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有没有记载UFO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书有没有记载UFO,第1张

古代有飞碟吗 有学者指出,其实UFO早访问过中国。最早记载飞碟的是《晋阳秋》这本古书。书载:“有星赤而芒角,由东北西南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在<三国志》的裴松之的注中、郑樵的《通志略》、马瑞临的<文献通考》中都有类似的记载。这是公元234年秋天的事,西北五丈原地区的天空中出现一颗发射红光,来去自由的“星”,它三来三往,从东北向西南,以后使消失了。如果是星,它不可能“三投再还”,也不可能“往大,还小”。从记载中,它能自由飞行,很像是飞碟。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科学名著《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嘉佑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荣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徽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钱。俄顷忽张亮,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加拳,灿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崔伯易曾为明珠赋,伯易高邮人,盖常见之,近岁不复出,不知所往。樊良镇正当珠往来处,行人至此往往维船数宵以待现,名其享为玩珠。”’记载此事的是一位科学家,给他提供情况的是他的好友,好友就在蚌所在的湖边,当不是杜撰。珠发白光,光亮使天发红,把十余里之间的林木都照得清清楚楚,可见其亮度很高,它的速度很快,“其行如飞”,“倏然远去”,从记载看,这个能发光,能飞行的珠不就像足一轮飞碟么?

宋朝大诗人苏轼在镇江金山也曾见到过不明飞行物。这一天他游 金山,寺僧仰慕他的诗名,留宿寺中。这一夜二更天,东坡尚未入睡,只 见一个光亮的物体在江心降落,并发生光焰,他用诗记录了这个奇观:“是时江月初生魄,二重月落光深黑。江心似有炮火明,飞焰照天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让,非鬼非人竟何物?’诗写完了,作者又加了个注:“是夜所见如此。”说明不是虚构,而是实见。

《竹溪县志》中曾记载一次飞行物坠地的事。那是同治元年,即公元1862年农历八月十九日夜,这一夜“东北有星火如月,色似炉铁,人不能仰视,初出声则凄凄然,光芒闪烁。顷之,向北一泻数丈,欲坠复止,让辄动摇,直至半空忽然银瓶乍破,顷出万外明珠,缤纷满天,五色俱备,离地丈余没,没后犹觉余震散彩,屋瓦皆明。”这个飞行物温度极高,极为光亮,使人不能仰视,后来“银瓶乍破,倾出万觎明珠”,似乎显爆炸了。

湖北《松滋县志》记载了清代光绪六年即公元1880年覃某的奇遇。“西岩嘴覃某,田家子也。光绪六年五月初八日,晨起,信步往屋后山林,见丛林间有一物:光彩异常,五色鲜艳,即往扑之,忽觉身自飘举,若在云端,耳边飒飒有声,精神倍昧,身体不能自由,忽然由高坠下,乃一峻岭也。覃某如梦方醒,惊骇非常,移时来一樵者,询之,答曰:‘余湖北松滋人也。’樵者咤日:‘子胡为乎来哉,此贵州境也,去尔外千余里矣.’指其途径下山。覃丐而归,抵家已逾十八日矣。究不知所为何物吁,异矣。”这个物体有光彩,能使覃某飞入云端,它的速度极快,使人感到“飒飒有声”。覃某因扑这个物体,遭到了报复。覃某不识此为何物,从记载看,似乎是有意识的。

1892年前后,南京的市民们蜂拥在朱雀桥边,万众仰头观看空中的飞行物。画家吴友如目睹了这个动人情景,画了一幅画,画上是朱雀桥一角,万众挤挤,有的仰望率中,有的互相谈论,有的则发着惊叹。天上一角有一圆球,闪闪发光。画家在图上还题记:“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时金陵地南隅忽见火球团,自西向东,形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级。”“约一炊许 ,渐远渐灭。”从记载看,这个飞行物速度不快,温度也不高,因此人们举头仰视,看得很清楚,它停留的时间也比较长,约有一顿饭时间。有文有画,描述生动逼真,当是可信的。

从上述记载看,中国古代确实有一种不明飞行物光临过。这种飞行物有的发白光,有的发红光,有的快如星火,有的则缓缓而行,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这些飞行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发出光亮,来去自由。

主张UFO访问过古代中国的学者认为,这些记载中的飞行物就是飞碟。《竹溪县志》中记载的是一次飞碟“坠毁事件”,因为从记载看飞行物能倏忽而过,而“欲坠则止”,这个高速物体有很高的灵敏度,后来出了故障,变得摇摇晃晃,终于有意识地加以摧毁。 有些研究者还认为,《松滋县志》记载的覃某被不明飞行物带到贵州的事件是飞碟人被发现以后的报复行为或保密行为,与近代一些接触飞碟的人们遭劫持的情况极为相似。

但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古籍中的这些记载是转辗传闻的故事,记载又十分简单,不足为信,可能是一些道听途说的奇事轶闻,经过夸张、编造。有些研究者则认为,这可能是古人记下的还不清楚的自然现象,它们能发光,能飞行,被现代人误认为是飞碟

————苦味精味苦

1 介绍一个字来历的作文

给你提供一些资料吧,你可以从里面挑选自己觉得好写的下笔。

推测‘曼’字是近取诸身的产物,会意女性美丽的胸部。上面原本应是日字(现在用帽子的古字,冂中两横,本义是帽子),然后是被吸引来的异性的目光、表爱抚的手。

古人可能出于含蓄或隐晦,只取所象之物的一半(这在造字中是经常使用的方法,成双的事物只拿来一个来代表,如足(止),手,目,耳)。如果我们把两个小篆‘曼’字并排放在一起,图形会更加明显清楚。

曼字有柔美细腻之义。许多词组体现了出其本义或引申义,如:曼睇(媚视,美盼);曼颊(细嫩的面颊);曼丽(柔媚美丽);曼妙(美艳;柔美);曼帛(细腻精美的丝帛);曼理(细腻的肌肤)。

这和曼字所象之物的性质紧密相连。后起字‘馒’头的馒,也非常接近曼字的真正含义。

另外曼字也有伸长、拉远的基本义,远取诸形,以目视太阳,又以手指之,似应也非常符合其本义。在此我们似乎又看到同一个字的雅义和俗义若隐若现,并生互存的身影。

又如娟,涓右边,上口下月(肉字的变形)音yuan1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提供了相同的两个字义:小虫也,空也。这个看似会意字的汉字,对于其本义(小虫)很难说通。

是月光下(夜间)出来活动的小虫?还是从月球来的生命?近有学者指出这个字和人类生育有关。口字表示生命的通道。

肉(月)表示/婴儿。民间有‘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肉’的说法。

用此义看由此造的字,比如娟(美丽,美好,优美)。无论说生育后代这件事是由女性来完成,还是母亲盼望新生儿是个女儿,在崇尚生育和繁殖,崇尚生命的古老民族来说,都是一件美好的事。

娟、涓、捐等字无法由虫字义或空引申出来。同样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作为天干地支的记录符号,是其高雅抽象层面的字及字义。

作为表示男女两性的媾合、孕育、生育过程,则是通俗、接近生活来源的层面的字义。这两个层面都体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久远的华夏文化的沉积。

例如,古字‘甲’字是象阴阳合体状(今人理解了阴阳相合乃精子、卵子受精的一霎那),‘亥’字是男女二人同卧,前面之人已怀孕之形。其后每个字都表示生命过程的一个环节,环环相扣,循环往复。

是一个生命的动态过程。两套系统,一个是记录时间年代的重要文字符号系统(时间维),一个是反映人类几千年来两性生殖、生育、绵绵不绝的繁衍过程的真实写照(实体、空间里人的主要活动-繁衍--空间维),不可偏废任何一个层面。

可见本来汉字造字来源有上层官方和底层民间,有精神信仰层面,有物质生理层面。汉字的字义有士大夫的高雅深奥和布衣平民的通俗生动形像直接(一语见的)。

字义还有古义和今义之对称,有动和静的内涵,有近和远的意境,有抽象和具体的呼应,有暂时和永恒的对比。这就构成了汉字系统在完整意义上的平衡美、动态美、整体美、连贯美和对称美。

在后人发现或发掘出汉字字义的通俗一面之后,也要注意人们在研究任何事物时有一种思维定势或者说是逻辑习惯,即非此即彼,非对即错,这种排他性。注意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排除或排斥汉字的文雅义,惟我独尊,或顾此失彼。

在文字研究上,应该认识到,字义、字源可以是多源的,多义的。在文化层次上也是多样化、高低俗雅互为对应的共存。

在字义的解释或者文字的真实含义上可能更应该文雅通俗同时存在。形成一个和谐的全息共同体。

自古以来文字的俗雅二极似乎具有互相排斥的倾向。由于文人、士大夫奉承君主、帝王将相统治阶层维护王权皇权的旨意,毫无疑问使文字的优雅高深含义、贵族文化占据了主导甚至是垄断性地位。

广大民众实际上失去了对汉字字义的发言权。与生活接近的生动但是直观通俗的字义则不见于记载而渐渐失传。

有些源于生活的字虽然被官方收入字汇中,但是无论外形、结构,还是字义,都被改得面目全非。今日字典中许多讹变字其中相当部分恐怕即源于占有文字垄断地位的特定集团有意的掩盖或篡改字形字义的结果。

这很可能是造成汉字难认、难解、难写三难的主要根源之一。古人造字‘远取诸形’‘近取诸身’法则的真实含义造成汉字有三难的另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原因是后人对于汉字造字法则的不全面理解。

是思维的单一性使然。关于‘远取诸形,近取诸身’没有从整体把握。

想当然地认为这两个概念对于一个具体的汉字来说是互相排斥的。其实一个汉字往往同。

2 名字来历的作文怎么写

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问自己的爸爸妈妈自己名字的来历。

回到家里以后,我拿起一支笔当话筒,一本正经的问妈妈:“妈妈,请你告诉我我名字的来历。”“去,往一边儿玩儿去,别当误我做饭。”妈妈不耐烦的对我说。“哎呀,妈妈,老师让我们问家长自己名字的来历呢,你就配合一下吧。”我恳求道。“原来是这样呀,好吧,那就让我姗姗道来吧。”

“妈妈,当你们看到我出生时可爱的样子时,有没有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些简单的名字呢?”“有哇,那就是你的小名——延研。这个名字是我想出来的,所以我对你的名字一直都很满意。”妈妈说。

“那我的鼎鼎大名‘延炳奇’又是怎么来的呢?”我继续追问道。“那个名字是你爸爸翻烂了一本新华字典才找到的。那时,你爷爷还专门找过来了一个算命的人,那个算命的人对我说:‘你的这个孩子命中缺火。’所以,我们给你找了一个带有火字旁的字。结果,你爸爸在字典里发现了那个‘炳’字,它不但带有火字旁,而且还有光明、显著的意思,于是,我们把炳字加进了你的名字。”原来是这样呀,我以为妈妈要让我变成馋猫呢!我心里想着。“而你那个‘奇’字是你爷爷想出来的,目的是想让你当一个出众的、与众不同的人。”妈妈对我说。

原来,我的名字包含着这么多含义呀!但是,无论是什么含义,都表示着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我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辜负爸爸妈妈对我的希望。

3 写一篇作文关于名字的来历

凡人必有姓与名,姓与名既是人的一种符号的代表,同时又是人的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姓与名十分珍重,我国的姓与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但在我国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与氏,后有名、字、别号,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义不同。

“姓”字,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在母系社会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惟一能确定的尊亲,正如《白虎通·三纲六纪》所云:“古元时,未有三刚六纪,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姓”是一个集合名词,是家族的标识,或表示与某个大家族的某一血缘关系更为亲近的部分。

氏只是在汉朝以前才独立存在,它是“姓”的分支,“姓”是氏族的族号,氏族的成员都是以这个族号作为自己的姓。

“名”是指个人的符号,带有个人的烙印。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名”是在婴儿出生百日之后由父亲取定的,据《礼记·内则》记载,到了这一天,由母亲和保姆抱着婴儿来到厅堂见他的父亲,父亲郑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给他取名。名取定以后,母亲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内室,然后把孩子的名字通告亲戚,父亲则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并报告地方长官,入籍登记。因此命名仪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这种习俗现在虽然没有了,但给孩子过“百岁”的风俗依然长盛不衰。

从历史的习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宝贝、宝宝……,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

笔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

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双名李桂珍,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风格,被称为“白派”。从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

“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因此,“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

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

号,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还有号,号是我国姓名文化中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广义的号有多种,有别号、绰号、谥号之分,号是自取的,也有别人赠予的。狭义的“号”是一个人的别字,又为别号。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名与字一般有一定的联系,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别号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字与号在清末以后,随着中国文化的变迁,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渐被笔名、艺名、绰号等取代。

4 名字的来历作文怎么写小学三年级

我的名字叫做夏路璐,我认为,我的名字是世界上最最最最最……可爱的名字了。

我爱我的名字,但你想听听我的名字的来历吗?听我给你讲讲吧!其实,我的家人在给我起名字时有不少趣事呢!家人在给我起名字时,每个人连小名都想好了呢!奶奶说:“叫夏虹,虹虹多好听啊!”“NO,NO,NO!”爷爷反驳到,“够土的,还是叫夏田娩吧!田娩多好听!”爸爸妈妈马上呕了,对爷爷说:“爸啊,‘田娩’怎么‘甜面’似的,别到时候孩子上了学,同学们给她起外号叫‘甜面酱’啊!”“那你说叫什么?”爷爷奶奶齐声问。 爸爸妈妈翻着字典,一时激动,把字典拿反了都不知道。

翻来覆去,爸爸妈妈说要我叫“夏路璐”,说叫我路璐更像个女孩子。什么“虹虹”呀“田娩”的,早被老爸老妈扔到外星球去了!我爱我的名字,这里面汇聚了爸爸妈妈以及一家人的智慧,一家人的辛苦,我爱我的名字,更爱为我取名字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467。

5 一年级作文(春节)的来历一扁怎么写

春节的来历

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春节、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了。

过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穿新衣、走亲戚,热热闹闹闹,团团聚聚,我想每个小孩子都会像我一样盼望着过春节,可你们知道春节是怎么由来的吗?现在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春节的来历吧!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的头上长着触角,凶猛异常,他居住在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当“年”一过,就会万物生长,鲜花遍地。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这就是春节的来历,有趣吧!

6 一个地名的来历作文

举个例子:青岛

处黄河流域下游、黄海之滨的青岛,不仅以其秀丽的海光山色闻名于世,而且还以悠久的文化历史曾成为山东省的文化中心和我国北方的一个著名文化城市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青岛,又称小青岛,别名琴岛,它既是青岛美的象征,又是青岛美的缩影

青岛、小青岛、琴岛,都是指胶州湾入海处北侧的小岛这个小岛和青岛历史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历来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和文人墨客的歌咏但由于这个小岛名称的起源及其与陆地上青岛名称的关系、发展变化、名称的涵义等确有着不同的解释,几十年来还说法各异时至今日,在多种出版物中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看法本文试就几十年间先后发见的历史资料,就以下诸问题琐考如下

青岛本是指胶州湾海口北侧的海中小岛,面积仅零点零一二平方公里,海拔十七公尺有余,北侧距陆地一华里多(约720公尺)清朝同治年版《即墨县志》卷一“岛屿”条目中记载,“青岛,县西南百里”是说青岛位于即墨县城西南百里的海中在“山川脉络图”和“七乡村庄图”中都标注有这个海中岛屿《胶澳志》还明确地说,“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耸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岛

关于青岛名称命名的年代,缺少具体的记载,从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籍来看,明朝中叶已有青岛名称的记载,嘉靖刊《郑开阳杂著》中已载有“青岛”一名明万历六年(1578年)任即墨县知县的许铤在《地方事宜议·海防》一文中记有:“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按胶州湾自唐宋以来已成为北方重要港口,尤其是宋代“元三年(公元1088年)……乃置密州板桥市舶司”(见《宋史•食货志》),板桥镇即现在胶州湾畔的胶州市“市舶司”类似现在的海关和港口管理机构,掌管检查出入海港的船舶,征收商税,收购政府专卖品和管理外商等板桥市舶司的建立,使胶州湾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唯一设有市舶司的贸易口岸,海运频繁,所有货船必经胶州湾海口方可到达板桥镇而青岛位于胶州湾入海口重要航道的一侧,不可能没有“青岛”或青岛的其他名称,只是我们没有见到记载罢了

在出现“青岛”名称的同时,也出现了“青岛口”的名称胶州湾内女姑口所立《重整旧规》碑文中明确记载了:“我即邑自前明许公奏请青岛、女姑等口准行海运,于是百物鳞集、千艘云屯,南北之货即通,农商之利益普……”许公就是许铤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陆地青岛北面的海湾称为青岛湾;湾边的村庄称为青岛村;村南的小河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

7 成字的来历写一篇作文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汉字可是,大家知道汉字是怎样发展来的吗?在这里,我就介绍一下汉字的历史

这么一个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苍颉是皇帝的史官,黄帝命令他的臣子仓颉创造文字,仓颉长着跟龙一样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特别喜欢观察身边和

周围的事物,他也非常爱动脑筋或者是想问题他每天抬头观察天上星星的变化,看乌龟背上的花纹、雀鸟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样子和形象,经常在自己的手上

描画事物的形体和特征他把这些东西的形状简化后刻在龟壳、兽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这个神话当然是荒谬的,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汉字是由象形字演变

而来的

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

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树”就画成树的模样,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汉字的来历演变起源发展历史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

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

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汉字构成法则,是长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个人独创的

8 一年级作文(春节)的来历一扁怎么写

春节的来历 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春节、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

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了。

过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穿新衣、走亲戚,热热闹闹闹,团团聚聚,我想每个小孩子都会像我一样盼望着过春节,可你们知道春节是怎么由来的吗?现在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春节的来历吧!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的头上长着触角,凶猛异常,他居住在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当“年”一过,就会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这就是春节的来历,有趣吧。

9 一枚一元硬币的来历的作文

[硬币的自述作文500字] 我是一枚小小的硬币,面值一角钱,硬币的自述作文500字。

一天,我被一个小孩随后扔掉了,因为他觉得一角钱没什么用。从此,我只好静静地待在马路上。

在这段日子里,我经历了很多很多风吹雨打,天天被人踩踏。运气不好的话,还会被车压,我的身上伤痕累累。

唉!这种日子真难熬呀! 一天,终于有人看到我,我欣喜若狂,觉得那个人会把我捡起来。可他一下子把我踢飞了出去!我的身体在空中画出一条弧线,再次重重地落在地上。

我被摔得头昏脑胀,非常难受。 我心里可气愤:这人怎么一点道德都没有?哼!!不理他!我肯定会盼来能收留我的好人。

等呀等,盼呀盼,终于等来了好人。他把我捡起来,放进一个猪肚子里(存钱罐)。

在肚子里,我看到很多兄弟姐妹,我可高兴了。 一元硬币哥哥对我说:我们的主人叫小新,他可是只铁公鸡!从不用一分钱!我们好久没出去旅行啦! 我想:尽管这样,总比待在马路上强啊,小学五年级作文《硬币的自述作文500字》。

果然如一元硬币哥哥说的,小新从来没动过猪里的钱。是呀,他真是只铁公鸡。

整天闷在里面的兄弟姐妹们都有怨言了。 一天,我正和同伴们神聊呢,可脑袋突然一晕,后来就是哄的一声,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后来,我看到自己被装到一个箱子里。不过多久,我知道了小新的班级里有个同学有困难,他把所有的钱都捐了出来。

原来,他不是铁公鸡。 我真为这样的主人而自豪!五年级:燕美琴。

“祁连山”之名源自古代匈奴,在古匈奴语中,“祁连”意即“天”,祁连山因此而得名“天山”;又因位于河西走廊以南,故称南山。唐代诗人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中之“天山”即指祁连山。

祁连山的平均山脉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间,高山积雪形成的硕长而宽阔的冰川地貌奇丽壮观。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称为雪线,一般而言,冰天雪地,万物绝迹。然而,祁连山的雪线之上,常常会出现逆反的生物奇观。在浅雪的山层之中,有名为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状蚕缀,还有珍贵的药材——高山雪莲,以及一种生长在风蚀的岩石下的雪山草。因此,雪莲、蚕缀、雪山草又合称为祁连山雪线上的“岁寒三友”。

祁连山的四季从来不甚分明,春不象春,夏不象夏。所谓“祁连六月雪”,就是祁连山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写照。

祁连山在立夏之后,山林之中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有云杉、圆柏、杨树等林木以及鞭麻、黑刺、山柳等灌木。此外,祁连山的密林雪岭之中,还有许多游荡的鹿群或奔跑,或徘徊其间,野趣浓烈,生态优美。

祁连山的每一个山峰都显得气势雄伟,人称是“石骨峥嵘,鸟道盘错”。这些由冰雪和石头凝成的奇形怪状、棱角分明的脉脊,有如用巨斧劈雕一般。至于因高山上终年积雪而形成宽阔硕长的冰川,那是雪山的一绝!冰川是长年不溶化的,好似披挂在雪山众神身上的条条洁白的“哈达”。它们千姿百态,躺卧在雪山上,如白虎藏匿,如银蛇盘绕;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有如钻石发出万簇光芒;在霞光的色染中,冰川则有无法描摹的瑰丽!

祁连山中多河,这是因为在着终年覆盖的雪山,数不尽的冰川;每当暖季来到,阳光总会融化掉上面的一层冰雪;再加上森林带的降雨,水源之沛,无疑是众河不尽之源。

河谷洼地一带,成片的是野生的柳树、杨树,还有丛丛簇簇的刺槐。只是它们均显得古老、苍劲而又扭曲,古老得使你无法估算它们的年轮。

一、作者背景材料

·生平与书法艺术

王羲之(303年—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有洒脱漂亮的外在风貌,“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书法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书法成就: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铁书银钩,冠绝古今”,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二、有关《兰亭序》的流传经过,数家聚讼,难有定案,这里仅参照古籍,罗列如下:

·唐太宗获得《兰亭序》之前,《兰亭序》的流传经过,众说纷纭。(1)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下记载,《兰亭序》原在梁朝御府。隋平陈,归晋王(即隋炀帝),和尚智果从晋王那儿借去临摹,久而不还,最后传给弟子辩才。(2)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载唐何延之《兰亭记》云,《兰亭序》一直保存在王家,传至王羲之第七世孙和尚智永,智永传给他的弟子辩才。(3)宋俞松《兰亭序考》卷一引宋郑价《跋》说,隋末,《兰亭序》为五羊(今广州一带)一和尚所藏。

至于唐太宗得到《兰亭序》的事件,同样也是记载不一。

·(1)《隋唐嘉话》卷下说,唐太宗得《兰亭序》在即位之前,“太宗为秦王日……使萧翊就越州求得之”。(2)《法书要录·兰亭记》载,唐太宗得知《兰亭序》在辩才手里,乃召辩才。辩才已经衰老,推说不知真迹下落,硬是不去。后来,房玄龄想出欺骗的办法,推荐监察御史萧翼去行骗。萧翼按照房玄龄的计谋,带了几本王羲之的字帖至山阴找辩才。萧翼打扮成书生模样,借故结识了辩才,两人谈论,很是投机。一天,谈起王羲之的书法,萧翼把带来的帖子给辩才看,辩才认为法帖是真,但不是最上乘的,得意之下,从屋梁内拿出《兰亭帖》。萧翼一见《兰亭序》,接过手就纳入袖中,并把太宗的诏书给辩才看,辩才目瞪口呆,惊慌失措,宝贝从此归于唐太宗。(3)宋钱易《南部新书》卷四载:“武德四年,欧阳询就越州访得之,始入秦王府。”

三、背景材料

·东晋时期的士风与士人心态 魏晋名士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与精神风貌。六朝文人强烈的生命意识。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驱除不祥的礼俗之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高茂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用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看可以考察地上万物的繁多,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趣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很快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将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屋子里与人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自然,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四、文本内涵解析

·文风:清雅俊秀

创作的秘密:·心理的超越

·欢乐易逝与人生苦短

·生命体验与创作中的心理超越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交代缘起)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A兰亭山水景色之美B流觞曲水之乐趣,有自然美趣。)

·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A人生之乐趣。 B在叙事中穿插风光景色描写,自然流露出作者的胸襟与趣味。)

·夫人之相与,俛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转而写内心的感慨。人生短促,乐事转眼即逝。只能回顾往事求取安慰。这种生灭的悲哀是历史的永恒。)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王羲之总结创作经验:·创作的心理动因,是由于珍惜生命,痛惜生命短促与死亡。

·他认为,文学创作中存在着一个生命与死亡的永恒主题。

2。作者创作此文的心理特征:·排遣心理郁结。

·期望超越死亡与失落,唤起共鸣。)

·就全文的感情基调来说,珍惜人生自有其积极意义,而过分强调死亡的悲痛,则是消极的,这反映出六朝文人在动乱社会中比较普遍的对于生命短促的哀感。

五、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

·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达一种旷达的心境。

·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六、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 感慨有两个:一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

二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它告诉我们三点:

1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

2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

3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

·即:生命是何其宝贵!因此,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七、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八、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九、文本风格分析

1 完整有机的结构

2 简洁清雅的文笔

3 精警自然的议论

1 水经注江水三峡的全文和翻译

《黄牛滩》的全文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状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解释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山下有石滩,名叫“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像人的样子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已经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纡回曲折,即使沿途经过,住上两夜,还是能够望见此物。所以在这里行走的人有歌谣唱道:“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早上出发的时候看见黄牛(石头),夜晚住宿时还是看到黄牛三天三夜,还能看到它形容岩石很高,江流湍急,纡回曲折 。

赏析(部分)

1歌谣中的三个“黄牛”分别指代什么? 第一个和第三个“黄牛”指代“高崖间石”。第二个“黄牛”指代黄牛滩,

2本文文字围绕哪两个来写的?作者在写南岸山石时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描绘的?写出原文中的语句。本文文字围绕黄牛滩和南岸山石来写的。

从形状(如人负刀牵牛)和颜色(人黑牛黄)两方面进行描绘。

3篇末引用歌谣是为了说明文中的哪句话?为了说明“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

解释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山下有石滩,名叫“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样子,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已经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纡回曲折,即使沿途经过,住上两夜,还是能够望见此物。所以在这里行走的人有歌谣唱道:“早上从黄牛山出发,晚上寄宿在黄牛山,三天三夜,黄牛山依然像以前那样。”

2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峡》原文和翻译

江水又东,经西陵峡。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①言:“常闻峡口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②,曾无称有山水之类也。及余来践跻③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④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⑤。林中萧森⑥,离离蔚蔚⑦,乃在霞气云表⑧。仰瞻俯映⑨,弥习⑩弥佳,流连信宿(11),不觉忘返。目所履历(12),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13)”(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峡》)

长江水又流向东,流过西陵峡。(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异常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留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已从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3 水经注江水全文翻译

水经注·卷三十三

作者:郦道元

水经注 卷三十三 江水

岷山就是渎山,水叫渎水;又叫汶阜山,远在塞外,江水就发源在那里。《益州记》说:大江的源泉,按现今所知,开头是从羊膊岭下流出,水沿山崖散开,涓涓细流多以百计,浅得几乎连酒杯也浮不起来。水向东南流泻一百多里,到达白马岭,经过天彭阙,又叫天彭谷。秦昭王派李冰当蜀郡太守,李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形状如门,称为天彭门,又叫天彭阙。江水从这里起,上流十分细弱,所谓发源时只能浮起酒杯,就是指此。汉元延年间(前12—9),岷山崩塌,堵塞了江水,以致三日不流。扬雄作赋,在《反离骚》中说:从岷山投入江流之中,以吊屈原,名为《反骚》。江水从天彭阙东经汶关,又流过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划蜀郡北部设置汶山郡,以管辖该县。氐道县原是秦始皇所置,后来改为升迁县。《益州记》说:江水从白马岭萦纡流奔二十多里,到龙涸;又八十里,到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到石镜;又六十多里到北部,江宽才有一百多步。江水又西流一百二十多里,到达旧汶山郡时,宽度才有两百多步;又向西南奔流了一百八十里,到湿坂,江才稍大了一点。

李冰在这里造了一条大堰,截住汇流,堰坝左右两边都有出水口,称为湔堋。大江流入郫江、捡江以便通航。《益州记》说:大江流到都安,在右边筑堰堵水,在左边造堤控流,江的干流于是就移到东边,位置在郫江右面了。利用山势滑放竹木入江,不费力气就可运到,水还可以灌溉诸郡。李冰又凿穿羊摩江,灌溉江西的田地。在玉女房下的白沙邮,造了三个石人,立在水中,并在石人身上刻记着与水神的约定:枯水时不露脚,涨水时不没肩。因而蜀人天旱时可用来灌溉,多雨时不堵塞水流。所以《益州记》说:水旱都任人安排,饥荒绝迹,沃野千里,因此世人号称陆海,又叫天府。邮亭就在堰上,民间称此堰为都安大堰,也叫湔堰,又称金堤。左思《蜀都赋》说:向西越过金堤,即指此堤。诸葛亮北征时,将此堰视为农业的命脉,国家赖以给养。他征召了一千二百名兵丁负责护堰,并设堰官。

江水又东流,经瞿巫滩,就是下瞿滩,又叫博望滩;左岸有汤溪水注入。汤溪水源出县北六百多里的上庸边界,南流经历县境,两岸有盐井一百多处,巴、川就靠这些盐井来自给。盐粒大的一寸见方,中央隆起,形状就像一把张开的伞,所以叫伞子盐。有的虽然不呈伞状,但也一定是方形的,和普通的盐不同。王隐《晋书·地道记》说:从汤口进去四十三里,有石头可以煮出盐来,石头大的像升,小的像拳头,煮到水都干尽,盐也就结成了。这大概也是蜀地的天然气井一类,水火互相配合,才能煮出好盐来。

江水继续东流,经广溪峡,这是三峡的上端。峡长三十里,其间惊险的危岩,斜出的树木,看来几乎两边要互相交接似的。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达一千多丈,俯临神渊。当地人看到它又高又白,所以取了这个名字。天旱时在岸上焚烧树木,把灰烬推到深潭中,弄脏潭水,立刻就会下雨。常璩说:县里山泽水神,天旱时击鼓求雨,就一定应验,会有甘霖喜降。这就是《蜀都赋》所说的:一敲鼓就会下雨。峡中有瞿塘、黄龛两处险滩,夏天洪水激起旋涡,上滩下滩都要提心吊胆。瞿塘滩上有座神庙,尤其灵验,刺史二千石一级官员经过这里,都不可吹号打鼓。商旅上水时,怕碰到石头发出声响,就用布包起撑竿的下端。现在虽不必这样做了,但祭祀进献水神还是没有中断过。峡中猿猴很多,但北岸却没有猿猴——这里不是仅指某一处,有人捕捉了猿猴放到北山去,却一点也听不到它的叫声了,也许就像貉那样,过了汶水就不能生存了。

卷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这三卷是《江水》,因为长江是全国著名大河,在前面《河水》篇中已经说明,在古代,“河”是黄河的专名,“江”是长江的专名。江水是古代对长江的正规名称,简称就作“江”。《水经注》全书中有近二十篇提及“江”,指的就是长江。另外,如同黄河被称为“大河”一样,长江也常被称为“大江”。《水经注》中也有十多个卷篇提到“大江”这个名称。但包括《经》文和《注》文,《水经注》全书中没有出现“长江”这个名称。不过从现存的古籍查索,“长江”一名在三国时代已经出现。《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又《鲁肃传》:“竟长江所及,据而有之。”

4 水经注文言文翻译

全文翻译吗?《水经注》很长啊 全文翻译链接如下: 水经注 卷一 河水 原文 三成为昆仑丘①。

《昆仑说》②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③之居。注释 ①三成为昆仑丘:三级的土丘称为昆仑丘。

成:级,层。②《昆仑说》:书名,不详。

③太帝:天帝。译文 三级的土丘称为昆仑丘。

《昆仑说》说:昆仑山有三级,最下一级叫做樊桐,又叫做板桐;第二级叫做玄圃,又叫做阆风;最上一级叫做层城,又叫做天庭,这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原文 《山海经》称方①八百里,高万仞②。

郭景纯以为自上③二千五百余里。《淮南子》称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④三尺六寸。

注释 ①《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作者已不可考,内容包括山川、道里、鸟兽、祭祀、医巫、风俗等。方:方圆。

②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③郭景纯:郭璞(276—324),字景纯,东晋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熟知五行、天文、卜筮之术。

自上:为“自此以上”的省略,从这里向上。④《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撰写的杂家书,也称《淮南鸿烈》。

步:古代长度单位,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一步。译文 《山海经》说:昆仑山方圆八百里,高达万仞。

郭景纯以为向上两千五百多里。《淮南子》说:高一万一千里零一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

原文 《山海经》曰①:南即从极之渊也,一曰中极之渊,深三百仞,惟冯夷都焉②。《括地图》曰:冯夷恒乘云车③驾二龙。

河水又出于阳纡、陵门之山,而注于冯逸之山④。《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至阳纡之山,河伯冯夷之所都居⑤,是惟河宗氏,天子乃沉珪璧礼⑥焉,河伯乃与天子披图视典,以观天子之宝器:玉果、璇珠、烛银、金膏⑦等物,皆《河图》所载。

河伯以礼,穆王视图,方乃导以西迈⑧矣。粤在伏羲,受《龙马图》于河,八卦⑨是也。

故《命历序》曰:《河图》,帝王之阶⑩,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后尧坛于河,受《龙图》,作《握河记》。

逮虞舜、夏、商,咸亦受焉。李尤《盟津铭》:洋洋河水,朝宗于海,迳自中州,《龙图》所在。

《淮南子》曰:昔禹治洪水,具祷阳纡,盖于此也。高诱以为阳纡秦薮,非也。

释氏《西域记》曰:阿耨达太山,其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焉。山,即昆仑山也。

《穆天子传》曰:天子升于昆仑,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丰隆,雷公也。

黄帝宫,即阿耨达宫也。注释 ①《山海经》曰:“南即”四句,出自《山海经·海内北经》。

②惟:同“唯”,只有。冯夷:传说中的黄河水神,即河伯。

都:居住。焉:在那里。

③恒:常,经常。云车:传说中仙人的车乘,仙人以云为车,故名。

④冯逸之山:山名,不详。⑤河伯冯夷:河伯、冯夷是同一个人,指传说中的黄河水神,冯夷是人名,河伯是天帝赐予他的封号。

都居:居住。⑥沉:古代祭川泽叫沉,因为要向水中投祭品,故名。

珪(ɡuī)璧:古代祭祀朝聘所用的玉器。礼:行祭礼。

⑦玉果:形状像果实一样的美石。璇(xuán)珠:美玉珠。

金膏:传说道教中的仙药。⑧导:引导。

西迈:向西行进。⑨八卦:《周易》中八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基本图形:乾、坤、震、巽(xùn)、坎、离、艮(ɡèn)、兑,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八卦相传是伏羲所作。⑩阶:基础,阶梯。

尧:传说中古帝陶唐氏之号。坛:筑坛祭祀。

虞舜:上古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因其先国在虞(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故称虞舜。朝宗:本来是指古代诸侯春、夏朝见天子。

《周礼·春宫·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后来比喻小水流注大水。

禹: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曾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有“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

释氏《西域记》:书名,不详。杨守敬认为是晋释道安的《西域志》。

丰隆:古代神话中的雷神,即雷公。后多用作雷的代称。

译文 《山海经》说:南面就是从极渊,又叫中极渊,深三百仞,只有水神冯夷居住在那里。《括地图》说:冯夷经常乘坐云车,由两条龙驾着出行。

黄河水又从阳纡山、陵门山流出,注入冯逸山中。《穆天子传》说:天子西征,到阳纡山,这是河伯冯夷居住的地方,冯夷即河宗氏,天子于是把宝玉珪璧投进水里礼祭河神,河伯才给天子打开图册典籍,让他观看天子应有的宝器:玉果、璇珠、烛银、金膏等神物。

这些都是《河图》中所记载的。河伯以礼相待,等穆王看完图后,才引导他向西行进。

所谓伏羲氏受《龙马图》于大河之源,《龙马图》就是八卦。所以《命历序》说:《河图》,是帝王的基础,记载着江、河、山川、州界的分野。

后来尧在河边筑坛,接受《龙图》,写了《握河记》。直至虞舜、夏、商,也都接受过《龙图》。

李尤《盟津铭》:浩浩荡荡的大河之水,终于流入大海汇成巨浪;它从中原经过,就是河伯献上《龙图》的地方。《淮南子》说:从前大禹治洪水,在阳纡祭祀祈祷,就是在这个地方。

高诱以为阳纡就是秦薮,是不。

5 《水经注 江水》翻译

翻译如下:江水又东径黄牛,流经广溪峡,这就是三峡的开端峡谷中有瞿塘、黄龛两处险滩。

这个峡谷从过去大禹开凿疏通江水,郭景纯叫做巴东之峡的那个峡谷。江水又向东去,经巫峡,是杜宇所凿用以疏通江水的峡谷。

江水经过峡谷向东,又经新崩滩。这座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裂,晋太元二年又崩裂。

在崩塌的时候,江水倒流一百多里,涌起几十丈的巨浪。现在险滩上都还有石块,有的圆的像竹篓子,有的方的像房屋,都是山体崩裂掉下来,致使湍流激起波澜,所以叫做“新崩滩”。

这个断崖所残留的部分,和其它众多山岭相比,还算是耸立突出的。再往下十多里,有一座大巫山,不单是三峡所没有的,就算和岷山、峨眉山都能一比高低,与衡山、九疑山可一决雌雄。

群山像翅膀一样靠着它,一起直指青云,它更接近银河,和群山一辨优劣。西面,就是巫山。

这之间首尾长六十里,叫做巫峡,是借山起的名。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几乎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顺流和逆流的航路都被阻断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觉得很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很有趣味。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肃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又向东,流经流水滩。

这里的水都湍急异常,鱼鳖都不能游弋(yi),行人常常为此感到苦恼,他们编成歌谣:“滩头用尽力气与水相持,突然之间就会被水淹没与家人永别。”袁山松说:“从四川到这里,五千多里,顺流而下只要五日,逆流而上要用百日。”

江水又向东流,经过宜昌县的北面,县的治所在江水的南岸。北临大江,与夷陵遥相对应。

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

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步:古时长度单位)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江水又向东,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个险滩叫黄牛滩。南岸重重叠叠的山岭一层层耸起,最外高峻的山崖间有块石头,像一个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5666332色的,牛是**的,看上去非常鲜明。

因为人难以到达,不能够穷究实际情况。此山既高,再加上江水湍急纡洄曲折,即使走上两天两夜,还能望到这个石头,所以走路的人编成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下出发,晚上还在黄牛山下投宿;三天三夜,黄牛山还是像原来一样看得清楚。”

说的就是水路曲折,(走很长的路后)回头望去黄牛山还像原来一样。江水又向东,经过西陵峡。

《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到西陵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绝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树木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之交稍显凋零,猿鸣特别清越,在山谷中传响,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

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山松说:“常听说峡中水流湍急,记录下来的或口口相传的都是拿恐惧相警戒,不曾有人称赞山水的美丽。

等到我来到这个地方,并感到欣喜以后,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重重叠叠秀丽的山峰,奇特的构造,怪异的形状,本来就难以用语言来描绘。

林木阴森肃穆,郁郁葱葱,仰头欣赏,俯身体味,越熟悉越感到好,流连了两天,忘了返回。眼睛所看到的,从未有过。

自从高兴地看到这个奇特的景观,山水如果有灵性,也应当一定会像遇到知己一样高兴!

扩展资料:

水经注·江水》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的一部分。该书篇由西向东记载了长江沿岸的地理风貌。

原文如下: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

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

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

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

其颓崖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

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西,即巫山者也。

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

6 《水经注 江水》的全文翻译

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

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 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

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

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

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

巴地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