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为什么把太阳叫做金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为什么把太阳叫做金乌?,第1张

中国历史悠久,记录的神兽诸多,特别是山海经,记录了诸多的上古时期的神兽。神兽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华夏神州万物皆有灵性,在广瀚三界之中,出没着一些极富灵性的神兽,它们有着不为人知的神奇力量。

神话故事中,神兽一直是三界诸神喜爱的宠物,神兽的出现能给世人招来幸福,化解戾气。虽然,寻常人一生也难得一见,但是自古以来,还是流传下来许多关于它们的传说。这些神兽常出现于汉族建筑中,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三足金乌,神兽,又被称之为三足乌、三足鸟,是一种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神鸟。根据《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述,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既有人与神的特征,又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踆乌,会飞翔的太阳神鸟。

《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便皆是对三足金乌的介绍。

据说,三足鸟是帝俊的儿子,一共有十只,他们作为火的精灵,全身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是太阳的化身。十只三足鸟,轮流值班,化作天上的太阳,为民间大地送去温暖。每天都做同样的工作,三足鸟也有厌烦的时候,因此,趁着帝俊不在家的时候,便偷偷地一起跑出去玩耍。

因为,三足鸟本身是火之精灵一起跑出去后,它们身上散发出炽热的光芒,化作天空中的太阳。天空中同时就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草枯土焦,炎热无比。人们只好白天躲在山洞里,黑夜出来觅食。猛兽毒虫借机残食人们,人类濒临灭绝的危险。

直到后来,民间出现了一个英雄,名为后羿,然后发生了那惊天动地的神话故事——后羿射十日!当然,后羿此次射杀三足鸟,自然而然的得罪了帝俊。帝俊心里虽然生气,但是却不能直接来到人间,与后羿为敌,故派人送一颗神丹给后羿,等后羿来到天庭,再将后羿斩杀。但是事与愿违,最终是嫦娥吞下仙丹,飞升成仙。

红海的水下两侧有宽阔的大陆架,海底象一个大的“刻槽”,深深地嵌进两侧的大陆架之中。在主海槽槽底的中部又裂开为一个更深的轴海槽。这样。红海的红海卫星海底就形成了“槽中有槽”的海底地貌形态.而且槽底非常崎岖不平。在轴海槽中有着无数的裂谷、缝隙、管道和坑穴。它相当狭窄,最宽处约为24千米,一般仅有几千米宽。但是,它的深度很大,最深处达3050米。轴海槽和主海槽差不多和红海一样长,但在红海北端的西奈半岛附近,它们又分叉成为苏伊士湾和喀巴湾,槽中有槽的地貌形态就不那么明显了。

死海是位于西南亚的著名大咸湖,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是世界最低洼处,因温度高、蒸发强烈、含盐度高,达25%—30%,据称除个别的微生物外,水生植物和鱼类等生物不能生存,故得死海之名。死海中虽然没有任何水中动植物,但对人类的照顾却是无微不至的,因为它会让不会游泳的人在海中游泳。任何人掉入死海,都会被海水的浮力托住,这是因为死海中的水的比重是117~1227,而人体的比重只有102~1097,水的比重超过了人体的比重,所以人就不会沉下去。旅行社的导游们拍下了一幅幅令人不可思议的照片:游客们悠闲地仰卧在海面上,一只手拿着遮阳的彩色伞,另一只手拿着一本画报在阅读,随波漂浮。 死海的海水不但含盐量高,而且富含矿物质,常在海水中浸泡,可以治疗关节炎等慢性疾病。因此,每年都吸引了数十万游客来此休假疗养。游客在死海抹黑泥[3] 死海海底的黑泥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成为市场上抢手的护肤美容品。以色列在死海边开设了几十家美容疗养院,将疗养者浑身上下涂满黑泥,只露出两只眼睛和嘴唇。富含矿物质的死海黑泥,由于健身美容的特殊功效,使它成为以色列和约旦两国宝贵的出口产品。死海是世界上最早的疗养圣地(从希律王时期开始),湖中大量的矿物质含量具有一定安抚、镇痛的效果。 成千上万的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死海以求恢复他们的精力和健康。死海神奇的功效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阳光 太阳在一年里几乎每一天都照射着死海。由于该地区在海平面之下,因此阳光要穿过特别的大气层,穿过由于海水蒸发而带来的化学元素形成的天然滤光网以及厚厚的臭氧层。这样就阻挡了部分紫外线,人们可以在这里放心地长时间晒太阳。 ▲矿物质丰富的大气 海水蒸发后留下一批独特的氧化盐——镁、钠、钾、钙和溴。溴以其具有镇静疗效而闻名,它在死海周围空气中的密度比在地球其他任何地方高出20倍。 ▲矿物质温泉 富含高浓度的盐和硫化氢。死海泥含有大量的硫化物和矿物质。它能很好地保温,清洁皮肤,减轻关节痛。 ▲温度和湿度 干燥的暖空气、连续不断的高温和稀少的雨量。 ▲高气压 死海是地球上气压最高的地方。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氧,让人感到呼吸自在。 ▲花粉少 气候干燥、植物稀少,没有过敏源。

地中海 (英文:Mediterranean Sea)被北面的欧洲大陆,南面的非洲大陆和东面的亚洲大陆包围着。东西共长约4000千米,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千米,面积(包括马尔马拉〔Marmara〕海,但不包括黑海)约为2,512,000平方公里(970,000平方哩),是世界最大的陆间海。以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和突尼斯之间突尼斯海峡为界,分东、西两部分。平均深度1450米,最深处5092米。盐度较高,最高达395‰。地中海有记录的最深点是希腊南面的爱奥尼亚海盆,为海平面下5,121公尺(16,800呎)。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历史比大西洋还要古老。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接,东部通过土耳其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西端通过直布罗陀(Gibraltar)海峡与大西洋沟通,最窄处仅13公里(8哩)。航道相对较浅。东北部以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连接黑海。东南部经19世纪时开通的苏伊士运河与红海沟通。 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附属其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最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 地中海的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被称作地中海性气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最早犹太人和古希腊人简称之为“海”或“大海”。因古代人们仅知此海位于三大洲之间,故称之为“地中海”。英、法、西、葡、意等语拼写来自拉丁MareMediterraneum,其中“medi”意为“在……之间”,“terra”意为“陆地”,全名意为“陆地中间之海”。该名称始见于公元3世纪的古籍。公元7世纪时,西班牙作家伊西尔首次将地中海作为地理名称。 地中海曾被认为是以前环绕东半球的特提斯(Tethys)海的残留部分。现在知道它是在结构上较为年轻的盆地。其大陆棚相对较浅。最宽的大陆棚位于突尼斯东海岸加贝斯(Gabes)湾,长275公里(170哩)。亚得里亚海海床的大部分亦为大陆棚。地中海海底是石灰、泥和沙构成的沉积物,以下为蓝泥。海岸一般陡峭多岩,成很深的锯齿状。隆河、波河和尼罗河构成了地中海中仅有的几个大三角洲。大西洋表层水的不断注入是地中海海水的主要补充来源。其海水循环的最稳定组成部分为沿北非海岸经直布罗陀海峡注入的海流。整个地中海海盆构造活跃,常有地震发生。是世界上强地震带之一。这里水下地壳破碎,地震、火山频繁,世界著名的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即分布在本区。 西西里岛与非洲大陆之间有一海岭将地中海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地中海中有3个由海岭隔开的主要海盆。由西向东分别为∶阿尔沃兰(Alboran)海盆、阿尔及利亚海盆和第勒尼安(Tyrrhenian)海盆。地中海东部为爱奥尼亚海盆(其西北为亚得里亚海)和勒旺(Levantine)海盆(其西北为爱琴海)。地中海中的大岛屿有马略卡(Majorca)岛、科西嘉岛、萨丁尼亚岛、西西里岛、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和罗得岛。海域中的南欧三大半岛及西西里岛、撒丁岛、科西嘉岛等岛屿,将地中海分成若干个小海区:利古利亚海、第勒尼安海、亚得里亚海、伊奥尼亚海、爱琴海等。地中海海底起伏不平,海岭和海盆交错分布,以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到非洲突尼斯一线为界,把地中海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地中海要比西地中海大得多,海底地形崎岖不平,深浅悬殊,最浅处只有几十米(如亚得里亚海北部),最深处可达4000米以上(如爱奥尼亚海)。有的地方,一条航行着的船只,船头与船尾之间,水深相差竟有四五百米之多。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干燥炎热。除其南岸的突尼斯东部以外,气流经过山脉间隙进入地中海。北非沿岸大部分年降雨量很少超过250公厘(10吋),而在克罗埃西亚崎岖的达尔马提亚(Dalmatia)海岸,有些地区年降雨量为2,500毫米(100吋)。 尽管有诸多的河流注入地中海,如尼罗河、罗纳河、埃布罗河等,但由于它处在副热带,蒸发量太大,远远超过了河水和雨水的补给,使地中海的水收入不如支出多,由于海水温差的作用和与大西洋海水所含盐度的不同,使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水可发生有规律的交换。含盐份较低的大西洋海水,从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流入地中海,增补被蒸发去的水源,含盐份高的地中海海水下沉,从直布罗陀海峡下层流入大西洋,形成了海水的环流,每秒钟多达7000立方米。要是没有大西洋源源不断地供水,大约在300年后,地中海就会干枯,变成一个巨大的咸凹坑。

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接,东部通过土耳其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西端通过直布罗陀(Gibraltar)海峡与大西洋沟通,最窄处仅13公里(8哩)。航道相对较浅。东北部以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连接黑海。东南部经19世纪时开通的苏伊士运河与红海沟通。 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附属其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最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 地中海的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被称作地中海性气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最早犹太人和古希腊人简称之为“海”或“大海”。因古代人们仅知此海位于三大洲之间,故称之为“地中海”。英、法、西、葡、意等语拼写来自拉丁MareMediterraneum,其中“medi”意为“在……之间”,“terra”意为“陆地”,全名意为“陆地中间之海”。该名称始见于公元3世纪的古籍。公元7世纪时,西班牙作家伊西尔首次将地中海作为地理名称。 地中海曾被认为是以前环绕东半球的特提斯(Tethys)海的残留部分。现在知道它是在结构上较为年轻的盆地。其大陆棚相对较浅。最宽的大陆棚位于突尼斯东海岸加贝斯(Gabes)湾,长275公里(170哩)。亚得里亚海海床的大部分亦为大陆棚。地中海海底是石灰、泥和沙构成的沉积物,以下为蓝泥。海岸一般陡峭多岩,成很深的锯齿状。隆河、波河和尼罗河构成了地中海中仅有的几个大三角洲。大西洋表层水的不断注入是地中海海水的主要补充来源。其海水循环的最稳定组成部分为沿北非海岸经直布罗陀海峡注入的海流。整个地中海海盆构造活跃,常有地震发生。是世界上强地震带之一。这里水下地壳破碎,地震、火山频繁,世界著名的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即分布在本区。 西西里岛与非洲大陆之间有一海岭将地中海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地中海中有3个由海岭隔开的主要海盆。由西向东分别为∶阿尔沃兰(Alboran)海盆、阿尔及利亚海盆和第勒尼安(Tyrrhenian)海盆。地中海东部为爱奥尼亚海盆(其西北为亚得里亚海)和勒旺(Levantine)海盆(其西北为爱琴海)。地中海中的大岛屿有马略卡(Majorca)岛、科西嘉岛、萨丁尼亚岛、西西里岛、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和罗得岛。海域中的南欧三大半岛及西西里岛、撒丁岛、科西嘉岛等岛屿,将地中海分成若干个小海区:利古利亚海、第勒尼安海、亚得里亚海、伊奥尼亚海、爱琴海等。地中海海底起伏不平,海岭和海盆交错分布,以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到非洲突尼斯一线为界,把地中海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地中海要比西地中海大得多,海底地形崎岖不平,深浅悬殊,最浅处只有几十米(如亚得里亚海北部),最深处可达4000米以上(如爱奥尼亚海)。有的地方,一条航行着的船只,船头与船尾之间,水深相差竟有四五百米之多。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干燥炎热。除其南岸的突尼斯东部以外,气流经过山脉间隙进入地中海。北非沿岸大部分年降雨量很少超过250公厘(10吋),而在克罗埃西亚崎岖的达尔马提亚(Dalmatia)海岸,有些地区年降雨量为2,500毫米(100吋)。 尽管有诸多的河流注入地中海,如尼罗河、罗纳河、埃布罗河等,但由于它处在副热带,蒸发量太大,远远超过了河水和雨水的补给,使地中海的水收入不如支出多,由于海水温差的作用和与大西洋海水所含盐度的不同,使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水可发生有规律的交换。含盐份较低的大西洋海水,从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流入地中海,增补被蒸发去的水源,含盐份高的地中海海水下沉,从直布罗陀海峡下层流入大西洋,形成了海水的环流,每秒钟多达7000立方米。要是没有大西洋源源不断地供水,大约在300年后,地中海就会干枯,变成一个巨大的咸凹坑。

海底围墙的发现是很偶然的。1968年春天,两位美国作家驾船经过比密里岛北岸025海里处,发现了海底中一些巨大的石头。这些石头每块约有6 米长、3米宽、06 米高,明显是经人工雕琢而成的,这才引来了更多的人来海底探险研究。如果它们是围墙,则说明海岛上曾有过一个文明程度甚高的城市。令人奇怪的是,岛上除了围墙,好像没有别的建筑物,而且史书

上从来没有过关于这个海岛城市的记录。如果说当初岛上就只修建了这么一座围墙,那就更加令人费解了。目前在太平洋和一些美洲的海域底下,都发现了宏伟的建筑,除了海底世界,还有像金字塔一样的建筑,根据建筑的腐蚀程度来看,这应该是地球初始的远古文明建筑,里面有房子,围墙,有人类居住过的痕迹。如此大量的、精工的建筑群,不像是在工具落后的远古

时代可以建造出来的。如果是自然形成的建筑,又怎么会如此有规律的去排布,而且分布范围如此广阔。考古人员发现,冲绳海底的古建筑群的建筑风格,以及一些石头雕像的风格跟大洋彼岸玛雅文明中的金字塔和石像极为类似,专家因此推测,太平洋底沉睡着一个历史久达上万年的超强古国“姆大陆”但是关于姆大陆的传说,并非是这一次才发现的,早在19世纪就有学

者提出,在太平洋上曾活跃着一个强大的文明古国,它便是姆大陆。史学界提出,古埃及文明和玛雅文明是姆大陆文明的延伸,因此两地的古文明都有着类似的部分,比如都有形状差不多的金字塔。不过这些只是猜测,暂时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姆大陆的存在。但是不少国家古籍中关于上古大洪水的记载,似乎也在间接的印证姆大陆确实存在。

首先说原因,海南海底所发现的村庄,不是说之前曾经有人在海底居住,而是以前的村庄因为大地震被淹没到了海底形成的遗迹,和海底的古代沉船一样。虽然有很多科幻小说或者神话故事说有人或者神仙居住在海中,但人类的作为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和祖先大不一样,已经失去了在海水中生活的能力。

一直以来,作为传统的陆权大国,海洋对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遥远陌生,并且神秘莫测的,几千年来大家都觉得海洋中应该生活着巨龙,对月流珠的鲛人,他们都生活在金碧辉煌的水晶宫里,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海洋探索的加深,海洋的神秘面纱也被一层层揭开,传说也就成为了传说,失去了其真实性,生物学业证明了人类并不能像鱼儿一样在水中呼吸氧气。

尽管如此,人们时不时的会在海底发现各种人类生活过的遗迹,这不由得让人怀疑,人类真的只能生活在陆地上吗?在海南琼山市的海岸下,就发现了规模庞大的海底村庄,村庄数量达到了72个!并且发现了有人居住的迹象,也就是说这些村庄之前的确是有人居住过的。当地流传着各种传说,有的说是龙王发大水把海边的村庄淹了,也有人说这些村庄死给死在海里的人居住的,专家为了找出答案,进行了各种研究。

最后在古籍中发现,在明朝时期,琼山市曾经发生过一次八级大地震,让那七十二个村庄下沉了四米,因为琼山靠海,这72个村庄被海啸淹没,这当中有些居民在地震海啸中丧生,幸存者则搬离到了其他地方,因此留下了72个村庄的遗迹,从明朝年间保存至今。

所以事情其实没那么神秘莫测,海底的很多人类生活遗迹,都是因为各种地质灾难产生的,人类文明数千年,海洋也吞没了不计其数的生命和财宝,一些人就拿这个做文章,说曾经有人在海底生活过,其实哪有这么科幻呢。

渔具的出现远早于农具,以后得到发展,种类也随之增多。唐代农学家陆龟蒙首次将渔具分成网罟、筌、梁、矠等10多类。明代《鱼书》分为网类、縺类、杂具、渔筏等若干类。

网渔具是最常用的一种捕捞工具,在捕捞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传说伏羲“做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新石器时期网渔具即已广泛使用。在辽宁新乐、河南庙底沟、陕西半坡以及浙、闽、粤等地原始文化遗存中就出土有大量的网坠和陶器上绘饰的渔网形图案。

《诗·小雅》:“南有嘉鱼,蒸然讪讪。”讪讪,即樔,古又称为撩罟,即今日抄网。

抄网是比较原始的囊袋状有把式的小型网具之一。主要用于内陆淡水,作业规模小。

先秦及后世还有一种渔具,称为“罾”,其“形如仰伞盖,四维而举之”,系敷网类渔具。

宋代词人周密《齐东野语》在记载海洋捕捞马鲛鱼时,提到渔者“帘而取之”。帘即刺网,今闽广仍有如此叫法。它横向垂直布设于鱼类通道上,阻隔或包围鱼群,使之刺入网目或被缠于网衣上而受擒。

清代初期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提到索罛、围罛,即围网。索罛眼疏,专捕大鱼;围罛眼密,以取小鱼。这种网具最适于捕捞密集或合群游弋的中上层鱼类。

古代属于网渔具的还有刺网类。刺网类可分为定置刺网、流刺网、围刺网和拖刺网。依布设的水层不同,又有浮刺网和底刺网之分。

刺网类网具所捕鱼类体型大小比较整齐,不伤害幼鱼,并可捕捞散群鱼,作业范围广阔,是一种进步的重要渔具。

明代残本《渔书》所称的“縺”就是刺网,福建、广东至今仍有称为“廉”的。

《渔书》描述不同的制网有这样的记述:

縺……亦有长短深浅疏密之异,如四指縺者,其目可容四指。出外海取大鱼者为靑鳞縺,深可成丈,数人同舟,各出数幅,连而为一,七八月间取靑鳞者……赤水縺下脚用铅为坠,于水头取鲻鱼者。虾縺不疏不密,专用于取虾者。蠘縺目比虾縺而疏。鲎縺视蠘縺尤疏,似网而非网,以大绳为之,下用石为坠,以入海底。

清代古籍《渔业历史》中记载了刺网中的溜网,“其网用麻线结成,如平面方格窗棂,长约3丈,阔约两丈……所获以鳓鱼为大宗,用盐腌渍,色白味美。”

定置刺网网具有底刺网和浮刺网之不同,前者布设的水层接近海底,后者接近海面。布网以锚碇或木桩固定网位。

围刺网这种刺网的作业方法,有一种是用刺网包围鱼群后,敲击木板发出音响以威吓鱼类刺入网目加以捕获;另一种用围网包围鱼群后,再在包围圈内投放刺网捕捞。还有以网包围鱼群集中于岩礁处而捕捞的。

拖刺网是一种双船作业的底拖刺网,广东诸多地方仍然使用此法。

陆间海,又称陆间地中海,是指那些被几块大陆所环绕的海洋。地球上陆间海的面积约占大洋总面积的82%。

这里所谈陆间海,是陆间海中最最有名气者,它就是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地中海。希伯来人和古希腊人称它为大海。古罗马人把它看作罗马帝国的中心海。英、法、西、葡、意等语意为“陆地中间之海”。中国古籍《岭外代答》称地中海为西大食海。

地中海东西长4000千米,南北最宽处为1800千米,面积约为252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为1494米,最大水深为5530米。北部岸线曲折,多海湾,南部岸线较平直。

地中海的海底地形以大陆架狭窄,陆坡陡峭,深海盆被海脊所分割为主要特点。欧洲向南突出的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将地中海北部分为利古里亚海、亚得里亚海和爱琴海。西西里岛和突尼斯北端之间的一个水下海脊,将地中海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有阿尔沃兰海盆、阿尔及利亚海盆和第勒尼安海盆;东部有爱奥尼亚海盆和黎凡特海盆。亚得里亚海深度仅几十米至几百米,爱奥尼亚海盆深度在3000~4000米间,爱琴海中岛屿星罗棋布。

关于地中海的成因,海底扩张和板块学说认为:它是特提斯海(古地中海)的残存水域。中世纪时,特提斯海的范围逐渐缩小。现在的地中海是中生代到新生代中新世间,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非常复杂的相对运动而造成的。

在气象学上,“地中海式气候”可谓赫赫有名,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潮湿,春季天气多变,秋季时间,暂短。由于这种气候特征在地中海地区分布最广、最为典型,故全世界凡属此种类型的气候均被冠以“地中海式气候”之名。此外,强风盛行是地中海又一大气候特征。

地中海由于蒸发大于降水和径流,故水位低于大西洋,且盐度较大。表层平均盐度约为38‰。

自古以来,地中海就是欧、亚、非各国交往贸易的通道。苏伊士运河到直布罗陀海峡的地中海航线,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沿岸有贝鲁特、塞得港、亚历山大、阿尔及尔、马赛、巴塞罗那、热那亚、那不勒斯等港口。地中海有丰富的藻类,还有海豚、龙虾、牡蛎和螃蟹、墨鱼、水母、珊瑚等经济生物。沿岸还是晒盐的良好场所。

上一篇:古钱币的演变历史下一篇:立春时节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