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之女家的通假字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往之女家的通假字是什么?,第1张

往之女家中的“女”是通假字,通假“汝”,是你的意思,全句翻译为去往你家。

汝,读音rǔ,基本含义是你,作名词时,指汝水。

汝解释:

1、你

汝辈。汝等。汝曹。汝将何经。

2、形声。从水,女声。本义:汝水

按,出今河南,至安徽入淮,为淮河支流 指汝窑或汝窑所产瓷器。汝窑是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境内,古代属汝州路,故名。如:汝窑花囊(汝窑出产的插花瓷具)

3、闽南语(包括台语),潮州话,雷州话,海南话中的“汝”,意思就是“你”。

汝古籍解释——康熙字典:

《唐韵》人渚切《集韵》《韵会》《正韵》忍与切,𠀤音茹。水名。《说文》水出弘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水经》汝水出河南梁县勉鄕西天息山。《郦道元注》今汝水出鲁阳县之大盂山黄柏谷,至原鹿县,南入於淮,谓之汝口。侧有汝口戍,淮汝之交会也。《春秋释例》汝水至汝隂褒信县入淮。《诗·周南》遵彼汝坟。

又州名。《广韵》春秋时为王畿及郑楚之地。左传,楚袭梁,及霍,汉为梁县,后魏属汝北郡,隋移于陆浑县北,遂攺为汝州。《广舆记》今属河南州,西有临汝城古迹。

又汝宁,郡名。《广舆记》秦属颍川,汉曰汝南,元曰汝宁郡,有汝阳县。

又姓。《书·亡篇》有汝鸠,汝方,汤之贤臣。《左传》有汝宽。

又《韵会》通作女。《前汉·地理志》女阳,女隂,𠀤与汝同。

又尔女亦作尔汝。《书·益稷》子欲左右,有民汝翼。子欲宣力,四方汝为。

荷与莲的区别如下:

1、繁殖形式不同。荷花的花蕊是雌雄一体,主要是自花授粉。莲花的花蕊是雌雄异体,主要靠风传播还有昆虫采集来传播花粉,故莲花多采用根茎分株繁殖法。

2、花型不同。荷花的花苞片较为圆润,莲花则相对纤细些,这一点上莲花与荷花特别好分辨。

3、叶子生长习性不同。荷花的叶片比较高挺,有的甚至能高出水面1米多,莲花的叶片大多都是浮在水面的,稍高一些的是贴近水面,同时叶片上有明显的V型缺口。

彝族十八月历就是将一个月分为二十天,一年分为十八个月,另加上五天的“祭祀日”。一个月的各日,一年的各月有其名称。一年十八个月的专名为:1月风吹月;2月鸟鸣月;3月萌芽月;4月开花月;5月结果月;6月天乾月;7月虫出月;8月雨水月;9月生草月;10月鸟窝月;11月河涨月;12月虫鸣月;13月天晴月;14月无虫月;15月草枯月;16月叶落月;17月霜临月;18月过节月(过节终了加五天,一年正好365日)。一个月二十天的名称为:1、开天日;2、辟地日;3、男子开天日;4、女子辟地日;5、天黑日;6、天红日7、天紫日;8、火烧天日;9、水冷日;10、洪水日;11、葫芦日;12、伏羲皇帝日;13、伏羲姐妹日;14、寻觅人日;15、野蜂日;16、蜜蜂日;17;出人日;18、天窄日;19、天宽日;20、地缩日。由于彝族十八月历形成历史久远,距今有上万年历史,关于十八月太阳历的形成推理较多,多为人们接受的是人类借助自身脚和手的数量计数的推理。即人类最开始使用的计数器正是人类自身的器官脚和手、总数正好是二十个。世界历法分为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阳历三种。昙华乡彝族的十八月历是一种自然历,其实质也是太阳历,不过是将对太阳的直接观察转变为对太阳影响的万物的观察,原始人通过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候的观察,日积月累,终于发现了自然界中物候的周期性变化,并将其进行排列组合,根据这个排列组合序列进行自己生活生产安排,从而形成了古老的十八月历。历法是人类文明及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十八月历因其古老性为人类对自身科技发展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彝族文化十分丰富,反映在吃穿住行及婚丧嫁娶的方方面面,其中节日文化的“插花节”、居住文化的“垛木房、麻秸房、闪片房”、婚俗文化的“取名酒”都十分著名

(一)、饮食文化

独特的彝族风俗和独特的地域环境,形成了昙华独具特色的风味饮食,其中最具民族色的食品主要有全羊汤锅、苦荞粑粑。全羊汤锅主要选用肥壮的黑山羊,宰杀后汤褪去毛,开膛洗净内脏,用火燎去羊头、羊脚皮毛,在炭火上烤黄后用锤击碎内骨,最后连羊血、肚杂、全都切块一锅煮。香味溢出,移至小火上慢煮,待肉煮熟时,即可边煮边食。煮时除放盐外不放其他佐料,食用时再佐以花椒、辣椒面、薄荷等。这种吃法的好处是无膻味、汤白、味浓、肉香,营养丰富。在昙华彝家山寨,每逢节日集会或是赶山街,都会有大量的全羊汤锅上市。赶街的、跳脚的,走累了、唱累了,就在食摊旁的松毛地上一坐,吃上一碗汤,品上一、二两酒,再吃上一块荞粑粑,是很惬意的事情。彝族对荞有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荞是五谷之王。传说在洪水时代没有庄稼,一只斑鸠飞来昙华山死去,胃里面有两颗苦荞子,人们把它种在地里,三月种下,七月长大,结了籽再撒,种出了最早的庄稼。过去,苦荞曾经是昙华彝族的主食,由于产量低,种植面积越来越小,现在已成了彝家过年过节和招待客人才拿出来的风味食品。苦荞面营养丰富,清凉,利肠胃。其制作方法是把荞面掺水调稀后,倒入热锅中微火自然成饼,然后再放入火塘边烤熟或在火灰中焐热,用蜂蜜蘸食。其特点是清香甘甜,细腻而有回味,便于携带、食用。

(二)、服饰文化

昙华乡彝族村民日常的着装仍然多为传统的彝族服饰。男子穿青布料的对襟短衣,衣服短至腹部,袖子细窄,衣襟上钉着两排布疙瘩纽扣。为了使其富于变化,多用白线缝成双线,并在右胸和下面的两个口袋上绣两朵色泽艳丽的花或在衣襟边上打一道花边。裤子则用黑色布料,做成筒裤,肥大而短,有的只达小腿部。脚上多穿一双用花边缝制并缀有红绿绒球的布凉鞋。上头缠一顶青布包头,再披上一件黑羊皮褂子,挎包是称之为“皮里格底”的羊皮挎包。“皮里格底”的制作很讲究,用上好的羊皮去毛,经鸡蛋黄反复揉搓光亮后缝制,有的还装饰皮穗带,缀上珠子。在彝家男子眼里,拥有一件全无杂毛,黝黑发亮的羊皮褂,再有一个做工考究的“皮里格底”,就等于有了一套名牌服装。女子服饰比较注重保暖,头上一般都打着青黑布包头,别无其他饰物。上身的右衽大襟衣,在领边、袖口和衣襟边缘都镶有宽窄不一的多层布和刺绣花边。围腰除了用色布刺绣镶边外,中间还有非常精美的刺绣,并用银链挎系在脖子上,腰后的飘带用绣有精美图案的白布或色布制成,看上去十分清新秀丽。背布包,布包多用青布,亦有以火草绒布做挎包的,布包上绣各自喜欢的图案,样式美观,坚实耐用。穿青布裤,不镶花边。着绣花鞋,披毛朝外的羊皮褂。看起来,整个色调艳丽,凝重。用以银器为主的项链、手镯、戒指、耳环、银铃、银牌、银泡做装饰,也有玉器饰物,多作手镯和耳环片。彝族妇女绣花的方式分为排花、穿花、按花、堆花、扣花、切针花、贴布花等。镶边有嵌镶、流边、锁边等。图案一般先制作在小块布或缎子上,再缝在衣物上,包括花草、鸟兽、楼阁、人物等。

(三)、居住文化

昙华彝族村落,大多依山而建,坐落在向阳背风、有树有水、环境优美的山坡上,取其用柴用水之便,利于安排生活。一般二三十户到五六十户为一村。村中的住房,大都依地势分布,高低错落,韵味古朴,并无固定格局。彝族传统民居垛木房、闪片房、麻秸房至今在昙华都保留得比较完整。建筑方法是四面墙壁用一根根原木经过修整、打榫垛积而成,称为垛木房;房顶用成片树皮或木板铺成的称闪片房;房顶用麻秸铺盖的称麻秸房。者些房子的保暖性能好。现在,因为不砍树已成为村民的共识,新盖的民居已经不再用木头、树皮和麻秸做材料,而是采用泥土瓦片。但人们盖房时仍然用垛木建房方法,把泥土一截一截舂打着往上垛积,保留了彝族民居特有的垛的特色。住房多为院落式,正房住人,两厢多作堂屋,磨房和畜厩。正房一般分左、中、右三间,右间住人,左间作厨房,中间作堂屋,堂屋一般都有一个火塘,塘内火种长年不息。彝族人民有火崇拜的习俗,视火塘为圣洁。所以在彝家做客,一般不能从火塘上跨过,不能向火塘吐口痰或投放秽物。火塘上置铁三脚可以支锅,或放下吊锅,即可煮菜做饭。堂屋是家庭餐饮、会客、举行祭祀的地方。堂屋上方一侧,多安置男性家长寝榻,堂屋正上方的壁前,设有供桌作祭祀祖先之用。供桌上方壁上挖一洞,内置祖灵。祖灵一般人不得看视。正屋前端,接一厦子,作家务杂事之用。

(四)、出行文化

昙华乡属于高寒山区乡镇,彝族人民大多居住在山上,交通工具以骡马为主,每户人家都养有一至二匹骡马,用以运送生产生活物资。男女老少都会骑骡马,在坡地也稳如平地。

(五)、彝族十八月太阳历

彝族十八月太阳历是昙华乡丫古埂村毕摩李家材(男,1935年生)口述。其间由云南省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尧汉教授、彝文古籍室主任朱琚元副研究员经过1990年4月12日,7月13日和1991年3月23日三次访问整理而成。

彝族十八月太阳历是将一个月分为二十天,一年分为十八个月,另加上五天的“祭祀日”。一个月的各日,一年的各月有其名称。一年十八个月的专名为:1月风吹月;2月鸟鸣月;3月萌芽月;4月开花月;5月结果月;6月天乾月;7月虫出月;8月雨水月;9月生草月;10月鸟窝月;11月河涨月;12月虫鸣月;13月天晴月;14月无虫月;15月草枯月;16月叶落月;17月霜临月;18月过节月(过节终了加五天,一年正好365日)。一个月二十天的名称为:1、开天日;2、辟地日;3、男子开天日;4、女子辟地日;5、天黑日;6、天红日7、天紫日;8、火烧天日;9、水冷日;10、洪水日;11、葫芦日;12、伏羲皇帝日;13、伏羲姐妹日;14、寻觅人日;15、野蜂日;16、蜜蜂日;17;出人日;18、天窄日;19、天宽日;20、地缩日。

(六)、节日文化

昙华彝族传统的节日很多,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活动。除了彝族人民共有的彝族年和火把节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农历二月初八在昙华乡昙华山举办的插花节了。关于插花节的来历,在彝族民间有许多的传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两个,其中一个是:传说古代昙华山有位美丽的彝族姑娘名叫米依噜,她与青年猎人朝列若相爱。昙华山有个残暴的土官,图谋霸占米依噜。米依噜设计用有剧毒的白马樱花酒毒死土官,自己也献出年轻的生命。朝列若为爱人的死感到悲痛万分,流干眼泪,滴出了鲜血,鲜血染红了满山遍野的马樱花。为纪念这位献身除暴的彝家姑娘,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当地彝族采来朝列若鲜血染红的马樱花戴在头上,插在门上,表示抗暴除魔,吉祥幸福。另外一个传说是:相传,“插花节”源于远古洪荒时代,那时因为洪水淹没了一切,只留下兄妹二人。金龟老人为了繁衍后代,令其成亲。成亲后妹妹生下一团大血肉,金龟老人用剑劈开大血肉,血肉里面包着五十个童男、五十个童女。金龟老人把血肉摔在树枝上,到了二月初八这一天,摔在树枝上的血肉变成了一朵朵红艳艳的马樱花,于是五十个童男童女就在马樱花树下成亲,从此逐渐繁衍了人类。以后,昙华山人民就把二月初八定为纪念始祖的节日,到时候聚会在马樱花树下,打跳娱乐,然后把马樱花采回家插在祖宗牌位上。

每年的“插花节”在乡政府旁昙华寺遗址的千柏林举行中午一点,在会场举行一个简朴、热烈的开幕仪式。主席台上,临时栽一棵开满鲜花的马樱花树,由毕摩主持祭奠马樱花并选出当年的马樱花女,随后是民族歌舞、体育运动表演,祭祀念咒语。参加插花节的彝族无论男女老幼,大多着民族服装。

(七)、婚俗文化

彝族男女青年在恋爱中有一个奇特而重要的地方———草楼。“草楼”在大姚县的其他乡也叫“姑娘房”。由于贫困原因,建在畜圈楼上的就叫“草楼”。“姑娘房”或“草楼”一般都是独立成间的房屋,每一间随意放置床铺数量,姑娘们可即兴搬迁,也可依各自喜好摆放家私用具。当彝家女孩达成年后,便可以只身住到“姑娘房”或“草楼”里,与“外人”交往,享受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恋爱生活。此后,房中有何动静,父母都不管不问,来往的小伙子、小姑娘越多,说明姑娘越有本事和魅力。这种有趣的恋爱方式有一个浪漫的名字“爬草楼”或“串姑娘房”。彝族人民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串姑娘房”的伦理道德观来约束恋爱者,绝不是无知者想象的“性放纵”或“一夜情”。彝家人与大多数民族一样,公开婚恋家人认同后生育儿女为荣,鄙视唾弃还住“姑娘房”就怀孕的女孩。所以男女双方心里都有数,单间“姑娘房”是不可久住的。当男女青年们自己认为条件成熟时,男青年便会以爱情为后盾选个明媚清新的早晨鼓起勇气赶早和爱人一块回女方家,最常见的表现方法是很快把家里的水缸挑满,然后同爱人出工做活去。这样过不了几天,两人就搬回女方家里住,彻底告别“姑娘房”生活。不几天,也得回男方家去小住。就这样往来生活,兼顾两家,一般怀上小孩才确定要生活在哪里。昙华乡彝族人民在居家生活中,结婚不闹热,甚至不举行结婚仪式,认为婚恋纯属个人私事,但特别看中生儿育女,当新生儿满月时后都要大张旗鼓邀请所有远亲近邻进行宴请庆贺。这时候也是男女宣告成家立业的最佳标准。

(八)、《梅葛》

《梅葛》是彝族五大创世史诗之一,其他四部是《查姆》、《阿细的先基》(流传在云南);《俄勒特依》(流传于四川);《天下祖先歌》(流传于贵州)。

《梅葛》主要流传于云南楚雄的大姚、姚安、永仁一带的彝族人民中。特别是大姚县的昙华地区和姚安县的马游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梅葛”一词,是彝语的音译。彝语“梅”,意为“嘴、唱、说”;“葛”,意为“过去、历史”。“梅葛”就是“说唱过去”。在大姚、姚安一带的彝族中,把运用来唱述过去历史的一种民歌曲调,称为“梅葛调”,“唱梅葛”就成为当地彝族一种说唱性质的曲艺形式,慢慢也就演变成了民族曲种。作为一种曲调名称,“梅葛”的唱腔颇多。昙华乡的“梅葛”总的分为两大类,即“赤梅葛”和“辅梅葛”,“赤梅葛”为“悲调”,俗称“哀调”,也叫“古腔调”,多用于丧葬和祭祀;“辅梅葛”是喜调,多用于婚嫁、播种和丰收等喜庆节日。昙华乡是《梅葛》的主要传唱地。笔者曾利用昙华乡赶集天在街上进行观察,发现凡卖音像制品的地方都卖得有“梅葛调”的vcd,笔者驻足观看多时,发现购买的人还比较多,但购买者从年龄上来看多为中老年人。笔者也花了十元钱买了两碟,发现带子是本地人自己录制的。

(九)、宗教文化

昙华乡的宗教文化主要以原始宗教为主。现在乡政府旁还有昙华寺遗址,但经过调查,没有发现信佛教的人。昙华乡的原始宗教信仰中包括了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

昙华乡的彝族,敬奉天神、山神、火神、土地神、水神、谷神、树神、大王和火塘龙。

昙华乡的彝族逢年过节都要例行祭天,他们在村寨附近的山林中建造祭天棚,内供天神。天神偶像是一节尺许长的竹筒,上端削尖,筒里填入羊毛、草根、米粒。意思是祈求天神天鬼不忘人间人、畜、草、木,施以阳光和甘露,使人、畜、草、木生计盎然;昙华彝族建有专门祭祀土地神的土主庙,内供土主偶像。村民每逢春播或秋收季节,都到土主庙烧香供献土主神,祈求地母神保佑谷物丰产;昙华乡彝族认为高山是神灵的住所,是通往天神的途径和撑天的柱子。在彝族的原始宗教观念中,山是山神的化身,山神有撑天之力,在自然诸神中,山神的力量最大,它能制服一切鬼邪。把山神作为地方保护神而进行祭山活动,建有简陋的山神庙,以石头和树枝作为山神的象征供于庙内,逢农历四月一日杀鸡祭祀,祈求山神保佑村寨人畜兴旺。在动植物崇拜中,昙华乡的彝族也崇拜黑虎,在举行祭祖仪式时门楣上悬挂虎头画像。彝族习惯戴虎头帽,穿虎头鞋,认为能辟邪,把虎奉为保护神。在植物崇拜中,最突出的是树木崇拜。有一套崇拜神林神树的仪式。其仪式一般都以猪、鸡、牛、羊作为牺牲,甚至对祭物的性别、颜色都有严格规定。在图腾崇拜中,有的以虎、鹰为图腾,有的以松树、水牛、绵羊、岩羊、白鸡、绿斑鸠、獐、蛤蟆等作为自己祖先的名号。彝族最崇拜祖神,昙华乡彝族的祖先崇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祖宗灵牌,灵牌一般要供祭五代,五代子孙死时放在棺材上带到坟地烧化。二是土主,所谓土主,是本乡本寨的较有威望者,为村民办过好事的人死后被供为土主神。昙华乡丫古埂村土主庙,是骑着一条白水牛,同巍山县白牛土主庙的土主类似。昙华乡还流行生殖崇拜,在昙华山一条深箐的崖壁上有两件奇特的东西,壁上伸出一根约12米的粗壮石柱,形似男性的生殖器,对面岩石上突出一具肥臀中间深凹形似女性的生殖器。他们是古人顶礼膜拜的祭物。多少年来,新婚的彝族夫妇,不怕山高路远,吃尽千辛万苦,带上香纸,背着祭品到昙华山的拉扎么村旁生殖崖下参拜祭祀,以保佑母子安康,早生贵子。已婚不会生育的妇女,要背开众人,偷偷到生殖崖下祈拜,求神灵保佑早日生子。

(十)、彝剧

中国彝剧的发源地正是大姚县的昙华乡。杨森是彝剧创世人,他创办了第一个彝剧团——昙华麻秸房俱乐部。1957年,昙华乡麻秸房高级社全是彝族农民,当时全村220人中,只有两三个人初识文字。18个学员建立了文艺祖。以彝剧创始人杨森为首的宣传组,编写了短剧《半夜羊叫》,用彝族的曲调演唱,把偷羊吃的真情揭发出来,在社员中产生了较大的教育和影响。俱乐部又编了《牧羊在森林中》。另外,群众自己用“梅葛”来宣传当时的政策。俱乐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四面开花。1958年12月,文化部在大理召开了“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彝剧《半夜羊叫》和《青年们的心》在会上演出后,受到与会同志的肯定,以《半夜羊叫》为代表的彝族戏剧被正式定名为彝剧。

定风波·三月七日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代表作品折叠编辑本段

1定风波 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2定风波 苏轼

原文

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渡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 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畏惧了!

鉴赏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他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诗人闲适、轻松、自如的心情。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其他作品折叠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

序:王定国歌儿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定风波

吴文英

密约偷香踏青,小车随马过南屏。回首东风销鬓影,重省,十年心事夜船灯。

离骨渐尘桥下水,到头难灭景中情。两岸落花残酒醒,烟冷,人家垂柳未清明。

定风波

周邦彦

莫倚能歌敛黛眉。此歌能有几人知。他日相逢花月底。重理。好声须记得来时。

苦恨城头传漏水。催起。无情岂解惜分飞。休诉金樽推玉臂。从醉。明朝有酒倩谁持?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定风波·英华逝(浪·易)

谈笑挥鞭破橹樯,貔貅百万葬长江 。

赤海连天血残阳,周郎,三尺青锋报君王。

戎马倥偬颜色暮,彳亍,梦断巴丘烟雨路。

别兮曲误谁人顾,天妒,长河吟殇秋风肃。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特别提醒:“浦映□花花映浦”中的“□”,是表示这里缺一个字的符号,古籍中如遇缺字不明,就用“□”代替。

1、淑女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先秦:佚名的《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2、女流:

《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巴金 《家》三二:“家里只有我一个女流,你表弟年纪又小。”

3、女郎:

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相关记录:不知木兰是女郎。(译文: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南北朝:佚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4、巾帼:

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以妇女的头饰羞辱他。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5、以蛾代美女

“娥”通用,本义指蚕蛾,因其触角又长又细又弯,故用来形容女子的眉毛,后来成为美貌女子的代称。又因为古代女子常用“黛”这种青黑色的颜料来画眉,因而“翠娥”“青蛾”也随之成为美貌女子的代称。以“蛾”作比的有“蛾眉”“娇娥”“翠娥”“青蛾“黛蛾”“双蛾”等。

6、以玉代美女

原指佳人美貌如玉,以后逐渐用来指代美人。以玉比作美女,一般说来,是取玉石的珍贵、晶莹、雅洁之意。如“玉颜”“玉人”“玉奴”“玉儿”“玉姝”“玉容”“红玉”等。

7、以服饰、化妆品代美女

前人对于美女的代称,首先是从服饰、化妆品着眼的。因此“红袖”“红裙”“金钗”“红粉”“粉黛”“红颜”“红妆”等,在古代诗词曲赋中都是女子的代称。

“钗”是妇女固定头发用的两股簪,“黛”是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的青黑色的颜料,类乎现在的眉笔,“红粉”则是胭脂和铅粉,这些都是女子的案头必备之物品,用以代称女子顺理成章。“红妆”则是从“裙”“钗”等具体的服饰到束妆完毕,以整体的盛妆代称女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