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纸张种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代纸张种类,第1张

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最初西汉劳动人民发明了麻料纸的新技术,到了东汉在蔡伦的推广下又出现了以树皮、旧麻布、旧鱼网为原料的“蔡侯纸”。再之后,皮、竹、草等均用以造纸。由于造纸原料的不同,大致将古籍用纸分为三类加以介绍。

一、麻料纸

发给陌生人的,才是最真实的心情

广告

麻料纸的原料有苎麻、大麻、亚麻等,统称麻纸。用于写书印书,始于西汉,盛于隋唐,衰于宋元,绝于明清。麻纸面无光,纤维束较多,易着墨,纸质韧性强,抗老化亦强。

古籍中麻纸主要有以下几种:

白麻纸:萌牙于西汉,是我国最早的植物纤维纸。初期纸质白度差,表面不平滑,结构不紧,还不能用来写字。至东汉时用于书写,隋唐时期成为上层社会的重要文化用纸。

黄麻纸:白麻纸入潢即成为黄麻纸,可以驱虫。是我国最早的染色纸,始于晋,唐代广为使用。

藏经纸:唐宋元时期用黄蘖染色而成,为写刻佛经所专用,故称藏经纸。其中用料麻、皮、竹均有。藏经纸分厚薄两种,薄着也较一般纸厚,没有光腊,厚而不硬。作为装裱珍贵善本书签之用。

硬黄纸:始于唐代,是采用黄蘖染色,两面加腊砑光而成,是专门用来摹写佛经的名纸。宋时演变成一面加腊砑光的金粟山藏经纸。

二、皮料纸

皮料纸的原料主要是落叶乔木中的楮树皮、桑树皮、青檀皮等。皮料始于东汉,逐渐取代麻纸成为纸中之首。主要产自浙江、安徽、河北等地,其品种较多,一般称纸质较细、制作精良者为绵纸或宣纸。而纸质稍粗,纤维束较多者为皮纸。

白棉纸:以树皮为主要原料,纸质绵软耐折,拉力强,纸破丝连,如同棉丝,故名绵纸。明以前主要产自江浙地区,清以后渐变为仿宣纸一类产品,通称宣纸。可用作裱书、搓纸捻、溜口纸条等。

黄绵纸:黄绵纸是由白棉纸染色而成,贵在防蛀。

高丽纸:又名鸡林纸,以桑皮为主料的阔帘白皮纸。产地朝鲜,宋代传入我国,清代我国生产仿制品,多用做书皮纸。高丽纸纸色洁白,有厚薄。厚者韧而坚固,两面光泽如一。也可分层揭开,帘纹间距竖宽横密。薄者较少,隔纸见物,帘纹同厚者,纸面可见明显的交结紧密而发亮的纤维束,酷似蚕茧所造。

皮纸:以树皮为主料,有黄白二种。多纤维束,拉力极强。厚者坚固耐折,薄者隔纸见物而有韧性,近似以桑皮为主料的高丽纸,但帘纹不显。

日本皮纸:以树皮为原料按厚薄分为两种。厚者韧性强,纸质坚固,纸色白都有,又称东洋绵纸。薄者俗称日本美浓纸,纸色洁白,细薄均匀,帘纹较宽,纸面光滑,绵软而有韧性,在日本广为应用。

草茎纸:以皮料为主、草茎为辅的一种混料纸,始于元代。纸色淡黄,薄如蝉翼,绵软有韧性,多纤维束。夹有如同发丝的草茎并呈黑褐色,隐帘纹较宽,古书中颇为少见。

毛头纸:以草为主辅以树皮的一种混料纸。产于河北省迁安县,又名迁安纸。其色多为灰白,质地厚薄不均。夹有草棍,发涩,背粗糙呈疙瘩状。有棉性,隐帘纹。

开化纸:又名桃花纸,因产于浙江省开化县而得名。其纸虽薄而韧性极强,虽有帘纹而不明显。开化纸始于明代,大量应用于清初至乾隆年间,列为名贵纸品,专供清内府、武英殿及扬州书局印书。

开化榜纸:产于开化县,用料同于开化纸。其特征也与开化纸相似,但比开化纸厚,纸色洁白发暗,隐帘纹。

混料开化纸:以草为主辅以树皮的混料纸。多见于雍正年间到清后期的殿版书。纸色微黄,隐帘纹而质粗、有韧性,厚薄均匀,面平滑,背稍涩。含较多纤维束而带**斑点,这是因为纸浆有稻草的原故,虽产于开化,但其质不及开化纸和开化榜纸。

宣纸:宣纸源于唐代的宣州贡纸。主要产地是安徽泾县,其料是青檀皮,实为绵纸或皮纸。宣纸品种很多,用于印书的主要有绵连、罗纹、单宣等。

单宣:又称料半,厚于绵连有帘纹,其质次于绵连。

绵连:由皮料连四发展而成,质地细薄,色白如玉,匀净细腻,纸质柔软耐折,有帘纹。可做补书、护叶、镶书和衬纸、染书皮等用。

罗纹纸:纸色洁白,其质地、厚薄同于绵连,但横纹深而清晰,宛如丝织罗绸一样,故名罗纹纸。可以作为护叶,或者染色后裱书皮用。

三、竹料纸

竹纸始于宋代,南方的毛竹、苦竹、淡竹、麻竹、篁竹是其主要原料。竹纸成本低,一经出现即取代皮纸而据首位。竹纸纸薄适中,其色有黄白两种,以淡**居多。面平滑,背稍涩,夹有沙粒和草棍,韧性差而脆,帘纹宽窄都有,随年代变化为二指至一指左右。竹纸种类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连史纸:是明清著名一时的精良竹纸,以嫩竹为料,又称竹料连四纸。产于福建、江西两省,色洁白,面光滑,背稍涩,没有草棍、毛屑粘附,帘纹约一指。多见于清乾隆以后的书籍,为现代古籍修复的必备纸。

毛边纸:明代产于福建、江西两省,以嫩竹为料染**而成,不防蛀。纸质较细,色淡黄,厚薄适中而脆。面光滑,背稍涩,吸水性较好,隐帘纹,毛氏汲古阁本多用此纸。一般旧书裱书皮、衬纸、补书等都用此纸。

建阳扣:又称麻纱纸,宋代产于福建建阳县而得名,也由于建阳麻纱书坊印书皆用此纸,故称麻纱纸。建阳扣是一种用山椒染过的防蛀竹纸,其纸色黄褐,厚薄得中,面平滑,背稍粗,夹有较多的草棍和毛屑,呈黄褐色或黑色。纸薄有光,抖之有响声。

毛太纸:产地纸色与毛边纸同,但较毛边薄,色也较暗。面不光滑,但较柔和,为现代古籍修复的必备纸。毛氏汲古阁亦多用此纸。

太史连纸:始于清代,康乾年间用来印刷殿版书的一种精致竹纸,乾隆以后用这种纸印书基本少见。色淡黄,质细薄面平滑,背稍涩,没有草棍、毛屑粘附,隐帘纹,抖之有响声。

万年红:明清时期广东刊行的线装书在其扉页和封底均衬有这种纸,成为广东刊本的特征。色桔红可防虫,又称防蠹纸。采用毛边或连史纸涂上砒霜等染制而成。

粉连纸:清代产于福建的竹料纸。年代晚于连史纸,质差、厚而粗糙,色发暗性脆,有帘纹。一般普通旧书的镶衬多用于粉连纸。

机制有光纸:清光绪年间生产的一种机制纸,其用料是进口纸浆。清末民初满文印本多用此纸。该纸酸性大,仅二百年间就已经发脆变黄,触之即碎,不可用作古籍修复用纸。

造纸术曾作为“使者”将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制纸的日益普及,使得传统造纸工艺正在淡出历史舞台。其技术、技艺亟待传承与保护。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规格 210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三余神曲 1 拼音

sān yú shén qǔ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Sanyu Shenqu

22 处方

茯苓    50g 六神曲(炒) 75g 白芍 6g 前胡 13g 甘草 20g 桂枝 6g 香附(制) 18g 高良姜 6g 厚朴(制) 25g 防风 16g 荆芥 13g 丁香 6g 柴胡 9g 粉萆{解} 13g 苦杏仁 13g 黄荆子 19g 山柰 13g 红豆蔻 8g 黄芩 19g 香薷 13g 白术(炒) 18g 川芎 13g 羌活 16g 白芷 13g 小茴香 16g 乌药 13g 泽泻 6g 半夏(制) 14g 甘粉 13g 桔梗 13g 肉桂子 6g 木香 25g 山药 13g 槟榔 31g 麦芽(炒)    25g 青木香 13g 山楂(炒) 25g 吴茱萸(制) 6g 麻黄 6g 八角茴香 11g 枳壳(炒) 19g 细辛 9g 陈皮 31g 肉豆蔻(煨) 3g 广藿香 21g 鲜青蒿 25g(或青蒿 15g) 紫苏叶 13g 生姜 25g 秦艽 13g 大腹皮 13g 薄荷 13g 鲜辣蓼 25g(或辣蓼 15g)

23 制法

以上五十二味,鲜辣蓼(或辣蓼)、生姜、大腹皮、鲜青蒿(或青蒿) 分次加水煎煮,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适量;其余茯苓等四十八味粉碎成粗粉,过筛, 混匀。每 100g粉末加麦粉 25g、红曲粉6 2g,混匀,加入上述浓缩粉,搅匀,制成软材, 在撒有少量白曲粉的印模中压制成块,发酵,干燥,刷净;或粉碎成细粉,制成颗粒, 干燥,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灰白色的长方形块或棕褐色颗粒;气香,味辛、苦。

2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 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分泌细胞类圆形,含淡黄棕色至红棕色分泌物, 其周围细胞作放射状排列。果皮石细胞淡紫红色、红色或黄棕色,类圆形或多角形,直 径约至125μm。内胚乳细胞无色,壁较厚,有较多大的类圆形纹孔。

(2)取本品1块(袋),研细,加水75ml,煮沸,滤过,取滤液1滴,点于滤纸上, 加碘化钾碘试液1滴。所显斑点的中迟为黑褐色,边缘为蓝色。

26 检查

应符合曲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第九册附1页)。

27 功能与主治

疏风解表,调胃理气。用于感受风寒,伤食吐泻,胸腹饱闷,舟 车晕吐。

28 用法与用量

包煎取汁或开水冲服,一次1块(袋),一日1~2次。

29 规格

每块(袋)重5 5g

210 贮藏

密闭,置干燥处,防潮,防蛀。   浙江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三余神曲 《古今医案按》:[卷九女科]经水

炒栀、炒龙胆。清肝养血。次用四君子加柴胡、芍药、神曲。合左金以培土制肝。渐愈。惟月经不止。是血分有热

《温热经纬》:[卷四]薛生白湿热病篇

。雄按∶吴本无藿香、香薷、薄荷、牛蒡子,有葛根、神曲、广皮、枳壳。自注。下仿此。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

《吴鞠通医案》:[卷一]温疫

炭(钱半)红曲(八分)降香末(三钱)半夏(三钱)神曲炭(二钱)脉虽安静,苔尚未化,未可恣意饮食。胁下

《王氏医案绎注》:卷四

分。玄胡索次入一钱五分。生山楂杵次入一钱五分。生神曲杵次入二钱。济银花一两。草决明三钱。手足渐温。为

《脉诀汇辨》:卷九

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不燥不腻,具有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倦怠无力、食欲不振、久泄久痢、肺气虚燥、痰喘咳嗽、肾气亏耗、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消渴尿频、遗精早泄、带下白浊、皮肤赤肿、肥胖等病症。山药鲜品多用于虚劳咳嗽及消渴病,炒熟食用治脾胃、肾气亏虚。

(1)健脾益胃、助消化

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食用。临床上常与胃肠饮同用治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等病症。

(2)滋肾益精

山药含有多种营养素,有强健机体、滋肾益精的作用。大凡肾亏遗精,妇女白带多、小便频数等症,皆可服之。

(3)益肺止咳

山药含有皂苷、黏液质,有润滑、滋润的作用,故可益肺气,养肺阴,治疗肺虚痰嗽久咳之症。

(4)降低血糖

山药含有黏液蛋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的食疗佳品。

(5)延年益寿

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疾病,取得益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

古籍的意思是什么?古籍是什么意思?

古籍的意思是:古籍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  ●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古籍」在《汉语大词典》第3435页 第3卷 29★「古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64页★「古籍」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古籍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 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   ▶ 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   ▶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

古籍的拼音gǔ jí

古籍是什么意思

古籍

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

★「古籍」在《汉语大词典》第3435页 第3卷 29 ★「古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64页 ★「古籍」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 古籍

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 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 ▶ 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 ▶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

古籍的英语单词1ancient works2ancient books

用古籍造句

1本文广泛搜集语例,对该书中的九个称谓词语加以考释,同时修正了大型辞书和古籍校注中与此相关的失误。2从浩瀚的古籍中搜集有关地层情况的记载;有如沙里淘金;但为了给祖国地质科学提供资料;付出这辛勤的劳动是必要的。3但各种繁体字版古籍中也有少许字用的是比今天的规范简体字笔画更简的字。4该文从古籍收藏环境、虫防蛀、籍修复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古往今来古籍保护的方法。5历代古籍中透析出的锡伯族族源、族称6他从古籍书店买来一本《诗经选译》高兴得如获至宝;爱不释手。7他对古籍的诠释所建构出来的文本意义,成为他写作史传类文章的基础。8文摘:世界上有18家图书馆收藏着中国散佚的266部中医古籍,其中的206部是日本内阁文库的藏书。9携运文物出境时,必须向海关申报、关凭“文物古籍外销统一发货票”和文物管理部门盖的鉴定标识查验放行。10要在浩瀚的古籍里搜集有用的材料;必须有正确的方法;不然;就会如堕烟海;茫无头绪。11依靠计算机技术的帮助编辑和出版中文古籍图书可以比以前更加容易。12用简体字写作时,如果要引用繁体字版古籍中的文句,则应把其中有简体字的繁体字简化。13摘要从刘向校书与古籍流传之间关系来看,应以“类”的观念对待刘向校书前的诸子文献。14这位老学者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国古籍,如今已经是博大精深了。15中国古籍辨伪16中国古籍辑佚17中国古籍形制18专书成语研究对古籍的今注今译有着纠谬补缺的作用。>

  当 归 Danggui

  《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augellica sinensis(Oliv) Diels 的根。主产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岷县(秦州),产量多,质量好。其次,陕西、四川、云南、湖北等省也有栽培。秋末采挖,除尽芦头、须根,待水分稍行蒸发后按大小粗细分别捆成小把,用微火缓缓熏干或用硫黄烟熏,防蛀防霉切片生用,或经酒拌、酒炒用。

  性能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 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

  1.血虚诸证。本品甘温质润,长于补血,为补血之圣药。若气血两虚,常配黄芪、人参补气生血,如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人参养荣汤(《温疫论》);若血虚萎黄、心悸失眠,常与熟地黄、白芍、川芎配伍,如四物汤 (《和剂局方》)。

  2.血虚血瘀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常以本品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常与补血调经药同用,如《和剂局方》四物汤,既为补血之要剂,亦为妇科调经的基础方;若兼气虚者,可配人参、黄芪;若兼气滞者,可配香附、延胡索;若兼血热者,可配黄芩、黄连,或牡丹皮、地骨皮;若血瘀经闭不通者,可配桃仁、红花;若血虚寒滞者,可配阿胶、艾叶等。

  3.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风寒痹痛等。本品辛行温通,为活血行气之要药。本品补血活血、散寒止痛,配桂枝、芍药、生姜等同用,治疗血虚血瘀寒凝之腹痛,如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当归建中汤(《千金方》);本品活血止痛,与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等同用,治疗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与银花、赤芍、天花粉等解毒消痈药同用,以活血消肿止痛,治疗疮疡初起肿胀疼痛,如仙方活命饮(《妇人大全良方》);与黄芪、人参、肉桂等同用,治疗痈疽溃后不敛,如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亦可与金银花、玄参、甘草同用,治疗脱疽溃烂,阴血伤败,如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若风寒痹痛、肢体麻木,可活血、散寒、止痛,常与羌活、防风、黄芪等同用,如蠲痹汤(《百一选方》)。

  4.血虚肠燥便秘。本品补血以润肠通便,用治血虚肠燥便秘。常以本品与肉苁蓉、牛膝、升麻等同用,如济川煎(《景岳全书》)。

  用法用量 煎服,5~15g。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

  2.《日华子本草》:“主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症癖。”

  3.《医学启源》:“当归,气温味甘,能和血补血,尾破血,身和血。”

  4.《本草纲目》:“治头痈,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

  5.《本草备要》:“润燥滑肠。”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当归中含β-蒎烯、α-蒎烯、莰烯等中性油成分。含对-甲基苯甲醇、5-甲氧基-2,3-二甲苯酚等酸性油成分、有机酸;糖类;维生素;氨基酸等。

  2.药理作用:当归挥发油能对抗肾上腺素-脑垂体后液素或组织胺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当归水或醇溶性非挥发性物质对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使子宫收缩加强,大量或多次给药时,甚至可出现强直性收缩,醇溶性物质作用比水溶性物质作用强。离体蟾蜍心脏灌流实验,本品煎剂含挥发油可使收缩幅度及收缩频率皆明显抑制。当归浸膏有显著扩张离体豚鼠冠脉作用,增加冠脉血流量。麻醉犬静注本品心率无明显改变,冠脉阻力和总外周阻力下降,冠脉血流量显著增加,心肌氧耗量显著下降,心排出量和心搏指数有增加趋势。当归中性油对实验性心肌缺血亦有明显保护作用。当归及其阿魏酸钠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当归水浸液给小鼠口服能显著促进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生成。

  3.临床研究:以25%当归静脉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缺血性中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1,(4):222)。当归液于敏感点或神经结注入;或加大剂量,静推或静滴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对患肢有止痛,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皮肤温度,阻止坏死发生、发展,促进创面愈合等作用(新医药学杂志,1977,(11):35)。复方当归注射液于两侧曲池及足三里穴交替注射,使血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能改善头晕、耳鸣、眼花、失眠等症状(中药大辞典(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76)。

  益母草Yimucao

  《神农本草经》

  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的地上部分。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野生或栽培。通常在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后干燥。生用或熬膏用。

  性能 辛、苦,微寒。归心、肝、膀胱经。

  功效 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应用

  1.血滞经闭、痛经、经行不畅、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本品苦泄辛散,主入血分,善活血调经,祛瘀通经,为妇产科要药,故名益母。治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可单用熬膏服,如益母草流浸膏,益母草膏(《上海市药品标准上册》1980年版);亦可配当归、丹参、川芎、赤芍等药用,如益母丸(《集验良方》);治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或难产、胎死腹中,既可单味煎汤或熬膏服用,亦可配当归、川芎、乳香等药用,如送胞汤(《傅青主女科》)。

  2.水肿,小便不利。本品既能利水消肿,又能活血化瘀,尤宜用于水瘀互阻的水肿。可单用,亦可与白茅根、泽兰等同用。用于血热及瘀滞之血淋尿血,可与车前子、石韦、木通同用。

  3.跌打损伤,疮痈肿毒,皮肤瘾疹。本品既能活血散瘀以止痛,又能清热解毒以消肿。用于跌打损伤瘀痛,可与川芎、当归同用;治疮痈肿毒,皮肤瘾疹,可单用外洗或外敷,亦可配黄柏、蒲公英、苦参等煎汤内服。

  用法用量 10~30g,煎服;或熬膏,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外洗。

  使用注意 无瘀滞及阴虚血少者忌用。

  古籍摘要

  1.《本草拾遗》:“主浮肿下水,兼恶毒肿。”

  2.《本草纲目》:“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难产,胎衣不下,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疳、痢、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通。”

  3.《本草正》:“益母草,性滑而利,善调女人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号。然惟血热血滞及胎产艰涩者宜之。若血气素虚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不得以益母之名,谓夫人所必用也。盖用其滑利之性则可,求其补益之功则未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有益母草碱,水苏碱、益母草定、亚麻酸、β-亚麻酸、油酸、月桂酸、苯甲酸、芸香苷及延胡索酸。

  2.药理作用:煎剂、乙醇浸膏及所含益母草碱对多种动物的子宫有兴奋作用;对小鼠有一定的抗着床和抗早孕作用。益母草碱小剂量使离体肠管紧张性施缓,振幅扩大;大剂量则振幅变小,而频率增加。益母草有强心、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能减慢心率,对抗实验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粗提物能扩张血管,有短暂的降压作用。对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以及红细胞的聚集性有抑制作用。益母草能改善肾功能,益母草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3.临床研究:取益母草、马齿苋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9剂,治疗100例妇科出血性疾病。结果痊愈率为83%,总有效率为96%(中医杂志,1990,(7):47)。用大剂量益母草(90~120g,鲜品加倍,小儿减量),治疗急性肾炎水肿患者80例,全部治愈(中医杂志,1966,(4):26)。用益母草注射液8支(每支含生药4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日1次,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100例。结果临床症状总有效率84%;心电图总有效率为61%(中医杂志,1985,26(3):29)。另有用益母草治疗高粘血症。

  4.不良反应:临床上益母草会出现一些中毒反应。益母草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先兴奋后麻醉作用,特别能引起呼吸中枢兴奋;具有箭毒样作用,使肌肉不再收缩而松弛;益母草碱有麦角碱样收缩子宫作用;能扩张小动脉,使血压下降。一般在服药后4-6小时出现中毒症状,中毒量为90~150g。主要表现为突感全身乏力、疼痛酸麻,下肢呈瘫痪状态;重者伴有大汗、血压下降,甚或虚脱。呼吸增快、增强,甚则呼吸麻痹。此外,尚有腰痛、血尿、孕妇中毒可引起流产。

  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为超剂量用药和孕妇误用。因此,控制用量和孕妇慎用是预防益母草中毒的关键。发生益母草中毒时可以催吐、洗胃以及对症处理的方法。亦可用一些中药如赤小豆、绿豆、甘草等以解毒。

古本甚至孤本是很贵重的,没有个千八百万的家财,不是个人想买就能买到的,推荐你去比较大的图书馆看馆藏的古籍,但是想看也要有单位开证明或者你是研究这方面的学者,你才有资格,因为翻一次古籍就会减少古籍的寿命,比如北京图书馆,古籍全部珍藏在密封地下室,储藏需要严格的条件,恒温恒湿防震放火防蛀甚至对氧气含量也有一定的要求。

现在重新发行的古籍只要是正规的出版社,除了在错误上的订正,绝大多数是没有删改的,而相同古籍不同版本的出入,一般是由编辑的学者所依据的原本古籍的年代、版本不同而有细微的差异,这叫学术争议不叫做手脚。

历史本身就是片面的,你看一部史书,就是跟着作者的思维,从作者的眼光看待历史,所以我们要研究历史,读同一个时代不同编纂者的历史,然后从中总结出规律,得到我们自己的观点。一个朝代的统治者肯定想要一部光辉的史书,他必然会遮掩那些丑陋的东西,政权也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也有人之常情,所以历史是不可能完全客观,完全纯粹的。更不用说古籍,比如司马迁那文采飞扬的《史记》,为什么鲁迅读了会赞叹“无韵之离骚”,因为司马迁掺杂了个人的情感,所以可以这么说,所有的史书都是“做过手脚的”,他们既是真实的也是虚构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