的诱惑故事,甚至轻信某些店堂的招牌。须知“专家”也有不在状态的时候,“朋友”也会碍于情面需要,需做人际应酬。某些国营店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挤压下,“诚信待客、信誉为本”的经营宗旨也有扭曲变味的时候。另一个鉴赏能力之外的诱因是拾漏捡遗的心理。试想每个人都梦想能遇到以低廉的价钱,买到高价值的物品,进而获利的机遇。这种事情现实吗?尤其是在全民藏宝收宝致富意识日益普及的当今社会,某天当一位农民装扮的人向你诉说手中能值好多钱的某朝代物件,而他宁愿把能赚大钱的机会便宜地转让给你时;亦或是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倾说自己多年收藏的喜悦,苦于儿女不喜好、不愿继承,如今愿意优惠转让多年珍藏给你这位知音时,你会相信有这样的幸事眷顾吗?

最后,就是做一个精明的现代消费者,应做好索赔的准备。

买错了物件怎么办?有人认为古玩圈玩的就是“估玩”,考的是鉴别的眼力。东西买错了就自认倒霉。甚至有人列举历史上个别名人造假贩假的事例,试图说明古玩收藏造假贩假存在的合理性,使不少人对古玩行制假贩假的行为熟视无睹。其实不然。古玩行不是不打假。买错东西对任何人都是痛。这种痛对追逐猎奇收藏的人来说不仅只是意味金钱的损失,这种痛曾使知名收藏家丧失名誉,丢尽颜面,落下心病,最后抑郁而终。这种痛也曾使无数兴致勃勃的爱好者初涉门槛就被灭杀兴致。作为制假贩假的受害者,古玩收藏界对任何制假贩假的行为都深恶痛绝。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这些制假贩假的行为在古玩行业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呢?除了利益的驱动,使制假贩假延续不绝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消费者姑息纵容。过去的岁月里,行家们买货走了眼是羞于颜面,归咎于术业不精,不敢张扬,秘而不宣,自动放弃了追究赔偿的权利。当今社会,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在买卖过程中,只要经营者提供虚假不诚实的陈述、允诺,以欺瞒手段,造成了购买人的经济损失,购买了假货赝品,购买人就有索赔的权利,古玩行也没有例外。所以,对恶意欺骗行为就应该积极采取索赔行动。一方面是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净化市场行为出一份力量,让蓄意坑蒙欺骗不诚实者有所顾忌,无地容身。因此,购买者在交易完成之后,要索取注明相关承诺内容的交易凭证。国营文物店等经营单位通常有古籍文物销售统一发票给顾客。私人间的交易如果销售人曾作出承诺,稳重起见就应该向其取得相应承诺的凭据或交易记录以备日后不测之需。

古玩的收藏与鉴赏,是一项高雅的玩,一种有品味的玩,一种有文化的玩,一种背负历史、寻旧怀古的玩。古玩投资,属于艺术品投资的范畴。古玩,它的涉猎面十分广泛,门类十分庞杂。从材质来看,有木质古玩、陶瓷古玩、玉石古玩、珠宝古玩、金属古玩等等;从使用价值看,有古典家具、有文房四室、有器皿用具、有梳妆饰品、有古代钱币、有书籍报刊、有烟标海报等等。古玩,犹如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市场,东西多得很,博得很,杂得很,玩法多得很。“盛世文物,乱世饥民”。国家繁荣向上,老百姓丰衣足食,古玩有市场。国家萧条混乱,老百姓衣食无着,没人有那个闲心来搞古玩。

古玩,作为一种商品,它的特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具有厚重的历史的沧桑感,是一个社会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最好见证;一点是有文化,有品味,具有艺术性。正是因为古玩作为商品的这两个最鲜明的特点,决定了在古玩某一领域淘金的专门人才,有可能在庞杂的良莠不齐的古玩市场中,赢它个罐满钵盈。

古玩收藏几点建议:1多看 2多问 3多想 4多看真品

古玩收藏的法规

1、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2、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画、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

3、国家机关、部队、全民企业、事业组织收藏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4、私人只能收藏祖传、民间流传的各种文物,严禁倒卖牟利,严禁私自卖给外国人;

5、私人携带文物出境,须经省级文化部门鉴定,发给出口许可证并事先通告海关;

6、凡在1949年以前(含1949年)生产、制作的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原则上禁止出境。其中,1911年以前(含1911年)生产、制作的文物一律禁止出境;

7、文物商店及其委托代理机构是各地区统一文物收购部门;

8、可售文物需经文物部门鉴定,并铃盖火漆标识方能出售;

9、购买文物应取得专用文物销售发票;

10、购买文物可要求取得文物鉴定证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