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桂花和春有矛盾,有人说没矛盾为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桂花和春有矛盾,有人说没矛盾为什么?,第1张

王维《鸟鸣涧》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意境优美,没有难字,易读易懂,所以旧时注家往往不着一字,而又一向被选来供儿童学习,背诵。我很小的时候就念过这首诗,当时并不大懂,也不觉得不懂,就那麼糊里糊涂兴高采烈地背得滚瓜烂熟。几十年匆匆过去,就是到现在,也不敢说就很懂了。这首诗实在有点怪,只能做些猜测和假设。诗里写到「春山」、「春涧」,那麼肯定是写春夜的了;而第一句却道是「人闲桂花落」,桂花是秋天开的花,「桂花落」当然更在秋天。一首写春山夜景的诗为什麼第一句却去谈秋天的情形呢?这有两种可能:其一,唐朝的桂花同现在的不同,花开花落都在春天,所以诗里这麼写。其二,「人闲桂花落」一句另有奥妙,不宜作一般的理解。请教过研究植物学的专家,回答是:古今的物候虽然有变迁,但桂花的开落由春徂秋,没有听说过。再研究吧。看来此路不通。曾经有学者指出,这里的「桂花」指月光,意谓月光照亮了大地。这个说法不大容易理解。不错,月亮里是有一棵神奇的桂花树,犯了错误在那里劳动改造的吴刚伐之不倒,所以诗人们或说「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或说「吴刚捧出桂花酒」;但从来不曾有人说过桂花代表月光、「桂花落」就是月光照亮了大地的。何况下面还有一句「月出惊山鸟」,如果诗里一开始月光就照亮了大地,那下文的山鸟也就不会忽然被惊动了。在一首很短的诗里重复地写同一个意思,决非王维的作派。看来,桂花还是那个桂花。根据常识我们知道,桂花很香,却又很小很小,「桂花落」一般来说是很难感觉得到的;但是像王维这样的富贵闲人、艺术大家那就不同了,他能够感觉到,他的心同自然界完全相通,特别地气定神闲,有着超常的听觉和视觉。何况周围的环境也安静极了。任何轻微细小的变化,在春夜寂静的空山里都是重要的信息,桂花落是一个事件,月亮出来、山鸟惊鸣更是特大事件。王维喜欢这样静谧的境界。我们今天生活在车马喧、人声杂的城市里,感觉已经很迟钝了;也非迟钝一点不可,否则简直难以存活下去。王维在蓝田有他的辋川别墅,他的耳根清净之福,是今天难以想像的。他的一些阔朋友,也都各有其高级别墅。《鸟鸣涧》正是他那著名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云溪别墅同样幽静美好之至。也许有人会问,照这麼说诗的境界固然是虚静芬芳高妙之至了,但其如春与秋的矛盾何?我想王维可能有两种解释:一则可以说,诗的第一句只是说闲人耳朵灵,即使是桂花落地也颇有所闻,这同季节无关。二则更乾脆的说,管他什麼春夏与秋冬呢,在我的画里,各种不同时令的花卉可以同时开放,雪景中也照样有繁茂的芭蕉,这又有何不可,要的是这个意境!王维画的真迹,我们现在看不到了,宋人沈括是看到过的,并有收藏,他介绍说:「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难可与俗人论也」(《梦溪笔谈》卷十七)。读王维此诗,大约有必要拿这段话来垫底。

1金桂

花金**,香气浓,产花量高,花朵易落,花期9月下旬。品种有大花金桂、大叶黄、潢川金桂、晚金桂、圆叶金桂、咸宁晚桂、球桂及柳叶苏桂等。

2银桂

花乳白色或淡**,花朵茂密,香气颇浓,产花量较高,花期比金桂晚一周,品种有籽银桂、九龙桂、早银桂、晚银桂、白洁、青山银桂及纯白银桂等。

3丹桂

花橙红色,香气比银桂淡,花期9月下旬。品种有大花丹桂、齿丹桂、朱砂丹桂、宽叶红、小叶丹桂。

4四季桂

花乳**,香气淡,但花期长,大约两个月开一次,其中有月月桂,开花次数较多。品种有月月桂、日香桂、小叶四季桂、大叶佛顶珠,齿叶四季桂(表3-8)。

表3-8 4种桂花的识别

四季桂中的大叶佛顶珠,花乳白色,花序密集,顶生花序独特;日香桂株高05~15米,花淡**,同枝各节先后开花,月月有香,可作盆栽用。以观花闻香为主的宜选大花丹桂、籽丹桂、朱砂丹桂、大花金桂、圆瓣金桂。作庭院主景的宜选大叶黄银桂、金桂、大叶丹桂、大丹金桂、橙红丹桂。以采花为目的宜选潢川金桂、金桂、籽银桂、大花丹桂、橙红桂。还有一种变色桂,从9月到次年5月不断开花,一株上能看到不同颜色的花。

家里为什么不能种桂花

家里为什么不能种桂花,现在越来越多人在家里种植一些植物,其中有些人会选择桂花,但是有些人说不能在家里种植桂花,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下面我分享家里为什么不能种桂花,一起来看下吧。

家里为什么不能种桂花1

1、象征不吉

家里为什么不能种桂花?关于这个问题,还要从它的名字说起,自古以来,人们认为桂通“鬼”,是一种鬼花。但凡是和这个字眼相关的都会让人感觉到一种毛骨悚然的恐怖之感,特别是一些有老人的家庭,更是颇有忌讳。

2、凶祸之兆

桂花不能种植基本上都是出自古籍,《阴阳宅经》有云:“院内桂花,宅外鬼还”,意思就是将这种树种植到庭院之中,容易招惹鬼魂环绕,甚至引入家中,是凶祸之兆,会发生不吉利的事情,导致家中失和。

3、香味过浓

除了上述的说法之外,在种植方面,将桂花放在家中也是不太合适的。家里的环境太过窄小,空气流通速度较慢,而桂花开花的时候,又会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如果不能保证通风及时,气味积聚,会影响人的呼吸,还易过敏。

4、生长不适

桂花喜欢生长在湿润、光线充足、通风透气的环境中,家中室内相对荫蔽,透气性也不好,难以接触到充足的光照,对其生长开花不利。一旦长期养在家中,很可能导致植株发育不良,甚至慢慢干枯死亡。

家里为什么不能种桂花2

家里养殖桂花树好不好

1、不好

家中养殖桂花树不好,因为家中的环境较为封闭,而桂花树的花香气味较为浓郁,会使人感到不适,养护桂花树时,可以将植株放置在通风透气的院子里,并在寒冬季节时期,为桂花树做好保暖措施。

2、修剪枝叶

在家中养殖桂花树时,需要定期修剪植株的枝叶,可以将桂花树的徒长枝和病弱枝剪掉,避免流失多余的养分,而且要将桂花树生长过于茂密的枝叶剪疏,改善植株的透光性和通风性,维持桂花树正常生长。

3、光照条件

桂花树是喜阳植物,养殖桂花树时,如果将其放置在阴暗处,就会导致植株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使得桂花树的枝叶发蔫发黄,需要让桂花树接受全天候的光照,并在光照过于强烈的时候,为桂花树做好遮阴措施。

4、养护管理

养护桂花树时,需要在环境过于炎热的时候,每隔1-2天浇一次水,保持土壤湿润,并使用水壶或者喷雾向桂花树的四周喷洒水雾,降低环境的温度,而且在桂花树花期结束后,要将其开败的残花剪掉,使植株健康生长。

桂花的桂这样写:

桂字笔顺: 横、 竖、 撇、 点、 横、 竖、 横、 横、 竖、 横 。

桂(拼音:guì),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桂”是形声字,从木,圭声。桂是植物名。一指肉桂,树皮可入药或做香料,通称桂皮。一指木樨,花可做香料,通称桂花。

古籍释义(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桂;康熙笔画:10;部外笔画:6。

《唐韵》古惠切。《集韵》《韵会》涓惠切。《正韵》居胃切。并音昋。《说文》:江南木,百药之长。《礼·檀弓》:草木之滋,姜桂之谓也。《本草图经》:桂有三种: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桂生桂阳。《尔雅·释木》:梫,木桂。苏恭云:牡桂,即木桂也。《离骚经》:杂申椒与菌桂。

又陶弘景《别录》:单名桂者,恐或是牡桂,人多呼丹桂,正谓皮赤尔。淮南《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又桂林,郡名。《史记·武帝纪》: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又姓。《姓苑》:汉末阳城炅横四子避难,一居幽州,姓桂。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唐代)

玉颗珊珊下月轮,-----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的玉珠似的从月亮下边散落下来,

殿前拾得露华新。-----拾起殿前的桂花,桂花本来就洁白如玉,在月光的照耀下更显得晶莹。

至今不会天中事,-----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

应是嫦娥掷与人。-----这桂花大概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撒下来的吧!

出自于:全唐诗:卷615-26

皮日休(834至839~902以后),唐代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竟陵人(今属湖北天门市)人。懿宗咸通八年 (867)登进士第。次年东游,至苏州。咸通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僖宗乾符五年(878),黄巢军下江浙,皮日休为黄巢所得。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中和三年(883),曾至同官县。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作者:(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编辑本段]文学知识

一、作者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旧唐书·王维传》说代宗时王缙编次王维诗 400余篇。又王缙《进王右丞集表》云编次王维诗文凡10卷。述古堂原藏有南宋麻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归陆心源□宋楼。北京图书馆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据以影印出版。元刻有刘须溪评点《王右丞集》(诗集) 6卷,《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其中已杂有钱起、卢象、崔兴宗等人作品。明人顾起经有《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附文集4卷,这是现存最早的王维诗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为止较好的注本。除笺释全部诗文外,并附评语,对于作者可疑的诗歌加以说明,间有考订;又收辑有关王维生平和诗画评论的资料,作为附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1年将赵注本重加校订,排印出版。又郑振铎曾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用赵殿成注本等四种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库》中。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顾起经注本和赵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维年谱。今人陈贻□有《王维生平事迹初探》一文,后附《王维简要年表》(载《唐诗论丛》)。

[编辑本段]王维的生平经历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编辑本段]解析

这首诗全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 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 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

[编辑本段]诗译

春天的晚上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一)

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鸟,时而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

(二)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编辑本段]诗的景色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还有一种解释是说《桂花落》是唐代的一首歌曲。

鸟鸣涧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尔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写的。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译文: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象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山寺寻找皎洁月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玩赏那起落的潮头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重新玩游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你觉得呢?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